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 > 地图 >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2024看朗读者有感600字范文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相关栏目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热门栏目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推荐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

(共 9234 篇)

  • 1、 读《读者》有感范文600字

    “旅行始终是行走的,只有累了才会稍稍停顿。在每个这样短暂的停顿中间,有的是流星般灿烂的美好,到了再次出发的时候,绝不停留。”

    这句话来自于《读者天南地北》的开篇语。没有华丽的语言进行修饰,但却有格外一番深意。在常人眼里看来,读者是一本杂志;但在我看来,他是一盏指明灯,是优秀的文化典藏。这本《天南地北》就是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去描绘了不同区域的不同风光或者说不同习俗。比如说中国的美食为中庸调和,以热食,熟食为主;德国的美食被称为结实结正,意谓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法国的则为原汁原味,因为法国料理的精神在于突出食物的原味;而意大利则戏称为“妈妈的味道”……

    而在描绘风俗的同时,更多的也在于描绘那些旅游胜地的美景,更巧妙的是读者的作者能寓情于景,用景物来告诫人们一些深刻但在我们的生活那样浅显的道理。

    有一篇小故事叫做“两片海,两种人”,大意是:在巴基斯坦有两片海。一片海为活水,那里生机盎然,鸟儿们在那搭屋住下,人们也幸福的居住于此;而另一片海确是死水,没有鸟儿的鸣啭,游动的鱼儿,飘舞的树叶,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但这两片海却相距不远,那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相信许多人都会与我提出同样的问题,原因却是那生机勃勃的那片海,不守着每一滴海水不放,每当流入一滴水时,同时也会放出一滴水;而另一片海却把海水全部储存起来,滴水不放,丝毫不懂得付出,而就是因为如此,这里才会成为一片死海。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像那一片活水一样,接受和付出在同样速度的进行;而有些人就像那死水一样,不肯付出。而学会付出的人,往往能得到回报,而这份回报则是那些不肯付出的人穷尽一生都可能得不到的,他就是活下去或者活的比其他人更好,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懂得生活;而另一些人只能守着自己那原有的那些资本,不肯为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做出奉献,最终郁郁寡欢。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却又有那样多的人不知,不懂,他们不知道付出的重要性,不懂得生活的意义……

    所以,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两片海,同时也有两种人。而也请你争取去做那有生机的海水……

  • 2、 观《朗读者》电影有感

    《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我想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狱中的原因。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

  • 3、 读《朗读者》有感

    读《朗读者》有感(一)

    雀儿

    关于德国作家本哈德。施克林的小说《朗读者》,我是先看到安东尼执导的电影而后才阅读原著的。

    主人翁米夏在追忆他少年时的那段往事,少年时代对于他来说似乎很遥远,而他的这一生又仿佛只在为十五岁的那个夏季而存在。他不断地试图否认过去,却又不停地在吊唁那段逝去的美好年华——米夏的十五岁因一个女人而美好,是她让他摆脱春青期的羞涩,又是她让他看起比同龄更成熟,或者说更加不羁。

    三十六岁对于列车售票员汉娜是个经受过岁月风尘而激情饱满的年纪,她此刻已绽放得无比的灿烂了,她女性丰盈的肉体对男孩米夏充满了诱惑。她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她索性帮他破译了她自己,然而为他破译了自己难道仅仅是为了让他朗读?朗读是她对文字的向往和渴求,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她唯有与他灵肉相通才能获得她想要的满足。这朗读也恰恰贯穿了米夏的一生,他一生都忘不了十五岁那年夏季,一生都在反思他与历史调情时的那一瞬。

    少年懵懂的他起初并不知道隐藏在这个女人身后的那段历史,若不是他得了黄疸病,有可能会跳过跟汉娜的接触和碰撞。事实上,仿佛命中注定一般难以摆脱这段人生章节,这简短却复杂的过往,这或悲或喜铿锵有力的朗读声足以覆盖他长长的一生,以至于他后来把朗读作为一种渲泄使自己激情高涨,而与之相伴的是汉娜身上的气味。

    汉娜隐瞒历史的原因其实是极其单纯的,单纯到让人觉得可笑甚至愚蠢,但她不能说。哪怕若干年后,由于这段历史而不得不被人告上法庭,在命运堪忧的情况下,她情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能说。在历史面前,汉娜只是个无知的小女人,她仅仅是为了不让人看出破绽而辞去西门子的工作去集中营当看守的如同她离开少年米夏其实是为了拒绝升职,让弱小的被看守者为她朗读也仅仅是出于对文字的膜拜,她不会想到此举会给她带来牢狱之灾。

    事隔几年之后,米夏作为一名法学系学生来到法庭上意外的遇见了失踪已久的汉娜并且旁听了她的案子才发现了这个女人隐藏在心底秘密,这是个看似可稽的个人隐私就如同一名病患面临手术时为了隐瞒自己是吸毒者而宁愿冒着生命危险被医学专用(毒品与医学专用是相互抵触的)。

    汉娜被控告为残害犹太人的纳粹份子并且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她的同伴指认她是教堂失火案的直接侵害者,认定报告就是她写的。正当汉娜百口莫辩时审判长要对她进行笔迹对比之际,她竟主动认罪了。而她之所以认下罪行恰恰正是为了掩盖那个秘密——其实她根本不识字。

    文盲如同一个

  • 4、 读《朗读手册》有感
    读《朗读手册》有感 吉姆。崔利斯的名作《朗读手册》我在7年前就拜读过。当时教的是2年级的孩子,身边有很多人向我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更强调的是“渴望阅读”,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当时教低年级的我是十分受用的,它为我开启了一扇指导学生阅读的大门,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朗读手册》告诉我: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时间的最好方式是读给孩子听。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因为专家研究指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初中二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高年级的语文朗读指导中,还是行得通的。只是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更多的是要进行朗读技巧的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我们可以在范读或领读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特级教师张光璎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要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需要技巧,这种技巧的知道是一种渗透。” 一、语速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语速快慢的把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停顿、重音是朗读的基石,语调是朗读的情感体现。准确把握语调的高低,才能正确把握作者或主人公的心情变化。 三、语气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四、轻读或重读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
  • 5、 朗读者影评

    朗读者影评(一)

    95年的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影片《生死朗读》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

    在影片最初的时间地点交代为1995年德国柏林。面对这样一部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将影片的主题与反思二战相关联。然而当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人公麦克追忆到1958年,他邂逅比自己大20岁的汉娜,并发生了一场畸恋时,年轻演员大卫克劳斯和熟透了的凯特温丝莱特那般坦诚的表演,却结结实实地将我们的心理预期遮蔽了。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侩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那个幸存的作家一样,绝对不会宽恕她。然而突

  • 6、 朗读者读书笔记1000字

    不喜欢看煽情的节目,不喜欢读煽情的书,“朗读者”的节目从一开始呼声就很高,然而我连简介都没有看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呼声高的东西。但是,在那次俞向阳工作室活动时,工作室领头人俞向阳命令我们必须在这半年时间读完一本书,而且现场发放书籍,我有幸拿到了《朗读者》这本书,当时被董卿漂亮的封面吸引了,我去看了,而且是带着很强的意愿去看的,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让我读是很自然,也让我真正的了解了“朗读者”这一电视节目。

    在读本书之前我很好奇:书中的文章是什么人写的?是原作者读的吗?或者是什么人替作者读?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人来朗读?它又会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情感?读了《朗读者》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逐渐有了答案,也明白了节目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些都来源于董卿“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董卿擅于挑选文,更擅于挑选最适合传达文字情感的人物。在《选择》这章里,董卿说:“有人说我们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力,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都是我们要拷问自己的问题。” 《选择》里的第一篇朗读的文章是《老人与海》,众所周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坚韧不拔,老当益壮,大海摇曳着老人的船,就犹如幼儿肆无忌惮的摆弄着自己新得的玩具。老人面对大马哈鱼,从未动摇过杀死它的信念,即使手掌被鱼线划的满是血迹,他也未曾松懈,老人与鱼的搏斗,似乎是老人在于年轻气盛的自己搏斗,面对困难,他选择勇往直前,奋勇拼搏,“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就是老人最好的座右铭!董卿选择让王千源朗读《老人与海》,王千源是位实力派演员,《钢的琴》、《解救吾先生》中精湛的演出,圈粉无数。王千源在出演《钢的琴》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跟随着剧组过着栉风沐雨的日子,即使资金匮乏,他也咬着牙关坚持了下去,董卿询问他为何要接这部影片,他说他觉得自己活在了角色里面。王千源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钢的琴》中出演的下岗的钢厂工人陈桂林为他赢得了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界最佳男演员。 王千源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执拗,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他们的这份执拗就犹如后羿手中的弓箭,即使前方是炙热的太阳,也要义无反顾的冲向前去。

  • 7、 观《朗读者》有感

    观《朗读者》有感(一)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题记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14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我的脑海里,

  • 8、 朗读怎样做到富有感情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一些研究显示,有80%多的阅读课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在5分钟以上。尽管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有保障,但朗读学习的成效,即朗读的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朗读教学的具体问题表现为:其一,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其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普遍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

    文章发乎于情,学生在诵读中语气的流露,情感的表白,就是对文本解读最好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的所有文章,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通过自读课文很难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主义的理解,能够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以下几点就是我这几年教学以及听课后所得。

    一、比一比,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学习《珍珠鸟》这课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朗读比较。①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②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通过比较,学生马山体会琢磨出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这个词作为独立的一句话放在最前面。“真好”一独立放前,就强烈的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他有点迫不及待地要把这种喜爱的感情表达出来。在理解情的基础上,学生们再读这一段话,就充满了强烈的喜爱之情。真是道是无情处却有情啊!

    二、紧抓语言训练,字字悟情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经历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于永正老师在教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就训练学生咬文嚼字,品中悟真情。以下就是他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让儿子看见?

    生:因为她怕儿子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师:还有吗?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生:母亲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发泄出来。

    师:说得真好。“泄”字保留,这个“发”字该一下。

    生:宣泄。

    师:送给他掌声。是啊,母亲知道儿子这时候需要宣泄。一个“躲”字说明母亲对儿子怎么样?

    生: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

    师:非常好,能不能换一个字

  • 9、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要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出来,学生就得用心去思考课文中“近乎绝望”“憔悴不堪”“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语,联想母亲当时泪眼模糊的脸、散乱的头发、喜极而泣的神情的形象,用心去体会母亲当时近乎绝望、喜极而泣的心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深深的母爱中,就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三、有感情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

  • 10、 《朗读者》读书笔记600字

    《朗读者》读书笔记600字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推出的一个节目,对于不太看电视节目的我,没有看过宣传,但无意中扫到的时候,被深深的吸引了。还记得最初看的时候是濮存昕读的老舍的一段文字《宗月大师》,濮存昕的低沉有磁性的声音加上老舍优美的文字深深的吸引着我。每周五晚上,只要有时间,就会守在电视机旁边去看朗读者。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全部看完,直到看到了朗读者的书,于是急迫的想将其拿回家看。

    《朗读者》节目的同名图书,共分为三辑,每一辑有四个主题,在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学含量,以此提高阅读品质。

    《朗读者》的播出,引起了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已经渗入到广大人群中,成为生活的场景。《朗读者》已经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它向我们证明:诚挚、深层、优美、健康的内容,在今天依然能够获得普遍的关注,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曾几何时,我的阅读只停留在了网络小说和鸡汤文的基础上,直到中国诗词大赛和朗读者节目的播出,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做深度的阅读了。慢慢的我重新爱上了阅读,开始读一些经典,从朗读者推荐的一些读本开始,读一些名家佳作,通过阅读,使一些波动的心绪慢慢平静下来。在朗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对许渊冲访谈,许老先生是大翻译家,他翻译过很多中外的经典,翻译并非简单的译文,加入了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并且也取决于译者本人的文化素养。

    曾经大学期间,在图书馆喜欢抱着外国经典的译本来读,而对现在的我来讲,一直不太喜欢看外国作品,还是觉得看中文经典更能体会其文字的优美,可能觉得译本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部分光彩。对国外的经典如果有一天能够读懂原著时再去读好了。作者:周隨霞

  • 2019-09-28

  • 2022-12-23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1-16

  • 2023-01-17

  • 2021-05-09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2-12-04

  • 2023-05-25

  • 2023-01-03

  • 2022-09-26

  • 2019-09-23

  • 2022-12-24

  • 2019-09-28

  • 2019-11-12

  • 2023-01-11

  • 2019-09-20

  • 2022-12-22

  • 2022-12-18

  • 2022-12-30

  • 2023-01-27

  • 2022-12-20

  • 2023-01-13

  • 2022-12-20

  • 2022-12-13

  • 2019-11-06

  • 2022-09-26

  • 2022-12-08

  • 2019-11-06

  • 2023-01-08

  • 2023-01-11

  • 2022-12-15

  • 2023-06-29

  • 2022-12-15

  • 2023-01-04

  • 2022-12-24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
看朗读者有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看朗读者有感600字,看朗读者有感600字范文,2024看朗读者有感600字等,为大家撰写看朗读者有感600字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