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2024我们仨初中读后感,我们仨初中读后感范文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相关栏目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热门栏目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推荐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

(共 9624 篇)

  • 1、 推荐参考:《我们仨》读后感(480字)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参考:《我们仨》读后感(48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

  • 2、 [推荐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69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推荐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69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我们仨》,此书是杨绛女士在2003年发表,那时杨绛女士的先生钱钟书先生离开已五年时间,爱女离开六年时间。杨绛女士将他们三人的平淡生活通过这本书,以快进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间里表达了杨绛女士对于丈夫于女儿的思念,对于他们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怀念。另一方面,通过写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生活唯有简简单单才是真,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对于杨绛女士与钱钟书先生的崇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当时的乱世时代,他们博学多才,为我国文学界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对于我个人一直以来,我的文学功底特别不好。本就是个理科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文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对于他们文学的写作我是不能从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阅读了《我

  • 3、 读后感参考:我们仨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我们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后感参考:我们仨读后感模板合集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我们仨》,此书是杨绛女士在2003年发表,那时杨绛女士的先生钱钟书先生离开已五年时间,爱女离开六年时间。杨绛女士将他们三人的平淡生活通过这本书,以快进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间里表达了杨绛女士对于丈夫于女儿的思念,对于他们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怀念。另一方面,通过写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生活唯有简简单单才是真,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对于杨绛女士与钱钟书先生的崇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当时的乱世时代,他们博学多才,为我国文学界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对于我个人一直以来,我的文学功底特别不好。本就是个理科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文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对于他们文学的写作我是不能从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阅读了《我们仨》,我深深的被他们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动。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两老爱女圆圆的博学多才,对父母的关心与体贴照顾。让我觉得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能够拥有这样的才华,不愧是钱杨二老的爱女。此书值得多次阅读,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文学功底的人来说,阅读一遍,根本体会不到杨绛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义。

    对于阅读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是通过书中内容知道,他们一家在面对生活痛苦的平静淡然,面对荣誉的低调。为人处世是那么的真诚,只求问心无愧,事实将就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在那个乱世中,他们的思想不被现实生活的残酷所左右。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平凡的生活,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高贵。这种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羡慕的生活吧。对于一个文学作家,文学研究家用这样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写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进一步的说明杨绛他老的用心。既而,我们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她老人家本要表达的本意。那让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吧。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 4、 实用!《我们仨》读后感通用版690字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先生希望能够拥有平静的生活,但是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这种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打扰。她感叹: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杨绛先生感慨:世间万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要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有这样的领悟呢?语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第一次读杨绛女士《我们仨》这本书应该是在06年或07年间,那时候还年轻吧,只是为那份真情而感动过。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 5、 2024我们仨读后感170字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

    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

    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初读第一部分,没有读懂,一直到结尾,才明白写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纪的人,其心路历程一般外人无从得知,顶多也就是口述,别人记录,难得杨绛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般笔法。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闺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几十载风雨相伴,却落得孤家寡人,仅撰一文,以慰思念。

    时局动荡,思想更迭,在乱世中只想专心读书做学问,却被外界所左右,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书立说,翻译外文,无愧于心。才华横溢,世事弄人,身处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风雨携手,同喜悦共患难,身隔两世,心系一身。聚散无常,唯此般情谊,长存人世之间,任后人凭吊,却又在不知某处,悄然上演。

    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

  • 6、 我们仨读后感集合4篇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

    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

    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温的暖,最善的心。这就是大家闺秀杨绛先生,她的一生始终宠辱不惊,温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钟书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温柔贤惠,他宠溺温情。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场不惊天动地却成为永恒的爱情。

    如她温婉,如他专情,这才是最真的爱情,这才是最温的陪伴,这才是最长情的多情。让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动谈一下我对爱、对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杨绛先生,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一、两个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对白。我爱你,我从心底里心疼你,我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爱上你,就爱上了爱情,我们彼此变成更好一个人,我们一起吃苦、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对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从不孤单,因为有我的陪伴,你从来不寂寞。

    钟书做错了事情,弄坏了东西,搞砸了事情,总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杨绛,杨绛总会说一句话:没关系,我会修好它。没关系,我去做。没关系,我会弄好它。多好,这时的钟书,这时的才子像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也或许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种母性,对她深爱的男子总是想对他更好,更好,那个时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长一棵大树,为她爱的人遮风挡雨。

    这种感情美好、纯真、透明。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就是我最美丽的风景,无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纯、最珍贵的爱。

    从前慢,慢到我们只

  • 7、 有关《我们仨》读后感400字精选(4篇)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篇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

    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

    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篇二)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杨绛的文字,清新脱俗,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便是归本,珍惜。我仿佛看到杨绛夫妇正坐在无限好的夕阳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镜,柳树在晚风中飘扬,他们在人群中不是最显眼的,却有着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气质。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篇三】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

  • 8、 我们仨读后感:我爱你,而你是自由的

    《我们仨》用平淡的语言,给我们讲诉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和亲情。我们看到了爱真正的含义,这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我们仨读后感:我爱你,而你是自由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们仨》语言平和从容,却有一种能抵挡生活中所有平淡和苦难的力量,让我们发现在平实的生活中藏有巨大的美的可能,这种力量大抵不过一个字爱。

    钱钟书和杨绛是闻名的模范夫妻,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前的相遇是一切故事的开端,这一眼,让两人再也没有分开。这份令人欣羡的爱情背后是两人的相互包容爱护、不断磨合。

    我爱你,而你是自由的,相互尊重是一份持久、成熟感情的基础。在钱钟书纠结于听从家人的主张还是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时,杨绛并不过多干涉,只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杨绛对钱钟书个体、家人的尊重是多少伴侣无法做到的,在爱中我们最易犯的错就是太自私、将伴侣视为我们的一部分而非一个独立的人。

    平淡、规律是生活的常态,但两人若能在生活中一起寻找乐子,那么细小的生活细节反而成为了情感的催化剂。钱钟书和杨绛婚后一起在英国留学,如何省钱、如何搬家、如何学习、女儿如何降生等等生活化的问题都出现在书中,没有浮华奢侈,只有真真实实地过日子。两人用简陋的厨具和缺少的食材慢慢摸索如何做出合口味的和中国菜,酱油又苦又咸,用剪刀剪肉丝,雪利酒代替黄酒,用火柴生火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生活平淡而琐碎、条件略微艰苦,却因为两人能在平淡中享受摸索煮饭的乐趣、学习生活技能而感到满足,那段时候我们很快活,好象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能抵抗生活和现实的爱必须要落实到柴米油盐中,如何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保持生活的喜悦和爱情的情趣,杨绛和钱钟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女儿钱媛的降生带给了这个家新的惊喜。

    钱钟书和杨绛从不把钱媛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相反,他俩看待钱媛没有一点大人看待孩子的居高临下之感,两人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对待,她不仅被亲人爱着,同时也学着如何爱人。钱媛从很小就会照顾人,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媛,却嘱咐阿媛好好照顾妈妈,阿媛很负责地答应了说也可笑,阿媛那么个小不点儿,我有她陪着,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走过小桥,一点儿也不害怕。一次爷爷在床上睡着,醒来看见小钱媛在他脚头,为

  • 9、 我们仨读后感欣赏

    相信不少网友都读过由杨绛同志著作的散文集《我们仨》,作者在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在平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这本书薄,而且是回忆录,读书快的话,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读完的第一个感受是,身为中国人,我好惭愧啊??,因为生字蛮多的。

    第二个感受是,以前读文化大革命的相关书籍时,读完我要花一阵时间脱离那种黑暗和绝望。这本书虽然也提到了文化大革命,但口气却格外温和,特别像杨绛和钱钟书的性格。读()起来很舒服。

    第三个感受是,读书,读书,读书superimportant。我又再一次从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看到,读书是教养小孩的强有力工具之一。钱钟书和杨绛爱读书的习惯对他们的女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从小爱阅读,杨媛的处世能力让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然能安全地生存,这得需要多大的智慧啊。所以读完这本书,给我的孩子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心志更加坚定了,绝不动摇。

    第四,旅游,旅游,旅游veryimportant。通过到处走走,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文化,很是让人开眼界。

    第五,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是我学习的楷模。看他们的婚姻,真得羡煞旁人。他们相敬如宾,他们朝朝暮暮长相守,他们患难与共,他们如胶似漆,他们琴瑟和谐。这本书虽没有直接明了地告诉你幸福婚姻的原则,但却处处显露着夫妻相处的秘诀。这本书也可被列为婚姻研读书籍。

    鼓励大家阅读。

  • 10、 《我们仨》读后感: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们仨》读后感

    昨天刚刚通过“微信读书”完成这本书的阅读,现在想来书中情景还历历在目,种种感慨还弥漫在心中。杨绛先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却让人一会读之流泪,一会又忍俊不住;那看似细细碎碎的生活小事,却将一家人的悲喜性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书中第一二部分半梦半实的叙述,让人分不清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但对于描述中杨绛先生的丈夫钱钟书及其女儿钱媛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家三口的依恋之情、相互关怀之情却让人为之动容。没有波澜的情节,没有起伏的情感,犹如聊天般的文字,却表达出了杨绛先生对先后离世女儿及丈夫无尽的思念,那真真假假的场景更给人一种她的思念近乎精神错乱的误会,读来无不令人心疼,让人心酸。

    书中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回忆,将一家三口的一生记述下来,从两人相识结婚到出国留学再到女儿的出生,回国工作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种种……直至“我们仨人就此失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一家人一生的生活种种便活脱脱的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就像我们看到了钱钟书先生的“拙手笨脚”,看到他“磕掉大半个门牙”的惨状;就像我们同他们一起去牛津的校院里修读、旁听;似乎能闻得到他们搬家后学做饭煮肉的香味;他们聪慧过人的女儿以及家人亲戚的各种相处,犹如自家家常……那文字里充满了家庭的气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让遥不可及的名人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深深打动我的,还是他们一家三口那相互依赖,浓不可分的亲情和处世之道:他们的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才是家庭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吧,也是很多人追求不来或是被很多人忽视的生活状态。现在,有多少人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多的经济收入而长时间的远离家人,又有多少人明明有机会与家人相守却并没有好好珍惜这份平淡与幸福。文中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时,描述钟书先生的心愿: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似乎比那种白头到老之类的话更能震撼人心。“钟书先生虽然枣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回到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重视与家人的共处?

    当读至书本的最后一页,文字没了,附录的书信也没了,所附的画像也没了,甚至三个的生命都没了,但那融为一体,相互交织的情感,那生活中的乐事逗趣,相互幽默的称谓,出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3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3-04-22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2-05-10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大量优质的我们仨初中读后感,2024我们仨初中读后感,我们仨初中读后感范文等,带您走进我们仨初中读后感的海洋,让您品味这里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