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 > 地图 >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2024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相关栏目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热门栏目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推荐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

(共 1876 篇)

  • 1、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读后感参考)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读后感说实话,这本书对我的冲击有点大,人的动物性暴露无遗。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关于奥斯维辛,我早有耳闻,我之前也看过几本有关二战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穿条纹衬衫的男孩,钢琴家。虽然也是屠杀,但总给人以希望,虽然也受尽各种虐待,但是还保留人的特性。我从来不否认集中营的世界是地狱,但从来没有把自己放置在那个环境中思考,所以,也无法理解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我以前也常常会问,为什么不逃,为什么不反抗,就比如南京大屠杀,我常常在反问。我们常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事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妥协,纵观历史,举起反抗大旗的永远不是压迫底层的人民,而是相对来说条件比较好的人民。集中营食物匮乏,体力劳动沉重,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动力;对于南京大屠杀来说,我理解为国人的善良和轻信,他们觉得日本不会做出屠杀的行为。集中营就是一个小世界,大部分是犹太人,还有一些战犯、俘虏等,其中也会发生一些让人觉得很难理解的事。比如有某种手艺的人,如泥瓦工,纳粹征召你去干活,一般的想法是,那肯定要消极怠工啊,不,不是,他会把墙砌的比值坚固,除了对生的渴望,还有对人本身价值的渴求,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事可以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人,好好工作带给他成就感(疑问:生活中很多把时间精力都扑在工作上的人,是真的喜欢工作还是没有其他的事情带给他成就感);比如说灰色地带,欺负压迫犹太人最多的反而是犹太人,为了自己短暂的存活,为了降低自己的被压迫感,他们以欺侮比自己低一级的犹太人为乐(卡波,党卫军选举出来管理犹太人);比如说羞耻,不是迫害人的羞耻,而是幸存者,被迫害人的羞耻,因为他们的存活,往往意味着占据了其他的生存空间,而死去的往往是更慷慨的、更善良的人。在我们想象中,二战胜利,解放集中营,里面的幸存者应该挥舞着大旗来欢迎盟军,但事实是,他们是麻木的,他们既不开心,也不悲伤,此时的他们,还未从动物性中恢复过来。所以,集中营中自杀的人远比后续的幸存者自杀的人数少得多,因为自杀是人类才有的行为,动物是不会自杀的。作者是一位化学家,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走向了文学的道路,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又是怎样的生活呢,他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挑,他们的确是适应的更艰难的。有一次,作者在背诵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的神曲,但有几句怎么也记不起来,他说到,谁能背诵那几句,我就把我的汤分给他,那是

  • 2、 《枪炮、病菌和钢铁》的读后感的写法

    知道《枪炮、病菌和钢铁》的读后感的写法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是一些内容的论述和参考供大家阅读。

    1.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

    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这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粮食生产从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点――如各大陆不同的面积、位置、甚至形状 ――有很大关系。

    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理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正是这样的一些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读者不太熟悉的类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时候便已在东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开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2.简介

    贾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理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发现》、《博物学》、《自然

  • 3、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一):站在间谍卫星的高度

    作者 | 虚竹

    1

    环境决定论的是与非:论演化中的环境因素

    (一)

    假如时光可以倒回,哪怕只倒回一点点,倒回到我接触《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和绝大多数朋友一样,对环境决定论嗤之以鼻:too young too simple!睿智如我们中国人,最善长辩证思维,怎么会认同如此片面主观的观点呢?!

    但是看完此书之后,我已经被作者所深深影响。作者博采诸学科之长的丰富知识和朴实无华却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打动了我。虽然我仍然认为"环境决定论"这个提法本身还有很大问题,但是关于环境对人类社会曾经产生的无与伦比的影响,我已不再怀疑。

    (二)

    环境决定论及地缘政治学,是在西方有着悠久传统的思潮。从古希腊开始,缘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不同于东方思想家主要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都有关于环境决定民族和社会特质的论断。近代以降,孟德斯鸠、黑格尔和马克思等著名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如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人们的气质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何种法律和政治制度。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并非一派胡言。相反地,人类从古至今深深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本书中提到了影响各大陆间社会文明水平的四组环境差异: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影响文明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如主轴线、地理障碍等;影响大陆间文明传播的因素,如孤立程度等;各大陆的面积和人口。由于这些环境差异,导致了各大陆进入农业文明的时间顺序和发达程度各不相同。比如欧亚大陆很早就全面进入了农耕时代,但是澳洲大陆在近代被西方征服前仍然没有农业发生。居于中间的美洲和非洲,则由于水平相对较低,也逃脱不了被征服或殖民的命运。这正是由于农业文明的差异,导致落后的一方对病菌的抵抗力、军事技术、政治组织和文化水平都不能很好地发展,以至于在两种文明发生冲突时完全居于下风。

    至于人类社会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告诉我们,"想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p161)

  • 4、 《枪炮、病菌、钢铁》(读后感大全)

    《枪炮、病菌、钢铁》读后感这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写的通俗性、科学性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于搞纯科学,尤其是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的人都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历史研究、人类进化,动物进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作者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授,不仅擅长学术理论建构,而且深入实践,到达现场进行田野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但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缜密研究,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科学依据。即现在全球生活的70亿人,都是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扩散到全世界五大州的。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南美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地方。在整个扩散迁徙的过程中,充满了神秘与冲突?到底是现代人类消灭了原来生活在这些大陆的土著和大兴哺乳动物(如长毛象、剑齿虎等),还是由于最后一次冰川期的结束,天气变化、气候改变导致这些动物的灭绝,作者同大多数人类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一样,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本书反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迁徙也好,动物植物的驯化也好,为什么发源地总是在新月地带和中国这样的地方发生,作为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美洲大陆这样的地区,为什么就没有完成动物、植物的驯化?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总是欧洲人征服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大陆,而不是这些大陆的人征服了欧洲。即“是欧洲,而不是中国”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就几乎消灭了90%的印第安人,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枪炮,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如天花等,是大量的当地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大约在16000至13000年之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类,也是在数千年之内,就灭绝了大约90%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一历史的惊人相似,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例如关于动植物驯化和传播的问题,他提出为什么欧亚大陆传播的广泛而美洲、非洲传播的慢?作者认为欧亚大陆是东西走向,维度几乎一样,所以同一维度的植物容易传播和驯化,而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是南北走向,南北之间的距离太远,即维度不一样,导致在高维度生长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等,很难在低维度生长。而最早掌握植物驯化的地区,如新月地带、中国和地中海沿岸,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也就是领先于狩猎社会。所以这些地区,无论是动植物的驯化和栽培,生产工具尤其是金属工具

  • 5、 打开豹笼读后感

    打开豹笼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打开豹笼》,从而明白了很多道理。

    沈石溪觉得红崖羊总是被雪豹捕杀实在很可怜,便把凶残的雪豹关起来,红崖羊的繁殖数量多了起来。红崖羊的首领虽然是一只老羊,但他的嗅觉和听觉却是最灵敏的。每次雪豹的到来都是它预早警报,带领羊群跑向别的地方,躲过雪豹的攻击。但是自从雪豹被关起来后,其他羊都认为首领没有用处了,便把原有的一个羊群分成了若干个小羊群。红崖羊的首领垦求我打开豹笼,豹笼打开后,一切恢复了正常。最后她数了一数,发觉现在红崖羊没多也没少,他终于明白到,在自然里如果没有任何的困难,动物们就是个空壳而已。

    一开始我为这个结局感到震惊,可是我突然想起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鹿和狼的故事》。在《鹿和狼的故事》中,狼因为被认为是鹿的天敌,所以都被杀光了,可是没有了狼,鹿就开始疯狂的啃食树木,植被在一天天减少。

    我终于也明白了,自然界中的事事物物都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他原本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不能因为自己对于弱小动物和凶残动物的片面的理解就决定动物的好坏,有时,人们看起来凶残的雪豹和狼,却是红崖羊和鹿的保护者!

  • 6、 中国门文化观后感

    中国门文化观后感

    原创: 笑姜 一只叫kitty的猫

    敲开厚重 繁饰的朱红大门,历史长河中的圆日正伴随一代代的王朝之战袅袅升起又徐徐落幕,黄沙战场,悲亢高歌,铁马长鸣,见证着华夏古老文明的生息延续。这道大门记载着古往今来的繁荣与衰败,镌刻着伟大和永恒,更有着辞旧迎新的跨越之美。

    何为“门”?门即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历史上可追溯到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的年代,人类开始产生“家”的意识,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同时便于自己与他人沟通产生了由石块、树干之类组成作为洞口屏障的门的雏形。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的衍生与发展自然在列。《玉篇》称“人之所出入也”为门,而《博雅》则说:“门,守也。”可御寒防盗;《释名》上曰“门,幕障卫也”,即隐蔽遮掩,向外人隔庇自家琐碎,也隔断屋内夜夜笙箫,不闻冻死骨;《黄帝宅经》有言“宅以门户为冠带”,即门为庭院的脸面,是独立的标志,道出了大门在旧时是富贵贫贱、盛衰荣枯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门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用于象征皇权独尊的天安门,用于军事防御、洪涝防御的城门,用于彰显法律威严的衙门,用于体现宗室地位的王府大门,用于装潢幽静园林一隅等。“门”从一道屏障逐渐变化为寓意丰富的家文化象征,变成“文武兼备、体态丰富”的艺术品。

    天安门是紫禁城的第一道宫门。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门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九九八十一枚。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朱红漆身,傲然挺立。迄今为止已在风霜中走过整整602年,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崛起和衰落。天下太平时它在和风煦雨中凝望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战火纷飞时它在电闪雷鸣中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轰鸣。时过境迁,如今的天安门依旧在不久后被称为历史的时代默默矗立在天地间。

    民间则渐渐产生门神一说。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山海经》里就有一段记述:“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等。另外也有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和门有关的历史

  • 7、 鸦片战争读后感

    鸦片战争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喜有忧、有悲有痛。而最让我难过、让我触动最深的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是中国人的一场恶梦。那时,中国封建社会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让清王朝停滞不前、国势日下、萎靡不振,变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远隔重洋的西方列强看上了嘴边这块肥肉,通过各种手段向中国人倾销害人的鸦片,蚕食国人的身体和斗志,为武力征服做好准备。后来,果不其然的发动了鸦片战争,和无能的清zf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既赔钱又割地,我心情非常沉痛!

    国土面积还不到我国十分之一的小日本,在1937年侵略我国,想把太阳旗插在我国的领土上。经过先辈英烈的英勇顽强抗战,小日本投降了。现在小日本又想侵略我国,痴心妄想地想把我国的钓鱼岛纳入他们的版图。我想:连我都不答应,全国人民能答应吗?现在的中国在gcd的领导下,无论是经济、军事,都以走在世界的前列。要枪有枪、要炮有炮,已经由羔羊变成了一头威武的雄狮。我不由开心地笑了!

    我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克敌制胜的本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先烈的英勇斗志,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鸦片战争》读后感范文二

    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动不已。

    这部电影里,我记忆最深的是林则徐把洋人的鸦片当众烧毁后倒入了大海里。我为林则徐感到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清官感到自豪。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为吸鸦片身体越来越差,连农活都干不了;士兵因为吸鸦片精神越来越差,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官员因为吸鸦片思想越来越腐败,连国家都可以出卖。鸦片的大量侵入了致使我国白花花的银子从中国人的腰包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从中国的仓库流进了外国人的仓库,中国的财政越来越空虚,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然而就在禁毒活动将近成功之时,林则徐被贪官诬陷,被撤职查办这场轰轰烈烈的禁烟活动就这样夭折了。当时我恨得咬牙切齿真想冲上前把那个贪官打死,把真相告诉当时的皇帝――林则徐是个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历史是不能办法改写的。

    看完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会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毁灭我们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 8、 《鸦片战争》读后感

    《鸦片战争》读后感

    2015年11月19日

    前一段时间,对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也想了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根源和内容。看到网上评价本书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亚洲一些国家引起较大反响,还有茅海建、马勇、雷颐等人的推荐,因此,买来一读。看此书,历时较长,却读的很快。"长"是因为读起来有些"涩"和"绕",起初以为是西方人书写习惯和我阅读习惯的差异或作者有些逻辑不清、书结构上有问题造成的,百度了一下该书的作者蓝诗玲,我想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快"是因为书的故事性较强,有许多未闻的史料,很吸引人。整理了一份蓝诗玲简要材料如下:蓝诗玲(朱丽亚·拉佛尔),英国新生代汉学家、翻译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曾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学,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翻译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欣然的《天葬》、朱文的《我爱美元》、张爱玲的《色戒》、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以及鲁迅小说全集。蓝诗玲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困境""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情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读"等方面很感兴趣。

    本书中,蓝诗玲用非常严谨的态度,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历史背景,期间历史事件,当时中国和英国相关情况,有关历史人物等等,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做了详细的描述。但她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使用的资料主要是英国的史料,写此书或多或少有先入为主概念化的东西。因此,本书不能作为历史书籍来读。可取的是,它从另外一个方面解读了鸦片战争,让我们了解到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另外一个方面,带给我们很难看到历史资料,值得一读,这样的书多一些让人明智。读此书和评价此书时,过高的评价或不理性的评价均不值得提倡。读完此书,再次让我觉得:我们的历史资料和记载缺少真实、不够完整,我们的社会感性大于理性,我们的文化人文大于科学,我们性格和大于争,我们的历史过于厚重和错综复杂——

    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和思考。一是有关"中国威胁论"和"西方阴谋论".(我们不从政治上考量)中国误解西方,西方也误解中国。西方从历史到今天对中国又崇拜又提防,崇拜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取得的成就,又素有"黄祸"之说和现在的"中国威胁论",蓝诗玲认为黄祸论是威胁论的前身。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把很多方面都归结于"阴谋论",现在比之前似乎有扩大的趋势,还是应该更多的立足于要更加深入更深层次相互了解。二是华夏文明、中华

  • 9、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星火一班·李静

    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从原本的没有氧气、没有生物,逐渐演化出原始海洋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地球上开始有了丰富多彩的物种与生命。人,是地球生物中最具智慧的存在。在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广为人知的较早的人类祖先是320万年前南非古猿lucy,其脑容量只有400ml,我们现在则达到了1300ml以上,虽然能够直立行走,或许已经能够使用简单工具,但生存依旧是早期人类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

    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人类进化的速度。和漫长的46亿年时间相比,这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可谓飞速。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社会明显拥有更多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工具的使用和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在工业革命之后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不同的社会之间也逐渐出现分化。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以中国为例,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而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以当今世界为例,欧洲北美地区普遍要比非洲、南美和亚洲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上要高得多。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维度,我们都可以去尝试来解释这种差异。然而,《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则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上次冰川期结束后的13000年间,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发展成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工业社会,另一些地区则仍然保留这使用石器的狩猎采集社会。”这种不同地区的社会分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文明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一种文明对待另外一种异己的文明,似乎总是有一种毁灭和吞噬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需要攫取更多的财富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原始的资本。贾雷德·戴蒙德在前言中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归结起来,这个问题就是:为何原本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的人类,逐渐出现了不平等?进一步,贾雷德问到:为什么财富和权力分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它方式呢?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者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历史为何呈现出它当前的这种模式。

    贾雷德试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和许多人类学家一样,他不只注意到了文明存在的差异,更想深刻探讨形成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 10、 《打开青春的翅膀》读后感
    《打开青春的翅膀》读后感 前不久在班级里看到一本《打开青春的翅膀》,这是一本关于爱的教育,百余篇生动精彩的美文,或充满真情实感,或富有深刻哲理,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可以让我们拥有世界,梦想可以让我们超越平凡。“生命如花,我们毕生的精力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开花。青春如花,我们每一天的努力都是让它开放得更加美丽。而每一朵花开的过程无一不是经过痛和血的洗礼,每一次打开青春的翅膀无一不是含泪带笑的蜕变,只有静静地欣赏和聆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花开的美” 。 这本书,它让我们懂得爱像太阳一样温暖,照耀着每一个熟悉或陌生,柔弱或坚强,稚嫩或苍老的心灵,只要你有一颗爱的心,你向这个世界微笑,这个世界也会予你以幸福的拥抱。成长是疼痛的美丽,像小小的蚕蛹,在茧里挣扎,它在成长的同时,承受着成长的痛楚和煎熬,没有谁知道它是怎样一种痛,然而它最终破茧而出,化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换来的是艳羡的目光和满意的微笑。成长过程中,历经失败甚至灾难,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不丧失热情,不失去对事物求知的好奇和勇气,这种财富,会给人以无穷尽的力量。这本书每篇文章都做有精彩赏析,本人认为是一本值得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的好书。 全书分为五辑,第一辑:向世界敞开爱的怀抱,第二辑:心态决定状态,第三辑:品行是一种真正的财富,第四辑:抓住命运的翅膀,第五辑:敲开成功那扇门。每辑分别有十六七篇。然而在第一辑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它的开篇章“孩子的天使”讲诉的是一位即将哇哇落地的婴儿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孩子即将要投胎出世之前,一些迷茫的疑问抛向了上帝,然而上帝一一解答,最后当孩子即将要出发,他温和而急切问起上帝:“我的天使叫什么名字?”上帝最后回答是:“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重要……你就简单的叫他‘妈妈’……”上帝的话语诠释了世界上的伟大母爱。 看到“父亲的承诺”这一篇,让我禁不住给全班同学念了一遍,看着学生听完后的泣不成声,我也被泪水浸没了眼睛。故事讲述的是1989年,一场8.2级的地震几乎把亚美尼亚共和国夷为平地:超过3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死于非命。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与混乱中,一位父亲把他的妻子妥善地安顿在家里后,冲到他儿子所在的学校,结果眼前所见只是教学楼震后残留的一片瓦砾。在挺过最初的惊骇痛苦之后,他记起他曾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与你在一起”。 在这篇文
  • 2022-12-24

  • 2019-11-08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3-01-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6

  • 2019-11-08

  • 2019-10-24

  • 2021-11-12

  • 2023-04-16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21-08-3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1-16

  • 2023-04-1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1-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5-14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19

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2024被鸦片和枪炮打开国门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