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罗素自传读后感 > 地图 > 罗素自传读后感,2024罗素自传读后感
罗素自传读后感相关栏目
罗素自传读后感热门栏目
罗素自传读后感推荐
罗素自传读后感

(共 5876 篇)

  • 1、 《罗素自传》读后感1000字
    《罗素自传》第一卷描述了伯特兰罗素从1872年至1914年的人生,这段岁月只占他98岁人生的一砚分之一。然而,在此期间他已到达智力与学问的巅峰1900年7月,罗素接触了皮亚诺的方法。9月,他决定开始写作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数学原理》。一直到1910年,罗素都在紧张的脑力重负之下度过。 英国的谚语说:三代养一个贵族无论从智识、风度、影响力来说,罗素都是最了不起的贵族也许他并不愿意被称为贵族。罗素说:我得自于罗素家族的是害羞、敏感和形而上学,而得自于斯坦利家族的是活力、健康和好兴致。他是一个在5岁就开始思考宗教问题的孩子,11岁的罗素在哥哥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他对这门学问的第一印象是:像初恋一样令人陶醉,我从来没有想到世界上有如此美妙的东西。你若知道他的家族100年来都在关心些什么,就不会觉得这孩子是什么天才了。 1913年,罗素认识了著名的文学家约瑟夫康拉德。自1890年进人剑桥大学以后,20世纪的大人物们一一与他碰面,他迷醉于彼此间智力的欢愉。他这种爱情一般的智力恋爱,贯穿一生。在剑桥第一周,他与同学桑格的交谈是这样开始的:我看见你有德雷帕的《欧洲心智的发展》,这本书很好。他说:你是我遇见的人当中,第一个知道这本书的。半小时后,他们成为终生密友。桑格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学家、经济学家。 好友西奥多,后来是数位财政大臣的私人秘书,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转向自由贸易,34岁时意外去世。而西奥多的哥哥克朗普顿在学院的楼梯处冲罗素背诵布莱克的诗句,感动得罗素目眩神迷。同学中还有后来的哲学家麦克塔格特、穆尔,前者让罗素成为黑格尔主义者,后者让罗素摆脱黑格尔。还有嗜书如命的鲍勃特里维廉。稍迟一些,还有著名的凯恩斯,罗素说同这位智力超一流的人辩论,自己像是一个冒着生命危险的傻瓜。 像所有大学生一样,罗素对老师们的授课并不在乎,更看重同学间的脑力激荡。在剑桥,从1820年起就存在一个秘密协会,每年发展一两人,每周六聚会,讨论任何东西,没有禁忌,没有限制。 罗素对剑桥的价值是如此定义的: 我在剑桥得到惟一具有真正价值的思维习惯是智力上的真诚,它不仅在我的朋友中,在我的老师中也肯定存在,我不记得有任何一位老师被学生指正错误后会怀恨在心。 罗素的知识谱系存在于他生活的任何一个层面,他的爱情、他的闲散、他的无聊、他的书信、他的学生、他的游历、他的情人…
  • 2、 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篇一:《幸福之路》读后感】

    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

    《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著,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我相信,通过我在本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序言里简要的阐述了书中论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上,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在《什么使人幸福》的文章中,罗素先生对什么使人不幸的外在形式、因素及对自我专注的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进行的论述,得出了造成不幸的主要结论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同时也阐明了其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环顾周围,我们很多人因工作不稳定、孩子的就学问题、买房经济压力而感到生活过的很艰难,心理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重。这一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

  • 3、 《罗素论教育》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别。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旧的观念认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用一些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现代教育则把孩子放在随意发挥的位置,让她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现代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通过新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习,自觉接受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品行教育也是有必要的。人生的第一年接受教育也是必须的,事实上,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这一年为以后奠定了基础,新生儿缺乏习惯,反复重演的经历使他们模仿的对象,在此之间的教育只能是纯物质的手段,因为他们的快乐就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在第二年到第六年之间要注重道德教育,在这期间他们有很多恐惧,比如怕黑、怕过马路......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疑惑,这些都是正常的。但父母不能因此过度迁就孩子,要帮助他们但也要适可而止。平时可以多鼓励他们,这样只要他们能做到的,他们一定会努力去做。因为恐惧,他们要具备必须的勇气,不仅是肉体上的勇气,还有对神秘物的恐惧。对后者这种恐惧是本能的,也是很重要的。只要可能,凡是孩子恐惧或感兴趣的事情,父母都应为孩子解释清楚。可能你也会害怕一些事,你不能把你的恐惧传染给你的孩子,你的恐惧要尽量隐藏,不要被孩子发现。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帮助的。针对孩子的教育,游戏的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孩子们爱幻想,游戏的世界能带给他们很多快乐和学习的兴趣,虽然在游戏中一切都是梦幻的,他们不会视梦幻的东西为现实的替代品。相反呢,他们会热切希望的把梦幻变为现实。同时培养诚实的习惯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不诚实也是一种恐惧的表现。要让孩子诚实,父母对孩子的诚实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说真话,不能靠惩罚来达到父母的目的。如果对孩子始终以诚相待,孩子体验到你的真实,就会很信赖你,就会尊重你,不会像传统教育那样子女和父母就像仇敌...... 好的品质可以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好奇心的追求有利于满足心中的一些欲望。好奇心要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教育的目的也就有表现了。

  • 4、 罗素素的怪病读后感

    罗素素是一个自信的女孩,他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是不知怎么了,在五年级时生了一种病,这让罗素素从一名优等生变成了一名差生。她的病症是每一次考试前都会肚子痛,她妈妈就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治。之后妈妈带罗素素来到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生活,罗素素来到另一所学校上课,但她的老毛病还是没有得到好转。有一天,老师来到罗素素家家访,发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罗素素有一次考砸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骂她,所以她不开心了,才会怕考试的。最后同学帮她治好了病。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长不应该过火的骂自己的儿女,因为他们毕竟是你们生的,就算爱他们也要找一种好方法爱,这种爱有时太过头也会变得出口伤人,爱不一定要体现在打是亲,骂是爱上。爱的方式比如说和女儿一起复习,照顾她,关爱她。而做儿女的也应该体谅做父母的,毕竟只有他们才能把你养那么大,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你们。

  • 5、 读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有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想是为了责任吧,为了我们各自的责任!也许有的人称这为借口,但我并不否认,毕竟人活着就一直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我的借口就是责任,是的。

    如果这地球上的人都死掉了,那这地球该有多寂寞啊!我是个怕寂寞的孩子,所以我活着呢,也许这就是责任。

    责任,你告诉我为什么生命这东西会让人有种畏惧感,可我不是一个懦弱的孩子啊,但我会很害怕,也许活着真的需要勇气吧。

    活着的路上无数次的际遇与我相视一笑然后淡然地从我眼前飘了过去,我抓不住它的手,一如我抓不住生命的源头,于是失望了自己。然后再告诉自己应该执着的走下去,这就是责任!

    是的,责任,我要骄傲地走下去!

    活着,责任。

  • 6、 自传读后感

    自传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迪生》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的是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肯动脑筋,克服种种困难,顽强进行科学实验的事。读完这篇文章,我被爱迪生那种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爱迪生从小家里很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多岁,他就开始卖报谋生。他很爱科学,常常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来科学书报和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他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

    十二岁那年,他在火车上卖报,卖完报,就挤时间在火车上做起化学实验。由于火车震动,实验用的白磷起火燃烧,车长把他从火车上赶了下来,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被全部扔掉了。车长一个狠狠的耳光,打聋了他的耳朵。

    意外和打击并没有使他放弃。后来,他省吃俭用,又开始了新的实验。实验中,尽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他刻苦钻研科学的决心,从来也没有动摇过。

    为了试制电灯用的灯丝,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累了就趴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

    比较起来,我平时做得真是太差了。平时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爱迪生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而他却能克服困难,顽强奋斗,最后取得成功。而我们现在学习和生活条件都这么好,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我要好好向爱迪生学习,学习他那热爱科学、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勇气。用这种精神时时激励和鞭策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厥作为的人。

    自传读后感范文二

    自从我看了他的《边城》,我爱上了那个民风淳朴的小镇,也了解了我所在的这个美丽的地方。倚栏轩文学网

    现在我有看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感触挺深的。觉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样,清清的,甜甜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自然流淌,却沁人心脾。就像他的《边城》,让人沉浸在那悠长悠长的宁静中,尽情的去领略和感受那里的景色和人情。

    沈先生的孩童时代和一般顽劣孩子一样,贪玩,逃学,好斗,说谎全占了。他的父母给他换到远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走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风景。

    嘿嘿,这样使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一群小孩上学也是路上磨磨蹭蹭的,钻下这里,看下这里,对什么事情都觉得很好奇,很好玩,所以每次都会迟到,被老师罚站。

    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

  • 7、 《罗素素的怪病》读后感400字

    罗素素是一个自信的女孩,他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是不知怎么了,在五年级时生了一种病,这让罗素素从一名优等生变成了一名差生。她的病症是每一次考试前都会肚子痛,她妈妈就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治。之后妈妈带罗素素来到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生活,罗素素来到另一所学校上课,但她的老毛病还是没有得到好转。有一天,老师来到罗素素家家访,发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罗素素有一次考砸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骂她,所以她不开心了,才会怕考试的。最后同学帮她治好了病。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长不应该过火的骂自己的儿女,因为他们毕竟是你们生的,就算爱他们也要找一种好方法爱,这种爱有时太过头也会变得出口伤人,爱不一定要体现在打是亲,骂是爱上。爱的方式比如说和女儿一起复习,照顾她,关爱她。而做儿女的也应该体谅做父母的,毕竟只有他们才能把你养那么大,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你们。

  • 8、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2000字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

  • 9、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西方哲学史一书由罗素所著,是欧洲的哲学历史,让我们看到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

  • 10、 《老舍自传》读后感

    下面是由小编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老舍自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朋友,你觉得是怎样的呢?更多文章在小编的范文栏目,希望您关注与阅读。

    朋友,你可知道老舍先生的童年并不是像我们现代的孩子那样幸福,每天过着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生活?他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正是因为有了艰苦的童年,有了对人生的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才有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给老舍先生在人生道路的影响的是他的母亲。老舍先生父亲死的时候,老舍只有一岁半,他还有一个不到十岁的哥哥和一个十二三岁的姐姐,全家的生活全靠老舍的母亲一个人,为了他们的衣食,他的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的衣裳,作者曾写道说:“在我记忆中,她的手终年十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一两大绿瓦盒。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她也给洗的雪白,晚间,他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他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的清清爽爽。”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母亲勤劳、纯朴的赞美。

    从文章中的小细节也可以看出母亲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表现出母亲对屠户们的感恩,不管怎样,他们也为作者的母亲送去活计,补贴了一些家用,所以母亲并不应为衣服脏而敷衍了事,而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把它洗的雪白,作者赞美她母亲心地很善良,懂得回报。

    可作者还写道:“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务鸡鸭,我们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和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十开着的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这位母亲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呀!为了孩子她是多么的坚强呀!

    但这不仅仅是一为母亲身上具有的爱,也是没个母亲都有这份爱,这份爱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条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是最纯洁美好的不含任何瑕疵。世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给孩子。

    文章中也有这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转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是生命的教育。对于父母的辛劳我们要学会感恩,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对母亲的赞美,对母亲的爱,也对母亲爱的感恩。

    “感恩”这个词每个人都听过,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护,疼爱,我们要对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2-10-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1-1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3

  • 2021-04-12

  • 2019-10-11

罗素自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罗素自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罗素自传读后感、2024罗素自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