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2024我们仨初一读后感,我们仨初一读后感范文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相关栏目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热门栏目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推荐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

(共 9612 篇)

  • 1、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400字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在读了杨绛写的《我们仨》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初一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400字【篇一】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400字【篇二】

    我一向不爱看内容并不是很有趣的书,但我还是翻开了它,因为它的名字——《我们仨》,这个极其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仿佛有种心灵上的共鸣,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呵,多好!妻子、丈夫、女儿,构成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从未见过一个人以梦的形态去表达那些岁月中的相聚和别离,可杨绛做到了。书中并未有一处明确写出丈夫与女儿去世后作者有多么的悲痛欲绝,但字里行间又没有一处不见她的伤感悲凉,没有一处不见她的思念与不舍,杨绛又做到了。

    我不想让杨绛那么坚强乐观,我甚至希望她能大哭一场以示伤痛,只因这样的她,让我心疼。我想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只因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去思念曾经的“我们仨”,是怎样的落寞与孤独。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那平凡却浪漫的爱情。他们共同经历过那么多——战争、文革、疾病到生死离别。不感天动地,不轰轰烈烈,却让人为之动容落泪。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钱老在病重时的话,他说:“绛,好

  • 2、 读《我们仨》有感作文600字_初一读后感

    从今往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题记

    十来个春秋之前,她满是忧、叹、念。看着女儿、丈夫相继离她而去,只剩下她一人,孤苦存活。

    她曾叹:“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再是与相濡为沫的丈夫死别。是啊!又有多少人能经历这打击!

    可她,杨绛杨先生便是这其中之人。在这令人忧愁、悲悯的余生,她没有放弃。她又沥尽心血、直面事实,写下这令无数人泣迪的《我们仨》。

    这位百岁老人,究其到底,是如何活的?我们怎得而知!我们只知,她在“与天斗、与地斗”。她没有“其乐无穷”,但仍是为了那一份执念。

    这一家的仨英豪的最后一个仍弥守的人哪!还是倒下了。

    或许,没有太多人知道她的存在,但又有何关系?她的著作不也传了下来吗?她的著作不也洗涤了人的灵魂吗?

    这个名族,出了多少个英雄,又逝了多少个英雄。这日,老先生逝了,又将会有多少个新的英雄,在他时那日为我泱泱中华夺得世纪寰宇的侧面与赞叹。

    先生一路走好,路上会有多少陪送;先生一路走好,再也不必“一人怀念我们仨”,现在,是我们怀念你们仨;先生一路走好,虽是“死别再无生离”了,可你,却依然活着呀。

  • 3、 读《我们仨》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

    初识杨绛先生,是因为钱钟书先生。中学时期,我比较喜欢钱钟书先生,利用空闲时间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由此便爱上了钱钟书先生。然后,知道了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杨绛先生。当时,只知道杨绛先生是一名功力深厚的翻译,翻译代表作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而后,学习了杨绛先生的小说《老王》,这时候才算是对杨绛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杨绛先生的代表作,如《我们仨》《澡》等等。最近,我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仨》可以说是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回忆作品。虽说是散文集,但《我们仨》并不厚,内容也不是很多,花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之所以这么快就能看完,除了内容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绛先生的文笔特别优美,而且写作不深,文字浅显易懂,都是生活化的语言,特别适合休闲阅读。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主要是对与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共同生活的回忆,当然,书中的回忆是片段式的生活回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丈夫和女儿离世前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平淡无奇的笔法写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只剩下先生独自一人生活于世。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前两部分的一个插叙,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真实再现夫妻两人留学英国、女儿出生、家庭离散的生活历程。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百岁老人对生命看得通透,对家庭看得彻底,对人生看得明白,而一切铅华洗尽,剩下的就是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之情。而在杨绛先生的书中,没有慷慨激昂,没有怨恨委屈,更没有对人生的悲观消极,只有对亲人故去的思念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渊源流淌,静水流深,平淡中显现的是深情,平凡中透露的是思念。读这本书,感受不到一丝丝波浪起伏,也感受不到一点点波涛汹涌,整本书都是风平浪静,没有点点起伏。可是,在这平静之中,杨绛先生对故去丈夫和女儿的思念深深打动着读者,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读者征服。不得不佩服杨绛先生的文笔和功力。愿杨绛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幸福,与家庭重聚旧欢。

  • 4、 我们仨心得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感言,感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的范文,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我们仨心得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心得 篇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我们仨心得 篇2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就应跟我们此刻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期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情绪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留意翼翼的走着,每一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最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先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

  • 5、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 6、 《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月读的东西很凌乱,想描述这个过程,权当交上作业。我总不在步调,2月份轮值主席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因为已经读过,所以当月果断放弃。当年读的时候我父母刚过世,却能读之泰然。记得其中冗长的开篇,是一个压仰的梦魇,暗合着末亡人陪伴至亲走向死亡的过程,而述说又极为冷静和克制,没有煽情点,刚丧失双亲的我,正在潜心炼就心如止水无风无浪无涟漪的境界,不想用什么轻易打动自己。

    无论对这本书有怎样的热评,深不以为然,认为无非是书商在拿着杨先生一家的生世说事。后来读到读书群中赵丹当月的书评,目光曾为之停留。一个周末的晚上,走进了不二书咖的读书会,读的正是《我们仨》,不二群主山妮和慢读群主慢慢为大家倾情推荐。无矫情、不文艺!至此,线上有不忘初心读书群,线下有慢慢读原著读书会,一帮现实中的人,脱掉媚俗的身份,努力呆在一起,线上或线下附弄风雅,缔造文青心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桃花源。

    于是,有了机会再读《我们仨》,此时,父母已过世8年,杨先生105岁,我已年过不惑而知天命,唏嘘时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恰好验证自己是否真练就了坐看云起宠辱不惊的金刚之身。在刻意地客观理性的阅读中,却突然读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潜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感觉杨先生是在用文字和追忆做自我疗愈,而我不也是在用对现实的逃避和拒绝在做创伤疗愈,始终不肯承认生与死的距离,内在的小孩不愿成长,坚守地停留在过去,在那个记忆中完整的家里,我的角色分工只是父母最小的女儿,仅此而已。杨绛先生也如此,更愿意沉溺在她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里。能找到感同身受的点,我如释重负地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伪装,重新读懂她,像晚辈陪伴着一个老人,听她指指点点地唠叨过往,比如,从前的日子如何如何,生活是这样那样,还有曾经的那些人......老人虽然神色安祥,但仍会压抑地数度哽咽、恍恍惚惚中疲惫而悲凉,一旦激起美好的回忆,就会一心调动所有的感观沉缅在过去,而她提到的无数人和事早已是可怜河定无边骨,我默默地依偎着她,不时点头欢喜、低头啜泣、摇头叹息,保持了同频,哪怕明知道她是在躲闪着作选择性的遗忘,同时,对文中欲言又止的事件、一笔带过的人物,来了考据的兴趣,于是读书会成了民国八卦会。话题杂碎,比如,文中只提了一次的赵萝蕤,先比较一下作为校花,她、林徽因和杨绛谁更漂亮,再八卦钱钟书是否暗恋过她,又引申到太太客厅事件后林

  • 7、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一:我们仨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

  • 8、 《我们仨》 读后感

    《我们仨》 读后感

    今天天下午在万圣书院花了两三个小时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完。周中下午,万圣里边的人不多,多是有点年纪的人,我实在受不了站那么久看书,索性去最里边的角落坐在地上看,虽然没人这样干,我也纳闷为什么没人这样。

    第一次在长微博写读后感,前序多点,交代交代。之所以会写呢,是因为陈毛毛同志和我说过她有个同学每读一本书就会写一篇颇为深刻的读后感,有灵魂不问世,甚是觉得不错,所以决定效仿效仿,想让自己读书读的深刻,而不是走马观花,只将好好的文章咀嚼粉碎成百千万的白墨文字而已。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

  • 9、 《我们仨》(优秀范文)

    《我们仨》读后感看《我们仨》这本书也是两个月前,一直准备抽空写个感想,但搁置懒得动笔。随着杨绛先生的离去,重又拾起《我们仨》。这本书就是她写的她们家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就如一张张老照片在慢慢随光阴重现。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一个老者每天奔波于丈夫和女儿的病榻前,充当一个联络员,把丈夫的消息带给女儿,又把女儿的情况传递给丈夫。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的作品,我总体感觉很淡很淡,几乎没有艳丽的辞藻做打扮。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杨绛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变成了一条项链。她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是《我们仨》的归纳。这本书谈不上喜欢,但字里行间满满溢出来亲情如清泉使我的心变得温柔起来。杨绛先生给我最多的感受是平和,对待动荡时代的平和心态,对待名利争夺的平和心态,对待丈夫细致入微照顾的平和,对待女儿教育的平和心态。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看她对争吵的反思,我学会怎样对待夫妻意见不一;看她对待对丈夫的包容,我学会怎样潜心去改变并适应爱人的习惯;看她对家庭氛围的调节,我学会聪明地处理琐事;看她处理丈夫和一些朋友之间的交往,我学着做个对爱人有帮助的妻子。但杨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本身出身名门是个基础,她聪明好学,漂亮才情,但钱钟书对她宠爱一生,钱钟书为她做的最大的事似乎就是早饭,做早饭虽然不难,但对于钱钟书来说就是因为她是杨绛;钱钟书是个讲话非常刻薄刁钻的人,但对杨绛却是百般温和就因为她是杨绛;钱钟书在杨绛生活中经常如孩子,一个男人在妻子面前如孩子一样撒娇,这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信赖。《我们仨》,就是如一滴一滴水随屋檐瓦片滴落,透亮宜人,而这生活的细滴,更如一颗颗小小散落的珍珠,晶莹光泽,杨绛先生把这散落的珍珠轻轻

  • 10、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被我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先后目送唯一的女儿钱瑗和一生的爱人钟书离开世间后过着怎样孤独的生活,但在她92岁高龄时写下的《我们仨》,我却难以从中寻找到痛苦绝望,反而是从中透露的点滴温情与幽默让人羡慕足了这个学者家庭。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她的他,是生活上的呆人。他不会打蝴蝶结,他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像孩子一样一手抓。到了牛津,一下公交车就摔个狗吃屎。这样的钱钟书,或许是无法脱离杨绛的存在吧。果然,杨绛生钱瑗后,在医院住院,钟书每次去产院探望,都是苦着脸,扮委屈状,惨兮兮地说:“我做坏事了。”

    倒吓了杨绛一跳,赶忙安慰他:“怎么了?”

    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然后第二天。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不要紧,我会修。”

    柴静曾说,宽厚不是容忍,而是把你放进我的心里。杨绛也曾骄傲地说,她很骄傲,她守住了钱钟书的呆气。杨绛对钱钟书的爱,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或许就是彼此之间的相守,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正直风暴、生死离别……无论暴风骤雨,依然相濡以沫;无论阴阳殊途,依然难斩挚情。眼睛为她(他)下着雨,心却为她(他)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她的他,是文化上的巨人。他的她,是个文学上的超人。他们上演的不是绿叶配红花,也不是娇弱女儿与全能丈夫的故事,他不愿做她的陪衬,她也绝不做个躲在丈夫身后的小女人。在他的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他是最真的夫,最博识的学者。他才冠三梁,她艳压群芳。他们都是那么优秀,他们的告白不是嘶吼着我爱你,而是“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的情话,是“我们从此我们只有死别绝不生离”的厮守。这种爱情叫钱钟书和杨绛,学者的爱情,总是那么诗意。他们的爱情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不要为了爱情去追求爱情,而是为了追求去追求爱情。而拥有这种觉悟的人,或许

  • 2021-07-16

  • 2019-10-24

  • 2019-09-22

  • 2019-09-19

  • 2019-10-20

  • 2019-10-28

  • 2022-04-09

  • 2021-11-09

  • 2019-10-28

  • 2022-04-18

  • 2019-10-22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2-01-14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2-01-28

  • 2019-10-29

  • 2022-05-11

  • 2019-10-19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3-04-22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09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大量优质的我们仨初一读后感,2024我们仨初一读后感,我们仨初一读后感范文等,带您走进我们仨初一读后感的海洋,让您品味这里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