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 > 地图 >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2024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相关栏目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热门栏目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推荐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

(共 2193 篇)

  • 1、 读文化苦旅心300字左右6篇

    层次多而厚重是《文化苦旅》的另一创作特色。如其中的《西湖梦》,文中写景的地方不多,但却包含众多的历史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文化苦旅心300字左右6篇,欢迎阅读参考!

    读文化苦旅心300字左右(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近我又去图书馆借阅了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这是一本优秀的散文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些中国的文化古迹和人文历史,给我们展现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不懈的奋斗和心酸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书中写到了敦煌莫高窟,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高窟的壁画是能工巧匠花费多少心血才完成的,而在当时,这些壁画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纯粹是出于艺术的追求,让我们感到惊叹不已。

    余秋雨先生还写到了江南的风物,让我们看到了秀丽的江南风景和婉约的江南之美,留念于书中。

    读过这本书,我不仅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感染了,这对于提升我的散文写作能力帮助很大,因此,我也推荐给每一位中小学生阅读。

    读文化苦旅心300字左右(2)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

    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

    。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读文化苦旅心300字左右(3)

  • 2、 文明苦旅读后感1500字2024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2024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

  • 3、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2020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2020(一)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我想我认为是1和2我最赞同了吧,因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中的给我们的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

  • 4、 “深描”文化理论——《文化的解释》读后感1500字

    “深描”文化理论——《文化的解释》读后感1500字:

    文/张双婷|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被誉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文化的解释》一书是格尔茨有关人类学的论文集,阐述自己关于文化理论的见解。其以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瓜哇、巴厘岛作为田野考察研究的对象,进行“深描”理论的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人类学研究世界。第一编主要介绍解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第二编主要论述文化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影响;第三编和第四编阐释了文化的宗教色彩、意识形态、政治性质、社会形态等方面;第五编以个案分析对“深描”理论进行深入实践。正如作者写到:“我希望这部貌似的文集,会有些像一部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阐发的文化理论的专著。这部书不仅仅是对于一种有些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作了‘于是我写道······’式的回顾,它还要阐发一个论点。”(p2)这个论点,正是作者心目中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深描”。

    “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一词是格尔茨从英国哲学家赖尔处借鉴而来,原意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什么的问题:‘思考与反思’和‘思想的思考’”。而在格尔茨看来,人类学家常常采用的民族志,就是人类学家进行深描的一种尝试。这种从事民族志的事业就是“建立关系、选择调查合作人、作笔录、记录谱系、绘制田野地图、写日记等等”(p6)

    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主要建立在对文化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深描”的核心即是对“阐释进行阐释”。所以,民族志的描述有三个特性:“它是阐释性的;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p23)在第十五章《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一文中,格尔茨对巴厘岛人斗鸡进行的田野民族志写作也成了他所提倡的“深描”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描述以作者深入巴厘岛人的生活并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极其冷静、极尽详细且文笔流畅,对斗鸡游戏反映巴厘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具文学性的表述,也不失其客观性。这值得对解释人类学感兴趣者不断阅读。

    浅描作为深描的对立面而存在。二者区别在于,浅描是行为本身(如抽动眼皮),深描是行为背后的意义(传递信息、模仿、恶作剧等)。将意义结构进行呈现的过程就是深描,这不是对行为、话语的描述,而是对行为、语言的阐释。在深度描述中,文化成为社会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脉络。读书笔记比如,巴厘岛人表面是在斗

  • 5、 读后感1500字《文化苦旅》

    21世纪初,《文化苦旅》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文化散文大行其道,尤受追捧。

    尽管我羞于承认,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初读余文恍若发现了新大陆:浓郁的文化气息,或壮丽、或隽永、或苍凉、或迤逦的景观,各路秦汉雄魄,唐宋风范,明清居士,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角度,俯瞰,仰视中国文化,或高屋建瓴,或精雕细刻地谈论中国文化。初出茅庐的我旋即被他身为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所打动,被他的见多识广、博闻强识、旁征博引所折服,被他奢华的文字,巨大的闻所未闻的词汇量,汪洋肆意的想象力,或豪迈或柔情或悲凉的笔调以及他所征服,抑或是蛊惑。

    后年岁渐长,对余文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相较于文化散文,余文更接近于媚俗文学。媚俗这个字眼用于评价散文或许有些刻薄,但不乏其道理。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公安在一位小姐的手袋中发现了三件东西,口红、安全套和《文化苦旅》。当然,每个人都有阅读的自由,性工作者也不例外。但余文被冠上文化口红,文化安全套也是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文化散文其实质更接近一种速食文化,功用文学。其速食程度之深,功用之大足以让一名性工作者在上班时依然带着它。

    其实文化苦旅最开始是上海《收获》杂志上的一个栏目,在受到读者好评,又经过市场的反复测试之后才集结出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身处在一个精英不再引领大众,反而是大众支配精英的时代,余文更像是一种充分熟练掌握了大众口味的快餐,或者说是能够犀利地洞悉、追踪大众趣味和市场走向的猎狗。对余而言,媚俗不再是一个刺耳的贬义词,反而是一种文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大众口袋中赚个盆满钵溢,赢个德艺双馨的好名声。

    除此之外《文化苦旅 》的媚俗之处还体现在何处?答曰:过度的煽情。可以说余是一个合格的文匠,但绝不是一个思想者。过度的渲染夸张让余文的思想性支离破碎,而生搬硬套的博闻强识让余文丧失了基本的逻辑性。

    如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他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脸。笔者想问这国土怎么就贫瘠而愚昧了,就算是吧,这和苏东坡被放逐又有什么关系?仅仅因为苏东坡被当权者贬职流放了,这国土就贫瘠了,就愚昧了,整个民族就丢脸了?当时到底又是谁站在民族之外看整个民族在丢脸?其实苏东坡的放逐无非是当时政权斗争的牺牲品罢了,有必要要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动辄民族主义么?

    我是个文化人

  • 6、 文明苦旅读后感15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

  • 7、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

  • 8、 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人生,历史,不过是细节。

    题记

    你有没有见过,西风大漠骆铃响,疲惫的旅者,脚下的路从落日余晖的最深点延伸到地平线,远方;你有没有见过,江南小调汉家水,吴音的姑娘,脚下的路在季节里如莲花的开落,娉婷;你有没有见过,阳关匆匆塞北雪,不舍的离人,脚下的路不再盼顾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见。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没有听过,北极寒夜窗外呼啸的风和呼啸的荒凉;你有没有听过,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鸟的戛然长鸣;你有没有听过,尼泊尔终点的熄火声,和穿越声。

    我踏足远方。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人缓缓垂暮,临死眼神澄澈;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个老人受尽迫害,却依然温润的活着;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老人于睡梦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儿子 。

    我仰望人生。

    这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我很欣赏的一本书,《文化苦旅》。

    我很欣赏的一个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来自上海,一个如此繁华的城市,却有着如此干净的文字。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职务,孤身一人寻访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他作为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达现场的人文学者,对当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我最欣赏的却还是他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其中的文章在《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中皆可找到。然而,作者把他们编在一起,却绝非简单的拼凑,从中国到世界再到人生,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升华,更是万般皆归一的体现。因此,我唯独钟爱这本书。

    周国平说,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我想,细节又何尝不好呢?

    是的,地理是细节,历史是细节。但不面对细节就无法面对真实。

    历史是一种宏大而又美丽的悲观,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文化又是历史的灵魂。文化是永存的,因而历史变成了片段式的。我总会发呆,想想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我却只记住了李杜,东坡,稼轩,易安,显祖,容若,只记住了惊心动魄的那一段,也是只有文化灵魂的那一段歌。

    地理也与文化有着无法言说的联系,自古

  • 9、 求索_《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捧一杯香茗,开一盏夜灯,看暗夜流动,品《文化苦旅》。在每个漆黑冷寂的夜晚,在昏黄摇曳的烛光下,我总爱斜倚床边,沉静于溢满小屋的书香中,任凭屋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我无所畏惧,因为跃动的文字给予我以精神的力量。

    茶,历久弥香,因为其散发的是岁月的味道和风雨的气息;文化,历久弥珍,因为其彰显的是民族的灵魂和人文的力量。我想,这两者若是溯及根源,便不难发现竟是如此相似而又难以割舍!这之中,该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华夏子孙的梦想呀!?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上苍所赐,历史积淀。也就是几片普通得毫不起眼的嫩翠叶、日夜经受风雨洗礼的小生灵,只需晾干、烘炒便与热水融合;在滚滚热浪翻飞旋舞中,却成了映射中国文化缩影的一片碧波。荡漾开去,就是华夏儿女灵魂最深处的梦。寻梦?看来只有在文化中苦苦探索,孤身一人踏出文化苦旅的小径。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熏陶,未免深奥坚涩,想必能在这苦旅上迈开脚步的人从古至今也是少之又少。于是,正是历史的机缘和文化的被蚕食,拼凑出一个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人物──余秋雨先生。在山水风物中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在漫无尽头的小径上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在其长期的熏染下一次又一次地积淀。只是可惜,历史文化也同时在渐渐消失,慢慢被蚕食。余秋雨先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段段文字从笔尖流泻而出,凝结而成的就是《道士塔》、《阳关雪》。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都承载于一张张泛黄的书纸,当然这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历史的浸泡下是难以数尽的,可为什么能岿然独存的藏书楼只有天一阁呢?为什么能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提供一个小小的栖息处只有天一阁呢?也许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也许是无边的愚昧在时时吞噬着易碎的智慧。于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此时,余秋雨先生坐不下去了,他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演绎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中华文化在余秋雨先生的脚印中不断恢复成长,然后,一个个文化缺失逐渐闭合、圆满。

    不过,并非所有文化缺失都需要或都能够完全被填补,毕竟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总该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因为人们不懂得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智慧;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其实废墟不值得羞愧

  • 10、 读《文化苦旅》有感读后感1500字

    夜幕降临,一切的喧闹归于平静。

    在无数个如此寂静的夜里,细细体会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盏清灯的余光里品一杯淡淡的绿茶,古人说,定中求静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却仿佛在飘散的茶香里看到了余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论文,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远行的队伍,天高地阔之间,走上这一趟漂泊于华夏苍茫大地上的苦谛之旅――

    朦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凉笼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个漠然的表情,一具无知的躯体,一抹西天凄凉的晚霞,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一笔压在炎黄子孙肩上的文化重债,如果有一种心情可以描绘这一种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经》里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书楼――天一阁。站在偌大的天井里,顺着那摇摇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无数泛黄的书页里记载的沧桑变化,看到了一代代范氏子孙坚守而执着的身影,看到了那个为了进藏书阁而嫁进范家却终不得愿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苍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许和守侯――风雨天一阁,一座由信念、责任支撑起来的文化楼阁。

    还有那个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凄凉注脚。当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惟有这寂寞的柳侯祠固执地肃立着,彻底洗去人世的喧闹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变得异乎寻常。余先生说朝廷万万未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是这样吧,柳宗元,他用终年养育他的荒芜铸就了昼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着《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心头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初看《文化苦旅》,书名中的苦字一度让我疑惑,是指漫长旅程中经历的劳苦吗?!然而,当随着余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过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然而,即使只是一个个的点,人们也还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历史长河中的线。无数人的足迹串联成岁月的年轮,一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参合着太多悲伤、惋惜、屈辱的辉煌。探寻这样的历史,无疑是沉重而伤痛的,是一段行者无疆,思者无涯的心路历程,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不过我以为,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却也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苦涩后的回味会让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04-29

  • 2022-12-28

  • 2019-10-14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07-12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19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2024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教您怎么写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左右,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