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印度电影观后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印度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昨晚一家人看了这部时长2个半小时印度电影,动人的歌舞,感人的情节,让人忘记了时间。看似一个简单的科幻喜剧,却表达出了唯美的爱情故事和对地上宗教尖锐的讽刺。把一个复杂敏感的宗教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来揭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高明和大胆。精彩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干净的剪辑,出人意料的情节,每一个环节都看得出是用心在做。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导人们去思考一个深刻复杂的问题。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巴菲的奇遇》,《武林争霸》到今天这部,印度电影在不断给我惊喜。印度电影给我最初的印象是80年代初上初中时看的《大篷车》,载歌载舞印象深刻。今天的印度电影仍然是载歌载舞,他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时间的长河淹没,反而利用现代的声,光,影技术让之大放异彩。印度电影能做到老少皆宜,而且被世界承认,正是由于他们努力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完美接合。看得出他们一直用心在做。

反观中国电影,其实我没资格评论中国电影,因为近几年来我几乎没看完过一部国产片。开演10分钟不能吸引我,马上换。感谢网络使我现在不用跑到电影院去受那些烂片的罪。但我知道中国电影和中国足球有得比,甚至更烂。论人力,物力,财力我们都看不起印度阿三。可做出来的东西有目共睹。好坏先不论,审美有高低。用没用心做还是看得出来的。国内XX导演,XX明星就能成为一部电影的卖点。电影本身成了次要的,所以不用花心思,中国人多的是(不愁没票房)忽悠国人的本事还是有的。浮躁,迷乱,做作,虚假充斥着国内的银幕。更恶心的是主流媒体还时刻捧臭脚......(此处省掉1000字!)

不吐槽了,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不要因片名翻译得烂而错过一部佳片哦。(看三傻前有教训的)

温馨提示:前部分轻松搞笑,后部分请准备纸巾。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作者:吴旺璋)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着放纵,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养。与其父母的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的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观后感影评


《神秘巨星》是一部来自印度的音乐电影,由塞伊拉沃西、梅维贾和阿米尔汗等主演,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尹希娅历经重重磨难,坚持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的故事,剧情扣人心弦,给人很大的启迪。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一没时间去影院,二是据看过的朋友们讲【神秘巨星】催泪,我一个大男人不好意思在影院里再次抹泪。今天终于在暴风影音里看了这部电影,忍不住还是想写影评。

故事情节我就不作过多的叙述了,各位可以用播放器观影,或者搜索故事情节。这里我只谈观后感。

影片片名【神秘巨星】,实际上是通过对很有唱歌天赋的女儿尹希娅成为明星的故事,写一位母亲的辛酸史!表面上写的是尹希娅成长为明星的过程,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和谐的家庭,母亲因为没有文化,从不被父亲法鲁克尊重且随时拳脚相向。在那重男轻女的父亲眼里,在那重男轻女的社会(伊希娅的奶奶:我一直都想不明白,我的妈妈为什么把我生下来,看看我现在过得有多糟糕。),母亲娜吉玛忍辱负重,为了她的孩子逃出了医院。尹希娅是有着天赋有梦想的女孩,为了培养好女儿的天赋,她设法为女儿买了把吉他,为了女儿的梦想,她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项链买台电脑,因此挨了家暴。

娜吉玛的倔强生下了尹希娅,但是为了给女儿完整的家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她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逆来顺受地忍受着丈夫的家暴。尹希娅遗传了母亲的倔强性格坚持要与命运作斗争,在女儿的鼓励之下,也为了女儿不去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嫁给她不喜欢的人,于是在孟买机场的娜吉玛因为吉他因为女儿的梦想她正式反抗,反抗那个曾经对她拳脚相向让她畏惧的丈夫。娜吉玛怀孕逃离,独自生下尹希娅,但是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忍受着家暴,当尹希娅能独立了,为自己分担生活压力时,她毫不犹豫地在机场选择了反抗。所以反抗命运的安排需要合适的条件,反抗命运的安排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尹希娅能获得魅力奖离不开钦腾的帮助和夏克提.库马尔提供的平台。表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家庭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也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平台。钦腾哄尹希娅反而遭到责骂,他毫无怨言表现出了他真正的关爱,他的理解、包容和大度。是的,真爱懂得包容、理解、大度。否则一点委屈一点误会就表现出异常的不满的,只能接受好的一面不能忍受坏的一面,没有包容和理解的成分那只是喜欢,还谈不上是爱!

莫娜丽.塔库被评为最佳女歌手,而她则表示自己唱功不如尹希娅,不能担起这份荣耀。为什么不直接把奖项颁发给尹希娅,而要用这种方式绕个圈???编剧在这里想说明三个问题:

一是、莫娜丽.塔库的高尚,只要属于自己的荣耀,不会占有不属于自己的虚荣;二是、说明评委的公平、公正存在质疑,类似不公平就未必幸运地有莫娜丽.塔库这样拱手让贤;

三是、尹希娅成为神秘巨星那才是实至名归。

女儿尹希娅成为巨星,一举夺得魅力奖,除了尹希娅自己的天赋和与命运抗争的奋斗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那个不识字的母亲娜吉玛对她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与鼓励,以及她忍辱负重变卖首饰的默默支持。

流泪是一个人情绪、情感的表象,生离死别的悲痛会流泪,泪水代表悲伤;怜悯、同情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会流出无奈的泪,泪水代表慈悲和怜悯;做错事给别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反省觉悟时会流泪,泪水代表忏悔、悔恨;经过自己艰辛的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或者是久别的亲友重逢会流泪,泪水代表激动和喜悦。

我曾看过由台湾陈朱煌执导,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文英、陈淑芳,孙亚东等人主演,于1989年上映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看这电影时我流泪了,饱含着我的慈悲与同情心对主人公的怜悯。看【神秘巨星】流泪性质则不同,是为她们母女抗争命运的勇气而流,她们敢于对命运说不!她们不是弱者、是强者。强者不需要怜悯,更不接受同情!一个伟大的母亲忍辱负重培养女儿,勇敢的女儿获得了人们对她的认同,这是喜悦。最后关头的感人泪点是钦佩、激动、喜悦!如果说这部影片催泪、感人至深,那么流泪的原因一定是因为在重男轻女、家暴等环境下,敢于抗争的勇气所折服。泪水饱含着对主人公的钦佩、她获奖时如同自己获奖的那份激动和喜悦重男轻女、家暴、孩子的兴趣爱好、梦想、与命运抗争是电影的重要关键词,值得深思。我就不再指明女性在印度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了。该片其实最适合在母亲节和三八妇女节观影,特殊日子放映足以提高影片中女性与命运抗争和维权的意义,以此作为母亲节献给母亲礼品、献给为女权抗争的女同胞们!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专题“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推荐内容。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每个人对电影情节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此时不妨将心得转化为文字,写一篇观后感加以记录。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关于作品的观后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也许"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 篇1

周末看了电影《嗝嗝老师》,主要讲述了嗝嗝老师和9F班的14个平民窟孩子的故事。像《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是一个励志而又感人的故事。无论是嗝嗝老师的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可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嗝嗝老师本身。

电影中一开始就说了嗝嗝老师拥有双学位,让人不由的想,这样打嗝,怎么会注意力集中的学习,又怎么会有学校收这样的学生。嗝嗝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被学校拒绝,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对她教学和病症的质疑时,她却能自信的说:我能教会你们什么是图雷塔综合征,也同样能管理好学生。她对自己的病毫无隐瞒,也不会感到羞愧。

后来知道了嗝嗝老师为何如此自信的原因,她有爱护她的母亲,支持她的弟弟,还有一位理解她的老师,这些人为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使她形成了坚定、乐观、自信的品格,这也使她尽管遭到了无数次拒绝,还是能够坚定不移的去做老师。

或许有人会说,在现实中,像嗝嗝老师这样的根本不会成为老师,在最基本的面试中就会被刷掉。可是我想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打嗝的老师是如何成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和克服生活中你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希望我们像嗝嗝老师一样勇敢和坚定。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 篇2

今天中午观看了一部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嗝嗝老师》,感到很受教育。

电影的情节讲的是一位患有打嗝症状的奈娜老师励志要做一名教师,虽然这一生理缺陷让她在求职时屡遭拒绝,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她终于在自己的母校争取到了一个机会,但是他所带的班级确是全校成绩最差来自贫民窟的班,这些学生不仅成绩差,其他坏毛病也一样没落下。

奈娜老师对于学生对自己的嘲笑和讽刺不仅不责怪还耐心的帮助学生学习。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没去,奈娜老师就一一登门拜访,讲课时,可以是室内室外是篮球场上甚至是海边,他会用抛鸡蛋来讲数学、科学,渐渐地,充满戾气的学生被奈娜老师感动,这群表面叛逆内心脆弱的孩子,最终奋发图强,变成了努力向上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奈娜老师的行为佩服不已,在奈娜老师眼里,没有坏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校长屡次要劝退学生们时,奈娜老师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承担错误。可是当孩子们犯错时,她也会狠狠的批评自己的学生,她还会自己花钱请学生们吃上一顿大餐。这些无不体现着她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大爱。

是的,伟大的老师都是带着爱的,这种爱就是相信学生、支持学生、鼓励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 篇3

假期里观看了学校推荐的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有着无法治愈疾病缺陷的女孩,以执着的信念,成为了一名老师,并以真情和执着,得到了9F班14个差生的认可,她用特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考出了好成绩。这部电影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实作为一名40多岁有着20多年教龄的我,在平时生活中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目光,有时候满满的信心在别人的几句话或者一个轻视的眼神下,就溃不成军,所以我无法想象一个不受自身控制地不时产生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会随时发出呃,呃或者哇,哇等声音,伴随着头部或其它部位的晃动给女主带来的麻烦,从小被人嘲笑,被拒了n多次的人还能一直坚持当老师,还有勇气面对学生,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在支持。;有时候跟家人闹个小别扭,被人误解了我就觉得仿佛世界末日般。我都怀疑如果我不被亲人接纳,我是不是有勇气继续面对人生?所以我无法想象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想接纳的人是怎样的坚持才能还期待被他人接纳;在当班主任的日子里,班级里2、3个捣乱的孩子,就能轻易把我的精力和耐心耗尽,我更无法想象面对14名顽固不化的学生时,得付出多少耐心、智慧和爱去浇灌他们,才能感化和取得最后好成绩。当嗝嗝老师用自己的现状面对校长,面对父亲,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几次被感动落泪。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才是最终目的,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让他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鼓励,教育他们。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引导,启迪每一个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没有差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知是哪位教育家说出的教育名言,听上去蛮有道理的,可是教育是双向的,一味的指责教师是不是有失公平呢?我比较反感这句话,这不能成为某些人批评老师的理由,大多数老师都是尽心尽责的。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而不是教师。家庭教育永远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同样的年龄习惯养成是关键。有的学生自身也有问题。

看完电影,感触很多,也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对待生活的态度

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消极,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要勇敢的战胜自我,做出哪怕小小的改变,一点一点的找回自信,成就自己。

二、对待工作,多反思不足

作为班主任我一直认为我班的孩子就像烂泥巴敷不上墙,也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所怀疑。当我不断努力却发现原来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时常为了自己所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不断的反思自己,也引导孩子们找自己的不足,找到不足,并及时去弥补,最终学期末我们班获得了智慧班级。

其实当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开始向一个合格老师靠拢了。因为当我知道自己需要反思的时候,其实我正在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学会了反思自我,反思自我的不足,反思内心的恐惧。就可以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工作中当思己过,并去及时弥补。如果我坚持下去,相信在余生总,我都会是一个拥有满满正能量,能影响自己也能影响他人。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原创: 愚果说

在我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各国电影中,印度电影给我的好感比较多些。

可能是印度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着佛教这个同宗,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然,在21世纪,我们中国比印度整体发展要超前些。现在印度很多的现状相当于以前中国的落后风貌,当然,中国到现在也同样有一些地区是落后的,只是相对要好一些。

在我27岁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渠道和书本上得来的,自然是片面的和零散的。所以对于现在的印度国情,我也不敢妄加猜测。只是凭自己三两点印象,略做感想而已。而印度电影,给了我了解印度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电影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们看自己国家的电影,也可以大概了解我们国家当下的很多现实状况,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而我最近观看的这部《印度合伙人》,就是根据印度的“护垫侠”阿鲁纳恰达姆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无疑是个传奇的故事,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前几年的类似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根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俞敏洪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正所谓成功有着共同的规律,而失败各有各的不同。

印度跟中国,在国情上是有很多共同性的,比如人口数量巨大,都是10亿级别,但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很多,因为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印度是个宗教比较复杂的国度,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不像中国,中产阶级有3亿人左右,印度的种姓制度问题比较尖锐。而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合力相对比较大,也更加容易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但问题越多证明机会越多,在我们国家已经克服了的问题,在印度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比如说《印度合伙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关于女性的卫生巾在印度普及化的故事。

我从自己所看过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偶滴神啊》等之中,都能看到印度的人口密集度,而且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是个比较注重家庭文化的国家,家庭文化跟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种各样的习俗都会融入到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影中也总是载歌载舞,这就是印度电影比较独特的风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人也是有着伟大的崛起之梦的,或许这就是印度梦,就像我们的中国梦!人都是向着美好发展的,国家更是如此。

印度也是崇尚英雄主义的,而且是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比较流行,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我看到的电影大抵如此。在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其实也是这样的模式,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基本上都是以匹夫英雄的故事主线,当然,这可能是人类的共性。毕竟人们的生活都是以小家庭、单位团体、小圈子进行的,所以故事自然发生在其中。

电影电视剧所呈现的自然也是以故事中的主角为重点,但我从印度电影中总会感觉到对于个人崇拜有些过分了,仿佛普罗大众都是愚昧的,或许跟印度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度有关吧,就像我们进入自己国家的很多乡村去,也会感觉很多70、60、50、40后的中老年人也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很多都不识字的,这样的认知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跟他们相处的时候,你会感觉就像流水一般自然,豪不刻意,最多也就是有几分客套的吃喝家常话。

不可否认,这样的群体是没有什么创造力的,他们的主要生活就是活着,意义就在于具有历史规律的传承,而创造是需要年轻人去产生的,所以我们中国大部分年轻人要么是在乡村从事服务于幼小的、中老年群体的工作,要么就是是远离了家乡去大城市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吧。这个也是世界各国国民的共性,只是不同的国家这种现象发生的密度不同,这就跟很多的因素有关,最直接的就是社会大环境和这些群体的平均认知能力。

印度其实并非是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么落后的乡土风貌,印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在2018年,中国有部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其中有讲述印度仿制的抗癌药,这说明印度人是有其独特的制造能力的,哪怕是抄袭和复制,人家能够仿制出来,救活无数的患者,这可见其人性化程度。

而这背后也是人的一种智慧,印度人也是聪明的,而且在某些领域是世界领先的,就跟我们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物流网络领先于世界一样,每个国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就像人的特长。

作为10亿级的人口大国,还会有多少传奇正在准备发生,这都是可以期待的,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平民,我对于印度是有好感的,虽然我不赞成他们那样用手抓饭吃,也不喜欢黝黑的皮肤和车顶上爬满人的火车,但从人本身这个视角看,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人家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生活状态不同而已,但生活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生命的长度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人生的意义也没有很大的不同。生命的轨迹都是同样的过程。

印度和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所以历史传统非常深重,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基本上很好地传承到了今天,印度虽然有过中断,但其独特的文化依然很好地传承到了现在。我没有去过印度,但从印度的电影和新闻中,略微可以窥见印度老百姓生活中的那种传统习俗和历史色彩。

宗教就是很鲜明的一个象征。而且印度的宗教信仰近乎愚昧,你可以说那是无比地虔诚,甚至是迷信的,但你不能完全否定其意义,因为人的生活,很多东西是不分对与错的,从心出发,就是其意义,信仰这东西,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再者,信仰是人的自由,生命都是平等的。即使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做到众生平等。

兴许就是我们不能理解的那种虔诚,恰恰是印度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我的愚见,我从印度的电影中看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印度的女权特别低下。我之前也从电影和新闻中看到日本女人的地位非常低,现在对于印度女人的地位更加感慨,我的评判标准里,印度女权比日本女权还低很多,日本虽然是有着军国主义传统,但好歹是发达国家,女人在家里的地位还是可以的,但从印度电影中看来,感觉印度女人更加的可悲可怜。

而相对而言,中国的女人们是幸福的,在男多女少的现代社会,中国女人的地位相对要高很多,这当然是个好现象。男女能够平等是最好的。

在《印度合伙人》这部电影中,女人在家中普遍被大男子主义压制,好像还有天生的软弱性存在,男人说了算,哪怕是不对的。但事无绝对,我只是做个片面的观点,我只是以自己狭隘的偏见来做些发散,这都是因为我个人认知的局限,所以带着我现在的眼镜看世界,这个世界只是我眼中的方寸世界,但我也有必要发声,发声是为了让自己寻找更好的接口,对外拓展,提升自己的认知和世界观。

就像我现在对于世界的认知只是通过电影电视以及新闻等媒体渠道,但当我的能力不断提升了,我就会开始用自己的脚步去感知更加真实的世界,我可以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旅行,去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现在经济全球化,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商业地球村,加上电子商务的便捷和信息渗透,每个人几乎都有着古代未曾料想的超能力了,我们在相等的时间内,可以做许许多多超越时间过去式节奏的事情,我们是在不断拓展着生命的内长,甚至也在不断地延长我们生命的外长。我们是幸运的。

在这以商业形式贯穿的地球村里,我们一切的活动和创造,几乎都可以回归到人本身的,就像我们使用的不断迭代的手机,就是在不断地解放我们的手指,创意点就是在我们的手指与机器的交互之间,怎样不断地优化,于是就带动了手机这个巨大的全球产业链,多少人的生活,就围绕着这个手机运行。

再看看我们的双脚,从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磁悬浮列车等不断提速的交通工具,就是针对我们的双脚解放进行的创造。

然后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我们人本身的各个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创意的,这就是商业的本质,不断发现人本身的需求、创造价值、满足需求、获得回报。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本身进行的,所以人类其实也是非常自私的,在大自然中、在地球上、在宇宙中,人类其实是最自私的动物群体,也只是非常渺小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要认知到的一个宇宙观,我们人本身只是一粒尘埃。

话题回到《印度合伙人》,由于印度当时的卫生巾主要是从国外进口,而且进口关税那么高,所以原本应该平民化的产品,就变成了奢侈品一样,普通老百姓用不起,电影里说55卢比相当于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了,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讲,家中女性用卫生巾自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当时印度还有着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对于女性这种羞耻话题,人人都避讳,种种因素杂合起来,就导致女性在这方面成为一个愚蠢群体,好像是一个盲区,大家还在用着古老的不卫生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可是一个10亿级人口的国度,女性群体占据5亿级别,可见这是个多么巨大的空洞,同时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商业市场!

故事主人翁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想见他在那种对于女性用品人人避讳的环境中,要去开发自己的产品,并且要推销给自己身边的人,那是多么奇葩和荒唐的举动!连他自己的老婆都不愿意用,乃至于他自己模拟女人的情况试用,结果因为产品的缺陷,导致了矛盾彻底激发,于是他被村里人公开批斗,被家人反感,他自己也放弃了在村里的事业,开始远走他乡。他去了大城市寻找让这个产品不断优化的机会。

记得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印度这位民营企业家就这样一步步向前,首先是自身的孜孜不倦地努力,这种专注和认真就是工匠精神,面对困难,他从自己的现实处境出发,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自己面对的问题,几经波折之后,终于自己动手开发出一套简单化的生产卫生巾的机器。

然后幸运地遇到了他一生珍重的美女合伙人。一个人的成功一定不是单枪匹马能够做到的,所以故事主人翁的成功就遇到了很关键的人,然后就发生了后面一系列很有市场手段的商业化运作,这体现出了知识的力量,女主是大学生,而且是优秀的。

这启发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能更好地创造财富,尤其在现代全民文化程度都提升的背景下,要想突出自己的价值,就得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了,不然你知道的,别人都知道,你会做的,或许别人早就做得很好了,你要怎样去竞争?

当“护垫侠”把卫生巾机器发明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推广和市场营销,在印度以及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这种恩惠,这就上升到一个更大的价值层面了,所以“护垫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骄傲,获得了至高荣耀也是实至名归。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要普遍惠及老百姓,而没有把自己的机器专利出卖给资本家,这才从根本是达成了他公益性质的商业目的以及人生价值。

可见很多初心,就是远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也是对印度女性的一种福利,也是值得全人类思考的重要话题,女性是伟大的,不应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权势之人、强壮之人不会让国家变强,女性强大、母亲强大、姐妹们强大后,国家才会强盛。”这是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我们都应该尊重女性,作为男性,要爱惜自己的女人,要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就我们中国而言,仍然存在很多虐待女性以及重男轻女的现象,这是要加强我们的全民道德和文化教育的,特别是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法制建设。

在《印度合伙人》中我还看到了一种很好的爱情观:爱她就要给他最好的保护!

男人的爱是可以很温柔的,爱情最舒服的就是两个温柔的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做到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你的心里也只能装下我一个,风雨不动。

关于这部电影的其他很多话题,我就不多说了,一个话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再小的事物,能够充分去挖掘其价值,那么其价值就可以无比巨大,所谓道义,万变不离其宗。

之所以要写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是因为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感觉很温馨,而且电影情节紧凑,尽管是老套路,但故事不错,宝贵的是现实主义题材,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带有纪实性质的故事,总会尽可能还原事实,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更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人类的生活,本质上都归为情感。情感又是人类的共性。

天底下的故事很多,好故事也不少。你如果遇到一个,就尽量多些思考和借鉴,也许,明天你的生活,也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的。

也祝愿天底下的人们,尤其是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过得越来越好,少些疾病和苦难。

邱儒 ( 愚果说)

2019年1月17日

印度电影《调音师》英文观后感


印度电影《调音师》英文观后感

What happens to the only witness of a crime scene if hes visually impaired?
What happens, if hes only pretending he cant see?
Andhadhun has an astounding abundance of twists and turns, even by the standards of a suspense movie. The first twist is when we discover Akash, the pianist, is only pretending to be blind so he can have a keener perception of sounds and music.
The second twist comes when Akash is playing the piano for Simi, the former movie star pramods wife, under the guise of a blind pianist. He sees pramod lying dead on the floor, his killer hiding in the bathroom, a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Simi and the murderer smuggling the body out of the house in a purple suitcase.
The third is when Akash tries to report the case to the police but discovers that the officer is actually the perpetrator. He holds his tongue, even if he wishes to bravely tell the truth.
The fourth is when Akash witnesses Simi shoving her neighbor, who holds the truth of pramods murder, over the railings, letting the old lady fall to her death.
The fifth is when Simi visits Akash, adding poison to his food and turning him blind for real.
The sixth is when the officer(murderer) enters Akashs apartment at night and tries to strangle him, but miraculously, Akash escapes.
The seventh is when the doctor and the woman who saves Akash reveals that their real intension is to kill him and remove his liver.
The eighth is when Akash persuades his captors to work with him to blackmail the officer and kidnap Simi.
The ninth is when Akashs accomplices turn against him and bind him to a wheelchair.
The tenth is when the doctor and Akash lock Simi up into the car boot and conspire to kill herinstead. The doctor will take her liver to save his daughter, and Akash will take her corneas to repair his eyes.
The eleventh is when Simi attacks the doctor when he opens the car boot to check on her.
The twelfth is when Akash tells Simi, whom he thinks is the doctor, that he thinks its immoral to kill her and doesnt want to do it anymore. Simi lets him down the car, and tries to run him over.
The thirteenth is when the blind bunny with glossy eyes, who appea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bounces onto the car window when the hunter fires at it. Simi loses control of the car, and crashes off the road, killing herself in the process. Akash survives, and so does the rabbit.
The fourteenth is when two years later, after a performance, Akash walks the street with a cane, and strikes a can on the pavement with stunning accuracy.
A truly troubling story.
Apparently Akash regained his eyesight. Then what of the bunny, and Simis death? My theory is that Akash made everything up since the eleventh twist because he wanted to hide the horrifying truth that he and the doctor did exactly what they planned to do. But theres more.
Remember in the third twist, when Akash imagined himself standing up bravely and revealing the truth? A part of him wished he was a good man who chose justice over his own safety. He wanted to see Simi and the officer punished for their sins, wanted to be valiant enough to lay out the real story, but he didnt. Fear won over conscience, and he chose silence.
Back to the eleventh twist. I think its not just a story Akash fed to others so they would believe he was innocent. It is also what Akash wished would have happened, things Akash hoped he wouldve done, thought he shouldve done. He imaginedhis sudden mercy and his confession to be honorable; he imaginedthe bunny killed Simi instead of him. He imagined all of it, the way he imagined that he told the truth in the third twist. Its a lie told more to himself than to the others, to placate himself, to ease his own guilt.
But in the end he chose silence. Again. Thats how he got his eyes back.
The bunny represented him, I think. Blind, and responsible for Simis death.
Thats what really makes the ending poignant, I suppose. Akash wanted to be good and honest and kind, but these vile and selfish people scared him. So to protect himself, he smartly shut up, and became just like them.
Another question kept bugging me, though. If the blind bunny was Akash, who was the hunter, then?
For that, I have two theories. One is that the hunter was Simi, the officer, the doctor and the woman. All of them had wanted him dead at some point, but somehow hed gotten away. When the last shot fired-which stood for the agreement between Akash and the doctor-the bunny leapt up, and killed the Simi in the car.
The second theory is that the hunter was Akashs conscience, and the bunny was Akashs dark, malevolent side. His conscience urged him to destroy that side, to do others no harm, but the shot missed, leaving his vengeful aspect unscathed and ready to strike.
personally Im more inclined to the second theory. In the fourteenth twist, if you look carefully youll notice that the hilt of the cane was shaped like a bunnys head. In the end Akash stayed a pianist who faked his blindness, but it was more for money and the audiences pity than really feeling the music. Akash turned into a cunning, deceitful man. He chose his dark side, and its no coincidence that he held that cane.
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The liver. Akash, Simi, the officer, the doctor, the woman.
The liver. Simis liver. Benefits.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观后感600字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观后感

雨蒙蒙,湿漉漉的下午,不知道干嘛。看了网上上映影片的介绍,本来不想去看的,感觉影片都不好看,评分又低。无奈之中,选了印度影片。打算就这样凑合着过一下午算了。
但是没想到,150分钟长的电影,我居然厕所也不上,手表也不看,认真地看完了整部片子。不管是女权也好,爱情也好,它带给了我太多的东西。
其实故事内容非常简单,男主角对女主角一见钟情,经历了追求之后,终于登堂入室,两人结合。但是没想到,印度农村竟然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女性必需在黎明之前去野外如厕,因为家里并不设有厕所。这对从小生活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主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厕所,就没有婚姻。
一场有关厕所的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始的权宜之计,去火车上上厕所,蹭邻居老奶奶家的厕所,甚至偷公共厕所。男主角想尽一切办法。但是都纷纷失败。男主角开始站在女主角这边,认为女性应当有权利在家拥有厕所。我们是人类,不是在野外如厕的动物。但是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地那样容易。批文书建厕所需要11个月的时间,而人类不到3个小时就想上厕所了。就这样,男主角和女主角只能在深夜会面,想尽办法如何对抗印度传统文化和政府。男主角的父亲是那样的顽固,尽然将男主角刚建的厕所拆毁。他拆毁的并不只是砖瓦,也是一个女性在社会有的地位和权利,更是他儿子的幸福。
事情越闹越大,男主角和女主角简单的家务事上了报纸头条,电视台也跟着采访。虽然女主角是深爱着男主角,但是为了妇女如厕的社会权利,她必需离婚。而越来越多的妇女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回家要求建立厕所,可是印度传统的文化习俗深印在男人们的心中。没有集体结婚,居然有集体离婚。事情闹大了,连印度最高阶政府也知道了此事。于是,最高政府下达命令,将所有批文书的有关部门关闭厕所。让这些官员也尝尝没有厕所的感受。
法庭宣判当天,法官驳回了离婚申请。可喜可贺的是,文书批下来了,立即在农村建设厕所,并且在没有建完前,使用移动厕所。故事便这样完美的结束了。这是根据印度真人真事所改编的。
真的,印度电影没有美国电影的视觉效果,特技。但是他真真正正地拍好了一个故事。连接吻都没有的爱情却是那样的温馨甜蜜,是我见到过最现实,最美好的爱情。连打斗都没有的女权革命,却是那样的精彩。一部改变6亿印度女性命运的影片。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

这部印度电影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比一般的电影要长,主题也比一般的电影要感人,励志,突出。电影的主角是一位九岁的伊桑小男孩,他是一个让父母老师伤透脑经的孩子,因为在读写方面的问题。读书就是这个孩子最痛苦的事,在家里父母的不解,在学校老师的责骂,同学的排斥,使得这个孩子被孤立到边缘。他从三年级开始留级,直至这所学校不肯再接受他,之后其父靠关系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在这新的学校里,孩子离开了父母,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还是把异样的眼光投向他,依然如故的排斥他。由此变得如此的沉默,他无声的抗争着这个凡人的世界,在他无声的世界里又充满了对阳光,对爱,对理解,关注的渴求。他在学习上也许是并不出色,但是在绘画上却表现出异样的才华,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绘画,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把他当成正常人来看待。直至这学校来了尼库巴老师,这位充满爱心,责任心的老师发现了异样的伊桑。通过家访,观察伊桑的作业,与校长沟通恳求校长的把伊桑留下,然后就是用课余时间用一对一的方式给予伊桑特殊的关心和教育。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在画展中,伊桑的绘画天赋被公之于众并得到众人的认可。尼库巴是伊桑的伯乐,伊桑是一位千里马,伯乐改变了千里马的命运,感动了伊桑父母,感动了伊桑。

这部电影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人看,看了之后我们会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从而明白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也许孩子的表现与众不同,也许他的行为不符合所谓的标准,但是请不要用承认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童年世界,好吗,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好吗?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不要玷污了孩子纯真的童年。孩子,要的并不多,他们渴望被关心,被关注,被理解,仅此而已。我们成人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自己可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相信每一个成人父母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你们多一份理解,这就够了。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不笨。

由此也想到了老师的教育的问题,希望看到更多的想尼库巴一样的老师出现,扼杀孩子天性的老师最好把他驱除教育界!谁都不会同意你们来伤害祖国的下一代!

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看到那双明亮而充满沉默的抗争的眼眸,我想起了我的小堂弟——勋勋弟。同样的是小堂弟,发发却勾不起我的半点思念。一个月的相处,一个月的陪伴,小堂弟给了我太多的笑声,正能量。小堂弟,总有一天,他会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孩,我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再年轻,不再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你一起长大。你是否会记得在你的童年里,有一个叫林杰姐的堂姐是那么那么的宠爱你,那么那么的喜欢你,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带你出去玩,喜欢为你买东西,喜欢和你一起去超市,喜欢和你一起玩游戏,喜欢帮你拍照,然后保留下来,留给你长大后看。若干年后你还会不会记得你是我唯一的“小野人”,我是那个唯一叫你“小野人”的人……

亲爱的小勋勋,我好想好想写一封信给你,写给15岁的你,20岁的你,抑或30岁的你,当你读书初中了,升高中了,成家立业了,我也老了,你是否还会记得我?我们的感情会不会渐行渐远?

回想起为了人生打拼的时光,获得人生丰富的阅历,同时也在离一些东西越来越远,譬如熟悉的家乡,亲情,逐渐淡化的友情……亲情,友情都需要维护才能保温,为了拼得一身成绩,我在奋斗的路上,孤独的前行,那些慢慢消失的联系的好友,你们会原谅我么?其实我也很担心,担心我有一天挣得一身光辉的成绩,也实现了自己梦想,在回想曾经的熟悉的家乡,亲友,却有了一层深深地隔膜。追梦的路上,难道这就是代价么?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

周二看了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人公——小男孩依夏是个满脑子奇思异想的男孩,万物在他眼里都是灵动的。可是在老师眼里,他是个淘气包、麻烦精,三年级考试成绩全是鸭蛋。这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怎能接受学校里关于自己孩子是智障儿的结论呢?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将他转到寄宿学校,而在新学校里,事态却更严重。竞争是大家的共识,学校学习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到社会上竞争。依夏依然是以前的表现,单词不会拼写,数学不会计算,美术老师的循规蹈矩和墨守陈规又使得他连最爱的画画都放弃了。所有的老师都嘲笑他,他苦恼、沮丧、哭泣、挣扎……最后他不说话了,只能用一双充满害怕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幸好欢快乐观的美术老师来了,依夏让他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一颗善良的心颤动了,于是决定帮助他。探寻之后,发现他原来有阅读障碍,开始细心教导,把游戏和学习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原先充斥他大脑里乱七八糟跳动的字母音符都摆正了舞姿,依夏真的进步了。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也许有的星星生来不像其他伙伴那样明亮璀璨,但你不能否认他们也有自己的光芒,在某个瞬间,他们所发射出的光芒反而更加耀眼。依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发现他光芒的老师,这位老师和依夏有着同样的经历,他愿意走进依夏的心,并发现他的美。虽然我们越来越强调换位思考,鼓励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孩子视做一个独立的人,以平等的姿态去靠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片中小主人公伊夏父母所无法领悟的,父亲一味的苛责,母亲盲目的焦虑,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发现他的心,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灌输传统理念,却事与愿违地使伊夏在沉沦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我想,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并非同样的教育方式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永远不要将教育格式化!也永远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更多时候,与其责骂和惩罚孩子,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如果我们无法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更多的爱。另外,比起那些强调分数和强调纪律的世俗偏见来说,孩子们自身的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要重要得多!不要让世俗的观念摧残了可爱的孩子们!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3

今天是西方的愚人节。

接到师训科通知,下午1:30到教育局看电影,不准请假。说实话,马上清明放假,学校里有许多事情,真的不愿去开会,可没办法,常老师犀利的语言对我还是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今天注定要被“愚”一次了。

常老师并未“愚弄”大家,真的是让我们共同观看电影,是一部印度教育题材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已经很少经历这么多人同时看电影了。我对印度电影的感觉还不错,印度电影情感描述很细腻,情节跌宕起伏,春节时看过的同样是教育题材的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印象还记忆犹新。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一个九岁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他有着读写障碍症,被父亲送到了寄宿制学校,但情况愈加严重,并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患上了自闭症。幸运的是,此时遇到了一个富有爱心,永不放弃的美术老师,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让伊桑走出了心理的阴影,并展现了他的绘画天赋,重新找回了自信。

这部电影的选材很普通,尽管国家不同,但对于老师们,象伊桑这样的孩子,我国的每所中小学中都有很多,他们有共同不幸的特点:性格活泼好动,不时给学校和家庭带来“麻烦”;他们文化课成绩很不理想,甚至不爱学习;他们与同学们相处有困难,经常由于各种原因与同学们冲突,甚至打架;他们在老师的眼中是坏孩子……他们在学校里体验最多的是失败和打击,最终多数会沉沦下去,甚至辍学。

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异常丰富,他们的想像力也异与常人。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对我印象很深刻,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伊桑面对“3×9=__”一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他把“3”当作了“地球”,把“9”当成了“冥王星”,自己架着飞船,载着地球去撞击冥王星,结果冥王星被撞的粉碎,只留下了完好的地球。于是,他得出了“3×9=3”的错误答案。虽然这个错误很幼稚,但作为老师,如果仅仅以错误答案给孩子扣上一顶的帽子,而不是思考和分析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就很难去改变这种错误。影片以美妙的动画展示了伊桑内心世界的复杂活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对我的启示很大,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在上海培训期间,吴刚平教授讲的几句话“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差生’,这是老师们无法避免的问题,而‘差生’的形成千差万别,那么摆在老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出‘差生’形成的原因”。

伊桑是不幸的,因为开始时没有一位老师去试图寻找他“差”的原因,包括他的父母,当然,他的父母很爱他,尤其是母亲,一直保护他。但是,“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影片正是告诉了我们这个浅显的道理。于是,伊桑又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彻底改变他命运的老师——尼库巴老师。

整个影片中,尼库巴老师的出场无疑让所有观众精神为之一振,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笛声”,相信导演对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当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个另类的美术老师以小丑的装扮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尼库巴老师不但聪明,还很细心,他很快发现了伊桑的与众不同;他不但富有爱心,还拥有教育的智慧,他知道仅凭关爱伊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他不辞辛劳地远赴伊桑家里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并发现了伊桑有着天才的绘画禀赋,他以此为突破口,让伊桑从绘画中找到了自信。

音乐始终是印度电影的灵魂,这部电影也不例外。音乐和歌舞始终贯穿了整部电影,并成为亮点,结合电脑动画的设计,把情绪渲染的恰到好处,而且歌词的内容也极其符合电影情节,简直就是为电影量身制作,极大地让观众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更增添了电影的诗意。

当然,就情节内容来说是非常普通的,不够新意,在这一点上无法和《三个白痴》相比,因此使得这部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大打折扣。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正是这样的普通事件和平常人物,让观众尤其是老师更能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实和震撼,就好像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该电影的教育意义更加显著,更能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印度电影观后感:观《摔跤的爸爸》有感


印度电影观后感:观《摔跤的爸爸》有感

周末,在电脑前看了前段时间广受好评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朋友在电影院看的,他说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种体育的竟技精神所感动落泪,而我这种对体育一窍不通的人,是无法体会并感同身受的。然而电影一落幕,我才发觉不知不觉中眼泪打湿了睡衣,不是因为体育精神,而是因为,我有一个和电影里面一样的爸爸。

电影讲的是,前国家摔跤冠军一直想生个儿子来延续他的梦想,可惜他生的一直都是女儿,于是他选择剥夺了他两个女儿吉塔和巴必塔的童年。每天五点就起床亲自训练她们,终于把她们培养成世界冠军。而现实中的父亲兼教练马哈维亚,在印度这样一个体育弱国,在艰苦的环境中,简陋的条件下和各种嘲讽、反对中,至今培养出了六名国家冠军,其中四名曾在国际赛事中获得金牌,实现了他的世界冠军梦。

虽然家里的条件比他们所经受的稍好一些,从小没有让我受过一点苦,但作为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爸爸,他在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中,却从来没有代入过一丁点落后的思想。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那个小城市的风气,每个家庭都渴望能生一个男孩,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有一个比我小十一岁的弟弟。我刚出生的时候,由于是一个不讨喜的女孩,老一辈曾想将我留在农村寄养,让我现在都觉得不解的是,那个对我奶奶言听计从,甚至有点“愚孝”的人,却执意要将我留在他的身边,一直保驾护航,让我成长到今天。

尽管从小到大我衣食无忧,从没受过半点委屈,但始终觉得父亲不够爱我。我感冒发烧,他从没半句安慰,甚至在我两次的肿瘤手术,妈妈夜不成寐哭成泪人时,他依然乐观地认为,这不过是小事情。最过分的是,每次我认为自己“排除万难,九死一生”地取到好成绩的时候,他总是觉得理所当然:“我就知道你能做到”,天啊!就这样云淡风轻地一句带过,要知道,我想要的,可是一句夸奖啊!可每次跟他抱怨时,他都会说,他一直是将我当男孩子养的——所以,当我十六周岁只身一人带着五十多公斤行李留学异国时,他也没有半点不放心,而在坐飞机前夕,妈妈靠在我的枕边,默默流了一夜的泪。

我想,电影里的吉塔和巴必塔,一定也和我的感受一样,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个冷血动物,不然怎么会狠心地剪掉她们的长发,逼着她们和男孩子摔跤?于是吉塔大学去了体育学校训练时,也一度被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所吸引,而忘记了她的初衷,正如我当年也曾迷失在墨尔本的幻影中,对父亲的期望置之不顾,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把这件事委屈地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她的好朋友却是十分的羡慕她们,她说:“至少你们的父亲是为了你们着想,你们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而我呢,连自己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我14岁就要嫁人,补贴家里的经济,一辈子有做不完的家务,只能面对着锅碗瓢盘,嫁给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男人,而你们是如此的幸运,有一个为你们的父亲。”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当我向最好的朋友李晴抱怨时,她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我说我羡慕她,父亲把她当小公主一样宠,对她的一举一动关怀备至。她却说她羡慕我,因为她一直想去英国读书,哪怕只是离开广东省读大学,她父亲都不同意,觉得女孩子跑那么远有什么用,不如读个离家近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嫁人,她说到这儿时,我突然觉得,可能这么多年,我都错误理解自己的父亲了,想起当年矫牙带牙套的时候,奶奶都说,女孩子弄那么好看干嘛,思想品德好就行了,但那两年多,连去餐厅等个位子都十分不耐烦的爸爸却一次又一次地带着我去牙医处调整,最终给了我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开口大笑的权利。再到出国时,五叔也曾嘲笑过,这么小送出去,小心接个傻子回来。但这一切,爸爸都默默承担了下来。转眼间,我也步入了在澳洲的第八个年头,回想起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朋友,才发现其实每一份独特的经历,都是爸爸赐予我的礼物,就像马哈维亚当初强制训练孩子们一样,这看起来充满了强权和努力,她们也未必都能坚持下来,并因此获得荣耀和财富,但在没有任何选择自由和特殊社会环境里,比起做个儿童新娘,然后一辈子生活在家务和贫穷中,让她们练习摔跤,其实是给了她们选择的可能,毕竟还有那么一丝希望,一丝改变人生,活出自由和自我的希望。我的爸爸也是一样,他不想我成为弱不禁风的小公主,而是想将我培养成奶独当一面的女强人。他对我的赞赏,没有体现在语言上,却不声不响地藏在了对我的信任中,他比任何人都相信我的能力,都肯定我的付出,我想,如果我的爸爸像李晴的爸爸那样,也许我会变成一个刁蛮且叛逆的公主病,也许会按部就班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但现在的我,虽不知道未来的人生会是成功或是失败,但至少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如果说妈妈的爱是给我一个避风港,那爸爸的爱,则是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马哈维亚的妻子曾有过这样的担忧:“我告诉我的丈夫,不要把女孩们推入这项运动,穿着短裤,剪着短发的她们,将来怎么结婚啊?”电影中,马哈维亚的回答威武又经典:“我不要男人挑她们,等她们变得强大了,好男人随她们挑!”我的爸爸也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相同的话,让我安心读书,读到三十岁也没有关系。我的爸爸比所有人都清楚,知道怎样奋斗,才能让女人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拥有更多选择。

吉塔说,我能做到,是因为我父亲自始至终相信我能做到。听到这一句,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看着吉塔被父亲信任着,一步步取得越来越优秀的比赛成绩,我想起几年前,在我深陷迷惘时爸爸对我说过的无比重要的一句话:“从小到大,我觉得只要你努力,没有你做不到的事,你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子,我一直都相信你的能力,你可以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我,一次次挺过最艰难的时刻。

想起小时候,总是跟爸爸吵架,甚至连妈妈都打趣说,我出国就是为了逃避他,因为我觉得,我无论做得多好,爸爸始终都不满意,他就是不爱我,但实际上,当她对我有所要求,哪怕有时是严厉的,或者方法不当的,这里面就有了他爱的投入,母爱是偏融合的,倾向于保护和理解孩子,父爱是有边界的,促使人走向独立自主。这几年,妈妈说爸爸的脾气变好了,但我心里清楚,不是他的脾气变好了,而是他变老了。这个不再像以前一样年轻的父亲,他深知即使自己是对了而我是错了,也再无法给这个已经长大的孩子树立起一个坚固的边界了。

有人说,父爱如山,幼年去看,他是你的保护神;少年去看,他是阻挡你眼睛的障碍;青年时,你会觉得他变矮了,你比他更高;可中年时,你再去看,你会忽然发现,他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在默默地看着你,你的骄傲,你所有的狂妄,自私以及狭隘,他都在包容,无声无息,你会心底酸楚,你会恍然大悟。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当我无数次在脑海中闪现这个场景,吉塔要离开家前往体育学院训练时,她父亲默默地站在她身后看着她往前走,我才发现每次在机场安检的门口,背后其实一直有一个父亲的身影,而他一直都微笑着望着我走远,我虽看不到他的神情,但我知道,他并不是在等待我某一天的归来,而是望着我,走向一个更好的人生。

文:李雨宸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00字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竹青云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拍得非常好。它以一个问题孩子为主线,折射出教育问题,能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反思,以及让孩子能够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患有读写障碍的小男孩伊桑,在学校每门功课都学不好,每回考试也不及格。其实他很想做得更好,只是每次做题的方法都和别人不一样,也完全不知道那些字符代表什么意思,因此总是得不出正确答案。在老师的责骂和同学的嘲笑下,他忍受不了,总是逃课去外面玩,心里也有很多奇怪的鬼点子和想法。后来他爸妈嫌他太调皮,让他转学去另一个学校当寄宿生,他以为爸妈和哥哥都不要他了,到了那边,终日郁郁寡欢,每天还要忍受着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嘲讽和轻视,学习比以前更差了。直到尼克老师的出现,才发现了小男孩的真正问题所在,在他的帮助下,他父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没站在伊桑的角度想问题,反而一味地指责他。之后他们比以前更加关心他了。而伊桑的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尤其是绘画方面,非常有天赋。从此,他找到了自我,不再自卑,健康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从本片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当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应该找出问题所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而不是一味地责骂孩子。这时,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多多鼓励在好的方面,让他们得到认可。跟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理解他们。否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封闭自己,当他们内心承受不住那些冷嘲热讽,就会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看不到希望。就会以为这个世界他(她)不该来,没有人爱他(她),被所有人抛弃了。

或许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同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给他们提出建议。这样自然而然就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成长。

在电影中,尼克老师就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课堂环境,他上绘画课,并没有给学生一个参照物,而是让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及创新能力。这样孩子们都开开心心的画着自己的画,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在我们中国要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貌似不太可能。我们要遵循校规校级,上课也不能做与本课目无关的事,只有老师提问时,我们才能讲话。某些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目,也没有条件去做。只希望以后教学上,我们国家能有所改革,而不是墨守陈规。

从电影中,我懂得了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要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亮点,告诉他们你也很棒。作为父母,更不能去泯灭孩子的好奇心、个性、创新能力。应该让他们保持下去,鼓励他们。如此才能让他们和别人不一样,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活出不平凡的自己。

关于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600字


【篇一: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从昨天让我们忽略的一部影片,到今天让我们连声赞不绝口的影片,我都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变化那么大。而且不管从影名还是海报,都让人感觉有点喜剧成分。

首先,要从印度说起,印度是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国家,女孩14岁起就要出嫁,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只是为家庭减轻负担。而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家庭却是个例外,这个爸爸没能参加国际摔跤比赛。于是,他一心想生一个男孩实现他的愿望,但是生下四个却都是女孩。有一天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过人之处,就训练她们直到进入国家摔跤比赛,并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

这个教练误导大女儿吉塔,让她忘掉爸爸教她的技艺和规矩,教一些无用的技巧,让吉塔错失了良机,并改变了吉塔的看法。

妹妹巴比塔却不忘初心,继续坚持爸爸的教摔法,吉塔最终被巴比塔的忠言说服了。她爸爸继续辅导吉塔,让吉塔夺得冠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把人生的大道理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人不能固执己见,要学会换位思考;再是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半途而废;要懂得将心比心,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然后是不忘初心;最后,你就能获得成功,但也是所有支持你的人的成功!

【篇二: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讲的是印度一个全国摔跤冠军爸爸,毕生的梦想就是为国争光,站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然而他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于是开始训练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在男权社会的印度女孩子练习摔跤,引来了全村人的讥讽和嘲笑,吉塔姐妹俩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他们排除所有的困难,最终,女儿终于达成了爸爸的梦想。

这部片子中的爸爸,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爸爸过于专治,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把愿望强加于女儿身上,并对女儿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训练,有观众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家庭暴力片。可是我却不认同这个观点。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如果一生只选一部电影看,我会选择《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也诚恳的把这部好电影推荐给你。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如何去面对父母,教育权威,友情,爱情,学业,工作,生活,健康,包括生死。涵盖了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部电影已经开始改变我,我想也即将改变我的一生。

这是一部人生百科全书似地教育电影,可以谈得太多,大家也可以自己去看。我对此部电影的感悟化繁为简,该部电影讲述了如何突破人生成功快乐幸福的最大瓶颈,在我如今看来就是病毒般的垃圾,名字叫做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成功,快乐,幸福,健康等等美好的东西,但是为什么结果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这些呢?电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看看我们的主人翁,这个天才,兰彻。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只有财富和垃圾两种状态,而这些都存在于你的思想意识当中,财富代表着智慧,善良,开朗,热情,勇于突破,独立思考等等一切正面因素,而垃圾代表着所有负面消极因素的根源:恐惧。

看看男主人翁天才的兰彻是如何回答他的兄弟拉杜关于为什么兰彻总是考第一名而自己总是最后一名的问题吧?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求学戴,为妈妈的新衣服戴,为爸爸的病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带着这些对明天的恐惧,怎么能活好今天,怎么能专注学习(生活、工作)?

这样一段话一语道破了成功的最大障碍。电影当中,兰彻的这两个傻兄弟的恐惧,自杀的两个同学的恐惧,不约而同的来自与父亲,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讲述如何化解内在对父亲的恐惧的。害怕自己被开除会刺激到中风的父亲所以兰彻的傻兄弟拉杜跳楼,同学乔伊因为害怕自己毕不了业会让父亲伤心愤怒的自杀而选择上吊,院长的儿子因为对父亲权威身份的恐惧和强制性的压力选择自杀

而恐惧如何去化解呢,同样的,兰彻用他所有的表现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挑战权威,直接删除恐惧这个垃圾。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所有父亲,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而他的两个朋友拉杜,法尔汉也因为他学会了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恐惧以及他们的父亲当然还有院长,不约而同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灵学家早已证明: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同样一句肯定的话,爸爸说出来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这使我又想起另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爸爸跟儿子说:别让大家跟你说,你成不了大器,即使是我也不行! 你要信任我,好吗?5岁的儿子回答:我信任你。你是个好爸爸!然后父子二人拥抱在了一起。

我想这个智慧的父亲用这样一段肯定支持的话将打碎孩子内心一生的恐惧,也铸就了孩子一生的成功快乐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恐惧状态也就是垃圾状态,我们害怕被否定被批评被责骂被拒绝被侮辱被错怪担心这个,忧虑那个而它会限制我们所有能力和智慧的发展,当你盲从于信服任何人任何权威包括你的父母,你将失去掌控自己人生幸福成功快乐的能力,只有突破了这些恐惧,你才有释放潜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快乐的机会。

这一点,主人翁兰彻在电影里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当学机械工程的好友法尔汉因为恐惧父亲的责骂和拒绝而犹豫该不该把摄影家给他的工作邀请信给父亲看时,兰彻这样启发法尔汉:你要记着,信就拿在手上,计程车就在门口,现在去和你的爸爸好好谈谈;只要一点勇气,你就能改变一生。后来,法尔汉跨出了很简单的这一步,他突破了恐惧,而他的父亲也被说服,成就了他的选择。

而拉杜这个跳楼自杀后被兰彻唤醒重生,在突破了所有的恐惧在面对招聘公司的拒绝之后坦然自信的回答: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奇迹般的扭转了公司老板的态度而被成功录用。

伟大的圣人兰彻在电影中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看看最后这三个傻瓜的结局是什么?影片最后也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最后,法尔翰成了摄影家,拉朱成了机械工程师,兰彻成了一个拥有四百项发明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小学校长,正在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去看这部电影吧,10遍100遍,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三生万悟一样。

不断去悟,去挑战,最好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看。让爸爸妈妈们学习如何做父母,子女们学习如何做子女,你将从这部电影中受到启发,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内在时刻保持在一个财富(正面乐观智慧)状态。

All is well.(一切都好) 一切平安 恐惧是最大的垃圾,现在去突破清除吧!

也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人生中的兰彻,或者良师益友,改变自己的命运,狠狠地清除掉思想的负面垃圾并突破恐惧的限制,毫不犹豫的抓取人生的内在财富和幸福快乐。不为单纯的追求成功,只为内心对自由的召唤和对优秀的渴望!抛开虚假的生活方式,突破对生活的恐惧; 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个片刻!祝福你!


喜欢《印度电影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