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 > 地图 >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2024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相关栏目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热门栏目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推荐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

(共 5039 篇)

  • 1、 小说《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600字

    小说《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600字:

    虹影这位作家我是第一次听说。百度之后查到这是一位相遇文坛的著名华裔英籍女作家。这次读到这本《阿难》,多少也有些偶然因素。前两天的中午,11点多进了图书馆,还没准备好在书架前查找,就听到管理员说,同学们下午再来吧,该闭馆了。于是我匆忙走进一排书架,匆匆扫了几眼,挑了一本还算“顺眼”的书,就是《阿难》。

    看完后我觉得这不算是一本“名门正派”的书,它的内容不像是我之前接触过的--要么都市,要么乡土,甚至玄幻,我觉得这是一本野路子的书,有着说不清的主线。小说的前半段像是旅行作家的游记,中段突然所有人都加了第二层身份,一次旅记突变成了跨国追寻逃犯;结尾部分又是“我”的心灵独白和思考。

    大段的心灵路程,心里独白,作者追寻的就不再是大多数人的共鸣,你懂我就是懂,不懂就算了。这样的小众文学题材是我第一次读到。

    作者是一个很纯粹的文人。其实大部分人年少时或多或少都做过“当作家”的梦吧。看了这部作品,我才发现其实我与“文青”真的差得很远,我的青春真的不文艺。越早建立世界观的人活得越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却是单纯混沌到几乎大学才开化的人,大部分的轰轰烈烈,一波三折我都没有经历过,所以在如今这样的后青春期里,我在努力体验着。所以如《阿难》一样的小说,无论是作者本身的生活还是小说中的内容,我都了解甚少,所以共鸣甚少,不过这样的非主流文学往往代表着文学的先锋不是么?这样非主流文学中的内容也有一些我们不熟知的、被课本忽略的、不是大众普及的历史内容。也许我如今学识不够,达不到共鸣这样小众文学的高度,但是这样的作品不应当被束之高阁,读各种题材的作品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作者:黄

  • 2、 《走出印度的勇士》读后感1000字

    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印度的沙漠中走过,是谁?原来是我国著名的旅行家——潘德明。为了一种神圣的使命,他孤身一人跋涉在原始森林中。一天,潘德明一觉醒来,发现在休息的树下卧着一只斑斓的猛虎,他该如何赶走猛虎呢?他正在沙漠中行走,突然飓风大起,沙丘滚滚而来,他会不会被埋没?他累了,支起帐篷准备休息,不慎触动了蜂窝,骤然,成千上万只黄蜂向他袭来,他会不会被蜇伤呢?带着好奇、猜疑,我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

    一天早上,当潘德明一觉醒来,一只斑斓猛虎正躺在树下,他随机应变,拿出随身带着的锣锤“当,当,当”击了击,那斑斓猛虎立刻溜之大吉了,正是那面锣锤,他以后遇见百兽之王也不怕了;当他来到了一片沙漠不久, 遇到了一次冲天而起的飓风,千百吨黄沙被它轻轻地卷起,“噼噼啪啪”地打在潘德明的帽子上、脸上、手上,直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可是,他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更坚强地向前行走;当潘德明在一次艰辛的征途中休息的时候,不慎绳子拉得过紧,“啪”一声触动了树上的黄蜂,霎时,一大群黄蜂成团成团地向他冲来,潘德明乘势一滚,用雨布遮住头和身子,经过一番周折,黄蜂停止就攻击。第二天,他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西走了。一路上,他脑海里萦绕着古希腊人在埃佛勒斯峰上的格言:“如果你想强壮,那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正是这句名言,使他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记得一个晚上,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没多加思考就请爸爸帮忙。呵,说也怪,爸爸偏偏不那么”热心”,朝我一本正经地说了两个字“画图”,我撇着嘴,咕噜着“画图能解决?”我将信将疑地画了图,也别说,这画图还真管用,果然没用多长时间,难题被我解决了。

    以前的我就是这样,一碰到困难就缩手缩脚,怪不得我的成绩经常不如我愿,我想,也许就是我知难而退的原因吧。

    俗话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真是一点也不错,要是我每次能像潘德明那样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勇敢面对,主动想办法克服,不去依赖别人的话,我想到最后应该是困难害怕我,而不是我害怕困难了。

    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个人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呢?那关键得看我们有没有潘德明那种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正如人们常说的“勇者必胜”吧。

    想到此时,我顿时觉得眼前一片明朗,谢谢你——潘德明,是你给了我启迪,给了我力量,我会永远记得你的

  • 3、 走出孤独读后感

    《走出孤独》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孤独十五讲,该书从人的社会性特点开始,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必须群居。而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意义在于人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同时为他人做贡献。该书十五讲都以这一论点展开,每一句话都如此真实,没有一点点浮躁,都是真知灼见,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事物真实体验后的总结。该书从每个人的人生目标,社会感,孤独、虚荣、性格、伤感、家庭、儿童时期、自卑、优越感,人生的问题,分析人的方法进行阐述,以及孤独引发的犯罪,继而引发作者为预防犯罪所作的努力-----增强合作能力。无不感受到作者的伟大,感受到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员认识到:消除犯罪这种人间悲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努力。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卑。而“自卑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情绪,是人类改善自身环境的原动力。正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无知,又对未来充满期待,才会努力探索自然、宇宙,科学才得以诞生和发展。可以说,一切文明都是在自卑情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个人而言,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成功,实现自己。超越自卑的途径之一,是学会合作。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会陷入悲观和自卑情结之中难以自拔。在生活中,即使是擅长合作的人,仍然要在各种困境中辗转沉浮。没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生命如此脆弱,必须终生努力。”

    作者认为,人生中所有的问题都与社会有关,都体现在不愿意与人合作这一因素,这些不合作产生失败的环境,其实从孩子早年的家庭已经开始了。父母必须认识到这点,努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远离一切人生问题和疾病的唯一保障。而当你有了一个有崇高的理念,一个崇高的孩子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总之,作为父母和作为正在培育孩子的父母值得一看。

  • 4、 《难船》读后感

    《难船》读后感

    这篇小故事出自《爱的教育》这本书。

    有一天晚上,一只轮船上载着二百旅客。乘客中有一个孤身男孩,有一女孩坐在他身边一起谈论着海洋,谈论着乘客,有说有笑。此时风暴来袭,巨浪把他晃倒,碰破的头开始流血,女孩把头巾包在他头上,男孩摇晃着站起来感激地望着女孩。从这个眼神中能感受到男孩心中的温暖。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帮助别人,让他们也充满幸福,我也会很快乐。此时,巨浪击破船舱,五个水手逃上了救生艇,接着又放下一个小艇,有人大喊:只能放下个小孩男孩女孩相互望着,突然男孩抱起女孩说:来吧,我把你扔下去,我只是一个人而你还有父母。女孩被扔下去后感动的泪水流了出来,几秒钟低头默默祈祷后再抬头时,男孩和船都被大海吞没了。这男孩舍己救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敬佩吗?

    说着这个故事,我想起一个新闻,一个星期连下暴雨,一个工人发现有个下水井盖被洪水冲开,向人们张开了血盆大口,但水太深,谁也看不到这里的危险。他站在水里提醒着来往的每个人,顾不上吃饭,在冰冷的水里一站就是八小时,直到洪水慢慢退下去。没一个人在这里受伤。这个工人和故事里的男孩都是舍己救人的英雄。在我的一生中,我也要学会帮助别人,向他们学习。

    他们高尚的品质就是爱的火把在人们心中传递,它将点亮整个世界。让我们都来做传递爱的使者。

  • 5、 印度暴徒影评

    因为是米叔的电影,所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但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却在印度遭遇了滑铁卢的失败,而阿米尔汗本人也亲自道歉了,那么这部耗资将近3亿软妹币的印度暴徒究竟还值不值得我们去电影院一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最近几年中国在引进印度电影的力度上增加了不少啊()。就今年就引进了10部,不过口碑都还行。说起在反讽自己国家又昭示着它在发展的电影,印度的可谓是神作!还有每一部印度电影都要融入的唱跳还是挺值得期待的,毕竟这也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那么话说回来,这部电影有什么期待的呢?

    首先就是米叔的造型吧,妥妥的加勒比海盗船长的翻版,还是有着浓浓的英国殖民地服装特色的,因为故事的背景就是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这一开始的两艘大船,就反映了殖民时期的航海的扩张和侵略场景,当然令我眼前一亮的还有印度梅兰加尔古城堡,这个城堡真的看起来很精致!而且这部电影的特效和动作都是国际知名的团队打造的,冲着这花的3亿,也要去看看这个特效!

    在电影的情节方面,过多的就不透露了,但是还是很具有反讽意思的。比如米叔骑着小毛驴喊驴子主人,还有弄巧成拙替船长女儿挨了一枪的故事,都是有点反转,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的。

    我们也看过米叔以前的很多电影,基本上都是反映一个比较大的点,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那么在这部电影中,它最主要的大概就是讲爱国。没有那个国家的人民愿意被压迫的,即使是印度现在还保留着一定的英殖民地文化,但是占领国家领土的行为本身就是每个国家都不能忍的。故事还有的就是米叔饰演的这个角色本身是一个混混,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好啦。这部电影还是可以去看看的,不过面对印度市场的扑街,大家还是自己思量吧!就个人而言,支持米叔!

  • 6、 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读后感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

  • 7、 《走出非洲》读后感1500字

    借的书。契机,宝贝对非洲好奇。

    作者凯伦不里克森,丹麦女作家。1914旅居肯尼亚。1931年农场大火返回丹麦。

    译者的序里面说,看这本书,可以看到非洲的昔日乐土。

    卷一

    土著们是非洲的血肉化生。不畏惧死亡,你永远别想在这一领域掌控土著,而且要是你能放弃这种掌控的念头,反而可以给自己省去很多麻烦。因为土著宁可去死,也不愿做出改变。

    他们发自内心对我们的恐惧,其实是恐惧我们的故意卖弄。落在一个呆子的手里,他们死不瞑目。

    土著和移民者。卡芒提是仆人,穆萨布是主人。穆萨布是有善意的。

    她见过最原始的森林,没破坏的非州。平原。花豹。射箭。骑马。狩猎。

    卡芒提是她自己医治,医治不了送到教会医院救活的。完美的仆人、厨子、喂养动物。可以从别人的嘲笑中目不斜视的走过。可以从土著变成基督徒。可以做一些土著不会做的事情。

    露露是一只羚羊。被买回来的。有与生俱来的优雅。长大后离开了,回到森林。结婚了。生小孩了。还是会回来。但是不允许抚摸。卡芒提会准备好碎玉米。回来了很多年。认为像是女王回家省亲。比喻成像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加冕后,宣称他被流放为奥尔良公爵的旧怨一笔勾销。

    离开非洲了。卡芒提写信说。他失业很长时间了。他说全部的仆人都不再高兴。农场对黑人来说是好地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所有的坏人心里高兴。

    穆萨布的农场可能是给了黑人机会。

    卷二

    走火,枪走火。很惨。生日聚会,一声枪响。死了一个孩子、重伤一个孩子、逃跑了肇事的孩子(逃跑的结局也是死了)。这件事怎么处理?赔羊。赔40只羊。赔羊的爸爸也失去了儿子。

    还记录了很多琐碎的事。土著的养子去世的时候。土著只有伤心,忘记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这件事。孩子或者的时候无人过问,死后来了三个人争夺赔偿(25只羊)。

    还提到了文字的意义。提到了对信件的虔诚。

    逃跑的孩子没有被鬣狗咬死。去了姐夫的部族。

    受伤的孩子的祖母、母亲用巫术让牛变成瞎子。最终以赔付母牛➕牛犊,在头人见证下,结束这五年的走火事件。

    卷三

    终于写到了土著大舞祭。农场找到一千五百到两千人。

    白天晚上都在跳舞。而且是在月圆的晚上举行。篝火不是用来照明的。火用来营造效果。人的颜色是用浅红色赭石粉涂抹。不是动物的颜色也不是植物的颜色。年轻的舞者看上去像石化了。

    索马里少女、女眷。这些女人依附某个男性。父亲、兄长、丈夫。两方都认为,索马里女人从她们的男人那里榨取丝绸、黄金、琥珀和珊瑚是一种

  • 8、 《走出孤独》(读后感参考)

    提到孤独,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不管古今还是中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孤独存在。不管是高处不胜寒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种孤独,孤独这种情感我们终究是无法摆脱的。从字面意思来讲,孤独就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可以说孤独基本上就是一种伤感的负面情绪,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它。如何能够在深陷孤独这种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之时还能够顺利走出孤独,这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这本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美国亚历桑那州大学人际关系学博士科里·弗洛伊德编著的《走出孤独》一书就以一个拥抱为引为我们揭开了关于情感饥饿这一新名词的神秘面纱。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为我们阐明关于孤独是如何产生的爱和孤独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其情感实验室的研究中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我们日常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如“触摸对儿童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比缺乏触摸的孩子长得更快,发育得更好,免疫力更强”。相信这对于众多年轻家长而言是能够想得通的。

    我们为什么爱?在本书中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爱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物种的延续。如果没有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同样强大的力量来取代它,在作者看来人类终将灭绝。作者为此给出了五点理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分析揣摩甚至可以提出质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随着对爱的深入探讨,紧接着而来的情感饥饿现象也产生了。与情感饥饿相对应的亲密行为的优缺点,时机的适当性在书中也得到了详尽的讨论。

    只有我们了解了情感饥饿和不恰当的亲密行为的危害之后,我们才能够意识到我们作为你人类对于情感的需求是多么的旺盛,情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理解如何克服孤独并找寻出克服孤独的策略。在最后一部分的六个章节的篇幅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给我们提出六种克服孤独的策略。通过作者给出的六种策略我们在对付孤独这个强大敌人的时候也就有了强有力的武器。

  • 9、 《印度记》读后感600字

    《印度记》读后感600字:

    印度这个国家,我一直不是很了解,不过现在我读完了于坚写的印度记,我又更多的了解了印度。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印度的街道,那里的街道五颜六色,人山人海。大家挨挨挤挤,互不相让,大街一会儿是红色,一会又变成了黄色。大街两边全都是小摊、杂货铺、破旧的楼房。

    印度的恒河,是他们的圣河。他们认为河里的水是圣水,印度的人们都会来到恒河边洗澡,人们主要用的水也来自于恒河。

    可是,水那么脏。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人喝这么脏的水,而且还是生水。虽然书里留给我的印象是脏乱差。可是,印度还是有美丽的地方,比如说泰姬陵。在书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泰姬陵的美,和建造它的不容易。

    我去过十三陵,可是它绝对没有这个漂亮。建造这个泰姬陵用了22年,而且还花了差不多2万人。远看泰姬陵,就像一个大城堡,它全都是用白色的大理石造的。

    每个石柱上的花纹,美得让人瞠目结舌!如果这是一个城堡,那我想进去住一住,可它却是一个陵墓,我可不想住到墓里去。

    在印度人们是有分种姓的,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最低种姓的人就是贱民。这个世界还是很不公平的,有些人生下来,命运就被安排好了。

    印度的人们,一般吃的东西都是以豆类为主的,他们是玉米、小麦,还有一种叫做恰巴的饼。在印度,有许多苦行僧,他们用残忍的方式来折磨自己。

    他们认为,这样做了就能去到天堂的极乐世界。读完了印度记这本书,我对印度又增加了一点好感,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印度看一看,也许哪里,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脏,那么乱。(作者:可可)

  • 10、 印度狂奔读后感(3)篇
    印度狂奔读后感 第(1)篇

    如果搁以前,肯定不会读这本书。因为印度在我粗浅的印象中,脏乱差,“开挂的民族”,“不洁的左手”,强奸案频发。甚至以前曾经接待过印度的客户,那咖喱味卷舌的印度发音以及全身甚至连耳朵孔都布满的毛发,对这个国家真的难以抱有好感。

    近段时间刚好有同事去印度出差并帮忙买到了给同学妈妈的抗癌药,是印度客户帮忙买的,顿时对印度的印象有了改观。刚好看到这本书,于是想做更多的了解。

    任何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作者在印度旅行的这篇游记中,详细客观且生动。虽然从他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一定是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阻碍,但是大部分的篇幅还是在着重介绍印度的美景和遇到的善良的人,对偶尔发生的恶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特别是游览泰姬陵的感受,把那种孤独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有想去看看的冲动。

    作者也是个开挂的人,带着几个人的朋友团旅行,从尼泊尔到印度再到巴基斯坦,印度语印巴语英语都会说;文化历史人物典故以及宗教了解的非常透,从与人聊天到砍价,再到讲道理甚至训斥人,都让人佩服不已。

    所以无论去哪里,要想真正对游览的地方有深刻的认识,提前做好功课是非常必要的。

    印度狂奔读后感 第(2)篇

    这是作者第一次去印度,九天行程,流水账游记。旅行经历也许在2008年左右,因为文中反复提到中国的奥运会,但是本书的序却写于2012年。当时可能地图导航还没那么方便,感觉晕头转向的。通篇都是作者用中国式精明,和各路印度奸商小贩&店家斗智斗勇的经历,读完对印度委实没太多好感。我有个女朋友是个摄影师,自己背着行囊和沉重的摄影设备,还穿越了沙漠,她拍的恒河视频加上配乐,让我对这个古老的国度顿时心生向往。用她的话讲:要多有善的眼睛才能看到旅途中的美人美事,要多有爱的灵魂才能真心实意的信任远方。不过在后记中作者盛赞这个古老的国度,可能旅途艰辛,狂奔加穷游中只能诞生心情欠佳的流水帐游记吧。作者是印度语专家,文笔虽平铺直叙了点,可学识的确渊博,他推荐了一本全球畅销书,《the far pavillions》,据说是印度版“飘”(本书第193至205页),上网搜了一下,居然是个印度酒店的名字,估计还没有中文版。

    印度狂奔读后感 第(3)篇

    心驰而神往,跟着在北印度狂奔了一趟。最近朋友圈里有人组织驾车进藏,带队的是第三次去了,大家对此的反应无非几种,一是家里最好不愿出门的,二是羡慕着叫喊着却被羁绊着的,三是去过但还是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09-30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09-21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1-05-05

  • 2019-11-04

  • 2019-10-23

  • 2022-02-03

  • 2022-04-13

  • 2019-11-06

  • 2019-09-21

  • 2019-11-16

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2024阿难:走出印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