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我们仨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春,是钱瑗身披快乐如天使般降临,他们三人的生活中的乐趣露出新芽;夏,是他们三人亲情的盛放,浓郁的花香伴着欢声笑语,在家庭葱茏的树荫下,氤氲开来。秋季已至,再难忘、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永驻于人的身旁,它只会踏上名为“变迁”的长风,在你的生活中远去。编织绿荫的千万片叶子会被时间染黄,人不免也会变得衰老,最终也会被袭卷而来的变迁带走,叶会凋零,人会死去。寂寥的冬,冰冷的古驿道之上,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拾起道边的回忆,重温那个万里长梦。只剩她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他们一家在寻觅中度过日子,在相聚与分离中度过生活。他们永远在驿道上跋涉,家在远行中散了,作者却还在路上寻觅早已支离破碎的亲情。作者:马东源

杨绛先生书籍《我们仨》图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素心_《我们仨》读后感


素心_我们仨读后感: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_题记

读完杨绛先生的92岁高龄所作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不免很是伤感。

我们仨,其实最是平常不过的。如杨绛先生所述,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两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可是,读完《我们仨》,却深刻觉得,这个我们仨,永远只能属于先生一家了。因为,任意一个个体的我们仨,不若能够像杨绛先生家这样,如此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如此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出尘。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俩人都已年老,老人多梦,常梦分离的孤清。于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历历如真的“万里长梦”,钱钟书先生无来由的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总是烟雾迷茫,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路坎坷难走,怪柳嶙峋,九转千回。但女儿钱瑗,那个相伴相助的阿圆,带着妈妈,没走一步冤枉路的,找到爸爸。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虽然钱钟书先生病中,也算是合家团聚。一刹时,钟书先生久病未愈,钱瑗也病了,一家人,寻寻觅觅,聚合离散。在梦里,久病初愈的老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在神秘的古驿道上,寻觅照顾着钟书先生的身体,夜晚又变成轻灵的梦,沉重疲惫的奔忙于各个熟悉的地方之间,空灵的搜寻病中女儿阿圆的消息。

书的开篇只为记梦,先生的文字平淡朴素。这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何来古驿道?为什么古驿道如此神秘曲折?为什么梦得如此深沉心伤?!为什么单纯的亲情中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沉痛忧伤?为什么这么单纯的一家仨,团聚这么难?先生说,古驿道上的警告,有“不知道的事,不问”,可我还是问了这么多。可以见得,身处古驿道中的杨绛先生,该有多么的茫然!

“万里长梦”的终结,“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老人的眼睛,早已干枯得没有泪水。先生的心,从不断的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到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再到经过痛裂、结痂,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石块,每跳一跳,就牵扯

着肝肠一起痛。我终于明白,杨绛先生是用梦幻文学的形式,讲述爱人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独女钱瑗,小名圆圆,虽生于乱世,却是可造之材。只是,世道无常,刘阿姨口中的钱老师,学生口中的钱教授,医生称呼的钱瑗,父母心目中的明珠阿圆,却因为脊椎癌早于父母谢世,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明知女儿不放心的走,明明万般舍不得女儿离开,钱钟书先生昏乱之中,说出了“叫阿圆回自己的家”的话,杨绛先生痛乱的捂紧痛得开裂胸口,还是安慰阿圆安心离去。

一年之后,重病的钱钟书先生下世,白发老妪送走白发老翁。相扶相持的“我们仨”,就此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古驿道上原本艰难相聚的一家,只余下杨绛先生。譬如人生长恨水长东,一片黄叶,秋风凋零,乱石间飘落,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一路上都是离情。在空中打转,在空中零落。失去了家人的家,从此就不复成家,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平静而悲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此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瞬间潸然泪下。百岁老人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同身受。

沉定简洁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于淡雅中,却有荡气回肠之力。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有着百载沉积的智慧与本色。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百岁的杨绛先生,我想,唯有素心兰才能与她般配。

何为素心?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

以梦幻文学的笔触,有着超脱凡尘般的仙思和诗意般的灵慧,然却生性静默、平和,托身于古驿道的幽谷丛林,经霜傲雪,更具历经世事的从容旷达之姿,如兰斯馨。

由此想,人生一世,早应如此,岁月有时,荣辱有止,低调生活,心静如水。

是以君子爱兰。作者:蔡胜君

阅读《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阅读《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初识杨绛先生,是第一次为学生们上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老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让我想起的是杨绛先生的真诚、善良与乐观。这次读《我们仨》这本书,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走近杨先生、走近她拥有的这个学者家庭,感受他们三口在人生苦难面前相互理解、关爱的亲情,好多时候读着读着就热泪盈眶。

首先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们对学术,对学生,对教学共有的那份痴心让我唏嘘不已。早年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单纯与执着真是可贵。杨绛先生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仨在家时,各自在自己的书桌前工作,互不相扰,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仨人之间的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样的文字,我连读几遍,总会为这个家的这份安静、宁和向上的氛围感叹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怀”,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动于这个家庭三人之间的那种心心相牵的温柔。从杨绛先生的一段段描写中,我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疼爱妻女的一个个小细节,如在产院做产妇的日子里,笨拙的鈡书为她做鸡汤,在巴黎出租屋的时候,钱钟书早早起床,将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个体贴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读后感

《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位亲人都与她远去,她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充满真情的回忆。看似平实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觉察到她思念亲人的苦痛,书中叙写的每一个生活瞬间都是她每天勉励自己珍爱生活的动力。想到这儿,猛然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变得可贵起来,今日我们经历的很多个细节,未来都会成为美好甜蜜的回忆。想到越是单纯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够品读的滋味,我在勉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温柔对待这不断流失的岁月呢?作者:李红英

我们仨读后感赏析1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赏析1000字: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读后感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当我看到全文的最后这里,情绪彻底崩塌。若是说之前全文都是在诉说着几十年来的生活琐事,那便是幸福的。凡人的生活无不是在林林种种的琐事中絮絮叨叨走完了这一辈子。可当生活就剩下最后一人在回忆,等着走完最后的归途,那是怎样一种残忍啊!

忽然想起某段时间有句浪漫的话是这样说:“我让你先走,剩我一人在世上回忆你的美好。”可若真到那时,唯恐谁也不舍得谁先走罢。“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若还拥有,各自珍重。作者:无为

我们仨读后感书评2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书评2000字:

1、“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一句话道出一个年迈老人都痛失至亲的无助,我们仨失散了,家人已不在,家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暂居的客栈。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本书,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思念化成如此强大的力量,在现实到梦幻,深入骨髓,又平静如夕,超乎寻常的坚毅和勇敢面对,大多数都颓废了时间,虚伪了人生,离思念越来越远,在未知的不安与焦虑中远目极望,寻找失散的梦魇。

3、钱钟书24岁和杨绛结婚去英国牛津留学,他说自己“拙手笨脚”,此话不假,24岁分不清左右脚、用筷子像小孩一样抓、到了牛津就摔掉了大半颗门牙。想想杨绛真是妻子+保姆角色,她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隔三差五的来汇报做坏事了: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染了房东的桌布;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全靠杨绛出院之后一一修理好。

4、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钟书先生笨手拙脚,常常“做坏事”,然后告诉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就会告诉他,“不怕,我会修”,总感觉两个人的身份职能反了。而杨绛先生胆小,一个人不敢走夜路,钟书先生又会交待圆圆要照顾好妈妈。两个人都是文学中的泰山北斗,生活中又像是两个小孩,需要别人的看顾,而圆圆就是那个看顾他们的“老妈子”。反差萌太可爱了。

5、看《我们仨》时我时常会想起清朝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文人夫妻的情调生活,有异曲同工之感。沈复是古文人,生活更讲究,他夫人在夏天,会把茶叶放在荷花蕊里,第二天取出来泡茶,和《红楼梦》特像,感觉那茶定有奇香。而杨钱夫妇在英国待的时间长,饮食习惯已西化,钱钟书最喜欢喝英国的牛奶红茶,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我们用三种上好的茶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特将原文摘录于此,让大家感觉杨绛含而不露的大家闺秀文风,细评之下生活情趣展露无余。“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会给自己的老婆做早餐:烤面包、煎鸡蛋、煮醇香的红茶。杨绛吃过之后一定夸做的非常好,越夸钟书越积极,这就是智慧。

6、这本书内容本来起源于钱媛,应是钱媛为第一人称。但是此时的钱媛已经由于脊椎癌晚期没有余生来写下文了。由她的母亲带着她的遗憾写完这本书。杨绛先生虽改变了以她自己为第一人称书写,但是根据钱媛的思路下去,故可以看到刚开始是记录的是钱媛的出生(与钱媛日记相符),这是母亲爱女儿、尊重女儿的表现。

7、在最后两个人生病之际钟书看到杨绛时还能调侃她以安慰她,看到他们才可以安心入睡;钱媛生病之际写下牛儿不吃草,欲想报娘恩,故采忘忧花,借此谢娘生的感人诗词,自己不能进食却还担心母亲吃不饱睡不暖。看得我心头又热又痒。

8、看杨绛先生的照片是慈祥的奶奶样,面带微笑,淡然中透露着亲切可人,无法想象她先后失去女儿跟老伴的十八年光景,是何以煎心熬过来的。用她自己的话说_是留下来打扫现场的,的确她做到了,不然没有当下这本满含思念的文集。

9、在这本书里,我领悟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交流,他们爱的动容且不做作,这无疑是家人相处最高的境界。至于时事的动荡,所谓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也远比此番年轻人要从容淡定,这便是至今都仍需钻研恶补的处事心态。

10、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用朴实的语言像我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缩略版的一生。从圆圆呱呱坠地到生命走到尽头,许多事情只从字面去看,不去想,无法体会其隐藏的艰辛,和经历的磨难。但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知足感,一家人能在一起固然美好,每天可以嬉闹一起,悲苦一起,同甘共苦,仿佛再冷的宿舍都有了温度。

11、也许世间家庭都如此。妈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她的一日三餐,害怕她只有一个人就随便应付着吃饭,不按时吃,或不认真做,吃点挂面就了事了。后来我在大学里,我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每隔三天就要给她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觉得不舒服,一个人是否无聊,嘱托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反过来,妈妈又会问我在能不能吃得饱,和同事相处能否处的来,叮嘱我不要和别人发生口角,要愉快的相处,认真的工作。我们都是彼此的小孩,要互相照应。

12、种种小事在我们看来是很普通平淡的,可能我还没有到怀旧的年纪,看了这本书我们应该对生活小事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对身边之人都心存感恩之心,没有什么事比得过生老病死。

13、杨绛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战争,而后新中国成立,三反,文革,所有的苦难在文中都一笔带过,这是一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录,所有的事更贴近于生活,让看到的是更多是一个怀念已逝亲人的老人,哪怕物是人非,一段段往事依然铭记于心。

14、他们远离名利,名利却主动要来找他们,包括江青总指派人来关怀他们,要他们住钓鱼台、出席国宴、任职等等,都被以身体不适为由一一推了,“无官一身轻”,平安渡过“文化大革命”。不仅如此,在文学创作上也远离雷区,不写小说了,用文言文写一百三十多万字的《管锥编》,故意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就是让那些搞运动搞主义的人看不懂,最后还是用繁体字刊印发表。钱钟书是他们家“格物致知”的大文豪,杨绛便是那个睿智含蓄低调的军师。作者:周莉莉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