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腾讯传读后感 > 地图 > 腾讯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10 来源:互联网

最新腾讯传读后感分享8篇。

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笔之厉害。写下读后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读后感大全小编尽心尽力地编写了这篇独一无二的“腾讯传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腾讯传读后感(篇1)

失眠读完一年前被推荐的腾讯传。

先说内容,文章前半部分详细且深刻,时时召唤着我从小学三四年级以来的互联网记忆,让我从使用者的角度试图在回忆中更好的理解这个发展过程,这也让我这个边缘化的小用户深深觉得那个时候的腾讯仿佛现在上帝的视角看世界,机遇,运气,魄力等等正如书中描述的,当事人回首都觉得惊心动魄,更别提局外人。后面半部分像是草草收尾,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腾讯发展的庞大到了小马哥自己都说不上有多少产品了,一条一条线的梳理也就难以实现。总之,作者的讲述还是呈现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历史,感激。

其次,从感悟上,有几点让我印象极深。第一,小马哥等腾讯高层管理者的远见卓识,书中描述的每个有名有姓的人都让我深深敬佩,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第二,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给了我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此书让我又在互联网行业深刻体会,民与国,真的远比写论文时候所描述的那么简单。第三,腾讯作风低调但扩张迅速,书中描述为反差美,我当时联想到的是\哑光\,这个一直契合我的审美的质感,实话实说,企业文化的认同,让我对腾讯多了许多好感。第四,读这个书前,对腾讯有一定误解,现在更理解一个企业成长壮大的不易,也理解了舆论所说的\山寨\背后潜藏的创新,所以,提醒自己之后还是要多加思考,避免舆论的浅薄或意图不明的导向。

嗯,暂时这么多,读书总是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所以要不断坚持

腾讯传读后感(篇2)

读过人物传记,看过不少纪录片,却第一次看公司题材的传记。意犹未尽,后半段过于仓促,也是因为鹅厂和互联网都还在成长发展吧。

一个公司18年的浮沉,远多于一个人的一生。起于中国互联网的蛮荒期,在争议甚至骂声中一路走来,直至今日,提及鹅厂的微博下评论仍然有很多“抄袭”“充钱”的字眼。但不得不说,在社交、新闻、音乐做到第一就不会再被挤下来,不是单单靠抄就能做到的。

公司、团队的老大对整个团队的风格影响很大,但不能让个人风采完全凌驾和压制手下的人。各尽所能,给机会,让专业的人去做他擅长的事。

半部创业史,多少江湖事。新浪、雅虎的没落,这几年的创业和破产风潮,无不令人唏嘘。运气真的重要,一个决策、一个产品可能直接影响初创公司的存亡。

经常说“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但是一个大公司不能存在明显的短板。归根到底,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还得看用户体验和忠诚度,以及不可取代性。

张小龙虽然不是主角,倒真是个有趣的人。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有点看不懂,技术、产品、用户体验都是次要,谁有钱谁有理

腾讯传读后感(篇3)

做为一份了解腾讯发家史的阅读材料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腾讯方面也有意愿出这么一本传记书,还是提供了很连贯的发展线索和开放了很多比较高层的一般平时可能很接触到的内部信息的。看完这本书大概也会对腾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会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弊端的话,因为出自于腾讯方的授意写的书,必然也就带上了一些类似于腾讯官方口吻的意味——一家之言,总归是缺乏了那么一点公正性,得跟它的竞争对手们比对着来看才能看出那么点味道。从前跟360,MSN那些已经结束的战争还好说,但正在发生的故事在结局未见分晓之前,还不可妄加论断,比如现在腾讯跟阿里。腾讯发展到后期投资和布局的时候已经可以说实打实地跟阿里杠上了,比如说云服务,大文娱,大金融这些板块,但很多这些正在发生的近身搏斗情况书里不可明说,只能靠读者们私底下去做功课了。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里历史是挺值得读的,现在和未来那就算了,只是为了书的完整性凑凑数罢了(有些地方简直像是从腾讯业务说明书里抄的一样)…然后读的时候记住这是腾讯自家写的传记就行了。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腾讯的视角看腾讯,我们过去多少年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骂狗tx,但很少从腾讯的角度想他为什么要这样来“欺压”我们用户——其实是一个挺不一样的视角。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腾讯方面对过往的不同诠释,和当时对形势的一些判断,如果能结合当时腾讯的一些具体的决策来分析会非常有意义。总的来说,作为理解和分析腾讯地位和发展的材料之一来看的话,这本书还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考角度的。

腾讯传读后感(篇4)

看完这本书算是对腾讯发展历程的一个回顾,里面提到的众多产品在曾经过去的岁月里都有所耳闻,但大多都是昙花一现;在呈现腾讯发展史的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整个互联网在中国,从萌芽到逐步壮大的这个过程,在里面出现的众多关联人物,尤其是以pony为首的腾讯老班子创业者,体现出来的个人性格,如严谨、不善言辞却一直不曾停步的试错和小步迭代;遇到骂战的时候也只是用简单的言语“他们怎么可以骂人呢?”。在这个充满表演气息的年代,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魅力仍如同那个爱好天文的少年指控“你们毁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一样纯粹。

当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游戏在西方被称为“第九艺术”,而在中国却似乎披上了原罪的外衣?不断模仿而胜利的垄断,在构建帝国企业的同时,如何看待那些慢慢起来的创新小企业?

一个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商业利益,还有它的品牌和创业者所坚守的信念。它将获得怎样的口碑,全看它的作为。

或许未来还将接受一波又一波浪潮的洗礼,无论如何,我们有型见证并参与这些产品的生长与消亡,在渺小人的生活中,竟然滋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壮丽感。

腾讯传读后感(篇5)

互联网的黎明时代——《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读《腾讯传》有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到底是要叙事一遍腾讯的历史,还是谈谈作者的观点?最终,我决定结合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态度浅谈我所理解的腾讯。

腾讯到底是一个什么企业?看完全书我似乎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正如作者吴晓破所言: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作者,可以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腾讯就像一个正在进化的生物一般,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他涉及了社交,娱乐,媒体,并购,公益,动画,文学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可以顾及这么多方面。当然,这也就是当腾讯刚开始发展时外界的质疑声,2002年春夏之际,马化腾执意进入网游领域,可此时外界和部分内部人士却认为:刚开始发展的腾讯,不宜发展新的战线。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往往拥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直觉,马化腾独特的“倔强”,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多面化的腾讯。2008年的《穿越火线》和《地下城勇士》宣告了“游戏之王”的诞生。至此,腾讯接过盛大的“游戏领主”之位。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腾讯网游营收高达12.17亿美元,比排名其后的五家公司相加之和还要多将近4亿美元。而网游只是腾讯这个企业众多项目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我们常说:人不可“一心二用”,但是,腾讯似乎在用现实诉说“一心多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

腾讯的“抄袭大王”罪名真的坐实吗?在我初中的时候,QQ空间就曾流传着一篇文章,主要是指责腾讯抄袭的“罪名”,文章中举出了许多腾讯产品所抄袭的目标。亦或是大众的心理仍然认为腾讯不过是一个只会模仿的企业。没错,以前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的,直到我看完全书,我才发现这仅仅是大众的一个误解罢了。譬如3Q大战时,大家只是指责当时腾讯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可事实上当时腾讯已经被奇虎360已经逼上了无路可退的境界。2013年4月,广东高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奇虎360公司的多项行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腾讯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不可否认的是腾讯的产品中似乎多少都有些借鉴,模仿的成分,马化腾2006年6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事实上,在法律层面上以腾讯游戏抄袭为由提出著作诉讼权的,仅NEXON(泡泡堂游戏的研发公司)一家,并且后者在后续过程中败诉了。有时候舆论导向真的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当舆论都指责腾讯抄袭的时候,大家似乎就很难看到腾讯亦或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之处。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排除政治原因,在中国市场,腾讯战胜MSN,淘宝战胜eBay,当当战胜亚马逊,百度战胜谷歌,网易邮箱战胜Hotmail,这一切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更有优势。2005年后,在互联网论坛上,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一笑。想必中国互联网企业除了拥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独特的创新。腾讯从推出QQ秀时,创新出了一种新的用户互动方式和盈利出路,腾讯很聪明地抓住了用户情感的需求,同时腾讯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虚拟道具消费,并且在之后构造出腾讯的“虚拟世界”。QQ群的发明,标志着社交网络概念在中国的出现,而这比Facebook要早18个月,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面的社交。诚然不可否认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的欠缺,但似乎这无法掩盖属于中国人,属于腾讯的成功。

腾讯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能从非技术层面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早日便和家人们探讨过QQ和微信哪一个更好用?得到长辈的回答皆为:微信好用,可我却更偏爱QQ。后来也在思考为何现在微信的“光芒”逐渐掩盖过了QQ,其实至于那个更好用,这只不过是腾讯的两个方向,以QQ为方向面对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以微信为方向面对的则是所有人群,与张小龙m.DuhOugAn.cOm喜好相同,微信的极简主义避免了像QQ中的皮肤,气泡等,反而更利于大众的接受,朋友圈,公众号以及微信红包更是在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而QQ的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信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影响力。现在回想一下腾讯产品微信的巨大成功肯定离不开“微信之父”张小龙,这位邮箱达人,从某种角度也不难发现腾讯成功的一个原因便是拥有着:伟大的领导人们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在张小龙早期研究kik类产品时,企业内的其他几只团队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内部赛马的机制,让企业保持了一种面对竞争的紧张性。早期腾讯的五大领导人的正确领导让腾讯涉猎了许多方向,让腾讯不断地“进化”。不仅如此,以马化腾为领导的腾讯渐进式创新“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让腾讯的每一个产品变得更好,趋于完美。在99年中国人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在我看来,腾讯成功另外的一个原因便是: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无论是当时腾讯的logo选择,还是每一版本QQ更新的变化,无不反映出腾讯对于用户意见的重视程度,就在我写读后感的同时,QQ又弹出窗口希望我参加一个关于《王者荣耀》的调研。再加上每一个产品经理努力从用户的角度去挖掘如何变得更好,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毫无疑问,腾讯成功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我个人认为的极个别原因,腾讯所获得的机遇,获得融资,包括他们敬业,努力的精神等等都不可忽略。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这是马化腾在一次交流中很感慨地讲过的一段话。当时,马化腾提出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代。而腾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前方的路还不太清晰,但如同腾讯的理念一样,他们不看过去,只看未来。作者:夏宇凡

腾讯传读后感(篇6)

公司传记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变成创始人的个人传记了,本书也不例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马老板的成长和蜕变,一场一场重大的变故和事件,倒逼这位“产品经理”成为一位商业领袖。3q大战让马总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变成一个更开放和分享的人,他开始变得喜欢跟人交流,他开始站上讲台,他开始面对媒体,和同行们甚至全社会分享他自己对互联网和未来的理解。腾讯的愿景也从追求行业第一,转变为成为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虽然晓波同志多次提到他被授权可以跟腾讯内部所有人沟通,可以调取任意资料用于创作,但是我仍然很少看到很多细节的刻画,阅读本书的时候,更像是一本一个个小故事堆砌的编年历,而作为读者,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大故事”。晓波老师更像是一位经济学作家,而不是一位互联网作家。当然,这与整个腾讯的工程师文化不无关系,工程师的焦点永远只是做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于是惊心动魄少了,整个团队的江湖气息也很淡,情义的故事自然不好挖掘。连马化腾自己都说,自己不太懂什么领导力,只知道把产品做好。

关于腾讯最大的槽点——模仿:

晓波老师似乎是迈克尔·波特和凯文凯利kk老师的拥趸,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用于此。在讲“失控”的时候他谈到: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植树,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通过将生物投入恶劣而变化多端的环境都能产生更多的多样性。

马化腾的战略眼光不如马云,很多时候都采用的是模仿策略,于是被大众吐槽的厉害,但是为什么腾讯几乎每次都能跟上每一个热点?就是因为马化腾构建了一个的大自然,构建了一个“腾讯森林”,这个森林有七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创新度。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

印象最深的点

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提到,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互联网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人类从来没有那么接近过彼此,信息从来没有那么快速传播过,改变还在继续,这个妙趣无穷的互联网世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腾讯传读后感(篇7)

在《腾讯传》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要把产品做成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因为水和电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在做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也需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成为大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

读完这本书,对腾讯企业有了个人直观的了解,了解了陪伴我成长的QQ及目前正火的微信是如何问世又如何发展的。

作者吴晓波被人誉为出色的财经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弗大学访问学者,花了五年时间写了腾讯公司的发家史。

第一部分,写腾讯创业到3Q大战,这块是腾讯路线的基本材料,而且都是当事人对话的一手材料,里面的段子和内容来自于腾讯内网的各种文章和诸如入职培训、晋升培训这类培训里面的材料,材料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所关注的,换句话说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看这部分一定会对腾讯的发家史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部分,3Q大战到腾讯开放战略,这一段基于采访得来的3Q大战现场描述,但这种描述也就是记录而已。其中比较隐晦的商业手法提及较少。

第三部分,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再到买起点构建泛娱乐战略。

看完整本书,书中腾讯创业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的,还可以了解到雅虎、MSN、人人,网易、搜狐、新浪等,从00至10年诞生的轰动全球的优秀企业的背景资料,了解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本好书不管对于我各大国企或者私企来说,此书值得慢慢细嚼。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腾讯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高层能够不断反思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并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上下齐心,以超强的执行力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不光是打造了一批极富战斗力的团队,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内部凝聚力,再加上非常人性化的员工关怀,才造就了这个中国目前上市公司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巨头。

感谢公司推荐的这本《腾讯传》,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大企业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集团荣誉精神,敢于尝试的精神,对我以后的成长矫正了更多良性的指引。(夏渤皓)

腾讯传读后感(篇8)

最近读了吴晓波的《腾讯传》,颇有感悟。

说到腾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众所周知的QQ、微信等,这些再熟悉不过的软件伴我们成长,可以说,腾讯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缩影,通过这本书,我也看到了腾讯背后的故事。

作者用“幸存者”、“挑战者”和“领跑者”三个词概括了腾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三个不同的角色,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大多创业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后来的样子。小马哥是受丁磊的“刺激”决定创业。腾讯的成长初期险象环生,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和运气造就最终的结果,但在大时代内却又是必然的。

腾讯从出生开始,从马化腾开始,就一直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马化腾也好像是最早提出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的人。腾讯是不断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快速迭代,不是先市场调查,或者公司觉得哪个功能好就推出去。而是先推出去一个不太完美的产品,通过顾客反馈和自己不断使用,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出发来更新迭代产品,而不是固执的推企业自己认为好的功能。企业认为用户的痛点,不一定是用户需求的真痛点。

这20年来,腾讯起步也不是最早的,但凭借非凡的运气和天才的产品能力,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QQ和微信这两款利大杀四方的利器。而在QQ和微信的迭代中,同样也体现了各种机缘巧合和天才构想,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QQ农场,以及QQ空间等。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都已经不在了,这是历史的唏嘘在互联网领域的缩影——那些天才的Idea,那些遗憾的选择,那些匪夷的运气,那些利益的争斗,那些华丽的转身,那些时代的宠儿和弃儿,都在其中激荡。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腾讯传有感


读腾讯传有感(一)

陶梦柯

从学生时代使用的QQ,到工作后使用的微信,都是腾讯的产品,因此对于腾讯的发展史和马化腾个人的成长史都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打开百度就能轻松搜索到关于腾讯和马化腾的相关信息,但从马化腾亲手写的《腾讯传》中了解他,了解腾讯,还是有别样的感觉。

《腾讯传》中展现了马化腾从一个天文爱好者,一个计算机热爱者到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史。角色不断转变、不断丰富的马化腾,始终保持着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对天文的热爱,购入天文望远镜,终获得征文大赛奖项;对计算机的热爱,化作学生时代学习的动力,钻研知识,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时代发展敏锐的觉察力,推动自身抓住机遇,勇于将自我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创业需要梦想来引航。创业只有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稳,飞得更远,才能创成业、创好业、创大业。腾讯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连马化腾都在书里说到“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如何活下去而苦恼不已”,由此可见,创业之初是多么艰苦。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摸黑前行的勇敢,没有执着的梦想,在艰辛的创业路上恐怕走不远。

“不进则退”的定律,也适用于腾讯。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生存,不仅要适应变化,更要主动变化,主动变化应对比应变能力重要得多。互联网生态瞬息万变,腾讯的发展史也是坎坷的历史,腾讯能冲出重围,与它主动变化的能力息息相关。从1998年的创办、ICQ到OICQ、腾讯小企鹅形象的决定、腾讯的成人礼——上市、微信,到手机QQ的自我变更,腾讯一直在探索,时刻在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进则退,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习惯了的工作、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安稳得处于安全地带。面对变化,我们会不安,对于改变,我们会退缩,我们像“被动了奶酪”的小老鼠一样无措。使用微信时不妨想想腾讯的发展史,鼓励自己,让自己勇于尝试新事物,探索新旅程,或许,生活将呈现更多姿的色彩。

腾讯是企业,更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热衷做公益的企业。书中提到,对于马化腾来说,创办腾讯既是一次商业上的冒险,同时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他最重要的思考命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他希望腾讯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在公益事业和社会上有所践行。马化腾是这么想的,腾讯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成立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腾讯发起成立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公益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腾讯向大众展现了企业的担当,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

读腾讯传有感(二)

花西

年前被《腾讯传》这本书炒得沸沸扬扬,我没有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男生,手捧腾讯传勾勾画画。那会我为轻装简行背着一个大背包,连衣服也没多带,包里装满了我工作第一年为家人买的礼物,此外就是手机里一连串的电影电视,眼睁睁看着别人捧完一本又一本书,应和着火车的长鸣声,昏昏欲睡。

读《腾讯传》之前与朋友说起,朋友手贱给我搜索了连篇书评,书评褒贬极端得厉害,朋友说:这样不好,没看书先看了书评,这就先入为主了。但看书还是有趣,通常我看书喜欢边看边吐槽,看完吐槽完也就全忘了。

对书评的思考

尖锐的读者们对这本书批评最多的一点,就是虎头蛇尾。这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好,大家都是公认的,后半部分却说成了一种堆积,名言警句、事实片段,以及大片大片演讲稿的引用,干巴巴的信息罗列,与前半部分小说形式的语言风格和煽情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对时下最热门、发展现状一片叫好、发展势头也最猛的微信的一笔带过,也为人所诟病。

不过看完全书,我想了想自觉或许明白了些:《腾讯传》是从2011年开始准备、采访、着手的,一直准备了5年,原定2013年出版一直推迟到2016年年底,才算“勉强完成”。而微信是从2011年才推出的,这期间微信发展迅猛,作者根本来不及采访、应对、整理、构思。并且对于本书后半部分正在发生、发展的事、物,作者也根本无法用如今看10年前一样,用历史的眼光,系统地分析、阐释。

它成长得太快了

此外,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悟有两点,一是科技发展的速度。

18年,腾讯从一个活不下来的公司,成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只用了18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我国从寻呼机遍地,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机,腾讯从对寻呼机的开端创业,到如今的互联互通平台,只用18年!然而回首往昔,寻呼机的年代,仿佛是一个世纪前一样朦胧而遥远。

这真可怕,世界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发展得太过迅猛,互联网自身发展得太过迅猛。这一二十年,如同他人走不完的一生。18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如今可以说已经没有一项确定的技能或知识不会被淘汰,就像人类一直担心着自己发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将自己推向灭亡,古时候可能会种地、会织布、会打铁就能保证一生不饿死,可现在谁能确定的说所学的技术在18年后还能用得上。

多少学科是近年来才刚刚兴起,多少技术在这些年已被淘汰。算了算,18年后我42岁,重新学好像太晚,安于坟墓,好像又太早,着实尴尬得紧。

读腾讯传有感(三)

庄稼人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腾讯传》,这是继《激荡三十年》、《大败局》之后看吴晓波的第三本书。很强的叙事性,几乎是当小说来读了。这也是一个财经作家的厉害之处,讲人话。

看到机会大有人在,但能将机会落地的人屈指可数。

2000年左右做即时通讯的公司不止腾讯一家,当时比腾讯牛逼的微软的msn、网易泡泡等也在做即时通讯,但他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主业来做,而腾讯几乎是倾其所有,这给了腾讯生存的机会。

为什么会留给腾讯这个机会?

因为即时通讯的变现方式尚未明确,而人是往往更愿意投资现实利益而非未来。马化腾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用其他业务赚的钱来养着QQ,后来坚持不住了,准备卖掉QQ,可惜没找到合适的买主。守得云开见明月,终于找到了风险资本,活了下来。此后数年,腾讯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入口。

落地方能生根。

腾讯刚开始涉足游戏行业时,引进了韩国先进的3D游戏,因为他们想要引进就引进最优秀的。可惜,当时中国蜗牛般的网速,较低的电脑配置,即使腾讯做了很多修改,也无法使该游戏流畅运行。经此教训,腾讯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土壤是在网吧,而非家庭的个人电脑。所以,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真正落地的方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抓住一两个客户的主要诉求点,短时间内形成突破。允许不完美,但一定要快。

经过一年的不断更新迭代也就逐渐达到相对完美,也就有了产品的感觉。这种思维,对于现实的工作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行动是最有力量的思考,只有去做了,才有逐渐达到完美的可能性。否则,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罢了。不过,我也有些疑惑。这种快速迭代的思想与所谓的工匠精神是否是一种悖论呢?

适当的冗余看似浪费,实则是一种对机会的把握。

当时做微信累死产品的不止张小龙一个团队,几个团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看似在做同样的事情,实际上通过竞争促进了内部的创新。通过这种赛马机制,整个机构有了自我革新的动力。

后发优势。

腾讯是互联网届有名的“抄袭者”,但是与此相关的诉讼只有一件,而且腾讯胜诉了。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通过模仿,减轻试错的成本无可厚非。甚至,有时第一更具有象征意义,而第二则可能更具有实用性。因为,有时太过领先的技术或者理解,一开始并不能被大众很好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酝酿。

夕阳西下,站在深圳大学旁边腾讯的大楼里的马化腾,看着校园里的师弟师妹,想象着往日的青葱岁月,这画面实在太美……

/ 完 /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最近拜读了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引起很多感悟和思考。

这本对一家正值风华正茂的互联网样板企业所述的传记以平和的姿态、详实的记录向读者展现了腾讯公司1998年至2016年的进化过程。算起来,正好是18个年头,腾讯正当其时。对于人生而言,18岁是最美好的阶段,对一家公司企业,18年也并不算漫长,可以想见,腾讯的进化史仍然必将继续书写下去。

人类从下树那一天起到如今的演进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腾讯的成长也并非是偶然的集合,其中蕴含的作为一家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或者说是它的内在基因,从这本书中也可以得以窥见。

其实说实话,长期以来,我对于腾讯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或者说对于它的发展前景并未感到多么乐观。自己第一次使用QQ聊天是在2003年左右,之后对这家公司的感知也就仅限于聊天软件开发商的层次,余下的记忆就是它所“借鉴”开发的各种流行网吧之间的游戏,大多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山寨”而已。总的感觉并没有多少成为巨头的资质。

然而时光如梭,今天的腾讯却已经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

为什么这只曾经我并不看好的企鹅可以一路走来,雄踞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版图一方,甚至被网上好事者畏之为互联网界的“灭霸”?除了我自身的视角局限,吴老师的书也从公司本身给了我解答。

在分析这些基因的时候,我也偷个懒,就从吴老师书中定义的三个阶段来做个疏浅的思考。

一、创业(1998-2004):抓住一切机会生存

创业不易,人尽皆知。BenHorowitz所著《创业维艰》书名四个字即已包含其中万千艰辛。马化腾的发家伊始也是充满了困难,远没有如今功成名就的洒脱光鲜,甚至流露着种种辛酸。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是兼具才能和梦想的,从他大学时期在计算机领域展现出来的天赋以及相关领域的尝试可以见得。在众多同学中,马化腾就像是一个自带领袖光环的独特个体。这些对于在1998年决定创办企业的他来说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特质,但并不代表创业的过程就会因此而简单很多。

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勇士,不管之前有多少人已经从这条路走过,因为我始终认为,创业本身是无法复制的,影响成败的变量因素太多太多。腾讯的婴儿期用懵懂而狼狈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即便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有互联网的大背景加持,也难以避免初期的窘迫。读书笔记这种窘迫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初期方向的抉择,二是成长中的技术升级与资本赋能。如果说创业是朝着梦想的城堡修路的话,前者就是指南针,后者则是路石,两者缺一不可。而几乎所有创业者在早期都会不同程度遭遇到这两个方面的直接挑战,幸运的极少数挺过去,成功了,更多的大多数则夭折在起步不远的地方。

腾讯也曾经对于赖以发家的OICQ的前景产生过迷惘,也曾经遭遇过对方宁愿不要还钱也不拿公司股份的尴尬,所幸的是,抓住了“梦网”这个突破点,凭借QQ及其衍生的系列产品直击年轻一代的需求痛点,使腾讯成功扳回局面,直至上市完成它的“成人礼”。

【总结】对于企业初创阶段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一点:生存,而这靠的就是秉持自己的初心,不断抓住每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

二、出击(2005-2009):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

所有愉快的时光都是短暂的。融入资本市场之后的腾讯似乎已经在一夜之间拥有了飞翔的魔法,但出其不意的新挑战总是会挑选人们最乐观的时候出来恶作剧。

与移动运营商的蜜月期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四处游荡、八面树敌的时段。腾讯也在独自与阿里巴巴、MSN、盛大、联众等业界大佬的交锋中刀光剑影,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架构和顶层战略。

这期间,QZone勇挑大旗,以一种不同于Facebook的全新社交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兴趣,并据此在中国每间网吧里与竞争对手51.com殊死拼杀、攻城拔寨。而钻石会员制的推出更是成为用户沉淀的有效经营手段,牢固绑定了大批量的忠实用户群体,并由此带来持续收益。2009年“开心农场”的入驻,更是成为引爆用户流量的关键武器。

另一方面,在网络游戏分支战场,腾讯也敏锐捕捉到机会,成立互动娱乐部,先后开发上线QQ棋牌、QQ堂、QQ宠物等线上小游戏,并通过自研+代理方式引进一批受欢迎的大型网络游戏。

在这些业务的分布拓展中,腾讯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受众的角度,不断以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接通新的营收增长点,每一款产品的推出,都很好地契合了目标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客观需求,比如崇尚个体标签、娱乐消费理念、归属感寻求等,一方面改进产品本身功能,一方面发挥QQ平台的家族黏性,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形成了经典的腾讯式运营模式。

包括在广告的投放上,腾讯也精确地聚焦用户个体末端,精准定向推送,使之卓有成效,杜绝了盲目覆盖的资源浪费。

无怪乎马化腾自诩为“产品经理”,他所在意的,是产品良好的用户体验,而这也水到渠成地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

【总结】在企业成长期,不能唯技术论、唯资本论,把关注的重心始终锚定在用户对象群体身上,需求牵引,方可业绩长青。

三、巨头(2010-2016):格局决定空间

腾讯在发展,互联网整个大的时代也在一同进步。在腾讯的渐进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坚持的就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以一种永无止境地发展前进的姿态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递进早已加快了千百倍,未来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难以被准确地预测。既然不知,索性不问,只管一步步走下去,无远弗届。

站在新的起点上,腾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沉稳重,业务的起伏、同业的竞争,磨砺着这家公司,也带给它越加宽广的胸怀。作为一家日渐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公司,也必然会体现出互联网时代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在自身业务上,腾讯正在一步步朝着打造移动时代的集合平台继续演变。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信的横空出世。作为用户之一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微信与QQ的不同就在于平台开放性,在常规的即时通讯功能基础上,诸如公众号、小程序的开放接入,已经使微信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公共平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又必然会进一步加深用户的依赖性,提高忠诚度。

2013年11月11日,腾讯创业15周年,马化腾首次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概念,这也是他作为公司的始创者、掌舵者,对于这家企业未来战略格局的浓缩表达。

相信腾讯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总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难就难在如何保持长久的原生活力、发展动力。面向未来的创业者,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大势,形成具有更高维度、更宽广度的格局观念,唯如此,方能避免固步自封,成就更开放、更伟大的公司。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看《腾讯传》是源于一个朋友在群里推荐听喜马拉雅FM里《腾讯传》,是一位女士读的,下载了前面的几十篇,在地铁上听了一下,顿时觉得值得一读。因为我看阿里的文章和书都比较多,但对于企鹅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两个月飞机上的时间都交代给了《腾讯传》,在看完了本书之后,仿佛和腾讯一起度过了外人看不清,但内部波澜起伏的十八年。回首翻阅,作为书签的15张登机牌所标记之处都是经典,忍不住赞叹吴晓波同学的精彩文笔。

一个杰出的财经专家写了一家伟大公司的传记,这就是《腾讯传》。

我对腾讯的了解始于QQ(估计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和MSN同时间知道的,当时做房地产营销的我主要用MSN当办公软件,QQ是作为传文件(尤其是广告公司的设计稿)的专项工具,当时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离线传输文件。

再后来对腾讯有较深的接触就是微信了,2015年10月开始,从房地产公司进入到创业公司,一下就被微信包围了,微信好友在3个月内,从200人到3000人,微信群也是从不到百个直接涨到数千个,好像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信息量中的90%来自微信,不分时间段的快速响应还是通过微信,原来的社交软件怎么一下就成为了工作软件?半天不看,就有2000+条的微信未读,读微信的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2点,枕边、马桶上全是被微信占据了,完全变成了被微信推着工作了,同时又是用微信推着别人工作。

用微信体会的沉浸不正是和引起广泛争议的"英雄联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吗?这两款产品都是深深的反映了小马站长对互联网的理解:服务和用户驱动。客户沉浸其中而自不知,就是因为产品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不仅是表面需求,还有深层的潜在需求。

略去小马站长的童年,技术擅长的马化腾在1993年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一款炒股软件(图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买了5万元。这是小马站长的第一次大笔收入。

直到1998年的11月11日,腾讯公司成立(突然觉得淘宝力推的"双十一购物节"和这个日子这么的巧合,看来好日子都是注定的)。一直到一年之后,他们造出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才算找到了一条与时间、与金钱赛跑的道路。

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越来越大,到2001年,已经吃下了近1亿的用户,而且还在保持着每月吃下100万以上的新用户的速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和各种设备,腾讯也在这个时间段知道了VC的存在,并且幸运的获得了资本投资(正如一位咨询高人所言的:创始人的好运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只企鹅成就了腾讯,但腾讯养企鹅的过程绝对是艰辛的,给企鹅吃鱼很容易,但想让企鹅成为鸬鹚为你捕鱼,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不过,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不仅让企鹅为腾讯捕鱼,还给腾讯生出小企鹅,还让企鹅表演赚门票,与企鹅合影收费,看企鹅睡觉直播打赏等等。

QQ又生的小企鹅,这就是微信,这只小企鹅的诞生和成长让腾讯在移动的时代获得了站票,就是靠这只小企鹅,腾讯在移动时代领先了阿里半个身位,也让我和全体国民一样,视力下降了不少。

在《腾讯传》中的精髓绝对是前言,其中总结了"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专注创业初心。

对比阿里的模式,就会发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基本趋同的发展逻辑中的细微区别:腾讯是将产品放到第一位的,而阿里是将客户放到第一位的。这个细微的区别也就造就了两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不同,阿里是让客户定义逻辑的,它更多的关注底层技术,让客户有更多的发挥;而腾讯将产品做到极致,让客户只有想不到,没有玩不到。

腾讯成为了互联网的领军公司,成为了BAT中的T,市值也一直比阿里高,但他真正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还是经历了3Q大战之后的战略开放。

3Q之战是腾讯的第二次战役,第一次是和MSN的大战,凭借着对中国客户的了解和快速迭代(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试错迭代策略),腾讯完胜MSN,还将MSN团队中的能人收到麾下,可谓以弱胜强、大获全胜。而3Q大战,却是弱小的360采取了偷袭的策略,用虚张声势的媒体舆论挑起了事端,再用如影随形的技术力量抢占客户,一下把封闭的腾讯打的措手不及。神秘的腾讯因为不够透明而被客户猜疑,这动了腾讯的根基!

3Q大战让腾讯感受到了危机,虽然这一战,真正纸面上的物资损失不大,但是对腾讯的冲击深入骨髓,小马哥的复盘找到了开放的钥匙,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十场神仙会,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既帮助腾讯更清楚的看明白自己,也是把腾讯向社会公开的过程,马化腾也从产品经理转变为企业家,站在了聚光灯下。阿里的马云老师也不再孤独的一个人为互联网思维呐喊了。

资本和流量成为了腾讯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因投资人被分成了三个群体:腾讯系、阿里系、其他。凡是成为腾讯系一员的公司,都像阿里系的企业一样,有着使用巨大流量的优先权,这就给了入系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加快了入系企业的成长,加大了入系企业的成功概率。

也正是因为腾讯和阿里的存在,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在世界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2007年,吴晓波出版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本官方传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9年后,《腾讯传:幸存者、挑战者、领跑者》也在吴晓波的笔下诞生!

借用腾讯一位高管的话:"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从来只盯着未来。"

希望吴晓波有更好的传记,更是希望中国再出现几个值得吴晓波用心书写的企业!

[最新]《寒夜》读后感分享精选8篇


因为读书的人阅历与经历的不同,所以读书之后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许许多多的感受从脑海中不断的涌现,这时候我们就写一篇读后感吧,当你看到此文,即表明你在寻找作品读后感吧?请你阅读我们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寒夜》读后感分享》,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1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2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寒夜笼罩的,不是一人,而是每个人。

树生回来了,充满期待地爬上阁楼,脚步轻快,小扣柴扉,门开了。物是人非事已休,文宣已经殒命。树生沉闷地挪动脚步,漫漫寒夜,夜色冰凉,以后又该何去何从呢?

山河破碎,民众是最深受其害的。

文宣曾也有理想,有抱负,意气风发。因为战乱,不得已举家逃难至陪都重庆。生计艰难而人心惶惶,兢兢业业又不得善终。也许文宣的性格是软弱的,并不适应这种非常时期,也许文宣应该留在敌占区等待光明,就像《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也并没有因为留在敌占区而招骂名。

可悲的是,文宣的善良和通情达理,在那个时候并没有给他和家人带来幸福,最后文宣病死在抗战胜利之日。

文宣无疑是很爱树生的,后来也愿意给她自由,让她去追逐幸福。

树生属于超越时代的女性,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在新旧交替的思想冲击中,时常纠结于该放弃追寻,守着文宣与家庭,还是追逐属于自己的自由与生命。后来在家庭原因与时势的剧变下,选择了离开文宣。树生也是爱文宣的,可惜造化弄人,时势无情。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树生与亲生儿子小宣的生疏。无论思想是新是旧,时代如何变迁,血浓于水的母爱,都应该不是树生这样的吧。

婆婆一直是树生离开这个家的助力,婆婆代表的是旧时代,与新时代女性树生,格格不入。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文宣,但一直不懂树生对文宣的重要性,不明白对树生好,或者只是不让文宣夹在其与树生之间左右为难,才是真的对文宣好。

旧时代有旧时代的理所当然,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理所应当。

二者真的很难协调,就像婆婆与树生,而且又遇到一个既想孝顺母亲,又想疼爱妻子,两方都想兼顾却没有良策、有心无力的文宣。

站在各自的立场,文宣、树生、婆婆,都没有多大的错,但这个家庭却快速走向了家破人亡。

正应了那句,国破家何在!

那时寒夜笼罩的,也不止文宣一家家破人亡,还有千千万万家家破人亡。

如果文宣一家生活在现在,一切都会好起来吧。文宣与树生继续从事他们的理想事业,精神生活二人举案齐眉,物质生活不再成为二人的负累;至于婆婆,生活好了,不住在一起或者专门找人在家照料她;小宣也不用从小就孤零零的住校。很想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的样子。

战乱时期,很多家庭穷尽一生、绞尽脑汁,也终究还是逃不出悲剧的阴霾。

但他们奢望不起的很多事情,现在的我们却已唾手可得到忘记珍惜。

小宣,着墨不多,我却对其格外关心,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小宣最后与婆婆祖孙二人不知去往了何处,婆婆终究是不能陪伴小宣太久时光的。对一个小孩来说,父亲亡故,母亲估计再也见不着,不久的将来注定孤儿,未来小宣的成长该是如何步履维艰啊,但愿蒙天庇佑了。

所以教育,真的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脉。

无论是达官显贵的后代,还是像小宣这样无人照拂的小孩,国家都应该有健全的教育体系,来应对,来让所有的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体系不到位,小宣们无疑就被放弃在了起跑线,国家无疑就已失去了众多潜在的未来。

请不要让众多鲜活的血液变成一潭死水。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3

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 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 老好人 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寒夜》读后感《寒夜》读后感。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

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4

作者:秦言。巴金先生转型之后的作品,没有了“爱情”、“激流”的呼喊,通篇的破碎、痛、苦难。

汪先生是整个的破碎,破碎的爱情、家庭、身体、工作,观摩妻子和母亲的争吵,读者都是深深的无力,何况夹在中间的汪先生。

母亲和妻子的不和,间接导致了汪文宣的死,但究其深层还是其本身的软弱性,通篇的汪先生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句硬话,他一直在退让忍耐。在选择上汪先生和妻子形成对比,一个是完全为他人活,一个是衡量之后的个人本位。

如何担当人性的最大可能,首先是一定程度的自由,曾树生选择自由,选择离开,她身上是女性知识分子在特殊背景下依旧残存的浪漫与个性。而汪文宣则是完全的压抑,如果在工作上的忍耐是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养家糊口的不得不,那么在家庭中的屈就又该怎么解释?母亲的形象,令人想到曹七巧,但他并非不爱儿子,他完全被封建观念束缚。面对儿媳的狠戾,完全像是早年丧夫压抑下的变态人格。

母亲的强势,妻子的不满,工作的压榨,一直强撑的汪先生终于支撑不住,他的思想和身体一起破碎。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5

书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惨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绝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展现肺结核这种病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提出的深沉的控诉!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怀揣伟大的教育梦想的他,离校后只能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到公务员,也许有很多人会很羡慕他,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官商勾结等混乱腐败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这样安分守己、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却依然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对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忍气吞声。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个职位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有这么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儿子的学费还是得靠在银行里当花瓶的妻子支持,母亲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纪了还要去当老妈子帮忙添补家用。有多少次他对自己说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这么做。就这样,枯燥单调、薪水微薄的校对工作一点点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还在为它呕心沥血,慢慢耗尽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他爱妻子和母亲,爱任何一方都胜过于爱自己。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冲突,他不敢去面对,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给他之前要求她写封长信给母亲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但是他却没有起来反抗过、努力过。在困顿中,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战胜利之时,却是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之日。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6

第二次读这本书了,和以前读单纯觉得情节太无聊单调不同,这次读走了新想法。

情节还是单一的,三个人,几个地点“银行”“街上”“黑洞洞的家里坚硬寒冷的床”,就是表情态的几个形容词也是“感激地”“大声地”“心痛地”。但书中的四百多页,就是用这种平凡到绝望,绝望至平凡的知识分子生活状态描摹出来,简单的词简单的情节简单的无望构成了一个“生又不想生,死又不敢死”的黑洞。希望是没有的,就好像密室逃生的人,越过一个坎,还有一个,可能更加艰险。战争和无能的政府就是最大的反派,一个反派足以剥夺一个甚至无数个英雄或者平民百姓的幸福,甚至意志和生命。

没有一个人物是喜欢的,但又不是黑白分明的厌恶,因为他们都有点熟悉,甚至有点像身边的人或者自己的某种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取笑汪文宣,笑他卑微舔狗,软弱无能,纠结反复构成了这本书的主旋律。但他的性格又有点像我,唯唯诺诺,因循守旧。可他比我更惨,因为他就算变也变不到哪里去,他算是有责任心的,只是他就像一只井底的青蛙,就算努力捱着往上跳,也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母亲有点像我奶奶,保守自私,看不起向往自由的女性。她把曾树生视为敌人,我觉得她的这种爱是有点畸形的,有那么一点“恋儿癖”。曾树生好像是个正面的影响?可我非常讨厌。虽然说她追求更好的也是自己的选择,但她因为讨厌婆婆而抛弃丈夫儿子,抛弃这个只有寒风和烛泪的家,是极其自私的。她以为钱就可以帮助她爱得卑微的丈夫,和可怜的家,但她作为这个家的唯一热源,唯一希望,唯一活力,她选择离开了。陈主任也恶心,小三。虽然出厂次数不多,可到了兰州以后,曾树生的态度突表,彻底激发冷漠,肯定是他促进的。曾树生的存在,不一定能保证家捱到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小康,可下场不会那么惨,至少可以让丈夫在死之前不那么孤独。

“哪里都可以有她,哪里也可以没有她。”

“它的思想活动得很快,它跑了许多地方,甚至年月。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它始终围绕着一个人的身影。”

压抑间,这种卑微的爱,丝丝入扣,让人念念不忘。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7

在寒夜中破灭的希望

这是一本让人感到压抑而绝望的一本书,也是我反反复复放弃又重新拾起的一本书。书中动荡的时局,人性的凉薄,感情的冷淡总会在不经意间压在每个读者的心头,压抑的令人喘不过气。

当看到文中的主人公为了微薄的薪水去忍气吞声;为了在这个黑暗的社会艰难的生活下去,而牺牲了自己的梦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让我不得不思考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消失殆尽,即使是同事,是亲人,也可以毫不犹豫伤害,背叛,只为了苟活与这人世间。可是希望啊,它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再说,文中的女主吧,看曾树生时,我是又爱又恨。相对于过多的人对她的批判,我更多的是对她的同情和怜悯。有人说她小资产阶级的享乐观导致了她抛弃病重的丈夫远去兰州,人们更多的讨论的是她性格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可是又有谁看到了她的痛苦与挣扎。她年轻,漂亮,能干,要不是这混乱的世道,她本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她不用在银行里充当花瓶的角色,她也不用夹在丈夫和婆婆之间左右为难。看到卧病在床的丈夫,她一次次的放弃远去的想法,她一次次绝望的挣扎,可是孩子昂贵的学费,丈夫治病的医药费,婆婆的刁钻刻薄,所有的这一切都像一张巨大的网,在寒夜中把她吞噬。

在这样一个社会,活着一个词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奢望,为了活着他们几乎放弃了一切,可是死亡却还是在悄悄接近。汪文宣的好友当着自己的面被车撞死,钟老因霍乱去世,妻子和陈经理远走兰州,这些都是压垮汪文宣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也挣扎过,也呐喊过,可是死亡仍旧不可避免。多么的可悲,又是多么的可笑,他一直苦苦的等待的解放终于到来了,可是他却在这样的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含恨死去。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里凸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给我的映像确实深刻,让我忍不住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许不是足够的深刻,也并不是很成熟,却总是忍不住要写下他们故事的冲动。

他们或在寒夜中踽踽独行,或被寒夜所吞噬,可是温暖与希望终究是会来,不是吗?

《寒夜》读后感分享 篇8

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她厌倦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他这样的“老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但在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令人钦佩的,在好丈夫与好儿子之间他艰难的选择着,但我认为,他始终很出色,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容不得他这种“老好人”,这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工作上,他可谓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但又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家里又他左右为难。病魔又缠绕着他,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

作者有意将汪文宣的生命拖到革命胜利,这也蕴含着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这是国民的精神,他始终与病魔抗争着,中国军民也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搏斗,中国胜利了,可慰的是,他最终也看到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死也瞑目了”。这也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增添了些许慰藉。

诚如作者后记而言:“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无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分享8篇


读书,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关于写水浒传读后感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呢?读后感大全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水浒传有感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1)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叫《水浒传》,我看了很久才看完。

《水浒》这一本书,有世界上所有的侠士豪情,包含了天地间全部的英雄气概。如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他们有的粗俗豪放、暴躁固执,有的义气深重、性情耿直,有的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有的仗义疏财、公正忠义……总而言之,只要是在梁山上的,那就个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英雄、真好汉。

《水浒》里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可太多了。机智勇敢、知错能改、忠心耿耿、仗义疏财……然而,水浒里有一种更可贵的精神讲义气。在水浒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义气。《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哪个不是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他们这样做只为了一个“义”字,他们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这些好汉,不都是因为宋江等人义气深重,才上梁山泊的吗?在平日里,我们对朋友也要重情重义。这样,友情才能长久。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为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精神而赞叹,水浒的英雄你们的精神是伟大。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2)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歌词让我想起了水浒传中那108位豪放不羁的好汉。正如歌词里面所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他们为人的前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他们的性格;风风火火闯四方是他们的爱好。就是这样的一帮人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上上演了

一次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

最记得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背信弃义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小到对朋友仗义,大到对国家的大义,也就是要把国家建设的繁荣昌盛。这是我从李逵身上学到的东西。

忘不了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忘不了豹子头林冲雪夜被逼上梁山,也忘不了行者武松在战场上的潇洒英姿。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好汉最后却起义失败,不免让我为他们感到心酸,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他们豁出了自己的性命和一生,贡献给了全人民,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是我们永不能忘并要发扬光大的。

也许,这本书中的有些英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我相信作者的意图是让我们知道国家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同样老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也是关系到这个民族的存亡、强大或者衰落。正在成长中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一定要把国家建设的昌盛繁荣,让中国真正的步入世界强国之林。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3)

读完《水浒传》这本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作为祖国的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的后代培养成为新一代人才,以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更富强昌盛的国家。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4)

读了《水浒传》,一百零八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不断高大起来……

《水浒传》以农民斗争宋江起义为线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悲壮画卷,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民情风物等社会景观,并成功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一大批鲜明的梁山好汉形象,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传奇,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读了《水浒传》,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做到是非分明,积极伸张正义,在自己努力做好事的同时,尽力劝阻别人的不良行为,从点滴做起,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5)

读过《水浒传》,我不禁感慨万千。《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6)

《水浒传》是笔者施耐庵依据自个儿的生存经验和北宋农夫大举事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亮地描画了百姓人民抵抗压迫的举动的赅括了当初不一样阶层的许多人从醒悟到抵抗的斗争道路。《水浒传》刻画了很多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那里面最具备抵抗神魂的李逵,性情烈的武松,以及逆来顺受最终走上抵抗道路的林冲,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如同。《水浒传》不只是中国长篇历史诗的创建者,也是从这以后继之而起的描画历代农夫举事的章回演义体小说都未能达到的光辉典范。

《水浒传》这本小说从多种方面,各个角度展览了朋友间的“死生相托”、“患难相扶”这种非常宝贵的人的总称情谊,具备感动天和地的力气。“各处之内皆昆季也”,也应当变成我们今日人的生活的美妙理想。这本小说之所以吸引人,也是由于小说中的一点英雄不拘泥泥礼节法,不计较名位利益,不作做,不隐藏,“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留了一颗“绝假纯洁真诚”的“童心”,与那一些被封建理学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学”、“大帽子”的做假作做,胸怀狭小成了鲜亮的对照。

本书记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抚,再到大破辽兵,最终武力消灭叛党,却遭奸人谋杀的英雄故事。内部实质意义浩博多彩,有滋有味,人物描画的更是那末具有活力逼真传神。水浒传刻画了性情鲜亮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灵伶俐的吴用等。在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每一个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哲理人的生活,它们昭示我们无限深刻思考。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神魂财富。它永恒都在闪射着神魂世界的光辉。它也永恒给我带来了关于思想与情意的启发和力气。

假如你去细细地品尝这本书,就像一股清爽新鲜的空气,能让你在轻松地阅览中吸取菁华,升华魂灵。《水浒传》用悉细润的传情,或称赞善类们,或咏赞举世英雄。

那个个具有活力的故事:《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打虎》、《醉打蒋旧俗门上贴的神像》……描画了梁山好汉为民出除害的较重要的事。宋江等人南征北战,平辽,灭方腊,忠心为国效力,铁面无私。在宋江的带领下终于削平了天下。

当然还有那一些鞭鞑的丑陋的事实。那时的北宋已经使腐败没有能力,奸臣当道。高俅就是一个。他看到荩臣,老是想尽一切方法洗雪它们。就由于他,才使宋江和林冲等一点英雄好汉,被逼怎奈,才举事上了梁山。

读了这本书,让我清楚了:要勇敢的面临丑陋的嘴脸和峻险的事情的真实情况。从其中可以获得挚爱、友情和智慧,让我们在人的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那样子我们的人的生活旅途就可以变得更加没有凹凸。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7)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古典文学名著。它描写了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英雄事迹。就艺术成就而言,《水浒传》英雄人物的塑造,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英雄人物的性格都成为了后世创作以英雄为题材的小说取之不尽的宝藏!

对于书中的精神,我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我觉得主要是写“忠”和“义”。“忠”是对地位、权利诱惑毫不动心。晁盖六人夺取生辰纲,没有一人有私心,这就是“忠”;“义”这个字在梁山好汉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义”一可以解释为正义,仗义。武松杀人后,为了不连累别人,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这就是“义”,这是个人的小“义”。而在这次疫情中,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才叫“民族大义”!中国为了控制这次疫情的传播,第一时间封城,为世界抗击病毒争取了时间。中国还向全世界宣告,只要你们有需要,只要我们能做到,不管人力、物力、财力,我们都可以支援!这样的义薄云天才是大义!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曾说过的。古往今来,所有英雄都能舍生取义,他们选择做正义脚下的垫脚石。书中所有英雄的忠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民族大义需要我们每个人代代相传!

读水浒传有感分享(篇8)

《水浒传》故事情节曲折搞笑,事态的变化常常让人意想不到。

认真品读《水浒传》,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孝:梁山英雄身上不缺乏对父母的孝。李逵思母心切,便回家背老母,没想到母亲却被老虎给吃了,李逵怒杀四虎。这是危险呀,是对母亲的孝给了他力量。还有当武松得知武大郎是被潘金莲毒害的,为了替哥哥报仇,于是就割下潘金莲的狗头,掏出其五脏六腑,杀了西门庆,获罪被流放孟州,也在所不惜。

忠:他们有对国家社会忠心。宋江宁愿死也不愿意让李逵造反,李逵几次想起兵造反,都被他阻止了。宁可朝廷负他,他忠心不负朝廷。这是“忠”还有林冲的妻子被高俅的儿子欺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为了朋友兄弟,赴汤蹈火,舍命相助、同生共死。何其伟大的“义”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登天。而梁山好汉个个义胆包天。

《水浒传》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英雄们的“忠孝义”,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文学名著。

关于腾讯传读后感范文


导语:任何能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的新发展,都会对商业运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腾讯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腾讯传读后感【1】

非常经典的一本描写互联网公司的书,该书通过采访腾讯公司的各层级人员及相关人员系统描写了腾讯帝国的成长发展建立过程,中间也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惊险,在各种竞争中以一种执着的产品理念和客户体验为上,在即时通讯的客户基础上系统衍生发展出各种相关的产品,最有名的有桌面和手机QQ秀,QQ音乐,QQ空间,QQ动漫,QQ影视,QQ文学等,之后又在张小龙团队的努力下开发出微信这种划时代产品,微信的及时语音通话、摇一摇、对讲机、抢红包、朋友圈及群功能等独特的产品特性给微信在短时间圈了大量用户,在此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开始各种场景应用开发,例如理财通、城市服务、旅游和保险等。从此腾讯帝国形成了QQ和微信两条腿走路的稳健发展战略。整个腾讯帝国建立过程中,同360的竞争是最惊险刺激的,3Q大战种腾讯虽然赢了,但是也成就了360,此一战役之后也彻底改变了腾讯帝国的发展战略,从此腾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共享,也提出了连接一切互联网 新战略。

巧了,书里刘胜义的话好像也正可以应对所有人面对这个任务的难,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吴晓波先生肯定是个合适的人选,也是可能成功找到解决遗憾和困难办法的人,不过于我而言,貌似是失败了。

就像我觉得郭敬明先生的作品于我而言是狗屎一样,只针对作品,不针对人;当我个人认为郭敬明先生明明抄袭却死不认账,以对不起期待粉丝这个阿里不达的缘由为借口时,我觉得狗屎就是指他这个人,不是特指他的作品。

但这分的很清楚,不能乱,一码归一码,如果我嘲笑郭敬明的身高,那就是我狗屎了,但我没有。

所以我对吴晓波先生和腾讯公司都是满怀敬重的,但我仍然觉得《腾讯传》不好看,甚至不能算是本好书,当然内容再不新颖,再没有观点,这好歹是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众所周知但还是有些没上网不关心的人不知道的发展史,再差也比我的同乡大冰先生的书强。

如果说《腾讯传》是不好看,不符合高期待的书的话,那么郭敬明先生的书就是狗屎,而大冰先生的书连狗屎都不如,这与作者名气无关,与是否在畅销榜前十名无关,仅仅与作品有关。

但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划了21条笔记的,就死使用的腾讯家微信读书操作的,其中一半是互联网上大部分可循的小马哥马化腾公开的演讲内容,小部分同事的观点,吴晓波先生及其团队落笔就记了两处,其中一处就是上文中有关创作遗憾的艺术。

我不禁卑鄙的设想,假如腾讯是作为一家辉煌的深刻影响中国的互联网的死掉的公司,吴晓波先生署名的这本《腾讯传》可能大家熟络起来更欢快一些。

腾讯传读后感【2】

出差的路上看完了这本《腾讯传》。一气读完,很是精彩,而又有些意犹未尽,总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不太好评价,只能说:这是一本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史。为什么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呢,总结起来有以四个理由。

1 因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专家,之前读过他的《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喜欢这个作家,也算爱屋及乌。吴晓波老师的作品从文笔上娓娓道来,观察也相当细致入微。创作既有客观的描述,也包含着大量企业的纵横比较与分析。从一个产业的角度,分析一个企业也剖析一个行业、一种趋势。这也是是吴晓波的一大特色。

据说创作这本书,吴晓波本人感言也是非常之艰难,因为互联网公司独特而多变的特色,使得素材和资料的整合相对困难,因为腾讯的快速发展,本书也一直拖到了现在,历时五年时间,根本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腾讯的微信在这两年间风生水起。

就如文章开头写到:

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而回顾火山的形成,也有别样的震撼。

2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为此我特意登录电脑QQ,查询一下我的Q龄,已经是接近15年。而腾讯创立至今已经18年,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企鹅帝国。作为一80后的我们几乎见证了整个腾讯的成长。

《腾讯传》是一本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史。书中对腾讯的出生、成长、发展、壮大,以及同期其他公司的动作和状态都有着很全面的分析和描述。所以基本带着我们穿越到过去,追寻一代网民的集体记忆。

还记得你的第一个QQ号码吗?你的第一个网名?甚至很多90后的人,是先有了QQ号码,才有的身份证号码。自OICQ-日后的QQ-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

早期的QQ使用者,大部分是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在生活中没有身份,却渴望得到认可的焦虑的人,他们在家庭里被严格管束,在社会组织里被忽视和边缘化,因荷尔蒙的作用,他们又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确认自我,渴望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群族,这些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轻易实现。

QQ改变了一代人表达态度和感情的方式。甚至很多人的恋爱也是从聊QQ开始的,可见QQ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的八位QQ号码65282815,一个高中同桌帮助申请的,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接近十五年了,第一个网名叫做100℃冰封用了俩月,因为一位寒潭飞雪的同学的建议,后改为独轩居士沿用至今,真是很有感情。

腾讯传读后感【3】

上述所谓的小马哥产品哲学只是腾讯传里面一小点内容,这个传记太长了,内容也太多了,以至于想写读后感的时候很难下笔或整理出个什么思路,这种感觉有点像读完三体之后那种虚空。一本书、一个公司的历史,尽管这个公司的历程还不算太长仅仅19年,却是深处万变的(中国)互联网的19年,其中太多的纷杂,时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主人公因素,各种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部让人觉得很混乱的东西。尽管吴晓波把他分为了三个part,也还是的确不很容易读和理解。也许正像是俄罗斯思想家巴赫金的观点所述的那样:史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而我们的脑袋瓜子总是归纳分类找规律的尝试理解,这也正是不连续性理论的论调。

从吴晓波总结的马化腾的七种武器,到3Q大战开放之后的马八条;从喜欢遥望星空的少年pony,到有人玩笑说的送Q币便可做总统的马教主;这是一个曾经被人认为是低幼人群玩的QQ,这是一个全互联网的公敌山寨王腾讯,这是一个被人数落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的鹅厂。在各种的回顾、后记、展望,中厮杀,时局各种变幻、遭遇何其复杂,然而在最后,腾讯却到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了今日之霸主大写的腾讯。为什么?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家?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顾强

吴晓波写《腾讯传》从2011年开始着手,2016年截稿,前后用了5年时间,走访了腾讯60多位各级管理者。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

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这如同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者记者,可以准确的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因此,吴晓波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原理架构”,而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鹅帝国发展过程中细节的挖掘和铺陈上。

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看完一本书所能得到的共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大学与创业

大学时代的经历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影响都会比较大。马化腾在大学里面就自己钻研C语言和DOS下的图形化编程,是大学机房里面的“捣蛋”高手,经常用程序把电脑锁死,霸占电脑。

马化腾班主任说,每次她巡视宿舍,马化腾和张志东都在看书或者操作电脑,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电脑,都在闲聊或者做其他事情。

正是这些积累,马化腾大四实习的时候就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的股票分析系统,并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实习的公司。1993年,5万元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

联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我们有5个同学组建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学习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当时电脑还是很贵,好在南京珠江路有电脑租赁业务,于是我们就用租的方式,搞来几台586电脑。也正是大学的这个经历,我毕业后选择了程序员职业。

腾讯5个创始人中,4个(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都是高中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加上能力上的互补是很容易一起来创业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瞎想,我们当时兴趣小组的5个人,性格和能力也是互补的,如果有人提议一起创业,或许还真能作出点改变世界的大事,哈哈。今年上半年在一个公司内部培训中,讲师要我们现场给最想感谢的人发一个短信,我当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带我们兴趣小组的黄水清教授。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我想再次对黄老师表示感谢。好的老师、好的同学是终身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创业的起点一定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或许是大学时候做的一个系统,也或许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一个行业的沉淀。

1998年马化腾找张志东提议创业,要做一个“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正是基于他在寻呼行业的积累和洞见。当然,真正开始创业后,最终的发展方向可能跟计划相差甚远,重要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发力点,开始做起来。1998年寻呼机市场,确实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想到没过几年,这个市场就彻底的消失了。开发OICQ(后来改名QQ)只是腾讯开始创业后的一个副产品,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腾讯日后会基于QQ建立了这么庞大的企鹅帝国。

二、业务增长与能力成长

OICQ刚发布上线的时候,非常受欢迎,系统设计容量很快就不能满足要求。

创业公司没钱,不能像财大气粗的电信服务商那样,可以通过堆服务器来解决应用性能欠佳的问题。因此,需要程序员从应用、服务器角度尽最大努力来优化、调整。

因此,开始几年QQ运行经常告急,负责后端开发的徐刚武,就在离公司只有400米的地方租了房子,有问题可以立即赶到公司去处理,一住就是好几年。

另外一个程序员李海翔回忆说:

“有好几年,我们都不敢去游泳,生怕在那个时候收到故障消息。”

曾担任支付宝资深DBA的冯大辉先生分享,在支付宝上线之初,他们是直接睡在公司,有问题爬起来就处理。

正是这样炼狱般的磨砺,让腾讯或者阿里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在公司上线一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时候,在现场每天写程序到凌晨3、4点。事后总结,这段时间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

随着业务的增长,很多时候会出现系统容量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面救火,一面考虑系统架构优化。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个时候往往接近崩溃的边缘,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撑得下去。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如果你碰到了就好好珍惜吧,哈哈!

三、微创新与用户体验

腾讯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模仿而不创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和模仿美国同类产品。在模仿的同时,如果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局部的微创新,可能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说一下OICQ对ICQ的几点微创新:

在1998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电脑已经很普及了,ICQ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设计在客户端,美国网民并没有觉得不妥。当时中国网民主要还是通过网吧来上网,需要频繁的切换电脑,如果好友列表放在客户端,会非常不方便。因此,腾讯把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都搬到了服务器,避免了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的烦恼。张志东日后回忆说:

这个技术难度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1998年,中国大部分用户还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网络速度非常慢。美国的ICQ体积有3M多,下载需要几十分钟时间。

考虑到中国的网络环境,腾讯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小到连马化腾都不相信,以为运行依赖的动态链接库没有打包进去。用户下载只需要5分钟,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下载尝鲜的压力。

另外一个微创新,OICQ采用了UDp协议,而没有TCp协议,虽然技术上实现难度加大了,但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资源开销,使得单台服务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从用户体验出发,一定能够找到代价很小,但对用户很有价值的微创新。

举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曾经负责的业务系统有一个模块运行很慢,用户敲回车后,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超过1分钟)才能进入一步。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后台查询语句使用了两个以上大表关联所致。经过优化,速度提升超过了100倍。这个优化技术代价很小,甚至都算不上微创新,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用户,带来的价值却很大。

四、吃自己的狗粮

洪波(keso)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篇题为要不要吃自己的狗粮?的文章。对吃自己的狗粮做了如下定义:

英语世界有句俚语:“Eating your own dog food.”汉译为“吃你自己的狗粮”。后来这句话被IT行业采用,表示对使用自家产品的强调。

一个公司的基因跟创世人的基因有很大关联。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产品的研发,然后用邮件的方式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吴晓波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怎么做到了如指掌的?”。马化腾回答主要集中在3点

自己用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不难,关键是要坚持,心理一定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潜水收集用户反馈。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主动出击,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一件大事。

主动监控:比如产品运行慢,用户不知道具体原因,就是感觉慢。这个时候需要利用监控工具,收集运营数据,主动优化。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到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产品或者系统的负责人,如果自己高高在上,不亲自使用自己的产品,有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张小龙2006年受命重建QQ邮箱的时候,开始没有参与产品的设计,导致第一版出来的系统用户体验很差。用他自己的话说

“并入腾讯的前两年,我觉得自己应该当个管理者,产品的事情就让设计团队人去做就行了。说老实话,我个人没有太关注它的体验,几乎很少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结果出了大问题。”

2006年10月张小龙重回一线,亲自把关QQ邮箱的每个功能体验,很快扭转局面,QQ邮箱获得了空前成功。后来微信的研发,也沿袭了QQ邮箱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位产品经理、程序员,我们所研发的产品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多观察,多思考,小步快跑的快速迭代,一段时间后,我们产品的口碑就会建立起来。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主要想把自己阅读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梳理一下,如果这些文字对你也能有所启发,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最新腾讯传读后感分享8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腾讯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