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心理读书笔记 > 地图 > 心理读书笔记,2024心理读书笔记1000字,心理读书笔记2000字
心理读书笔记

(共 5531 篇)

  • 1、 心理课读书笔记1500字模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些共鸣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把它记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心理课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心理课读书笔记 篇1

    一、引言

    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 反映出来。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二、编者

    本书主编是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副主编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专家心理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教育心理学。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三、内容简介

    本书以师范生和参加职后培训(如专升本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与通俗的统一,阅读者的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的统一,使阅读者在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初步运用甚至善于运用这些原理与教学实践。该书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

  • 2、 心理课读书笔记精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心理课读书笔记”,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课读书笔记 篇1

    终于有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以前很少看刑侦类小说,接触的仅限于福尔摩斯探案集,动画片柯南,还有那种一分钟破案的书,csi和一些电影。心理罪是从微博上看到的,然后就把前传,一至四部下下来看了看。

    书中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从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警察是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蜕变而成的。方木不像其他刑侦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一出场就是一副智商突破20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名侦探。在前传中他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有点逗逼,有点中二。可是一连串发生在身边的杀人案无形之中像一张网一样,网住了所有和一本书有关联的人,方木发现了这一点,并且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这一刻开始,方木变得沉默,目光犀利而尖锐。作者着重从心理角度去刻画人物,方木就像普通人一样会有无助、焦躁、愤怒的时候。这一切才让方木这个人物显得真实。

    一至四部分别讲述了四个大故事,若论故事的磅礴大气,跌宕起伏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第三部暗河。第四部城市之光的结尾比较震撼。整个小说中不乏恐怖血腥场景的描写,一边抖还一边在那看,我一定有抖m倾向。暗河这一部中有几个特别敲打人心的场景,一个是愚昧的村民们可以集体处决他人的生死,并且觉得这样做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让我想起了在中国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村,想起了《盲山》这部电影。在这些地方,法治未及,公权和个人的私权都是由村长或村里人共同决定的,如果公权由大家决定,那叫民主。如果私权比如生命权都能由大家决定,那叫民粹。犹记得方木眼睁睁看着村长处决了一个村民而无力阻止的那种深深的震惊和愧疚感。村长对方木说:我不杀你,我可以让被处决的人永远从村里消失,你们警察想查也查不到这个人,但你不一样,我如果杀了你,你的家人会四处寻找你,就有可能找到村里来,我不希望那样。那个时候方木突然觉得世界颠倒了,地狱和天堂翻了个,魑魅魍魉光明正大的行走在世间。被蒙着眼睛绑着手带出村子的方木在心底怒誓到,他要让这被颠倒的世界重新翻转回去,把魑魅魍魉重新送回地狱。还有一个场景是郑霖和他二个兄弟为了救

  • 3、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面对性格各异,家庭背景特殊的初中生,真是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理论支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引起深度共鸣。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此书中有一篇文章《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深深吸引了我,说的是一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使得自己和他人都感到失望。主要原因就是期望过高,导致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读到这篇文章后,使我想起了她。

    她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除了在数学学习方面。当我刚刚接触她时,第一印象就是文静,有自主能力。但是第一次月考就超出了我的想象。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说今天数学考试孩子没有考试,回家后就嚎啕大哭,撕心裂肺的那种,晚饭也不吃,家长也没有办法,向我求助,我跟孩子简单的沟通了一下,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第二天来办公室找我。然后我就积极备课,针对这个孩子,我准备了一套方案“安慰套餐”。见到她时,还能依稀看到她哭过的痕迹,我首先从她的努力和表现方面入手,让她看到自己优秀的方面,避免焦虑心理,希望用平常心对待考试,然后指导她寻找更适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减少挫败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方面多多体验喜悦和成功。接近一个小时的沟通,她的小脸露出了笑容,如释重负的回到了教室。

    我知道这并不是结束,孩子的心理状态需要慢慢调整。暴风雨果然还是很猛烈的,那天刚刚考完数学,已经晚上6点了,我刚准备离开学校,这时我的电话又响起了,看到电话号码,我心里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措施,我邀请她和妈妈来到办公室,看到她眼泪一直流,我又心疼又生气,这样下去孩子就废了,没有正确的认识观,一味的发泄只会让情况越发糟糕。我采取了“放松疗法”,让她继续发泄,我静静的等她自己停下来,当她冷静下来了,我又想到了“系统脱敏法”,我和她分析原因,让她述说自己的悲伤,在她的述说中自己揭开伤疤,她好像没有那么痛苦了,然后跟她聊,困难总是会出现的,重要的是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能一味的逃避,消极回避,要敢于正面面对自己的不足,有时候要后退一小步,才能跨越一大步。同时,我了解到孩子有很多特长,如跳舞,弹钢琴等,帮助她寻找合适的调节

  • 4、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000字(优选笔记)

    古人云:“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则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便是“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如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以及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中的“超限效应”。借此,我想着重聊聊如何规避批评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很心急,想要急切地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因此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最后使孩子极为不耐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表扬,当孩子挨批时,可能内心已接受长辈们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跟我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缘由是父母总是在他面前翻旧账,父母总是看不到他的改变,最后他索性就不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在批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我们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我认为班主任在批评教育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二是选择合适的场合。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前不久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和班主任在走廊上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一位男生,这位男生自尊心受挫转身翻过走廊栏杆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惨剧则是因为批评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场合,及时原则是指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教育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不能因为偏爱某位学生则对其放宽规则,否则则会使得教师的权威受挫,得不到学生的信服。只有公平公正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因此批评

  • 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优质范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有的仅是对心理学的些许热情和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拓展区域的一些零散认知。但我仍然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蛤蟆先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变得抑郁起来,于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经过与苍鹭的十多次见面,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在苍鹭的帮助下,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做回了快乐的自己。

    文章虽简短,内容却很丰富。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便在于帮助咨询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直视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情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

  • 6、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假期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易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和家长。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m.dhb100.com

    翻开书,细细的读,细细的品。

    在序言中刘儒德老师就以生动形象的一则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讲述了原本晦涩难懂的建构主义。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以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原来经常看到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论述,说实在的,真是不太弄得懂,一则小故事就让我了解了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

    正像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序言中所说,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向大家解释科学的、严肃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在读本书的第二辑“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时,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条条精辟的分析,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在《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一文讲述了心理学家哈洛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的实验。在幼小的猴子身边放的是两个母猴的模型,用铁丝做的猴子和用布做的猴子。研究发现小猴子喜欢能给它以柔和感觉的布猴子,后来心理学家给布猴子妈妈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他,但布妈妈是不能与真正的母猴相比的,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让人倍感震惊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而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是否真正给予了孩子她所需要的爱?读完之后不由得让人顿觉警醒。一个只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父母,一个总在忙碌于工作却不肯抽时间陪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时间只是充当了一个自动洗衣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的角色。孩子们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亲情没有获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只能是无可奈何地对父母说

  • 7、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优选笔记)

    阅读了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起初并不以为意,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一本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的范本。书中简单的文字、鲜活的案例、明了的故事,将原本生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人感同身受。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书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是领兵主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记住最重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布阵每一堂课。按照系列位置u型曲线,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在到达高效期-1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景等方式引入,为本节课打下基础,而不是将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上,这不仅符合课堂规律,同时课前对上节课知识的及时复习也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要求——及时复习,加强记忆,从而避免出现“墙倒再造墙”式的局面。

    教师将新的知识和技巧放在高效期-1教授,这段时间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然后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最后在高效期-2,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一直想当然地认为,重点知识的讲解应该在课堂45分钟最中间的时间,而忽略了课堂的开始和结尾的高效时间。学生在课堂中间的低沉期紧张地学习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而在高效期却处于放松状态,本末倒置。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茶,细细品尝才能得其精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是那杯值得你仔细品味的茶,我会继续慢慢地品味。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他们告诉别人任务是有趣的。这两组人的唯一差别是,第一组的得到1元钱的报酬,第二组人得到20元钱的报酬。最后问这两组人对任务的真实感受。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结果发现,第一组报告说任务有趣、有意义,第二组则报告说任务乏味无意义。

    这种结果中第一组的结果就是认知和想法协调,第二组认知和想法不协调。

    当得到1元报酬的人,中间有情绪的时候,就选择用改变行为,从中找到有趣的事情来做,符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觉得任务有趣、有意义。

    这就是第一点

  • 8、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000字

    古人云:“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则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便是“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如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上课喜欢拖堂,作业布置过多或课堂认知超载等)以及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中的“超限效应”。借此,我想着重聊聊如何规避批评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很心急,想要急切地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因此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最后使孩子极为不耐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表扬,当孩子挨批时,可能内心已接受长辈们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跟我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缘由是父母总是在他面前翻旧账,父母总是看不到他的改变,最后他索性就不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在批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我们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我认为班主任在批评教育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二是选择合适的场合。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前不久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和班主任在走廊上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一位男生,这位男生自尊心受挫转身翻过走廊栏杆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惨剧则是因为批评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场合,及时原则是指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教育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不能因为偏爱某位学生则对其放宽规则,否则则会使得教师的权威受挫,得不到学生的信服。只有公平公正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 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有的仅是对心理学的些许热情和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拓展区域的一些零散认知。但我仍然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蛤蟆先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变得抑郁起来,于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经过与苍鹭的十多次见面,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在苍鹭的帮助下,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做回了快乐的自己。

    文章虽简短,内容却很丰富。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便在于帮助咨询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直视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情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正视它,诚实的对待

  • 1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即便生活忙碌,我还是会断断续续的看书,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无需用脑的网络小说更多一些,这对于我是一次修复机会,当我觉得劳累,不堪重负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关上通往世界的门窗,然后沉浸在小说的世界直至又一次元气满满。话虽如此,但是没有思考的阅读其实是一种浪费时间,其实我可能不需要那么久的懈怠期。所以有了我21年计划中的阅读50本书的条目。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给自己的元旦礼物,我在昨天晚上看完了这本书,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

    书里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可能经历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以及成人自我状态;其中儿童自我状态又可以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性儿童,而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达到这种状态。

    我尝试着用这三种状态去分析我的生活,分析我女儿的心理状态。发现很多事情确实都能说得通。

    尽管不愿意承认,我可能还没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或者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实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才能学习新的知识。只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才能调用自己的全部技能和知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我和我先生经常吵架,吵架之后,我是处于适应性儿童状态,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去解决这个局面,然后陷入一个悲伤的状态,沉默,赌气,用这样的方式去排解内心的愤怒。当然,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恰巧是我的休整期,我用来大量阅读通俗的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来填充自己,赶跑内心的悲伤。

    偶尔,我会在父母自我状态下审视自我,然后间歇性的自我约束,想要好好学习,努力一把,达到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状态,当我没做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内疚感,不过我通常不会严厉的自我压抑和自我贬损,但是我的父母自我状态没有儿童自我状态那么根深蒂固。

    当然,老顾的状态在我看来应该也没有达到成人自我状态,不过各人的状态应该自己更熟悉,在此不作赘言。

    当父母处于非成人自我状态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世界,情感的表达率真直接,父母不能理性面对而凭借自己在儿童或父母自我状态下的经验去处理应对,长此以往,自己的孩子也无法顺利的拥有良好心理成长环境,她/他可能和你一样,一辈子无法真正达到成人自我状态。

    球球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他通常愿意自己吃东西,但是他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断指责他把衣服弄

  • 2021-06-04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7-09

  • 2021-11-19

  • 2023-01-16

  • 2021-10-1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22-12-12

  • 2023-03-05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1-12

  • 2021-07-10

  • 2022-04-16

  • 2021-11-19

  • 2021-09-15

  • 2021-10-15

  • 2021-05-19

心理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心理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心理读书笔记、2024心理读书笔记,心理读书笔记摘抄,心理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