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 > 地图 >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2024蜜蜂谋杀案读后感范文大全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相关栏目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热门栏目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推荐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

(共 993 篇)

  • 1、 谋杀启事读后感(3)篇
    谋杀启事读后感 第(1)篇

    有时候看完国外的小说或者名著,故事很令人回味,但是主角以及各个配角的名字是一个都记不住,有点尴尬。不过得去记下,不然突然冒出一个人名,你会觉得出现地莫名其妙,而这个名字却会是关键。尤其是阿婆的书,看着每个人似乎没有联系,但是到结尾,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尤其著名的是那本《东方快车谋杀案》。复杂的写作手法以及逻辑思路。

            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圆圆,因为她名字好记,性格开朗,充满热情以及相信温暖。其次是洛蒂。人在某些时候确实会阴暗,且不觉得自己错误。但是她,居然能做到充满温情地去谋杀,觉得这是游戏,充满刺激,只有在即将发生的时刻“手抖的厉害”。她最爱的邦尼,知道她的一切,对她绝对是爱与忠诚,能让她觉得冰冷可怜的一生中有点温情,但是邦尼太老了,会不小心说出一些事,比如叫错她的名字。她给邦尼过了一个欢乐的生日,在睡梦中死去,但从此也没有陪她度过余年。孤独可以杀死任何人。

            我想最赞的是,阿婆描写的洞察力那么强的是一个业务侦探,一个有点风湿病的,爱打毛线的满头白发的老妇女,看着就能让人想象到一个很八卦的老人。不过不同一般老人,她能洞悉,能联系,有点格物致知,不知道这个词这么用是否合适。和印象中的侦探终于不太一样,不再是冷冰冰的,毫无温情的大帅哥或者美女之类的完美的人物。本来就是啊,琼打翻了牛奶,这才是生活啊。当然,也许是我接触的世界太小,身边没有这般厉害的人物。

            扯的有点远。最近下雪了,虽然很冷,但是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让我慢慢有点相信生活并不是冷冰冰。以前会像洛蒂那样埋怨生活,但是好在我没有走偏。好在有她们。

    谋杀启事读后感 第(2)篇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名字实在太难记。猜的到凶手,猜不透人性。

     “生性懦弱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往往最容易背信弃义 一旦他们对生活抱有怨恨 他们原有的一点儿道德力量便会被怨恨消耗殆尽”

    谋杀这种事,亦或是恶,做过一次,就真的滑入充满漩涡的沼泽了。

    谋杀启事读后感 第(3)篇

    读这本书是因为在阿加莎的系列推荐序中,推荐了三本,分别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长夜》和《谋杀启事》。很典型的阿加莎式本格推理小说,凶手其实不难猜,我大概在书读到一半就猜出了凶手和诡计(当时动机没猜到)。读阿加莎的书很好的一点就是,读者不再是旁观者,信息很全面,读者也可以作为侦探参与其中,发现蛛丝

  • 2、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2000字(3)篇

    倔强的我本想看完小说再去看电影,结果这本书实在是太难读了。看了一半,跑去看了电影,再回来看了另一半,感谢电影给我搭建了一个立体想象空间。前半段说实话有点冗长乏味,不一样的人物轮番上阵,各种上校鸡块,各种长名字公主%#*$&......后半段整个情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的时候,真相渐渐被揭开。十二刀,每个人过去一人一刀的flag竟然真的就是谜底‍️n简直精彩到不能更精彩了,可是心情又是非常的复杂。当伤害发生,正义的天平到底是否永远公正合理,其实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讲述的也是这样的故事。法律法规永远都有漏洞和不完善的时候,犯人们通过灰色地带逃脱,那么他所带来的一系列伤害,应该由谁来补救呢?n受害者们只能选择自己动手,来完成这样的复仇。电影里菠萝先生说,你们每一个人需要的,都是一次重生。然而这样的复仇何以完成重生呢,伤害已经造成,受伤的人伤痕累累。真的希望这样的伤害可以少一些。电影最后,菠萝先生又要去尼罗河办案了,那我也先去看看尼罗河惨案吧n

    伪装、排练、十二个人通力合作,上演了一场近乎完美的谋杀。要不是因为火车撞进雪堆里,这一切都是完美了,没人回去怀疑,可就是一场大雪让计划改变了。尽管彼此互相包庇、说谎,却还是敌不过证据。

            伸张正义是好事,就像许多人会觉得法律的判决不够狠、或者犯罪人利用某些方法逃离了判决,是让人很气愤,让人不相信法律。

           小说的构思很好,虽然没有悬疑小说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但给人一种慢慢道来的感觉,不急不慢的描述,一步步铺展开来。只能看推理,获取证据,得出结论,推翻结论,再次推理,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就像一个推理题那样子。看的时候人物有乱,可能是因为名字不好记的原因,到后来他们的关系慢慢被揭开后,一切都清楚了。(最近有电影版的上映,之前也有好几个版本,重温经典去喽)

  • 3、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3)篇

    第一次这么认真的阅读一本书,来回看了三遍,写了七张a4纸的阅读笔记,只为了不漏掉某些细节,以便找到真相。故事应该是从巴亚尔多来到小镇开始,他多金,漂亮,有魅力,却有些魔鬼一样的眼睛,他做作的表演掩盖着他紧张不安又阴郁的内心。巴亚尔多从第一眼看到安赫拉穿着不详的黑衣在街上走过便扬言要娶她,之后他用金钱征服了安赫拉的家人,买走了鳏夫唯一的爱情回忆做自己的婚房,又用权势征服了全镇人,却从未向安赫拉本人表达过爱意,因此,安赫拉对这场婚姻并不赞同,但是迫于虚荣的家人的压力同意了。婚前安赫拉为自己不是处女而担惊受怕,但是女友们教她欺骗新郎的方法。婚礼当天新郎巴亚尔多迟到两小时,这是因为什么?难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对于巴亚尔多来说,这场婚礼无所谓?婚礼现场极尽奢靡,让同样虚荣的圣地亚哥十分艳羡,他一直在计算婚礼花费,甚至在婚礼上当着新娘的面就对巴亚尔多提到婚礼的花费,这让新娘心生不快,却令巴亚尔多颇为得意。婚礼在晚上六点结束,人群继续狂欢,圣地亚哥和朋友们随着人们一起吃喝玩乐。当晚10点钟左右,安赫拉差人回家取她用来伪装处女的小箱子。11点钟,巴亚尔多把新娘送回家。安赫拉被母亲抽打,此外的两个小时她做了什么,她始终没有告诉别人。而同时圣地亚哥正与安赫拉的哥哥们一起喝酒。凌晨三点,安赫拉的母亲把两兄弟叫回了家。安赫拉指控伤害她的人是圣地亚哥,两兄弟出门去找圣地亚哥复仇。此时圣地亚哥却在新房外面唱歌,之后他回家补觉,而两兄弟去了圣地亚哥绝不会出现的克洛蒂尔德 阿门塔的牛奶店里等圣地亚哥从他几乎从不走的那扇门出来杀掉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两兄弟尽可能的通知了所有他们遇到的人,他们准备杀掉圣地亚哥,但是真的对圣地亚哥做出救援行动的人寥寥无几。有些人盼着圣地亚哥死去,比如他家的厨娘。还有人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比如镇长。还有人认为对生命漠不关心比如神父。还有人想想当然的认为一定有人已经提醒过他了。还有人顾虑直接提醒是否失礼的问题。还有人,因为相信维卡里奥家的人而认为圣地亚哥应该得到惩罚。还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纯粹等着看热闹。圣地亚哥走在回家的路上人群在他周围形成一个圆圈,他们都知道他要死了,所以可以与他保持距离,并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圣地亚哥的未婚妻听说了传言并不担心圣地亚哥死掉,只担心圣地亚哥如果娶了安赫拉会给自己带来屈辱,为此她先甩了圣地亚哥。在最后一刻,圣地亚哥的母亲误以为儿子回了家而闩上

  • 4、 沉睡谋杀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沉睡谋杀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本书让我把每个人都怀疑了一遍吧,凶手我也有猜到过,隐约猜到过,当然并没有像马普尔小姐那样条理清晰,只是觉得是那个人也不奇怪,所以当公布凶手的时候,我也没有觉得很惊讶。不过在最后一段,温格达自己一个人在房子里思考谁是疑犯的那一部分,确实看得我惊心动魄,心里都跟着紧张了,毕竟这种一个人在房子里的被杀害的情景,在侦探小说里面实在是太过于常见的套路,所以在这一块上,没有惊喜也没有诟病。不过阿婆安排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以及结果,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前面我也有点评过,格温达的丈夫太孩子气想要追查案件,很可能会让两个人陷入危险之中,确实不无道理,所幸也不是完全坏事,只是有些小人物的遭遇,使得整个案件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是,毕竟都是无辜的啊。印象中这也是目前读过的阿婆的小说中有无辜的小人物被伤害的一次,所以才会格外关注到吧。

    总而言之,上次《马普尔小姐最后的案件》我并不太满意,觉得有点碎,没有那么刺激,不过这次仍旧是马普尔小姐理清了破案主线,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知道是不是看多了,从一开始看阿婆的书都会被死活猜不到,到最近连续两本都有猜到凶手,希望下一本还是充满惊喜的好。

    应该没有剧透的,大概四个来小时就能看完了,也不算太长,enjoy yourselves~

    沉睡谋杀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2017年第③⑨本书

    一口气看完,阿加莎的书每次一看都简直停不下来

    这是第一次在阿加莎的书里感觉到一丝丝恐惧的成分

    用一种超自然手段把案件推进到十八年前,充满熟悉印象的老宅,支离破碎的记忆和偶然看到的戏剧

    在刚开始时有一点点猜到了凶手,可是思路又不自觉的跟着作者走了,或许这就是推理的迷人之处吧,每个人都像凶手每个人又都不像凶手

    海伦毋庸置疑是迷人的姑娘,会吸引年轻小伙子的目光,但是看到后来,有点窒息的感觉,一个人的爱如果到了不惜毁掉对方的地步,还是有点可怕的吧

    “我知道一百个爱的方法,

    每个方法都让被爱的人悔恨”

    另外,表白马普尔小姐啊,总给我一种冷冷清清又像看透了一切一样,每次谈话都引导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像个世间的老者一样

    “轻信的确是危险的,

    我好多年都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沉睡谋杀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联想到英国人在床上吃早餐的习惯,做了一首诗,显得逼格很高的样子[捂脸]n——n英式弗莱斯比床垫n加上dorma床单n贵族御用n

  • 5、 ABC谋杀案 读后感(3)篇

    前天刚刚看完《罗杰疑案》,今天又看完abc,阿婆对反转手法的把握真的不错,而且不得不说,abc的节奏感比罗杰优秀很多。不至于因为将观众视线锁定在几个人物之间,一一排除线索,又要顾及凶手和菠萝的交流而导致体量大,abc的一桩桩案件联系紧密,承接也很快,好读许多。

    不过个人以为立意上如果能够再拔高点或许就是五星书籍了,凶杀案关键着许多社会因素:或许是本案中abc这样的人的社会关注度,心理疾病以及许多人对心理疾病患者得看法(当然要推荐《我们与恶的距离》)等等。许多我以为是阿婆要表达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比如故事讲至嫌疑人abc即将落网之时,所有人都觉得案件真相大白,结束收工,只有菠萝还在纠结于“他为什么要杀人”而不是其他人关注的“究竟是谁”,我以为阿婆以此能牵扯出一些关于对罪犯心理的探讨,可惜没有,她还是专注于写出一个没人能猜到答案的故事,多少有些让人失落。

    不过一个新奇完整的谋杀案,纷乱的指向性证据,意外的反转都可以拿到三分,最后一分给阿婆本书明快的节奏感,以上。

    阿婆小说no.4,the abc murders,藏叶于林,一部精心蕴涵技巧于无形的杰作,其独树一帜让人折服。

    人名表

    a安德沃尔——阿谢尔太太(a 开烟草报纸铺的老太太)

    杰普(苏格兰场的总督察)

    玛丽·德劳尔(阿谢尔太太的外甥女)

    詹姆斯·帕特里奇(银行职员,最后一个见到阿谢尔太太活着的人)

    艾伯特·里德尔(铁路工人)

    b贝克斯希尔——贝蒂·巴纳德(b 咖啡馆的女服务员)

    克罗姆(接替杰普的警督)

    梅里恩(咖啡馆女经理)

    唐纳德·弗雷泽(贝蒂未婚夫)

    梅根·巴纳德(贝蒂的姐姐)

    c彻斯顿——卡迈克尔·克拉克(c 爵士)

    德夫里尔(爵士管家)

    富兰克林·克拉克(爵士弟弟)

    托拉·格雷(爵士秘书)

    夏洛特(爵士夫人)

    d唐卡斯特——乔治·厄斯菲尔德(e 理发师)

    罗杰·伊曼纽尔·唐斯(海菲尔德男校校长)

    玛丽·斯特劳德(旅馆服务员)

    马伯里太太(卡斯特的房东)

    莉莉·马伯里(马伯里太太的女儿)

    汤姆·哈廷格(莉莉男友)

    这部作品虽有一种不经波澜的转折但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读阿婆的作品永远是案子结束了你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是需要一个人说出真相才会恍然大悟,但其中又会有一些未解之谜,从一开始我以为会是莉莉,她为何要那么做?也许是受到了鼓动,也许是不知情之下帮了abc很大的忙,但她笑的那么得意,仅仅是因为她认为

  • 6、 五次方谋杀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五次方谋杀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手法不是很新颖,但是这种连环的感觉挺喜欢,蝴蝶效应,但是结尾写得经不起推敲。

    让我想起,有次坐火车,一个乘客问我旁边有没有人坐。我摇摇头,“不知道。”

    他便大大方方坐下来。

    “哎呀,又可以坐坐了。”他倚在靠背上,舒服地伸了伸手脚。

    “你怎么知道哪里没人坐?”

    “一节一节车厢的找呗,问呗。有空位就坐坐,没有就当走走锻炼。”

    “这样太麻烦了,干脆直接站在走廊里看两边有没有下车的。那时候直接上前岂不更有效。”一位站在走廊上的乘客颇为“自豪地”抢白。

    他撇撇嘴,没有搭话。

    到站了,有人喊他让座,他又起身往下节车厢走去。

    为什么笨法子却反而能屡试不爽?

    大概因为“聪明人”都挤在一起等着从捷径里找出路吧。其实,当线段被堵塞时,两点变成了之间曲线最短。

    古往今来走曲线的也不少:达芬奇成百上千地画鸡蛋,堆出一个流芳百世的大画家;陈景润写完几麻袋的草稿纸,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阶梯;爱迪生的几千种材料,试出了照亮万家的那盏灯泡;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尝尽百草,终得一部鸿篇巨著《本草纲目》。

    没有抄近道的聪明,不知道看两边万般风景的诱惑,只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蛮劲,这样看来,他们都是“笨孩子”,可试问,哪个“聪明人”能达到这些笨孩子的高度?

    当直线人满为患时,不妨试试曲线。

     

    五次方谋杀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第一次,主人公夏咫涵boss李睿的,兇手是初戀女友唐諾時

    第二次,主人公夏咫涵boss李睿的,兇手是女友孫芮伊

    第三次,主人公夏咫涵女友孫芮伊的,兇手是李睿,蔣熙雯是共犯

    第四次,主人公夏咫涵boss李睿,初戀女友唐諾時,女友孫芮伊當著他的面前

    第五次,⋯⋯

    不劇透了⋯

    最後的結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說帶給我們的啟示

    1⃣️如果想拥有回到过去、改变自己乃至身边的人的命运的能力。那麼为了让身边的一切变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过去,試圖改变历史。可是每次都顾此失彼,被更改的命运,不會更好,只會比之前的更加糟糕……

    2⃣️自己不是神,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别人的命运。

    3⃣️在如今這個社會,哪怕是再慷慨豪邁的人,也不應輕易犧牲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面前,親情、愛情、友情、金錢人們平時所重視的東西,都變得微不足道。

    最後推薦一部懸疑電影《致命》

    最致命的莫过人心,《致命id》对细节描绘的夯实,用多重隐喻构筑了精妙绝伦的剧本架构,而那

  • 7、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_700字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700字

    第一次看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看完感觉很过瘾。尽管中间被大家的评论剧透了不少,结尾还是有出乎意料的反转,所以说好小说不怕剧透。

    这本小说的故事源自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结局很悲惨的儿童绑架案。现实中真正的犯罪者依然是个谜,但至少在小说中正义完成了它的使命。

    故事发生在东方快车的头等车厢,平日里大半空着的车厢突然在波罗乘车的这一天满载,车厢里的乘客形形色色,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仿佛一个缩微的小世界。介绍完一堆人物(真的是一堆啊,建议读时做笔记:)之后,作者毫不耽搁,凶杀案当晚就发生了,然后就是侦探小说中的经典模式——逐一问询,集中宣布。

    因为乘客各有不同背景,每个人的证词各有契合,看似不相干的人,证词似乎互有印证,环环相扣。波罗在完成第一轮问询后估计心里就大概有个想法了,到各包厢检查行李后的第二轮问询才更精彩。这一次已经不仅仅是试探性的问询,波罗根据自己的推断,对每个嫌疑人逐环击破,犀利得略显残忍,最后集中公布时才反转出一个机智且不乏柔情的大侦探 当然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侦探如果要设计犯案,可以计划地更周密。一个诸葛亮赛过十三个臭皮匠啊!

    再来说说作者。作为一名女性推理小说家,阿加莎的手法和柯南道尔东野圭吾都有所不同,笔触间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

  • 8、 《东方列车谋杀案》观后感

    这部影片是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转编出来的电影。而这部电影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这部电影讲述了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一辆东方快车停了下来,这辆豪华列车正处于满员状态,但早上,却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自己的包厢里,被刺了12刀,可他的包厢门却是反锁的。随后便到达了高潮,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想出了侦破这个案件的办法,推出了此案的结果。

    阿加莎克里斯蒂把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写的活灵活现,令我充满疑惑与不解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欲望想去探索答案。刺在雷切特身上的12刀,每一刀都带着对现实的不公,对这个逍遥在法律之外的人的仇恨,这个一手创造出阿姆斯特朗惨案,手握五条人命却没有绳之以法的杀手。

    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对阿姆斯特朗一家悲惨遭遇的描写,不仅让广大观影者深表同情,也让我们对雷切特的恶行充满愤怒,这也可以让人们想起自己曾在社会中遭受过的种种不公。这部电影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法律的不完善,这才使得真正的凶手--雷切特逍遥法外、孤傲坦然,依旧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对法律的一丝恭敬也没有遵从自己内心中的一点点良知,丝毫没有对自己犯下的惨案悔过与后悔。当我知道他所犯下的惨案后又回想起刚开始他的从容不迫的样子,让我心中渐渐的冒出了一股无名火,像这种人面兽心、不悔当初的人,他们没有一点点良知吗?他们那沾满鲜血的双手,难道不会因为自己那颗跳动的心脏而不时地颤抖吗?我认为这种人,不应该存在,他们不是人,他们是动物就像这种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没有一点悔改的人就像冷血的动物一样,没有丝毫的人性!

    法律,终究只是人创造出来的,它是不平等的,不然我们也不会看到雷切特逍遥法外,孤傲的带着自己那冷血的心与沾满鲜血的手,将所有罪名托给另外一个人。而这个电影也让我看到了人的另一面人性,当波洛解出这个案件的凶手时,他的内心也非常恨这个迫害阿姆斯特朗家庭破碎的人,他选择原谅了他们并为他们假造了另外一个人杀了雷切特,冒着大雪逃跑了,这就是人性,我认为在判案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只遵从法律,因为这样就会丢失我们最根本的良知与人性。毕jing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不应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束缚。

    不为人知,除非己未做,自己做出的事情,不管隐藏得多好,都会被人们察觉出来,就比如雷切特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自己犯下的罪行不会被发现却被人们挖掘并杀死,同车的12人也认为自己的杀人计划天衣无缝,并不可能被侦破,这是一个

  • 9、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_1100字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1100字

    这是一本说了很久很久要看的书,因为书单比较多,直到现在才被提上日程。

    一开始看的时候是有点懵逼的。

    是从列车人满的时候开始有所怀疑的。

    各色各样的人,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说实话,中间太过于扑所迷离,又感觉没啥逻辑(事实证明是我太垃圾,当然,如果我能想到最后的结局,那我也不是读者了。)看得并不是特别特别起劲,那个时候觉得,情节有点...拖拉?(当然了,后来发现没有一句话是白费的。)

    特别喜欢东野圭吾的推理,特别是加贺恭一郎系列,因为很温情。这个故事刚开始看好冰冷啊,一车形形色色的人,乍一看五湖四海,热热闹闹,结果一个个好冷无比。

    (突然想起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春光一虚度,不如早早相逢。)

    其实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美好而又温暖的。

    不知道是故事里的误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做了坏事的人真的有可能是心地善良的。

    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他们说的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样子,大概对于这12个人来说,生活真的艰难,连快乐都像是一种背叛。

    其实我还是说不清故事的结局究竟对不对(虽然这的确是我所期待的)。如他们所说,真正的正义已经得到了伸张,噢!我想到了,被杀害的人本来就早该受到这样的惩罚,让他偷生了这么多年,老天爷真的已经很仁慈了。咩...好像说服自己失败...也太不重视法律了...额...法律早就被忽视了,在那些本该坚守法律的人收受贿赂让犯人逃脱的时候,所以他们是来替法律行道的!说服自己成功[胜利]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个世界太可怕了,神经敏感的我还真是经常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不晓得是不是我有被害妄想症哈哈哈哈哈也或者是啥啥啥在暗示我啥?不!只是我这种谋杀案的小说看多了!

    但是说实话,抛开这些小说里的虚构的东西,我还是觉得世界不够安全,不管是对于男生女生老人还是小孩,社会都不太美好。

    我觉得“希望世界和平”这个梦想真的不作,也不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个大圈子中,只有世界和平,我们每个人才是安全的,生活才能真的美好。这样说来,这个梦想还真是有一点自私呢。

    希望我在看清世界的不美好以后,不仅能热爱生活,还能对生活多充满一点期待,然后变得积极乐观一点。(积极乐观真的不是看破红尘看淡生死!)

    明天一定比意外先来。噢!不!意外不会来!和明天一起来的只有清晨的露水和希望。

    (如果这辆列车有摄像头哈哈哈哈哈算了摄像头会被砸烂的。)

    生活很好,记得微笑。

    这真

  • 10、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笔记

    今天去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高中时英语课上看过原著,也算是重拾了旧日情怀,全程心里揣着剧透,看到部分台词时和老铁相视而笑。我是个很胆小的人,从来不敢看悬疑、惊悚题材的影视作品,看到某些镜头的时候吓得不行,甚至错漏了很多推理的细节。好在这次不是独自坐在影院里,好在导演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小小的幽默。

    当时读原著时的想法很简单,当年的凶手活该付出代价,十二位乘客无非是在伸张正义而已。但是现在学了一年多的法律,再看同样的故事,却会想很多东西。也忽然间明白了为什么波洛会在两种解释之间如此犹疑,如此挣扎。

    在法律上,杀人者必须得到制裁,任何一个违法的人都不应当逍遥法外,尤其是在一个自诩逐渐走向文明的、法治的社会,同态复仇早就应该被禁止。但是在道德上,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不能对十二名乘客的行为课以任何的谴责。将心比心,谁没有家人,谁没有朋友呢。

    所以问题在于,私人化的复仇行为的出现,是不是说明了法律制度本身的疏漏呢?既然存在着这样的漏洞,法律还能否等同于正义呢?或者说,在那些受到伤害的人眼中,法律还能否代表正义,能否给他们安全感呢?

    正义究竟是什么,这本来就很难说得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天平。另一部电影《守法公民》讲述的也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的发人深省。法律究竟有没有可能达到绝对的正义,真的很难说。我们一直在争执死刑的存废、争执司法程序的变革、呼吁为社会上种种变态的行为立法规制,但是归根结底,无论哪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即便在当代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难保能适应未来发生的种种情况。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无限地接近正义。

    小说中的世界毕竟有别于真实。在东方快车的世界里,当法律与正义相偏离的时候,波洛最终选择了第一种解释,选择了他心中的正义。而在他的最后一案中,他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法律永远无法制裁的罪恶,于是他痛苦地选择了自己的审判,而后也终于在痛苦中离开。

    所以,我们真的会发现,法律可以制裁行为,却无法制裁人性。因为人性太复杂,太多变,仇恨、愤怒、欲望、利己、恐惧、怠惰,这些都切切实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里,无法定量,更无法裁决。庄子在千年之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善恶就是这样复杂地交织,无法真正剥离。所以,相比于那些道德高点的圣人,我们会更喜欢那些有过善恶纠缠、爱恨掺杂、一番鏖战过后能够忠于自己内心,能够完成灵魂救赎的人。因为他们更真实,因为他

  • 2019-11-11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10-1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02

  • 2023-06-26

  • 2019-11-12

  • 2019-10-19

  • 2023-05-30

  • 2021-08-27

  • 2023-06-16

  • 2021-05-04

  • 2021-04-13

  • 2023-02-12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1-04

  • 2023-04-28

  • 2019-09-25

  • 2019-10-24

  • 2023-01-16

  • 2019-09-20

  • 2022-12-10

  • 2019-09-20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
蜜蜂谋杀案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蜜蜂谋杀案读后感,蜜蜂谋杀案读后感大全,蜜蜂谋杀案读后感2024,更多蜜蜂谋杀案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