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子读后感 > 地图 >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29 来源:互联网

[精品]老子读后感汇总。

书籍是宝贵的财富,当读完关于教育与爱类型的书时,我懂得了关爱与宽容。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这时不妨抽出一点点时间将感想写成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开始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老子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老子读后感(篇1)

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

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人回归于自然之心,也就无所谓心病了;这也就是佛法讲的清净无染之本性,本性清净无染,何来心病?

老子读后感(篇2)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读《老子》有感。”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并提倡,但对“不善人”,不但不批评,还要当作我们的镜子,用“不善人”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缺点,以便于改正、提高自己,这不容易做到。

难怪孔子说老子是一条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基本上能做到把“善人”当做老师,当做榜样,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读后感《读《老子》有感》。但若把“不善人”当做镜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度量,相当高的涵养和精神境界。

我们之所以很难做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是对坏人深恶痛绝,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惟其如此,我们如果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就更应该正视自己、解剖自己,让正义之光照亮自己,让先贤的智慧唤醒自己,让恶者之行警戒自己,让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扫除心灵上的任何藩篱,抹去心境上的所有尘垢,还一颗清纯空明的天然之心,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自然人。

老子读后感(篇3)

《老子的帮助》,这是一本类似注解的东西,并无新的观点。全书的结构是复述+例子+感想=解读。从全书看得出来,王蒙老爷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解读《道德经》,以此教给年轻人们一些混得开的技巧。我看完这本书后只想说一句话,不如读原本。

我说的原本是指推荐大家看《道德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经》”老子能给的帮助要靠自己领悟。

道德经,我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从全书解读,我只对其中几句话,写写我个人的浅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以来有无数种解释,我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道,《说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须的意思。常,通长,长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这句话可以这么解释,“道路可以作为道路,必须长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为名字,必须长久被人明白”。这仅是个人的解释,类似大白话的解释,看客看过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比较认同的解释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但是,斯,析也。《说文》,析,有分开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丑,善恶本为一体,只是我们要学会怎么去分辨它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是说,自然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种态度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万物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妄加干预,破坏了其中一环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预。

老子读后感(篇4)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那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那黄河、长江的水体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张;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这一切的一切摆在眼前时,想想我们的有为是否已经过了度?现在,我们学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喊着响亮的口号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老子读后感(篇5)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可以过得去。”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到底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老子读后感(篇6)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翻过《老子》,没有深读,感觉它是用来背诵,以便和朋友交流时冒出几句里面的章节,显得挺有内涵。挺有幸在我对人生家庭开始有些体验和感悟的时候,可以再读《老子》。感恩关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举办这样的读书会,利益大家。

下面我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两点做个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关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规范还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听关老师讲解后明白,原来古人说的德是“道”赋予万事万物的本性和表现。道是啥呢,道是说不清道不明,恍惚朦胧似有似无的,简单说就是一股运作世界的无形力量,就是老天爷那个角色。这股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现代人太多外求,内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达应该由内及外,如果顺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变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吗,内求吧,认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们体内的道连接,跟自己相处好了,内在圆满外面也就顺畅了。

另外,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和情绪的关系,发现爱和恨是共用同一条神经元,就是说当你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在运作,只是它们分处一条神经元的两头。这点和《老子》22章的内容吻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直,敝则新。切割去看这些状态似乎是对立的。如果整体来看它们是变化统一的。短短几句话我明白了整体观。当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爱的一面没有被看到。你恨一个人,可能爱也一样多。当思维打开后我感觉自己更能接纳自己和身边的人,允许多种形态出现,好和坏只是一时的,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关老师接下来要好好研读老子,毕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养育好小孩啊。

老子读后感(篇7)

马池霞

翻开《老子》这本书纯属偶然,但是阅读之后,便被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深深折服。

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是《老子》第二章中的句子,意思是“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不胡作非为,注重身教而不以言教。”这句话在原文中是指“圣人”的治国方法,而我读到这里悟到的是这句话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启示:

1.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无趣的,没有灵魂的。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参与感,没有存在感。长此以往,“教将不教,学将不学,一切皆休矣!”

2.作为父母,我们说再多正确的话不如做一件正确的事。有没有这样的困惑:你说了100句,孩子为什么一句都没听?你说了100遍,跟你没说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孩子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其实,孩子小的时候听不懂我们说的大道理,就算他长大了能听懂了,他也不一定愿意听。而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擅长模仿,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这样一种理念“多做,少说。多做正确的事,少说没用的话。”正所谓“师者处无为之事,亲者行不言之教。”

二、“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九章,意思是“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在自取灾祸。”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富贵不仅仅是指钱财,还包括人生经历中的精神财富。而对这句话我更偏向于理解为“常怀敬畏之心”。我们都在不断地努力中积聚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而且越积越多。在这积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满的时候,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太多技能,可以应对所有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教学,一年一年的积累下来,教师对教材、对中考都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就可能会出现松懈、倦怠的情况,创新的意识渐渐淡薄,这时候就会出现教学的“瓶颈期”。究其原因,我总感觉是缺少了一点对教育、教学的敬畏之心。只有这份敬畏之心,我们才会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天,用心对待每一个我们接手的孩子。

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这句话出自《老子》六十四章,原文是这样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体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起于最初的堆土;千里的远行,就从脚下开始。”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由少积多、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作为教师,成长的道路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上课、听课、出课、培训的机会,因为每一次小小的历练都是帮助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台阶,相信只要不断地积累,不懈地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台和远方。

一部《老子》蕴含了太多道理,隐藏了太多玄机,只是我阅读的时间有限,参透的道理也有限。相信善于阅读和思考的你,在翻开《老子》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老子读后感(篇8)

余式散文的风格,一如既往的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读过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中华文化,可谓是如痴如醉,再次感受现代艺术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释》又给我带来别番韵味。

被称为生命之书的《道德经》,余秋雨《老子通释》用现代文还原其风采

《老子》、《周易》这些书,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思维起点,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面对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经》,那时的语言文字和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太大变化,当我们面对那些难懂的古文字时,难免会被吓退。把深奥的古文,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述给你听,《老子通释》就是这样一本书。

《道德经》的历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韩非子,苏辙等等。在《老子通释》一书中,余先生融合讲解、翻译、注释于一体,以通达畅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对道德经加于解读。有读者表示,余先生的这本新作,是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经》读本。

读完这本书,其内容的确令我震撼不已,但读完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过程,第一次以一种最舒适,最易懂的方式走进古代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我看来,《老子通释》或许是余秋雨为现代人认识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种捷径。

“这就像天天喝长江水,总要渡一次长江;天天看昆仑山,总要上一次昆仑。”

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尽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书所遵循的三个原则。他毕生致力于阐述中华文化,为了作此书,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做准备,这是一种态度,更像是一种情结。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读《道德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它说尽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两千五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人为它着迷;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思考社会,它都会让你找到豁然开朗的答案。

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奥秘,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经历啊!我相信,翻开这本书,我们都可以开启一次美好的阅读与思考体验。

老子读后感(篇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xx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xx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矗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读后感(篇10)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老子读后感700字: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老子读后感作文1300字:老子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精品]区块链读后感汇总


当同一本书被不同的人阅读时,每个人心中的所想都是不一样的。我读了作品一文,文章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读完书之后,不如尽快将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样写出一篇相当高大上的作品读后感呢?经过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推出区块链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区块链读后感 篇1

五星推荐,想了解区块链的朋友可以看看。

之前看了一些关于区块链的书和文章,也看了腾讯,京东,比特币的白皮书。感觉似是而非,要不就是假大空,没什么实质性内容,要不就是太专业,纯讲技术,费半天劲看懂了,并不知道有什么用。

一直在讲区块链很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到底火在哪里?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能解决问题?只能甩一堆专有名词,并不能真正理解。

就比如问区块链是什么,说是一个基于密码学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账本。

我脑子里盘旋了无数次,为什么一个账本能解决问题?哪些问题需要通过账本来解决?

这本书正好把这些东西串起来了,它讲了每个概念或名词的来源,含义和应用。真正的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且没有故弄玄虚。

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多答案。

其他比较推荐的是两个白皮书,一个是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一个是以太坊的白皮书,建议中文版和英文版结合的看,中文翻译有些不太准确的地方。比特币的白皮书主要讲了比特币本身是如何产生运行的,运用了什么技术和方法,技术方向的人要看,区块链是从比特币中抽象出来的,里面有区块链的核心思想。以太币从其他山寨币竞争币中脱颖而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将比特币底层技术封装了起来,并加入了智能合约,使得区块链不仅仅应用于数字货币,降低了区块链应用的门槛,大大扩展了区块链的应用领域。

觉得中本聪是个很厉害的人,他留下了一个白皮书和一个比特币系统就隐身了。后面很多人去研究它的原理,它的意义,它的应用。有点像中国的《易经》,简单明了,可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都在研究,每一代人都能从中研究出不同的东西来。

道可道,非常道,能描述清楚的不一定是真道理,不解释也是种大智慧。

最后,我一定要把全书最震动我的内容记下来,牛顿量化了力,香农量化了信息,而区块链则是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定义信用。不是计算人或者参与主体的信用,而是计算信用行为的可信程度,或者计算一个信用行为在未来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如果说互联网技术革命性的降低了人类信息交互的通信成本,区块链技术将极大的降低价值交换的信用成本。

账本实质上解决的也是信用问题,所以为了解决信用问题而成立的第三方机构或者平台,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替代。

有幸经历了信息互联网,也希望有幸参与价值互联网。

区块链读后感 篇2

《图说区块链》读后感500字:

《图说区块链》是入门区块链的最佳读物。概念清晰,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故事幽默诙谐,读起来没有一点压力,理解起来很轻松。

书中说到两段历史。一段关于账本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画图、结绳记事到现在的分布式账本。一段关于比特币的简史,从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出生直到2017年6月份关于比特币的重大事件。为什么要用比较大的篇幅介绍这两段历史,借用一段话说明: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的演变过程,向来不是偶尔的,齿轮下主线构造的巧合,在命运勾勒下是必然的结局。

当然,区块链离不开技术,作者在第2章用大篇幅解释了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如何运作的以及区块链的原理。如果没有看过书,肯定会觉得很难理解且枯燥,但是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和图片结合,本来枯燥的技术,理解起来觉得也没那么难,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当然限于篇幅,只能是大概说明,细节还需要我们去深究。

我在刚开始学习区块链的时候,很困惑的一件事是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想了很久也没有得到答案。看完本书后立刻明朗起来,那就是需要解决信任问题和价值传递的场景都可以使用区块链。另外本书在第4章应用篇介绍了大量区块链的应用领域。如果需要详细了解区块链的应用,可以参考《区块链社会:解码区块链全球应用与投资案例》一书。

限于篇幅,所描述的问题有限,还需要我们多看,多思考,多参与,多学习。

区块链读后感 篇3

前言

好了,只对书里感兴趣和有波动的地方做一些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

上本书《失控》了解了去中心化然后对区块链有了浓浓的兴趣想深入了解,然后才有了这本书的读后感。早在14年就有人跟我说区块链,那时候我还是个只在电商里摸爬滚打的小运营。当时那人给说比特币并不是复杂的游戏币,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前段时间听说他已经北京买房了。上周,比特币大跌,价格依然不菲。泡沫是足够大,破了炸碎了一部分人,然后也富了一部分人。前端时间逛知乎,贴吧,看到个13年的帖子,就是币圈里一个大佬回复一个帖子。标题是,大学生,攒了5000人民币,想理财,不会,请问大神们如何投资。大佬推荐买比特币5年后再看。到今日,那5000人民币的比特币估计在峰值抛出的话净赚2亿,即使现在卖也有2000万。不得不说,其实我们离亿万富翁的距离确实很近。还是KK说的话,涌现是必然。我们需要把握涌现,看清涌现。我并不是财富万贯的人,只求能看的懂,学的明白,一盏灯,一壶清茶,一个爱人,一个家,写写感想。

正文

一、序里面写的很全面,从互联网的诞生,网络协议以及等等。其中说到了数据孤岛。现在的互联网发展出现了一个悖论,走向了初衷的反面。互联网提倡共享、公开、透明。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一直倡导这一理念。但事实上,他们掌握的大数据会和别人共享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形势下,大数据必然是一个公司的绝对内部资源。这样就导致了大数据集中问题。大数据的集中就会形成多个信息孤单,大部分数据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无法在全社会形成流通的闭环。仍然难以解决降低社会信用成本的问题。区块链将会进一步解决这问题。这就好比,IOS和Android两个系统,说是Android是开源,共享,其实像小米、华为等手机还是会做自己的Android的单独Rom,去增加辨识,数据截获采集等,就好比数据孤岛。说到这就有有人说,数据孤岛反而是帮助用户可以保证自己的隐私。现在的设备都是把个人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公司的服务器里。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就是建立个人服务器,我认为轻便的独立的服务器以后肯定会是主流,用户将自己的信息和验证方式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不用上传到网络,不会被监听,加密的方式也改用比特币的方式,这样才是完全书数据孤岛,才能完全保证安全。文中说到两个方式,硬件和加密,硬件讲完了,讲讲加密。每个人在微信上产生的大数据,对每个人自身都有很大价值。如果这些数据用类似Factom(公证通)这样的系统加密后形成一个新的数字水印(哈希)然后保存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每个人自己产生的大数据都不可篡改,私钥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也就掌握了自己大数据的所有权。

二、比特币。我理解的货币,货币本身一文不值,它的价值来源于其背后的信任。构建信任体系,就是构建货币系统,而这跟美元,黄金,还是人民币没有半毛钱关系。说一下被大家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比特币数量,有很多人计算是2100万比特币。其实是2的五十次方是万亿,不是万。应该是2100万比特币单位,每一个币能被分成1亿分,所以最高计数应该是能装所有的比特分。这个数刚好小于部分编程语言中精确整数最大值,在cpp java里面绝对远远小于整数最大值。货币的根本在于信任,信用。一说到这个就让我想到淘宝,网上铺天盖地的刷好评,刷信用,其实淘宝都在努力解决?仔细想想,限制ID,IP,有什么难的?几十块钱的路由都能限制IP甚至MAC,何况淘宝?不就是为了刷大数据,让大家看这些虚无缥缈的交易额更像是真的么?饿了么,美团,所有互联网牵扯到钱的有几个不是刷的?真的是无法解决么?还是平台需要这些数据,大伪似真么?如果你的钱都有唯一标识并且全网通报,你觉得还会有刷单么?云计算尚在空中,大数据还在萌芽,区块链又悄然而至。我们一直在寻找最节省资源的方式,一直在探索效用最大化的途径,一直在建设最公平的交易体系。我很担心,这样的刷单会停止前进,自欺欺人会让止步不前。

先说这些,下周三我会继续跟大家一起分析这本书和互联网圈。

老子读后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读后感通用


今天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老子读后感,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心境会得到升华。为了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写一写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篇1)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祥子,抛开除了自己就空无一人的家,到城里来,天天省吃俭用,拼命拉着凭来的车,没日没夜,为的只是能攒出钱来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三年在祥子的努力中一晃而过,他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车场主的气,他可以想怎么拉就怎么拉了!可痛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战乱中的北平危机四伏,正在拉车的祥子莫名其妙的就被军阀的乱兵抓了回去打杂,这一切的困苦祥子都能忍受,但最让他痛苦和愤怒的,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寄托——用三年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新车,被抢走了。祥子历尽艰辛逃回了北平,在“仁和车厂”,压抑着满腔的悲怆和痛苦,继续拉着凭来的车。千辛万苦,当他终于在一个平和善良的人家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拉包月车的工作后,又因为雇主被特务盯上而被反动政府的侦探以“买命”的名义榨取了他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同时也丢了那份安定的工作。面对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他依然骄傲的抬着头。他是年轻气盛,高大健壮的祥子阿!怎么能这么轻易的被困难打倒?他不肯屈服。他要用自己的力气、自己的血、自己的汗来挣出自己和妻子虎妞的饭钱!虎妞以低价为祥子买了一辆车,可本以为又回到从前的祥子却又不得不因为虎妞的丧事而再把车卖掉。

老子读后感(篇2)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

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 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

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老子读后感(篇3)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叫“刍(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人们对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

《庄子·天运》写道:“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现代话说就是:当草扎的刍狗刚刚弄好,还没有陈设在神位的时候,把它轻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纹的巾帛包裹着,主持祭祀的巫师,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陈列献祭完毕,刍狗就被抛弃了,行路的人可以随便地践踏它的头和脊梁,打柴的人见到它就捡去烧火做饭了。

这就是刍狗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这样的“人生”过程。

各类植物,春萌、夏盛、秋枯,年复一年的循环着;尤其是庄稼,幼小时人们呵护着,长大后人们精心耕耘、细心管理,当人们收获了果实之后,庄稼秸秆就被砍掉抑或是一把火烧掉。这就是自然规律,

老子看到“刍狗”由生到灭的过程,发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o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对万物时,没有偏爱,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像刍狗一样自生自灭。(不会因新生的而喜悦,不会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贤明的统/治者————“圣人”,面对百姓大众时,没有偏私,一视同仁,心无成见,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像刍狗一样有盛有衰。由此看来,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规律,不就像个风箱(橐籥)吗?里面虽然空空的,但是总有风吹出来,并且不会穷竭;持续的动就会生生不息。

如果统/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适中。这就是清静无为,黄老哲学。

老子告诉我们,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要让它们按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要虚怀若谷才能使万物循环不竭,万万不可横加干预,政令烦苛,反而会适得其反。

老子读后感(篇4)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然后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我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最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小说次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画了旧社会怎样把一个耿直,好强,好面子,白手起家的洋车夫从肉体到魂魄加以消灭的进程。骆驼祥子仁慈憨厚,对生存具有骆驼普通的用心和坚固肉体,他的独一愿望便是买一辆本人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休息着。厥后,颠末3年的高兴,他用本人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簇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之后革命当局的┞缝探又骗去了他一切的积存,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恋爱”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练。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失以摒挡虎妞的丧事。他的┞封一愿望在颠末屡次波折后,最后完全幻灭。他所喜欢的小福子的他杀,熄灭了二心中最初一朵盼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关于生存的任何哀求和决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苟且偷安。这个喜剧无力地揭破旧社会把人酿成鬼的恶行。深入地提醒了消费这个喜剧的缘由。这个故事,反应了北平事先休息人民的生存,运气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存充溢盼望的人,他酷爱生存,酷爱北平,但系列的波折使他恨透了整个天下!

如今的社会波动,经济也在不时开展。作为青少年,然后有书读,并且四处都有人维护着,鼓舞着。以是我们不克不及孤负新中国对我们的希冀。至多,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图强的肉体。

老子读后感(篇5)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小说次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画了旧社会怎样把一个耿直,好强,好面子,白手起家的洋车夫从肉体到魂魄加以消灭的进程。骆驼祥子仁慈憨厚,对生存具有骆驼普通的积极和坚固肉体,他的独一愿望便是买一辆本人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休息着。厥后,颠末3年的高兴,他用本人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簇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革命当局的┞缝探又骗去了他一切的积存,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恋爱”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练。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失以摒挡虎妞的丧事。他的┞封一愿望在颠末屡次波折后,终于完全幻灭。他所喜欢的小福子的他杀,熄灭了二心中最初一朵盼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关于生存的任何哀求和决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苟且偷安。这个喜剧无力地揭破旧社会把人酿成鬼的恶行。深入地提醒了消费这个喜剧的缘由。这个故事,反应了北平事先休息人民的生存,运气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存充溢盼望的人,他酷爱生存,酷爱北平,但系列的波折使他恨透了整个天下!

老子读后感(篇6)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老子读后感(篇7)

寒假期间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北平的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起初,祥子满怀希望和热情得来到了这座大城市,他的梦想是靠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时的祥子老实,热情,乐观,勤劳。一开始,祥子整整攒了三年的钱,每天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凑够的钱,却被大兵抢走,牵回三匹骆驼。但是祥子并没有因此放弃,继续努力攒钱实现买车的梦想。这一次,钱还没攒够,就被孙侦探敲诈光了。这时,祥子遇到了虎妞,在与虎妞的婚姻中,祥子付出了很多,并用与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但是因为虎妞平时好吃懒做又不爱运动,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了,祥子又把车卖了,安葬了虎妞,祥子人财两空。一次次的打击,以及小福子的逝去,使祥子终于对生活不再充满希望,他变了,他开始只顾眼前的享受,不再拉车,四处借钱,吃喝嫖赌,最后甚至出卖人命去换取金钱,他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纯真的祥子了,而变成了一个街头混混,甚至是一具行尸走肉。

其实最后命运是给了祥子机会的,可是祥子放弃了。那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努力就会有结果,已经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面对机会,祥子这次选择了放弃,也许,在他的心里,不是他丢弃机会,而是命运丢弃的他。

对于祥子的遭遇,我感到遗憾和惋惜。他最后还是没能战胜自己,终究还是被命运打败了。也许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也许是因为他个人的因素。其实,一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没有目标只有理想,遇到几次挫折就选择放弃,以消极的心态看待事物,不去努力的奋斗,最终只能失去自我。

所以,我们应该成为一名有理想有目标,有着积极心态的人。哪怕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

老子读后感(篇8)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倚栏轩文学网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内涵,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那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那黄河、长江的水体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张;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这一切的一切摆在眼前时,想想我们的有为是否已经过了度?现在,我们学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喊着响亮的口号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老子读后感(篇9)

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和崇尚中国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现在的人没有古代先辈们的一半聪明,这样的话会觉得有点厚古薄今,但是我个人就是这样觉得的。

所以我以前还买了一本是关于《大学》的一本书,里面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但这些书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看着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意思,现在需要大费篇章来诠释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时候真的有点搞不懂我们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给丢弃掉老发展所谓的白话文。

确实这样,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的地方难以理解,对于我们而言习惯了白话文,再让我们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书确实有些为难。开头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庄子等等。有些时候会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似得。作为90后的我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书也看看小说等等类似的口水书。

从这本书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许多,不经感叹古人的聪明,我们经过好久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好智慧也好其实古人早就已经总结出来的了。我们现在看的好多书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译出来,再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我就想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直接学习他们的智慧呢。

我觉得就我们这个年纪而言,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真的是差极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该懂的。对于这方面的书,暂且不说古文学方面的书,就连现当代的书或者散文都难得看,对这些书而言一点都不感冒,可以说完全没有兴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们从小就多多学习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学的话,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还会这样吗?中国的教育还会这么失败吗?还至于为要背诵文言文而死记硬背,对它产生厌恶感,到了大学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书给烧掉,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的人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等到读了大学之后摸都不会摸一下下这类的书。搞不懂。

所以读《老子的智慧》这类的书,从林语堂先生眼中来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经会感叹我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接触到的。为什么把这么好的东西丢弃掉呢,应该说懂得人接触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读这本书,我不能说我懂了许多许多,但是对我个人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老子读后感(篇10)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读《老子》有感。”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并提倡,但对“不善人”,不但不批评,还要当作我们的镜子,用“不善人”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缺点,以便于改正、提高自己,这不容易做到。

难怪孔子说老子是一条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基本上能做到把“善人”当做老师,当做榜样,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读后感《读《老子》有感》。但若把“不善人”当做镜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度量,相当高的涵养和精神境界。

我们之所以很难做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是对坏人深恶痛绝,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惟其如此,我们如果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就更应该正视自己、解剖自己,让正义之光照亮自己,让先贤的智慧唤醒自己,让恶者之行警戒自己,让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扫除心灵上的任何藩篱,抹去心境上的所有尘垢,还一颗清纯空明的天然之心,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自然人。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这位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他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不但有经典阅读的影响,也有此书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老子用一个“道”字,就把世上万物万象归于自然。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虽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老子》读后感12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就应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期望于透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能够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这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就应从用心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应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应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就应是对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700字2024 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老子的读后感


老子的读后感范文一

《老子》一书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我觉得有它的独到之处,它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而且它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为人处事之道等等。我等小辈只能从字面肤浅的理解,其中也许有对也有错的地方,但皆为我个人的想法。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可以喻之为高层决策者,常常没有存私心,以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一心向善的人,我也以善心、善意对待他;用心不良的人,我也同样以善心、善意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向善的表现。诚信的人,我信赖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以信为本的体现。圣人处在庙堂之高,吸气的样子,因为天下混乱了他的心智,老百姓都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圣人都害怕它。

《老子》当中的治国治民的思想与方法,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当今的高层决策者,我觉得应该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老子》一书,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古之圣人都以老百姓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作为现代的高层决策者更应该以老百姓为重,想老百姓所想,思老百姓所思。广大的老百姓是我们社会稳定的根基所在,决策时,不能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最诚实的,既然老百姓是如此,作为决策者更不能因为老百姓的善良和诚实而觉得好欺负,在决策时一而再,再而三的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对善良和诚实的,要将心比心,对于心不善和不诚信的人,要通过教化,感化他们。决策者站在庙堂之上,不要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要亲近群众,深入群众,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见。要注意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注意之下,古人对此都心存畏惧,现在的决策者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

联想当下的社会现实,什么城市暴力拆迁、刑讯逼供、城管暴力对待小贩、群体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情何以堪!我试问,这个社会到底为何了?广大的社会民众为我们的这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做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一生和生命。在有时候,一句公共利益就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这些决策者的良心何在,责任何在?公共利益是大事,没错。但公共利益需要不应该是随意损害老百姓利益的理由。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社会不和谐了,所以需要和谐!和谐社会关系你我他,也关系社会和国家,不但普通民众有责任,决策者也有责任。而且决策者负有更大的责任!决策者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很多人,影响非常广泛,所以要非常谨慎。

老百姓是水,决策者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宜审慎!

《老子》的读后感范文二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 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老子的“道”与“人” ——读《老子》有感


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末期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几乎每本我所看到的研究老子的现代著作都以类似的人物简介作开篇导读;而接下来对老子其人其事的评论也多雷同: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老子的思想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也许是出于对类似侃侃而谈之大作的由衷的恐惧,又或是在愤世嫉俗的心态的影响下,我对所谓古代先哲的智慧总抱着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每狩猎于图书馆古哲学之林,一触及此类开篇,如捡刺猬,弃之恨晚;而去寻新猎奇,于是总与先哲的大智大慧失之交臂。
真正对老子学说有所了解却是源于蔡志忠的漫画。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赘述,取而代之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幽默地再现了一代先哲的思想。我以为以一种轻松而非学术研究的心态去接触这类语言上较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反而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让人领悟真谛。此后,我又把《老子》原著通读了几遍。合上整本书,闭上双眼,一个逻辑概念和谐统一的崇高而朴实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哲理并非挂在天上,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是很自然地反映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自然却不为人注意,不为人先知,直到有一天某位智者经过深刻的思索与反省,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传于后世,如同科学家向我们宣告空气的存在一样时,我们才恍然顿悟。而这位哲学上的智者便是老子。
这里我无意也没能力从哲学的高度去论述老子的思想,去争辩它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去称颂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更无力去考证老子存在的真实性,他与孔子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只是想对老子对人的感悟作浅显的接触,去体验一下老子的道。
小时候被父亲拎着耳朵背的《三字经》到今天我几乎忘光了;只有开篇一句还记忆犹新:人之初,性本善。性是否本善我不置可否;倒是对人之初三字的思考害我死掉不少脑细胞。那时曾凝望蓝天,很认真地去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是那第一个妈妈是谁生的? 何谓人之初? 人是什么时候存在这蓝天与大地之间的? 幼小的我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个傻问题已牵涉到哲学研究的领域:对自我的思考与认识。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些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自我塑造都已成了被人说烂的名词。真的如此简单吗? 确切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也许你会惊讶,这一追本溯源的问题,在老子之前,还没有被深入研究过。用现代人的说法,还没有从人的源头、宇宙的源头来考察人,还没有站在宇宙论的高度来考察人,甚至还没有产生宇宙的概念。
人的自我意识是老子唤醒的。
道人的本源。老子的顿悟。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始祖。人由道生,复归于道,由无到有,复归于无;人从道得到禀性,以道的本性为本性,按道的变化准则运行;而道的变化则是依自然而变。我们暂且把对道的困惑放下,而瞄准老子所提到的人。这里,老子已将人归为一类,将其与天地万物分离开,并置于万物之上,列为宇宙四大之一。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人类自我意识、人格意识产生的标志,更是人对自我本性、自我本质、自我价值探索的前提,是从本质上理解人生、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
老子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天地并列的地位?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是其他万物所无法比拟的。人有智慧,且人能弃智即大智若愚,即顺其自然,不炫耀自己的智慧。因此,人是万物之灵。
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私利不断夸耀人的伟大、人的独一无二,认为人可以在地球上甚至宇宙中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为此他们也抬出了老子的观点,强调老子所说的人有智,却故意忽略下半部分,即老子所讲的应如何运用智慧。对此,老子说人当弃智而非滥用自己的智慧。致虚极,守静笃和道法自然也是老子要强调的。人之所以能当万物的头头,正是因为人能顺道而行,人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顺应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对老子思想的片面认识让自以为伟大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管怎样,老子对人的肯定、对人类形成人格意识及自尊心理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但影响了古人,也影响了现代人。只是我们在强调智慧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弃智的重要性。
对于人,来龙已有,去脉又如何呢? 人的自然生命是不能长久的,但人的精神却可永存,只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
精神高尚,人格自尊,是老子思想对人的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反映。
我们从小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无私奉献应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思想修养的高度。但这种思想决非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的老子已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雏形。
一个人愈是为别人着想,自己也就越富有;一个人愈是给予别人,自己就越富足。至于抱怨以德等都是在劝导人们舍弃个人利益,多为他人着想。这些无疑都闪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朴实光辉。
可惜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古代哲人所提倡的正确思想,在今天却受到不少人的鄙夷;一种文明的失落感油然而生。真正拾起这一文明的碎片,将之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只是将它作为未来理想人格看待。现实生活中,心理的天平仍向物质利益一方严重倾斜。君不见,贪污受贿、走私贩毒、投机倒把的负面报道几乎每天见诸报端。即便这其中有现代人的猎奇心理作怪,但并非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气的问题。在物质享受面前,在名利富贵的引诱下,人们的确很容易失去抵抗力,失去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渴望。能够战胜别人,不受他人摆布是人坚强有力的证明,但只有能战胜自我,不受自己邪恶欲望支配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而后者正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境界。老子对人的认识是何等精辟透彻。回到正题,思想是可以塑造的,但许多人对大道理都会倍感反感,难以接受,以为都是陈词滥调。那我们不妨循着人们正流行的复古风,以老子思想作为桥梁,引导其归于正途。老子的思想源于自然,从不高高在上教训人,而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从你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在你面前展开一片清新天地,虽不能引人奋进,却能将人导入人生最有价值的航道。
也许会有人站出来大声反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怎能与老子时代同日而语? 的确,这是事实。就前述人生价值取向而言,早已发生极大的变化。现代流行的价值观充满着自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我们自小耳濡目染,在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更趋向功利主义。市场经济以竞争为机制,以物质利益为杠杆,可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负面效应即激发人的私欲,追名逐利,贪图富贵。可以肯定,前者是更高一级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在今天,后者似乎更为适应发展的潮流。而老子的思想与二者皆有别,它更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讲求道法自然。对前者而言,老子思想确有不足,它不讲个人的主观努力,更强调无欲无求。这样一来,人生便丧失了积极性。不过这仅仅是不足,与后者相比,无疑谈不上对社会的危害,因为其主张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为社会作贡献;客观条件不允许,则自在生活,笑面人生。这当然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反而对人的身心修养颇有益处,特别在个人欲望与客观矛盾时,能调节人心理平衡,益于人冷静思考,量力而行。
也许有人出于偏见,认为老子思想漠视人生,主张得过且过,对生活不负责任,是虚无主义,不可取。其实只需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即可反驳此论调,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正是告诫人们不要拿人生开玩笑,并提出了一整套如前所述的做人原则和方法吗? 难道说这是漠视人生吗?
对人的认识及如何做人,老子在论及道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当我们面对现代人生中的种种难于抉择的困惑时,不妨借用一下真正的智者的大彻大悟吧,收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货呢。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一)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一精一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一毛一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一性一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一性一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一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读老子有感(二)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一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一精一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一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一弱啊!

因为水很柔一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一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一精一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一浪一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一精一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一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一精一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一精一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后感1000字


老子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应该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希望于通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应该是对这一思想更积极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信《[精品]老子读后感汇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老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