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老子读书笔记 > 地图 > 老子读书笔记,2024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共 2857 篇)

  • 1、 《老子》的读书笔记通用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老子》的读书笔记通用,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老子》的读书笔记 篇1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而事物的变化有

  • 2、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

  • 3、 老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篇一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

  • 4、 《老子》读书笔记

    篇一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 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 5、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 6、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

    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

    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读书笔记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

    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当年朴槿惠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走出了低谷。后来当上了韩国总统。

    2、好处二:当你处在顶峰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就会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朴槿惠的经历似乎说明了这点。她当上总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却在此后遭遇了闺蜜门,急速下落重新回归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达到极限,而急转直下呢?

    冯友兰举了牛顿的例子:

    牛顿感觉到,他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

  • 7、 《老子的帮助》读书笔记_创新作文400字

    创新很热。大到创新性国家,小到解决具体事情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无处不在。所以人们讨厌守旧,因循守旧,算是对一个人很严重的批评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谈创新,我也常煞有其事的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其实说到创新到底是什么,我还真说不出来。

    近日看《老子的帮助》,老子讲人要知止,即达到了目的就应该停止,也就是所谓的见好就收,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理解,我反而理解了什么是创新。

    要谈创新,先说守旧?何为旧?我理解旧也就是前人所固定的一些东西,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观点,这些旧是经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那为什么守旧就错了呢?我想可能是未能知止的原因吧。前人的经验固然很好,但那是具有一定条件,随着时代、环境等条件的变化,经验也会变质。运用前人的经验而不知止,就成了守旧。同样,今天我们创新了,环境变了却抱着不放,那仍然是守旧。

    所以,想要创新就要知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放弃自己固守的理念,也就是要不断地自我否定,敢于停止旧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

    否定自我,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想这恐怕就是创新的最难点了吧。

  • 8、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文:修雷;道德经第一章很恐怖,非常晦涩。本章作为开篇第一章,定义了很多的概念,道,常道,名,常名,无名,有名,天地,万物,无欲,有欲,妙,徼,玄,玄之又玄等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都可能指代不同的含义。解经我就不抄了,我也没理解很多。摘抄些概念。欢迎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版:图腾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比如石头)的神力创造。

    第二版:兽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一只鸟、乌龟等创造出来的。

    第三版:人兽宇宙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慢慢成熟。

    第四版:人性宇宙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人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创世者。

    第五版:没有创世妖的宗教。比如不可知论者,泛神论者,自然神论者

    第六版:科学宇宙观。总结为,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但是,第六版存在的问题:一、如何解释并找到第一因?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从科学的角度,到底存在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我自己在想,即使玄论被证,那玄会不会又引出了一系列的从哪来的问题)

    回到《道德经》。我们来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

    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无,无是一种鸿蒙之气,无质无象,所以无名。无生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无欲: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象,故生有欲。合道则生无欲,应物则生有欲。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都排遣走了,而是人在

    领会到无的时候,生出的一种状态。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妙: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原意是人扔东西出去,引申为轨迹,道理,象。

    (神,原意并非神仙神奇神叨叨的神,而是造化之良能)

    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的追求蒙昧无知。

    无欲有欲之辨(辨认的辨),体现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从形

  • 9、 老子的“道”与“人” ——读《老子》有感
    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末期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几乎每本我所看到的研究老子的现代著作都以类似的人物简介作开篇导读;而接下来对老子其人其事的评论也多雷同: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老子的思想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也许是出于对类似侃侃而谈之大作的由衷的恐惧,又或是在愤世嫉俗的心态的影响下,我对所谓古代先哲的智慧总抱着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每狩猎于图书馆古哲学之林,一触及此类开篇,如捡刺猬,弃之恨晚;而去寻新猎奇,于是总与先哲的大智大慧失之交臂。 真正对老子学说有所了解却是源于蔡志忠的漫画。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赘述,取而代之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幽默地再现了一代先哲的思想。我以为以一种轻松而非学术研究的心态去接触这类语言上较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反而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让人领悟真谛。此后,我又把《老子》原著通读了几遍。合上整本书,闭上双眼,一个逻辑概念和谐统一的崇高而朴实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哲理并非挂在天上,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是很自然地反映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自然却不为人注意,不为人先知,直到有一天某位智者经过深刻的思索与反省,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传于后世,如同科学家向我们宣告空气的存在一样时,我们才恍然顿悟。而这位哲学上的智者便是老子。 这里我无意也没能力从哲学的高度去论述老子的思想,去争辩它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去称颂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更无力去考证老子存在的真实性,他与孔子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只是想对老子对人的感悟作浅显的接触,去体验一下老子的道。 小时候被父亲拎着耳朵背的《三字经》到今天我几乎忘光了;只有开篇一句还记忆犹新:人之初,性本善。性是否本善我不置可否;倒是对人之初三字的思考害我死掉不少脑细胞。那时曾凝望蓝天,很认真地去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是那第一个妈妈是谁生的? 何谓人之初? 人是什么时候存在这蓝天与大地之间的? 幼小的我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个傻问题已牵涉到哲学研究的领域:对自我的思考与认识。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些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自我塑造都已成了被人说烂的名词。真的如此简单吗? 确切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也许你会惊讶,这一追本溯源的问题,在老子之前,还没
  • 10、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一)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一精一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一毛一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一性一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一性一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一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2-02-05

  • 2019-09-20

  • 2023-04-08

  • 2021-09-13

  • 2021-12-06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1-02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1-10-09

  • 2021-11-09

  • 2019-09-20

  • 2021-11-24

  • 2021-09-14

  • 2021-09-27

  • 2021-09-17

  • 2021-10-26

  • 2019-10-2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2-01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3-01-07

  • 2023-04-2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老子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老子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老子读书笔记、2024老子读书笔记,老子读书笔记摘抄,老子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