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 > 地图 >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2024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范文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相关栏目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热门栏目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推荐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

(共 2040 篇)

  • 1、 青木川(孙红雷主演《一代枭雄》原著)读后感2000字(3)篇
    青木川(孙红雷主演《一代枭雄》原著)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用十几个小时,翻完这卷恢宏风云的历史画册,由此写出些什么感想,我想必定是极其浅薄的 。

    叶广芩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文学作家之一,在作家之前特意加上文学,是有一定寓意的,正如看完豆汁记留下的简略感悟,她的作品动人之处除了浓浓的人文情怀,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她是历史和文学的虔诚者,聪慧如她,巧妙的处理好了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故事结束后,我迟迟不敢看编辑手记,自我安慰道虚虚实实也罢,故事而已,何必去深究,又终是按捺不住好奇之心,看完后我才明了自己为何不敢:怕失望。我害怕这只是一个由一段尘封历史引发的文学臆想,事实与之相差甚远;害怕现实里的青木川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青木川。同时我又抱有一丝侥幸,叶老的作品向来建立在山野传说之上,有一定根据。但毕竟,这部《青木川》格局太大了,故事里的人和事都使我震撼,难免质疑他们的真实性……还好,他们确实真实地存在过,并永久地留在了青木川的历史上,即使寥寥数语,也足矣。

    既说到作者,值得一提的是,叶广芩先生的文风我实在喜爱。悠扬淡远,淡定优美,不管多大的场面在她笔下都看似波澜不惊。这篇《青木川》题材恢宏阔大,横跨五十多年时间,布局精妙处处设疑处处伏笔,一点一滴水开始落,石头逐渐显露,直到篇幅最后,所有人和事才完全浮出水面,而这时帷幕却立刻被拉上,告知已退场,徒留下观众茫然四顾唏嘘一片……

    我没有办法描述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土匪恶霸也好,民团队长也好,文明开拓者也罢,都不是他,他是一个鲜活的形象,是一段历史的沉浮。故事脉络既清晰又复杂,没有是非对错,绝非寥寥百语能说清,故不想赘述。

    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的青木川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傥骆古道的小县城里藏着多少秘密……你若有心追寻这段历史,定不负所望。

    青木川(孙红雷主演《一代枭雄》原著)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青木川的故事就像青木川的山溪一样,曲折、蜿蜒、动听。青木川的人就像青木川的山一样,高大、深邃。青木川镇就是一部放在秦岭大山中的历史书,厚重、沧桑、耐人寻味。合上书,闭目而思,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仿佛故事的发生就在昨天,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演义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经作家的生花妙笔,展现出了一段历史的传奇。文中结尾有句话说得好:“ 大城市是花瓶,真正的中国在小县城。”,只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才能越行越远,才能发扬光

  • 2、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23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2300字

    我想一个人应该是老了,才会想写一本《芳华》这样的书来。当然老并不是件坏事,杜拉斯老了写《情人》,白居易老了写“老来无所忆,唯不忘相思”——大概人真要等到上了年纪,才更容易想起那些纯真的事情,也更愿意将些曾经的蠢事当作纯真来想。

    严歌苓并不老,百度起她的照片来还是那么好看,可能她只是自愿进入那片回忆和自我反思的深地。

    陈丹青曾经在访谈中提道:中国人是最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他嘲讽的是我们的实用价值观。他讲这番话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和写《芳华》的严歌苓差不多。也许人有了垂垂老矣的生理,才会忍不住地为自己的心理担忧:还有多少话没说出来为他人所知?还有多少人没被自己细细回忆一遍?

    记得严歌苓似乎说过,这是她写得最真诚的一本书,很多人见了这句,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这是严老师最好的书呀!是吗?当然不是。如果打动人心的东西只有真诚,那不屈和毁灭又算什么?善良和美又有什么意义?

    不止严歌苓,活着离开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反思,王小波有过,冯骥才有过,陈丹青当然也有。王得到的教训是:“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冯说:“忏悔是人性中的复苏,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良机,但被我们错过了。”“历史的机遇一旦错过,十倍的力量也无从挽回。”至于陈老师,他一向比较豪放,他说的是:“中国人的信仰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重要。”

    是啊,活不下去的留下成为证据,活下去的离开成为见证。

    只是,不论多少人后来参与过这些反思,真正的施暴者是不会再次到场的。时间虽然抹不去在场的痕迹,但它确实抹去了当初的细节,这也是历史能够任人涂抹的原因。所以今天中学的教材轻轻勾去了汉匈之间的你死我活,这一笔勾销,意味着人们再也不用像鲁迅那样“我一个都不宽恕”,不用像先生那样,到死也落得个极没风度。

    可惜我们的这个社会不是人,它也没有什么反省的能力,社会既不会因为对不起什么而去懊悔,更不会因为毁灭过什么就去自寻短见。当年我这么想,到了现在还只能这么想。时代是永远高居于个体之上的城墙,而他们,只是砌成这堵哭墙的每一小块岩石。

    他们哭过了,人们也以为他们哭过了,那么,再不会有什么声音和响动来惊扰我们。只有流传下来的艺术能够教给我们很多。但这艺术是有限的,有限的艺术教不会我们善恶和自明,它只能告诉我们:人与人生来是不平等的。

    这规则就像达尔文

  • 3、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40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4000字

    芳华

    严歌苓的小说总被烙上时代的印迹,他的故事停驻在过去的时光里,文字细腻,情感饱满。一本《芳华》慢慢合上,体会着那个时代与今不同的人文思想,不禁感叹,芳华逝去,青春依旧,永远在那里等着有一天被打开。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文工团生活为模板,重塑了一群热情洋溢的文艺青年,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在相同的时间里短暂相交,又各自奔向不同的人生。一个时代一个样子,不同的时代需要的人不一样,时代过了,时代的主人的也该散场了,他们的青春只属于他们。跨越了时代的我们,也只是在看一个故事罢了,无法与作者共情,只能从他的文字之间去探寻那样一种生活。

    本书的主角刘峰,有着卑微的乡土成长经历,憨厚淳朴,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无所不为的助人默默奉献着。他是善良的代言人,是人们眼中的活雷锋,这也让他攀上了一个人生的巅峰,革命世界里一个光荣的称谓是那么的闪耀。在一切都按照正常的轨迹运行的时候,林丁丁的触摸事件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从荣耀的高台跌落到尘埃。林丁丁这个他放在心上若干年的心爱之人,如众多女生一样期望着追逐富贵权势,刘峰从未在她的爱情视角里出现。但一段不曾挑明的单恋,沉溺在想象之中,有着开放的结局,而每一种结局似乎都可以出现,而毫无违和感。也许是刘峰用相思腻想而来的认可,也许是林丁丁不置可否对朦胧之爱的沉默,也许是夏日的封闭房间发酵的情愫,也许只是一个在禁欲时代里热血青年突如其来的冲动,种种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件轰动事件。面对领导的质问,面对众人的侧目,刘峰陈情于表的认可,林丁丁无声悲伤的沉默,让除了这两个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不再关注刘峰那略显单薄的“我没有,我不知道”背后人之本性的呐喊,是的,他没想做什么,但他做了,他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更不想知道为什么。生怕平淡、生怕寂寞的青春里,每个人都期待别人的瑕疵来证明自己的还不是那么糟糕,尤其是刘峰这样一个最不应该犯错的人。就像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表面来说,我们会去安慰,送去祝福,这种种美好背后,我们内心深处阴暗角落里的小心思,却会让我们不自觉的高兴。我们会犯错,同样别人也会犯错,以压低别人的姿态来提升自己的高度。我是凡人,不是圣人,我只懂这个,不懂刘峰。就这样,刘峰被狠狠摔落于尘世。

    从刘峰的一生来看,无论是在文工团的付出,还是在战地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成全他人,还是沦落于普通生活的底层

  • 4、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5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500字

    蓦然回首萧瑟,谁曾独舞芳华? 芳华已逝,惜叹扼腕,叹息的不是那些逝去的美好年华,而是那些懵懂无知背后的致命伤害与终生遗憾。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万能金句。没有一个时代不是如此。严歌苓笔下的芳华,是一个足够疯狂的时代,一声令下就可以群情激愤的时代,大家都争当先进却又人人自危的时代,多少声音被淹没在人群的喧嚣之中,多少邪恶丑陋在阴影角落滋生蔓延,多少命运在不经意之间被重塑改写。 这样的时代,你说不清楚谁善谁恶,虽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群众的内心往往是蒙尘的。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群众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摔下地,群众也是任性而盲目的。 刘峰,可以是雷锋式的英雄楷模,也可以是恶俗的下流坯子,都是群众说了算。集体意志,就是这么任性,看似喜欢极端,其实最爱平凡。只有甘于集体的平庸,跟大家一起笑,跟大家一起闹,跟大家一起背叛,跟大家一起揭发,你才是安全的。刘峰,不安全。因为他太像好人了。大家都乐意接受他的慷慨帮助,大家也都不怀好意等着看他出丑。何小曼,不安全。因为她太像弱者了。大家鄙视她的怪癖践踏她的尊严。很多时候,青春都是野蛮的,没有同情怜悯,也没有包容理解,只有身体的萌动的原始欲望。 刘峰爱林丁丁,爱她的俏丽柔弱,也爱她的风光无限,更是爱她身上自带的中心光环。那种光环,和刘峰获得的好人英雄奖章都不一样,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优雅,那是一种集体安全感的天然优越,那是兢兢业业鞍前马后谦卑做人的刘峰可望不可及的荣光,是他再怎么努力都到达不了的彼岸。我们所爱的,都是自己的缺憾,因为没有,十分渴望。这种爱,没有高尚与卑劣之分,人性而已。集体无意识扼杀了刘峰的爱和渴望。他们拒绝好人有俗念,其实是拒绝集体平衡被打破。刘峰,怎么可以爱丁丁?那个骄傲的孔雀一样的丁丁,那个文工团舞台中央的丁丁?刘峰就该安静做个好人,和我们都不一样,没有爱欲,没有邪念,没有龌龊,没有偷懒。就像何小曼就该安静做个龙套,不应该渴望丰满身材,不应该企图成为主角,她怎么能给胸罩垫可笑的破海绵,甚至还装病骗可怜。刘峰和小曼,分明是在僭越。对,就是这个词,僭越。集体永远会给每个人排序定位,等级分明,你一旦僭越,必然招致批判打压。 谁来反思这个集体?不是作者,或者我们谁,而是岁月。时过境迁,跌宕起伏,那些青春的冲动和激愤,都化作无形的力量,谱写出不一样的

  • 5、 麻雀(原著小说) 读后感(3)篇
    麻雀(原著小说) 读后感 第(1)篇

    信念的力量n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理想、信念和意志。我们都是国家的子民,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我们,为祖国而战、为人们而战,为了最后的胜利而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我们歌颂烈士,更应该缅怀战斗中默默无闻甚至没有留下名字的革命者。阅读的时候惊讶于作者文笔的简练干脆也很享受于留白的畅想,这类文字不需要煽情,我们就已经处处动情,每一个人物有血有肉,感受到他们的豪情,感受到他们的坚定。苏响是一个特别的革命者,她是偶然加入组织的,没有像别人那样举手宣誓,也没有入党,但是她很坚决,毅然的为了革命远离了孩子,为了革命委屈自己的爱情,为了革命放弃自己的家庭,乱世中容不得悲伤,梅娘、陈曼丽丽。。。她们那一个不是如此?她们都不是个例,而是很多战斗的女革命者的缩影。我曾经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发生了战争,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会为了国家去死,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吗?一直以来我敬仰活下来的英雄却最佩服死去的烈士。要牺牲多少人才能换来胜利,换来他们看不见摸不到享不来的和平!和平久了,人们的信念也磨平了,希望更多人记得这些誓词!n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他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亲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

    麻雀(原著小说) 读后感 第(2)篇

    我是一个看剧很挑剔很任性的人,能坚持追的剧不多。麻雀第一集的时候,特别反感傻白甜的李小男,导致我放弃了深爱的李易峰直接弃剧(主要还是峰峰演了好几部我深爱的角色)。后来无意中知道李小男是陈深上线医生,我才去补追的李小男剪辑片段,觉得阚清子演得太赞了。那段她穿着红色连衣裙拿着酒杯在灯光下含泪对陈深说的那段:可是不管我说什么,你都假装听不懂。真让人泪目。在没有看到她结局的那个周末去补了麻雀小说,很短,但至少书里,徐碧城没有白痴到令我发指的地步,而深男cp绝对一站到底。小说的最后陈深对皮皮说:你娘叫李大男(我认为是根据她是李小男的姐姐陈深自己编的名字)而皮皮问他,你的另一个名字是什么?陈深说:我叫病人。小说没有求婚那一段,电视剧有点扯,但是陈深戴着的围巾和他说有个女演员很喜欢周旋无不在说明着:我曾深爱着你,但我以为,那不是爱。

    麻雀(原著小说)
  • 6、 《秦时明月》原著读后感250字

    哎呀,把文看完了,说点什么吧。

    俺孤陋寡闻,今年二月才知道有那么个国产动漫红红火火烧了半边天,虽然也有瑕疵,但不能否认其背景、剧情、人物设计、画面的出色。

    不过我也会说:玄机你别磨叽了,我要求不高,和第一部差不多就好了,赶紧出小四!

    意思说白了,我就是个剧情党,因为一直喜欢看武侠,动漫不免给我当书来看。小四半抱琵琶扭捏不出,书荒依旧的我终于摸到原著了于是周末废寝忘食,这几天争取一丝业余时间看文,咋一个兴奋了得?(好吧,我知道结局没出的)

    原著贴近历史,有前言已知温大向金古梁温靠拢,虽然情节似曾相识,但全文贯接很好,人物塑造丝毫不差,虽说俺是从动漫看过来的,但一路看下来,丝毫不受影响。文字的魅力,表达的意境,有些时候是影视作品所不能表现的。也许是制作的局限,动漫虽然也有塑造很好的人物,但有些人总没有书里表现的丰满真是。高月的倔强和善良一直贯穿全文;天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让人感同身受;刘毕的转变也许会让人讨厌,但不断受挫也只能不断地改变自己,而他的目标始终未变;项羽的表现、他的志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西楚霸王的成长;端木蓉心无旁骛,一心专研医道,后文走火入魔理所当然;盖聂耿直侠义、重诺守信,对天明视若己出,而刚正如他,女儿的惨死、天明的叛城让我觉得表现最惨烈的就是他,最后战场上微笑而死,是他人生的解脱,也是最后的欣慰。

    一本书,一个世界,人物性格的塑造描述至关重要,也决定这文章的优劣,温大拿捏很好,全书跃然纸上的人物举不胜举,而感情,则是给文章添色。月神乌断的所托非人,无喜无怒行如走尸;卫庄的深情却都已无奈收场;路枕浪的相见恨晚也只能自刎而死;白芊红的执着手段终得不到爱人之心。菜翁的阴差阳错半生天涯浪迹;天明高月因误会不信任导致的八年不见天涯各远,心落何处?而今,当初渺渺,物是人非,若即若离,身不由己,诺言尽毁,是否还能执手相伴?

    好吧,说完,老老实实等结局!

  • 7、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后感_800字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后感800字

    2019/1/26。第二本。

    张北海在回答编辑问有关对三十年代老北平的定义的时候,做出上面的回答,而我对书中那个年代北京的疑惑,也都在这段话中得到答复。之前看书时内心嘀咕,哇那个时代都这么有钱?现在仔细想想,每个时代不都是有各种层次的人嘛,作者的回答也算是解惑了,可见我还是太穷。

    这本书借一个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平江湖人士李天然的特殊身份及私人恩怨为线,使他的家仇与民族的国恨交织在一起,而读者跟着他的眼光感受那个时代老北平的一个中上层阶级的衣食住行,也同样感受战争来临江湖人士的隐去以及老北平的消逝。

    相对于书,电影《邪不压正》倒没有很明确的描绘出书中的江湖快意恩仇,例如电影中最后李天然和朱潜龙的大战,大段大段武打片段配着古典音乐的背景,现在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不如小说中来的爽快淋漓,四枪结束,谁要和你逼逼叨叨磨刀动枪老半天。前期找人的不容易,才凸显出最后四枪完事后的解渴解饥解痒。不过彭于晏般的李天然完全复合我对小说中李天然的想象,而姜文电影结局的一贯套路也从来不是简单的happyending完事,让你看完带点遗憾,所以电影中巧红自己走了,也没和李天然在一起,带上点所谓的电影的艺术感,而真到现实中,还是小说中写的靠谱。

    总体而言,个人觉得情节故事小说更完美合理,电影的话,里面的配乐不错画面不错,艺术性观赏性更强吧。

  • 8、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_1900字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1900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似乎看起来很霸道,但是从言论的有效性来说却是一个真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电视和书都看了,准确的说,书是听完的。关于这两个版本的建议是,差别不大,可以择其一。就信息量而言其实电视剧更大一些,毕竟维度都不一样,而且演员的演技确是要给五星好评的,除了有点奶油的陆毅和比较无赖的挣钱,搞的新人类只会坑猛拐骗,欺上瞒下,蒙混过关一样,哈哈哈。书在官场小说里面大概都算平淡的,所以勉强给个四星吧。 虽说我是个妹纸,但作为一个智商比情商高太多的异类,对于各种权力斗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暗流汹涌其实是没有兴趣的,毕竟get不到high点在哪里。但看人自认为还是很准的,大家都说没有脸谱化的人物,第一集开大会,一眼就看出来,达康书记傻白甜,昌明保守谨慎,陈海吃瓜群众,育良清高虚伪。唯一看不穿的,就是祁同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人太奇怪了,哪有正常的人毕业后这么多年还跟自己老师纠纠缠缠,三天两头又是送礼又是请教的,真的是他太蠢么?果然还是利益纠葛太深,无法放手啊。后来看到要胜天半子的时候还高看他一眼,谁知道竟然自杀了,说明也不算真的狂人(毕竟真的狂人大概是枪战一场,死也要拉一群垫背的)。实际上只能算自我认知不明的糊涂蛋,事实上也是蠢的无与伦比了。其能力大概也就比得上元首一个脚丫子。 但祁同伟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同情呢,真的是不能逆天改命么,真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么,我认为,并不是。而是祁同伟这个人身上的人情味,可以说所有人物当中唯一把情感放在一切之上的就是祁同伟,权力在他眼里没有实际利益来的实在,权术不过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什么光荣与梦想,有是有,但绝敌不过情感在他心中的分量。要知道索马里的海盗头头都是要能长大后回村杀光自己一群父老乡亲的狠主,那杀个校友老师又能算个啥。祁同伟的失败,甚至都不在他的出身,他的恐惧,而在于他心中依然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叫重情。同样的还有高小琴,为了保护妹妹自己被奸污无数回流产无数回自己也就背了,所以她和祁同伟真的是一对苦情亡命鸳鸯啊,哎!!!要不怎么说美女爱英雄又或流氓呢[偷笑][偷笑][偷笑]毕竟他真的当自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吧。 当然祁同伟的历史观对造成他的人生悲剧也有一定关系,但是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一直在争辩我就不讨论了,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抱着英雄史观本身就不够格了。 这场权利变动与斗争,

  • 9、 英文书读后感 英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1]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英文书读后感 英文,请参考!

    (一)英文书读后感

    the famous novel love life etimes life is very fragile moment, it may come to naught; life, but sometimes unusual strong, so strong urned to the big fish belt the fishing port, lets other fishermen not admire already.

    when i read the senior fisherman think: here to the seacoast really was too near, perhaps could have a bigger fish in a farther place… when, i extremely admire this senior fisher.

    [英文书读后感 英文]相关文章:

  • 10、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8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800字

    看到书中结尾,一联想到电影结尾那样,被韩红的一首《绒花》把眼泪给“酸”上了鼻尖,“呛”出了眼眶~

    刘峰的一生是悲凉的,时代变迁的牺牲者,上一代的“英雄”,新一代的“傻冒”,一个道德最高的标杆,最后还是被“集体”卖了。

    我是看完电影版芳华后过来的,电影我从预告开始就感兴趣了,因为描述的正好是那个敏感的时代,我就是喜欢有点敏感又有点反叛的东西。但看完以后就觉得有点被骗了,或许碍于广电局的威严,冯导减了不少,电影质量本身是很好的,里面的音乐舞蹈编排方面很用心,但最终的主旨导向就不敢恭维了。对于人性的黑暗,镜头没有了批判,只有作为旁观者在无可奈何。郝淑雯、林丁丁、朱克之流,最后都出落得一个相当不错的结果,兴许这是物质时代对物质人群反馈的结果。而刘峰和何小萍,既在集体主义上备受打击,又不能在精神上得以被认可,结局来说,虽然两人还是走在了一起,但是对弱势群体来说,这不过是一声叹息,接下来也并没有任何关注和改变,潜台词反而会提倡人们要更现实更不可善为,才能有好的物质未来。

    韩国电影《熔炉》能造成韩国全国上下的关注,并且为此立法去保护弱势群体。《芳华》可能会有一段同情关注一些越战老兵,只能说还是大众饮料,跟《天注定》、《天狗》一类还是根本无可比性,冯小刚有导过《一九四二》,但作为商业导演,本质还是商人。

    严歌苓对在书中“集体”也还是没有批判,因为她当时只能在集体中活着才有尊严,不同她后期出国后思想桎梏才达到真正解放。但她主旨还是更多的服从,书写刘峰和何小曼的故事只能赚取一些消费性的眼泪,性质还是商业为主,无法起一种根性的影响。

    想起《敦刻尔克》,这样一次战略性大撤退,描述成一次无比成功的壮举,拍出来让世人敬畏,这是一个大国,英国国民独立自信的底气。如果一个国家只会让国民畏惧国家,离开国家独立于个人就被鞭挞摒弃,这样内心只会与这个母体渐行渐远。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2-15

  • 2019-11-16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5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
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2024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教您怎么写英文原著读后感15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