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 > 地图 >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2024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范文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相关栏目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热门栏目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推荐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

(共 8708 篇)

  • 1、 [精选推荐]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推荐]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 篇1

    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中对上海人进行了人木三分的剖析,正如文中所说的,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人勤奋、好学、开通、机灵、精明,但并不一定高明,自负又带点自卑作为一个上海人,读时令人沉重,读后使人深思。

    我生在上海,长于上海,常为自己是一个上海人而感到自紊。今年年初六,我上一家家电修理铺去修半导体,正巧碰上一位阿姨来修冰箱,当她得知修冰箱的是位外地师傅时,无论如何也要把冰箱重新拉回去,还口口声声地说:我就是不要外地人修!气得店主恶狠狠地反问她:你是正宗的上海人吗?这个问题真让人困惑。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呢?真正地。道的上海人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现在的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人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如同余秋雨所指出的: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馗尬的一群。

    我们的前辈以他们的精明能干建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上海,出现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全国第一。所有这些变化都有着其深刻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上海人的精神、人格和素质。

    余秋雨认为:续写上海新历史,关键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重塑的含义,是人格结构的调整。

    首先,要善于学习。目前学校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往往是些外地人,特别是些农村来的孩子。有些上海学生往往甘居中游,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实在让我们感到脸红。在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爆炸的新世纪,我们必须从依靠小聪明的状态中走出来,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学习。这样,才能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全新面貌来挑战世界,挑战未来。

    其次,要不断创新。上海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个新上海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创新的环境中,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招生制度等,使高考不再是惟一的指挥棒,使以传播知识和文化为主的学校教育功能得以转变。个性化学习、创新型教育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面前,使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索质教育。这一切都为我们创新幼苗的

    余秋雨
  • 2、 读余秋雨《上海人》有感

    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中对上海人进行了人木三分的剖析,正如文中所说的,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人勤奋、好学、开通、机灵、精明,但并不一定高明,自负又带点自卑作为一个上海人,读时令人沉重,读后使人深思。

    我生在上海,长于上海,常为自己是一个上海人而感到自紊。今年年初六,我上一家家电修理铺去修半导体,正巧碰上一位阿姨来修冰箱,当她得知修冰箱的是位外地师傅时,无论如何也要把冰箱重新拉回去,还口口声声地说:我就是不要外地人修!气得店主恶狠狠地反问她:你是正宗的上海人吗?这个问题真让人困惑。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呢?真正地。道的上海人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现在的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人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如同余秋雨所指出的: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馗尬的一群。

    我们的前辈以他们的精明能干建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上海,出现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全国第一。所有这些变化都有着其深刻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上海人的精神、人格和素质。

    余秋雨认为:续写上海新历史,关键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重塑的含义,是人格结构的调整。

    首先,要善于学习。目前学校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往往是些外地人,特别是些农村来的孩子。有些上海学生往往甘居中游,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实在让我们感到脸红。在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爆炸的新世纪,我们必须从依靠小聪明的状态中走出来,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学习。这样,才能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全新面貌来挑战世界,挑战未来。

    其次,要不断创新。上海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个新上海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创新的环境中,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招生制度等,使高考不再是惟一的指挥棒,使以传播知识和文化为主的学校教育功能得以转变。个性化学习、创新型教育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面前,使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索质教育。这一切都为我们创新幼苗的

    成长提供了阳光、雨露和土壤。我们必须从小树立创新精神和锻炼创新能力,要有好奇心、钻研心、信心和恒心,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创新人才。有了创新的人才,才有创新的上海。

    还有,要敢为天下先。余秋雨说得好: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没有统领全局的强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与怯弱相伴随。镶嵌在长江人海口的上海,曾经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而在改革开放中,上海人创造的

  • 3、 上海人读后感

    上海人读后感(一)

    近来有幸看到了余秋雨的《上海人》。觉得我们真的不应该用一连串的贬义词来评价他们。

    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这些年,外地人富起来了,上海人精明到头还是十分穷困。这很让人泄气。去年有一天,在上海的一辆电车上,一个外地人碰碰撞撞干扰了一位上海妇女,象平时每天发生的一样,上海妇女皱一下眉,轻轻嘟囔一句:外地人!这位外地人一触即发,把历来在上海所受的怨气全都倾泄出来了:我外地人怎么了?要比钱吗?我估量你的存款抵不上我的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是啊,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听他讲罢,全车的上海人都发出酸涩的笑声。

    这个妇女确实令人讨厌。瞧比起外地人,这真的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难道大家都不是中国人吗?难道我们中华民族过去所受的苦还不够多吗?难道还想在窝里斗个你死我活?我们也站在大多数上海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你们这些外地人抢我地方夺我田!你们这些外地人占我岗位挤我路!你们这些外地人赚了我们的钱还说我们穷!你们这些外地人讨厌我们还又来烦我们!这就是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对立面!外地人认为自己在上海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而上海人认为自己又是一种有苦说不出的弱势群体。所以产生了双方的矛盾与对立!当然也又统一面了。都是中国人,同属华夏文明。上海经济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外地人离开了上海,上海人活不了,上海离开了外地人,上海人也活不了。

    难道我们就这样把对那妇女的恨都纠结到上海人身上。这样未免太草率。对上海人未免太不公了。几十年前来自农村的社会改革使很多骄傲的上海人离开了上海。他们带着社会历史使命感来到祖国大地的各处。越是冷僻险峻的山区越能找到上海的工厂,淳朴的山民指着工人的背脊笑一声:嘿,上海人!他们大多数无怨无悔,这其中他们的心酸现在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又有多少外地人会去了解。对于这些人我们给予的应该是无限的赞美。可那时也有好多祖国各地的人来到了上海。我们现在敢肯定那妇女就是地地道道的老上海人的后代吗?大多数真正的上海人是郊区的淳朴的农民。仔细想来我们把罪恶的帽子扣在了上海人身上,其实我们本身就是罪恶的。其实我不是说城里的上海人就不是上海人了,我只是为骄傲的上海人说句公道话。

    我称他们为骄傲的上海人不是去讽刺他们。而是他们是有理由有根据去骄傲的。革命年代有多少革命先驱得到了上海的庇护,中国经济少不了上海的贡献,中国文化更少不了上海的雍容大度,曾经上海

  • 4、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范文一

    小的时候就听我爸说过上海人非常的小气。问他们要点自来水喝都不给!还说你自己可以去买矿泉水啊!对于一个打工仔来说要点自来水喝都不给。难道他们连同情心都没有了吗?

    近来有幸看到了余秋雨的《上海人》。觉得我们真的不应该用一连串的贬义词来评价他们。 什么 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如此等等 说句内心话,对于上海人我们还是要抱以同情与宽容。难道他们就没有我们中国人值得称赞和值得自豪的事情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的存在必有它的道理。

    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些年,外地人富起来了,上海人精明到头还是十分穷困。这很让人泄气。去年有一天,在上海的一辆电车上,一个外地人碰碰撞撞干扰了一位上海妇女,象平时每天发生的一样,上海妇女皱一下眉,轻轻嘟囔一句:外地人!这位外地人一触即发,把历来在上海所受的怨气全都倾泄出来了:我外地人怎么了?要比钱吗?我估量你的存款抵不上我的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是啊,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听他讲罢,全车的上海人都发出酸涩的笑声。

    这个妇女确实令人讨厌。瞧比起外地人,这真的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难道大家都不是中国人吗?难道我们中华民族过去所受的苦还不够多吗?难道还想在窝里斗个你死我活?我们也站在大多数上海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你们这些外地人抢我地方夺我田!你们这些外地人占我岗位挤我路!你们这些外地人赚了我们的钱还说我们穷!你们这些外地人讨厌我们还又来烦我们!这就是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对立面!外地人认为自己在上海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而上海人认为自己又是一种有苦说不出的弱势群体。所以产生了双方的矛盾与对立!当然也又统一面了。都是中国人,同属华夏文明。上海经济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外地人离开了上海,上海人活不了,上海离开了外地人,上海人也活不了。

    难道我们就这样把对那妇女的恨都纠结到上海人身上。这样未免太草率。对上海人未免太不公了。几十年前来自农村的社会改革使很多骄傲的上海人离开了上海。他们带着社会历史使命感来到祖国大地的各处。越是冷僻险峻的山区越能找到上海的工厂,淳朴的山民指着工人的背脊笑一声:嘿,上海人!他们大多数无怨无悔 ,这其中他们的心酸现在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又有多少外地人会

  • 5、 邵宁《平民记者看上海》读后感

    需要聆听,早先的《新民晚报》就有一个不变的宗旨,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民晚报》,邵宁进报社受的也是这方面的熏陶吧,她从老报人手里拿下“接力棒”,从民间吸取营养,犹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奔走在街道、里弄——潜心传承文脉,悉心聆听民声:在浦东烂泥渡路的一间小阁楼里,她发现了含辛茹苦抚养弃婴十多年的广西妇女蓝金亮;在新村的“英语角”,她遇见了不取分文教了几百名学生的洋老太施璐碧;在定海街道十九棉居委采访老支部书记马荷琴奉献社区的故事时,采访对象竟倒在她的面前……

    新闻传播学中有一种“平民化新闻”,它倡导平民视角,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喜怒哀乐等等。邵宁立志做一个平民,她采写的稿件几乎只有一个主题:反映老百姓心声,为老百姓解决难题。她收到过聋哑人要求工作的来信,接到过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举报电话,也为许多贫困的大学生、患病的孩子向社会求助,她融入群众中,忧民之忧,使这一份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零距离聆听并不容易,它需要一种吃苦精神,吃苦也许是平民永远摆脱不掉的命运,却是现代必备的素质,邵宁就是这样,她用这种自觉的零距离聆听感悟生活,写出了鲜活的作品,并以她那特有的平民之光温暖了读者的心……

  • 6、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篇一: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读《回望两河》有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深渊。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责任。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

    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

    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一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

  • 7、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范文一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充盈着文化厚度、生命宽度

  • 8、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范文一

    初读余秋雨的《废墟》,扑面而来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气的笔触。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对废墟复杂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给我的第一个疑问,而当文中提到废墟文化时,我就更加疑惑,这里的废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废墟令他既恨又爱呢?废墟是文化的结束。废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秦始皇陵的废墟告诉我们一代君主的沉浮与霸气,黄鹤楼的废墟告诉我们建筑史上的辉煌与曾经,圆明园的废墟告诉我们旧时中国的腐朽与无能这一切的废墟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曾经鼎盛的文化。废墟象征着毁灭,象征着没落,它是残忍的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留下的只是世人的嗟叹与哀惜。然而这种废墟何尝不是美的?人们的雕琢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废墟的悲怆与破败,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壁讲述着过往。历史是公平的,它用废墟警告人们,谁再重蹈它的覆辙废墟是文化的开始。历史的车轮轮回,弹指一挥间,千百年转眼即逝。当废墟还带着曾经的文化,还带着世人的叹息的时候,新的文化开始了,它在废墟上重建。黄鹤楼重建了,却不失古朴与简洁;雷峰塔装潢了,却不失苍劲与典雅;万里长城整修了,却不失庄重与大气这一切都是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在新的文化开始的时候又不忘,不忘那层金的烟尘所埋没的废墟。然而,这重建的废墟又怎么能说是定然美丽,定然璀璨的呢?冥冥之中,那废墟中却透露着一种完美的遗憾。正如作者玩笑般的话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不错,修复的废墟失去了原有的风韵,充斥着现代的气息。黄鹤楼用钢筋连接,用砖瓦垒砌;雷峰塔用现代涂料和电脑技术上漆;万里长城竟用混凝土和黄砖修补丢失了的废墟让自诩文化的我们放弃了发觉,而觉醒的人们开始在废墟外发现唯美的文化。于是新与旧,笑与泪,苦与乐在废墟这个交点上汇聚。

    如若说前两个主题是引子,那么辉煌的交响现在才开始。古往今来无数的故事、传奇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而告终,然而面对这似乎美好的愿望与憧憬的往往又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实并不是会和想象一样,现实并不会完美无缺,更不会尽善尽美。近千年来,脆弱的中国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这也揭示了这个柔弱的民族面对残破的废墟时的懦弱与畏缩。而废墟中隐含的文化正是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只有悲剧和

  • 9、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一)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2020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2020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2020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2020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

  • 10、 余秋雨的读后感

    余秋雨的读后感(一)

    静静的夜空,最好莫过于读书,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垂钓》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个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意味无穷。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载而归,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

  • 2019-10-19

  • 2021-08-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11

  • 2021-09-18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12-27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4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
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2024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教您怎么写余秋雨上海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