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 地图 >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2024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推荐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共 5056 篇)

  • 1、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着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2020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2020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2020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2020、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2020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

  • 2、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有感

    (504字)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一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读后感

    (407字)

    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一精一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一粗一读是一本可一爱一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

  • 3、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一)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二)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

    《三国纪》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我认为他不仅说清楚了三国热的原因,还揭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的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书中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梦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梦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

  • 4、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300字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着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

    这是

  • 5、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

    篇一:我为什么要写《易中天中华史》

    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

    先讲个故事。民国初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当地有一条交通枢纽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商旅繁忙。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的生命财产没有安全。商旅们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结果呢?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于是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做了一个决定:组成联盟,分段承包川陕大道广汉段,统一收费,比如一条盐收五毛,背包袱的收一块,如果赶车的可以计价。无论行人和商旅从哪个路段进入川陕大道广汉段,收了过路费的土匪就开一张收据,凭这张收据,商旅可以在广汉段任何土匪的路段畅行无阻。其他土匪不得重复收费,也不得改变收费价格,然后必须提供保护。如果做不到这三条,商旅可以向土匪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投诉。然后由其他的土匪来整治这个不守规矩的土匪。

    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方案,川陕公路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文明来自野蛮。文明是对野蛮的改造。当年土匪拦路抢劫,这叫野蛮。现在分段承包,合理定价,童叟无欺,统一收费,这叫文明。文明就是客客气气地收你的钱。

    这其实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原始时代都是土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是野蛮人,对于他们来说,从事掠夺是比从事创造性劳动更体面,而且收入更高的事情。”所以原始时代我们都是土匪,但是土匪们最后发现这种野蛮的行径其实对自己是不利的。相反通过利人来利己,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于是他们放下屠刀,拿起算盘,变成了企业家和银行家。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的意志?文明的意志就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途径和方式。于是有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性的,一种是区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也因此不同的文明圈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信不信什么?有!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

    人类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史前史,第二个阶段叫文明史,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城市的出现。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界定一种文明什么时候

  • 6、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_1200字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200字

    《王安石变法》是“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的第18本,刚刚好一半。这个历史系列,在历史文学中将会占有重要位置。其将历史的拐点拿到放大镜下,像《万历十五年》一般,将事件放在大历史长河中慢慢展开,又不失人物特写。易式风格的点评穿插其中,让这个号称要5-8年之间的浩浩巨作值得期待。 王安石是有宋一代颇具影响力的改革家。 这条脉络将全书悄无痕迹的串联起来,以至于在结尾处,作者一笔带过:现在看来,从仁宗到神宗,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三人则是群星中的巨星。司马光有《资治通鉴》传世,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更是以其在文学和艺术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成为两宋文明的骄傲、标志和象征。这些耀眼的历史人物积聚在一起,却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失败的改革。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之问。 为什么王安石一心为民的改革却搞得众人反对、一败涂地,为什么一心为公的王安石、司马光、章惇先后置朝堂安稳于不顾?这些问题,在读完本书后或许能得到一个合理的回答。 作者开篇就抛出终极答案,王安石有问题,宋神宗有问题,反对派有问题,新法有问题,或者变法本身就有问题。所有这些答案都有人主张,也都有人反对。我们的故事,却必须从头说起。 这里的“头”指的是变法初衷,在此之前,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国库早已空虚,枢密院还在招兵买马;民众早已贫穷,三司还在横征暴敛。面对此情此景,一位奋发有为的新君,一个锐意改革的大臣,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新法,变法就发生了。 暂且不论变法本身,书中提到王安石的性格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变法能够走多远。王安石已经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就连同一战壕中人也开始离心离德,比如唐坰和蔡确。对此,他当然并不在乎。而接过变法棒的司马光则扮演了另一面性格,拼了命来唱反调,累得吐血也要把那些新法都推翻了。 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个人的利益驱动,完全是为国为民,因此义无反顾。在高举道德旗帜的国度里,遇到这样的人,鬼神都要让他三分,谁胜谁负就只看权力在谁那里。 当然,还有第三棒,章惇继续否定之否定,行事太急用力过猛,改革剧终。 书中给出了“药引子”,也为我们提供了新启示。 1、时局困顿,穷则变,变则通。 2、变法是否能够最终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掌权者或执政者。 3、变法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改革的思想一要成体系,二要能传播,三要有人继承。 4、执政者要客观对待历史,一盘否定或两个凡是,都

  • 7、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读后感(3)篇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读后感 第(1)篇

    5年前读的这本书 可以说因为里面的人物多而杂 想传达的道理有些让当时的我难以真正的明白 只是留有震撼  留到今天因为看了圆桌派窦文涛他们谈到刺客时 突然让我想起了这本书   当时最让我看不懂的就是鬼神这一章  但是今天重翻这一章 似乎更明白了一些 索性也参杂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们会问 我们到底有没有信仰  到底信不信奉宗教?但看了这本书 你就会明白  我们没有 这听起来是件令人失望的事 但是 我们回看古人 我们占卜 我们祭祀 我们信鬼神 我们信神 我们信佛信仙 我们相信人神之间的通灵  这其实就是古人甚至到现在我们心里面的不说信仰 而是信崇  我们信任的鬼神 其实就是人本身 是我们自己  我们到底信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它是华夏民族的青春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 甚至是以后每一个像现在20岁至30左右的我们青春里值得思考 值得探索的东西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读后感 第(2)篇

    对春秋战国的印象停留在初一历史课上,那是一个很老又很正经的男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粉笔字,每节课下课黑板都是被他精心书写规划完美,而我就在下面抄着一些难写难读的名字,偶尔欣赏老师飘逸的黑板字;之后便是高中历史课上说到春秋战国的文学作品和发明创造。因此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之前认为周礼大都是腐朽禁锢人性的,为什么孔子却一直主张恢复周礼呢?但正是周礼等让春秋如此可爱。

    这本书用现代的语言讲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分析了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春秋战争完全与现在的不同,打仗要派使者事先通知对方,不能虐杀使者,不能在狭隘的地方击打对方……总而言之春秋的战争就好像是维持国际秩序的运动会,先礼而后兵,不伤人至死,不伤老幼妇孺。与以后杀人掠地,满场血腥的战争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感受到了很多与之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比起单纯背诵历史时间和人物有趣多了。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读后感 第(3)篇

    如果说上一部《奠基者》是描述了周公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打造了我们民族的“身子骨”,那这部《青春志》则是展现了我们民族的“精气神”。从周到春秋就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少年嘛,美好烂漫,天真无邪,好幻想,好儿戏,有情有义,有青春痘......所以那时候才会有那么多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有那么多拥有贵族精神的诸侯大夫,有那么多自成一派的知识分子。孔子总说春秋时已经礼崩乐坏

  • 8、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读后感(3)篇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读后感 第(1)篇

    文化没有优质和劣质之分,却有优势和劣势之别。

    为了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新政权往往要把前朝或末世说得一团漆黑。这已经几乎是所有短命王朝或亡国之君难以逃脱的宿命。

    风情万种的西域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更表现出面向世界的宽阔胸襟。在长安,梵文经典跟在恒河两岸一样受到尊崇,亚历山大时期的肖像画法也得到了复活,深受希腊和印度影响的雕塑和壁画洋溢着浓浓的异国情调,波斯或罗马风格的工艺品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元7世纪的大唐有着令人羡慕的文化优势。两千年前开创的古老文明,在经历了四百年的磨难后,又被五胡和鲜卑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兼具了农业民族的沉稳和游牧民族的血性,比当年的两汉更加优质和强势。这时,他们就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冲出国境耀武扬威,或者居高临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没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评。大唐却选择了开放和包容。

    隋唐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正与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敞开怀抱,文化自信。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读后感 第(2)篇

    攻击,侵略,开拓,进取,不安分的游牧民族性格帮助他们听见了内部破壳的裂痕声

    一个王朝走向另一个帝国。

    有优势,也有优越性,却没有优越感

    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好奇心,对其他民族表现出平常心

    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势欺人

    他们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颠覆已有的传统,只能成为自己的养分

    他们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财产,它属于天下人。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读后感 第(3)篇

    喜欢结尾:“不能不钦佩唐人。他们有优势,也有优越性,却没有优越感,反倒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好奇心,对其他民族表现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势欺人。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颠覆我们的传统,只能成为自己的养分;他们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财产,它属于天下人。这才真叫大国风度。”n在奈良和京都看到了很多唐朝的影子,书法,佛教,青铜,建筑等。queenie说他们学习能力很强,笨鸟先飞,隐忍奋斗。确实,他们愿意在集体面前更大程度的牺牲个人利益,自上而下统一改革。尤其看到建筑时候,感叹日本古建筑保护得那么好,但是我们太多人在世俗里徘徊,流淌,追逐,忘了大国文化的自信和底气,没有了维护、保护、传承的初心。看到越来越多人喜欢穿汉服,比如昨天公车站旁一对穿着汉服在等车的小情侣,越来越多小朋友学起了国画和书法,还是蛮开心的。

  • 9、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拿什么留住你,人才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作者:徐刚 阅读书目:《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10、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精选

    读后感大全专题“读后感易中天中华”推荐内容。

    书本在狭小的方寸之间,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不妨畅快淋漓的把他写出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都有哪些特点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后感易中天中华”,欢迎你的品鉴!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1

    两次大动荡都因为前一种文明出了问题。春秋面临周文明的崩溃,魏晋面临汉文明的危机,总之是老祖宗风光不再,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周的差错在制度,汉的麻烦在文化。因此春秋战国以后,诞生的便是新制度。魏晋南北朝以后,诞生的则是新文化。与汉文明相比,唐文明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连独尊儒术也变成了三教合流(儒释道),尽管官方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仍是儒学。帝国没有了激励机制,个人没有了奋斗目标。一个世家子弟,几乎刚生下来就有做官的资格,那又何必努力何必奋斗?因此即便为官一任,也不造福一方。如果有人认真工作,还要被嘲笑,被讥讽,被视为俗气。至于国家的兴亡,自然不必也不会关心。因为他们的荣华富贵是家族的门第和郡望决定的,不是王朝和皇上的恩典,那又何必管帝国的死活?因此高级士族中人大多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国难当头,首先想到的是保家,不是卫国,王衍的狡兔三窟和卖主求荣就是证明。有趣的是,帝国似乎也没指望这些家伙保卫自己,朝廷授予世家子弟的大多是清要之职,地位高,待遇好,事务少,责任轻。繁杂而辛苦的工作,都交给庶族寒门。久而久之,上层社会便充斥着无能之辈。除了清谈误国和腐化堕落,其他什么都不会,只能做寄生虫。然而待遇和特权却一点也不少。根据西晋政府颁布的占田令,官员可以按级别占有近郊田。一品五十顷,依次递减到九品十顷。更重要的是,法令颁布之前大族多占的田亩并不需要清退,没占够数的却可以“依法”补足,真不知道帝国中央对贪腐的态度是遏制还是鼓励社会不公的结果,是两晋比东汉更加迅速地腐朽。靠垄断仕途起家的士族其实是文化暴发户。暴发户都是要炫富的,因此连同名士们自鸣得意的雅量、清高和洒脱,都带有炫耀和标榜的意味。他们追求的真实、自由和美,竟只能通过佯狂、醉酒和男人女性化来实现,这说明这个阶级完全没有底气。士族注定只能是文明的过客。这就跟春秋战国的大夫和士并不相同。后者是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代表着方兴未艾的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只是上层的领主阶级。这时,华夏文明当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

  • 2019-11-16

  • 2023-01-15

  • 2023-05-03

  • 2023-04-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5

  • 2023-03-12

  • 2022-11-19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21-04-23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5

  • 2021-07-21

  • 2019-09-23

  • 2019-11-05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09-20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2024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