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三月三观后感 > 地图 > 三月三观后感,2024三月三观后感
三月三观后感相关栏目
三月三观后感热门栏目
三月三观后感推荐
三月三观后感

(共 1624 篇)

  • 1、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8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三月三观后感”。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1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2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

  • 2、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6篇)

    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观赏作品时思维不断跳跃,感想不断变化,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作记录了。写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观后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1】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2】

    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又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极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会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

  • 3、 [精华观后感]《高三》观后感400

    在观看一部影片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观赏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精华观后感]《高三》观后感400》,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三》观后感400【篇一】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只是和时代步伐不一致。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

    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满耳读书声,满耳升学率,这是什么?这是悲哀。因此“中国”的高三,这群人的集体奋斗有一种悲壮和凄凉感。想起当时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对于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开始就被学校,家长灌输的大学梦之外,别无其他。看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纯粹,他们背负了太多责任负担了。可以想象,中国多少农民,中国学生,通往大学的门票又是多少。而农民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再把他们送进天之学府,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自己了。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是没有个性可言的。很想问一句:什么时候“高三”学年留给每一个中国人不是痛

  • 4、 关于《高三》观后感400(1400字)

    每一个人在观看一部影片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在观赏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可以说好的作品将我们和角色联系起来了,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高三》观后感400(14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观后感400(篇一)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只是和时代步伐不一致。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

    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满耳读书声,满耳升学率,这是什么?这是悲哀。因此“中国”的高三,这群人的集体奋斗有一种悲壮和凄凉感。想起当时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对于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开始就被学校,家长灌输的大学梦之外,别无其他。看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纯粹,他们背负了太多责任负担了。可以想象,中国多少农民,中国学生,通往大学的门票又是多少。而农民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再把他们送进天之学府,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自己了。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是没有个性可言的。很想问一句:什么时候“高三”学年留给每一个中国人不是痛苦的经历呢?

    一部《高三》将最真实的

  • 5、 小城三月读后感

    小城三月读后感(一)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 6、 小城三月读后感合集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小城三月读后感”。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1

    三月,应该是阳光灿烂,充满了温暖的春意的阳光。但温暖中同样会有冷冷的声音,将充满了人性张力的故事呈现。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正是这样做的。

    萧红是个很个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往往有种很深邃的感触,这种感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在整部小说里,她的文笔是极其细致的,这种细致不同于繁琐,而是在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人物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勾勒出最终的结局。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无奈。这种无奈在小说中是用翠姨这个人物的遭遇来表现的。在小说的开始,萧红就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翠姨的身份(血缘关系)。关系虽然复杂,可是让读者了解到翠姨和这个家族的联系是多么的脆弱。如果按照现代的观念,翠姨甚至可以认为和这个家庭是毫无关系的,更不用说听凭家庭里的尊长的摆布了。可是,她却不得不处在自己的辈分,循着长幼的秩序,并且听凭家长的摆布决定自己的婚嫁。这个对比虽然随着小说的情节推进到相当程度才体现出力量,可是这个对比让翠姨这个人物带上了相当浓重的悲剧性。翠姨是个相当软弱的人物,哪怕是对自己的事情也要斟酌再三才能决定。在绒线鞋这件事情上,这种软弱没主见的性格充分暴露了出来。喜欢,但是不敢承认,一旦得不到又陷人深深的痛苦。这同样也是她对待哥哥的态度。畸态的爱情出现在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身上,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又是那样的合理。在内心的层面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倾诉,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没有人关心她的情感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于是她只能在内心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夹缝里寻求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她被设定的婚姻的不断地临近把她从自己内心的层面中驱逐出来,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这时候的现实对她的内心情感而言是残酷的。但是,她太软弱,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或者说她根本是缺乏反抗的自觉,缺乏反抗的意识。虽然在她的内心对封建家庭长幼观念进行了那样深切的否定,至少在情感上她是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否定的,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她却连要否定什么的想法都没有,她到最后否定掉的只是自己而已。翠姨在整部小说里都一直在展示她的矛盾,所以她陷在了一个悲剧里。这样的矛盾只有用她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才能最明确地指向萧红设定的女性主义主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小说特别的表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虽然在表面上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但是其实内心的波澜剧烈。

  • 7、 《十年三月三十日》观后感

    最近我一直在追一部剧叫做《十年三月三十日》感触颇深,尤其是丁昂和徐辛颐的爱情让我特别深刻,他们的爱情都是从校园开始的,丁昂和徐辛颐为什么让我深刻呢,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爱都那么自卑,那么渺小,明明互相喜欢对方确从未跨出那道坎,到毕业确彼此错过了对方。

    在徐辛颐的爱情中她其实很自卑,或许是因为她明白她要在上海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她没有像其他几个人一样优越的家庭背景,她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她在回忆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丁昂在过二十岁生日的时候,她穿着较朴素的衣服却被人认为是服务生,感觉此时的她或许感到一股自卑感,从此她你就决定自己要努力,她希望自己能够配的上丁昂。

    现在在婚姻中有一个词就是门当户对,它有很多解释可是在我看来真正的门当户对不应该是针对外部的条件,我所认为的门当户对希望的是在爱情里你很优秀我也不差的状态,而不是仅仅被大家所认为的家庭背景和财产,在爱情里应该是很自然的状态在对的人面前是很放松没有刻意约束自己的状态,在爱情里应该是我和你能聊的上来,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不需要我主动说出来你就知道,就像电视剧中徐辛颐的男朋友那么久也不知道她喜欢甜点不喜欢生蚝,真正喜欢对方不就是这样感觉吗?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

  • 8、 《小城三月》读书笔记250字

    春风无声无息地吹进了小城,让小城装满了春天。

    那一声声叫卖,一声声哨音,仿佛在呼唤春天;漫天飘飞的杨花,满地飘撒的榆钱仿佛在装扮春天。春天总是匆匆走过,留下生命和希望。

    虽然我们这里还是初春,校园里早已春意盎然。低年级的同学们有的开心的追逐着,嬉戏着,有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说笑着,小脸被春光映得红扑扑的。高年级的同学们,踢着足球,畅谈着新一年的理想,在春天里展示自己的活力。

    人们总把春天看做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而我们少年儿童又被称为祖国的春天,我们是祖国的生命和希望。

  • 9、 读《小城三月》有感 1200字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

  • 10、 读《小城三月》后感 (250字)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萧红的《小城三月》,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阿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飘然而过,乃其追溯,难寻其影。

    五年级:刘依灵

  • 2022-05-22

  • 2019-10-16

  • 2023-05-19

  • 2021-09-22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2-14

  • 2019-11-03

  • 2022-04-09

  • 2019-10-09

  • 2023-06-23

  • 2019-10-29

  • 2021-04-17

  • 2019-11-02

  • 2019-11-03

  • 2019-11-04

  • 2021-05-10

  • 2021-04-20

  • 2021-07-15

  • 2021-04-17

  • 2023-06-24

  • 2023-01-2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4-28

  • 2021-05-02

  • 2021-05-10

  • 2019-11-06

  • 2023-06-26

  • 2022-12-18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04

  • 2019-11-06

  • 2022-04-02

三月三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三月三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三月三观后感、2024三月三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