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走出帝制读后感 > 地图 > 走出帝制读后感,2024走出帝制读后感
走出帝制读后感相关栏目
走出帝制读后感热门栏目
走出帝制读后感推荐
走出帝制读后感

(共 3299 篇)

  • 1、 读《走出帝制》有感

    读《走出帝制》有感

    李亮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分享秦晖《走出帝制》读后感。

    各个微信群里都在传一个消息,兰州大学校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的新著《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在京东、亚马逊上架不久就被下架!原本不知道这本书的我立刻来了精神,火速淘宝了一本。周边朋友这样干的也很多。有人猜,秦老师可能和相关部门合作,给他的书做广告呢。

    这是一本有书号的、经审核后合法出版的书,读一读估计不属违法。即使他讨论的话题是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即救亡vs启蒙,改变vs革命。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辛亥革命是一次推翻帝制、在封建废墟上建立西式政体的伟业。但近年来,大众舆论与学术圈都着迷于"去魅""深扒",把偶像拉下神坛,对辛亥革命的审视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不但要"告别革命",甚至要贬低革命。然而,一次从实践和思潮上来说都堪称划时代的革命,它果真只剩下一片狼藉吗?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系列文章,秦晖这本书前半部分着力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使中国走出千年"秦制"的尝试。虽然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

    美国政治学者福山认为,中国是全球视野内一种"早熟的政治".不同于欧洲和日本的封建制,以大一统帝国加无限君权为特征的"秦制"在鼎盛时期拥有举世罕见的国家治理能力。但悲剧的是,无论鼎盛时期如何在统计学意义成为全球第一,但随后无不以昏庸专治、天下大乱终结,进入一个又一个大治大乱的历史循环。书中举社科院中国人口史研究成果称,每次朝代更替,中国人口都会急剧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应该说是触目惊心,同样举世罕见。

    晚清国力日衰,加之列强侵入,有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只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不成、只动皮毛的戊戌变法不成,一批喝过洋墨水、尤其目睹日本维新后军事、政治面貌一新的留日青年为走出秦制、实现共和鼓与呼,一时共和成为学界共识。辛亥之前,学界和政界有革命和君主立宪两选。虽然如今有一批学者主张立宪优越论,但当时满清皇族搞假立宪的事实是清楚的。秦晖更从文化着手,认为中国人惯于畏惧君权,并不真正崇拜皇帝,一旦帝国衰弱,农夫乞丐都敢打进京城做皇帝,大肆屠戮前朝皇子皇孙。反观欧洲皇室血统多延续几百年,极少封建领主欲取而代之,即使封建贵族制度被推翻,人民群众仍乐见皇室作为民族象征延续。因此,中国与君主立宪制失之交臂,是历史偶然性中的必然结果,革命难以避免。这也是本书的一大新论。

    对于辛亥革命之成果,秦晖举孙中

  • 2、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

  • 3、 《洪宪帝制外交》读后感500字

    《洪宪帝制外交》这本书,讲的是大头在称帝前后与英美日等国外交的过程。

    基本上就是一开始各国都无所谓,日本大隈政府还有点支持的意思,于是大头就加速推进称帝的进程。后来日本政府换人了,立马翻脸不认,强行带着其他国家对大头进行劝告,要他停止。大头虚与委蛇,还想以加入协约国为交换拉上英法俄牵制日本。结果被日本察觉,以破裂英日同盟强压英国。被破功之后大头一泻千里,再无抵抗之力,称帝之后众叛亲离。

    看完之后最大最大的感受就是小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反对大头称帝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打击中国实力最强者,维持中国分裂状态。大头掌握政权,军事实力又最强,当时国民党又四分五裂,一旦大头称帝又稳定局势,对日本来说难以坐收渔利。

    二是大头久经官场,权术高明,对日本来说远比大炮这样的理想主义者难对付。之前在强逼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就吃过大头的亏,所以还有个人恩怨。

    第三是要借一战之际英国有求于日本之际,强夺对华外交主导权。自一鸦之后一直是英国主导对华外交,此事之后日本占据主动,各国对日绥靖,日本也更加肆无忌惮地鲸吞蚕食中国。这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是日本跳得最凶。这一山不容二虎,还得要让他吃足苦头才能保证东亚局势稳定啊。

  • 4、 走出孤独读后感

    《走出孤独》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孤独十五讲,该书从人的社会性特点开始,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必须群居。而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意义在于人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同时为他人做贡献。该书十五讲都以这一论点展开,每一句话都如此真实,没有一点点浮躁,都是真知灼见,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事物真实体验后的总结。该书从每个人的人生目标,社会感,孤独、虚荣、性格、伤感、家庭、儿童时期、自卑、优越感,人生的问题,分析人的方法进行阐述,以及孤独引发的犯罪,继而引发作者为预防犯罪所作的努力-----增强合作能力。无不感受到作者的伟大,感受到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员认识到:消除犯罪这种人间悲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努力。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卑。而“自卑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情绪,是人类改善自身环境的原动力。正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无知,又对未来充满期待,才会努力探索自然、宇宙,科学才得以诞生和发展。可以说,一切文明都是在自卑情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个人而言,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成功,实现自己。超越自卑的途径之一,是学会合作。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会陷入悲观和自卑情结之中难以自拔。在生活中,即使是擅长合作的人,仍然要在各种困境中辗转沉浮。没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生命如此脆弱,必须终生努力。”

    作者认为,人生中所有的问题都与社会有关,都体现在不愿意与人合作这一因素,这些不合作产生失败的环境,其实从孩子早年的家庭已经开始了。父母必须认识到这点,努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远离一切人生问题和疾病的唯一保障。而当你有了一个有崇高的理念,一个崇高的孩子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总之,作为父母和作为正在培育孩子的父母值得一看。

  • 5、 《走出非洲》读后感1500字

    借的书。契机,宝贝对非洲好奇。

    作者凯伦不里克森,丹麦女作家。1914旅居肯尼亚。1931年农场大火返回丹麦。

    译者的序里面说,看这本书,可以看到非洲的昔日乐土。

    卷一

    土著们是非洲的血肉化生。不畏惧死亡,你永远别想在这一领域掌控土著,而且要是你能放弃这种掌控的念头,反而可以给自己省去很多麻烦。因为土著宁可去死,也不愿做出改变。

    他们发自内心对我们的恐惧,其实是恐惧我们的故意卖弄。落在一个呆子的手里,他们死不瞑目。

    土著和移民者。卡芒提是仆人,穆萨布是主人。穆萨布是有善意的。

    她见过最原始的森林,没破坏的非州。平原。花豹。射箭。骑马。狩猎。

    卡芒提是她自己医治,医治不了送到教会医院救活的。完美的仆人、厨子、喂养动物。可以从别人的嘲笑中目不斜视的走过。可以从土著变成基督徒。可以做一些土著不会做的事情。

    露露是一只羚羊。被买回来的。有与生俱来的优雅。长大后离开了,回到森林。结婚了。生小孩了。还是会回来。但是不允许抚摸。卡芒提会准备好碎玉米。回来了很多年。认为像是女王回家省亲。比喻成像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加冕后,宣称他被流放为奥尔良公爵的旧怨一笔勾销。

    离开非洲了。卡芒提写信说。他失业很长时间了。他说全部的仆人都不再高兴。农场对黑人来说是好地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所有的坏人心里高兴。

    穆萨布的农场可能是给了黑人机会。

    卷二

    走火,枪走火。很惨。生日聚会,一声枪响。死了一个孩子、重伤一个孩子、逃跑了肇事的孩子(逃跑的结局也是死了)。这件事怎么处理?赔羊。赔40只羊。赔羊的爸爸也失去了儿子。

    还记录了很多琐碎的事。土著的养子去世的时候。土著只有伤心,忘记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这件事。孩子或者的时候无人过问,死后来了三个人争夺赔偿(25只羊)。

    还提到了文字的意义。提到了对信件的虔诚。

    逃跑的孩子没有被鬣狗咬死。去了姐夫的部族。

    受伤的孩子的祖母、母亲用巫术让牛变成瞎子。最终以赔付母牛➕牛犊,在头人见证下,结束这五年的走火事件。

    卷三

    终于写到了土著大舞祭。农场找到一千五百到两千人。

    白天晚上都在跳舞。而且是在月圆的晚上举行。篝火不是用来照明的。火用来营造效果。人的颜色是用浅红色赭石粉涂抹。不是动物的颜色也不是植物的颜色。年轻的舞者看上去像石化了。

    索马里少女、女眷。这些女人依附某个男性。父亲、兄长、丈夫。两方都认为,索马里女人从她们的男人那里榨取丝绸、黄金、琥珀和珊瑚是一种

  • 6、 《走出孤独》(读后感参考)

    提到孤独,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不管古今还是中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孤独存在。不管是高处不胜寒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种孤独,孤独这种情感我们终究是无法摆脱的。从字面意思来讲,孤独就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可以说孤独基本上就是一种伤感的负面情绪,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它。如何能够在深陷孤独这种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之时还能够顺利走出孤独,这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这本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美国亚历桑那州大学人际关系学博士科里·弗洛伊德编著的《走出孤独》一书就以一个拥抱为引为我们揭开了关于情感饥饿这一新名词的神秘面纱。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为我们阐明关于孤独是如何产生的爱和孤独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其情感实验室的研究中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我们日常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如“触摸对儿童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比缺乏触摸的孩子长得更快,发育得更好,免疫力更强”。相信这对于众多年轻家长而言是能够想得通的。

    我们为什么爱?在本书中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爱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物种的延续。如果没有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同样强大的力量来取代它,在作者看来人类终将灭绝。作者为此给出了五点理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分析揣摩甚至可以提出质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随着对爱的深入探讨,紧接着而来的情感饥饿现象也产生了。与情感饥饿相对应的亲密行为的优缺点,时机的适当性在书中也得到了详尽的讨论。

    只有我们了解了情感饥饿和不恰当的亲密行为的危害之后,我们才能够意识到我们作为你人类对于情感的需求是多么的旺盛,情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理解如何克服孤独并找寻出克服孤独的策略。在最后一部分的六个章节的篇幅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给我们提出六种克服孤独的策略。通过作者给出的六种策略我们在对付孤独这个强大敌人的时候也就有了强有力的武器。

  • 7、 《走出剧情》读后感500字

    当我受到巨大的打击后,内心世界完全崩塌,过去形成的三观和信仰都需要重新建立。重塑自我的过程,很痛苦,很迷茫。我活到26岁才发觉,从未真正认识过自己,了解过自己。而《走出剧情》这本书出现的恰到好处,形成了一面镜子,让我在书中无数个片段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撕掉身上原有的各式标签,一步一步走出不断困住我的悲伤剧情。

    这本书让我内心不断触动,甚至在泡茶品茗时,烫伤了自己无数次,还不忍放下,如品茶一般,想要一遍一遍的细细回味每一段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和人生哲学。

    当我推倒内心高耸的心墙,洗净蒙尘已久的心,摘下蒙住双眼的薄纱时,忽而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对一切人和事都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收获了另一种平静,不再是围城里空无一人,如同一潭死水般的平静。一切都是崭新的,美好的,积极的,正向的体验。温情脉脉,心怀善意

    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允许自己,承认当下的事实。我因为不放过自己,太想要改变自己,吃过很多亏。最快的成长路径,其实恰恰是最温柔、最不用力的看见自己,放过自己。在生活中找回自己内在的中心,不被牵扯掉入各种陷阱,去享受、创造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体验。

    早体验,早痛苦,早崩溃,早重建,早竣工。早脱离恐惧,早成为自己。用心去阅读有深度的书,努力去结识有智慧的人,建立与优秀的人对标的人生观,做一个全新的、我喜欢的自己。我是比所有剧情,更宽广的存在。

  • 8、 《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

    原创: 隔水望伊人

    《走出非洲》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也是作者的人生的际遇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一直以为一辈子很长,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我们殊不知每一步都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退路。走错一步,也许是我们一生难以挽回的事。我们这辈子注定会与很多人相遇,但是和我们经常接触的无非是几十个人,但他们也决定了我们短暂的一生。

    整个故事起始于丹麦的一次遇见,凯伦是一位富家女,为了一个好听的名号,她选择嫁给了一位住在非洲的伯爵,成为伯爵夫人。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仓促,当她来到婚礼的现场,司仪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当她的丈夫向她介绍别的人的时候,她开始幻想美好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他们新婚的那晚,凯伦买下的畜牧的土地被她的丈夫改成种植咖啡的地方。他们开始了各种的争吵。凯伦的丈夫经常要外出,她开始打猎,排遣生活的寂寞。有一次,她被一只狮子盯上了,她有点害怕,丹尼斯出现了,他救了她的命。

    另一方面,凯伦和她的丈夫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相遇以后,渐行渐远。凯伦发现自己得了梅毒,她才知道她丈夫在外面生活不检点。凯伦不得不接受医院的治疗,梅毒虽然好了,但是她不能生孩子了。

    自此以后,她更热爱非洲土地,包括这里的土著的人。有一次,她看到一个非洲男孩得病,她亲自跑过去,劝说他赶紧治疗。为了和土著的人们交流更顺畅,她还开办学校,教他们英语。她甚至让她的仆人直接喊她的名字。

    她热爱着非洲的土地,就像爱自己的生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她拥有的是无比开阔的世界。假如没有一场火灾,她所经营的一切都不会这么快付之一炬。当她感到人生绝望,想要离开这里,换一种活法,和丹尼斯一起私奔,谁知道丹尼斯逝世的消息。

    丹尼斯也许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份念想。他喜欢听她讲故事,送她一支笔,鼓励她将故事写下来。他们曾在野外一起欣赏非洲的夜景。丹尼斯曾带着她从空中俯瞰一切。世界在他们眼里就像一幅幅绚烂的油画。

    如今凯伦的梦破碎了,婚姻早就名存实亡,想要去的远方也没有丹尼斯的陪同,她不得不一个人回到自己的家。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女人原本幸福的一生就因为一场荒诞的婚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当凯伦和非洲告别的时候,何尝不是和她的最美好的青春说再见呢?也许,整部《走向非洲》就是凯伦的个人成长史,她从懵懂无知的少女到谙熟人世的少妇,在这个过程里,她失去了不只是她的庄园,婚姻,还有那个曾在非洲最美好的年华。

  • 9、 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 当时是在360浏览器里偶然看到的一个“女人一生必看的20部影片”,而这部正在其中,于是下载了回来,隔了三四个月,今天实在无聊,才拿出来看,女人确实应该看看。里面的女主角凯伦感觉和《飘》里面的斯嘉丽有一点儿相像,可能都算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吧,她们勇敢、自信、敢于反抗旧有的观念。 这部电影是以凯伦的婚姻和爱情为主线的。最开始因为他的情人欺骗了她,不愿和她结婚令她很伤心,随后她就向她情人的弟弟、她的朋友波尔?毕斯要求和她结婚,她并不爱他,只是想要一段婚姻,想要她在非洲的农场有一个男主人。结果可想而知,她和他在一起并不幸福。而丹尼斯的出现改变了她,他们一起打猎、露营,她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开心,后来他们真的在一起了很久,丹尼斯是真心爱她的。但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总是表现的强势,她们习惯占有,所有事情都要按她们的想法来。在凯伦和丹尼斯相处期间,有过一段争吵,我很赞同丹尼斯的观点。凯伦是聪明的女子,她知道丹尼斯每次离开不是都为了去打猎,而仅仅是为了离开,她觉得这违背了爱的真谛,因为她认为爱就是占有,她希望丹尼斯和她结婚,觉得这样一来,丹尼斯就是她的。而丹尼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i)但是只有她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和做出了行动。她对那里的人都很好,最后她一无所有,却依旧想着要为那里的居民争取一块生存的土地,所以当她要走的时候,人们才会依依不舍,这也是一种回报。 这也算是一部励志的影片,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凯伦的那股正直、坦率、善良、果敢、勇于打破旧观念的精神和她独立的品性是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女性同样需要学习的。我们是女人,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像男人一样勇敢、强悍,男人和女人分别需要做什么,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明确的界定,我们也不应该对一个人有过强的依赖,独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不能独立,就永远不会有什么作为。 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独立不一定非要在任何时候都强势,一个成功的女人必然可以处理好强与弱之间的关系,而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女人,这条路离我还很远很远,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 10、 《走出荒野》读后感800字

    昨天刚读完一本叫做《走出荒野》的书,算是自传吗?说的是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在26岁的时候因为生活上的总总不顺利,独自一人徒步美国太平洋屋脊步道(pct)94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1995从科技的角度讲,比隔了一个世纪还要久。作者没有网络去查询所有的相关信息,没有gps来导航,甚至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就凭着一本旅游指南类的书籍、一个指南针,应该还有一个大大的勇字,徒步于人迹罕至的荒野1100英里。佩服佩服!

    觉得作者超级有胆!26岁,lady,一路上遇到过公牛、黑熊,n条响尾蛇,风餐露宿,没有地方洗澡。背着一个超过自己体重一半的背包,遇到过严寒酷暑、山体滑坡。忍受身体的各种疼痛,还有寂寞。我超级担心的生理期,她居然只用一块海绵搞定。徒步初期,都没给自己买一根登山杖。半路还丢了一只靴子。十天半个月遇到一个补给站也只能收到区区的20美元,完全没有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的资本。所有这些她都坚持下来了,了不起!

    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一直跑步,一直跑步,他觉得只要跑下去就可以解决,跟作者的想法倒是有点相像。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回避,实际上一直跑下去和一直走下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能够坚持,这本身就是强者的表现吧。还有《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她的口头禅就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有勇气去迎接新的一天,也着实让人钦佩。放弃比坚持容易太多了。

    读书的过程中除了感慨和赞叹,还遇到一些值得品味的部分。作者委托朋友寄给自己的补给箱里每次都会放20美元,差不多就是一顿简餐+一晚最便宜的汽车旅馆的费用,完全可以用贫困潦倒来形容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在收到钱的第一时间去餐厅吃饭,会在吃饭的时候点一杯可乐,会在吃完饭的时候给小费。对食物的渴望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在超市买可乐喝吗?应该可以省至少一半的钱吧?不给小费不行吗?或者打包外带,应该又可以省一点了吧?还有作者在一个宿营地遇到的一位老人家,他每年会有几个月出去乞讨,也会有几个月固定在这个宿营地给步道徒步者提供帮助。呃,自己都吃不饱饭要去乞讨了,还有心思去管不相干的别人。不理解啊不理解。这应该跟美国的特有文化有关系吧,还有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骨子里没有为吃饱饭发愁,这算不算一种解释?荣格他老人家的书还是要再认真读一读。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23

  • 2022-02-03

  • 2019-09-21

  • 2022-12-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05-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6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7-0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11-04

  • 2022-03-17

  • 2022-02-27

  • 2019-10-23

走出帝制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走出帝制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走出帝制读后感、2024走出帝制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