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6758 篇)
- 1、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3)篇
第一次这么认真的阅读一本书,来回看了三遍,写了七张a4纸的阅读笔记,只为了不漏掉某些细节,以便找到真相。故事应该是从巴亚尔多来到小镇开始,他多金,漂亮,有魅力,却有些魔鬼一样的眼睛,他做作的表演掩盖着他紧张不安又阴郁的内心。巴亚尔多从第一眼看到安赫拉穿着不详的黑衣在街上走过便扬言要娶她,之后他用金钱征服了安赫拉的家人,买走了鳏夫唯一的爱情回忆做自己的婚房,又用权势征服了全镇人,却从未向安赫拉本人表达过爱意,因此,安赫拉对这场婚姻并不赞同,但是迫于虚荣的家人的压力同意了。婚前安赫拉为自己不是处女而担惊受怕,但是女友们教她欺骗新郎的方法。婚礼当天新郎巴亚尔多迟到两小时,这是因为什么?难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对于巴亚尔多来说,这场婚礼无所谓?婚礼现场极尽奢靡,让同样虚荣的圣地亚哥十分艳羡,他一直在计算婚礼花费,甚至在婚礼上当着新娘的面就对巴亚尔多提到婚礼的花费,这让新娘心生不快,却令巴亚尔多颇为得意。婚礼在晚上六点结束,人群继续狂欢,圣地亚哥和朋友们随着人们一起吃喝玩乐。当晚10点钟左右,安赫拉差人回家取她用来伪装处女的小箱子。11点钟,巴亚尔多把新娘送回家。安赫拉被母亲抽打,此外的两个小时她做了什么,她始终没有告诉别人。而同时圣地亚哥正与安赫拉的哥哥们一起喝酒。凌晨三点,安赫拉的母亲把两兄弟叫回了家。安赫拉指控伤害她的人是圣地亚哥,两兄弟出门去找圣地亚哥复仇。此时圣地亚哥却在新房外面唱歌,之后他回家补觉,而两兄弟去了圣地亚哥绝不会出现的克洛蒂尔德 阿门塔的牛奶店里等圣地亚哥从他几乎从不走的那扇门出来杀掉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两兄弟尽可能的通知了所有他们遇到的人,他们准备杀掉圣地亚哥,但是真的对圣地亚哥做出救援行动的人寥寥无几。有些人盼着圣地亚哥死去,比如他家的厨娘。还有人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比如镇长。还有人认为对生命漠不关心比如神父。还有人想想当然的认为一定有人已经提醒过他了。还有人顾虑直接提醒是否失礼的问题。还有人,因为相信维卡里奥家的人而认为圣地亚哥应该得到惩罚。还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纯粹等着看热闹。圣地亚哥走在回家的路上人群在他周围形成一个圆圈,他们都知道他要死了,所以可以与他保持距离,并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圣地亚哥的未婚妻听说了传言并不担心圣地亚哥死掉,只担心圣地亚哥如果娶了安赫拉会给自己带来屈辱,为此她先甩了圣地亚哥。在最后一刻,圣地亚哥的母亲误以为儿子回了家而闩上
- 2、 ABC谋杀案 读后感(3)篇
前天刚刚看完《罗杰疑案》,今天又看完abc,阿婆对反转手法的把握真的不错,而且不得不说,abc的节奏感比罗杰优秀很多。不至于因为将观众视线锁定在几个人物之间,一一排除线索,又要顾及凶手和菠萝的交流而导致体量大,abc的一桩桩案件联系紧密,承接也很快,好读许多。
不过个人以为立意上如果能够再拔高点或许就是五星书籍了,凶杀案关键着许多社会因素:或许是本案中abc这样的人的社会关注度,心理疾病以及许多人对心理疾病患者得看法(当然要推荐《我们与恶的距离》)等等。许多我以为是阿婆要表达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比如故事讲至嫌疑人abc即将落网之时,所有人都觉得案件真相大白,结束收工,只有菠萝还在纠结于“他为什么要杀人”而不是其他人关注的“究竟是谁”,我以为阿婆以此能牵扯出一些关于对罪犯心理的探讨,可惜没有,她还是专注于写出一个没人能猜到答案的故事,多少有些让人失落。
不过一个新奇完整的谋杀案,纷乱的指向性证据,意外的反转都可以拿到三分,最后一分给阿婆本书明快的节奏感,以上。
阿婆小说no.4,the abc murders,藏叶于林,一部精心蕴涵技巧于无形的杰作,其独树一帜让人折服。
人名表
a安德沃尔——阿谢尔太太(a 开烟草报纸铺的老太太)
杰普(苏格兰场的总督察)
玛丽·德劳尔(阿谢尔太太的外甥女)
詹姆斯·帕特里奇(银行职员,最后一个见到阿谢尔太太活着的人)
艾伯特·里德尔(铁路工人)
b贝克斯希尔——贝蒂·巴纳德(b 咖啡馆的女服务员)
克罗姆(接替杰普的警督)
梅里恩(咖啡馆女经理)
唐纳德·弗雷泽(贝蒂未婚夫)
梅根·巴纳德(贝蒂的姐姐)
c彻斯顿——卡迈克尔·克拉克(c 爵士)
德夫里尔(爵士管家)
富兰克林·克拉克(爵士弟弟)
托拉·格雷(爵士秘书)
夏洛特(爵士夫人)
d唐卡斯特——乔治·厄斯菲尔德(e 理发师)
罗杰·伊曼纽尔·唐斯(海菲尔德男校校长)
玛丽·斯特劳德(旅馆服务员)
马伯里太太(卡斯特的房东)
莉莉·马伯里(马伯里太太的女儿)
汤姆·哈廷格(莉莉男友)
这部作品虽有一种不经波澜的转折但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读阿婆的作品永远是案子结束了你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是需要一个人说出真相才会恍然大悟,但其中又会有一些未解之谜,从一开始我以为会是莉莉,她为何要那么做?也许是受到了鼓动,也许是不知情之下帮了abc很大的忙,但她笑的那么得意,仅仅是因为她认为
- 3、 《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汇编》读后感
《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汇编》读后感
文/侯冰倩
这几天我认真仔细的阅读了这本有关于法律安全知识的经典案例的书,这本书结合了我们生活中身边所发生的一些劳动纠纷、工伤事故、买卖、借款、毒品等等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
我国曾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温元凯先生他这样讲过:生活中可怕的不是风险,而是面对风险的浑然不觉。有很多一部分人就是因为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风险意识而导致损失惨重,更有甚者是家破人亡。随着我们的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大家理应进一步转变自己的观念,努力提高法律水平,增强法律防护意识不坠入犯罪的魔网。
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也从中知道了法律是多么的重要。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不懂法从一个受害者走向了犯罪分子,因为不懂法,而使自己的利益白白受到侵害;还有的因为不懂法,在不自觉中伤害了他人的利益,从而受到了法律的严惩。除了这些被法律严惩的法盲,还有小部分人知法犯法,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使那些无辜的人丧失健康的身体,失去宝贵生命,徒留那些身边的亲人在世上默默悲伤。
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件数不胜数,每一桩每一件都让我哽咽不已,法律是我们的武器也是保护我们的盾牌。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就没有秩序,就会一团糟。
最近我也看一些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等,通过这些栏目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奇闻异事,多去感受法律背后的故事。
我曾记得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小女孩每天拿着一元钱去附近的超市买菜,身上每天都会有青紫的伤痕怎么都遮掩不住,像是被人打的,超市的阿姨每每看见这孩子来这个超市,都会有新的伤痕出现在皮肤的各处,怎么看都让人触目惊心。于是超市的阿姨就带这个孩子去了公安局,公安局调查事件的原委后发现,原来是她的母亲每天都让她拿一元钱去买菜,如果买不到才就狠狠打她。警察觉得这不像是一个母亲会做的行为,于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原来这女孩她偷来的。这个女孩小小年纪就这样丧失了童年的快乐,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恶毒的女人最终躲不过法律的制裁。
社会无法则不立,法律指引我们的生活,指引我们的行为方式。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就更应该懂得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以及国家的权益。
- 4、 黄金大劫案影评
黄金大劫案影评(一)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是在丝毫没看过“黄金大劫案”的宣传片情况下走进电影院去看的这部片子。
最初去看这部电影的动力是因为导演“宁浩”,从“疯狂的石头”开始我就是宁导演忠实的粉丝,每每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我必然一定是要去看。於是在宁浩的《无人区》真的是“无人区”後,漫无目的看着电影档期单的我,发现“黄金”上映的时间表後,便丝毫没有犹豫的选择去看了首场放映。
我至今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坐在电影院里的我,听到身边坐着的一对情侣说着这样的对话,女的问男友“主角叫雷佳音的演过什麽?”男友回答“不知道,可能是新人吧!反正看宣传还行,先看着呗!”
面对身边如此对话的情侣,我也忍不住疑问起来“雷佳音”?究竟是谁?当时只是觉得名字很是熟悉,但面容却对不上号!但,等到影片正式放映後,看到小东北和神父第一个照面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一直觉得很会做戏,却一直被无营养偶像剧消耗演技的“品如哥哥”。
就这样带着意外惊喜且审视新的“宁男郎”的心,我开始认真走进“大劫案”的世界。
一直都很佩服宁浩选演员的眼光,从郭涛,徐峥,黄渤,;刘桦到雷佳音,几乎每一部影片宁浩手中都能将演员自身看不到的潜能挖掘出来,这种潜能放在雷佳音饰演的小东北身上也是亦然。
虽然,很多宁浩迷说“黄金大劫案”让他们失望的看到一个妥协在电影制度下的宁浩,可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对宁浩与整个故事而言都很是有些“吹毛求疵”,纵观整部影片的结构,是一部爆笑点很是不错的轻松幽默商业片,紧凑的情节,讨喜的剧情,骨子里却隐含着并不轻松的“爱国”话题。
拥有这麽多优秀元素的“黄金大劫案”我实在想不出它哪里不够被大众认可一个“好”?於是,面对关於对它的批评,我只能归功於是太多人总是想故作深刻才使得它备受争议,也许很多时候变的并不是宁浩的艺术,而是我们看宁浩的心......
真的没有必要总是将深刻和内涵,这样的词汇固定的绑架在一个导演身上,电影终归只是一门生意,不是真正的艺术!叫好不叫座的影片,最终成就的只能是“王家卫”,可叫好又叫座的却只能是“凤毛麟角”,在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专家”面前,我们这些只是为消遣而去娱乐“电影”的普通人,在我看来真就没有必要也跟着劲劲儿的在“专家”背後继续装深沉了。
在说了这麽多整部片子的感受後,现在,我认真说说自己对片子中“小东北”的认识。
小东北这个人物很真实,就是不嫁接在伪满洲国的时代背
- 5、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范文一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的《墙上的斑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透露出的哲理折服了我。
作者在平常的一天,抬头看到了墙上的一个斑点,为了猜那个斑点是什么,她展开了深不可测的思索。作者的思索有时整齐,是线性的:他猜那是个钉子,便想到了要挂画,又想到了挂什么画,再联想到了画的艺术性;有时思路又是混乱,跳跃性的:他猜那是片玫瑰花瓣,忽而想起了特洛伊城,忽而又想到了莎士比亚这些思索摸不到一点思路,但仔细想想,他们都是历史,都是文明,都是艺术,是人类的瑰宝。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思索之后,作者终于走近看清了那个斑点,只是只蜗牛罢了。暂且不谈那个斑点和蜗牛的关系,作者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索就多么令人惊讶啊!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人的思考是无边无际,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你的思想1秒钟前还在一道物理题上,1秒钟后就可能会想到明天会不会默写。1秒钟前还沉醉在昨天打篮球时的那个完美的晃人动作,1秒钟后就会在猜在加利福尼亚苹果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脑子中的下一代imac长什么样
没有思考就没有美丽的油画,就没有动听的歌曲,就没有形象的雕塑,功利一点说,就没有你试卷上的一百分。
找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那,什么也别管,就是思考,尽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倚栏轩文学网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
- 6、 abc谋杀案读后感
【篇一:读《abc谋杀案》感】
人与人的邂逅充满着神奇,但却在机缘巧合的背后也有暗藏杀机的一面。而财富的聚集,情感的纠结,往往成为犯罪的导火索。犯罪之后,当我们叩问心灵,述说人性时,究竟几是真假?我们不得而知。
继读罢侦探福尔摩斯的机智与冷静之后,这个暑假,我又拜读了有推理界小说女王之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作《abc谋杀案》。
故事讲的是一个富家公子因仰慕哥哥的巨额财产,而谋划了一起连杀三人的连续杀人案。其间,他已杀死前两个受害人为障眼法,最后使他的哥哥毙命,又嫁祸给一个有癫痫病的退役军人。而在侦探波洛受委托期间,这个富家公子将三个受害人的亲属全部集结起来,意图摆脱罪责。但最终,由于波洛弄清楚了杀人动机后,破解了此案。被嫁祸的洗清了罪责,而真正的犯人被绳之以法。
读罢此书,在惊叹波洛的惊世推理才能之余,不禁感叹人性的真面目。
欲望,人的欲望最为可怕,它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心灵中最恻隐的一面,使人心狠手辣,;它可以吞噬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称之为良心的地方,使人变得可怕,唯利是图,整日为了私利勾心斗角,不惜犯罪。文中的富家公子,弟弟克拉克因为觊觎哥哥的财富,而不惜逆法律之大不韪而为之。同样的,也为了哥哥卡斯特的财富,秘书格雷小姐百般亲近兄弟两人,妄图分到一杯羹。但弟弟把哥哥杀了,可弟弟又入了狱,到头来她人财两空,白白消耗了青春。当然在这部作品中,亦不乏流露出人性光辉的典型。这使本来一片死寂,满是心计的小说中添了一抹亮色。正如文中唐纳德对受害人玛丽深沉的爱,以及她死后,他对她没日没夜的思念,不过是因为一个情字。也正因为他的深情,使他枯木逢春受害人的姐姐梅甘最终与他携手向明天。当然也少不了我与波罗的深厚的情谊。着点点滴滴,让人心头一暖,竟忘却了谋杀案的痛。
我国古代沿袭下来的思想人性本善使我们学会了宽容他人。而欧洲的人性本恶论,却可以使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修养。
人性,它到底善恶与否?它如同一个百变女郎,时时变幻着她的妆容,让人分辨不出几时才是她的真面目。尤其是当欲望与她共坠爱河后,便如同进入了万丈深渊,无法自拔。
所以,纵使身陷你争我夺的钱全世界,也要坚信:便永远会有一抹人性的曙光。
【篇二:读《abc》谋杀案有感】
开学初,为了让我休息了一个暑假的脑细胞再次活跃起来,我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丁的推理小说《abc谋杀案》,因为我曾经在另一部小说中看见作者引用
- 7、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一:《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在辛普朗东方快车上,一个名叫雷切特的美国富翁被杀害了。同节车厢的其他十几位乘客和乘务人员都成了怀疑对象,但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排除外来人员作案的可能后,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
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位臭名昭著的绑匪头子,他绑架并杀害了很多儿童,小黛西阿姆斯特朗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小黛西的父母支付了巨额赎金,但小黛西还是被撕票了。这让身怀六甲的阿姆斯特朗夫人悲痛欲绝,在产下一个死婴后撒手人寰。阿姆斯特朗先生因无法承受妻女相继惨死的打击,不久之后也自杀身亡。但是被警方擒获的卡塞蒂却依靠绑票得来的巨额财富,以及手中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制裁。随后,他改名换姓离开美国,成了一位悠闲的绅士,靠着利息在国外旅行。
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仆人、朋友、亲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若干年后,他们成功策划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卡塞蒂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说到这里,读者就明白了,这节车厢上的其他乘客,除了波洛、医生和布克之外,全都无一例外的参与了谋杀。因为对故事梗概很熟悉,搞清楚他们是如何谋划的才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通过《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本书,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风格有了粗浅的了解。开篇通常是对各色人物的介绍、前情铺陈,随后发生命案,再后来便是波洛对所有嫌疑人、证人的反复问讯。真相就在反复问讯中一点点水落石出。听着是不是有点枯燥,但实际上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下一步我打算找来这两部电影看看,尤其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埃及壮丽的风光太令人向往了!
【篇二: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谁说西方就不会徇私枉法呢,这《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因为这样,让人猜不到凶手是谁吧,呵呵。
看侦探小说的习惯,猜凶手是必然会做的了,但是这部小说简直让你绝望,12个凶手。你无法想象的自己可以一早就断定一车人都同谋,通常都是猜测某人或者某几个合伙的嘛,所以,阿加莎又赢了。
这应该是很早之前的小说,听说n年前就已经有电影了。可惜的是我这人对侦探小说的兴趣来的比较迟,没有欣赏过该电影,据说颇为经典。如果看书的话,一日就可以看完了,篇幅不是十分长。只是我不太喜欢这个系列的翻译方式,比较拗口,读起来没有畅快淋漓之感。这应该是和书里面大部分都是欧洲贵族身份有一定关系,最大关系还是作者的写作方式,不是很对我胃口,虽然,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家,希望这只是翻译的问题。
波洛侦探的我
- 8、 《穿西装的“斑点狗”》读后感500字
“汪——汪——汪!”几声清脆的叫声蹦进我的耳朵,我循声望去,哟,是一条有趣的斑点狗呀!望着望着,我的泪水渐渐地浸湿我的眼眶……
那天傍晚,天空依旧灰蒙蒙的,布满了黑压压的云。我随手翻开一本书,目光停留在了一篇名为《穿西装的“斑点狗”》文章上。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他自诩为“斑点狗”。男孩的妈妈由于得了一场大病而不能走路,孩子的父亲却身负艰巨任务出差在外,“斑点狗”很清楚,只有自己才能帮妈妈做点什么。这位三十多岁的母亲正在努力学习两三岁时学习的——走路。只见小男孩披上爸爸的西装,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只管学习走路,我已经是大人了,会做好一切的!”说着就过去搀扶妈妈,妈妈推开他,生气地说:“好好上你的学,一个小不点儿能干什么!”
故事仍在继续,我偷眼望了望在客厅里的妈妈,她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我松了口气。“斑点狗”,每天帮妈妈倒水,拿衣服,扫地……几乎所有的事他都承担了。超市里、大街上总能看到他小小的身影,跟伙伴们玩的时间自然没有了。他心中充满一个信念:为了妈妈能好起来,再苦再累都不怕!是啊,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妈妈会给你你最多的最无私的爱,他小小年纪这么懂事,真是难得。
蓄意已久的雨点终于落下一两点,故事还没结束,但我的心头却热热的,想到平日里,妈妈整天辛劳,还百般呵护我,我总是不知足,也从未因此而感激过,此时,我不由得万分惭愧。我继续翻着书页——情人节到了,不懂世事的“斑点狗”把它理解成“亲人节”,。他连着几天冒着纷飞的大雪,去花店打工挣钱。经过努力,他终于用自己赚来的钱给妈妈买了一条围巾……
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在眼睛里的打转的泪珠落在了书上,湿了一大片。脑海里闪过妈妈那疲惫的身影,时而又浮现出斑点狗为妈妈做的画面……我不安地跑出房间,妈妈不在。我打开窗户,外面已是滂沱大雨,茫茫一片。我急忙向楼下张望,妈妈在哪儿?我带着哭腔大喊道:“妈妈!妈妈!”妈妈正用伞护着表妹走过来,见到了妈妈,我心里踏实了许多。我下定决心:以后不能惹妈妈生气,要多帮着妈妈做点事。她一直带着表弟、表妹还有我,忙个不停。
是啊,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不管怎样,她都有资格享受世间最好的爱!
- 9、 《惊天谜案》读后感400字
那天我们一家人到超市去,我就走到文具类旁边,看着看着就看到了这本书……
我一翻开,就看到了我最崇拜的功夫之王李小龙这一段:李小龙死亡真相。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看起来了,李小龙的死因恐怕是30多年来全世界“龙谜”和影迷最为关心的问题,各界也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他是死于情人的手中,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急功近利练武致其死亡,还有新的研究认为他是死于“突发癫痫症”,只是一直都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尽管李小龙过世已久,但他依旧是我们心中的功夫之王。他的才华、他的正气、他的辉煌都是很难超越的。
于是我看到后面还有更多的惊世之谜,我就让妈妈买下来了。
我拿回家继续看着,结果又发现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埃尔文.隆美尔。他在的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唯有隆美尔一人而已。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狡猾,其次是他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指挥技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因而有“沙漠之狐”之称。可是最后被希特勒赐毒自尽。
这本书让我有增加不少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国外名人名事。
- 10、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5-24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11
-
2019-10-24
-
2022-03-1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1-09-15
-
2019-10-24
-
2019-11-04
-
2022-04-11
-
2022-03-28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1-07-15
-
2023-06-24
-
2019-11-12
-
2021-12-30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1-07-23
-
2019-10-23
-
2019-11-16
-
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