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经济观后感 > 地图 > 经济观后感
经济观后感

(共 1828 篇)

  • 1、 最新经济观后感(精品12篇)

    你是不是在想怎么避免写出一篇千篇一律的作品名观后感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得益于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所产生的想法。所看过的文学作品需要做出总结性的评论这便是阅读后的感受,小编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济观后感,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经济观后感【篇1】

    内容简介: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业已形成;社会结构从城乡二元化结构演变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各个利益主体具备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人民生活从贫穷步人小康,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高尚全经济文选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高尚全,生于1929年9月,上海嘉定人,汉族。教授,高级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密苏里大学斯诺教授,世界银行高级顾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杰出学人奖励。

    高尚全经济文选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这本文选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时间跨度从1986——2010年,以“改革”这条主线贯穿其中,这样做有利于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也可以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出经济改革的进程。文章选择的标准,是当时对改革起过积极作用的,有一些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被吸收到中央文件中去,有一些在《人民日报》或其他报刊上发表后,在《新华文摘》上转载。

    经济观后感【篇2】

    在过去的20xx年里,各种经济词汇充斥着我们的新闻联播、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攀谈中,通货膨胀、gdp、cpi、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萦绕耳旁,身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却丝毫不了解。有人说:21世纪不懂经济学的人就是文盲。因此我们就必须了解《宏观经济学》,以适应国家的政策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宏观经济学》是一本由伯南克等着名学者编写,内容全面,注重应用。第一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解释了

  • 2、 纪录片魔鬼经济学观后感欣赏

    《魔鬼经济学》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纪录片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片主要根据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共同著作的同名书籍改编,主要讲述了经济学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作用。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首先,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内容很好,让我的思维有了变化。它的缺点是讲的不是一整个事情,而是断续的件事情整合成一部影片的。既然是这样的话,他们应该把它做成几个几个的小片段,这样能让观众知道原来是讲好几个故事的,当一个故事另一个故事开始的时候观众有所准备。

    它里面所讲的事情是说因果的关系,它例举了几个事件的发展经过,然后用数据来分析事件,然后找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问题和结果。我觉得经济学家就像是把一个事件整理起来,然后像看电影看书那样,我的意思是经济学家就像站在上帝的视角观众来看待一个事件的,因为他知道了事情的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然后在三者之中寻找因果关系的蛛丝马迹。他需要知道事情是为什()么发展成这样的,然后去研究它,研究过程中会需要具备其他的知识来帮助去解释它为什么这样发展,比如:心理学,会计学等等。

    我对他最后的一个事情,是他们的一个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很好。这也间接的说明了我们所做的许多政策其实效果并不好,实际和想象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的传统思想方式也许是错误的。

    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有一个普遍的道理万事变则通,不变则废。然而我们的思想是不容易改变的,尤其是长期处在一个环境中,思想就会固定化。而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长期处于一个环境的。而且当我们的年龄处于中年或个人经历到一定时间都会处于一个固定环境的。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的原因。而思想的不同是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影响思想最大的环境我认为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环境,一个是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基本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思想。

  • 3、 经济学大师第一季观后感

    《经济学大师 第一季》是一部由特里斯坦奎因和马丁斯莫共同导演的纪录片,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part1: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在一个高度关联的世界,在求助于邻国的同时还得依靠自己。

    凡尔赛合约的后果:德国印制大量货币,因此造成通货膨胀。

    如果你因别人无法做到而迁怒于他人,会以悲剧收场。

    1929年华尔街经济大萧条。凯恩斯预测失败。

    人们无法摆脱经济的不确定性,因为经济是由人而不是数字构成。

    2008年泡沫经济/从众心理/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

    市场经济缺乏自我稳定机制,难跳出低产出循环,商业世界悲观情绪会传染给每一个人。个人和国家的行动才是治病的良方。

    胡佛:国家的财政平衡有利于提升信心,鼓励就业。

    罗斯佛新政,建造胡佛大坝,终结了经济大萧条。

    全球经济的运行,必须是双向的。各国应该紧密合作。

    凯恩斯的想象力与乐观主义值得后人借鉴。

    paradox/contradiction:政府能掌握经济让其为我们服务,但是经济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永远不要认为你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繁荣和衰退的对立已经结束。一方面,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另一方面,给我们自我怀疑的最好理由

    回过头再看aiib, 除了外交的一次仪式成功, 它似乎什么也没达成:

    原来畅想 rmb 国际化, 结果在a股大救市中, 资本全面管制, 亚投行的贷款也以美元放出。

    凯恩斯和同志当年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 缺乏合作的全球经济, 所以imf和世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的aiib 的背景是什么? 已经有一个庞大的亚开行, 一个充满腐败, 高杠杆的亚洲经济。 aiib 作为一个多余的流动性提供者, 和地方政府没有合作, 而在凯恩斯的分析中, 没有财政政策配合的货币政策, 面临的只有流动性陷阱, 而aiib连货币当局都不是, 想强行注射流动性都不可能。

    除了当季的外交站队, aiib似乎和它的沪贸区兄弟一起死在了沙滩上

    先说说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里面有大量不公正的信息,在看的时候需要很小心不要被里面的内容带到坑里面去,典型的时凯恩斯一集中竟然将欧债危机与一战后协约国对奥地利的经济制裁混为一谈,bbc类似的还有《中国的秘密》给国民老公预埋的各种坑。除了吐槽bbc质量下降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并不是一个已经盖棺定论的话

  • 4、 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

  • 5、 《经济解释》读后感

    前几天,经朋友推荐拜读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在读《经济解释》之前,我只知道张五常先生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除此以外我对张五常先生可谓是一无所知。有幸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先生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经济解释》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的读者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的老夫子一样重复罗嗦地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而对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既然是经济学的散文集,那么它应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着这样的经济学脉络来为他的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然而,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也确实是十分钦佩地。因而,我认为《经济解释》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科学的方法论———虽然《经济解释》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但张先生开篇仍不忘按传统的模式那样,首先介绍“方法论”,所以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

  • 6、 经济解释读后感

    经济解释读后感(一)

    在【经济解释】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的读者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的老夫子一样重复罗嗦地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而对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既然是经济学的散文集,那么它应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一性一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

    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着这样的经济学脉络来为他的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然而,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也确实是十分钦佩。因而,我认为【经济解释】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虽然【经济解释】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但张先生开篇仍不忘按传统的模一式那样,首先介绍方法论,所以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在【经济解释】的全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现在他正努力向他的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一精一神,这种科学的一精一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

    在科学的方法这一章一开始,张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 四足动物

  • 7、 小民说经济读后感
    小民说经济读后感 最近看了梁小民先生的书《小民说经济》,全书整理了梁小民先生从生活中发生一件件事情,分析经济学的问题。前面部分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案例开始进行分析,然后或解释其中原理,或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后半部分主要是一些书籍的读后感。由于本身经济学知识的匮乏,而且书是类似散文集一样的方式整理的,读完其实已经忘了讲了什么,但是作者写这一一篇短文时体现的一个经济学家对国家的责任心还是有所感触,同时作者的每一个小篇都不是留一些模棱两可的结论,只要自己认为正确的,在最后给出的结论都具有可实施性,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值得学习。对于最后的几十篇读后感,可能对于学经济的朋友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没有经济学知识积累,也没有看过这些书的人而言,看起来还是有一些枯燥。 对于我而言,我最多的去关注了如何写读后感。前面也写了一些读后感,基本是对书中的观点的罗列和评论。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和串联的过程。所以写完总是觉得写得不够彻底。即使添加了评论,依然觉得是别人的东西,而没有真正从内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储备。这本书中并没有如我一样,像写科技文章一样,列上标号,一条条写,而是把书中的精华即传递的思想,当然这个是读者认为的作者表达的思想,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写成一篇篇引导未来的读后感,而不是总结过去。 读书是一种修炼,写作也是一种修炼,这和习武一样,初期看到的都是一些招式,反映到实践就是招式的模仿。时间久了,招式练得纯熟了,逐渐发现各个招式之间的关联性,而此时思维就成为一个系统,也理解了招式在整个这一套功夫中的意义,这时就可以融汇贯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招式。当可以对招式随意组合,自由运用的时候,从前的困惑,或者招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招式创新来解决了。再到最后,就没有招式了,也就到了无的境界,大无就是大有。自己都觉好高深,还是说说实际吧。现在自己看书所到层次就在第一层,只能偶有对书中一些观点的思考,虽然也可多少应用一部分到实践,但是总是很散乱,并且稳定性不够,即不同状态下处理方式大相径庭,效果当然不言而喻。说白了就是做事的思维方式跳跃性太大,没有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价值观这个层次就跟高了,这已经不是外在的招式了,这是内力。招式总归是只是表象的东西。 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的读书之路才刚刚开始,在这个年龄段,我关注的更多
  • 8、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

  • 9、 宏观经济读后感

    宏观经济读后感(一)

    在过去的2010年里,各种经济词汇充斥着我们的新闻联播、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攀谈中,通货膨胀、gdp、cpi、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萦绕耳旁,身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却丝毫不了解。有人说:21世纪不懂经济学的人就是文盲。因此我们就必须了解《宏观经济学》,以适应国家的政策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宏观经济学》是一本由伯南克等着名学者编写,内容全面,注重应用。第一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解释了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的基本含义,同时简述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理论,使我了解了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的衡量与结构,主要gdp和价格指数及通货膨胀的组成和实际算法,让我知道了每年的保八意味着什么,同样十二月份的cpi上涨4.9个百分点是什么意思;第三章主要介绍失业和就业;剩下的主要介绍消费、储蓄和投资以及货币、资本市场和价格。在本书的学习中着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相应财富的迅速增加,甚至感觉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你只要读读报纸或听听新闻就可以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作出评价,每天你都可以看到收入增长减缓、联储转而对付通货膨胀,或者在对衰退的担忧中股市下跌这类标题,虽然这些宏观经济事件也许看来是抽象的,但它们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预测对自己产品需求的企业经理必须猜测消费者收入会增加多快,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老年人想知道物价上涨会有多快,(.org)最近毕业的要找工作的大学生也希望经济繁荣,企业会雇用他们。由于经济状况影响到每一个人,宏观经济问题在政治争论中起着中心作用。选民敏锐地意识到经济状况如何,也知道政府政策可以用有力的方式影响经济,因此,在

  • 10、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

    《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注意了,这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害怕失业。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在本书当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说是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要过多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算养大了也还是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问题,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将减少。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尽管当时人们没有普遍的采用机械化,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来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的。这个从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从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改怎样的去找啊,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3-04-16

  • 2019-10-11

  • 2019-09-25

  • 2022-12-2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11

  • 2021-06-22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3-02-1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2-04-06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1-05-26

  • 2019-10-29

经济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经济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经济观后感、2024经济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