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腾讯读后感 > 地图 > 腾讯读后感

腾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1-07 来源:互联网

腾讯传读后感9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你所见过的作品读后感是哪些方面的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腾讯传读后感 ,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腾讯传读后感 篇1

创造价值——《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财经作家吴晓波对一家风华正茂的互联网样板企业以平和姿态、详实记录的传记方式所著的《腾讯传》,向读者展现了腾讯公司1998年至2016年的进化过程。

腾讯一路走来,经历了坎坎坷坷、艰难曲折的三个阶段:创业(1998-2004)——抓住一切机会生存;出击(2005-2009)——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巨头(2010-2016)——格局决定空间。她曾经开发的腾讯搜搜,腾讯拍拍,都以失败告终,在游戏领域,也是受到九城、盛大的压迫,连QQ本身,也受到过MSN的打击,艰难挺过来的腾讯还经历了“3Q大战”。最近一次大危机是新浪微博推出后,腾讯也做了微博,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腾讯通过最初的移动梦网赚到了一笔钱,然后开发QQ币,推出QQ秀、QQ空间、QQ音乐和QQ游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再到张晓龙微信横空出世,统治了中国的社交网络,微信衍生出微商、自媒体、微信支付等等。2013年11月11日,腾讯创业15周年,马化腾首次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概念,这也是他作为公司的始创者、掌舵者,对于这家企业未来战略格局的浓缩表达。

腾讯的创业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靠神仙皇帝”,“不找市长找市场”,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强手搏击,坚持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创新,不懈奋斗,在残酷激烈的群雄角逐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就了一个强大企业,推动了互联网伟大事业。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是由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一旦出生,就有它的责任,就决定了它在这个社会的生存定位和发展方式——必须不断创造价值,以回馈各利益相关方——对国家要纳税,对投资者要有利润,对劳动者要有薪酬,对各供应商要支付货物、劳务价款。读后感·这既是企业的主体责任,也是它的主要社会责任。在货币交换的游戏规则下,对企业唯一一个给钱者只有客户。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合格产品和优质服务是企业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中建幕墙虽然是一个国有企业,同样只能是生存发展在市场,同样只有客户这个唯一的给钱者,同样必须遵循市场法则。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国企,可以对你网开一面。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是国企改革坚持的正确方向。数十年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但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方向没有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无论是从国有企业要带头讲政治来看,还是从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来讲,最大的政治和最好的经济,都莫过于办好自己的事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建幕墙”,为持续地实现好、维护好各相关方的利益履行责任、作出贡献。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是检验国企党建工作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他还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国企作为全国人民所有的企业,天然存在“老板”缺位的问题,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不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谁来替它负责?但加强国企党建工作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搞明白。具体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应该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里面有个如何结合、融合、聚合的学问。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必须坚定地聚焦价值创造。企业面临的环境千变万化,条件千差万别,工作千头万绪,要求千言万语,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莫过于利益和风险,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企业利益,最大限度地防控好企业风险。抓住利益和风险这一个“钢蹦”的两面,就抓住了企业这个总体。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只谈两点:一是利益方面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如各类结构问题、各种资源配置问题、价值链及其各环节的动力机制问题、优胜劣汰机制问题、整体协调平衡机制问题,二是风险方面需要着力防控好的重大问题,如各种交易方面的风险、安全死亡事故的风险、应收应付账款的风险。

企业生存在市场,企业发展在市场。公司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使命。我这里只能是抛砖引玉,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为早日实现我们的“双领”愿景共同努力。

腾讯传读后感 篇2

《腾讯传》读后感1500字: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拜读了吴晓波先生撰写的《腾讯传》,深有感悟。就在我近日读书的时候,腾讯市值于5月2日突破30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国市值最高公司位置,阿里巴巴紧随其后,在美上市的中国移动位列第三。目前,“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中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差不多,百度市值则已掉队,仅为622.34亿美元。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会形成两大帝国,腾讯帝国和阿里帝国,腾讯帝国成功的因子在哪里?相信《腾讯传》会给你一些答案。这本书应该是获得腾讯官方认可的,因此,书中关于腾讯的很多描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或者说,是目前所有关于腾讯的书里最接近真相的。吴晓波先生也是多年研究中国企业成长的著名财经作家,因此,本书读来感触良多。

书的内容就不赘述了,主要是腾讯公司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书前有一张腾讯成长史的插图,我感觉非常好,能够清晰的看到腾讯帝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摘录如下: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腾讯成功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书中的描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腾讯公司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创立了,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黄金的时期,它将自己置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如果它投身与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那么它的任何创新和努力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不但是腾讯公司,我们今天看到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成立于1998年前后,阿里、京东、携程、百度……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于1998年至1999年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见的一代,他们组成了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世代。

其次,腾讯不管是运气也好,是无心插柳也罢,它掌握了互联网的入口,而“入口”在互联网产业拥有不可挑战的地位,谁拥有了“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尤其可怕的是,它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两次都掌握了入口,因此说腾讯唯一的核心能力就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网络,再由此出发,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生活服务,使得腾讯逐步成长为一个帝国。

第三,它的五位创始人,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一支稳定的、可靠地创业团队也是腾讯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四,马化腾善于克制,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在SP业务飞速发展之时,马化腾一直对SP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态度,腾讯相继投入游戏、门户等业务也与内心的恐惧有关,在危机的时刻,成功摆脱了对中国移动的“入口”依赖,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两个移动门户。当时同样依赖SP业务大发其财的TOM等公司,现在已经进入历史的尘埃里了。有趣的是,当国有的电信运营商用政策管制的手段,将腾讯和其他的互联网企业阻挡在门外的同时,它们自身其实也“自我阉割”了创新进取的动力。中国联通甚至出现了亏损,实在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第五,敢于自我革命,在内部形成了内部竞争的局面。微信就是最好的佐证。这方面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不再多说。

最后,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的企业除了33%的努力、33%正确的方向、33%优秀的产品外,成为一个帝国样的企业,其成功还有1%最神秘,也是最重要的----运气。要说努力,多少同时期的创业团队不比腾讯懈怠,要说方向,互联网社交有多少企业折戟沉沙,要说产品,看看腾讯有多少竞争对手的产品绝不比腾讯的逊色(而且腾讯的抄袭----腾讯自己说是后发制人,也是业界著名的),就知道这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伟大的企业往往有神秘的运气,腾讯在创业初期,多少次处于生死边缘,尤其是偶然闯入的MIH成功向腾讯注资,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的那一幕,不得不说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包括腾讯的很多竞争对手的自然消亡。其实阿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包括当年易趣创始人邵亦波离奇的退出互联网业界,也是阿里的运气因子在作怪吧。当然,运气也是实力。

腾讯传读后感 篇3

产品经理的五项修炼——《腾讯产品法》读后感1000字:

《腾讯产品法》这本书和之前看的其他类别的产品书有很大的不同,将我对产品的整理进行了重新梳理,受了之后受益良多。书一共有5个章节,我心里将这五个章节定义为产品人的五大修炼。

即:思考能力,需求洞察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产品运营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

一.产品思维;

1.第一性原理: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情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的第一性原理。

多问Why:发现真正问题;发现真正的需要。

印象中本田工作法,也就是3why工作法也是这样。

2.相对思维:关系的时间。就象日出和日落,太阳整个都在,但是展示在人们眼前的部分不同。

有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但是在大家心中,他们觉得自己了解了整个大象。

这也就是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只能不断接近真相。

3.抽象思维:抽离出事实,找到事物间共同性的能力。

如我们将说微商和传统一样,也是一种抽象思维。都是代理制,只不过微商的代理是在网络传播,速度更快,人群更加广泛。

每个好产品,即要有柜台式的前台,也要有货仓式的后台。需要什么,将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到。

4.系统思维:将事物流程进行梳理,并能总结成为一个系统的能力。

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的找到资源调配,利用行动进行,在不断反馈总结中,进行迭代。

只有系统思维,才能复制;才能自动运转。

5.演化思维:

人们的需求随着时代,产业,对手,用户而不断改变,找出那条可以存活下去的路。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要快速迭代;

对于成熟公司而言,要有稳定性。

Keep和微信,都是极简,最初也是这样,功能都是后面不断再增加的,也就是说,每一次迭代都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节奏性很强的进行迭代。

思考:我们的项目有哪些模块是延续性的,有哪些模块是长出来的呢?

二.需求设计;

需求:想要的,要得起,要的行动。

需求思要素:广度,who;强度,why;频次,when;

需求分析模型:场景,方案,路径即where;what;how

三.产品设计;

四大板块;流程,用户模型,场景分析和规则设计。

用户模型:获取,分析,结论;

场景分析:角色,场景,方案。

四.产品成长与运营;

获取,激活,留存,变现,推荐;

产品即渠道,渠道即内容。

五.企业战略与产品;

战略即取舍之道,做什么不做什么。

新价值曲线:增加什么,减少什么,删除什么,创造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李立,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做了大量的阅读。而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听了梁宁的产品30讲,也看了梁宁推荐的《用户思维》,又看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众多产品类书,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常常有种熟悉的感觉,但更多的是提升。

回想梁宁据说:腾讯是看用户教,一切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

再来看这本书时,并且根据书中的举例,感受使用的腾讯系产品时,也会有这种极简,迭代的感觉。

腾讯传读后感 篇4

互联网的黎明时代——《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读《腾讯传》有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到底是要叙事一遍腾讯的历史,还是谈谈作者的观点?最终,我决定结合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态度浅谈我所理解的腾讯。

腾讯到底是一个什么企业?看完全书我似乎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正如作者吴晓破所言: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作者,可以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腾讯就像一个正在进化的生物一般,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他涉及了社交,娱乐,媒体,并购,公益,动画,文学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可以顾及这么多方面。当然,这也就是当腾讯刚开始发展时外界的质疑声,2002年春夏之际,马化腾执意进入网游领域,可此时外界和部分内部人士却认为:刚开始发展的腾讯,不宜发展新的战线。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往往拥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直觉,马化腾独特的“倔强”,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多面化的腾讯。2008年的《穿越火线》和《地下城勇士》宣告了“游戏之王”的诞生。至此,腾讯接过盛大的“游戏领主”之位。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腾讯网游营收高达12.17亿美元,比排名其后的五家公司相加之和还要多将近4亿美元。而网游只是腾讯这个企业众多项目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我们常说:人不可“一心二用”,但是,腾讯似乎在用现实诉说“一心多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

腾讯的“抄袭大王”罪名真的坐实吗?在我初中的时候,QQ空间就曾流传着一篇文章,主要是指责腾讯抄袭的“罪名”,文章中举出了许多腾讯产品所抄袭的目标。亦或是大众的心理仍然认为腾讯不过是一个只会模仿的企业。没错,以前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的,直到我看完全书,我才发现这仅仅是大众的一个误解罢了。譬如3Q大战时,大家只是指责当时腾讯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可事实上当时腾讯已经被奇虎360已经逼上了无路可退的境界。2013年4月,广东高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奇虎360公司的多项行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腾讯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不可否认的是腾讯的产品中似乎多少都有些借鉴,模仿的成分,马化腾2006年6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事实上,在法律层面上以腾讯游戏抄袭为由提出著作诉讼权的,仅NEXON(泡泡堂游戏的研发公司)一家,并且后者在后续过程中败诉了。有时候舆论导向真的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当舆论都指责腾讯抄袭的时候,大家似乎就很难看到腾讯亦或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之处。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排除政治原因,在中国市场,腾讯战胜MSN,淘宝战胜eBay,当当战胜亚马逊,百度战胜谷歌,网易邮箱战胜Hotmail,这一切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更有优势。2005年后,在互联网论坛上,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一笑。想必中国互联网企业除了拥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独特的创新。腾讯从推出QQ秀时,创新出了一种新的用户互动方式和盈利出路,腾讯很聪明地抓住了用户情感的需求,同时腾讯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虚拟道具消费,并且在之后构造出腾讯的“虚拟世界”。QQ群的发明,标志着社交网络概念在中国的出现,而这比Facebook要早18个月,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面的社交。诚然不可否认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的欠缺,但似乎这无法掩盖属于中国人,属于腾讯的成功。

腾讯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能从非技术层面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早日便和家人们探讨过QQ和微信哪一个更好用?得到长辈的回答皆为:微信好用,可我却更偏爱QQ。后来也在思考为何现在微信的“光芒”逐渐掩盖过了QQ,其实至于那个更好用,这只不过是腾讯的两个方向,以QQ为方向面对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以微信为方向面对的则是所有人群,与张小龙m.DuhOugAn.cOm喜好相同,微信的极简主义避免了像QQ中的皮肤,气泡等,反而更利于大众的接受,朋友圈,公众号以及微信红包更是在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而QQ的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信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影响力。现在回想一下腾讯产品微信的巨大成功肯定离不开“微信之父”张小龙,这位邮箱达人,从某种角度也不难发现腾讯成功的一个原因便是拥有着:伟大的领导人们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在张小龙早期研究kik类产品时,企业内的其他几只团队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内部赛马的机制,让企业保持了一种面对竞争的紧张性。早期腾讯的五大领导人的正确领导让腾讯涉猎了许多方向,让腾讯不断地“进化”。不仅如此,以马化腾为领导的腾讯渐进式创新“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让腾讯的每一个产品变得更好,趋于完美。在99年中国人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在我看来,腾讯成功另外的一个原因便是: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无论是当时腾讯的logo选择,还是每一版本QQ更新的变化,无不反映出腾讯对于用户意见的重视程度,就在我写读后感的同时,QQ又弹出窗口希望我参加一个关于《王者荣耀》的调研。再加上每一个产品经理努力从用户的角度去挖掘如何变得更好,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毫无疑问,腾讯成功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我个人认为的极个别原因,腾讯所获得的机遇,获得融资,包括他们敬业,努力的精神等等都不可忽略。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这是马化腾在一次交流中很感慨地讲过的一段话。当时,马化腾提出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代。而腾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前方的路还不太清晰,但如同腾讯的理念一样,他们不看过去,只看未来。作者:夏宇凡

腾讯传读后感 篇5

成为河流,共生未来——《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导言:2018年腾讯WE大会的主题提出了雅努斯之门的概念。雅努斯,古罗马神话的双面人,一面面向过去,一面面向未来。回首看得越远,未来也会看的越远。

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发掘腾讯成长的秘密,了解腾讯是如何从0到1再从1到100,试探讨腾讯大愿景的可实现性。

《腾讯传》是今年百宝乡与大家共读的第四本书,乡民们在腾讯WE大会的当天上午顺利结束了第一场分享。分享会上,三位分享人分别从财政分析、产品的不同角度对腾讯公司做出了分析和思考理解。

百宝乡乡民钢铁侠从财务分析作为切入点,将腾讯与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世界巨头多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对腾讯建立开放平台,将各小企业汇流,成为一条大河的未来目标,钢铁侠认为,只有把目光从短期利益转移到加大研发投入,才能真正开放共生,做好行业的连接器。

砆着眼于腾讯游戏产品思考游戏化课程设置。从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分析游戏品牌的组成。游戏与大众的关系上,指出娱乐性向功能性的转变。在团队领导中,游戏化概念可以为目标最大化提供分析决策,帮助人们进行时间与风险管理,从而事现成果最大化。在个人生活中,游戏化系统可以提供动力因素,提升参与感,诱使人们乐于改变行为,习惯成自然。读后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运用游戏化思维对行为产生情感支配作用的例子:单词打卡(挑战、奖励、目标、反馈机制)、收银柜台对比(竞争机制)、钢琴楼梯散流(有趣)。

深蓝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从社交软件看腾讯如何做产品。梳理国内社交软件的时代更迭,比较朋友圈与QQ空间在页面上设计及功能的不同,分析朋友圈熟人社交的特点及产品功能取舍背后的价值观。随后深蓝比较了今日头条和QQ,抖音及微视,提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将在使用时长上展开竞争。其竞争不仅限于产品价值,还有运营、推荐、审核和生态等多方面竞争。

腾讯传读后感 篇6

腾讯传读后感300字:

记得最开始看到腾讯传是在深圳书城,那时候匆匆看了几章,只是感觉对腾讯的历史有了一点儿了解,对坊间的传说书上也能对应上。

现在有时间看完整本书,也只能说对腾讯的历史有了稍微完整的了解,吴晓波用一本书把腾讯18年的历史给描述了出来,特别是腾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到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它的每一步都可谓都是惊心动魄,书中又不能错过每一次的重大决定,确实不易,所以感觉整书有流水线的感觉。

不过从中还是有几个小点儿比较感动,小马哥为了员工期权的兑现最终决定在香港上市,和前段时间蘑菇街上市后稀释员工股权一对比,小马哥是个仗义的人。

刚创业是不知道未来前途,陈一丹老婆说了一句没关系我还有一份工作,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泪点。

腾讯传读后感 篇7

《腾讯传:1998—2016》读后感心得体会:

1、这本书冷静的记述了这十几年间腾讯公司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看的同时也在回忆这十几年来自己的成长,从QQ群、QQ秀、QQ空间、偷菜、抢车位,这些产品的推出给腾讯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如今看来不禁感慨,它们在当初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2、精英阶层谋事,而大部分底层人都是在消费。21世纪的头几年,在大部分人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在一片混沌中时,先行者们已经在血战中设定未来互联网巨头们的疆界,尽管这些战斗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平庸的我们只是默默接受了QQ带来的便利和QQ空间等产品对我们的生活、社交方式与自我认知等方面造成的巨大改变。

3、草根创业是不可能的,即便那是在80,90年代。腾讯5位创始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一小批人,名牌大学理工专业,技术出身,敏锐坚毅。我当然知道人无完人,而且在这类传颂英雄史诗的书中,也是尽挑好的说。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承认,存在这么一批人,他们之所以能做成一番事业,不仅仅是由于命运所馈赠的机会,更关键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历练出聪慧头脑、冷静心智与坚毅性格。

4、QQ与MSN的争夺战,我们算是亲历者,当时的MSN就是“商务、高端”的代名词,而那个时期的QQ仿佛越来越往“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泡网吧的小青年”倾斜。但是,MSN受制于微软总部,彼时的微软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总部的高层正忙于更重要的事务,对MSN事业部的急切需求置若罔闻,对比尔盖茨来说,MSN与QQ的争夺只是亚太区中华区一场不起眼的小战斗;然而对腾讯来说,这是一场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决战,结果当然是MSN式微,从平台级产品沦落为一个插件,QQ也再一次完成了对自身产品定位的升华。MSN的技术团队同样优秀,在此一战之后,他们大多脱离微软,加入了腾讯。

5、腾讯与360的正面战场,互联网经典商战,其实在3Q大战之前许多年,腾讯早已被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群起而攻之,但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对腾讯这种巨兽轻易流露敌意。读后感.那场大战发生在2010年,我正上高二,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候,因此因此对于双方剑拔弩张的你来我往并没有亲身体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那年春节,腾讯在央视春晚中播出的广告“QQ,十二年了”,画面温情,制作精良,有作为胜利者宣言的意味。

6、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脉动,很多都隐藏在那些散发着臭脚丫子味的网吧里,隐藏在基数庞大的低端青年人的游戏里,而这是那些发源于美国名校咖啡馆里的互联网公司所不能理解的。腾讯QQ在这些年间一直代表中国最广大、最有生机的青年人群体对互联网的需求,中国这片热土是腾讯能够野蛮生长的关键。

7、现在的腾讯,是一家无法被定义的公司,在大数据时代,掌握着流量、内容、用户与分析能力的公司,就像是天空中的云,难以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却无处不在,这样一家公司,几乎不可能被一个人所彻底的掌控,如果真的有谁能做到,那他大概会有一部分上帝的属性。

总结:腾讯公司的发展,从开始的重技术、产品(当然产品精神始终是腾讯的精髓),到后来的资本布局,现如今已经成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勾划出未来轮廓的“无法被定义的公司”,我感叹于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精彩。

腾讯传读后感 篇8

最近读了吴晓波的《腾讯传》,颇有感悟。

说到腾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众所周知的QQ、微信等,这些再熟悉不过的软件伴我们成长,可以说,腾讯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缩影,通过这本书,我也看到了腾讯背后的故事。

作者用“幸存者”、“挑战者”和“领跑者”三个词概括了腾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三个不同的角色,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大多创业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后来的样子。小马哥是受丁磊的“刺激”决定创业。腾讯的成长初期险象环生,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和运气造就最终的结果,但在大时代内却又是必然的。

腾讯从出生开始,从马化腾开始,就一直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马化腾也好像是最早提出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的人。腾讯是不断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快速迭代,不是先市场调查,或者公司觉得哪个功能好就推出去。而是先推出去一个不太完美的产品,通过顾客反馈和自己不断使用,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出发来更新迭代产品,而不是固执的推企业自己认为好的功能。企业认为用户的痛点,不一定是用户需求的真痛点。

这20年来,腾讯起步也不是最早的,但凭借非凡的运气和天才的产品能力,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QQ和微信这两款利大杀四方的利器。而在QQ和微信的迭代中,同样也体现了各种机缘巧合和天才构想,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QQ农场,以及QQ空间等。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都已经不在了,这是历史的唏嘘在互联网领域的缩影——那些天才的Idea,那些遗憾的选择,那些匪夷的运气,那些利益的争斗,那些华丽的转身,那些时代的宠儿和弃儿,都在其中激荡。

腾讯传读后感 篇9

马化腾的产品观

1.关于产品核心能力

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

2.关于产品口碑

在产品还没有口碑的时候,不要滥用平台,最最核心的是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作为一个有良好口碑的产品,每增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每个功能不一定要用得多才算好,要用过的用户都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3.关于产品体验迭代

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最挑剔的用户,开发人员要拿心来思考产品,而不是公事公办的完成任务,要在最常见也是用量最大的地方下功夫,体验迭代的最终目标,都是规范到要让用户使用起来感觉很舒服才行。

4.关于产品细节美学

产品必须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细节上有4个原则。1.不强迫用户2.不为1%的用户而骚扰99%的用户3.淡淡的美术点到为止4.不刻意迎合低龄化。

同时在产品的总体结构和运营上,6个策略:1.交互功能(别让我思考,别让我想)2.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3.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4.稳定性(不稳定那就功亏一篑,全扯淡)5.总体要求快速稳定,功能强,性能好。6.发现用户需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腾讯传有感


读腾讯传有感(一)

陶梦柯

从学生时代使用的QQ,到工作后使用的微信,都是腾讯的产品,因此对于腾讯的发展史和马化腾个人的成长史都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打开百度就能轻松搜索到关于腾讯和马化腾的相关信息,但从马化腾亲手写的《腾讯传》中了解他,了解腾讯,还是有别样的感觉。

《腾讯传》中展现了马化腾从一个天文爱好者,一个计算机热爱者到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史。角色不断转变、不断丰富的马化腾,始终保持着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对天文的热爱,购入天文望远镜,终获得征文大赛奖项;对计算机的热爱,化作学生时代学习的动力,钻研知识,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时代发展敏锐的觉察力,推动自身抓住机遇,勇于将自我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创业需要梦想来引航。创业只有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稳,飞得更远,才能创成业、创好业、创大业。腾讯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连马化腾都在书里说到“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如何活下去而苦恼不已”,由此可见,创业之初是多么艰苦。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摸黑前行的勇敢,没有执着的梦想,在艰辛的创业路上恐怕走不远。

“不进则退”的定律,也适用于腾讯。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想生存,不仅要适应变化,更要主动变化,主动变化应对比应变能力重要得多。互联网生态瞬息万变,腾讯的发展史也是坎坷的历史,腾讯能冲出重围,与它主动变化的能力息息相关。从1998年的创办、ICQ到OICQ、腾讯小企鹅形象的决定、腾讯的成人礼——上市、微信,到手机QQ的自我变更,腾讯一直在探索,时刻在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进则退,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习惯了的工作、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安稳得处于安全地带。面对变化,我们会不安,对于改变,我们会退缩,我们像“被动了奶酪”的小老鼠一样无措。使用微信时不妨想想腾讯的发展史,鼓励自己,让自己勇于尝试新事物,探索新旅程,或许,生活将呈现更多姿的色彩。

腾讯是企业,更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热衷做公益的企业。书中提到,对于马化腾来说,创办腾讯既是一次商业上的冒险,同时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他最重要的思考命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他希望腾讯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在公益事业和社会上有所践行。马化腾是这么想的,腾讯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成立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腾讯发起成立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公益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腾讯向大众展现了企业的担当,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

读腾讯传有感(二)

花西

年前被《腾讯传》这本书炒得沸沸扬扬,我没有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男生,手捧腾讯传勾勾画画。那会我为轻装简行背着一个大背包,连衣服也没多带,包里装满了我工作第一年为家人买的礼物,此外就是手机里一连串的电影电视,眼睁睁看着别人捧完一本又一本书,应和着火车的长鸣声,昏昏欲睡。

读《腾讯传》之前与朋友说起,朋友手贱给我搜索了连篇书评,书评褒贬极端得厉害,朋友说:这样不好,没看书先看了书评,这就先入为主了。但看书还是有趣,通常我看书喜欢边看边吐槽,看完吐槽完也就全忘了。

对书评的思考

尖锐的读者们对这本书批评最多的一点,就是虎头蛇尾。这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好,大家都是公认的,后半部分却说成了一种堆积,名言警句、事实片段,以及大片大片演讲稿的引用,干巴巴的信息罗列,与前半部分小说形式的语言风格和煽情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对时下最热门、发展现状一片叫好、发展势头也最猛的微信的一笔带过,也为人所诟病。

不过看完全书,我想了想自觉或许明白了些:《腾讯传》是从2011年开始准备、采访、着手的,一直准备了5年,原定2013年出版一直推迟到2016年年底,才算“勉强完成”。而微信是从2011年才推出的,这期间微信发展迅猛,作者根本来不及采访、应对、整理、构思。并且对于本书后半部分正在发生、发展的事、物,作者也根本无法用如今看10年前一样,用历史的眼光,系统地分析、阐释。

它成长得太快了

此外,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悟有两点,一是科技发展的速度。

18年,腾讯从一个活不下来的公司,成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只用了18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我国从寻呼机遍地,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机,腾讯从对寻呼机的开端创业,到如今的互联互通平台,只用18年!然而回首往昔,寻呼机的年代,仿佛是一个世纪前一样朦胧而遥远。

这真可怕,世界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发展得太过迅猛,互联网自身发展得太过迅猛。这一二十年,如同他人走不完的一生。18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如今可以说已经没有一项确定的技能或知识不会被淘汰,就像人类一直担心着自己发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将自己推向灭亡,古时候可能会种地、会织布、会打铁就能保证一生不饿死,可现在谁能确定的说所学的技术在18年后还能用得上。

多少学科是近年来才刚刚兴起,多少技术在这些年已被淘汰。算了算,18年后我42岁,重新学好像太晚,安于坟墓,好像又太早,着实尴尬得紧。

读腾讯传有感(三)

庄稼人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腾讯传》,这是继《激荡三十年》、《大败局》之后看吴晓波的第三本书。很强的叙事性,几乎是当小说来读了。这也是一个财经作家的厉害之处,讲人话。

看到机会大有人在,但能将机会落地的人屈指可数。

2000年左右做即时通讯的公司不止腾讯一家,当时比腾讯牛逼的微软的msn、网易泡泡等也在做即时通讯,但他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主业来做,而腾讯几乎是倾其所有,这给了腾讯生存的机会。

为什么会留给腾讯这个机会?

因为即时通讯的变现方式尚未明确,而人是往往更愿意投资现实利益而非未来。马化腾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用其他业务赚的钱来养着QQ,后来坚持不住了,准备卖掉QQ,可惜没找到合适的买主。守得云开见明月,终于找到了风险资本,活了下来。此后数年,腾讯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入口。

落地方能生根。

腾讯刚开始涉足游戏行业时,引进了韩国先进的3D游戏,因为他们想要引进就引进最优秀的。可惜,当时中国蜗牛般的网速,较低的电脑配置,即使腾讯做了很多修改,也无法使该游戏流畅运行。经此教训,腾讯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土壤是在网吧,而非家庭的个人电脑。所以,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真正落地的方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抓住一两个客户的主要诉求点,短时间内形成突破。允许不完美,但一定要快。

经过一年的不断更新迭代也就逐渐达到相对完美,也就有了产品的感觉。这种思维,对于现实的工作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行动是最有力量的思考,只有去做了,才有逐渐达到完美的可能性。否则,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罢了。不过,我也有些疑惑。这种快速迭代的思想与所谓的工匠精神是否是一种悖论呢?

适当的冗余看似浪费,实则是一种对机会的把握。

当时做微信累死产品的不止张小龙一个团队,几个团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看似在做同样的事情,实际上通过竞争促进了内部的创新。通过这种赛马机制,整个机构有了自我革新的动力。

后发优势。

腾讯是互联网届有名的“抄袭者”,但是与此相关的诉讼只有一件,而且腾讯胜诉了。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通过模仿,减轻试错的成本无可厚非。甚至,有时第一更具有象征意义,而第二则可能更具有实用性。因为,有时太过领先的技术或者理解,一开始并不能被大众很好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酝酿。

夕阳西下,站在深圳大学旁边腾讯的大楼里的马化腾,看着校园里的师弟师妹,想象着往日的青葱岁月,这画面实在太美……

/ 完 /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最近拜读了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引起很多感悟和思考。

这本对一家正值风华正茂的互联网样板企业所述的传记以平和的姿态、详实的记录向读者展现了腾讯公司1998年至2016年的进化过程。算起来,正好是18个年头,腾讯正当其时。对于人生而言,18岁是最美好的阶段,对一家公司企业,18年也并不算漫长,可以想见,腾讯的进化史仍然必将继续书写下去。

人类从下树那一天起到如今的演进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腾讯的成长也并非是偶然的集合,其中蕴含的作为一家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或者说是它的内在基因,从这本书中也可以得以窥见。

其实说实话,长期以来,我对于腾讯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或者说对于它的发展前景并未感到多么乐观。自己第一次使用QQ聊天是在2003年左右,之后对这家公司的感知也就仅限于聊天软件开发商的层次,余下的记忆就是它所“借鉴”开发的各种流行网吧之间的游戏,大多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山寨”而已。总的感觉并没有多少成为巨头的资质。

然而时光如梭,今天的腾讯却已经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

为什么这只曾经我并不看好的企鹅可以一路走来,雄踞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版图一方,甚至被网上好事者畏之为互联网界的“灭霸”?除了我自身的视角局限,吴老师的书也从公司本身给了我解答。

在分析这些基因的时候,我也偷个懒,就从吴老师书中定义的三个阶段来做个疏浅的思考。

一、创业(1998-2004):抓住一切机会生存

创业不易,人尽皆知。BenHorowitz所著《创业维艰》书名四个字即已包含其中万千艰辛。马化腾的发家伊始也是充满了困难,远没有如今功成名就的洒脱光鲜,甚至流露着种种辛酸。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是兼具才能和梦想的,从他大学时期在计算机领域展现出来的天赋以及相关领域的尝试可以见得。在众多同学中,马化腾就像是一个自带领袖光环的独特个体。这些对于在1998年决定创办企业的他来说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特质,但并不代表创业的过程就会因此而简单很多。

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勇士,不管之前有多少人已经从这条路走过,因为我始终认为,创业本身是无法复制的,影响成败的变量因素太多太多。腾讯的婴儿期用懵懂而狼狈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即便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有互联网的大背景加持,也难以避免初期的窘迫。读书笔记这种窘迫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初期方向的抉择,二是成长中的技术升级与资本赋能。如果说创业是朝着梦想的城堡修路的话,前者就是指南针,后者则是路石,两者缺一不可。而几乎所有创业者在早期都会不同程度遭遇到这两个方面的直接挑战,幸运的极少数挺过去,成功了,更多的大多数则夭折在起步不远的地方。

腾讯也曾经对于赖以发家的OICQ的前景产生过迷惘,也曾经遭遇过对方宁愿不要还钱也不拿公司股份的尴尬,所幸的是,抓住了“梦网”这个突破点,凭借QQ及其衍生的系列产品直击年轻一代的需求痛点,使腾讯成功扳回局面,直至上市完成它的“成人礼”。

【总结】对于企业初创阶段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一点:生存,而这靠的就是秉持自己的初心,不断抓住每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

二、出击(2005-2009):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

所有愉快的时光都是短暂的。融入资本市场之后的腾讯似乎已经在一夜之间拥有了飞翔的魔法,但出其不意的新挑战总是会挑选人们最乐观的时候出来恶作剧。

与移动运营商的蜜月期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四处游荡、八面树敌的时段。腾讯也在独自与阿里巴巴、MSN、盛大、联众等业界大佬的交锋中刀光剑影,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架构和顶层战略。

这期间,QZone勇挑大旗,以一种不同于Facebook的全新社交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兴趣,并据此在中国每间网吧里与竞争对手51.com殊死拼杀、攻城拔寨。而钻石会员制的推出更是成为用户沉淀的有效经营手段,牢固绑定了大批量的忠实用户群体,并由此带来持续收益。2009年“开心农场”的入驻,更是成为引爆用户流量的关键武器。

另一方面,在网络游戏分支战场,腾讯也敏锐捕捉到机会,成立互动娱乐部,先后开发上线QQ棋牌、QQ堂、QQ宠物等线上小游戏,并通过自研+代理方式引进一批受欢迎的大型网络游戏。

在这些业务的分布拓展中,腾讯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受众的角度,不断以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接通新的营收增长点,每一款产品的推出,都很好地契合了目标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客观需求,比如崇尚个体标签、娱乐消费理念、归属感寻求等,一方面改进产品本身功能,一方面发挥QQ平台的家族黏性,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形成了经典的腾讯式运营模式。

包括在广告的投放上,腾讯也精确地聚焦用户个体末端,精准定向推送,使之卓有成效,杜绝了盲目覆盖的资源浪费。

无怪乎马化腾自诩为“产品经理”,他所在意的,是产品良好的用户体验,而这也水到渠成地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

【总结】在企业成长期,不能唯技术论、唯资本论,把关注的重心始终锚定在用户对象群体身上,需求牵引,方可业绩长青。

三、巨头(2010-2016):格局决定空间

腾讯在发展,互联网整个大的时代也在一同进步。在腾讯的渐进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坚持的就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以一种永无止境地发展前进的姿态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递进早已加快了千百倍,未来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难以被准确地预测。既然不知,索性不问,只管一步步走下去,无远弗届。

站在新的起点上,腾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沉稳重,业务的起伏、同业的竞争,磨砺着这家公司,也带给它越加宽广的胸怀。作为一家日渐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公司,也必然会体现出互联网时代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在自身业务上,腾讯正在一步步朝着打造移动时代的集合平台继续演变。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信的横空出世。作为用户之一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微信与QQ的不同就在于平台开放性,在常规的即时通讯功能基础上,诸如公众号、小程序的开放接入,已经使微信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公共平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又必然会进一步加深用户的依赖性,提高忠诚度。

2013年11月11日,腾讯创业15周年,马化腾首次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概念,这也是他作为公司的始创者、掌舵者,对于这家企业未来战略格局的浓缩表达。

相信腾讯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总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难就难在如何保持长久的原生活力、发展动力。面向未来的创业者,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大势,形成具有更高维度、更宽广度的格局观念,唯如此,方能避免固步自封,成就更开放、更伟大的公司。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看《腾讯传》是源于一个朋友在群里推荐听喜马拉雅FM里《腾讯传》,是一位女士读的,下载了前面的几十篇,在地铁上听了一下,顿时觉得值得一读。因为我看阿里的文章和书都比较多,但对于企鹅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两个月飞机上的时间都交代给了《腾讯传》,在看完了本书之后,仿佛和腾讯一起度过了外人看不清,但内部波澜起伏的十八年。回首翻阅,作为书签的15张登机牌所标记之处都是经典,忍不住赞叹吴晓波同学的精彩文笔。

一个杰出的财经专家写了一家伟大公司的传记,这就是《腾讯传》。

我对腾讯的了解始于QQ(估计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和MSN同时间知道的,当时做房地产营销的我主要用MSN当办公软件,QQ是作为传文件(尤其是广告公司的设计稿)的专项工具,当时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离线传输文件。

再后来对腾讯有较深的接触就是微信了,2015年10月开始,从房地产公司进入到创业公司,一下就被微信包围了,微信好友在3个月内,从200人到3000人,微信群也是从不到百个直接涨到数千个,好像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信息量中的90%来自微信,不分时间段的快速响应还是通过微信,原来的社交软件怎么一下就成为了工作软件?半天不看,就有2000+条的微信未读,读微信的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2点,枕边、马桶上全是被微信占据了,完全变成了被微信推着工作了,同时又是用微信推着别人工作。

用微信体会的沉浸不正是和引起广泛争议的"英雄联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吗?这两款产品都是深深的反映了小马站长对互联网的理解:服务和用户驱动。客户沉浸其中而自不知,就是因为产品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不仅是表面需求,还有深层的潜在需求。

略去小马站长的童年,技术擅长的马化腾在1993年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一款炒股软件(图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买了5万元。这是小马站长的第一次大笔收入。

直到1998年的11月11日,腾讯公司成立(突然觉得淘宝力推的"双十一购物节"和这个日子这么的巧合,看来好日子都是注定的)。一直到一年之后,他们造出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才算找到了一条与时间、与金钱赛跑的道路。

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越来越大,到2001年,已经吃下了近1亿的用户,而且还在保持着每月吃下100万以上的新用户的速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和各种设备,腾讯也在这个时间段知道了VC的存在,并且幸运的获得了资本投资(正如一位咨询高人所言的:创始人的好运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只企鹅成就了腾讯,但腾讯养企鹅的过程绝对是艰辛的,给企鹅吃鱼很容易,但想让企鹅成为鸬鹚为你捕鱼,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不过,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不仅让企鹅为腾讯捕鱼,还给腾讯生出小企鹅,还让企鹅表演赚门票,与企鹅合影收费,看企鹅睡觉直播打赏等等。

QQ又生的小企鹅,这就是微信,这只小企鹅的诞生和成长让腾讯在移动的时代获得了站票,就是靠这只小企鹅,腾讯在移动时代领先了阿里半个身位,也让我和全体国民一样,视力下降了不少。

在《腾讯传》中的精髓绝对是前言,其中总结了"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专注创业初心。

对比阿里的模式,就会发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基本趋同的发展逻辑中的细微区别:腾讯是将产品放到第一位的,而阿里是将客户放到第一位的。这个细微的区别也就造就了两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不同,阿里是让客户定义逻辑的,它更多的关注底层技术,让客户有更多的发挥;而腾讯将产品做到极致,让客户只有想不到,没有玩不到。

腾讯成为了互联网的领军公司,成为了BAT中的T,市值也一直比阿里高,但他真正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还是经历了3Q大战之后的战略开放。

3Q之战是腾讯的第二次战役,第一次是和MSN的大战,凭借着对中国客户的了解和快速迭代(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试错迭代策略),腾讯完胜MSN,还将MSN团队中的能人收到麾下,可谓以弱胜强、大获全胜。而3Q大战,却是弱小的360采取了偷袭的策略,用虚张声势的媒体舆论挑起了事端,再用如影随形的技术力量抢占客户,一下把封闭的腾讯打的措手不及。神秘的腾讯因为不够透明而被客户猜疑,这动了腾讯的根基!

3Q大战让腾讯感受到了危机,虽然这一战,真正纸面上的物资损失不大,但是对腾讯的冲击深入骨髓,小马哥的复盘找到了开放的钥匙,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十场神仙会,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既帮助腾讯更清楚的看明白自己,也是把腾讯向社会公开的过程,马化腾也从产品经理转变为企业家,站在了聚光灯下。阿里的马云老师也不再孤独的一个人为互联网思维呐喊了。

资本和流量成为了腾讯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因投资人被分成了三个群体:腾讯系、阿里系、其他。凡是成为腾讯系一员的公司,都像阿里系的企业一样,有着使用巨大流量的优先权,这就给了入系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加快了入系企业的成长,加大了入系企业的成功概率。

也正是因为腾讯和阿里的存在,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在世界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2007年,吴晓波出版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本官方传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9年后,《腾讯传:幸存者、挑战者、领跑者》也在吴晓波的笔下诞生!

借用腾讯一位高管的话:"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从来只盯着未来。"

希望吴晓波有更好的传记,更是希望中国再出现几个值得吴晓波用心书写的企业!

最新腾讯传读后感分享8篇


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笔之厉害。写下读后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读后感大全小编尽心尽力地编写了这篇独一无二的“腾讯传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腾讯传读后感(篇1)

失眠读完一年前被推荐的腾讯传。

先说内容,文章前半部分详细且深刻,时时召唤着我从小学三四年级以来的互联网记忆,让我从使用者的角度试图在回忆中更好的理解这个发展过程,这也让我这个边缘化的小用户深深觉得那个时候的腾讯仿佛现在上帝的视角看世界,机遇,运气,魄力等等正如书中描述的,当事人回首都觉得惊心动魄,更别提局外人。后面半部分像是草草收尾,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腾讯发展的庞大到了小马哥自己都说不上有多少产品了,一条一条线的梳理也就难以实现。总之,作者的讲述还是呈现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历史,感激。

其次,从感悟上,有几点让我印象极深。第一,小马哥等腾讯高层管理者的远见卓识,书中描述的每个有名有姓的人都让我深深敬佩,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第二,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给了我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此书让我又在互联网行业深刻体会,民与国,真的远比写论文时候所描述的那么简单。第三,腾讯作风低调但扩张迅速,书中描述为反差美,我当时联想到的是\哑光\,这个一直契合我的审美的质感,实话实说,企业文化的认同,让我对腾讯多了许多好感。第四,读这个书前,对腾讯有一定误解,现在更理解一个企业成长壮大的不易,也理解了舆论所说的\山寨\背后潜藏的创新,所以,提醒自己之后还是要多加思考,避免舆论的浅薄或意图不明的导向。

嗯,暂时这么多,读书总是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所以要不断坚持

腾讯传读后感(篇2)

读过人物传记,看过不少纪录片,却第一次看公司题材的传记。意犹未尽,后半段过于仓促,也是因为鹅厂和互联网都还在成长发展吧。

一个公司18年的浮沉,远多于一个人的一生。起于中国互联网的蛮荒期,在争议甚至骂声中一路走来,直至今日,提及鹅厂的微博下评论仍然有很多“抄袭”“充钱”的字眼。但不得不说,在社交、新闻、音乐做到第一就不会再被挤下来,不是单单靠抄就能做到的。

公司、团队的老大对整个团队的风格影响很大,但不能让个人风采完全凌驾和压制手下的人。各尽所能,给机会,让专业的人去做他擅长的事。

半部创业史,多少江湖事。新浪、雅虎的没落,这几年的创业和破产风潮,无不令人唏嘘。运气真的重要,一个决策、一个产品可能直接影响初创公司的存亡。

经常说“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但是一个大公司不能存在明显的短板。归根到底,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还得看用户体验和忠诚度,以及不可取代性。

张小龙虽然不是主角,倒真是个有趣的人。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有点看不懂,技术、产品、用户体验都是次要,谁有钱谁有理

腾讯传读后感(篇3)

做为一份了解腾讯发家史的阅读材料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腾讯方面也有意愿出这么一本传记书,还是提供了很连贯的发展线索和开放了很多比较高层的一般平时可能很接触到的内部信息的。看完这本书大概也会对腾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会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弊端的话,因为出自于腾讯方的授意写的书,必然也就带上了一些类似于腾讯官方口吻的意味——一家之言,总归是缺乏了那么一点公正性,得跟它的竞争对手们比对着来看才能看出那么点味道。从前跟360,MSN那些已经结束的战争还好说,但正在发生的故事在结局未见分晓之前,还不可妄加论断,比如现在腾讯跟阿里。腾讯发展到后期投资和布局的时候已经可以说实打实地跟阿里杠上了,比如说云服务,大文娱,大金融这些板块,但很多这些正在发生的近身搏斗情况书里不可明说,只能靠读者们私底下去做功课了。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里历史是挺值得读的,现在和未来那就算了,只是为了书的完整性凑凑数罢了(有些地方简直像是从腾讯业务说明书里抄的一样)…然后读的时候记住这是腾讯自家写的传记就行了。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腾讯的视角看腾讯,我们过去多少年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骂狗tx,但很少从腾讯的角度想他为什么要这样来“欺压”我们用户——其实是一个挺不一样的视角。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腾讯方面对过往的不同诠释,和当时对形势的一些判断,如果能结合当时腾讯的一些具体的决策来分析会非常有意义。总的来说,作为理解和分析腾讯地位和发展的材料之一来看的话,这本书还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考角度的。

腾讯传读后感(篇4)

看完这本书算是对腾讯发展历程的一个回顾,里面提到的众多产品在曾经过去的岁月里都有所耳闻,但大多都是昙花一现;在呈现腾讯发展史的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整个互联网在中国,从萌芽到逐步壮大的这个过程,在里面出现的众多关联人物,尤其是以pony为首的腾讯老班子创业者,体现出来的个人性格,如严谨、不善言辞却一直不曾停步的试错和小步迭代;遇到骂战的时候也只是用简单的言语“他们怎么可以骂人呢?”。在这个充满表演气息的年代,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魅力仍如同那个爱好天文的少年指控“你们毁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一样纯粹。

当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游戏在西方被称为“第九艺术”,而在中国却似乎披上了原罪的外衣?不断模仿而胜利的垄断,在构建帝国企业的同时,如何看待那些慢慢起来的创新小企业?

一个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商业利益,还有它的品牌和创业者所坚守的信念。它将获得怎样的口碑,全看它的作为。

或许未来还将接受一波又一波浪潮的洗礼,无论如何,我们有型见证并参与这些产品的生长与消亡,在渺小人的生活中,竟然滋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壮丽感。

腾讯传读后感(篇5)

互联网的黎明时代——《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读《腾讯传》有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到底是要叙事一遍腾讯的历史,还是谈谈作者的观点?最终,我决定结合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态度浅谈我所理解的腾讯。

腾讯到底是一个什么企业?看完全书我似乎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正如作者吴晓破所言: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作者,可以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腾讯就像一个正在进化的生物一般,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他涉及了社交,娱乐,媒体,并购,公益,动画,文学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可以顾及这么多方面。当然,这也就是当腾讯刚开始发展时外界的质疑声,2002年春夏之际,马化腾执意进入网游领域,可此时外界和部分内部人士却认为:刚开始发展的腾讯,不宜发展新的战线。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往往拥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直觉,马化腾独特的“倔强”,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多面化的腾讯。2008年的《穿越火线》和《地下城勇士》宣告了“游戏之王”的诞生。至此,腾讯接过盛大的“游戏领主”之位。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腾讯网游营收高达12.17亿美元,比排名其后的五家公司相加之和还要多将近4亿美元。而网游只是腾讯这个企业众多项目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我们常说:人不可“一心二用”,但是,腾讯似乎在用现实诉说“一心多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

腾讯的“抄袭大王”罪名真的坐实吗?在我初中的时候,QQ空间就曾流传着一篇文章,主要是指责腾讯抄袭的“罪名”,文章中举出了许多腾讯产品所抄袭的目标。亦或是大众的心理仍然认为腾讯不过是一个只会模仿的企业。没错,以前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的,直到我看完全书,我才发现这仅仅是大众的一个误解罢了。譬如3Q大战时,大家只是指责当时腾讯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可事实上当时腾讯已经被奇虎360已经逼上了无路可退的境界。2013年4月,广东高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奇虎360公司的多项行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腾讯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不可否认的是腾讯的产品中似乎多少都有些借鉴,模仿的成分,马化腾2006年6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事实上,在法律层面上以腾讯游戏抄袭为由提出著作诉讼权的,仅NEXON(泡泡堂游戏的研发公司)一家,并且后者在后续过程中败诉了。有时候舆论导向真的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当舆论都指责腾讯抄袭的时候,大家似乎就很难看到腾讯亦或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之处。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排除政治原因,在中国市场,腾讯战胜MSN,淘宝战胜eBay,当当战胜亚马逊,百度战胜谷歌,网易邮箱战胜Hotmail,这一切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更有优势。2005年后,在互联网论坛上,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一笑。想必中国互联网企业除了拥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独特的创新。腾讯从推出QQ秀时,创新出了一种新的用户互动方式和盈利出路,腾讯很聪明地抓住了用户情感的需求,同时腾讯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虚拟道具消费,并且在之后构造出腾讯的“虚拟世界”。QQ群的发明,标志着社交网络概念在中国的出现,而这比Facebook要早18个月,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面的社交。诚然不可否认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的欠缺,但似乎这无法掩盖属于中国人,属于腾讯的成功。

腾讯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能从非技术层面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早日便和家人们探讨过QQ和微信哪一个更好用?得到长辈的回答皆为:微信好用,可我却更偏爱QQ。后来也在思考为何现在微信的“光芒”逐渐掩盖过了QQ,其实至于那个更好用,这只不过是腾讯的两个方向,以QQ为方向面对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以微信为方向面对的则是所有人群,与张小龙m.DuhOugAn.cOm喜好相同,微信的极简主义避免了像QQ中的皮肤,气泡等,反而更利于大众的接受,朋友圈,公众号以及微信红包更是在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而QQ的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信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影响力。现在回想一下腾讯产品微信的巨大成功肯定离不开“微信之父”张小龙,这位邮箱达人,从某种角度也不难发现腾讯成功的一个原因便是拥有着:伟大的领导人们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在张小龙早期研究kik类产品时,企业内的其他几只团队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内部赛马的机制,让企业保持了一种面对竞争的紧张性。早期腾讯的五大领导人的正确领导让腾讯涉猎了许多方向,让腾讯不断地“进化”。不仅如此,以马化腾为领导的腾讯渐进式创新“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让腾讯的每一个产品变得更好,趋于完美。在99年中国人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在我看来,腾讯成功另外的一个原因便是: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无论是当时腾讯的logo选择,还是每一版本QQ更新的变化,无不反映出腾讯对于用户意见的重视程度,就在我写读后感的同时,QQ又弹出窗口希望我参加一个关于《王者荣耀》的调研。再加上每一个产品经理努力从用户的角度去挖掘如何变得更好,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毫无疑问,腾讯成功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我个人认为的极个别原因,腾讯所获得的机遇,获得融资,包括他们敬业,努力的精神等等都不可忽略。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这是马化腾在一次交流中很感慨地讲过的一段话。当时,马化腾提出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代。而腾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前方的路还不太清晰,但如同腾讯的理念一样,他们不看过去,只看未来。作者:夏宇凡

腾讯传读后感(篇6)

公司传记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变成创始人的个人传记了,本书也不例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马老板的成长和蜕变,一场一场重大的变故和事件,倒逼这位“产品经理”成为一位商业领袖。3q大战让马总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变成一个更开放和分享的人,他开始变得喜欢跟人交流,他开始站上讲台,他开始面对媒体,和同行们甚至全社会分享他自己对互联网和未来的理解。腾讯的愿景也从追求行业第一,转变为成为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虽然晓波同志多次提到他被授权可以跟腾讯内部所有人沟通,可以调取任意资料用于创作,但是我仍然很少看到很多细节的刻画,阅读本书的时候,更像是一本一个个小故事堆砌的编年历,而作为读者,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大故事”。晓波老师更像是一位经济学作家,而不是一位互联网作家。当然,这与整个腾讯的工程师文化不无关系,工程师的焦点永远只是做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于是惊心动魄少了,整个团队的江湖气息也很淡,情义的故事自然不好挖掘。连马化腾自己都说,自己不太懂什么领导力,只知道把产品做好。

关于腾讯最大的槽点——模仿:

晓波老师似乎是迈克尔·波特和凯文凯利kk老师的拥趸,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用于此。在讲“失控”的时候他谈到: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植树,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通过将生物投入恶劣而变化多端的环境都能产生更多的多样性。

马化腾的战略眼光不如马云,很多时候都采用的是模仿策略,于是被大众吐槽的厉害,但是为什么腾讯几乎每次都能跟上每一个热点?就是因为马化腾构建了一个的大自然,构建了一个“腾讯森林”,这个森林有七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创新度。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

印象最深的点

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提到,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互联网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人类从来没有那么接近过彼此,信息从来没有那么快速传播过,改变还在继续,这个妙趣无穷的互联网世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腾讯传读后感(篇7)

在《腾讯传》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要把产品做成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因为水和电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在做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也需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成为大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

读完这本书,对腾讯企业有了个人直观的了解,了解了陪伴我成长的QQ及目前正火的微信是如何问世又如何发展的。

作者吴晓波被人誉为出色的财经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弗大学访问学者,花了五年时间写了腾讯公司的发家史。

第一部分,写腾讯创业到3Q大战,这块是腾讯路线的基本材料,而且都是当事人对话的一手材料,里面的段子和内容来自于腾讯内网的各种文章和诸如入职培训、晋升培训这类培训里面的材料,材料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所关注的,换句话说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看这部分一定会对腾讯的发家史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部分,3Q大战到腾讯开放战略,这一段基于采访得来的3Q大战现场描述,但这种描述也就是记录而已。其中比较隐晦的商业手法提及较少。

第三部分,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再到买起点构建泛娱乐战略。

看完整本书,书中腾讯创业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的,还可以了解到雅虎、MSN、人人,网易、搜狐、新浪等,从00至10年诞生的轰动全球的优秀企业的背景资料,了解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本好书不管对于我各大国企或者私企来说,此书值得慢慢细嚼。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腾讯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高层能够不断反思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并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上下齐心,以超强的执行力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不光是打造了一批极富战斗力的团队,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内部凝聚力,再加上非常人性化的员工关怀,才造就了这个中国目前上市公司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巨头。

感谢公司推荐的这本《腾讯传》,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大企业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集团荣誉精神,敢于尝试的精神,对我以后的成长矫正了更多良性的指引。(夏渤皓)

腾讯传读后感(篇8)

最近读了吴晓波的《腾讯传》,颇有感悟。

说到腾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众所周知的QQ、微信等,这些再熟悉不过的软件伴我们成长,可以说,腾讯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缩影,通过这本书,我也看到了腾讯背后的故事。

作者用“幸存者”、“挑战者”和“领跑者”三个词概括了腾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三个不同的角色,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大多创业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后来的样子。小马哥是受丁磊的“刺激”决定创业。腾讯的成长初期险象环生,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和运气造就最终的结果,但在大时代内却又是必然的。

腾讯从出生开始,从马化腾开始,就一直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马化腾也好像是最早提出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的人。腾讯是不断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快速迭代,不是先市场调查,或者公司觉得哪个功能好就推出去。而是先推出去一个不太完美的产品,通过顾客反馈和自己不断使用,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出发来更新迭代产品,而不是固执的推企业自己认为好的功能。企业认为用户的痛点,不一定是用户需求的真痛点。

这20年来,腾讯起步也不是最早的,但凭借非凡的运气和天才的产品能力,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QQ和微信这两款利大杀四方的利器。而在QQ和微信的迭代中,同样也体现了各种机缘巧合和天才构想,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QQ农场,以及QQ空间等。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都已经不在了,这是历史的唏嘘在互联网领域的缩影——那些天才的Idea,那些遗憾的选择,那些匪夷的运气,那些利益的争斗,那些华丽的转身,那些时代的宠儿和弃儿,都在其中激荡。

关于腾讯传读后感范文


导语:任何能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的新发展,都会对商业运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腾讯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腾讯传读后感【1】

非常经典的一本描写互联网公司的书,该书通过采访腾讯公司的各层级人员及相关人员系统描写了腾讯帝国的成长发展建立过程,中间也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惊险,在各种竞争中以一种执着的产品理念和客户体验为上,在即时通讯的客户基础上系统衍生发展出各种相关的产品,最有名的有桌面和手机QQ秀,QQ音乐,QQ空间,QQ动漫,QQ影视,QQ文学等,之后又在张小龙团队的努力下开发出微信这种划时代产品,微信的及时语音通话、摇一摇、对讲机、抢红包、朋友圈及群功能等独特的产品特性给微信在短时间圈了大量用户,在此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开始各种场景应用开发,例如理财通、城市服务、旅游和保险等。从此腾讯帝国形成了QQ和微信两条腿走路的稳健发展战略。整个腾讯帝国建立过程中,同360的竞争是最惊险刺激的,3Q大战种腾讯虽然赢了,但是也成就了360,此一战役之后也彻底改变了腾讯帝国的发展战略,从此腾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共享,也提出了连接一切互联网 新战略。

巧了,书里刘胜义的话好像也正可以应对所有人面对这个任务的难,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吴晓波先生肯定是个合适的人选,也是可能成功找到解决遗憾和困难办法的人,不过于我而言,貌似是失败了。

就像我觉得郭敬明先生的作品于我而言是狗屎一样,只针对作品,不针对人;当我个人认为郭敬明先生明明抄袭却死不认账,以对不起期待粉丝这个阿里不达的缘由为借口时,我觉得狗屎就是指他这个人,不是特指他的作品。

但这分的很清楚,不能乱,一码归一码,如果我嘲笑郭敬明的身高,那就是我狗屎了,但我没有。

所以我对吴晓波先生和腾讯公司都是满怀敬重的,但我仍然觉得《腾讯传》不好看,甚至不能算是本好书,当然内容再不新颖,再没有观点,这好歹是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众所周知但还是有些没上网不关心的人不知道的发展史,再差也比我的同乡大冰先生的书强。

如果说《腾讯传》是不好看,不符合高期待的书的话,那么郭敬明先生的书就是狗屎,而大冰先生的书连狗屎都不如,这与作者名气无关,与是否在畅销榜前十名无关,仅仅与作品有关。

但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划了21条笔记的,就死使用的腾讯家微信读书操作的,其中一半是互联网上大部分可循的小马哥马化腾公开的演讲内容,小部分同事的观点,吴晓波先生及其团队落笔就记了两处,其中一处就是上文中有关创作遗憾的艺术。

我不禁卑鄙的设想,假如腾讯是作为一家辉煌的深刻影响中国的互联网的死掉的公司,吴晓波先生署名的这本《腾讯传》可能大家熟络起来更欢快一些。

腾讯传读后感【2】

出差的路上看完了这本《腾讯传》。一气读完,很是精彩,而又有些意犹未尽,总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不太好评价,只能说:这是一本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史。为什么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呢,总结起来有以四个理由。

1 因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专家,之前读过他的《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喜欢这个作家,也算爱屋及乌。吴晓波老师的作品从文笔上娓娓道来,观察也相当细致入微。创作既有客观的描述,也包含着大量企业的纵横比较与分析。从一个产业的角度,分析一个企业也剖析一个行业、一种趋势。这也是是吴晓波的一大特色。

据说创作这本书,吴晓波本人感言也是非常之艰难,因为互联网公司独特而多变的特色,使得素材和资料的整合相对困难,因为腾讯的快速发展,本书也一直拖到了现在,历时五年时间,根本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腾讯的微信在这两年间风生水起。

就如文章开头写到:

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而回顾火山的形成,也有别样的震撼。

2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为此我特意登录电脑QQ,查询一下我的Q龄,已经是接近15年。而腾讯创立至今已经18年,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企鹅帝国。作为一80后的我们几乎见证了整个腾讯的成长。

《腾讯传》是一本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史。书中对腾讯的出生、成长、发展、壮大,以及同期其他公司的动作和状态都有着很全面的分析和描述。所以基本带着我们穿越到过去,追寻一代网民的集体记忆。

还记得你的第一个QQ号码吗?你的第一个网名?甚至很多90后的人,是先有了QQ号码,才有的身份证号码。自OICQ-日后的QQ-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

早期的QQ使用者,大部分是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在生活中没有身份,却渴望得到认可的焦虑的人,他们在家庭里被严格管束,在社会组织里被忽视和边缘化,因荷尔蒙的作用,他们又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确认自我,渴望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群族,这些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轻易实现。

QQ改变了一代人表达态度和感情的方式。甚至很多人的恋爱也是从聊QQ开始的,可见QQ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的八位QQ号码65282815,一个高中同桌帮助申请的,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接近十五年了,第一个网名叫做100℃冰封用了俩月,因为一位寒潭飞雪的同学的建议,后改为独轩居士沿用至今,真是很有感情。

腾讯传读后感【3】

上述所谓的小马哥产品哲学只是腾讯传里面一小点内容,这个传记太长了,内容也太多了,以至于想写读后感的时候很难下笔或整理出个什么思路,这种感觉有点像读完三体之后那种虚空。一本书、一个公司的历史,尽管这个公司的历程还不算太长仅仅19年,却是深处万变的(中国)互联网的19年,其中太多的纷杂,时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主人公因素,各种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部让人觉得很混乱的东西。尽管吴晓波把他分为了三个part,也还是的确不很容易读和理解。也许正像是俄罗斯思想家巴赫金的观点所述的那样:史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而我们的脑袋瓜子总是归纳分类找规律的尝试理解,这也正是不连续性理论的论调。

从吴晓波总结的马化腾的七种武器,到3Q大战开放之后的马八条;从喜欢遥望星空的少年pony,到有人玩笑说的送Q币便可做总统的马教主;这是一个曾经被人认为是低幼人群玩的QQ,这是一个全互联网的公敌山寨王腾讯,这是一个被人数落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的鹅厂。在各种的回顾、后记、展望,中厮杀,时局各种变幻、遭遇何其复杂,然而在最后,腾讯却到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了今日之霸主大写的腾讯。为什么?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家?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顾强

吴晓波写《腾讯传》从2011年开始着手,2016年截稿,前后用了5年时间,走访了腾讯60多位各级管理者。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

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这如同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者记者,可以准确的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因此,吴晓波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原理架构”,而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鹅帝国发展过程中细节的挖掘和铺陈上。

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看完一本书所能得到的共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大学与创业

大学时代的经历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影响都会比较大。马化腾在大学里面就自己钻研C语言和DOS下的图形化编程,是大学机房里面的“捣蛋”高手,经常用程序把电脑锁死,霸占电脑。

马化腾班主任说,每次她巡视宿舍,马化腾和张志东都在看书或者操作电脑,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电脑,都在闲聊或者做其他事情。

正是这些积累,马化腾大四实习的时候就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的股票分析系统,并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实习的公司。1993年,5万元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

联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我们有5个同学组建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学习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当时电脑还是很贵,好在南京珠江路有电脑租赁业务,于是我们就用租的方式,搞来几台586电脑。也正是大学的这个经历,我毕业后选择了程序员职业。

腾讯5个创始人中,4个(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都是高中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加上能力上的互补是很容易一起来创业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瞎想,我们当时兴趣小组的5个人,性格和能力也是互补的,如果有人提议一起创业,或许还真能作出点改变世界的大事,哈哈。今年上半年在一个公司内部培训中,讲师要我们现场给最想感谢的人发一个短信,我当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带我们兴趣小组的黄水清教授。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我想再次对黄老师表示感谢。好的老师、好的同学是终身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创业的起点一定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或许是大学时候做的一个系统,也或许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一个行业的沉淀。

1998年马化腾找张志东提议创业,要做一个“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正是基于他在寻呼行业的积累和洞见。当然,真正开始创业后,最终的发展方向可能跟计划相差甚远,重要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发力点,开始做起来。1998年寻呼机市场,确实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想到没过几年,这个市场就彻底的消失了。开发OICQ(后来改名QQ)只是腾讯开始创业后的一个副产品,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腾讯日后会基于QQ建立了这么庞大的企鹅帝国。

二、业务增长与能力成长

OICQ刚发布上线的时候,非常受欢迎,系统设计容量很快就不能满足要求。

创业公司没钱,不能像财大气粗的电信服务商那样,可以通过堆服务器来解决应用性能欠佳的问题。因此,需要程序员从应用、服务器角度尽最大努力来优化、调整。

因此,开始几年QQ运行经常告急,负责后端开发的徐刚武,就在离公司只有400米的地方租了房子,有问题可以立即赶到公司去处理,一住就是好几年。

另外一个程序员李海翔回忆说:

“有好几年,我们都不敢去游泳,生怕在那个时候收到故障消息。”

曾担任支付宝资深DBA的冯大辉先生分享,在支付宝上线之初,他们是直接睡在公司,有问题爬起来就处理。

正是这样炼狱般的磨砺,让腾讯或者阿里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在公司上线一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时候,在现场每天写程序到凌晨3、4点。事后总结,这段时间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

随着业务的增长,很多时候会出现系统容量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面救火,一面考虑系统架构优化。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个时候往往接近崩溃的边缘,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撑得下去。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如果你碰到了就好好珍惜吧,哈哈!

三、微创新与用户体验

腾讯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模仿而不创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和模仿美国同类产品。在模仿的同时,如果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局部的微创新,可能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说一下OICQ对ICQ的几点微创新:

在1998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电脑已经很普及了,ICQ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设计在客户端,美国网民并没有觉得不妥。当时中国网民主要还是通过网吧来上网,需要频繁的切换电脑,如果好友列表放在客户端,会非常不方便。因此,腾讯把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都搬到了服务器,避免了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的烦恼。张志东日后回忆说:

这个技术难度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1998年,中国大部分用户还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网络速度非常慢。美国的ICQ体积有3M多,下载需要几十分钟时间。

考虑到中国的网络环境,腾讯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小到连马化腾都不相信,以为运行依赖的动态链接库没有打包进去。用户下载只需要5分钟,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下载尝鲜的压力。

另外一个微创新,OICQ采用了UDp协议,而没有TCp协议,虽然技术上实现难度加大了,但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资源开销,使得单台服务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从用户体验出发,一定能够找到代价很小,但对用户很有价值的微创新。

举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曾经负责的业务系统有一个模块运行很慢,用户敲回车后,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超过1分钟)才能进入一步。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后台查询语句使用了两个以上大表关联所致。经过优化,速度提升超过了100倍。这个优化技术代价很小,甚至都算不上微创新,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用户,带来的价值却很大。

四、吃自己的狗粮

洪波(keso)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篇题为要不要吃自己的狗粮?的文章。对吃自己的狗粮做了如下定义:

英语世界有句俚语:“Eating your own dog food.”汉译为“吃你自己的狗粮”。后来这句话被IT行业采用,表示对使用自家产品的强调。

一个公司的基因跟创世人的基因有很大关联。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产品的研发,然后用邮件的方式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吴晓波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怎么做到了如指掌的?”。马化腾回答主要集中在3点

自己用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不难,关键是要坚持,心理一定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潜水收集用户反馈。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主动出击,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一件大事。

主动监控:比如产品运行慢,用户不知道具体原因,就是感觉慢。这个时候需要利用监控工具,收集运营数据,主动优化。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到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产品或者系统的负责人,如果自己高高在上,不亲自使用自己的产品,有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张小龙2006年受命重建QQ邮箱的时候,开始没有参与产品的设计,导致第一版出来的系统用户体验很差。用他自己的话说

“并入腾讯的前两年,我觉得自己应该当个管理者,产品的事情就让设计团队人去做就行了。说老实话,我个人没有太关注它的体验,几乎很少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结果出了大问题。”

2006年10月张小龙重回一线,亲自把关QQ邮箱的每个功能体验,很快扭转局面,QQ邮箱获得了空前成功。后来微信的研发,也沿袭了QQ邮箱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位产品经理、程序员,我们所研发的产品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多观察,多思考,小步快跑的快速迭代,一段时间后,我们产品的口碑就会建立起来。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主要想把自己阅读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梳理一下,如果这些文字对你也能有所启发,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


入职第一天6月3日,看到书架上的《腾讯传》,顿时觉得很激动。对于腾讯的产品QQ、微信是伴随我大学到工作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以前看《腾讯传》是在手机微信读书上,面对将近350页的长篇巨著,开篇还有些晦涩难读,后来就搁置了。这次看到这本书,就觉得特别自己非常幸运。这本书的前言就概括了腾讯发展的三个阶段:创业(1998-2004);出击(2005-2009);巨头(2010-2016)。觉得难读的一个原因是按照作者的思路,以及我们通过看《腾讯传》想弄清楚为什么一个企业能做到如此成功。作者采访5年,都特别难得到确切的结论。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1934年的一次授课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要知道我们说的东西很容易,但要知道我们为何这样说却非常难。作者需要梳理企业的成长历程,以及陈述其发生的思想意图。这一景象到了互联网时代突然变得吃力起来。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这就如同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记者,可以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在腾讯的三个发展阶段中,我最喜欢觉得最振奋人心的是腾讯的创业阶段。马化腾和他的同龄人是被焦虑统治的一代,他们的人生与他们的国家一样,一直发育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的繁荣之中。在他的中学时期,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时不我待,老师们以无比急切的口吻告诫年轻人,如今是百年一遇的大时代,机会就像河流里的泥鳅,处处可见,都不易抓获。马化腾创业的动机是源于对技术的热情。在创业开始的很多年,大家找不到如何盈利,而在创办QQ的最初几年,因为找不到盈利点,面对服务器的费用,以及员工的福利都难以维持,马化腾急于将QQ卖掉。而所有的人都看不透如何才能盈利,马化腾出于对QQ的喜爱,以及积累用户量才一直在坚持做QQ的运营。

功夫不负有有心人,最终通过会员的方式,以及虚拟物品实现了盈利。这也是腾讯的开拓性创新。也正因如此,腾讯实现了上市。在出击阶段,马化腾涉及互联网的各个领域,被称为全民公敌马化腾。还与MSN,Facebook,游戏领域的《泡泡堂》作战,可谓之为:无往而不胜。正因为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腾讯站上了巨头的位置。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主要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而微信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站台票。最后,腾讯的公益和社会责任又出了很大的力量。

腾讯的成功离不开很多方面,敏锐的眼光,超前的视角,以及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思想。整本书里有很多数据和思想,觉得自己只能感性的写出自己的喜好,一部《腾讯传》是半部互联网发展史,读史使人明智,希望自己能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尽的热情。

《腾讯传》读后感1500字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拜读了吴晓波先生撰写的《腾讯传》,深有感悟。就在我近日读书的时候,腾讯市值于5月2日突破30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国市值最高公司位置,阿里巴巴紧随其后,在美上市的中国移动位列第三。目前,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中阿里和腾讯的市值相差不多,百度市值则已掉队,仅为622.34亿美元。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会形成两大帝国,腾讯帝国和阿里帝国,腾讯帝国成功的因子在哪里?相信《腾讯传》会给你一些答案。这本书应该是获得腾讯官方认可的,因此,书中关于腾讯的很多描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或者说,是目前所有关于腾讯的书里最接近真相的。吴晓波先生也是多年研究中国企业成长的著名财经作家,因此,本书读来感触良多。

书的内容就不赘述了,主要是腾讯公司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书前有一张腾讯成长史的插图,我感觉非常好,能够清晰的看到腾讯帝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摘录如下: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腾讯成功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书中的描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腾讯公司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创立了,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黄金的时期,它将自己置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如果它投身与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那么它的任何创新和努力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不但是腾讯公司,我们今天看到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成立于1998年前后,阿里、京东、携程、百度在中国企业史上,出现于1998年至1999年的这些互联网创业群体是前所未见的一代,他们组成了一条喧嚣而璀璨的星河,隔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家世代。

其次,腾讯不管是运气也好,是无心插柳也罢,它掌握了互联网的入口,而入口在互联网产业拥有不可挑战的地位,谁拥有了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尤其可怕的是,它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两次都掌握了入口,因此说腾讯唯一的核心能力就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网络,再由此出发,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生活服务,使得腾讯逐步成长为一个帝国。

第三,它的五位创始人,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一支稳定的、可靠地创业团队也是腾讯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四,马化腾善于克制,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在Sp业务飞速发展之时,马化腾一直对Sp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态度,腾讯相继投入游戏、门户等业务也与内心的恐惧有关,在危机的时刻,成功摆脱了对中国移动的入口依赖,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两个移动门户。当时同样依赖Sp业务大发其财的TOM等公司,现在已经进入历史的尘埃里了。有趣的是,当国有的电信运营商用政策管制的手段,将腾讯和其他的互联网企业阻挡在门外的同时,它们自身其实也自我阉割了创新进取的动力。中国联通甚至出现了亏损,实在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第五,敢于自我革命,在内部形成了内部竞争的局面。微信就是最好的佐证。这方面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不再多说。

最后,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的企业除了33%的努力、33%正确的方向、33%优秀的产品外,成为一个帝国样的企业,其成功还有1%最神秘,也是最重要的----运气。要说努力,多少同时期的创业团队不比腾讯懈怠,要说方向,互联网社交有多少企业折戟沉沙,要说产品,看看腾讯有多少竞争对手的产品绝不比腾讯的逊色(而且腾讯的抄袭----腾讯自己说是后发制人,也是业界著名的),就知道这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伟大的企业往往有神秘的运气,腾讯在创业初期,多少次处于生死边缘,尤其是偶然闯入的MIH成功向腾讯注资,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的那一幕,不得不说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包括腾讯的很多竞争对手的自然消亡。其实阿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包括当年易趣创始人邵亦波离奇的退出互联网业界,也是阿里的运气因子在作怪吧。当然,运气也是实力。

腾讯传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吴晓波的《腾讯传》,颇有感悟。

说到腾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众所周知的QQ、微信等,这些再熟悉不过的软件伴我们成长,可以说,腾讯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缩影,通过这本书,我也看到了腾讯背后的故事。

作者用“幸存者”、“挑战者”和“领跑者”三个词概括了腾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三个不同的角色,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大多创业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后来的样子。小马哥是受丁磊的“刺激”决定创业。腾讯的成长初期险象环生,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和运气造就最终的结果,但在大时代内却又是必然的。

腾讯从出生开始,从马化腾开始,就一直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马化腾也好像是最早提出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的人。腾讯是不断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快速迭代,不是先市场调查,或者公司觉得哪个功能好就推出去。而是先推出去一个不太完美的产品,通过顾客反馈和自己不断使用,从用户使用需求角度出发来更新迭代产品,而不是固执的推企业自己认为好的功能。企业认为用户的痛点,不一定是用户需求的真痛点。

这20年来,腾讯起步也不是最早的,但凭借非凡的运气和天才的产品能力,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QQ和微信这两款利大杀四方的利器。而在QQ和微信的迭代中,同样也体现了各种机缘巧合和天才构想,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QQ农场,以及QQ空间等。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都已经不在了,这是历史的唏嘘在互联网领域的缩影——那些天才的Idea,那些遗憾的选择,那些匪夷的运气,那些利益的争斗,那些华丽的转身,那些时代的宠儿和弃儿,都在其中激荡。

《腾讯传》读后感300字


记得最开始看到腾讯传是在深圳书城,那时候匆匆看了几章,只是感觉对腾讯的历史有了一点儿了解,对坊间的传说书上也能对应上。

现在有时间看完整本书,也只能说对腾讯的历史有了稍微完整的了解,吴晓波用一本书把腾讯18年的历史给描述了出来,特别是腾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到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它的每一步都可谓都是惊心动魄,书中又不能错过每一次的重大决定,确实不易,所以感觉整书有流水线的感觉。

不过从中还是有几个小点儿比较感动,小马哥为了员工期权的兑现最终决定在香港上市,和前段时间蘑菇街上市后稀释员工股权一对比,小马哥是个仗义的人。

刚创业是不知道未来前途,陈一丹老婆说了一句没关系我还有一份工作,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泪点。

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


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从中获得的感想会一直留在心中,阅读作品后,我内心的感受很多,为作品所感动。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而烦恼吧?急你所急,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腾讯传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腾讯传读后感 篇1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今日读完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总的来看还是一部不错的描写企业的书,腾讯也是中国企业中的两强之一,同时对于小马哥pony的创业历史和企业运营等都有深刻的描写,特别是对于腾讯各位领导人的采访,给我们提供了更真实的资料,去更好的感受腾讯这家企业,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腾讯最令我感动的有几点,1.内部赛马模式,一个项目同时有几个团队在做,以内部竞争代替外部竞争。2.以客户为中心做产品,文中多次提出,在凌晨还可能收到小马哥对于产品修改的建议,是真实的为用户做产品。3.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发展方式,一个产品发布出来肯定不会是完美的需要不断的修改,产品快速迭代的方式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4.做互联网的水电煤,流量加内容的发展模式,这几年明显可以看到腾讯在内容产业的发力,从音乐到视频到文学到动漫等等,21世纪最珍贵的将会是内容,提供优质内容创造将会是未来最主要的创业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网红盛行的原因。

说完本书的好,其实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本书作者吴晓波老师缺乏自己对于腾讯的思考和看法,缺乏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腾讯的视角。文章中大量引用的是访谈内容,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访谈笔录而不能真正成为一本书。我也看过李志刚老师的《创京东》写的有血有肉,立体感就比较强。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也是相当不错,可能这就是他的写作风格。

现在腾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产品矩阵,相比于阿里过度的商业化不同,腾讯更愿意成为煤水电,成为连接一切的东西。所以在腾讯的羽翼之下才聚集了像京东、美团、搜狗、虎牙等等一众各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如果按管理边界来看阿里的疯狂扩张必然会带来管理边际效益递减,将会制约末端的创新。阿里是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如果末端创新受到抑制,未来的发展之路可能会并不平坦。而相比于阿里,腾讯在这些方面做的更多,把自己不擅长的搜索出售给搜狗并导流,把自己不擅长的电商出售给京东。如果现在来看腾讯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社交、游戏和内容,相辅相成形成巨大的产品矩阵。别人的护城河可能只有一条,腾讯最少有四条,这样的企业才可能做到基业长青。

腾讯传读后感 篇2

公司传记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变成创始人的个人传记了,本书也不例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马老板的成长和蜕变,一场一场重大的变故和事件,倒逼这位“产品经理”成为一位商业领袖。3q大战让马总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变成一个更开放和分享的人,他开始变得喜欢跟人交流,他开始站上讲台,他开始面对媒体,和同行们甚至全社会分享他自己对互联网和未来的理解。腾讯的愿景也从追求行业第一,转变为成为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虽然晓波同志多次提到他被授权可以跟腾讯内部所有人沟通,可以调取任意资料用于创作,但是我仍然很少看到很多细节的刻画,阅读本书的时候,更像是一本一个个小故事堆砌的编年历,而作为读者,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大故事”。晓波老师更像是一位经济学作家,而不是一位互联网作家。当然,这与整个腾讯的工程师文化不无关系,工程师的焦点永远只是做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于是惊心动魄少了,整个团队的江湖气息也很淡,情义的故事自然不好挖掘。连马化腾自己都说,自己不太懂什么领导力,只知道把产品做好。

关于腾讯最大的槽点——模仿:

晓波老师似乎是迈克尔·波特和凯文凯利kk老师的拥趸,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引用于此。在讲“失控”的时候他谈到: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植树,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通过将生物投入恶劣而变化多端的环境都能产生更多的多样性。

马化腾的战略眼光不如马云,很多时候都采用的是模仿策略,于是被大众吐槽的厉害,但是为什么腾讯几乎每次都能跟上每一个热点?就是因为马化腾构建了一个的大自然,构建了一个“腾讯森林”,这个森林有七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创新度。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

印象最深的点

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提到,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互联网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人类从来没有那么接近过彼此,信息从来没有那么快速传播过,改变还在继续,这个妙趣无穷的互联网世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腾讯传读后感 篇3

互联网的黎明时代——《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读《腾讯传》有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到底是要叙事一遍腾讯的历史,还是谈谈作者的观点?最终,我决定结合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态度浅谈我所理解的腾讯。

腾讯到底是一个什么企业?看完全书我似乎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正如作者吴晓破所言: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作者,可以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腾讯就像一个正在进化的生物一般,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他涉及了社交,娱乐,媒体,并购,公益,动画,文学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可以顾及这么多方面。当然,这也就是当腾讯刚开始发展时外界的质疑声,2002年春夏之际,马化腾执意进入网游领域,可此时外界和部分内部人士却认为:刚开始发展的腾讯,不宜发展新的战线。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往往拥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直觉,马化腾独特的“倔强”,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多面化的腾讯。2008年的《穿越火线》和《地下城勇士》宣告了“游戏之王”的诞生。至此,腾讯接过盛大的“游戏领主”之位。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腾讯网游营收高达12.17亿美元,比排名其后的五家公司相加之和还要多将近4亿美元。而网游只是腾讯这个企业众多项目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我们常说:人不可“一心二用”,但是,腾讯似乎在用现实诉说“一心多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

腾讯的“抄袭大王”罪名真的坐实吗?在我初中的时候,QQ空间就曾流传着一篇文章,主要是指责腾讯抄袭的“罪名”,文章中举出了许多腾讯产品所抄袭的目标。亦或是大众的心理仍然认为腾讯不过是一个只会模仿的企业。没错,以前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的,直到我看完全书,我才发现这仅仅是大众的一个误解罢了。譬如3Q大战时,大家只是指责当时腾讯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可事实上当时腾讯已经被奇虎360已经逼上了无路可退的境界。2013年4月,广东高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奇虎360公司的多项行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腾讯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不可否认的是腾讯的产品中似乎多少都有些借鉴,模仿的成分,马化腾2006年6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事实上,在法律层面上以腾讯游戏抄袭为由提出著作诉讼权的,仅NEXON(泡泡堂游戏的研发公司)一家,并且后者在后续过程中败诉了。有时候舆论导向真的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当舆论都指责腾讯抄袭的时候,大家似乎就很难看到腾讯亦或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之处。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排除政治原因,在中国市场,腾讯战胜MSN,淘宝战胜eBay,当当战胜亚马逊,百度战胜谷歌,网易邮箱战胜Hotmail,这一切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更有优势。2005年后,在互联网论坛上,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一笑。想必中国互联网企业除了拥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独特的创新。腾讯从推出QQ秀时,创新出了一种新的用户互动方式和盈利出路,腾讯很聪明地抓住了用户情感的需求,同时腾讯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虚拟道具消费,并且在之后构造出腾讯的“虚拟世界”。QQ群的发明,标志着社交网络概念在中国的出现,而这比Facebook要早18个月,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面的社交。诚然不可否认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的欠缺,但似乎这无法掩盖属于中国人,属于腾讯的成功。

腾讯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能从非技术层面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早日便和家人们探讨过QQ和微信哪一个更好用?得到长辈的回答皆为:微信好用,可我却更偏爱QQ。后来也在思考为何现在微信的“光芒”逐渐掩盖过了QQ,其实至于那个更好用,这只不过是腾讯的两个方向,以QQ为方向面对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以微信为方向面对的则是所有人群,与张小龙m.DuhOugAn.cOm喜好相同,微信的极简主义避免了像QQ中的皮肤,气泡等,反而更利于大众的接受,朋友圈,公众号以及微信红包更是在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而QQ的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信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影响力。现在回想一下腾讯产品微信的巨大成功肯定离不开“微信之父”张小龙,这位邮箱达人,从某种角度也不难发现腾讯成功的一个原因便是拥有着:伟大的领导人们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在张小龙早期研究kik类产品时,企业内的其他几只团队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内部赛马的机制,让企业保持了一种面对竞争的紧张性。早期腾讯的五大领导人的正确领导让腾讯涉猎了许多方向,让腾讯不断地“进化”。不仅如此,以马化腾为领导的腾讯渐进式创新“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让腾讯的每一个产品变得更好,趋于完美。在99年中国人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在我看来,腾讯成功另外的一个原因便是: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无论是当时腾讯的logo选择,还是每一版本QQ更新的变化,无不反映出腾讯对于用户意见的重视程度,就在我写读后感的同时,QQ又弹出窗口希望我参加一个关于《王者荣耀》的调研。再加上每一个产品经理努力从用户的角度去挖掘如何变得更好,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毫无疑问,腾讯成功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我个人认为的极个别原因,腾讯所获得的机遇,获得融资,包括他们敬业,努力的精神等等都不可忽略。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这是马化腾在一次交流中很感慨地讲过的一段话。当时,马化腾提出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代。而腾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前方的路还不太清晰,但如同腾讯的理念一样,他们不看过去,只看未来。作者:夏宇凡

腾讯传读后感 篇4

《腾讯传》读后感1000字!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我叫陈远航,是绵阳卷烟厂动力车间的一名设备管理员兼厂团委副书记。

在《腾讯传》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在我看来,腾讯是一家自我生长、自我创新的企业。马化腾在《企业公民暨社会责任报告》说:“腾讯可持续发展的秘密,是绝不追求单向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以用户价值与社会责任最大化协调统一发展方向。”

马化腾一直想让腾讯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在3Q大战后,对腾讯、对马化腾的影响非常大,吴晓波说这次大战甚至影响了马化腾的性格。由此以后,腾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3Q大战后,马化腾在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腾讯从以前的想通过强势的渠道资源,把所有环节、所有服务、所有产品都由自己完全掌控,逐渐地转变成通过投资、参股、控股的方式,提供自己的资源,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模式,而非以往的独占。

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生态链中的一环,通过自己的两个最核心的能力:资本和流量,来连接各方资源,提供优质的内容。连接和内容,也是腾讯现在专注的两件事。

3Q大战过去一年后,马化腾在腾讯12周年纪念日上的即兴演讲,我很喜欢。他提出:

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让我们放下愤怒,让我们保持敬畏,让我们打开未来之门。这一刻,也是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一次蜕变的机会。

尽管腾讯公司的产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在这个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的时代,腾讯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如此,其发展远景是可观的。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正直、尽责、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将为腾讯的发展打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不是有流量就有一切的,失败的产品在哪里都是个死,市场永远是精明的,他只把回报奉献给用户体验最好的创新产品。 

管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遇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想想管理的原理,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要一起做好对的事。

感谢公司给我们推荐《腾讯传》这本书,一方面让我补充下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我了解了团队的核心和人才的重要性,随着对《腾讯传》的深入,后来自己觉得对《腾讯传》这本书爱的水深火热,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带给我的是因为我的热爱而让我感到快乐的。

不管怎样,互联网现在算是趋势,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有些人说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容易成功,又有人说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提升自己,我想说尽可能把自己能做的做好。相信那句话:只要好好努力,一切都会安排好的。

腾讯传读后感 篇5

《腾讯传:1998—2016》读后感心得体会:

1、这本书冷静的记述了这十几年间腾讯公司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看的同时也在回忆这十几年来自己的成长,从QQ群、QQ秀、QQ空间、偷菜、抢车位,这些产品的推出给腾讯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如今看来不禁感慨,它们在当初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2、精英阶层谋事,而大部分底层人都是在消费。21世纪的头几年,在大部分人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在一片混沌中时,先行者们已经在血战中设定未来互联网巨头们的疆界,尽管这些战斗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平庸的我们只是默默接受了QQ带来的便利和QQ空间等产品对我们的生活、社交方式与自我认知等方面造成的巨大改变。

3、草根创业是不可能的,即便那是在80,90年代。腾讯5位创始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一小批人,名牌大学理工专业,技术出身,敏锐坚毅。我当然知道人无完人,而且在这类传颂英雄史诗的书中,也是尽挑好的说。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承认,存在这么一批人,他们之所以能做成一番事业,不仅仅是由于命运所馈赠的机会,更关键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历练出聪慧头脑、冷静心智与坚毅性格。

4、QQ与MSN的争夺战,我们算是亲历者,当时的MSN就是“商务、高端”的代名词,而那个时期的QQ仿佛越来越往“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泡网吧的小青年”倾斜。但是,MSN受制于微软总部,彼时的微软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总部的高层正忙于更重要的事务,对MSN事业部的急切需求置若罔闻,对比尔盖茨来说,MSN与QQ的争夺只是亚太区中华区一场不起眼的小战斗;然而对腾讯来说,这是一场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决战,结果当然是MSN式微,从平台级产品沦落为一个插件,QQ也再一次完成了对自身产品定位的升华。MSN的技术团队同样优秀,在此一战之后,他们大多脱离微软,加入了腾讯。

5、腾讯与360的正面战场,互联网经典商战,其实在3Q大战之前许多年,腾讯早已被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群起而攻之,但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对腾讯这种巨兽轻易流露敌意。读后感.那场大战发生在2010年,我正上高二,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候,因此因此对于双方剑拔弩张的你来我往并没有亲身体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那年春节,腾讯在央视春晚中播出的广告“QQ,十二年了”,画面温情,制作精良,有作为胜利者宣言的意味。

6、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脉动,很多都隐藏在那些散发着臭脚丫子味的网吧里,隐藏在基数庞大的低端青年人的游戏里,而这是那些发源于美国名校咖啡馆里的互联网公司所不能理解的。腾讯QQ在这些年间一直代表中国最广大、最有生机的青年人群体对互联网的需求,中国这片热土是腾讯能够野蛮生长的关键。

7、现在的腾讯,是一家无法被定义的公司,在大数据时代,掌握着流量、内容、用户与分析能力的公司,就像是天空中的云,难以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却无处不在,这样一家公司,几乎不可能被一个人所彻底的掌控,如果真的有谁能做到,那他大概会有一部分上帝的属性。

总结:腾讯公司的发展,从开始的重技术、产品(当然产品精神始终是腾讯的精髓),到后来的资本布局,现如今已经成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勾划出未来轮廓的“无法被定义的公司”,我感叹于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精彩。

【教师暑期读书】《腾讯传》读后感


【教师暑期读书】《腾讯传》读后感

刘涛

《腾讯传》是吴晓波于2011年着手创作,2016年底出版,前后历时五年,为撰写此书,吴晓波走访了60多位腾讯的各级管理者,并进行了多轮次的百人级外围访谈。作者吴晓波被人誉为最出色的财经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弗大学访问学者。《腾讯传》可以说是腾讯公司的发家史,书中包含了腾讯创业到3Q大战,从3Q大战到腾讯开放战略,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称得上目前最全面介绍腾讯发展历程的一本书。读完此书还是受益匪浅的,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一、腾讯“客户第一”的理念。马化腾从创业伊始到现在,都以“产品经理”自居。他内心认定,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客户芳心,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作者问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了如指掌的?把握用户需求,孜孜不倦改进产品。从QQ到微信,腾讯的产品经理们不断的打磨、迭代产品,倾听用户的诉求,把产品不断推向极致。

二、腾讯的高效率。一件事不能出来就是完美的,但是必须快,快速的研究,快色的应用,有错也没事,敢于试错,不断创新,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唯快不破!一个从金山软件进入腾讯的负责人唐沐,描绘金山和腾讯的不同时说:软件开发常常以年为单位。但2003年进入腾讯之初,我就被这家公司的敏捷震惊了,一个月一个版本!在早期的OICQ阶段,产品一周就可更新三代。腾讯的高效是个什么概念,引一段书中的话给大家:“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三、腾讯公司的“无为”管理。无为,在腾讯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腾讯内部是项目组赛马机制,腾讯高官并不是把一切设计权都掌控了,而是很蠢蠢笨笨的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也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方向,谁能说的清楚?把这些交给下面的项目组去无所不为。那么如果只有一个项目,这还是中心化的,由这些项目经理说了算,其实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专政和主宰。而腾讯内部其他项目组开发的类似微信产品至少还有6、7款之多。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踩中了“刚需”,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最后成名。腾讯的组织架构由最初的M线、R线,到打破M与R的产品经理制,到事业部制;内部赛马机制、保持创业初心,腾讯虽然做到这么大,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活力。

四、优秀的对手会让自己变得更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到四处碰壁,现金危机,压哨拿到投资,再到寄生于移动梦网,实现盈利。早期的腾讯创业艰辛,但又人品爆发,这属于天时地利人和,让马化腾回到1998年重新再来一次,恐怕也会有一万种死法等着他,但就是这万分之一的胜率让他杀出了重围,成功上市。但之后仍然危机重重,被移动一脚踹开,股票遭遇抛售,蚍蜉撼树对抗微软,被全行业围歼,单看哪一个似乎都是陷入绝境,但又恰巧每一次绝境都是对手率先犯错,反而给了腾讯浴火重生的机会,每一次巨大的危机过后,腾讯都获得了升华。不是移动的始乱终弃,腾讯可能还是一家Sp公司,还在吃移动的短信分成,如果不是MSN和51的竞争,腾讯不会这么快的提升自己,很可能也就不会收购Foxmail不会挖来张小龙,要不是周鸿祎的阴损毒辣,让腾讯陷入了人民战争,现在腾讯很可能仍然不会反思,还会是全民公敌。腾讯的故事告诉你,成就你的永远都是神一样的对手,永远不要害怕对手伟大,只有伟大的对手,才能逼着自己多学习,多反思,造就伟大的自己。

腾讯能走到今天真的纯属偶然,比如早期抱住中国移动的大腿和后来的微信的诞生,很多次腾讯差点挂掉,很多次差点卖掉,又很多次遇到了风口,但这些偶然中间,又有许多必然。我们通常处在当时的环境下,很难真正的看清趋势,即使非常的明显,也是非常非常的难看到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即使在后来看来是多么的合理和应该!我们只能做好各种准备,确保机会到来时可以抓到而不至于流失!

作者简介:刘涛,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


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

jayleeboy

《腾讯传》这本书其实很早就加入到了书单里,很遗憾最近几天才把它读完,从书中了解了腾讯这个企业如何从当初的默默无闻,成长为今日的互联网巨头。同时身为80后的我,也跟着腾讯的产品回顾,勾起了青春的回忆,直到现在,依然离不开腾讯的产品……

这本书并非具有很强的商业逻辑,而是通过回忆录的形式,阐述了腾讯管理者做产品和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很多读者觉得这本书缺乏深度,但我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的内容与否,而在于自己从中能学到什么……

以下是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感悟。

1、创业者天生都有颗不安分的心。无论是丁磊还是马化腾,他们都很优秀,都曾经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丁磊在电信局当一名职员,马化腾在一家软件公司当软件工程师),但他们都有着一颗不安分守己、野心勃勃的心,最终引导他们走向了创业的道路。他们不仅渴望财富,更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创业者的心态决定了最终的高度。

2、找对人很重要。腾讯创业初期的伙伴,都互为同学和好友,他们有着相同的做事理念和目标,有着强大的信念,即使在最艰苦的时期,依然共同坚持了下来。同时他们多元化,各具实力,可独当一面还能互相补足,尤其中期招募来的刘炽平,更是为腾讯的战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价值观。身为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底线,选择正确的事情,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当年在腾讯在移动Sp业务逐渐下滑面临淘汰的时刻,面对其它公司“剑走偏锋”,推出各种不和谐的灰色收入,小马哥依然在把控警戒线,没有让腾讯走相同的道路。同时这样的决定,也促使腾讯重新审视自己,回归到了自己的核心业务。

4、真诚务实的心态。多数天使投资者在投资团队时,不仅仅看重团队的业务发展趋势和价值,更看重的是人,是创业者本身。创始人是否靠谱,决定最终是否能获取投资者的信任。在腾讯寻求资本投资的时候,小马哥表现出的不浮夸、不造假、真诚踏实的态度,让投资者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和合作的人,最终腾讯拿到了IDG的关键投资。

5、用户为王的产品理念。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在腾讯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小马哥时刻在参与产品的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产品理念。

首先,要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使用自己的产品,发现不足并优化,逐渐得到用户的口碑;

其次,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聆听用户的声音和反馈,腾讯内部形成的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是在张志东退休时小马哥给与他的评价: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Tony是公司用户价值观的最坚持的践行人。在总办会议上,Tony是最能站在用户角度毫无妥协的人,始终保持着这份“固执”。这份坚持,也融入了公司的强用户导向的理念基因。

6、随时调整企业组织架构来匹配业务和发展。在腾讯的战略发展中,随着业务的不断调整和变更,腾讯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匹配业务的需要。其内部形成的赛马机制,让如QQ秀、QQ空间以及微信等重大的创新均来自中基层的自我突破,而不是最高层的调研决策。

7、不单纯抄袭,而是做到极致。如果仅仅是把腾讯前期的发展看做简单的复刻抄袭,那它绝不会取得未来的成功。腾讯的这种“后发”战略,其实是在最大的程度降低创新的风险,同时集中自己的优势,动用自身的产品理念,将产品打磨到极致,从而超越对手。在这个时代,流量并不是关键,真正的用户会自己做出选择,真正的好产品最终会得到认可。

8、不畏失败,始终尝试。在游戏这个领域中,腾讯最初的尝试之路并不顺利,甚至是接连的失败。但这些都不影响腾讯坚持去尝试,之后的他们总结原因,改变思路,通过将原有架构拆分,组建游戏事业部,打造全新的团队,并确定了自研加代理的方式,借着《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一度成为当时的“游戏之王”。不畏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一步步迈向成功。

9、主动变化,不断自我突破和创新。在与小马哥的对话中,KK说,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种植,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后来的腾讯,开始在内部倡导生态型的组织,让企业拥有自我进化、自我组织的能力。随后腾讯又在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重大的架构调整,调整后的组织沟通和合作更加高效,内部互相竞争,主动进化。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主动变化,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始终获得领先,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像KK说的,你的敌人从不会出现在一份既有的名单中。

10、开放式的教育。最后换个话题,谈一谈教育。从书中开篇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马哥家境良好,同时他的父母比较开明。从小就培养小马哥的兴趣,为了支持他的天文爱好,甚至不惜4个月的工资给他购买天文望远镜。也许正是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小马哥才能如此优秀。成功,是教育的一种迭代。我们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教育,但我们要尽力去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

感谢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正是他们的产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

读后感《腾讯传读后感9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腾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