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 > 地图 >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2024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相关栏目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热门栏目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推荐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

(共 1108 篇)

  • 1、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_关于读后感350字

    这里有一只保卫家园的老虎叫虎哥。在我们这个文明发达的地球上,由于人类大量过渡的砍伐树木,森林慢慢地消失了,大大小小的动物们都变成了人类的宠物,可是它们一点也不快乐,虎哥也从一只无忧无虑的年幼无知的小虎长成了一只雄壮威武的猛虎,看见动物没有自己的家园天天要在人类照顾下生活还有好多动物没有主人只能流浪在街头,它们失去了自我,一天比一天的消沉,虎哥想明白了要想让大家找回快乐只有找回属于自己的家园才行。虎哥带领大家经历很多磨难和艰辛,可是它们没有一个放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挽救了整个森林。这是一本名叫《虎哥重回森林》的书讲的生动故事。

    这本书让我们大家明白了森林是动物的家园,如果我们人类光为自己着想,而去破坏乱砍伐树木,早晚有一天地球也会被人类毁灭,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每一寸土地和森林。

  • 2、 《练琴·重回音乐》读后感1000字

    序言:

    练习的时候,需要想象一个超越自我的、未来的自己,这个想象过程同手指、思想、身体、声音、投入的专注力同样重要。

    在我理解,练习的部分是现实的此岸,想象的部分就是理想的彼岸。

    在此岸,有不可逾越的错误缺陷,有觉得永远不够好的挫败感,有被自我批判吞噬的恐惧感,以及无力感此岸会让人灰心丧气。

    而理想的彼岸,是我们为自己的道路设想的一个目标,是我们奋斗和努力的意义,是为自己的故事树立一个信仰。对彼岸的想象部分,越具体越好。具体到一旦梦想实现的时候,自己将体会到的积极感受、未来的场景以及各种细节,自己的外表、自己身在何处?要有细节,有画面感。

    而这种画面感,就会让我们在面对疑虑、挣扎以及无数次的重复此岸时,怀揣着爱、野心和艺术追求去探索那个未知而美满的彼岸。这种想象的画面感,就是超我与本我的纽带,就是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第一章.坐定

    坐定就是禅定。

    练琴是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又有一些新的东西。练琴让有限的手指尝试无限的指法可能性,让有限的音符在不同的力度、节拍、速度、感觉中体现出音乐的无限性。

    练琴是车尔尼、兰道夫斯卡夫、爱丽丝.阿兹特强调的熟能生巧的指法练习。

    练琴是感官大聚会。练琴是用手弹过之后的聆听、想象,演奏、思考,直至全神贯注地投入。

    练琴是菲利普.利夫.须藤在《吉他禅》,是身心灵的调和分不开。练琴在勾勒一条音乐的线条,一动心念,线条起落,就像吸气和吐气一样。然后重复。

    练琴是练习者与琴之间的无缝链接,是琴与弦之间的同频共振,是练习者内心的喜悦与痛苦、热爱与怀疑之间的和谐统一。琴音甚至是与宇宙的统一!

    练琴是奋斗,也是罗曼史,是冒险,是对人格的考验,是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冥想和精神治疗,练琴是一段曲折的故事。

    佩服作者的表现力,无论他眼中的练琴具有什么的意义,文字里都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直指人心,直至我们与他获得同感。

    练琴是孤独的,于是作者与名家通过文字神交,用挚爱与狂热去探索音乐家的心路历程。

    练琴是缓慢地为自己的手指注入灵魂的过程。

    第二章.触动琴弦

    整个章节里,贯穿的都是我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我的成长史,就是吉他的学习史。

    家庭的熏陶显而易见,母亲、哥哥、姐姐向我播撒了音乐的种子。

    于是8岁的我破格学吉他,种子生根了;

    每晚和哥哥姐姐举行音乐会,父母坐在一起听我们演唱。我们的演奏与他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音乐流淌进一家人的心中。种子在充满爱的家庭里发芽!(

  • 3、 小狗黑哥

    我正在看一篇名为《小狗包弟》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位艺术家,在文革期间,他别污蔑为反革命,里通外国。于是批他,斗他,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忽然有一只小狗从人群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得朝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面前,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它都不肯走。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它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后来哀叫几声就死了。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我养的刚死不久的那条小狗。那是亲戚送的,是一条纯种的黑毛小狗,干干净净的,还有两块白毛在眼睛上方。俗称这类狗为四眼狗。我看它黑黑的,于是就把它叫做老黑了。

    老黑它从不咬人,见到陌生人时才会口吠一阵。它很乖,很听话。从小到大,都是我在给它洗澡,它也很乐意,一丝不动地坐在浴缸里让我洗。每次洗完澡后,我就会去拖地,它也跟着来,跟着拖把跑来跑去,于是我边拖地边逗它,玩得很开心。

    它非常讨人喜欢。尤其是它睡觉时的姿势更是别具一格,前脚向前扑,后脚左右分开,整个身体扒在地板上,然后头才慢慢俯下来,睡觉了。这姿势让人发笑。从没见过狗这样睡觉的。它有时还把家里人逗乐了。正因如此它更讨人喜欢了。

    不幸的是,它病了。不知是什么病,一会儿吐一会儿拉,肚子咕噜咕噜地响。我看它痛苦的样子,心里很难过,可是我们没时间带它去看病啊。过了几天,我放学回家后,家里人告诉我说它死了。此时我的心情像阴转多云的天气,而后就下雨了。

    它走了,是悄无声息地走的,也许是它不想让我难过吧。它是我一手带大的,有着深厚的感情,它就这么走了,我何尝不伤心难过呢?

    它永远在我的心里,伴着我走完这长长的人生之路。

  • 4、 吴哥之美(附4张精美吴哥明信片和1张手绘吴哥地图)读后感500字(3)篇
    吴哥之美(附4张精美吴哥明信片和1张手绘吴哥地图)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吴哥城中可有一位“睡美人”?n——我读蒋勋的《吴哥之美》n当年法国人在热带雨林深入找到吴哥窟时的感觉是不是就像找到了有着睡美人的那个沉睡的城堡?n披荆斩棘砍开一条路,突然发现一大片宫殿、塔寺和盘根错节的热带树木和植物纠缠在一起的,石壁斑驳,被潮湿的青苔覆盖着。法国人惊呆了!继续清理后,大吴哥、小吴哥、巴孔寺、普力科寺、喀拉凡寺、塔普伦寺、斑蒂丝蕾陆陆续续呈现在眼前,壮观极了!n蒋勋老师被吴哥之美吸引,多次来到吴哥。跟随着老师的介绍我也算是在书中大略游览了一番,老师是从美的角度来欣赏吴哥的。整个吴哥窟建筑群非常大气,所有的建筑之间空旷,每座寺庙都采用了巨大的石块建成,只看图片就能感觉到那种宽阔雄厚的王者之气,很自然的就完全打开心胸去接受这些建筑和美。最吸引我的是各个寺庙的浮雕。从来没有觉得浮雕会这么美。“当时工匠的创造力与审美品质远远超过今日美术的专业工作者。”无论从色彩、造型,还是繁复的工艺,几百年的匠人堪称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完全来自于生活。从美学角度看,吴哥寺的布局大面积留白,是非常具有美感的。我们到现场时应该会觉得非常空旷,视野很好。再次感慨,浮雕太美了!石头上的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刻的很深,连肌肉的起伏都表现了出来。“美的显现,使人欢欣鼓舞;美的显现,也使人忽然如见本心,沉默感伤,悲欣交集,无以名状。”n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因为触动了心灵的美的显现突然泪流满面,又欣喜无比?n喀拉凡寺吉祥天女的砖雕太美了!光影打下来,女神就像是正从墙壁里走出来一样,动感十足,神圣无比。为什么没有完成塔高寺有摄人心魄的美?就是一堆四四方方的大石头堆叠起来,没有雕刻,没有修饰,甚至没有建成,但是就是觉得:美!n也许,未雕琢的、最纯朴的才最美吧?n最让我无法移动视线的是塔普伦寺。前一章的这段话放在这里也非常契合:“石块和树根,女神和藤蔓,艺术和岁月,雕刻和时间,变成不可分离的共生者。”再加上斑驳的石壁和苔藓,这样的糅合,美得那样神秘、震撼!n最精彩的是斑蒂丝蕾,连名字字面都那么贴合。满壁的石头蕾丝太让我向往了!仔细看细微之处有那么精细,不像是外墙浮雕,像是小巧精致的手把件。美在这里是重复,是繁复,是高难度的技艺和恒心的挑战。老师说:n“美,也许总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n“美,也许是一种难度的挑战吧?”n“

  • 5、 重回《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200字
    重回《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200字 合上《平凡的世界》,思索为何一部陈旧的作品竟微微触动了这个浮躁的年代?答案很简单,40年过去了,这本书的读者们依然平凡着。 80后生人的你我并不曾亲历那种深入骨髓的贫瘠,那为何我们仍会被少平、少安的故事打动?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平凡的自己!的确,那个贫瘠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平凡的人们渴望不平凡的挣扎却从未停止。 许多人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的励志鸡汤,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得不平凡。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路遥先生所要表达的终极情愫,少平和少安的故事以平凡收场,所谓的平凡,就是终于在遗憾与无奈中放弃了挣扎,认命了,也就踏实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平凡》的解读,在我看来,路遥先生的文脉中隐藏着对平凡的尊重。他给了我们摆脱平凡的希望,又让我们在希望的尽头重归平凡。他告诉我们,这条弧线就是我们的生命,它从平凡开始,无论划出过多美的曲线,终归是要归于平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尊重这份平凡,因为这才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与归宿。 许我胡思乱想,假如90年代的路遥先生可以续写《平凡的世界》,我想,少平、少安两兄弟定是冲入了改革的浪潮,在历经了一系列刻骨的艰辛与铭志的蜕变之后,他们终于征服了命运,变得不再平凡!所谓不平凡,许是远离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在北京或上海叱咤风云,甚至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喊出了中国人不再贫穷的豪言!他们有了更多的会议、更多的酬酌、更大的梦想,世间天地、海阔天空!男人的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曾经所有的挣扎、妥协与不甘终得释怀,生养出一份俯视过往一切贫瘠和情感的好日子来。。。。。。故事发展到这里才可谓一部完美的励志鸡汤!可那样还是路遥先生么?还能让我们感动落泪么?还是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平凡的世界》么?一定不是了,也一定不会这样结束的。 我想,路遥先生会这样写下去:少平衣着华丽的西式正装,但却没有了过往清澈的眼神,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微妙起来。当一切都被飞快地推向极致之时,他病了,病得很重,历年的劳累、心机、应酬浸染了肝脏。中药、手术都止不住刻骨的钻痛,那个以为遥远的终点瞬间就来到了他的眼前。那几日,他突然想吃家乡的馍馍,怀念着黄土地的味道,竟吃不下许多,期望也已渺然。他的故乡村落已经消失,消失在开发区一望无际的厂房里。他的家人们住进了农民别墅,不再种田,不再挨饿,老人老去,小辈另有自己的活法。物是人非
  • 6、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一)

    牛强

    2015年我有幸被单位选派去国家法官学院学习,闲暇之余看到一档北京电视台节目,里边提到一本有关王阳明的通俗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当时我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对王阳明及心兴趣正浓,于是就在网上订购了这本书。

    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笔锋幽默、妙趣横生但又不乏深刻锋利,嬉笑怒骂中见微言大义。这本书的作者吕峥是一个1986年生于四川成都的小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靠文字为生的典型文人。川人自古幽默乐观,他的文字那么有趣搞笑但又发人深思,跟他川人达观豁达的天性,以及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其文风兼具当年明月的幽默和韩寒的犀利,但对传统哲学深刻的认识与精湛的表述为二者所不及”网上如此评价这位新锐历史作家,也算是恰如其分。

    据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是他批阅三载、增删数次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幽默的笔法举重若轻的把王阳明坎坷传奇、荡气回肠一生写的精彩纷呈,一个天赋秉异,从小立志做圣贤并历经磨难后悟道圆满,并以此“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诸多杰出人物的道德楷模、精神支柱、事业偶像的王阳明跃然纸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于幽默风趣的文字,不止于把故事写的好看,还深入浅出的在作品中夹叙夹议,梳理中华文化的道统和传承,并把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让人在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之余不觉间对“心学大义”多了很多感悟。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不宥于儒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一生的惊绝文字和不朽事业,王阳明想不流芳千古都难。也无怪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这些历史牛人等一致推崇了。王阳明“心学”甚至称了近代以来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算是一个民族笃行“阳明心学”下的伟大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其实确切来说,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道释”文化,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儒道释三家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者。

    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高速发展后,目前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国际秩序和经济发展表面有序、繁荣,实则处于崩溃的边缘。世界的未来需要

  • 7、 哥人物话题作文6篇

    我们每个人会要经历学习写作文。写作文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冷静,更客观。写作没有素材,一提笔就容易无从下手。写作文切不可写得"千人一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哥人物话题作文6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哥人物话题作文【篇1】

    我的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当护士。

    从我懂事开始在妈妈身上找到一个字——“忙”,妈妈经常早出晚归,月爬三杆时才匆匆赶回家,她每天到家时已是一脸的疲倦,有时一坐下饭还没吃人已睡着了,看她累得像一架散架的机器,我真不能理解,难道世上就我的妈妈是最忙的?她怎么就挤不出一点点时间来陪陪我这个可怜的孩子呢?我真羡慕那些时时刻刻有父母陪伴着自己的同学,晚上一家团团圆圆有说有笑地吃饭,多开心,有父母辅导自己做功课,每逢节假日又能陪自己玩游戏,捉迷藏,逛公园,讲“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故事,那该多幸福啊!而我的妈妈,经常要加班,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有时还整天整夜值班,今天说做了几台手术,明天又将要做几台手术的,根本没时间理我,更不用说陪我玩。妈妈,你经常留下我一人在家,那是多么孤单,每天傍晚我只能趴在窗台上等着聆听妈妈下班回来脚步声,希望早点见到妈妈瘦小的身影。

    有一次,我终于按奈不住,出于好奇,带着疑问来到医院看看妈妈究竟在忙什么?我就来个“微服私访”。来到医院只看见各个疹室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各个都表情痛苦,抬起头往手术室一看,刚好有一位身穿手术服,头戴着手术帽,口戴白口罩,手里还戴着长长的橡胶手套,只露出两只黑眼睛,看上去真像电视里的“小丑”的医护人员出来了,我一看觉得真好笑,忽然从这个“小丑”身上我听到亲切而熟悉的声音:“嘉洋,有空来玩啊,功课做好了吗?”啊!原来是妈妈,穿着工作服真认不出来。“妈妈正要做手术,你自己玩。”又是这句老话,,我真扫兴,又有点不理解。。这时有位身穿病号服的老爷爷和一位小朋友走过来,他对我说:“你叫陈嘉洋?你妈经常提起你,说你是既懂事又听话的好孩子,你有位好妈妈,我们经常得到她无私的帮助。”后来老爷爷还跟我说他得到很严重的病,刚做完手术后很辛苦,全身不能动弹,是我妈妈精心照顾,经常帮他翻身、抹身、喂饭、换衣服……跟老爷爷同房的小朋友也激动地说:“我也有重病来住院的,可父母都是外地来这里打工,家里环境不好,刚住几天就没钱再住院,只好要强行出院。你妈妈知道后就说多好的孩子就这样出院会有生命危险,你们继续留下治

  • 8、 美式哥特观后感影评

    《美式哥特》是一部于2016年播出的犯罪悬疑电视剧,该剧主要由朱丽叶赖伦斯和安东尼斯塔尔等主演,该剧在网上的评分并不高,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用了一天时间看完了整部剧,很奇怪为什么评分不高,或许众口难调。

    开播的时候关注过这个剧,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海报和名字,但是后来忘记看了,最近才翻出来。

    美式哥特(american gothic), 最开始想到的是格兰特伍德的那副画。

    整部剧还是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的,剧情开始的时候认定父母就是凶手,但是之后随着剧情深入,起伏不断,卡姆和加勒特表现出嫌疑,而最后的真相很巧合很意外。

    很有意思的是每一集的标题都用油画命名,

    第一集(灰与黑的协奏曲)和第十三集(惠斯勒的母亲)指向的都是同一幅画,也与最后的剧情呼应:玛德琳为了家庭将加勒特推入深渊,报应不爽,艾莉森()在查出真相后放弃了玛德琳,升任市长的艾莉森成为霍森家族的新任守护者。

    整部剧看完,最心疼大哥,背负着家族的秘密离家14年;家人的疏离,除了小妹妹泰莎,家里几乎没有人在乎这个哥哥。

    对于大哥加勒特的造型耿耿于怀,因为我觉得实在好像法鲨(捂脸)。

    老二卡姆小可爱堪比搞笑担当,弱鸡又傲娇。剧情前半部分不断在戒毒和复吸之间反复,个性胆小、没有责任感,算是比较不讨喜的角色。随着家族被和银铃杀手相联系,以及杰克行为表现、对苏菲的认清,小可爱开始开始转变。

    玛德琳,一个黑化的母亲,善于谋划策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掩盖真相杀死了丈夫,不停地在子女面前编造谎言,直到最后她也不肯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不断以家庭为借口干着让整个家族支离破碎的事。这个家庭最初一无所有,整个家庭的家长从混凝土行业干起,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百万富翁,而玛德琳极力保护着这一切,过去的生活使她无法放弃目前达到的权势,对家庭有着近乎变态的保护欲。

    而杰克几乎是卡姆幼年时的翻版,甚至更甚。几近尾声,在所有人其乐乐融融的场景里,杰克显得格格不入,录音熊不断重复着苏菲留给杰克的一句话不久后,我们会再见面的。如果有第二季我对编剧会怎么安排剧情好奇的要死,看似是完美的大团圆式结局,却隐藏着一条条暗线。杰克令人不安的行为,苏菲另一个银铃杀手在逃,大姐艾莉森指使苏菲杀死玛德琳,玛德琳才是杀死大卫莫拉莱斯、米奇霍森和詹妮弗温德姆的真正凶手,cbs砍掉这部剧真的太可惜了。

    老爹:目测是变态杀手

    老妈:就算不是同

  • 9、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文/滕振辉(扬眉剑客)

    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有关王阳明的通俗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我是因为想更深入的了解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才在偶然翻阅图书时,信手抽出这本书并带回家来读的。

    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笔锋幽默、妙趣横生但又不乏深刻锋利,嬉笑怒骂中见微言大义。这是我们80后文人特有的一种文风,尤其是在三十岁前,爱好文字的80后青年很多都有这种特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吕峥是一个1986年生于四川成都小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靠文字为生的典型文人。川人自古幽默乐观,他的文字那么有趣搞笑但又发人深思,跟他川人达观豁达的天性,以及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其文风兼具当年明月的幽默和韩寒的犀利,但对传统哲学深刻的认识与精湛的表述为二者所不及"网上如此评价这位新锐历史作家,也算是恰如其分。

    据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是他批阅三载、增删数次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幽默的笔法举重若轻的把王阳明坎坷传奇、荡气回肠一生写的精彩纷呈,一个天赋秉异,从小立志做圣贤并历经磨难后悟道圆满,并以此"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诸多杰出人物的道德楷模、精神支柱、事业偶像的王阳明跃然纸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于幽默风趣的文字,不止于把故事写的好看,还深入浅出的在作品中夹叙夹议,梳理中华文化的道统和传承,并把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让人在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之余不觉间对"心学大义"多了很多感悟。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不宥于儒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一生的惊绝文字和不朽事业,王阳明想不流芳千古都难。也无怪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这些历史牛人等一致推崇了,王阳明"心学"甚至称了近代以来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算是一个民族笃行"阳明心学"下的伟大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其实确切来说,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道释"文化,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儒道释三家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者。

    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高速发展后,目前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

  • 10、 《远离芝家哥的地方》(优质读后感)

    《远离芝家哥的地方》是我在暑假读的美文书之一。这本书是理查德.派克写的,他也是美国知名作家之一。

    这本书记录了乔伊和他的妹妹玛丽童年时暑假到乡下去看望奶奶的有趣经历。面对各种困难,奶奶的乐观与豁达使两个孩子增添了信心,渡过了难关。奶奶爱吹牛、爱抠门儿、不按常规行事,奶奶并不完美、独具魅力的人生,时时刻刻让孩子们感受到该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读到一半时,我不禁有个疑问,在乔治和玛丽还未完全了解奶奶之前,会不会对她有反感,不理解她那种爱吹牛、爱抠门儿的行为?读下去后,感觉我的想法有些多余。在后面的情节中,我知道了奶奶家虽然穷,但她不向富贵权势低头,以前奶奶那种爱吹牛、爱抠门儿的事便能理解了。

    奶奶爱吹牛是因为她有把握把这件事做好做完整;奶奶爱抠门儿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吧。尽管奶奶对外人很抠门儿,但对乔治与玛丽并不是这样,记得有次闹灾荒,田地里的植物都长不出,所以食物一下子变少,但奶奶仍把为数不多的粮食给他们吃,而她自己却在挨饿。

    看到这,我想起了我的外公。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糖,爸爸妈妈也经常会买给我吃,可外公不一样。他从不买糖给我,也不能当他面吃糖,我以为外公小气抠门儿舍不得,但他竟然会买比糖贵许多的蜜饯给我,后来我才知道,外公是担心我吃糖长蛀牙。

    在我六岁过生日时,远房亲戚送我一些吃的、穿的、玩的,而外公却送了我一本《唐诗三百首》,那是我第一本古诗书,虽然他送的价钱最便宜,但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

    就像书中的奶奶那样,外公总是在无声中传递他对我的关怀与爱。

  • 2019-10-16

  • 2019-09-23

  • 2019-10-09

  • 2021-05-14

  • 2019-10-28

  • 2019-10-24

  • 2022-02-07

  • 2021-08-23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2-04

  • 2023-01-21

  • 2019-09-20

  • 2023-06-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2

  • 2023-05-07

  • 2019-09-20

  • 2019-09-22

  • 2023-01-02

  • 2019-11-06

  • 2023-03-04

  • 2023-01-20

  • 2019-09-22

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2024虎哥重回森林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