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 > 地图 >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2024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栏目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热门栏目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推荐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

(共 7370 篇)

  •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

  • 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m.dhb100.com/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

  • 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优质范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有的仅是对心理学的些许热情和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拓展区域的一些零散认知。但我仍然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蛤蟆先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变得抑郁起来,于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经过与苍鹭的十多次见面,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在苍鹭的帮助下,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做回了快乐的自己。

    文章虽简短,内容却很丰富。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便在于帮助咨询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直视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情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

  • 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有的仅是对心理学的些许热情和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拓展区域的一些零散认知。但我仍然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蛤蟆先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变得抑郁起来,于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经过与苍鹭的十多次见面,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在苍鹭的帮助下,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做回了快乐的自己。

    文章虽简短,内容却很丰富。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便在于帮助咨询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直视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情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正视它,诚实的对待

  • 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即便生活忙碌,我还是会断断续续的看书,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无需用脑的网络小说更多一些,这对于我是一次修复机会,当我觉得劳累,不堪重负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关上通往世界的门窗,然后沉浸在小说的世界直至又一次元气满满。话虽如此,但是没有思考的阅读其实是一种浪费时间,其实我可能不需要那么久的懈怠期。所以有了我21年计划中的阅读50本书的条目。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给自己的元旦礼物,我在昨天晚上看完了这本书,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

    书里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可能经历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以及成人自我状态;其中儿童自我状态又可以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性儿童,而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达到这种状态。

    我尝试着用这三种状态去分析我的生活,分析我女儿的心理状态。发现很多事情确实都能说得通。

    尽管不愿意承认,我可能还没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或者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实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才能学习新的知识。只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才能调用自己的全部技能和知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我和我先生经常吵架,吵架之后,我是处于适应性儿童状态,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去解决这个局面,然后陷入一个悲伤的状态,沉默,赌气,用这样的方式去排解内心的愤怒。当然,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恰巧是我的休整期,我用来大量阅读通俗的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来填充自己,赶跑内心的悲伤。

    偶尔,我会在父母自我状态下审视自我,然后间歇性的自我约束,想要好好学习,努力一把,达到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状态,当我没做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内疚感,不过我通常不会严厉的自我压抑和自我贬损,但是我的父母自我状态没有儿童自我状态那么根深蒂固。

    当然,老顾的状态在我看来应该也没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不过各人的状态应该自己更熟悉,在此不作赘言。

    当父母处于非成人自我状态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世界,情感的表达率真直接,父母不能理性面对而凭借自己在儿童或父母自我状态下的经验去处理应对,长此以往,自己的孩子也无法顺利的拥有良好心理成长环境,她/他可能和你一样,一辈子无法真正达到成人自我状态。

    球球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他通常愿意自己吃东西,但是他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断指责他把衣服弄

  • 6、 网友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合集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友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合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一)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

  • 7、 [读后有感系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20字)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读后有感系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2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一)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

  • 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

    即便生活忙碌,我还是会断断续续的看书,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无需用脑的网络小说更多一些,这对于我是一次修复机会,当我觉得劳累,不堪重负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关上通往世界的门窗,然后沉浸在小说的世界直至又一次元气满满。话虽如此,但是没有思考的阅读其实是一种浪费时间,其实我可能不需要那么久的懈怠期。所以有了我21年计划中的阅读50本书的条目。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www.dhb100.com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给自己的元旦礼物,我在昨天晚上看完了这本书,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

    书里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可能经历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以及成人自我状态;其中儿童自我状态又可以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性儿童,而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达到这种状态。

    我尝试着用这三种状态去分析我的生活,分析我女儿的心理状态。发现很多事情确实都能说得通。

    尽管不愿意承认,我可能还没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或者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实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才能学习新的知识。只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才能调用自己的全部技能和知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我和我先生经常吵架,吵架之后,我是处于适应性儿童状态,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去解决这个局面,然后陷入一个悲伤的状态,沉默,赌气,用这样的方式去排解内心的愤怒。当然,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恰巧是我的休整期,我用来大量阅读通俗的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来填充自己,赶跑内心的悲伤。

    偶尔,我会在父母自我状态下审视自我,然后间歇性的自我约束,想要好好学习,努力一把,达到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状态,当我没做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内疚感,不过我通常不会严厉的自我压抑和自我贬损,但是我的父母自我状态没有儿童自我状态那么根深蒂固。

    当然,老顾的状态在我看来应该也没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不过各人的状态应该自己更熟悉,在此不作赘言。

    当父母处于非成人自我状态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世界,情感的表达率真直接,父母不能理性面对而凭借自己在儿童或父母自我状态下的经验去处理应对,长此以往,自己的孩子也无法顺利的拥有良好心理成长环境,她/他可能和你一样,一辈子无法真正达到成人自我状态。

    球球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他通常愿意自己吃东西

  • 9、 [跟我写读后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第四章集锦五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第四章集锦五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第四章(篇一)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

  • 10、 《做懂孩子的父母》读后感
    《做懂孩子的父母》读后感 李 青 在本书开头,于丹谈到了中国人的孝道,怎样正确理解“孝”呢?“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虽然最疼的是自己的爹妈和孩子,但是强势的中年人往往对这两头的态度是最粗暴的。不管多有修养的人,在单位对自己的同事和颜悦色,但回到家见到亲爹,亲妈和亲生孩子就急了”。 当看到这段开头时,我深有体会,自己就是这样的情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对着老人唠叨,甚至因为孩子问题吵闹,产生矛盾。比如回到家里,拉开冰箱一看又是堆得七七八八的剩菜剩汤,瞬间怒火有攻心头。“说了多少次,吃这些剩菜会有亚硝酸盐,致癌,看病花的钱可不是省出来的。”我就顺手统统都扔掉,他们发现扔掉了还会反过来数落我一顿不会过日子。我们的观念,真的无法修正他们老人的习惯!因为这争吵,到底是否算是孝道呢? 教育孩子问题,是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比如外出参加聚餐,孩子不懂规矩,胡乱转桌子。我家荣荣已经明白别人夹菜时,不能转动桌子,但是人多热闹,还有爷爷奶奶在此撑腰,她就觉得想怎样就怎样。我迅速按住了餐桌,停止她的转动,扭头说了:“怎么不懂事,别人夹菜,你乱转什么?”并没有再有过多的批评她。好了,她嚎啕大哭啊……当然我并不理会她。一桌人开始纷纷哄劝荣荣,越劝越醉,哭的更响亮。奶奶抱着她在怀里,并不指出她做的不对,反倒是安慰她。假如她奶奶不在,我应该已经拉她离席,门外教训了。但此时,谁能动她啊?已经吵吵的一桌子大人不再吃饭了,我忍无可忍打了下她屁股,不许再胡闹了。老人护着,已经开始对我恼火了。整个饭局下来,荣荣不再理我,当然我也不理她更不和老人搭话,没有任何的快乐成分。假如由着孩子的性子胡来,不再哭闹,开开心心是不是就是对老人的顺者为孝? 这些琐碎的事情,真的很现实。当然不能否认我的脾气不好,爱急躁。也许用一种难得糊涂的态度,阿q的精神,才能豁然心中的结!
  • 2022-01-1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3-05-19

  • 2023-04-17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22-01-25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3-04-17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2-02-24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01-26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6-26

  • 2019-09-20

  • 2019-10-23

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2024做孩子心理医生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