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 > 地图 > 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

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篇一: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王劲松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

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

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篇二: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观易中天《品三国》学习报告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主讲的《易中天品三国》栏目。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 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 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

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

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篇三: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百家讲坛

易中天品三国赏析

1209064345

王耀伟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赏析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主讲的《易中天品三国》栏目。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易中天教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

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读历史,听讲解,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思维,使自己有所裨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一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彧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二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白家讲坛栏目近日推出易中天品三国,从小对三国不很了解也不喜欢的我居然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下定决心去一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非常的幽默,他将一些现代词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如垃圾股绩优股帅哥等,让我觉得三国并非是一大堆烦人的文言文,而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这是吸引我的其中之一。

还有易中天先生的语言是调侃的。当他讲到刘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时,猜测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有学者说他不学术,但是易中天回应道: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是句学术上的评论,调侃也是做学问的方式,如果没有调侃,下面的人都走光了。

易中天先生还善用肢体语言,他在节目中曾侵亲身示范三国中的坐姿和跪姿以及每一个姿势的作用。我想有哪一个老师或讲师会在课堂或讲堂上这样做呢?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也是我被他所吸引的最重要的原因。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


看《易中天品三国》有感600字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500字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不用我介绍了,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并不真实,而这本书则结合各种有关三国的记载、演义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三国。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种种迷案,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真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来是想当一个忠臣,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当成,便想当一个乱世英雄,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当了一个乱世奸雄。有一段时间,诸葛亮并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法正则是那个时代的诸葛亮,刘禅其实并不笨,刘表和刘璋都很软弱,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地,可惜他们的地盘都被别人占领了。刘备拿下荆州和益州没有半点犹豫,孙权能守住江东是因为他重情义。曹操用人靠智慧,孙权用人以感情,刘备用人靠义气。诸葛亮用人以法则。用书上的话说操以智,权以情,备以义,亮以法曹操的朝廷像沙龙,刘备的朝廷像帮会,孙权的朝廷像家庭。想知道有关三国的别的知识吗?如:为什么他们都被晋统一了,那就自己去书的海洋里去寻找吧!

劝大家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特别是爱看〈三国演义〉的同学,演义不是历史,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那就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

看《易中天品三国》有感600字2024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作文1200字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家,打的战争都是有***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贪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500字


《三国纪》中,易中天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观察角度为大家揭开三国的真实面目。

易中天在《三国纪》中通过史料与分析来逐条寻找并批出《三国演义》的诸多不妥之处,并且通过分析来解开三国的真实面貌。

《三国演义》为什么让人如此痴迷?只不过是有心计、算计、权术、谋略。你想想,这些东西看起来多刺激?而且还可以把这些用于战场、官场、商场乃至于情场,谁不想要?所以精彩,所以刺激,所以想看。但这些精彩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三国演义其实是一部忠义对抗邪恶的斗争史,忠义为了战胜邪恶,就以恶抗恶。这种对抗,说好听叫斗智斗勇,说难听叫勾心斗角。《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这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赤壁大战前后:周瑜和诸葛亮两个正人君子,到三国演义里变成了两奸邪小人,一个“妒忌阴险”,一个“奸刁险诈”,全无光明磊落可言。

而且《三国演义》的写作倾向是“尊刘贬曹平淡孙吴”,只因重义气而往历史的脸上涂胭脂,过分夸大诸葛亮,过分贬低曹操,只要能表现诸葛亮的神奇计谋的照单全收,只要能看出曹操奸诈无耻的一样不落。在赤壁大战中原本不重要的关羽大发神威,神奇的诸葛亮神奇地借了东风,原本的关键核心孙权、鲁肃和周瑜只字不提。整个三国的历史在罗贯中手里变样了,大变样了。

判断一个人物,不能从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来判断。因为从多方面来看,好人也有坏蛋的时候,恶霸也有善念,忠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奸臣。人,就是一个多面体,同样历史也是,正因为三国被单纯的看成了是非的斗争,再加上情感的倾向与历史的两面性,所以三国历史的脸上也被涂满了各种油彩。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拿什么留住你,人才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作者:徐刚 阅读书目:《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喜欢《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