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何谓文化读后感 > 地图 >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21 来源:互联网

读《何谓文化》有感。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读《何谓文化》有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何谓文化》有感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在学理的回答中,我最喜爱他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

在《身上的文化》这一章节中,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我们再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贮存。余秋雨老师列举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贮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在这里我不再细细地解释,只用一句话总结:腹有诗书自气华“。

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向市长建言》一文,在这里他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它们是”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看了书中的解释,你真的会觉得他的分析很一针见血,一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导的标准,则是融入自然,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试问现在处处在提倡文化创意的城市,有几个能真正达到融入自然的标准?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作者最动情的一部分,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章节。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受尽诋毁的作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写了一些文学巨匠对他的支持,其中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他的影响。

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大度正显现于此吧。

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掉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大地的回答》收录了作者为一些古迹书写的碑文和名胜的题额,另外加上好友谢晋导演的墓碑。这一部分有些我不能全部读懂,但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欣赏之,这份崇敬不仅是对余秋雨老师的文笔,还有对中华古迹的虔诚与膜拜。其中尤以都江堰和净月坛最让我有感触,前者是大灾之后重建碑,后者因为它的生态文化,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这些石碑中,我觉得作者的文化与自然已经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还有余秋雨老师的书法,我虽不懂书法,也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去欣赏,但我忽然想起书画大师梅墨生所说,书法讲究气,一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决定了它的字,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相信余秋雨的字一定蕴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随性。

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是此书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四篇,对佛陀的《心经》、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的今译。作者用尽可能通俗优美的文字来翻译这几篇经典的古文,既展现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辟,又尽显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请出古人是为了尽善尽美,至此我觉得这本书已经非常完美。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500字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写的一本从古代跨越现代的长篇小说。书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的十分轻松潇洒,但仔细一读,却发现是对历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历史。 读着余秋雨写的文章,我才发现,自己虽然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但读着读着也会不知不觉地被这本书所吸引,所震撼。有时,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走进书中静静地思考。在几百年前,莫高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虽然它曾今是记录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记录点,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 ,让其流落在外人手里 。江南的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 ,因此江南才会如此吸引文人墨客。或许,也是被江南的这种粉墙黛瓦的奇特风格所吸引吧! 这本书似乎没有把很多的笔墨用在了名胜古迹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个所附有文化气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头小巷,或是一条不知名的清澈小河。这些在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书中的闪光点。这让我们更贴近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是我们更了解它。虽然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那样的辉煌,那样的丰富,书中写的每一处都是我们的骄傲。他把人、历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达了对祖国伟大的自豪。 《文化苦旅》写的虽是历史,但它与现实交融,使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历史文物所经历的那些风霜雨雪,也是我为他们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4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一)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书主要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确与众不同,但你看了本书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寻找天一阁、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镇的周庄、同里是什么样子,那你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其过人之处是在点明某地后,即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咏叹。

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我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那独有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读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稳、大气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学识的渊博以及他对学术严谨的态度。要深刻地读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读。在公司举行的女职工读书活动过程中,我匆匆地读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颇丰。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笔,就感到思绪纷杂,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过头来却又感到缥缈,神秘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二)

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

读《文化苦旅》有感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箓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三)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歌的渔民们。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适。就如浅诸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汇村这幅楹联一样,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四)

首先由于写期末论文的需要,写了读后感;又因为读文科的姐姐刚好购有《文化苦旅》,于是大致看了后,写了点该书读后感。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官,滥用职权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五)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读《何谓文化》有感》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何谓文化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