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赤地之恋读后感 > 地图 > 赤地之恋读后感,2024赤地之恋读后感
赤地之恋读后感相关栏目
赤地之恋读后感热门栏目
赤地之恋读后感推荐
赤地之恋读后感

(共 4362 篇)

  • 1、 赤地之恋读后感

    赤地之恋读后感(一)

    读完《赤地之恋》,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振聋发聩。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采取依靠中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的政策。单富农如何界定,我们党的工作方式太过粗暴简单。某某家根本就不够富农,并且仅有的粮食还是一家人省吃俭用生出来的。可我们党的工作组下去后,直接把他家定位富农,没收全部土地,某某被枪毙,某某的妻子被施以类似车裂的酷刑。在三饭运动中。各企业机关为完成党的指标,就互相揭发,互相诬陷。夫妻兄弟父母之间反目成仇。某某某被指控贪污,事实上只是他丢失了企业一笔开支而已。某某某最后掉了脑袋。他的妻子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与他彻底划清界限,把死者痛骂一顿,并且歌颂他的刽子手,十足做到了吻那打你的鞭子。某某某某因某某某的牵连受到迫害,未婚妻被某位高官抢走。某某某某无计可施,远赴朝鲜战场。在战争中受伤被自己的部队抛弃,最后被敌人救起,他们在俘虏营里得到优待。当我方于敌方谈判交换俘虏时,所有俘虏拒绝回到中国,他们选择区台湾。

    《赤地之恋》是一部反党小说在大陆遭到禁止,张爱玲本人也作为黑色作家儿长期背井离乡。

    赤地之恋读后感(二)

    书中是以刘荃的经历来叙述中国大陆的政策,虽然共产主义的思想是为了要让每一个人民都能享有一样的社会待遇,但是本是基於这种想法的共产主义,却被中国大陆扭曲了。土改政策中,被中国官员带到了韩家宅邸前的戏台上,被人民批斗的唐占魁,本来也只是个中农,并没有太富有只是田比一般的贫农多一点,但却要被带上台,遭自己家里的雇工羞辱。其实唐占魁也只是一个中农,家里也没有钱,只是田多别人一点。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积蓄,但是最後却因为共产政策而死在荒郊野外,而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搜括一空。虽然是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但是换个角度想,唐占奎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农人,也没有多到夸张的家产,明明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最後却被改革的历史所淹没。而且在唐占奎死後,中国官员开始搜刮唐占魁的家产,但是那些财产大部分都被中国的官员自己拿走,剩下那些中国官员不要的,才留给了真正需要物资的佃农。完全违背了共产思想的根本。(.org)这也难怪中国大陆实行了多项的改革,但民众仍然在水深火热中生活。

    我觉得当初创造出共产主义的马克斯和恩格斯是因为在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人民贫富差距愈拉愈大,所以为了矫正这种情形才提出共产主义,让所有的人都有饭吃、都有家住。但在列宁领导俄国革命後,共产主

  • 2、 张爱玲赤地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赤地之恋读后感 我是深爱着张爱玲的,读她的作品总能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幸福得快要窒息。书中的每一处描写都那么温柔细腻,又那么犀利毫不留情,与内心产生共鸣,她是有读心术吗,能把所有心理描写刻画入骨,每次情不自禁想要一口气看完,却又怕看到结局。她描绘的常是小儿女,笔间却是大格局啊! 昨天把《赤地之恋》看完,简直惊呆,不敢相信这是她写的,然而又确定也只有她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害怕了她的看穿一切,敬畏了她的预见性。 在图书馆、书店,我从来不知道张爱玲还写过《赤地之恋》,它是被封禁的,我只陶醉于她写的情爱小时,痴迷她笔下的大上海、小儿女。原来,她是更优秀伟大的作家!伟大得很多人竟不知这一切! 为什么《赤地之恋》我仿佛那么熟悉,里面的场景就像在哪见过,他们说的话总感觉在哪听过,那些嘴脸仿佛在哪出出现过。我同情、担忧着刘荃,是不是也被人同情担忧着,身在局中的我,有什么资格为书中的人物捏把汗! 我很想让周围的人都读一读,读一读张爱玲的非爱情小说有多么伟大,可以甩开内地作家一个囯!
  • 3、 《赤地之恋》读后感1000字

    刘荃大学刚毕业,在政府的号召下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他们要去土改的村庄叫韩家坨,他暂住在该村农民唐占魁的家里。工作队经过调查后,失望地发现,原来这里是个贫穷的山村,没什么大地主可当成斗争的对象,怎么办呢?为了出成果,在工作队负责人张励的鼓动之下,工作队决定降低评地主的标准,于是原本只能评为中富农的农民也被评为了地主,包括刘荃的前房东唐占魁。被评为地主意味着要被枪毙,唐占魁也不例外,而且还是刘荃亲手给了补了枪才毙命的。刘荃知道唐占魁是冤枉的,给他补枪也是被迫的,所以他离开韩家坨时是满怀着愧疚。

    土改之后,刘荃和张励一起被调到上海抗美援朝华东分会,随后又参加三反第一线工作。在此期间,他接到一封检举上海市长陈毅的检举信,觉得事关重大,不敢做主,就交给了组长崔平去处理。根据笔迹崔平认出了这封信出自他的亲密战友赵楚之手,为了自保,崔平出卖了战友,把它亲手交给了陈毅。过几天,赵楚被枪毙。

    没想到,赵楚出事却牵连了刘荃,原来赵楚是刘荃在华东分会的顶头上司,经常要刘荃帮他办事,就这样,刘荃被当成了反革命分子的亲信被逮捕。他在土改时认识的女朋友黄绢知道这个消息后,就赶紧找新华社社长申凯夫营救。本来刘荃还不至于被枪毙,但申凯夫看上了黄绢,就以刘荃的生死作条件要挟黄绢和他同居,为了救刘荃,黄绢屈服了。

    命是保住了,但女朋友却丢了,刘荃万分惆怅,觉得生无可恋,于是就志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准备战死在朝鲜战场。没想到,这次死神还是放过了他,让他只是受到了重伤而进了战俘营。

    在战俘营里,四八大分家后,战俘们分裂为志愿遣返和拒绝遣返两大阵营,刘荃站在了后面的阵营,因为他看透了共产党的真面目。但在最后选择回大陆还是去台湾时,他毅然决定回大陆,因为他觉得在大陆有他这么一个人存在,共产党就永远不能放心。

    以上是张爱玲小说《赤地之恋》的故事梗概。看了这个故事梗概,相信不要我多说,网友或微友们一定知道为什么这篇小说会被打成大毒草的原因了,讲真话,贴近生活的作品在红色中国基本都是这个结局。红色文艺创作理论说,文艺作品要反映生活,贴近生活,但没有哪一部红色文艺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倒是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却做到了,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看这篇小说的标题,让人还以为是部言情小说,但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土改,抗美援朝,三反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生活。其深度,广度和高度都远远超过了路遥的《人生》,可叹我当年还把《人生》当

  • 4、 赤地之恋读后感优秀范文1000字精选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会产生很多思考和感悟,此时不妨写一份读后感来记录一下心里对于剧情的感受。那么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什么样的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赤地之恋读后感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赤地之恋读后感优秀范文(篇1)

    那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欢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间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人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因为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的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因为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因为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所以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同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的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不

  • 5、 热门读后感:张爱玲赤地之恋读后感范本汇集9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热门读后感:张爱玲赤地之恋读后感范本汇集9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张爱玲赤地之恋读后感 篇1

    在这算不上传奇的传奇里,只有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题记

    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似乎张爱玲的写作都离不开这样一条矛盾的宗旨,但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纠结,价值错位的安排,才使她在华彩益彰的文坛走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凡传统的爱情模式都摆脱不了类似三毛、琼瑶古典浪漫唯美的神话格调。我们膜拜的爱情常态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誓旦旦。。但在《倾城之恋》中,这种被我们视为必不可缺的元素却通通找不着影子。是的,里面也的确没有。

    张爱玲的爱情惯性呈现的几乎是一种悖乎伦理,暴露人劣根性的病态。例如,《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白流苏并不是琼瑶笔下冰清玉洁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离过婚的,并有点灰颓的女子。男主角范柳原也并非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正人君子,顶多算个风流倜傥的富款大少。而他们之间摩擦出的爱情火花却并不亚于那些被圣化的男女。因为爱得世俗,所以才显得真实;因为不类同于爱情神话,所以它才成了世俗爱情里不可小觑的神话。

    《倾城之恋》并未过多局限于以背景环境渲染人物。她顶多在故事的开头谈到:白公馆有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忽忽悠悠过了一天,世上却已经过了千年。在这压抑的阐述里,我们不难想到生活在这馆里的主人公-----白流苏的单调和孤独。在旧式年代,流苏只能顺理成章地陷入价值观的误区,认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所以她急切想找到另一个能安放自己青春和情感的归宿。命运的调侃,让原本和自己妹妹宝络是一对的范柳原义无反顾地钟情于她。在范柳原的热烈追求中,她有过徘徊,有过退步,但再多行动和言语都是不能和心与之抗衡的。

    范柳原说: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他对流苏的爱也确如自己所言------倔强,顽固。而也正是这种无所顾忌的放肆他才得以俘虏流苏铜墙铁壁的心。他出口成章的情话似很狡黠,但又让人顿生一种蠢蠢欲动中纯粹的被征服。流苏则觉得自己的最高理想

  • 6、 倾城之恋读后感1300字:倾城之恋读后感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正因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状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感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感情呢也许感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取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生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务必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职责、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感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必须,他以前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职责不需要,感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职责。战争让人变得真实。

    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正因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此刻,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但是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但是是一个自私的女生。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但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取。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此刻你可该坚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生,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

  • 7、 倾城之恋读后感700字:倾城之恋读后感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生,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正是在那里。范柳原终究是娶了白流苏啊!不管他一开始有几分真心,不管这中间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惯常伎俩,不管他们来来回回持续了多久的拉锯战,试探了多少对方的真情假意。

    但最终他是娶了她呀,是当着外人对她说了句:不,她不是白小姐,她是范太太。就为了这句活,流苏泪如雨下,正因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正因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坚信是战争成全了流苏,成全了范柳原的真心,经历过生死的人会不一样,是生死将范柳原从一个风流公子变成了一个能安下心来居家过日子的男生。

    如果我是流苏,不知道我会不会要感谢这场战争,或许会吧。这样说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离失所的乱世里,我会只想和所爱的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记得以前看《天若有情》里王琪和方以安讨论位置问题。方以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就应是在对方心里。王琪听了,笑笑说:那是正因你还年轻,一个人只有在他家里有了位置,才说明在他心里有了位置。

    娶了白流苏的范柳原才是让人感动的范柳原,否则也只但是是和所有的男欢女爱一样玩了一场暧昧的游戏,纵然使人倾心,却不会让人感动。

    不管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感情,最终他们是走到了一齐。不想去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去感叹女生的悲哀,只想为他们说一句:真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杯具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杯具更像杯具。

  • 8、 《倾城之恋》读后感

    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小编为您提供“读《倾城之恋》有感”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

  • 9、 倾城之恋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

  • 10、 倾城之恋读后感作文800字: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联摆脱白公馆的时刻。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取。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能够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貌,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能够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生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 2021-09-08

  • 2019-10-22

  • 2019-09-28

  • 2019-09-20

  • 2021-04-17

  • 2022-04-12

  • 2023-04-19

  • 2023-05-22

  • 2019-10-22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6-20

  • 2019-10-22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2-04-13

  • 2022-12-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赤地之恋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赤地之恋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赤地之恋读后感、2024赤地之恋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