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 > 地图 >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2024红与黑读后感150字范文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相关栏目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热门栏目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推荐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

(共 8149 篇)

  • 红与黑

    《红与黑》是一部由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30年首次出版,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作品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和最终失败的结果,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展现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的形象。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红与黑》读后感_《红与黑》读后感300字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 2、 《红与黑》读书笔记_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

    高贵的出身剥夺了性格的力量,而没有性格的力量就不会被判处死刑。《红与黑》

    1815年,法国迎来了复辟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填满了1815年到1830年这十五年的时间。而于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红与黑相交替的年代。于连的童年,生活在对抗击欧洲的骑兵凯旋而归的无限崇拜当中。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里,英雄业绩充满了整个资产阶级革命,而拿破仑则通过巩固和调整了某些条件,保证了农民能够自由无阻碍的利用他们刚得到的法国土地并满足了其强烈的私有欲。在这时,自称乡下佬、农民的儿子的于连就很自然的成为了拿破仑的崇拜者。于连崇拜拿破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拿破仑时代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法权有最充分的体现,平民出身的士兵只要立功战场就能提升为将军,普通的文职只要办事干练就能当上高级官吏,这正是小资产阶级青年于连所向往的前途。而成年以后,于连的生活却陷入了一片黑暗腐朽的复辟时期,黑色的年代已经来临,封建贵族力图用封建等级制的原则来堵塞非贵族出身的青年的出路,此时的于连想要向上爬,只能够投靠教会,充当教会的一根棍子,干卑鄙肮脏的特务勾当。此时的他苦闷至极,他嚷道:啊!拿破仑确实是天主为了法国青年才派来的!今后谁来代替他呢?没有他,不幸的人们怎么办呢!即使是那些比我富裕的人,勉勉强强有几个埃居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可是没有足够的钱在二十岁去买一个服兵役的替身和谋一个职业,他们又能怎么办呢!不管怎样,这个不幸的回忆将永远使我们不会幸福了!是的,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时候战败了,通过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得到资产阶级法权所保证的个人利益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这个时候,于连的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对权贵的报复。

    他凭借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的《圣经》全部背了下来,轰动了全城,于是他来到了市长德雷纳尔家做了一名家庭教师。在这个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中,他遇到了德雷纳尔夫人。夫人对他产生了好感,夫人的女仆爱丽莎也爱上了于连,而于连拒绝了女仆的爱情。德雷纳尔分人得知此事心理异常高兴,她发现自己对于连,已经产生了一中从未有过的感情。一天晚上,在市长家的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德雷纳尔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德雷纳尔夫人的手被于连紧紧地握着,这下满足了于连的自尊心。他开始追求德雷纳尔夫人,同时,于

  • 3、 红与黑读后感800字 红与黑读后感范文精选

    《红与黑》讲述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与黑》小说个人读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红与黑》小说个人观后感700字1

    掩卷沉思我觉得斯汤达通过《红与黑》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于连!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的青年于连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准备干出满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所谓"抱负"和"野心"之类。

    于连并非不能成功他其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婿……这就是说福利莱神甫言之有理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看看于连在狱中的表现读者不能不认为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红与黑》小说个人观后感700字2

    《红与黑》是司汤

  • 4、 《红与黑》读书笔记_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当我快速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遗憾!于连是一个野心勃勃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物。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一些才华,当然他也有一副美好的面容。如果他是一个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的人,那他会和同他的阶级一样的人过着平淡但安稳的日子。但他不是,他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于连天生有温柔易感动的心,他也善良,但是他把这些都隐藏起来了,装作冷酷的样子。为跻身与他地位完全不同的阶级里,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得时刻注意他的言行,以便伪装自己,明明看不惯身边的人,还装作顺从,而且大部分时间他都失去了自我。时刻怕被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藐视。

    他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开始是为了报复那些他厌恶的贵族老爷们,但后来却不知不觉爱上了她。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单纯温柔的贵族夫人,她有着天使般的脸庞,她即软弱有坚强,在与于连发生关系后,她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有无法拒绝于连,在深深的矛盾中,她因看到小儿子的病情严重而更加自责。她那因爱情与母爱两种感情折磨的心几乎要崩溃了,但当她在于连离开的几个月中无意遇上了他,她由于过渡的激动而晕过去。最后她因为于连而坐牢,他为了能见到他而四处奔波,为了于连她不顾一切。所有的羞却和担心害怕都不复存在了,她变得勇敢,她以前担心的名誉之类的念头烟消云散。当她知道于连被判死刑后,打算和他一起自杀但她疯狂爱着的于连阻止了她的这个可怕的念头。最后当她得知于连被处决,她可在第三天就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痴情的女人。我比较同情和佩服她。

    我同情于连小时侯的情况,他从来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经常受到父亲和两个哥哥的打骂,他周围人因此也轻视他,这对他以后的悲剧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我喜欢于连但是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喜欢他真实的一面,喜欢他具有的同情心和易感动的心。他能判断是非,但是他没有坚持他本来的意愿办情,我不喜欢玛帝尔德,他太骄傲而藐视比她地位低下的人,他还喜欢挖苦别人。对她这样任性自傲的女人,于连曾为了她痛苦伤心过,后来有耍些手段得到了玛帝尔德的爱情。但在他失去一切之后,他才大彻大悟,才勇敢面对一切,坦然地承认自己的虚伪与野心,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他因此更加珍惜他真正爱着的德。瑞那夫人。最后于连这令我怜惜的人物在平静的心态下离开了人世,我不能理想于连这种狂妄的心,我喜欢没有野心的他,喜欢他在没有伪装下的俊俏动人的相貌。不喜欢他故作冷漠的表情。

    这本着作

  • 5、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范文一: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

  • 6、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作者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盛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拴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年代,是个炽手可热的人。

  • 7、 红与黑读后感900字

    《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是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红与黑读后感900字,欢迎阅读!

    红与黑读后感900字(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之间的交往,人们相互靠近的过程也是人类靠近文明的过程。因为交往,我们有了丰富的语言,有了发达的大脑,有了超群的智慧,更有了社会,这个基于个体的联系而形成的更大的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过程。所谓印象就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征后,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往往会根据很有限的信息,甚至仅是只言片语,就对某个人做出评价。

    《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人民的痛苦,平民的反抗,埋藏在无奈下的爱情,渗透了利害关系的亲情,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风貌。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

    《红与黑》所塑造社会,是如此广阔的,如此深刻的,如此真实的。在此我将基于这部人类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来探讨心理学中人际印象的形成心理。《红与黑》是文学,是政治学,也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是西方的红学,其中交往的学问是广博的,复杂的,而深刻的。在这里我仅以人际心理学的印象形成作为突破口,希望能解释一些现象,能够从另一门学科的角度去理解这一部作品。当然,对于人物的喜好因人而异,我在这里采取的只是一种大众的心理分析方法。我想这只是一种尝试,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不管怎样,《红与黑》无可置疑的是文学史上一部无可匹敌的作品。

    红与黑读后感900字(二)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

  • 8、 红与黑读后感 600字

    导语: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这部小说很有影响力,它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名叫于连,他的经历和遭遇使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

    于连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青睐和宠幸。

    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

  • 9、 《红与黑》读后感_800字

    《红与黑》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和中国大圆满的结局大相径庭,其内容比红楼梦也不逊色多少,包涵政治,爱情,理想,那个时代的特色! 整个故事当中也没有办法批判谁对谁错,于连的父兄没错,他们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们没读过书,也想像不出来于连的内心世界。 德瑞纳夫人也没有错,你如果用道德修养去批判她也是不公的,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许她觉得爱情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但是你不能说她不道德!如果她可以反驳我们她一定会说,我们不信仰爱情,很多人为了爱情放弃了生命,人家只是放弃了别人眼里的道德底线,又有什么错呢? 马特尔更没有错了,她没爱错人,她的圈子里不缺阿谀奉承,不缺权钱贵族,却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个面具,她有自己的骄傲,她觉得她高贵的血统这些所谓的贵族子弟都是配不上的,她试着在这些人里找出一个可以凑合的,最后发现这些人和于连比,都黯然失色,于连是农民,是外省人,却又是高傲的,她愿意跪在他脚前,承认于连是她的主人, 于连自己其实也是虚伪的,他很在乎他的出身,所以他憎恨自己的哥哥和父亲,他假装高傲来掩饰自己的懦弱,这点和我很像,我也很在乎自己的出身贫寒,自卑,所以我把自己装的冷酷无情!操,跑题了! 也是因为他的高傲最终害死了自己,他回去杀德瑞纳夫人的时候是因为信中说他是靠着勾引贵族妇女上位的小白脸,这样个屎盆子,伤了自尊,并不是因为说他和德瑞纳夫人有一腿,相反他从始至终都是爱着德瑞纳夫人的,并没有始乱终弃,这一点又很难说谁对谁错,德瑞纳爱他,可是她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不能抛弃那个家庭,虽然她有可观的遗产!又绕回去了,说于连!!!生与死都是他的选择,他选择生,那么这个作品也就不会这样出名了,所以作者让他死了,才会成为经典,只是稍微对马特尔不公,她为于连牺牲了那么多,还怀孕了,可是于连还是爱那个有夫之妇多一些。

  • 10、 《红与黑》读后感_3500字

    《红与黑》读后感3500字

    “红”与“黑”,耐人寻味,注定是一种悲壮的。看完脑中冒出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⒈出生的“红”与“黑”。生在木匠家庭,本该壮实,缺眉清目秀,消瘦如柴,在家庭里被歧视,这也是缘起,为此他将走上另一条路。

    ⒉性格的“红”与“黑”。本该豁达的一个小伙,却因为野心与自尊,让自己变得不可理喻,极度的温柔,极度的虚伪。

    ⒊爱情的“红”与“黑”。轰轰烈烈,也悲悲壮壮,眉清目秀,简直是贵族夫人收割机,用尽手段,终究达到目的,不过时代背景下,阶级的差异,注定是以悲剧告终。说实话,可谓震撼,德•瑞纳夫人和拉木尔小姐两女人,简直为他进入到癫狂状态,此处感觉必须用“癫狂”两字才能形容。

    ⒋命运的“红”与“黑”。本来平步青云,却突然间,“啪嚓”,落地了,落入万丈深渊,从此一蹶不振,可谓人生无常,不过这也是必然的,从他步入他的野心路就已注定这个结果,他就像一个气球,不断找牵引他的人,让他越飞越高,最后,炸了,落地了。

    ⒌宗教的“红”与“黑”。于连的偶像,拿破仑的红牌军,与他自己身着黑袍,形成了特别光鲜的对比,黑袍致黑,在代表着教士的身份下,隐藏的是伪善,同时,那个时代下的教士,可谓黑暗至极,所谓人面兽心,腐败至极。

    ⒍社会的“红”与“黑”。在社会中,阶级分明,贫富差距分明,双方对比分明。

    ⒎作者内心的“红”与“黑”。司汤达一面写着善,又一面又揭露着伪善。或许矛盾,或许初衷,或许无奈……

    最后,找了一段百度百科的分析,更综合的分析了于连。

    “于连”

    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避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藏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1

  • 2021-11-08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09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
红与黑读后感15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红与黑读后感150字,2024红与黑读后感150字,教您怎么写红与黑读后感15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