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自传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也许下面的“梵高自传读后感”正合你意!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梵高自传读后感(一)
梵高的一生,是很极端的一生。青年时,志向想成为一名教士,并到最艰苦的矿场去传教,最后却发现教士的虚伪,并因此产生了对上帝的怀疑。之后,开始学画画,并开始疯狂一般的工作。的确,当人心中有某种无法宣泄的情绪时,往往会找一个方式来疏导它,更何况是像梵高这样内心极其澎湃的那种人。
性格决定命运,我一直非常相信这句话。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异常的极端,却往往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无法合拍。平庸者有平庸者的性格,他们做事都是那么的到位,那么的合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当然,主流,也就意味着平庸。
剑走偏锋,才能创出一套不同凡响的绝世武功,而正是因为走的偏锋,所以弄不好会极大的伤害习武者,所以绝顶高手与走火入魔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天才和疯子,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按常规出招,达到某种极致。
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黄色那是一种像太阳一般炽热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一种扭曲的倔强,一种刺目的绚烂,但也是一种让人confusion的颜色,一种迷离的色彩。他的名画系列,向日葵和麦田系列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吧。他的这两个系列的画,我也是喜欢的。
天才注定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孤独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庸才。所以我们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独来安慰自己的孤独,来给自己阿Q一下,来给自己麻醉一下。自从看了梵高的自传,他给我的感觉是一头在黑暗中受伤的野兽,独自在暗处舔着自己的伤口。他是那么地渴望爱情,那么地渴望友情,但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他第一次爱上了他表姐,才成为寡妇带着一个孩子的表姐,他那如潮水般汹涌的爱以及对画画的无比狂热却挣不到一分钱吓坏了其表姐,离他而去。受伤的梵高,和一个洗衣女工住在了一起,正如他在给其哥哥的信中所陈述到,她并不漂亮,也谈不上贤慧,但我有一个家了,还有一个孩子洗衣女工与他人的孩子,我感到平静与幸福。然而,就连这种幸福也是不能长久的,由于梵高没有经济来源,完全靠其弟弟资助,他却全部用来买颜料和画布了,常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在梵高的自传中,常常可以看到谈到他挨饿的情景,同时一收到他弟弟的钱后,又马上买工作原料,连挨饿也再所不惜。无法忍受这点的女工离开了她,并重操旧业。
对于友情,他与画家高更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给其弟弟的信中写到,我是如此的孤单,常常会陷入绝望中。而高更的到来使他欣喜如狂。可是敏感神经质的他,却也没能和其好朋友一起工作多久。人太自我了,也就很难融入别人的世界,也很难让别人融入自己的世界。
梵高自传读后感(二)
《梵高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斯通,书中介绍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当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时,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了!
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别人以为他疯了,叫他伏热,伏热的意思是红胡子的疯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时候一幅画都没卖出去!但他死后他的画卖了大概有九千万的法郎!我给你举个例子: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后这幅画是四千万多的法郎!梵高为了绘画奉献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给割了下来,并且让自己神志不清,神经受到破坏以至后来去世了这是多么不幸呀。
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想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全力以赴。每当我们做完事后,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们全力以赴了吗?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温森特梵高!
梵高自传读后感(三)
梵高,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2020,是因为他的油画在拍卖行以天价成交。你问他们最喜欢哪一个画家,他们总是说梵高啊!但你可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既愤怒又感动。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呢?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做事马虎的人,就是因为马虎,我曾多次与满分擦肩而过,记得有一次英语考试,比较简单,我几乎都会做。发试卷时,同学们都考得不错,唯独我,只考了90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粗心,竟然忘记写一题十分简单的题目。唉!。这件事使我刚刚树立起的信心,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这粗心不是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而是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我在课间写作业,十分不认真。要么一边讲话一边写作业,要么就是一边管闲事一边写作业。所以我常常写错字2020。
有一次我把吞字2020写成了舌字2020,老师一怒之下,狠狠地扣了一分,让我悲痛欲绝呀!因为当时整章试卷只错了这一题。我宁愿错在别的地方,也不要错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字2020上。马克?吐温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能够将坏习惯扔出窗外,但可以把它步步赶下楼梯。在这个寒假,我决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改掉。我找了一个十分安静的地方,独自写作业,不再关心外面的一切,就像个隐世高人。做完作业后,我一定要检查,正确率比平时高了很多。看来,只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就能不粗心。改掉粗心这个毛病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梵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梵高自传》的读后感600字
性格决定命运,我一直非常相信这句话。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异常的极端,却往往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无法合拍。梵高的一生,是很极端的一生。青年时,志向想成为一名教士,并到最艰苦的矿场去传教,最后却发现教士的虚伪,并因此产生了对上帝的怀疑。之后,开始学画画,并开始疯狂一般的工作。的确,当人心中有某种无法宣泄的情绪时,往往会找一个方式来疏导它,更何况是像梵高这样内心极其澎湃的那种人。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天才和疯子,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按常规出招,达到某种极致。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黄色那是一种像太阳一般炽热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但也是一种让人混乱的颜色,一种迷离的色彩。他的名画系列,向日葵和麦田系列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吧。他的这两个系列的画,我也是喜欢的。
天才注定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孤独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庸才。所以我们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独来安慰自己的孤独,来给自己阿Q一下,来给自己***一下。自从看了梵高的自传,他给我的感觉是一头在黑暗中受伤的野兽,独自在暗处舔着自己的伤口。他是那么地渴望爱情,那么地渴望友情,但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值得分享: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95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值得分享: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950字)”,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1】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2】
梵高的一生,是很极端的一生。青年时,志向想成为一名教士,并到最艰苦的矿场去传教,最后却发现教士的虚伪,并因此产生了对上帝的怀疑。之后,开始学画画,并开始疯狂一般的工作。的确,当人心中有某种无法宣泄的情绪时,往往会找一个方式来疏导它,更何况是像梵高这样内心极其澎湃的那种人。
性格决定命运,我一直非常相信这句话。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异常的极端,却往往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无法合拍。平庸者有平庸者的性格,他们做事都是那么的到位,那么的合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当然,主流,也就意味着平庸。
剑走偏锋,才能创出一套不同凡响的绝世武功,而正是因为走的偏锋,所以弄不好会极大的伤害习武者,所以绝顶高手与走火入魔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天才和疯子,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按常规出招,达到某种极致。
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黄色那是一种像太阳一般炽热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一种扭曲的倔强,一种刺目的绚烂,但也是一种让人confusion的颜色,一种迷离的色彩。他的名画系列,向日葵和麦田系列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吧。他的这两个系列的画,我也是喜欢的。
天才注定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孤独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庸才。所以我们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独来安慰自己的孤独,来给自己阿Q一下,来给自己麻醉一下。自从看了梵高的自传,他给我的感觉是一头在黑暗中受伤的野兽,独自在暗处舔着自己的伤口。他是那么地渴望爱情,那么地渴望友情,但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他第一次爱上了他表姐,才成为寡妇带着一个孩子的表姐,他那如潮水般汹涌的爱以及对画画的无比狂热却挣不到一分钱吓坏了其表姐,离他而去。受伤的梵高,和一个洗衣女工住在了一起,正如他在给其哥哥的信中所陈述到,她并不漂亮,也谈不上贤慧,但我有一个家了,还有一个孩子洗衣女工与他人的孩子,我感到平静与幸福。然而,就连这种幸福也是不能长久的,由于梵高没有经济来源,完全靠其弟弟资助,他却全部用来买颜料和画布了,常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在梵高的自传中,常常可以看到谈到他挨饿的情景,同时一收到他弟弟的钱后,又马上买工作原料,连挨饿也再所不惜。无法忍受这点的女工离开了她,并重操旧业。
对于友情,他与画家高更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给其弟弟的信中写到,我是如此的孤单,常常会陷入绝望中。而高更的到来使他欣喜如狂。可是敏感神经质的他,却也没能和其好朋友一起工作多久。人太自我了,也就很难融入别人的世界,也很难让别人融入自己的世界。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3】
读了这本《渴望生活》。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4】
读后这本书后,我总在想一个不可能的问题:如果当时二十二岁的温森特梵高爱慕的乌苏拉,接受他的爱,那么梵高的命运将会改写,那么他便不会在三十七岁早早离世;不会历经贫穷、困厄、流浪、精神疾病缠身的一生。然而,世界会因此少了一位着名的画家,多了一个普通人。
在博里纳日,梵高为矿工们布道,以期能给贫困、劳累的人们带来精神的慰藉。可在一次又一次矿难之后,为谋生,矿工们依然冒生命危险继续下井,梵高认识到牧师的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上帝!我能干什么?哪里是我在人世上合适的位置?他在心里问了自己无数遍。
后来,梵高拿起画笔,画上下班的矿工,他们身上有一种吸引他的东西。学者曼德斯对梵高说过,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好的。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那年,梵高二十七岁。他终于找到了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形式画画。
前路茫茫,未来如何,他不知道。没有学过画画,只是凭着喜欢。这是一件冒险的事情。父亲提奥多鲁斯说,好作品不可能开始于拙劣的作品。很显然,父亲不了解自己这个儿子。梵高是认定一条路走到底的,不在乎别人的是非判断。尤其是当母亲劝说他给那些衣着讲究的富贵小姐、太太画像可以挣不少钱时,他拒绝了。仅仅只为填饱肚子的话,梵高可以低头取得梵高叔叔们的谅解,重回古比尔艺术品公司谋得职位;甚或在决意做牧师时俯就当时行规和迎合当权者,是不愁当不成牧师的;还可以去做个本分的农民等等。但是梵高画画,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画匠。怎么画?画什么?全是听从内心的选择。在他眼中,博里纳日的矿工,捡矸石的孩子、妇女,他们的悲惨境遇、无力改变的命运都在他心里烙满血印。在家乡布拉邦特,梵高画的农民与土地,家人分不清界线。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和土地就是两种泥巴,互相融合,互相依存。
表姐凯来到埃顿。凯身上的优雅气质是乌苏拉不能比的,梵高深深为她着迷。看着表姐因丧夫而憔悴的容颜,他很难过。多想给她一个深情有力的拥抱,在她耳边倾诉慰藉、痴爱的话语。他甚至幻想,如果自己画画时表姐能时时陪在身边,那将是多么幸福啊!可梵高得到的是凯不,绝不!的回答。所幸,他已经接受过一次这样的打击,再来一次又如何!所幸,他还有最难舍弃的画画,还有经济上给予自己支援的提奥。提奥对哥哥的感情超越了一般手足关系。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提奥,就不会有我们众所周知的梵高。梵高专注画画,除了逝世前卖出过一幅画,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画商特斯提格就曾企图游说提奥,停止资助梵高,以免其越陷越深。
事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能阻止梵高为画画流浪的脚步。从海牙、巴黎、扭恩南、到阿尔。阿尔是一个烈日暴晒、狂风肆虐、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在炎炎红日下,于飞沙走石中,梵高拿起画笔捕捉大自然的美景。提奥没寄钱来时,他用苦艾酒、烟草支撑身体。他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画了一幅又一幅。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通过画画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见解,他感到极大的满足。所以,乐此不疲。
后来,梵高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意识混乱时,竟割掉一只耳朵。热病发作后,他到圣雷米疗养。整天同一群听天由命、静待死亡的精神患者在一起,梵高觉得自己生命在一点点消亡。从病房铁窗望去,是一片麦田,多么绚烂辉煌而安宁他重新拿起了画笔唯有画画,让他感觉还活着。梵高的病,时好时坏。画完最后一幅《有乌鸦的麦田》,他自杀了。
有许多大家,生前不名一文,落魄至极。梵高就是如此。他走得是一条常人不愿、不想走得路,注定要一生孤独,要受苦、受难。可是他们的艺术作品,永远辉耀在我们常人仰望的艺术星空。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5】
《渴望生活》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26岁时写下的作品,这部着作,几乎涵盖了画家梵高短暂一生的全部经历。
众所周知,梵高是一位被时代埋没的天才,生前毫无名气,度日艰难,靠弟弟的救助为生。当梵高去世后,他的杰作才被世人发掘,成为无价之宝。欧文斯通在写作这部传记时,走访了梵高生前去过的每个地方,并且做了大量实地采访。
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印象深刻的是,梵高在阿尔绘画期间,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把它献给了一名年轻的妓女。在那样一座阳光暴晒的城市,梵高像发疯了一样,做尽了奇怪之事。欧文斯通的记录是非常可信的,这也是这部传记的可贵之处。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随着欧文斯通的笔,去见识一下天才的世界。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6】
人生来就不是神仙,而是一个凡头凡脑的凡人,因此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愿望,美其名曰“渴望”。
“渴”的右半边对于刚学写字的我很复杂,我总觉得它的横多的我数不清,竖也多得令我心烦。看着看着,我觉得那个又是横又是竖的东西像是地球,有日也有深入地下的甜水。它好像是一个人在太阳下热得到处找井——这是物质上的渴望。
不管是梵高或孔圣人,还是街边的乞丐,都被钱困扰;梵高曾躺在狭小的房间里,身旁堆着废弃的颜料和没人买的画作,苦苦地等待堂兄提奥寄来的那100法郎。孔圣人为了赚钱养母,去为别人办丧事。
街旁的乞丐光着脚丫,衣衫褴褛,苦着脸,蓬头垢面,骨感的膝盖放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面前有个铁碗和几个子儿。
而“望”,则像一个逃亡的皇帝,在异国他乡,穿着溅了泥土的龙袍,望着月亮,站在那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好像在感叹物是人非,月依旧明,土依旧静。他好像在说:“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一个亡国皇帝“望”的是什么?望的是以前三春花开,后花园百花争奇斗艳,中秋月圆,在往日的岁月中,人生是多么美好。又低头望,只见一派凄凉,曾经金气十足的堂堂大国皇帝,竟成了阶下囚,生活在寡淡黑暗的军中。他望的——是精神上的渴望。
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就是不停地体会各种味道,不停切换,厄运将临,是说快乐切换成痛苦太突然;喜极而泣,是说紧张切换成兴奋太突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说愁绪太深太长,难以切换;“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说快乐来得太突然,难以遏制。
周国平说“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因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
他面对那些贫苦的矿工,不惜献出仅有的50法郎,他像一个圣人一样,降临到贫民窟中,却没有资格同他们共患难——他出身于一个大家族,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
“我们梵高家的人都是这样的正常,而且优秀……唯独你……”
他确实是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因可怜、同情矿工们,却又爱并尊重自己的亲人们,使他在两者之间难以迁就,让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他们渐行渐远,同梵高像个婴儿一样,手足无措。
在左右为难之际,前方来了一抹彩虹——是绘画,是颜料!梵高将自己对穷人,对亲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同情、关爱、热爱写进了画里,他在田野中画画的时候,一定被云朵和果树的美丽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
何为梵高?
生活。
是苍凉深处,一定有春天降临,悲怆之际,必有转机。
是有软肋,有热爱的,有追求的。
是善有善报,幸福不会及时降临,但迟早会,或是你未察觉。
是有好兄弟相伴,有前方的曲折,而不是一览无余。
梵高渴望的是自己艺术上的成就,他为艺术而生。他画的《向日葵》又能看出什么?向往着光明,向往着大同社会,阳光普照,岁月静好,秃鹰依旧追逐着地上的野兔,狮子依旧是草原的王,梵高依旧在繁华的巴黎,找一处没人的小草地,看着阳光、秃鹰、野兔、狮子……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你就从未拥有过它。
生活中,无所谓拥不拥有,而是渴不渴望。
梵高自传渴望生活读后感【篇7】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
——梵高
梵高是荷兰的印象派画家。而《梵高生活》是中国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为他所作的传记。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绘了与众不同的梵高。而书中精美的插图也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品味这非凡的艺术风情
梵高的艺术是燃烧的美丽。
在他苦短人生的37年中,创作了无数的艺术珍品。我的最爱,是他的《向日葵》这寥寥几十朵向日葵,栩栩如生,各具情态。虽然仅仅是印刷品,也让我感受到这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展现出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世界。这是许多的艺术爱好者临摹的对象,但世界上应该没有人能复制出它的进化和灵魂了。
在他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神经错乱的他用片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我认为他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我认为他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阻断世俗的喧嚣。亦或是让自己更加清醒。之后他又为自己创作了一幅自画像。其中挣扎不羁的线条与豪放狂热的色块。缤纷的色彩和着热血,燃烧,燃烧,燃烧。燃烧成了一个连梵高自己都不认识的人。
在他预感到死神将降临的时候,握着骗来的手枪,来到了郊区的麦田。
金色的麦田像一块偌大的黄金,又想一抹寂静的湖泊。太阳正挂在天上。温暖的麦香萦绕在他身旁。偶尔,一阵风拂过,荡漾起阵阵涟漪。——一个舒适惬意的午后。
当他准备就绪之后,他扣动了扳机。
嘭——
枪声在麦田中回荡。同时,也熔炼出了骇世之作——《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他心中跳动的火焰,终于燃成了熊熊烈火——燃烧了他自己。
涅槃过后,便是新生。
——后记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一)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传》读后感(二)
你们知道梵高吗?写《梵高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斯通,书中介绍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当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时,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了!
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别人以为他疯了,叫他伏热,伏热的意思是红胡子的疯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时候一幅画都没卖出去!但他死后他的画卖了大概有九千万的法郎!我给你举个例子: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后这幅画是四千万多的法郎!梵高为了绘画奉献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给割了下来,并且让自己神志不清,神经受到破坏以至后来去世了这是多么不幸呀。
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想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全力以赴。每当我们做完事后,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们全力以赴了吗?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温森特梵高!
《梵高传》读后感(三)
在这本传记中,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一)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乱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梵高传读后感(二)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org)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传读后感(三)痛苦便是人生,这是着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又或者说是他那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欧文斯在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时写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位着名的美国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梵高最后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这不是最终的痛苦,悲剧是最后开枪身亡。看完这本书,感慨很多,许多人说: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当我看到他面对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击时,他都锻造着自己。不屈的头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坚韧,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个钢铁一般的执着的追求。我想:他是为绘画而生的,绘画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与其说是另类,不如说更是一棵奇葩。他那类似儿童的创作,让他无法被世人接受,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每一抹绘制的是他笔下的生物和贫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是否记得那明亮又张扬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纯朴的麦田,还有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在看过不少画家的作品后,不禁抒发感概: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颜料中他大胆的用色深红,铭黄,碇蓝,冷紫,苍绿。很多时候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那种粘稠像是无法稀释和抹匀,用画笔轻轻一旋,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带着一种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在麦田里散发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又像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那种无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谁能明白?梵高是个低调的画家,但却处处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为什么,却也不在意。因为他只是潜心去做画。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后,我们要告诉你,他是一个高产的画家,每天都沉浸在绘画的创作之中,风雨无阻,他渴望画画,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画却要时时刻刻的画和点评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只是追求着绘画上的个性表现,却又在画中无声的展现出生命力。
梵高的忧郁是全人类的过失,他本是快乐的,他向往快乐。梵高把他的内心世界全部表达在画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人们透过画布看到了他滚烫的心:朴素、善良、执着、热情、高贵的心。多少年后,人们在他的画作前流连往返,唏嘘感叹。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临摹《向日葵》。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篇一: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沿着温森特梵高生活的轨迹,我也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心灵的历程,灵魂在每一个瞬间得到了洗礼和静化。博里纳日暗无天日的百米深的矿井中留下了我短促的呼吸和万分的恐惧,纽恩南狭小的教堂有我低垂的额头和喃喃的口中发出的虔诚的祈祷,阿尔灿烂的天空下辽阔的旷野我肆意地狂奔极目远望,在梵高短促的三十七年的一生当中,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而永恒的作品,也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世人瞩目的追忆大师踪迹的去处,让年仅26岁的作者欧文斯通一举成名。
作为画商、牧师的梵高永远不成功,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击都锻造着他,使他不屈的头更高地仰起,让他脆弱的心更坚韧,只因为心中那个钢铁一般执着的追求。他是为绘画而生的,他怎么再擅长做别的什么事呢?除了绘画,他还有什么?而那些所谓的尘世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可以没有温暖的居室,可以没有美味佳肴,可以没有肉体的欢娱,但是他不可以没有画笔,不可以没有心灵的支点。绘画就是他的生命。
梵高原本可以有着衣食无忧的富足平坦的生活道路,优越的家庭环境、名门望族的社会背景、聪明睿智的头脑,这一切是让任何人都羡慕和向往的,可这并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为艺术而生的。他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风口浪尖。物质的篑乏换来的是精神的充足。
当身边充满了诱惑的时候,梵高冰冻着自己狂热的神经。他可以投身温软的怀抱,但他没有丢失灵魂的守候。父母、情人温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没有忘了生的意义。
作为一个人,梵高失意、痛苦、绝望,但他有让他终生依恋和不舍的弟弟提奥。他是幸运的。提奥的资助和慰藉成了他精神的支柱和动力。他们是那么的终生相守,所以在梵高去世仅仅六个月,提奥也离开了这个世界,随他心爱的兄长而去。没有了哥哥,没有了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提奥真的毫无眷恋。
人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孔子和苏格拉底思索过,马克思和毛泽东思索过,托尔斯泰和昆德拉思索过,答案在哪里?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篇二: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是我喜欢读的书中的一本。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拿在手里翻翻、再看看。因为看着它,我就觉得全身都被注满了奇异神美的力量。它能激励着我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有不平凡的对生命的、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绘画艺术的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
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每当我向哪些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我自己先就激动不已,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永难磨灭的印象梵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梵高是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一生很苦、很累、很疯。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
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音和色之间的契合关系。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梵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曾说黄色何其美!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只要你见过了作品《向日葵》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了,就象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一样一经被谁见过,它的形象便永远留在谁的记忆里一样,他的向日葵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所混淆、冲淡。他的很多感人的作品让人看了以后都会恋念不忘、会落泪涕零!
梵高的画几乎不用平涂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强烈的韵律感的笔触推进变化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象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是会有暗流和旋涡,将人们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
梵高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绘画的,他最后因为受到感情和事业绘画的各方面的挫折,他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就在他不得不住进疯人院的期间,他还是坚持不懈地在炎炎烈日下继续画他心中的画,以至于最后吞食了颜料!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是何等的疯狂啊!最终他还是忍受不了命运的折磨,英年早逝,年仅37岁!
他的作品能打动人们的灵魂。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的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他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透露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他死后,他的那些用生命换来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可和赞美,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绝世珍品。
他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绘画艺术的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不断进取
【篇三:梵高的坟茔读后感作文】
初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作者感情的深挚所感动;再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
梵高的卧室是那样简陋,那仅有的一扇窗,通过它,只能够望见天空,望见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难却无能为力的天空。夜晚,当梵高躺在床上,当点点星光倾泻到屋内时,他会不会起身,走到窗下,虔诚地祈祷,祈求上苍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有坚持的勇气与力量?也许会吧,因为在他最后的杰作中,有一幅《欧维尔教堂》,在诗人的题词中说上帝是梵高生前心灵的最后一字,可见在梵高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还能向谁祈求最后的希望?
在《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浓密的乌云是梵高所面临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它如此地阴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笔下,纵然它可以吞噬宇宙万物,却唯独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灿灿的麦田,闪耀着鲜亮的光彩,那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希望与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乌云而蒙上黯淡的阴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却是更加耀眼,更加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这幅画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坚强与执著,他怀着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坚持,他渴望梦想成真,渴望感受到从痛苦中走出的欢乐与欣慰,就像一只梦想爬出深井的蜗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终坚持,因为它厌恶了井底的黑暗与阴冷,厌恶了井底的死寂与污浊,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风的吹拂,阳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缤纷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论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无法攀援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时空,伸出双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寻觅,听他讲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时空,听他诉说,替他分担心底的忧伤;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忧郁哀伤但我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做,除了在那里为他默默流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让他企盼,让他付出,让他坚持,却在他生前什么都不能给予,只给他空空的等待和绝望?
今天,所有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国都争称梵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里一悬他的心迹。既然要在一百年后给他如此大的殊荣,为何不在一百年前给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不渴求荣誉,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点对他的认可与承认,只要一点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他就满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点点的希望他从未得到过。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会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会没有幸福,他就不会那样凄惨地离开
梵高生前没有苛求过什么,也从未伤害过谁,却总是被伤害,死后也是。死后的殊荣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无心得来,为何有那么多子虚乌有的垢辱强加在他的身上,为何在死后依然不给他人格与灵魂的尊重?是为了显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视角独特,还是嫉妒的怒火让他们容不得别人比他们好?若是如此,尽管把那些荣誉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给他一片安静的天空
梵高的坟茔,简陋却不荒芜,令人凄恻却又让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着这个安息的人,守候着这个执著于梦想的人,守候着这个不会被忘却的人
【篇四:《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第一次读《梵高的坟茔》,对于这个37岁便自杀身亡的天才画家感到丝丝惋惜。是社会的压力让他无法喘息,是那个时代将他逼上轻生的绝路。在人云亦云,贵族高官把持着社会血脉的时代,钱和权像两扇冰冷而坚硬的大门,将梵高挡在尘世之外。有谁能对生活保有真正的热情,对艺术给予起码的尊重,于是再次读了范曾先生的文章,文字结束后,丌知为何先前的惋惜已慢慢减,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凭着对艺术的喜爱,我知道一个艺术家追求的幵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每一个艺术家心里都有别人看丌见的世界,他们在这个超脱尘世的地方完成自我心灵的救赎。当你觉得他们是因为众人的丌赏识,世界的丌公平而悲伤流泪,而无奈自刎,那么你错了。梦想、激情和爱,是他们唯一的需索。悲剧便在于,艺术家们的梦想往往要高于常人,常常便被规为幷想。在这群可爱的幷想里,充满激情、充满爱。
梵高先生的画被规为后印象派作品,当你用心品味和回味先生的画作时,便很容易发现,有的画都拥有浓重而鲜亮的色彩,拥有充满力量和柔情的线条,如大海里成群的鱼儿在画布上缓缓游过。先生的画作永远是那么唯美而有诗意。丌知这些大大小小的画布上洒下了多少温柔多少爱意,才能将人的内心临摹得如此淋漓尽致。梵高奔波于黑暗的社会,挣扎于险恶的人心,生活的空虚只有通过伟大的内心来填满,那些抽象而模糊的图案便是梵高先生对光明对自由对美好对爱的追求。画笔则是通往先生内心之门的钥匙,将神秘的世界一点一点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梦想。不经意间,十八个春秋已从我指尖悄悄溜走,这本该是渴望成长的季节,青春的气息掩盖了儿时的稚气,挺拔的少年即将不象牙塔挥手告别,踏入未知的世界,开始漫长的旅途。时间是丌回头的列车,我看着窗外却开始了迷茫不丌安。时间过得越快便越没有安全感,感觉这一切都不内心的轨道相偏离。死性不改又偏偏丌愿和别人一样将宝贵的青春浪费在大学、考研、工作的旧圈套上。时常在万籁寂静的深夜问自己,是否还记得儿时的梦想,是否还记得十年前那个热爱画笔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单纯的孩子。会突然的惶恐,担心明天醒来自己已白发苍苍,一切都会来不及。可是转念想想,梵高在束缚中艰难求生,却有着自由的灵魂和思想,而人性的最大解放不就在于此吗?又何必作茧自缚,将自己捆绑呢,在这个星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忧愁,我只是万物中毫不起眼的小生灵,为何不向着太阳的方向,迎着梦想之风,扬起青春的帆呢!
关于激情。事实上,梵高幵没有很与业的学过绘画,凭借绘画的天赋创造出举世惊叹的画作。而这也是他的画之所以充满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没有教条的框框,没有觃则的驱使,以对色彩的激情作为创作的支撑,用内心的力量挥洒油墨。本来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原来被束缚住的所有激情都会在这个地方一幵释放,而生活却总是事不愿违,在这个荒凉的校园里,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谁的心里会真正种有激情这种东西呢,每个人关心的是怎样讨好老师,怎样出名怎样火怎样受人追捧,怎样攀高枝,怎样拿到一个好的分数怎样得到各种有用无用的证书。似乎每个人都在奋力追求,努力得疲惫丌堪,可是这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吗?这真的就是自己这辈子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吗?到底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高中毕业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和我说过,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保持一个和现在一样纯净的内心,要去相信,要变得美好。于是我告诉自己要有激情要有激情,要去热爱去热爱。
关于爱。爱之所以亘古不变是因为它永远也纠缠丌清。没有缘由地去爱,同样没有缘由的不爱。没有什么人能说清楚爱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只知道爱很并福,爱很痛苦。梵高的爱情是曲折的,痛苦的暗恋遭拒绝,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以及后来不高更的同性之恋。可是爱本身又有什么错呢,人的社会性就在于大部分人只乐于戒者说不得不接受约定俗成的观点,可是有时候想想,单纯的去爱一个人难道不可以吗?是男是女有那么重要吗?蔡康永说:我不是因为同性恋而爱你,也不是因为爱你而成了同性恋,我只是爱上一个人,而他刚好是同性而已。其实一切都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我们偏偏要自己制造羁绊让自己摔倒,自己锁住自己的内心。爱就应该说出来,不管结果怎样,至少过程是令人欣喜的,至少我们爱过。我也相信梵高的内心是明亮的,因为他是一个敢爱的人。
突然很想坐上时光机和梵高在一起,与梵高一同遨游艺术的殿堂,与梵高一同寻找灵魂之契。
《梵高传》读后感600字
书中描写梵高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与低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为了矿场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的穷人,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虽然矿场的穷矿工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但教会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承认他,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读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难以忘怀之一的就是梵高的爱情,梵高爱过许多人,但他去世时仍是单身的。虽然爱情对梵高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从小孤僻的性格导致他没有成功结婚。然而,几段爱情大大影响了他。
说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爱情,爱情对温森特来讲是多么重要,虽然在这方面,他一无所获,从未成功过。温森特一共有4段爱情,这4段爱情,不断地改变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传》读后感1700字
提奥,浅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在我离开荷兰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像太阳那样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太阳也就无所谓绘画。也许,可以使我趋向成熟的东西就是这个灼热的太阳……只要我有了太阳,把我内心的寒冷驱散,使我的调色板燃烧起来……
梵高正是如此地热爱着蔚蓝天空上那颗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的、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的星球。他的傲慢的愿望,正是直接面对太阳,19世纪著名的画评家阿尔贝奥里埃这样形容道。只是无论是梵高还是这位评论家都不知道,100年之后,梵高和他那些色彩绚烂、个性突出、热情奔放的油画,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颗威力无比、灿烂辉煌的太阳。
仰望太阳的时候,太阳的光与热会灼伤眼睛,这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而仰望梵高这颗绘画界里的太阳的时候,他的画、他的话、他的经历、他的痛苦,灼伤的却是心灵。在阅读欧文斯通为梵高所作的小说体传记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时候,我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心灵被灼伤的过程。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一般书籍中称其为文森特梵高。他是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与高更、塞尚并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的画以其浓烈绚丽的、以黄色调和钻蓝色调为主的色彩,旋转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热情有力的笔触,以及他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次了解和他对大自然本质的个性化描绘而名闻世界,犹以他的《向日葵》、 《莺尾花》、《星月夜》和《麦田》最为著名。他的故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为他建立了博物馆,保存了他几乎全部的素描、水彩、油画。他的画,即使一张小小的素描习作,在现在的拍卖会上,也可以达到别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这就是梵高,一个作为成功画家的梵高。
然而《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并非是写这样的一个梵高,这样一个为世人的眼睛所熟悉的梵高。《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作者欧文斯通希望可以重现这位伟大画家的生活,重塑这位伟大画家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这样表述他写作的目的:面对着文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我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的世界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渴望了解梵高,渴望知道是怎样的生活使梵高可以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体悟到生命?或许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梵高的作品表现出比我们高得多的鉴赏力,使他可以在梵高的作品中看到比我们多得多的情绪与内容,也因此使他对梵高的一生和梵高本人有比我们更多的好奇。然而,每一个曾经看过梵高那些有着强烈颜色对比的画作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那在画布与笔触之间洋溢着的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可以感受到这生命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像作者一样,产生了解梵高的渴望即使这种渴望并不如我们的作者如此强烈。《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价值正在于此。
正像这本书的名字,当你随着作者的笔,跟随梵高在英国、荷兰、法国等各处游走的时候,你会被梵高因其对生活的无限渴求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热情与激情而感动感动这词用得不好,我想还是用前面曾经提到的灼伤更好。梵高的生活热情是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灼伤你的心灵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公与困难,无论是在多么大的失败之后,或许他也会消沉,但是当他决定了自己下一步所要走的道路时,他所表现出的执著与热情都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样的热情实在是过于鲜明了!
一个渴望生活、渴望直面太阳的梵高,他以他的热情生活着,并且希望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众人,感染众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文森特对提奥说。如果说那个散发着自亮光热的圆球是天空中的太阳,那么文森特梵高便是我们人世间的太阳。他燃烧着他的热情,照亮着我们,照亮着我们这些需要太阳的光与热的庸碌的人们。
自传读后感
自传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迪生》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的是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肯动脑筋,克服种种困难,顽强进行科学实验的事。读完这篇文章,我被爱迪生那种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爱迪生从小家里很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多岁,他就开始卖报谋生。他很爱科学,常常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来科学书报和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他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
十二岁那年,他在火车上卖报,卖完报,就挤时间在火车上做起化学实验。由于火车震动,实验用的白磷起火燃烧,车长把他从火车上赶了下来,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被全部扔掉了。车长一个狠狠的耳光,打聋了他的耳朵。
意外和打击并没有使他放弃。后来,他省吃俭用,又开始了新的实验。实验中,尽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他刻苦钻研科学的决心,从来也没有动摇过。
为了试制电灯用的灯丝,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累了就趴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
比较起来,我平时做得真是太差了。平时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爱迪生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而他却能克服困难,顽强奋斗,最后取得成功。而我们现在学习和生活条件都这么好,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我要好好向爱迪生学习,学习他那热爱科学、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勇气。用这种精神时时激励和鞭策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厥作为的人。
自传读后感范文二
自从我看了他的《边城》,我爱上了那个民风淳朴的小镇,也了解了我所在的这个美丽的地方。倚栏轩文学网
现在我有看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感触挺深的。觉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样,清清的,甜甜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自然流淌,却沁人心脾。就像他的《边城》,让人沉浸在那悠长悠长的宁静中,尽情的去领略和感受那里的景色和人情。
沈先生的孩童时代和一般顽劣孩子一样,贪玩,逃学,好斗,说谎全占了。他的父母给他换到远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走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风景。
嘿嘿,这样使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一群小孩上学也是路上磨磨蹭蹭的,钻下这里,看下这里,对什么事情都觉得很好奇,很好玩,所以每次都会迟到,被老师罚站。
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
我从来没想过,沈先生的童年会是如此,总觉得他应该跟其他人一样从小就是一个佼佼者,而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孩子。
她们在路上摘人家果树上的果实,挖黄泥地里的红萝卜。他们觉得这是在帮果树减轻负担,是为萝卜们不再受委屈被埋在深土里。
除此以外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即或者任何东西都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说真的,我很羡慕沈先生,因为他们过的很快乐,就算在别人看来是没有出息的行为。
我小时候也很爱吵闹,整天像一个假小子一样。可是我每天都过的很开心,很快乐。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和我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去冒险,一起去观察我们自己所好奇事物。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河里洗澡,去翻螃蟹。
秋天的时候,我们去山上摘野果,冬天我们坐上自制的滑板车滑雪,所以现在回忆起童年觉得幸福无比。
沈从文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而我们的童年也是幸福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没有你童年的,他们只有大堆的作业,无数的辅导班。他们几乎没有伙伴,更不可能与伙伴们一起去亲近自然,与自然有什么亲密的接触,也不可能了解自然中的事物。
我在现在的孩子将来回忆童年的时候,他们会记得些什么。
《梵高传》读后感500字
翻开文学史就会发现,大多数艺术家都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梵高也不例
梵高有四位对他有影响的人,他第一爱的是乌苏拉,然而乌苏拉的结婚却是他无法接受的。这使心灵脆弱的梵高变的阴沉抑郁沉默寡言。直到他遇见凯,他才知道现在的爱情是多么的深邃丰富,而凯的“不,永远办不到,永远办不到”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他疯狂的爱被无情地拒绝了。在这,我不得不想到梵高为了凯,把手放在蜡烛上这事——这是多么真诚的爱,多么执着的爱,多么深沉的爱!无法想象,能有什么事重要得也能让我们忍受那火烧的灼痛?后来他与茜恩的结合,或许已经没有爱情了,但是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到天底下还是有使生命值得下去的事,可是茜恩的种种要求使他明白自己的无能。当玛高特出现时,梵高是真的体会不到爱情了。玛高特的自杀竟无法使梵高感情上受到很大伤害,他更在乎的是邻居对他的厌恶……
他渴望拥有一场爱情,却五次被残忍的拒绝。
他历尽心血,废寝忘食,只是为了用他的双手绘画出自己的画,却没有人懂得欣赏。
他付出了血的代价,却被人们当作精神病。
他还未真正地享有过一次荣誉,就这样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梵高传》读后感_1400字
《梵高传》读后感1400字
再遇梵高
去年,同学买了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着伟大的画家就躺在书桌上,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因为向日葵,我想,我必须去认识梵高。这一认识,我的生命中也就有梵高,我不曾认识的梵高,伟大的梵高。
我想我们就有了一个读梵高传的理由,一个伟大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识他呢?当我还想找些什么理由时,我不自禁的再次翻开了传记,再次遇见了梵高。
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没有名气,让父亲失望,让妹妹痛恨,这就是梵高,生活中真实的梵高。除了拥有精神病之外,梵高就只拥有绘画了。
一个如此悲惨的人,该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这就是梵高的魅力所在。
记得去年当我看完梵高的传记时,我在图书馆感动的留下了眼泪,因为渴望生活,梵高活出了他的魅力,他孤独、贫困、多病,他没有放弃过绘画,即使不被认可,他也不曾放弃过绘画,即使他杀了自己,他也不曾放弃过生活,这就是梵高。
在梵高短暂的一生中,不得不提一个他最重要的人,他的弟弟提奥,是这个弟弟的帮助、支持、赏识,梵高的生活才得以进行。弟弟提奥,是梵高唯一的粉丝,当哥哥消沉、失落时,他总是会想办法,给予哥哥帮助;当哥哥生病、贫穷时,提奥总是会陪伴哥哥,会给哥哥汇钱,尽管提奥自己也没有多少钱;是提奥在艺术上给予哥哥肯定,并且向哥哥介绍艺术流派,他是弟弟提奥,却像是哥哥的上帝,给梵高带来了阳光。弟弟提奥在哥哥死后不久也去世了,他和哥哥合葬在一起,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在他26岁的时候、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他也有过艰难的生活,做过报童、推销员、牧童等。7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打动了我。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是这样,对生活的渴望,成就了梵高,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认识梵高的人。人类社会永远不缺乏感动,但是那些永恒的感动却是稀少的,梵高也就更珍贵了。
《梵高传》读后感_1200字
《梵高传》读后感1200字
这本书对梵高一生全景式的描摹让人震撼,还原了一个不那么可爱但有血有肉的人,特别是对梵高性格的描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他坎坷的一生。顶着早夭哥哥的名字降生,这似乎注定他已“输在起跑线”,因为他永远赢不了父母心中那个不曾真正活过的完美的文森特。梵高一生都在寻找“文森特”这个名字下的真正自我,他不是完美的哥哥,不是成功的伯伯,那这个文森特应该是谁?他一生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只有提奥给予了他。
敏感的少年梵高让人心疼,但青年时期狂妄任性易怒脆弱的他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读到他无数次半途而废,真心理解为什么他的亲生父母最后都对他绝望了,但这种半途而废的秉性专注在绘画领域时确让他不断地重启炉灶,尝试无数画法,最终造就他兼收并蓄找到艺术中的自我。命运真的很玄妙。我原以为他在有生之年没有获得过世人的认可,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其实有很多人在他生前就认可了他独一无二的价值,甚至有仅仅是喜欢他画作的陌生人愿意为了捍卫他的名誉与人决斗。可这没有成为他人生的happy ending。因为比世人否定更可怕的是自我否定,多年的失败潦倒贫病交加已让梵高不敢相信自己配得上任何赞美,这反倒比梵高在身后成名更让人觉得悲哀。
提奥在梵高一生中扮演无人可比的地位,在看这本书前四十二章时我深深地同情提奥,也觉得没有这个哥哥他会活的更好,但看到提奥最终的结局时,我真的震惊又痛心,特别是看到他俩墓碑的照片,兄弟俩终于如梵高所愿永远相伴了,因为意外因为疾病,同样死因成迷,弟弟居然仅隔一年就随哥哥而去。兄弟俩有一种神秘地共生关系,一生彼此纠结牵绊,但无论谁先离开剩下的一定无法独活。梵高一生仅有37年,他用这短短的时光看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信、画了那么多画、闯了那么多祸,提奥一生更短,仅有34年,他实际上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哥哥。
梵高好像太阳,他的光芒过于耀眼,他的能量过于巨大,离得太近,他会烤得你一起发狂,唯有隔着他的画作、隔着时光的迷雾,人们才能冷静地体味他所表达的自我与世界。书中我最喜欢的梵高的两幅画,一是翠鸟一是星空,前者我觉得他看到了凡人常会忽视的世界的丰富性,后者我觉得他看到了凡人所不能领略的世界的本质。他爱画肖像,吃土豆的人我无力欣赏,我觉得书中展现的他画得最好的人物肖像是他的母亲,他描画的母亲的神态是那样的慈爱,但我知道那不是他真实的母亲,而是他深爱的,并幻想也深爱着他的母亲。
我一开始拿起书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部作品,越看越觉得作者完成对梵高书信的分析简直不可思议,看到结尾才明白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已开启了“传记写作和艺术史研究的数码时代”,真正改写了“梵高研究的地平线”。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此书都值得一读。
梵高的一生——《梵高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梵高的一生——《梵高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文森特短暂的一生,备受极其孤独的煎熬,最终这种孤独化作熊熊大火,将他狠狠地燃烧殆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文森特小时候就表现出孤独自闭的特质,他热爱大自然,总是孤身一人跑到无边的旷野。
文森特后来每一次到寄宿学校,思乡病就会袭来。在学期结束的两个月前,他可能只身一人走回津德尔特,开始了那些漫长、孤独、自我惩罚式的出走,这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
文森特刚满16岁便被父亲带到海牙,接手他伯伯森特安排的一个古庇儿画廊的一个销售员的职位,但很快他便陷入习惯性的孤独,宁愿一个人孤独地徜徉在附近的城郊。后来被安排去了伦敦,然而孤独的老毛病依然纠缠着他。他说,在这儿,我完全没有存在感可言。
文森特在伦敦艰难工作的同时,他的提奥却在古庇儿画廊的工作却做得风生水起,得到的极大的提拔。父母开始对文森特越来越失望,他和家庭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文森特后来被古庇儿画廊解雇,他把这次解雇称为“一场灾难,仿佛一下子掉进了黑洞,苦心积累的一切轰然倒塌”。几经周折,他开始决定做一名传教士,将他人引向真理的抱负深深扎根在文森特的本性中,多年来的疏离和过于自我的独自沉思让他迫切地渴望劝诫他人。然而文森特立志成为一名传教士的念头只维持了一个月有余。
文森特在和老朋友哈利分别的时候,突然道出了一番饱含情绪的、布道式的告白。在那一刻,他感到这个平凡的世界突然被那些不平凡的思想点亮,自那以后不久,他就决定做一位牧师,并且尝试各种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可是就像他日后做得各种事情一样,每一次都投入自己全部的能量,每一次都耗尽自己所有的精力,但是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消耗着他的生命。
文森特想学习神学,需要首先被大学录取,他开始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在学习上。他的老师科斯塔目睹了他热情逐渐熄灭的过程。随着一次次考核的失败的,尽管他表示自己已经尽了十二分的努力,家人也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
文森特需要艺术来逃避世界,重构现实,尽管他离经叛道,满心虔诚,但宗教从来都不能填补他心中的缺口。艺术和宗教最终成为了文森特想象世界的两大源泉,给他带去抚慰和光明,将苦楚化为安慰,将忧愁化为快乐。
文森特后来突然被博里纳日的煤矿矿工吸引。在万物萧条的严冬,如同朝圣一般,他只身前往博里纳日,追逐那个想象中的自己。这个被称为黑乡的地方,冬天里,雪花一旦落下就变成了黑色,夜晚则遁入一片杳无人烟的死寂。
文森特开始在这里为煤矿工人中的病人布道,可是不久之后,他的偏执开始让他自暴自弃,他只吃稀粥、糖水和不涂黄油的面包,别的什么都不吃,他衣衫褴褛,邋里邋遢,经常在寒冷的冬天不穿外套,他住在茅草棚中,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同时拒绝听从他人的建议。他这种癫狂式的布道方式激怒了当地的教会的其他成员,很快福音传道终止了文森特的牧师资格。
文森特在和弟弟提奥激烈地争吵之后,对家的渴望战胜了回家的羞耻,他终于回家了。但是他太让父母失望了,父母开始对儿子保持着距离,和父亲激烈争吵之后,他又返回了博里纳日。
文森特更加变本加厉地对自己百般摧残,令冷漠的博里纳日人都惨不忍睹。那个冬天,无论风暴还是雨雪,在那片萧瑟的土地上,都能看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文森特赤脚游荡的身影。
文森特开始画画,他疯狂地做着各种绘画的练习。1880年10月,成为艺术家才两个月,文森特离开了博里纳日,他在世上的日子仅剩不到十年了,恰巧是他一生的四分之一。
文森特来到了布鲁塞尔,开始了他艺术的流放之路。由于他没有任何收入,他的画作也没有卖出一幅。他的弟弟开始每个月资质哥哥每个月的花费,从此以后,十年间几乎没有中断过,而且文森特要求的越来越多只为满足他疯狂的艺术之路。这十年,他的幻想一次次破灭,只有他弟弟提奥没有真正抛弃他,一直默默地资质着哥哥绝望的艺术之路。
文森特的艺术之路,“挥霍”着弟弟的资助,四处雇请模特,强迫他们为自己摆姿势,以至于模特对他有些畏惧。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就想疯子一般开始画画,每次都会用尽所有的力气,然后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神经病,最终没有人理他。他开始满心孤独,可是陪伴他的只有绘画。
文森特各种在常人看起来荒唐的行为,终于有一天激怒了作为牧师的父亲,他命令文森特离开家,永远不要回来。“滚出我的房子,越快越好,最好是半个小时之内,而不是一个小时之内就离开”。不管走到哪里,这件事情始终是一个无法忘却的伤口,而且永远无法治愈。
文森特一生给自己弟弟提奥写了无数的信件,他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用信件写给弟弟,虽然其中有些很多逞强的欺骗、各种激烈的争吵甚至一次次变本加厉的胁迫,但是弟弟始终在远方支持着文森特。
文森特有一段时间,希望和妓女西恩结婚,也许是因为和自己的家庭彻底决裂后,他的孤独再次吞噬了他,而这个时候西恩给了他家一般温暖,让他陷入了这种虚幻的温暖之中。后来西恩生下来不知道是谁的孩子,文森特一度非常享受这种家庭式的生活,最终他还是离开了西恩,又继续他的艺术流放之路。
文森特去了德伦特,他对弟弟说,这就是他梦想中的天堂,这是一片有着秋熟之美和道德真实性的土地。他开始幻想着,弟弟能来到这里,和他一起在荒野上画画。
文森特其实一生中都迷恋着家,似乎伴随终身的孤独,只有回家才能慢慢缓解,他再一次回家,这次呆了两年。父母依然不肯对儿子怪诞的行为作出让步,这只能导致文森特和父母更加地对立,然后有段时间达成和解,但是很快又是更加激烈地对立。他开始在家里无所欲为地作画,甚至还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完成了一个独立的画室。直到父亲离世,他和父亲仍然闹得不可开交,父亲说,文森特让他生不如死。甚至妹妹当着文森他的面说:是文森特害死了父亲。
文森特心里一直渴望和弟弟过着兄弟般的家庭生活,他终于去了巴黎和弟弟生活在一起。他幻想着和弟弟会开启成功的合作,他会创作出有销量的作品,走上辉煌之路。在科尔蒙工作室的计划失败后,他没有朋友、没有同事、没有方向,很快陷入了与他一起来的强迫症。文森特怪异的做事方式很快影响到了弟弟提奥的社交活动,朋友们不愿意来到提奥的家,只是不愿意见到“无法相处的”文森特。
文森特突然撤离了巴黎,这是他撤离中的最初一个,先是从巴黎撤退,再从阿尔撤离,最后从生命中撤离。在去世前两个月,终于坦诚了他离开巴黎的原因,“父亲去世后,我去巴黎寻找提奥,然后我是如此喜欢他,这时我才明白他有多么爱父亲...我不待巴黎是对的,否则,对我来说,他与我会走得太近”。
文森特为什么来到阿尔?如果文森特不是早已心有所寄,他或许也能从阿尔的历史古迹中发现能安抚他的那种隐喻。
文森特在阿尔的黄屋子里,又开始了那种习惯性的幻想,幻想弟弟有一天能来阿尔和他一起生活。在和贝尔纳产生分歧之后,他开始疯狂地用尽各种手段,希望高更能来阿尔和自己一起作画。“这里是如此美丽,所以我真希望你能待在这里”,他写道。在高更到来之前,他实际已经和阿尔的居民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他们都躲着文森特,认为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正如文森特之前呆过的那些地方的人们。高更的到来并没有使文森特完成人生的救赎,他们俩的作画理念时常产生不可协调的矛盾,高更甚至作画讽刺文森特。而文森特古怪的行为,开始让高更越来越难以忍受,他开始计划离开阿尔,回到巴黎。
在圣诞节的前两天,高更的离开彻底击溃了文森特,所有关乎罪恶、恐惧、失败和死亡的幻象一股脑儿钻进了文森特的脑海中。他开始失去了理智,消失在夜色中,看不到救赎希望的文森特瘫软如泥,开始酗酒,然后喝醉,魂不守舍,甚至连方向也摸不清楚,跌跌撞撞的回到卧室,他拿起了盥洗架子上的剃刀,他抓住自己的一只耳朵,朝这只令人厌恶的耳朵猛地砍去。他开始发疯了,开始到处寻找高更,他跑到妓院,但是守卫并没有让他进去。他回到黄屋子,摇摇晃晃地爬上了血迹斑斑的床,躺在猩红色的床单上,头晕目眩。他闭上双眼,等待甚至期待死亡的降临。
文森特的家族是有精神病的病史的,他的亲人中有很多精神病最后发疯的案例,包括后来他的亲弟弟和妹妹。
文森特后来精神病反复发作,时而正常,时而发疯。邻居们都害怕他,甚至向当地警察局请愿要求把文森特关进精神病院。文森特清醒的时候,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病了,也屈服现实,他决定住进精神病院,但是一直坚信自己可以被治愈的。
圣保罗的精神病院坐落于山谷中,这座山谷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文森特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照顾,一度有过很长时间精神都是十分正常的,当然也开始作了许许多多的画作,那些精神病人很好地扮演了模特的角色。
文森特在清醒与发狂之间,他的艺术灵感也升华到了极致。他的理解、思考和观察已经超越了“现实的”夜空---他不喜欢夜空绘画中都是渺小的静态斑点以及灰暗的灯光,他要探寻无限的可能性以及永不熄灭的星光背后更真实的东西---最终极的宁静,这也是他在左拉绽放、散开、闪烁的星空中体会的。于是,那幅闻名于世的《星夜》诞生,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放异彩。
文森特去世的前几个月,他的艺术风格逐渐引起了轰动。奥里耶表示,从来没有一位画家的艺术如此直接地指向感官:从他真诚的“莫名的香气”到绘画中的“血肉和实质”,从颜色“辉煌和光芒四射的和谐”到线条“热情的感官享受”。
只是这一切来得太晚了,十多年来,他的画作从来没有得到认可,他被众多的艺术家抛弃,认为他的作品毫无价值。每一次文森特满怀希望,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伟大的作品,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冰冷的拒绝。但他依然坚持着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几乎可以肯定,文森特不是自杀的。
那天,文森特在拉乌旅店吃完午饭,拎起装满颜料和画笔的袋子,把画架抗在肩上,出去创作,数小时后,太阳落山,他跌跌撞撞地返回拉乌饭店,他的布袋、画架和画布统统消失不见了,他的肋骨下面出现了一个弹孔,他只说,他弄伤了自己。
没有人知道那几个小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直接的目击证人。当时子弹没有穿透他的身体,并且从一个诡异的角度射向他的腹部,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有两个顽皮的孩子,在玩枪的时候误伤了文森特。自杀的人是不可能朝着腹部开枪的,并且这么短的距离,肯定是能穿透身体的。
文森特曾经说过,他不会自杀,但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也不会拒绝,可能在他中枪的那一瞬间,孤独一生的痛苦瞬间得到了释放,甚至迷恋上了死亡的感觉,所以,他宁愿静静地死去,超越尘世间的一切。
文森特是死在弟弟提奥的怀抱中的,他对亲爱的弟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就想这样死去”。凌晨一点刚过,那颗狂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短暂而孤独的一生就此终结。作者:孤独者
读后感《梵高自传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梵高传记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