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柏林读后感 > 地图 > 柏林读后感,2024柏林读后感
柏林读后感

(共 1364 篇)

  • 1、 《柏林》读后感(系列8篇)

    栏目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柏林》读后感。读书是我们人生的美好,作者写的作品值得大家去细细品读。人们在读过这个作品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柏林》读后感 篇1

    菇沃上校希望巴黎攻克柏林,他渴望胜利,尤其渴望祖国的胜利。他是一个特别看重荣誉和爱国主义的军人,但被虚幻、被理想化的胜利严重地打击了他的爱国之心。当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时,老上校伤心欲绝,他希望法国必胜,以祖国为自豪,他对自己祖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是纯洁的,直接的、强烈的,根深蒂固的。

    这种爱国主义是令人钦佩的。我们国家也有许多这样的英雄。正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唯有以死报国,别无所求。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老年时仍不忘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但始终没能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幕,最终在抗金的呼声中病终。他不也是和菇沃上校一样,热爱祖国,但终究心愿未成,含恨而死。我很敬佩他们爱国的高尚情操。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也要学习菇沃上校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思想,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柏林》读后感 篇2

    花了两天的光阴看完了《乘车去柏林》的记录片,会看这部记录片是在读《你那说说罢了的人生》内里提到。这部记录片还出了一册同名的书。刘畅和谷岳乘车去柏林是20xx年,一瞬间已十多年往日。

    谷岳和刘畅在20xx年夏季,历经三个月从北京到柏林,搭生僻人的车,经过13个国家到柏林见谷岳的女友伊卡。

    在这一万六千多千米的路途中,一点点的希望,搭生僻人的车从被捎三四千米,到被捎两天,路上碰见许许多多的人,风趣幽默的···,生僻人的仁慈在他们行走的一起上从来伴随操纵。

    从最开端的北京出来,没有搭到顺风车而淹留,到血忱司机赞同捎他们一程。其中看见在海内被非常多司机推辞,但是在谷岳向一名司机解说原由要搭顺风车时,有位姑娘为肯定他们身份的可靠性花了半小时确定,最后带他们一块上路。在受到推辞中除不顺道,还有另外一个或许是大家的警戒心。将心比心的议论-如果你我碰到这样的状况,第一商讨即是自己的安全,生僻人的搭顺风车起码在海内没有那么普遍和浮现。

    谷岳和刘畅在这一起上,

  • 2、 《柏林》观后感

    《柏林》观后感

    终于看完了整部影片,《柏林》是我很早就想看的电影了。我看韩国的谍战电影是从《生死谍变》开始的,有一种现象,谍战的主角们,通常都是以夫妻形象出现。这次也不例外,《柏林》里仍有一对夫妻,但这次的主角,是两个男人。

    整部影片的色调灰暗,人物对话很简短,里面包含着阴谋,怀疑,枪战,爱情,友情等复杂因素。两个男人的出场是互相对立的状态,分属于南北两方的两个人,为各自的国家工作,而一场军火交易的失败,是整部电影的开端。其实对于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我真的有点儿理不清楚,可能这也是我看了两三遍才看懂的原因。原来还是关于政治,关于权力,而总会有人无辜牺牲。演员表现很真实,感觉很容易入戏。只不过北方间谍太惨了点儿,到头来妻子被害,独自踏上了复仇之路。

    南方间谍的出场,是和北方间谍对立的,他的任务是抓捕他,但他却失手了,天台那场戏很精彩。随着故事的逐步深入,北方间谍的妻子被怀疑叛国,但这却是栽赃陷害,北方间谍伤了妻子的心。在他明白这一切是阴谋的时候,他得到了南方间谍的帮助,但妻子却遇害了。南方间谍在搞清事实时失去了朋友,他在追查的过程中了解了全部事情经过,看到了北方间谍的妻子被害过程,而决定帮肋他逃离魔爪。

    他们的关系很微妙,就像柏林墙隔开的东西德。选择柏林这个城市是有理由的,也许朝韩的国家关系就是这样,像是对手,也像朋友。

    韩国的谍战不像美式那样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当然是有差距的,但是他们却能拍出自己的特点,这点是很重要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我还没有决定,也许有吸引我的东西,我就会拿来欣赏。

  • 3、 电影《柏林》观后感

    电影《柏林》观后感

    电影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的确在输出意识形态方面成为了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代名词,即便官方往往并不承认这能代表什么,但只要看看各国那些电影监管部门对于所谓的反动电影的强而有力的限制,其实一切就都昭然若揭了。

    韩国电影其实在各个方面来说这些都有不错的发展,无论是文艺路线还是商业路线在各大电影节还是全世界票房榜上都得到了认可,本土题材是韩国电影向世界证明的主要手段,朝韩关系也经常作为谍战或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佳片如《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都为观众津津乐道,相信博眼球制作也不在少数,也不必一一在此列举,只说本片《柏林》只能算是一部平庸制作,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朝韩关系内容,并始终在抹黑世界上最幸福的朝鲜共和国。

    正处在朝韩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韩国拍出《柏林》这样的一部电影其司马昭之心尽人皆知,总觉得将事发地点设置在柏林不仅是为了商业利益考量,其中必然大有要在国际社会抹黑朝鲜人的险恶用心,若不是如此我真不明白韩国和朝鲜的特工们真能在德国搞出这么多事儿吗?就算他们真的如此神通广大,难道德国特工们就是吃干饭的?还不说影片中也不忘讨好美国人的拍马屁。

    其实看一部电影也完全不必如此认真,只是看得过程中情节设置实在是令人忍不住这么想。作为一部商业动作片,本片除了故事背景有些扯谈之外,其实还是能看下去的,至少导演在处理本片时很重视紧张的节奏感,剧情上的先天不足全部用大量紧张的动作戏份来弥补,让观众应接不暇看着电影中不停的追跑打闹甚至想不起来故事是怎么回事儿了。

    虽然影片《柏林》充满了紧张的动作戏和爆炸场面,却称不上令人大呼过瘾,情节紧张却算不上刺激,观影过程中有明显的疏离感,很容易令观众走神分心,尽管导演想尽办法希望抓住观众的眼球,却依旧无法做到,这并非导演的问题,剧本明显的瑕疵让导演和演员的努力显得苍白了许多。

  • 4、 搭车去柏林观后感

    《搭车去柏林》是一部由谷岳和刘畅共同执导的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10年,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旅行中不同交通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千差万别的旅行体验。

    当夷以近者都已被开发为现代城市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还留待于人所罕至之地。另一方面,也只有偏远荒芜的村寨才未被千篇一律的城市文化浸染,仍然保留着独特风格的传统民俗。显然,自然景观最瑰丽壮美又充满自然野趣、同时民族文化也最纯粹的真正值得探索的景致,除了少数自然保护区以外,往往总在于远方的公路和野区,如新藏线、南美、西伯利亚,这些地区是难以通过成熟的旅游线路,乘坐飞机、火车轻易到达的,只能选择自驾或者骑行、徒步。

    而如果不选择更加便捷、舒适的驾车出行却执意进行长途的骑行与徒步,这就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行参观,更是对体能和生存技巧的锻炼,练习着面对野外恶劣的天气、野兽和歹徒出没的威胁、食物和水的缺乏、劳累与疾病...

    在有条件生活在安全稳妥的顺境中时,仍然选择更加艰险的道路,特立独行地抵制着追求安逸舒适的本性,这种看似自寻烦恼的生活方式究竟该如何理解?在这些狂热分子当中,他们一部分是像bear grylls一类的探险家,热衷于置身绝境时激发本能、突破极限的探险经历,常常在险恶荒芜的绝境挑战人类能力极限。另一部分是为了在浮世中化繁为简,寻求最原始的朴素生活,从而不可避免地面临缺衣少食等种种困苦。现代焦虑的青年多是如此,又譬如犬儒主义哲人或是崇尚寡欲以养心明天理的理学之儒,他们由于在无尽的欲望与幻化流变的纷繁世事中迷惘,而不得不回顾简单安定的自然状态以求解脱。还有一部分人群则更加狂热,他们主动地寻求苦难,甚至自己都并未清晰地意识到,但是他们心底里仍然隐密地把寻觅困境与苦难,以期获得战胜困苦与自我的快感,好像磨难才是唯一的意义。就像刘畅在开往敦煌的火车上对谷岳说:火车开得这么快,真是奢侈...

    而搭车呢?搭车过程中既享受了机动交通工具的快捷与便利,又体验了徒步旅行一般的危险与不确定性,又即更加简单高效地享受苦难。只不过,这种苦难较之徒步中的风餐露宿、体能消耗,更多是来自于目标车主的质疑。

    搭车的确利于接触当地住民生活,近距离了解当地文化。然而,不付车费而执意恳求乘车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不劳而获地讨要施舍。如果真正享受搭车过程中与各色车主的畅谈而难以舍弃,不妨付费搭车。如果仅仅是因为省钱

  • 5、 柏林之围读后感范文3篇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都德短篇小说选》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柏林之围》,这部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柏林之围读后感,欢迎查看。

    柏林之围读后感1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另一个短篇名作。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

    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篇幅短小精悍,也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艺术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说都堪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的爱国主义名篇。

    柏林之围读后感2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都德短篇小说选》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柏林之围》,这部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的一个老人贯穿了全文,那就是菇沃上校。这个老人是一个特别看重荣誉和爱国主义的人,当他听说法军战败后,当即中风倒下。她的小孙女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不断编谎话。在普军包围巴黎时,他们说是法军包围了柏林。普鲁士兵进巴黎时,老上校以为法军凯旋,于是,他穿上军装准备迎接凯旋归来的法国士兵,而他看到的却是一队队普鲁士士兵行进在巴黎的街道上,这晴天霹雳,使老人的心猝然停止了跳动。

    这篇小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视角的运用,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练也成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爱国诗人陆游,他在老年时仍不忘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但始终没能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幕,最终在抗金的呼声中病终。他不也是和菇沃上校一样,热爱祖国,但终究心愿未成,含恨而死。我很敬佩他们爱国的高尚情操。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菇沃上校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思想。努力学习,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柏林之围读后感3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太长了,我怎么也看不下去。总是知道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

  • 6、 柏林危机观后感影评

    《柏林危机》是一部来自德国的惊悚电影,影片主要由汤姆拉斯齐哈和玛莎莱奥妮巴赫等主演,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前两天,无意间看了一部德国电影。去年的上海电影节放过。但是看过的人很少。片名中译是《柏林危机》。电影直接关注当下欧洲最敏感的正直议题:伊斯兰的入侵与极右翼的崛起。电影看得我很纠结。这里逐条写下。

    一、主角是一位从阿富汗战场上退役的德军士兵。战场上因误判而误伤了一村子的平民。从真正的真实的战场中回来后,主角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嗑药酗酒,又妻离子散。

    二、某日,在去柏林与女儿团聚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极右翼。此人也是军人出身。是一位隐藏着的新十字军。他对涌进德国的穆斯林仇恨不已。但对德国青年的现状感到悲哀。新一代的生育率下降了,那些新来的却像是生育机器。自己人朝生暮死,而在当下、正在此地的敌人却虎视眈眈。为处理这另一种真正的真实,德国人只有致幻剂。

    三、但是这另一种真正的真实只有真正在此,哪怕是伪装的,真正的敌人才有可能真正在场。于是,隐秘的新十字军策划此事,但他需要一个武器,一个真正的德国人。一个十字军。男主正是这样的人。隐秘十字军认男主为真正的德国英雄。但距离完整的德国英雄,还需要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牺牲。

    四、西方的战争堕落了,不再神圣了。战争只是局部的。没有尚武精神,只有工具理性。新十字军认为这种德性上的衰弱的真正原因是资本主义。是幻象。也就是和平。因此为一次真正的战争奠基的全新的事件就是这样:一次由穆斯林极端分子胁迫的、由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士兵发动的恐怖袭击。

    五、新十字军把自己装扮成敌人的样子。学着敌人的口吻说话,斥责德国人为美国人卖命。以人道主义之名行屠杀之事。现代武器之下的每一滴穆斯林的血都要异教徒十倍奉还。真正的战场现在回到欧洲了。

    六、新十字军为什么选中了男主?因为他从真正的真实中回来过,他知道真正的战争意味着什么。只有真正去过另一边的人,才能把另一边的消息带回来。但新十字军认为,真正的战场不在阿富汗,而应在欧洲腹地。在柏林。

    七、可是男主却这样斥责新十字军:你又如何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你懂什么?你什么也不懂!真正的真实不是直面死亡,而是死亡本身。必死之人又如何能理解绝对的死亡?你可曾见过那些真实的尸体!

    八、面对这种极为敏感的议题,任何人都只能有一个立场。没有中间状态。导演选择了左翼。极右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真

  • 7、 柏林爱乐武汉音乐会观后感

    柏林爱乐武汉音乐会观后感 佛经里有句话如筏喻者,于我而言,柏林爱乐就是我通往音乐彼岸的竹筏。 周一的音乐会,让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的一位音乐教师,他姓杨,50多岁,其他的都不太记得了,直到这一次音乐会结束后,我才发现原来他一直都留着我的脑海记忆里。当年他带来很多从未听过的音乐,还鼓励大家去拷,我记得当年先父还是用日本的tdk磁带去拷的一盘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贝多芬的命运和英雄。当年虽然根本就不喜欢听,就记住了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就是因缘际会吧。 三十多年过去了,有幸遇到了李老师,让我真正喜欢上了古典音乐。2017年柏林爱乐暌违多年后再次来到了中国,更是首次深入中国腹地,来到武汉,让我替杨老实现了师他们那一辈音乐人当年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方夜谭。 我相信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像我这种由柏林爱乐带入古典音乐殿堂的绝不在少数。前几天看柏林爱乐官方发表的亚洲之行60年的文章,更加证明了我的观点。凡事皆有因果,为什么柏林爱乐的两任首席都有日本人的身影(安永彻2009年退休,樫本大进接任至今)。 这一次,在开票当天我就毫不犹疑的买了人生有史以来最贵的两张票。也是武汉琴台音乐厅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场演出。 相比起2011年在上海第一次听柏林爱乐,这次星期一晚上的演出,带给我的不是音乐欣赏的所带来的激动和兴奋,而是旧梦成真的满足感,更是一种分别多年的老朋友久别重逢后,不敢相信的幸福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只不过以前是萦绕在脑海中,回荡在声音里,而现在就在你的面前咫尺之遥处。 人生无憾,夫复何求。
  • 8、 《柏林我爱你》观后感400字

    《柏林我爱你》观后感 越来越深秋 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比这部更看不懂,感觉这部没那么隐晦难懂,更直接更表面些,不过巧妙度比不上前两部。前两部这么多分散的故事最后都联系在了一起,给人感觉非常巧妙,而这部,每个故事之间更独立,只是最后简单的在那个广场集中了,并没多少联系。明星依旧很多,大多是都是英美明星,其中不少我喜欢的~去过柏林,绝对谈不上是什么深度游,去的也几乎都是游客打卡的地方,即使这样,电影里出现的那么多的场景,大多数都是亲身走过的了。那么多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景色,很亲切,很怀念。电影拍的还挺有水平的,就算都是在拍柏林地标,也是从比较独特的视角来拍的,不像那些直直地盯着东方明珠拍的那种。 电影拍出了柏林的特色,去过就知道,但是我说不清,什么是柏林,如果柏林是一个人,我也不能清楚地说出他的性格特点。电影唯一我觉得不够的是,里面的台词绝大多数都是英文,德语出现的太少了。个人最喜欢德国保时捷男和以色列女的这个故事,挺浪漫;还有在博物馆岛给孩子们演木偶戏的女生和男人的那段,同样很浪漫很阳光,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很美好。当时,我来到博物馆岛(有点像上海的人广),草地上躺着慵懒的人晒太阳,还有当地人在拍婚纱。。。当即我就和一同来的同伴说: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就为了来这里晒几天太阳啊~太美好了!恩,当时我就很喜欢博物馆岛和柏林大教堂那块,真的感觉到生活是美好的。同样,电影里出现,也是那么美好那样的充满希望。还有那个异装癖,是墨西哥可爱男迭戈鲁纳演的,要不是看演员表,我基本上也不会认出来,还有第一段智能宝马,永远不会老的娃娃脸英国男我也很喜欢。总之是部挺愉快的电影,去过柏林再看,很不一样,熟悉的感觉和美好的回忆都涌上来,如此清晰愉快。不过电影还是缺少了些巧妙。
  • 9、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1000字

  • 10、 柏林墙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柏林墙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有时我们可能相信希特勒从未存在过,奥斯维辛只不过是一个波兰荒凉小村庄的德语名字,而柏林墙只是某些人疯狂想象出来的虚幻之物……所幸,太阳依然照耀德意志的大地。

    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出彩之处是披露了柏林墙历史里大量官方档案,还原了那段黑色历史里具体人物的错综关系,梳理了像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昂纳克,西德领导人阿登纳,勃兰特,科尔等关键人物的历史表现,尤其是柏林墙舞台幕后杜鲁门,肯尼迪,里根和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美国和苏联的领导策略对阵,柏林墙正是冷战的见证。另外这本书对于柏林墙的建立到拆除的历史发展都有详细的分析,柏林墙下,还发生很多可泣的爱情,友情故事。

    其实除了德国人自己想团结统一国家之外,几乎没人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表面上西方大国准许甚至鼓励德国恢复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德国一直是欧洲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冷战的进一步加深非常有效地保证了西方大国间的友好关系。比如撒切尔夫人曾说冷战“让我们快乐地生活了40年”。但柏林墙倒坍的那一晚,她陷入进退维谷的状态,毫不掩饰对于两德政治格局的统一造成的潜在的国内和国际影响的焦虑。而法国人本能的不信任强大后的德国,当来自柏林的图像充斥巴黎爱丽舍宫的电视画面时,法国人甚至潮水般蜂拥回国,居住在世界各地上千万的法国人,无论是平民还是都返回祖国。华盛顿当局只是看到蕴藏在强大而民主的资本主义德国背后的是巨大的市场。

    虽然拆除了柏林墙,但两种霸权意识形态未被拆除,在今天,依然还有韩国朝鲜,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那条备受争议的边界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隔离墙被再次筑起以期解决多种争端,却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窘困与灾难。

    柏林墙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一部关于柏林这个城市的简史,重点正如书名一般,描述柏林墙对东德人民的伤害,以及造成东西德双方的隔阂,即使在柏林墙倒塌的今天,其影响依然时隐时现,未能完全弥合。全书并不精彩,过于强调个体的感受,未能全景展示冷战大背景下的国家间的互动;柏林墙可以说是铁幕演说之后,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事件,甚至远超北约成立、匈牙利事变、布拉格之春等事件。柏林墙的建立,不是第一次东西方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但可以说是最后一次发生在欧洲腹地,而且是双方分界线上的危机。这是欧洲冷战高潮的体现,同时,也由于“核大战”阴霾所形成的恐怖局面,势必让双方趋于冷静,着

  • 2022-12-19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柏林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柏林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柏林读后感、2024柏林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