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推荐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共 7418 篇)

  • 1、 有关《中国经济》的读后感精选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有关《中国经济》的读后感精选,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1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600字:

    通观此书,从中国经济的现状,讲述了其发展历史,如何由强到弱,在逐渐腾飞。中国在腾飞的过程中,不同方面:发展战略、农村、城市、国企、金融等方方面面怎样改革,其劣势在哪,为什么不合理,出路在哪里,用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读完之后,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了整体的一个了解,听得懂很多术语和分析,也对中央制定的一些政策理解更深了一些,至少是对听懂新闻联播是会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林毅夫作为经济大家,其分析事情的方式和逻辑,对事物剖析的角度都让我觉得很受用,每一章节的探讨循序渐进,都像是一篇严谨的论文。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他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观点。例如作者指出,在一次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而把二次分配作为补充手段。这个观点大大有别于学术界普遍看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读后感·另外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也是从新的视角出发,中国和西方的分界线在于工业革命,传统的试错法被实验代替,经验主义对于技术发明的贡献比不上实验,于是技术一落后便立马被挨打。

    林毅夫看好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的增长潜力,但也在书中涉及了它的不足,如由于双轨制经济导致的如金融结构不合理、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乡发展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书中也留下了许多框架让人填补,比如企业的自身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职业经理人是否也是自身能力的一方面,长期缺失自身能力要如何恢复?林毅夫未深入探讨,但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也许结合实际的思考更为可贵。

    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入门书籍,感谢推荐!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2

    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房价飙升,股市投机成风,外国金融机构介入,国际外部压力不断,似乎中国现在的处境和日本90年代极度相似,中国经济是否能得顶住??????这是一个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近来读一本书名为《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的书,解了我一点惑。

  • 2、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通常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中国经济》的读后感10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1

    读《解读中国经济》有感10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之前先把作者的身家背景、教育任职经历都看一遍,经了解才知道林毅夫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在台湾服兵役时,抱着篮球穿越台湾海峡来到厦门(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一直在北大,任ccer的教授,期间又去了世界银行任职几年。

    言归正传,说说书中的内容。书中涉及到的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城市改革、金融改革都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浅显易懂,没有太多专业词汇,观点自成一派,读了会觉得很有道理。在产业结构上,林毅夫一直强调“比较优势”,是发展资源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主要看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源禀赋结构是不一样的,与在校书本上介绍的一致,指出计划经济中赶超型策略的不当,这对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国企改革中,林毅夫强调国企需要有“自生能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都是以国企有自生能力为假设条件,这也是导致这些经济学家唱衰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假设。中国很多国企没有自生能力,这也是导致国企一直发展不下去的原因。我们同样身为一个国企,研究国企改革本身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添砖添瓦。

    对于中国gdp的增长,书中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高增长保持20年应该问题不大,当然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很多,作者毫不避讳指出有些问题相当严重,不解决对未来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唱衰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很多,国外有,国内也相当多。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后发优势还存在,主要看领导人的决策及深化改革的决心。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保持高增长。

    目前中国人对国内经济都有一定的恐慌情绪,尤其是中产阶级,高房价、高税收,近些年高增长都是以抽中产阶级的血来维持的。但是放眼其他国家,跟其他国家对比,中国的发展机会还是多的,因为我们有13亿的市场,我们虽然建了很多大楼,建了很多铁路,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还很落后,欧美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低了,东亚还是世界经济

  • 3、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著,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当代国家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占主导位置,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竞争也成为科技的竞争,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由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亚奇迹中的国家也是很好的发展科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

  • 4、 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系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系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篇1)

    读《解读中国经济》有感10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之前先把作者的身家背景、教育任职经历都看一遍,经了解才知道林毅夫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在台湾服兵役时,抱着篮球穿越台湾海峡来到厦门(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一直在北大,任ccer的教授,期间又去了世界银行任职几年。

    言归正传,说说书中的内容。书中涉及到的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城市改革、金融改革都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浅显易懂,没有太多专业词汇,观点自成一派,读了会觉得很有道理。在产业结构上,林毅夫一直强调“比较优势”,是发展资源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主要看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源禀赋结构是不一样的,与在校书本上介绍的一致,指出计划经济中赶超型策略的不当,这对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国企改革中,林毅夫强调国企需要有“自生能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都是以国企有自生能力为假设条件,这也是导致这些经济学家唱衰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假设。中国很多国企没有自生能力,这也是导致国企一直发展不下去的原因。我们同样身为一个国企,研究国企改革本身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添砖添瓦。

    对于中国gdp的增长,书中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高增长保持20年应该问题不大,当然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很多,作者毫不避讳指出有些问题相当严重,不解决对未来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唱衰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很多,国外有,国内也相当多。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后发优势还存在,主要看领导人的决策及深化改革的决心。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保持高增长。

    目前中国人对国内经济都有一定的恐慌情绪,尤其是中产阶级,高房价、高税收,近些年高增长都是以抽中产阶级的血来维持的。但是放眼其他国家,跟其他国家对比,中国的发展机会还是多的,因为我们有13亿的市场,我们虽然建了很多大楼,建了很多铁路,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还很落后,欧美国家的投资回报

  • 5、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1776年斯密《国富论》意味着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开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已经绵延了几千年,从人类起源开始到近代,大概因为一切都与经济有关系,经济和历史总是紧密相连,感觉又学了一次历史一样。

    提到的经典著作,当然是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他坚定地认为,“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他人的”。仔细分析这句话,再去通读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想来这本重要的著作,从一开始就把思考的疆域限定在中国经济这个自闭的系统里。事实上钱穆先生也说过了,“历史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门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史,最好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我国是农业大国,书里对所有朝代经济的讲述,毫无例外都着重于农业。回到最开始的疑问,中国的经济路在何方?个人认为,既需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已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过去的30年我们以经济发展为重,但并不是否定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我们遗落的“仁义礼智信”需捡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遗落的“孔孟老庄”需重修,传承华夏文明,我们破坏的环境需重建,还我大好山河。历史是人们寻求正义与真理的过程,显然很难用“好坏”来简单评判。中国共产党的90年风雨历程,正是这样一场不断寻求正义与真理的长征。祖辈们所经历过的每个重大土地、税收、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其实都决定了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而此前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实施一带一路,投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证汇率的稳定,高效地配置我们的资本和技术,为国民换来更多的资源和福利。最后我们希望能建立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际信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正在稳步发展,在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跃出深潭的东方巨龙也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 6、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一:《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文化持续到现在足以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我们也有向全世界炫耀的资本,毕竟还没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然而尽管我们可以以文化长久而自豪,但绝不能自负,郎咸平先生就指出了中华文化的三大劣根性和四种茫然。

    三大劣根性分别是浮躁、投机取巧和思想僵化。四种茫然:第一就是中国人就知道茫然的赚钱,为了赚钱可以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第二就是我们的这个文化茫然地自闭,对外面的世界缺少真正的理解;第三是我们很少明白别人如何看我们。我们通常只是茫然地关注其看法,而不去思考这些看法背后的根源在哪里;第四,更可悲的是,与别人对我们的了解相比,我们对自己的缺点是茫然的,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反省。

    说到浮躁,那可真是中国人的弊病,在上世纪的大跃进运动中,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大炼钢铁,钢铁产量年年翻番,结果炼出一大堆废钢废铁,并且许多工厂做出的产品都没人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劳民伤财损失惨重。书中还提到了联想集团的失败历程,中国企业喜欢盲目地做强做大,好大喜功,比如联想在2005年就高调宣布将制造出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目标比ibm还快10倍。这就是我们文化中追求第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心态,但是现在我们追求的是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计算速度,因为一个好的数据处理方案往往能获创造更大的科技效益。我们确实在计算速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我们靠的是愚公移山和铁杵磨成针的方法,比如那些超高速度的计算机其实就是将一块又一块的芯片连接而成,内部的程序还是国外的,我们所做的也只是低端的处理工作,没有让科研得到传递和积累。

    在日常生活里,浮躁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在大学的生活中也深有感触。比如说参加一个创新竞赛,许多人急急忙忙地提出一个课题上交,而更多的人是急匆匆地找老师要课题,然后急匆匆的参赛,答辩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学校的评审也是很松的,基本上报上的项目都准许通过,老师这么做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期限为一年,但是在这一年里参赛的同学真正做项目的时间大多数是集中在提交作品的最后一两个月,甚至还有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作品。看似大家都很厉害,一下子就把东西做出来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大多数的作品都非常粗糙简陋,科技含量很低,没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吧。大家为何都想

  • 7、 中国经济的读书笔记精选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令人惊艳的作品读后感?直到现在,我们都依稀记得作者写的作品里的剧情。在阅读时我们脑海里的思绪可以记录在读后感里,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的"中国经济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国经济的读书笔记(篇1)

    早前对林毅夫教授“中国还能高速发展二十年”、“中国经济需靠投资驱动而非消费”的观点有所耳闻,昨晚有幸到建南大礼堂听他亲自讲述,发觉他真实的见解并没有网络上流传的那般突兀。在此简单予以归纳,并加上自己的观点,欢迎批评补充。

    昨晚的讲座是围绕上面所说的第一个观点展开的,应该说“中国还能高速发展二十年”的说法有些太过精简,让读者不禁产生中国经济在现行轨道、现有约束条件下就能持续高速发展二十年的错觉,而他实际上的观点是“中国具备继续高速发展二十年的潜力”,论据很简单: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度量仅是美国的21%,生产水平上十分落后,后发优势明显,这个观点我想对中国未来再悲观的学者也不会反对,美国领跑世界经济近百年仍在增长,总不能说连小康都没奔上的中国已经气数全尽,连发展的潜力都没了。在这里也可以发现,林教授对中国未来二十年的观点讲的是仅从目前发展水平考量,比及其他任何约束条件的“有没有潜力高速增长”,而非其他许多学者讨论的在现有约束下“会不会高速增长”,而这讨论的问题根本不同,但在论点快速流传的过程中,“有没有潜力”和“会不会”一律被简单的“能不能”取代,造成客体完全不同的两个观点被拉到一起火拼起来。

    中国有没有潜力容易说通,但大家更关心的事将现实因素综合在内,中国的潜力会不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很可惜,林毅夫教授从头至尾都没有落到这一层面,作为一个与政府高层关系密切的经济学者,未能从政府信号或动向考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变动的可能,以及这对发挥中国潜力的影响,或者他心知肚明却避而不谈,我只能说真的很可惜。

    除了“中国经济具备继续发展二十年”这一中心论点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支持论点,林毅夫教授的个人立场在这里有鲜明的体现。

    在讲座的引言部分,林毅夫教授提到了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他对当时欧洲的另一重大变革绝口不提:资本主义革命,新的制度让旧制度下受压抑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应运而来的法制与民主让工业化进程步上稳定的轨道,如此关键的一环被林教授完全略过。不仅如此,整场讲座林教授对“资本主义”四个字讳莫如深,非讲

  • 8、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当代国家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占主导位置,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竞争也成为科技的竞争,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由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亚奇迹中的国家也是很好的发展科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
  • 9、 《中国经济2019》读后感_3500字

    《中国经济2019》读后感3500字

    特朗普的贸易战直捅中国“芯脏”,却不料英国arm公司随后就同中方在深圳成立了合资公司arm mini china,不单中方控股51%,还禁售股票给美国人,推着中国芯片产业从依附式生存向自力更生的方向加速迈进。“世界贸易大战”绝不是哪个国家的阴谋或阳谋,更不是一个国家总统的性情使然,而是世界贸易高速发展突破了国家机器承受的底线和边界。美国能以最大消费市场为武器,是因为它具备了与大消费匹配的金融结构——美国能靠金融顺差来覆盖贸易赤字,甚至肆无忌惮地用金融货币“剪羊毛”,靠的不单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可以随意转嫁风险,更在于美国国债的全球化能让美元回流以保持货币平衡。美国人在全球购买商品,花出去美元,而拿到美元的国家反过来购买美国国债。

    爆发战争是小概率,但通过下一场金融危机的方式来蒸发“近10年政府滥发货币形成的过剩货币”将是大概率事件。危机根源的制造国美国和危机能量的释放国原辅材料提供国,将构成下一场金融危机的两个主战场,势必导致美元的大幅度疲软。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政治的超稳定,黄金衰落,英镑升起;英镑衰落,美元升起;美元衰落,人民币升起,人民币填补世界金融权力的真空,成为世界通行的硬通货趋势不可逆。

    不管是虚拟货币的金融化还是区块链的泡沫化,映射的恰恰是全球资产价格不均衡及资产泡沫化的不公平,甚至包括全球央行无限制印刷货币的掠夺性。一手金融原罪,一手政府原罪,纸币被玩坏了,民众想反抗却受缚于国家意志,最终还是区块链技术开了这道口子——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横空出世,是对传统货币体系的讨伐、对国家机器的抗争,进而开启了颠覆法币的征程。

    当过剩的货币由产业投资转向资本运作,进入金融循环,金融的本质就是杠杆和钱生钱。回到中国金融大天地,中国股市的善巧方便:不单以金融开放为国内股市缓解资金之渴,更以推动新经济为名,大行“圈钱”之道。不止于qdii、qfii、cdr,每次中国经济出问题,央行就搞出中国式qe、rr、slo、slf、psl、mlf、mbs。

    市场经济本就是制造过剩的体制,从产能过剩到货币过剩,过剩就要蒸发,这是金融以概念为一般等价物“自我膨胀、自我蒸发”的必然结果。随着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归根结底于没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界限和关系,2018年这场互联网金融合规监管大风暴,已由“突击战”转为“攻坚战”,中国特色金融最终底牌即大市场+大政府

  • 10、 [参考]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通用

    我们向您分享了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沙漠中的绿洲,当读完作品后,我们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我们对作品的真实感悟,可以促使我们写出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 篇1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林语堂说:“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几乎不可能。”——本书p89实际上,中国不仅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中国本身就很奇怪。中国历来是“有天下无国家,有江湖无社会”。而其实,这些奇怪的人所拥有的,恰恰就是现代的所谓公民意识。本书分为a、b、c、d四编,前三编主要在谈房价,最后一编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反省。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老先生(本书作者)分析的真是太透彻了!房价可以说是今天中国最大的政治。透过房价,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什么房价暴涨?为什么所有人都相信房价只涨不跌?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你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为什么很多物价三十年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你的工资却连三倍都不到?为什么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却拥有世界第二多的贫困人口?……这样的问题,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或许从来没想过,或许还可以问出更多。98年出过一本书,叫《现代化的陷阱》,曾经把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用经济学的思维,剖析得入木三分。可惜的是,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好像总是走错路。而今天中国的高房价,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叫做“自己屙屎给自己吃”。高房价已不仅仅是普通人住不起房的问题,而是使整个中国经济癌症化,不断挤压消费,也就是不断挤压其他行业的生存空间,导致整个经济环境进一步的恶化,这是饮鸩止渴的愚蠢行为!而问题的产生根源,就在于市场失灵,而权力显灵。本书一个独特的观点是,房价的泡沫其实已经破裂,只不过还在上涨的假象,导致不少人以为政府不会让房价大跌,但其实房价是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在不断下跌,而不是通过售价的直接下跌。也就是说,假设你原来月供是2000元的……

    中国经济个人读后感 篇2

    内容简介:本书借由80个指数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与繁复的文字论述相比,数字指标更加准确客观,但同时,对非经济专业的其他职业者而言,却不够形象也不易读懂。作者将自己象牙塔式的学术思考转化为最为平实的语言,通过

  • 2019-11-16

  • 2019-10-11

  • 2023-05-18

  • 2019-11-16

  • 2019-09-25

  • 2021-09-27

  • 2023-05-30

  • 2022-03-29

  • 2019-09-25

  • 2022-12-29

  • 2023-02-07

  • 2019-11-08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1-11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2-11-06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1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经济》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经济》的读后感、2024《中国经济》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