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 > 地图 >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2024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相关栏目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热门栏目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推荐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

(共 3011 篇)

  • 1、 [参考]史学论文读后感(1750字)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如何去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参考]史学论文读后感(175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史学论文读后感(篇一)

    《典论》的作者是曹丕,“奸雄”曹操的儿子,但是这篇文章里好像他不怎么得老爸真传,倒是很受当时的风尚“尚通脱”所影响,认认真真的批评了诸多的文学家和文学家的创作态度。曹丕这个人好像除了喜欢葡萄外并没有什么过分的所谓帝王嗜好。陈寿对他的评价也是不高不低,可能是因为他只当了六年的皇帝,但是也兢兢业业的做了不少事情,至少他发展了屯田制,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对百姓还是很好的。

    在《典论论文》里,他开头就批评文人,接着又开始批评有代表性的人物写作的弊病,后来对当时文人的创作态度和世人对文学的态度加以批评,然后开始说写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情,最后十分感叹。整个文章逻辑性比较强,论述也很严密,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只是曹丕的感叹好像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因为自从他实行九品中正制后,“举秀才,不识书”好像已经合法了,“文人”不识书,那又有什么创作态度可言呢?抛却这些时代的背景不看,单看这篇文章,便不难发现读过之后受益良多。

    曹丕对能写好文章是颇为看重的,直接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确,事实也如此。至于文章的思想,那是“气”,这个只能意会,怎么言传倒还真是不好说。而大多数人对文学的态度,曹丕也说的很清楚:“常人贵远贱近”。想易中天当时讲三国时,一开始想说曹操是英雄,就必须说出鲁迅先生如何评价曹操,然后才能说出曹操是英雄这样的话。其实曹操是不是英雄,并不是要谁说,就像1+1等于几?爱因斯坦说是2,小学生也说是2,那是因为之前爱因斯坦说过吗?不是,因为事实上它就是等于2,和谁说没有关系。人们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重别人的毛病,所以以长击短,这是对较为有名的文人更能体现,之后易老师再讲“先秦诸子”时就很“潇洒”了,首先是动作多了,言语随和甚至是随意了,我想这是他的真性情,但是他好像忘记了在《鲁豫有约》中曾今说过:“有没有教室很有区别”,在电视上讲,就应该考虑到很多人并不喜欢老师很随意。我们的文化不像西方,是像歌剧之类的有直观欣赏度的文

  • 2、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读后感(一)

    回顾我们党95年奋斗历程,从救亡到复兴,虽一路波澜、危险重重,但党的步伐踏得无比坚定有力,每一步都朝着国家和人民的光明未来迈进。越是深入的了解越是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党的伟大,永远值得我自豪和铭记。

    面对枪决命令,他伏案书写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被押赴刑场,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强行把他按下去,刚一松手,他一跃而起,再次昂然挺立。刽子手一拥而上,再次将他强按在地,以乱刀残忍地将他杀害。他不顾狱中酷刑的摧残折磨,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自知余日不多,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留下一首绝命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在革命年代,对于瞿秋白、陈延年、邓恩铭这样的共产党人来说,根植于信仰的奋斗,意味着把生命置之度外,意味着前行的道路要用无数年轻的生命来铺就。

    艰难征程,筚路蓝缕。新中国的成立,印证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最开始的列强瓜分,到奋起反抗的自我保护,再到最后的自我壮大,无数革命先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同样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的我更应向革命先辈们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向身边的党员们学习,在变电值班员岗位上站好每一班岗。(文:内江供电车间内江变配电工区 宋兰平)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读后感(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下简称《九十年》)正式出版发行。《九十年》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2012年十八大召开90多年的历史,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九十年》编写历时近6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出版的权威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党史基本著作。

    钟一彪(国际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1、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把自己的命

  • 3、 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感

    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感(一)

    第八支部李晓苑

    "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两学一做"是为了明确标准,学习党员精神,从而立足岗位做贡献,做合格党员。其实,学习党史也是不可忽略的大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95年,她经历过风风雨雨,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变化那些经验,值得我们去阅读,引发思考,学习共产党员的精神与优秀品质。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九十年,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九十年,是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九十年。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走得曲折,磕磕绊绊,但是也在曲折和磕绊中建立了新中国,在摸索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以国为重,以民为先,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成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战争。这跟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国抗日战争于1945年取得了胜利。此后,通过三年内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在捍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功同时,努力建设新中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走更加伟大和更加艰苦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这一过程,我们犯过错但也不乏成就。在初期,过于求成,以阶级革命为纲,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发展陷入困境。但是,经过拨乱反正,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因此,国家和人民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奔向小康生活,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生活不断改善的体现。以我的家乡为例,在我生活的农村也发

  • 4、 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感

    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感(一)

    雒军超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于她诞生自一个先进的阶级,并自诞生之日就依靠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又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创新、发张理论,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

    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一个阶级是先进还是落后,标准在于其所代表的生产力如何。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史以后,从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便随之诞生了,他们掌握这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无论是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还是在将来的技术革命中,这个阶级始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言人,这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了,而中国共产党就诞生于这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先进性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世界无产阶级世界中,虽然经历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样的悲剧,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与不公正的现象,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执政的失败,而当今中国社会的不公、不平也非中国仅有,即使强盛如汉唐王朝,有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因为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于她所代表的阶级,而这个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于是否能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一件事物、一个政党能否称得上先进,在于它的基本属性,而不是别的什么。

    有了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先进的阶级,在主客观条件成熟之时必然催生先进的理论,理论是否先进,在于孕育它的土壤如何。科学社会主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孕育出来的先进理论,而中国共产党字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东欧之所以剧变,原因并非单一,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在见过之初在理论上就存在隐患。

    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而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见国,期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新民主注意革命期间,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社会注意革命和建设时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的惨痛教训,可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背叛和教训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华得以保留,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更加纯熟,直到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新中国是由一个拥有成熟的理论做指导的一个成熟政党所建立了,从1921年建党,经历28年之后建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可以说是理所当然事所必然之事。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苏联红军铲除德国纳粹势力之后帮助建设的,这些国家在二战前可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他们的执政党,并

  • 5、 史学读后感

    史学读后感范文一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当开始读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个感觉,很无聊,又有点看不懂。那时我正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没有太多的感触,就这样看着。后来在读书会时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书不好,一定是你还没看懂,还没明白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当你读懂时,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触,让我情不自禁又回过去细细地读了前部分。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在历史洪流中,史学方法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史学发展既久、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而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要客观的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存在偏见,要取其长而去其短。

    什么是历史?记得刚进入历史系,老师就问过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简单的问题,历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来,想了想就说是过去的就是历史。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对历史的定义。这本书中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所谓历史事件及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就成了《史学方法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对历史事实的选择、考证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书的前一部分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史学家在治史要综合应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种认为有用,就当成是万能的。在史料的考证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类和考证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就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又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历史文章的特性、风格及写作方法、注意点。

    接下去作者比较了中西史学,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的史学。西方以欧洲史为其多数时候的唯一,并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且常认为其它地方是没有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学虽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记》中就已知将历史推至历史学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种领先。史学的发展有赖历史学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断扩展。治史为信史实不易,许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绍了史学家的素养、历史的境界。这让我记起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历史并不是谁都可以教的,不懂历史的人以为历史很简单谁都可以教,只要

  • 6、 史学著作读后感

    史学著作读后感范文一

    八史过后,中国史学彻底恢复元气,从修史活动中培养了不少具有实力的创新人物,刘知几可谓他们当中特立独行的一个。

    刘知几和前面的历史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私人身份撰史学批评。论私人身份,司马迁算第一个,但他到底做着中书令;整本史学批评,在《文心雕龙》中偶尔一现,仅仅片言只语,淹没在一片文学批评的汪洋大海中。集两个方面于一身者,在中唐时期,非刘知几莫属。因为私人撰述,意味着压力倍增,必须自己独力承担寻找材料、雕版刊行,及写书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相应开销。幸而材料方面不用担心,刘氏在辞职专门写书之前,多次入阁担任史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机密的内部档案,也是拜担任史官的经历所赐,他深深体会到中唐时史馆内部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史学史》倒没有具体分析造成混乱的深层原因,联系到当时武皇夺权,中经中宗反复废立,最后才折腾到玄宗继承大统,人事频繁变动,朝野上下都忙于搞政治斗争,大家没有时间去料理史馆的管理。结果太宗时代传下来的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维护,史馆的人员规模越来越臃肿,恰像当今的行政机关。记得很久以前,我偷看母亲的《行政法》教材,末尾结语大概是说,我国的行政机关总会隔数十年人员翻倍,就陷入精简臃肿再精简的怪圈,两相对比,岂止巧合,不是很值得深思?

    刘知几的性格比较耿直,却懂得官场道理。以他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自然晓得只要在朝一日,就必须按照上级指示行事,因此,他概叹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转身回家搞学术去。难道他的行动象征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政治之间要保持距离吗?

    但也不必讳言地说,刘知几的性格里蕴含着极大的理想主义者成分,且看他在着名的传世作品《史通》里提到如何成为合格的史学家标准可知。所谓三才论,既需要勤奋学习,又不失驾驭史料文献的天赋,才学兼备之余,还拥有过人的胆识和器局,超越时代的局限。按这个标准,其实刘氏自己也未能达标。《史通》的自叙篇章,也有庸俗地吹嘘自己家世和郡望的词眼,证明他也沾染了当时门阀旧风气。毕竟这些缺陷,是白璧微瑕,无改刘氏《史通》的独创性,及时总结编撰史书的成败得失,可以说第一本史学界的理论教科书。

    很快安史之乱来了,从太宗时代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社会财富,遭到极大破坏,剩下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晚唐。史学不再着眼于纯理论,政治气候的转变,要求它发挥经世致用的功能。

    于是,杜佑和他的《通典》稳稳地接过刘知几的班。当时唐朝已经无复太宗年代的

  • 7、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100字: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它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a记录着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激荡三十年》透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描绘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不是什么易事,正如吴晓波书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

    不知仅仅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取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三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作为基准,按照吴晓波的说法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那一年民间最热的词汇是我们都下海吧。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精彩故事。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我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好处。大家还记得史玉柱吧,或是黄金搭档、脑白金。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

  • 8、 背包十年读后感900字:背包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是网络上比较盛行的一本游记,说是游记却更多记载的是作者小鹏的成长轨迹。学生时代无惧无畏、因公旅行的束手束脚、放弃工作一无所有的流浪、直至拨云见日成为职业旅行者。称得上是一本中国版的心灵鸡汤,尤其是后半本,当走出困境重见彩虹的时候,遍地都是阳光的兴奋和喜悦无可比拟。令人有一种也想抛开一切去追逐梦想的冲动,很值得一看。

    全书被作者分为三部分,背包行天下、艰难的旅行路、看见自己的彩虹。100个故事串联起小鹏的成长历程。学生时代的稚嫩而又无所畏惧,就像一束阳光,试图穿透一切阴影。街头露宿、裸体搜身、抢劫。旅行中的艰苦对于作者来说都是兴奋的。正如小鹏自己所说向来对没经历过的事情抱有极大热情回国后,从漓江的悠闲安逸到北京忙碌的小白领,甚至当街乞讨。高原反应中的九死一生,亲人的不支持。所处的心境已无法与之前的欧洲之行相媲美。看着逐渐迷失自我的作者,不经令人感慨,此子真是为流浪而生。直至07年的破釜沉舟之旅,梦想最后照进现实。旅行,写作,拍照,再次旅行成为了生活。

    看着小鹏随心所欲地行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或是停下来融入那个世界,陌生而又新奇;或是如同翻书般匆匆而去,只留印象不留脚印。那绝对自由闯荡对于我们这群整日坐在写字楼里的房奴、车奴、孩子奴来说,只可仰慕欣赏,却无法追随。毕竟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背负的职责不允许如此放荡不羁。但至少能够跟随作者的图片和文字一齐放逐心灵,暂时抛下一切羁绊。简单与自由同义。大多数人,一向在做加法,积累了很多,想要放下时,发现自己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想跳已经没有力气。而我因为没有负担,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这就是他最终能见到彩虹的原因吧。然而没有负担这四个字对于我,只能一笑了之。或许再过10年,小鹏也会有同样的羁绊,毕竟只要是人就摆脱不了社会的游戏规则。但至少他疯狂过,自由过,实现过自己的梦想。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并非我们的生活平淡乏味,而是我们并不足够勇敢,所谓勇敢,就是你有实现你梦想的行动,比如,收拾行囊,上路,去你梦想去的地方,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只在于我们想不想放下,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人生好处都不同,好好作好自己,不要后悔!让懂我的人更懂我,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会给你们真诚的微笑,因为我想感谢每一个生命中的邂逅,如此精彩感动,如此值得珍惜!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而活,为自己而活!最后,还是用小鹏选的百老汇的歌曲《追梦无悔》来

  • 9、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100字-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它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a记录着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激荡三十年》透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描绘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不是什么易事,正如吴晓波书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

    不知仅仅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取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三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作为基准,按照吴晓波的说法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那一年民间最热的词汇是我们都下海吧。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精彩故事。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我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好处。大家还记得史玉柱吧,或是黄金搭档、脑白金。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

  • 10、 十年花开读后感

    十年花开读后感(一)

    另一扇窗

    王治欢

    我忘记了最开始的我是用怎样的心情去翻阅你的故事。我只记得最后的我哭得一塌糊涂,为了你的命运,更为了我自己的命运;就这样两个陌生的灵魂,却开展了一场直达心灵的对话。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是有一点小失望的,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任何味道,但我却渐渐上了瘾,每天都离不开它。或许是因为我很好奇,好奇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怎样的欢笑与苦难铸造了你的平凡与伟大,让无数人为你潸然落泪。

    在自序中你写到,假如给你一天光明,你悄悄的不让任何人知道,去看看晒被子时飞舞的灰尘,去看看你那些可爱的学生,去看看你已经长大的儿子什么模样……我们触手可及的光明,对你来说却是如此可贵,这是我无法体会的,我是如此庆幸,我还能看见,真好。你是那么执着善良的人,我会为你那坎坷的命运感到不公;你却不以为然,你说,失明拯救了你的灵魂,黑暗里的人不得不接受孤独,而你在黑暗中从不惧怕独自静默,在彻底的黑暗中静下来。或许如你这般的人,无论是否拥有光明,丝毫不会影响你的世界的多彩斑斓。

    老师,这是一个我一直不太理解,却稀里糊涂的想要从事的职业。是你的诠释让我对它有了理解,并产生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执一方教鞭,守三尺讲台,这份工作似乎不似你朋友的工作那样体面,那样富足,但你却乐在其中,在你看来每天能与这一群可爱的孩子相伴,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在你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你的孩子,在你的学生眼里,你是他们的妈妈。你尽全力扮演着大山里云梯这一角色,你想帮孩子们到山外的世界去看看,想帮助他们与命运的搏斗。你希望你可爱的孩子们都能好好的。你的付出,每一个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上课时歪歪斜斜的板书是他们记忆中最美丽的风景。你是害怕过黑暗吧?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我知道,你战胜了黑暗,你一定不是活在黑暗中的,因为你的孩子们一直陪伴着你,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我也想成为如你一般的老师,去守护好我的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的一缕晨光,助他们冲破漫长的黑夜,迎来黎明的署光。

    我和你一样,也热爱文学。我和你不同,你幸福快乐的写着你的故事,而我的电脑里还放着几年前那部不了了之的故事。你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着键盘,夜深人静我似乎能听见你敲击键盘的声音,你分明能看到,你的心里有一群群的学生,一张张面孔,阵阵欢笑,阵阵泪水。我久久难眠,我拿出电脑,看着那个未完的故事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2

  • 2019-10-09

  • 2023-02-05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17

  • 2019-09-21

  • 2023-01-07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10-22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3-02-01

  • 2019-10-22

  • 2019-10-23

  • 2019-11-04

  • 2023-03-24

  • 2019-10-22

  • 2023-06-3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2024新史学九十年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