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2024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范文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相关栏目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热门栏目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推荐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

(共 3449 篇)

  • 1、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

    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十来岁吧,延长的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有关。在交通困难,举步维艰的古代,很多人走不了太远。但他们心中的天地却很辽阔。是一些无畏的旅行家给予的,用他们的脚步,用他们的记述。这样的旅行家不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质量,而且也提升了整个文明的力量。

    一直喜欢余秋雨的文章。从《霜冷长河》开始。自认为他的文章博古通今,讲每个例子都旁征博引,是不用读很多书就可以得到很多知识的捷径。是的,曾经我愿把他的书当作工具,最快捷最有效的扩充我知识量的一条捷径。本以为自己的知识已够丰富了,可读过《山居笔记》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浅薄。

    远祖废墟,当代愁虑,一己笔触,世间话语。

    余秋雨颠覆了众多当代人们心目中对作家的定义。作家不再是只会在书房中闷头写书查资料的主儿了。作家更应该做的是访历名山大川,访遍文明的踪迹,去提升整个文明的力量。

    不经过实践,是难有成就的。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适用于任何事情,同样包括写作。《山居笔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千年庭院》。白鹿洞书院,岳簏书院,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华文明的催生剂。文革期间和文革之后,见到的景色固然不同,但不管怎么不同,都掩盖不了古老的文明氤氲出的文化气息。

    余秋雨先生说他有一个分工,把已经找到了结论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找到结论的问题交给学术,把无法找到结论的问题交给散文。看了他许多散文后,我不禁要问,什么才是找不到结论的问题?

    镜头一:远古的慷慨

    王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喜欢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的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德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的称斯坦因为“斯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依依惜别,感谢斯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看到这里,你心痛了么?中国的传统文明就被那么多无知的小人物批准流失,就被那么多庸官庸僚以“没有路费”为名而葬送。所谓的中华文明,沉湎到了何方?!

    镜头二:宁古塔的

  • 2、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相关: 《乌塔》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爱克斯探长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鹤斋趣谈录》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 3、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范文一

    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心浮气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度过的。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从书中寻找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

  • 4、 《山居笔记》读后感800字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大师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并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阐述出自己的观点,使人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思想交汇,达到相得益彰的好处。此书也涉及多个反方面:文化的流传、历史的演变、地域的差别、战争的残酷、政治的光明与黑暗、教育的不同与相同,能让人们全方位多层次领略历史的沧桑、世事沉浮。

    它也是一幅巨幅的画卷,优美的自然、厚重的历史、古朴的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浓郁的古老文化气息铺天盖地而来,人们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压抑。同时《山居笔记》也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历史的纵横。使那些时间紧凑的人们放松工作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养。

    以地域为分隔、以时间为线索、以时间为主线,《山居笔记》为我们演绎着华夏古国两千年来不朽的文化剧。全书共分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地点、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作者以一个探访者身份,一步步为读者揭开文化背后的历史。末代王朝的民族关系以及西学东传,东北大地的苦难文化,城市文明的兴衰荣辱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苏东坡那充满艰辛与不满的跌宕生命之旅,岳麓书院那继承千年而从未断掉的读书灵气,晋商经世的传奇,可这背后又有多少的辛酸与泪水。自己家乡的怀念与解读,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举制下的现象与反思,还有嵇康的造诣才气与境界令观之的每个人叹服。最后,作者对文化圈子中的负面因素进行描写,也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全书中的每一故事都娓娓道来,读着、思考着、震撼着,有的浩瀚大气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过早凋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过行走以自己的见闻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笔记》一书,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总结,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亲身感受道出中国文化的内涵,使读者触碰到其中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读此书好像与余秋雨先生一起重温华夏历史,并肩行走在中国文化熏染的大地上,一切如真如幻,如梦如现,使每一个读者流连忘返、兴奋至极。

    《山居笔记》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巧妙地把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壮丽画卷化为轻风拂袖的优美言辞,让厚重的历史与超然的意境完美结合,激荡出焕然神采,让人回味无穷。

  • 5、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温、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进家乡的土地,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着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利深刻,却有委婉絮叨,这观点,怕是用在当今高考也适用吧。

    我最爱的一篇是《遥远的绝响》。原因有二,其一,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为人潇洒,不拘礼节,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这些哀叹,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书,天亮还要回到这规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潇洒,权且在这羡慕他们吧。

    【第2篇】

    这个暑假,我虽然没有读很多书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与体会。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

    余秋雨先生不愧

  • 6、 山居笔记读后感2000字

    【篇一: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种创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其内容以文化为主,涉及地理、军事、教育、政治、交通、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并对此做出一定的阐述以及总结了独特的观点。

    对于现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数人来说,紧凑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可以亲自感受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风貌,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打开《山居笔记》就好像打开了一幅巨幅的画卷。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中不时点缀穿越时空而来的翩翩古人。一股浓郁的古老文化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却又不会让人感觉到丝毫地压抑。厚重却又奇迹般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感染。

    《山居笔记》的正文部分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结束,共计十一章。以地域为分割,为我们演绎着华夏古国两千年来不朽的文化剧。

    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承德避暑山庄为点,历史背景以清朝为主而发散,文化内容以民族关系以及西学东传为主。文如其题,从大清王朝的背影,到中华王朝的背影,最后,以王国维大师作结,展现给我们的是中华文化的背影。

    第二章,流放者的土地,以东北为点,由历史上的刑罚开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苦难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第三章脆弱的都城。作者由古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展开思索。引申到古今中外的城市文化。一方面,有感于古代绚烂的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作者试探性地对城市文明的兴衰荣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思考。

    第四章苏东坡突围。该章开篇以一段对话引起回忆。先讲赤壁,再到文章,再到文章作者苏东坡。作者有感于这位伟大文豪的跌宕生命旅程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的艺术才情和造诣。通读全章,给人一种作者和先贤跨越千年成知己的奇妙感受。

    第五章千年庭院。这章的点是古今文明的岳麓书院。作者以一个寻幽探秘的姿态,由自然风光入笔,有层次的展示给我们一个岳麓书院人才济济的历史画像。正如朱熹诗云:

    忆昔秋风里,

    寻朋湘水旁。

    胜游朝挽袂,

    妙语夜连床。

    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们仿佛可以嗅到鼻翼两侧静静的书香、墨香。

    第六章,抱愧山西,观题可知,这章主讲山西。开头第一句,作者就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惭愧的原因就是:原来一直把山西看成一个特别贫困的地方。全文以此切题,由民歌《

  • 7、 山居笔记读后感2500字

    【篇一:山居笔记读后感】

    放假前,学校建议在寒假期间读一本书,我把这件事给女儿一说,女儿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书店买来之后,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

  • 8、 山居笔记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放假前,学校建议在寒假期间读一本书,我把这件事给女儿一说,女儿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书店买来之后,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

  • 9、 山居笔记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举例来说,在「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个章节,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说清朝的避暑山庄。一开始,作者用本身亲自游览的经验,详尽地写出了该处美丽的风景,读完后闭上眼彷佛就可想象出当地的美景,一花一草,一样不漏。接着又藉由该地原本避暑游玩的作用之后,却是用来躲避敌军的追杀来暗讽当年强大的帝国,在晚年衰亡的惨况,清代后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

    【第2篇】

    《山居笔记》一遍看下来,感觉的确很不错,我觉得可以用“美、奇、柔”三个字来表达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我公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余秋雨写的句子真的很美很美”,而当时我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很美很美”的真实含义,而今,看了《山居笔记》之后,终于领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诠释,诸如此类的语句还很多很多。同样是几个汉字,在他的笔下竟拼凑出如此美妙的句子,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赏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语句中还隐约着“奇”的特点。一些看似

  • 10、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范文一

    读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笔记》,只觉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千年风云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过,感觉有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描述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于是我在感慨他知识丰富之余,与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进士们的挣扎,小人们的挣扎千年画卷仿佛只有一个灰字了得阴沉沉的让人难以透气,这就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繁荣,表面之下掩盖着怎样一副颓败倾轧的景象?人类文明进步了吗?怎么有时猛然发现周围的事有俨然历史重现?

    不管是帝王是学者或是一个草民,无论地位高贵,地位低贱,他都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个人选择,有人为国家,有人为自己在历史的画页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成败功过自有人评说!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范文二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 2022-02-05

  • 2019-10-09

  • 2019-09-23

  • 2023-01-17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22-11-24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1-16

  • 2023-06-02

  • 2019-09-25

  • 2023-01-15

  • 2019-09-20

  • 2022-04-27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02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2-02

  • 2019-09-22

  • 2019-09-23

  • 2023-04-30

  • 2019-11-11

  • 2023-05-24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10-29

  • 2023-01-14

  • 2019-11-12

  • 2019-09-23

  • 2023-0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
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2024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教您怎么写山居笔记读后感3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