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2024在柏林读后感600字范文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推荐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

(共 1271 篇)

  • 1、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读后感600字(3)篇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读后感600字 第(1)篇

    2019年5月16日 23:00n《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n五星推荐n人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死亡是种解脱,但对于留下来的人来说,亲人、朋友、尤其是至亲的死亡,无疑为一种灾难。但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懊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重视他们言语中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为什么没有好好陪伴他们,为什么要在失去之后才去了解“抑郁症”,才真正意义上明白这真的是一种疾病。以前看到“某某自杀”的新闻,我也会说出很不负责任的话,说他们太自私,只想着自己解脱,没想过父母的绝望。但是,看完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明白,他们最终会这样选择,并不是因为自私,而恰恰是深思熟虑之后,或者已经做过很多努力之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选择这样一走了之的方式。文中的语言幽默诙谐,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抑郁症患者之手,即使是在描述自己难过的想要去死的时候,结尾都会附一句幽默的结束语,让人读起来不至于那么难受。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真正明白,这世间并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抑郁”不等于“矫情”。 深陷抑郁之苦的人是值得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的同情的,但不仅仅是同情,更需要的是陪伴和理解。当你的朋友向你吐苦水,耐心听一听,可能这是他最后一次向你吐露心声,并希望你能抛出一根绳子拉住他。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就对各种精神疾病感兴趣,但那时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皮毛,和大众的认识差不了多少,系统学习后,我终于明白,精神类疾病真的和神经脆弱,性格不好关系不大,很多的精神类疾病的根源是离不开生理性病变的。比如抑郁症,真的不是说乐观开朗就不会得抑郁症,当大脑神经出现问题,不是人靠理智就可以扛过去的,而大脑神经出问题,有时候和感冒发烧一样,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没有人敢说,自己一辈子不会感冒发烧,一样的,精神类疾病也是一样,而生病就要治病,这没什么不一样,更不应该被异样对待。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是漫长而昂贵的,这往往给一个家庭带去的不仅仅是精神压力,还有物质上的压力。当然,现在大众对抑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了,但这种了解是多少抑郁症患者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治愈,不仅大众能关注,国家在医疗方面也能更加重视。如果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患者,不要轻描淡写的告诉他努力、乐观、坚强,这时一个拥抱,安静的陪

  • 2、 《柏林记忆》读后感1500字

    《柏林记忆》是一本俄国流亡贵族女性的传奇自传,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柏林记忆》读后感15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蜜丝?瓦西里奇科夫出生于白俄贵族家庭,十月革命后随父母离开俄国,成长之际相继辗转于立陶宛、法国、德国。具备良好的教养、掌握多国语言为她以后的人生之路开拓了多种可能,当然她大概没料想到日后会在如花岁月进入德国纳粹的阵营。

    1940年1月3日(星期日),蜜丝?瓦西里奇科夫和二姐塔蒂阿娜一同前往柏林,随身携带一台留声机和11件行李。蜜丝的日记便开始于这个时候。二战已经开始,德国纳粹的势头正强悍凌厉。蜜丝和二姐初抵柏林便焦虑于求职挣薪,战争与革命让旧式贵族们从云端跌落尘埃,昔日住城堡庄园,着华衣美服的贵族姑娘们必须开始为一日三餐、栖身之地而忧心忡忡。战初,姑娘们仍热衷舞会派对,拮据的日子里仍不忘添置新衣口红,不忘美发妆容。彼时她们尚不知道前方等待着她们的将是哀鸿遍野式的毁灭。

    蜜丝和二姐先后进入德国纳粹外交部,作为一个流亡德国的白俄贵族后裔,蜜丝的家族原本有着广泛而高端的朋友圈,从王公贵族到政商界要人,但,二战开始后这些人的命运陡然剧变,书中不时可以看到流落海外一贫如洗的贵族母女、从炮火中只身逃出只剩一身衣服的王子、产业被征流离乡间的爵爷夫人。

    蜜丝1940年的日记里还只有对物质匮乏的困窘、对未来出入的迷茫。1941年的日记里甚至出现了蜜丝亲自参加的霍亨索伦家族玛利亚-阿德根德公主与巴伐利亚康斯坦丁王子成婚大典。蜜丝详细记录了婚礼大典的整个过程,彼时轰炸已经开始,这段经历投放到战争背景上犹如一段沉入黑暗前的回光返照。衣香鬓影、觥筹交错,美好时光昙花一现,几乎引发人们能短暂地入安境、遁乱世的错觉。

    1943年开始的日记里便是一幕幕狂轰滥炸的修罗场。柏林像块地毯,被一波波炸弹或熨烫、或震穿,蜜丝和她的朋友们在炮火中、废墟间与上帝赌生死。蜜丝是幸运的,能一次次从残垣断壁、焦墟瓦砾中爬出来、活下去,间隙中还要去她深恶痛绝的外交部狗耕田。日记中真实记录的柏林轰炸从纸上读来仍令人胆战心惊,故亲历的幸存者们必然都是余生难忘。1944年,蜜丝逃至维也纳成为一名战地护士,大轰炸紧接而至,音乐之都在密集的炸弹中创伤累累,这时候死亡都是一件奢侈之事,因为棺材已经用尽,轰炸阵列下的人们要么夺路逃命、要么魂飞魄散------

    最为神奇的是,蜜

  • 3、 关键在问读后感600字

    记得以前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最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懂就问,通过不断的问来掌握自己不会的知识点。由乔尼尔森著作的书籍《关键在问》中也讲述了问的重要性。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面对问题学生,怎样让他们爱上学习,如何和别人友好相处,类似很多这样的问题,似乎都在《关键在问》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

    就像书本开头的一段文字中说的那样,走进全世界任何一位老师的办公室,你都能听到各种充满挫败感的故事和关于教学矛盾的问题。我们往往抱怨某某学生有多么的不听话,多么令自己头疼,却忽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与别人沟通时,我们总是希望直接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对方。这样一来,就会让对方感觉到被控制,势必不愿多听一句。这样无效的沟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书上列出的焦点讨论法,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较好办法。通过提问的方式,从客观现实入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看法,思考后形成决策。

    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运用到谈话中,大大提升沟通质量,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比如在课堂讨论环节,以前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讨论,表面上看讨论的热火朝天,实际上活跃的仅仅是几名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第一,分组固定化,形式单一。我们没有考虑到小组成员的个性特征,他们面对熟悉的同桌,失去了讨论热情,容易产生思维定势。第二,课堂时间有限,交流表面化,他们往往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暇倾听他人的意见。第三,问题不当,讨论低效,老师提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浅显,学生又不愿意讨论。第四,小组讨论参与度低。往往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掌握组内讨论大趋势。那么我想,高效的提问可以解决这样的困扰。

    焦点讨论法,是一种艺术对话形式。今后,我将不断的摸索,让自己从中学会提问,有效倾听。

  • 4、 《在轮下》读后感600字

    《在轮下》读后感600字

    马宏妹

    学校、父亲以及两三个教师残酷的名誉心践踏着少年汉斯,繁重的课业,宿舍生活的严苛规定,终于使得汉斯的身心失去了平衡。

    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读来令人心惊。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该思考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应有的欢乐,只剩下填鸭式的教育。

    今天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的寒假生活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补英语,下午补语文和数学,补到下午六点二十结束。关键是这个孩子并不对这样的寒假生活的安排有什么异议,她认命地在寒冷的冬日里奔波。我想,与她一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即使内心不乐意,他们也不会反抗,父母都是为了我好啊,况且父母也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

    云舒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错,我真担心过多的赞誉和期待给她太大的压力,我宁愿她考试分数低一些,但希望她永远是个这样的孩子:上学路上闻得见腊梅的芬芳,寒冷的冬日晚上发现得了灌木上垂挂的冰凌,路过水景桥时能欣赏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拂过水面的垂柳,甚至她可以在岸边的椅子上坐坐,可以停下来逗逗水里的游鱼……她可以发呆,可以看看喜欢的动漫和电影,可以无所事事,可以和朋友谈笑风生……她应该时常徜徉在自然里,奔跑在阳光下……

    就是不希望她成天困在教室和书房里,成为"睡眠不足,脸色发青,眼神疲倦,畏畏缩缩"的样子。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我的愿望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可这不应该是所有的青少年应有的样子吗?

    不能理解柔软而微妙的孩童心理的教育车轮,残酷地把孩子牺牲掉了,甚至一些满怀教育热忱的老师,都不能或不愿意去理解少年对生命的倦怠感,于是"疲倦和不安"使得可怜的汉斯"不由自主地投入死亡的阴影里".可如今那些在教育的车轮碾压下,将分数视为命根,对上补习班习以为常的孩子不是更加可怜吗?

    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歌德

  • 5、 《在人世》读后感600字2024

    在九年级上学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抽空读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在人间》。

    《在人间》是高尔基长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中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从11岁到16岁时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而这时的我,正是于那时的他年龄相仿的时期,从他的生活体验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和我完全不一样的经历,也从阿廖沙那里学到了许多我本该具备却没有具备的东西。

    在整本书中,我体会到最多的就是阿廖沙的求知欲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提到的最多的也是书:读书,看书,藏书,借书,论书……一切有关于书的话题在《在人间》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体会到的第一点是阿廖沙对书的执念。虽然有不少人百般阻挠他读书,但是阿廖沙还是暗地里偷偷地看,享受着书带给他的欢乐,即使是被打,即使是被赶出去,即使是被鄙视被骂,他也没有放弃过,还是一贯的贯彻自己的爱好。但现在的我并没有这样,处于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时间我宁愿去看看电视,玩玩电脑,而不是感受书香,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但是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阿廖沙,明明比我贫穷百倍,比我累千倍,空闲的时间比我少万倍,但是他确比我读的书要多百倍,经历的事比我多千倍,我又有什么借口来拒绝看书,从书中获得知识呢?

    同时,阿廖沙也会通过自己的意识来分辨书的好坏,即使是所有人都认为差的书,他也会凭自己的感觉来公平的评判这本书,以至于他总会在同一本书中发现比别人多很多的东西。而现在的我们,是逆来顺受,老师、家长说好的书就好,差的书就差(单单是名著,玄幻小说,言情小说),读不出属于自己的收获。同时,也不知道扩大阅读范围,只是读古代的名著,而不读现在的比较有意义的书,更符合时代的书。

    总体来说,《在人间》教会我们该怎样读书,以什么心态来读书,如何辩书。十分值得我们现在去阅读。

  • 6、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1000字

  • 7、 《在底层》读后感600字

    《日瓦戈医生》这部解冻文学时期的长篇小说,因帕斯捷尔纳克凭借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更具有传奇色彩。故事的男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一名医生,但是在他成为一名医生之前,更准确的说,是他的这一生,都过得非常之坎坷,有点生不逢时的有伤感。首先是被父亲抛弃,尔后失去母亲。长大后,才当医生、成了家不久,便被应征入伍,随后更是颠沛流离,认识了女友拉拉,经历了他认为最美好的爱情,经历过各种生离死别,最后在坐电车的时候,心脏病发,猝死于车上,终于完结了他痛苦的一生。 在我看来,日瓦戈医生更大程度上来讲,是死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孤独感。战争,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罪恶,是所有不幸发生的根源。革命,本来就是要流血的。到底一直以来被颂扬的十月革命,以及前后的一系列战争,带给俄罗斯人们是福多于祸,还是祸大于福呢?我不是政治学家,也不是历史研究者,无法从这一深层次去评论它。但是就我自己的观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我觉得这场战争对于俄罗斯当时的群众来说是一场灾难。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知识分子更是痛苦。 对,每个人都被洗脑了,大家都接受了这些凶残被视为阶级意识的奇迹,野蛮行为被当成无产阶级的坚毅和革命本能的典范。只有他,医者仁心的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战争的残酷。医生是救人的,怎么可以变成侩子手呢?在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亲身经历了所有,他变得又疲倦又孤单。就想孤身一人走在无垠的沙漠,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或许,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

  • 8、 《在人世》读后感600字

    在九年级上学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抽空读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在人间》。

    《在人间》是高尔基长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中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从11岁到16岁时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而这时的我,正是于那时的他年龄相仿的时期,从他的生活体验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和我完全不一样的经历,也从阿廖沙那里学到了许多我本该具备却没有具备的东西。

    在整本书中,我体会到最多的就是阿廖沙的求知欲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提到的最多的也是书:读书,看书,藏书,借书,论书……一切有关于书的话题在《在人间》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体会到的第一点是阿廖沙对书的执念。虽然有不少人百般阻挠他读书,但是阿廖沙还是暗地里偷偷地看,享受着书带给他的欢乐,即使是被打,即使是被赶出去,即使是被鄙视被骂,他也没有放弃过,还是一贯的贯彻自己的爱好。但现在的我并没有这样,处于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时间我宁愿去看看电视,玩玩电脑,而不是感受书香,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但是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阿廖沙,明明比我贫穷百倍,比我累千倍,空闲的时间比我少万倍,但是他确比我读的书要多百倍,经历的事比我多千倍,我又有什么借口来拒绝看书,从书中获得知识呢?

    同时,阿廖沙也会通过自己的意识来分辨书的好坏,即使是所有人都认为差的书,他也会凭自己的感觉来公平的评判这本书,以至于他总会在同一本书中发现比别人多很多的东西。而现在的我们,是逆来顺受,老师、家长说好的书就好,差的书就差(单单是名著,玄幻小说,言情小说),读不出属于自己的收获。同时,也不知道扩大阅读范围,只是读古代的名著,而不读现在的比较有意义的书,更符合时代的书。

    总体来说,《在人间》教会我们该怎样读书,以什么心态来读书,如何辩书。十分值得我们现在去阅读。

  • 9、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作者:你在干吗?作者就和她说:在看小草。我在看蘑菇她说道,之后俩人就聊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段话就是,这位教师她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作者疑惑地看着她。她解释道:石头磨损下来的渣子可能是土、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由这些组成的,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蔬菜等,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是一样的,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就变成了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这段由精神病患者关于石头是有生命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 1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有时候会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想法吓到,最近在看一本讲精神病人的书,感觉自己也有点神神叨叨的。不过也好似给我带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越去了解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懵懂,似乎自己那点不开心也变得微不足道。人真的有灵魂吗?如果有,是不是不同的人,灵魂的颜色也是各个不一样。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总觉得这是一种很看得开的境界,但是很多时候我却总是囿于小事,说白了很看不开。有些写法确实很形象,绷带怪人,成年或许看起来没有情绪,其实只是把情绪隐藏了,就像一个个不能放开自己行动的绷带怪人。这些奇怪的比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让人深得其中奥秘。有句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那作者很好的做到了言传,只不过以文字的形式。

    其实有些写法只是把人物化了。所以说作家也是要有功力的,没有深厚的功底,文字游戏玩不转,知识量储备不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遭人耻笑罢了。

    小时候做过一个很奇怪的梦,不止一个,很多次我都想把它勾画出来,可是到了真正打算要写的时候,却觉得无从下笔。仿佛我把它写出来,那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秘密了,它就不再属于我了。

    我看的书杂七杂八的,全当消遣,其中我不知道我记下了多少,有些时候那种突然的感动,那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或许就是我潜意识里以前看过的书还残留在我脑子里,与我真实的记忆混淆了。作者:潇筱雨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2-16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21-04-30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09-25

  • 2022-12-19

  • 2023-02-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2-05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10-16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
在柏林读后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在柏林读后感600字,在柏林读后感600字范文,2024在柏林读后感600字等,为大家撰写在柏林读后感600字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