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 地图 > 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1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15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1500字

ZYF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奥野宣之。这本书是我去年1月份买到手的,当时看了一遍,但看完后觉得很多内容没有消化掉,心里觉得一定要再细细看一遍,结果一拖再拖就拖到了今年才重新过了第二遍。

乍一看书名,没看内容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和我一样,误以为这本书是一本纯针对怎么阅读的技巧类书籍。读完以后,才发现自己对于“读书”这个概念太狭隘了,作者让我感受到了新的视角。

全书中,有几个新颖的观点、方法让我很是受用,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一、关于读书。

读书其实可以广义的包含五个阶段: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其实从选书,记录购书清单,读书的步骤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做好读书笔记,还要重读活用笔记才行。

二、关于选书。

1、随时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冒出来的想法。比如想看什么书?记录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记录自己的知识需求等。

2、真正的了解自己读书的目的和需求(要有目的的读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明确目的后,就可以采取合适的阅读方式来阅读相对应的书籍,是精读、还是略读。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真正需要,对自己有帮助的书上。

三、关于阅读和记录。

在书中的第三章,作者展示了自己的阅读及笔记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来,让我们看看作者的读书、笔记方法是怎么样的把!

1、“通读——重读——记录”阅读法。作者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阅读方法,来帮助我们分阶段筛选出真正重要的,和自己有共鸣的精选内容。大大避免了,我们以往在读书做笔记的过程中,什么都想摘录的误区,减轻了做笔记的工作量和压力。以下这段摘自原文。

(1)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 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接下来,再读一遍(3)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读起来有点绕,大致可以简单概括下,就是:

第一遍从头到尾通读,把内容觉得好的那几页,书页上折一个角;

第二遍只读有折角的那几页,思考筛选,把仍觉得内容好的几页,在书页上再折一个角(共两个角);

第三遍只读折两个页脚的部分,再次筛选,把依然觉得好的内容做上记号(横线、波浪线,圈圈画画等);

第四遍只读做了记号的部分,再次思考筛选,把仍无法割舍的好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

这样一来,我们其实是通过4次阅读,来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不仅加深了印象,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不过这个方法,我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些问题,一是,如果一张纸的正反面都是觉得重要的内容时,折角就有些容易复杂混乱。二是,对于有些爱书之人,真是不忍心对书本进行折角和涂涂画画。三是,这个方法不适用于电子书。pS:文中有提到用贴不同颜色的标签来标记“通读——重读——记录”这三个阶段,我觉得不喜欢折书的读者,可以用彩色标签来代替折角这个方法。

2、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写读书笔记前要先记录下:写读书笔记的时间(20180404)、书名、作者名三个要素,便于后期制作电子检索。 接下来正式开始笔记,主要要写下以下两部分内容: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在书写的摘抄和评论前,分别标记“圆圈”和“五角星”便于直观区别,利于重读时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段是原文摘录,还是自己的评论。整体的笔记就是一段摘抄一段评论的形式来排列书写的。而不是抄完所有段落再写评论。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需要采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以及书中内容对自己的重要性来决定。

3、摘抄什么?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本书中,作者非常重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书本产生的思维碰撞和互动。作者表示,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至于其他的内容,无论是客观很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想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

4、摘抄段落时,要找“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而不是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找到一本感同身受的书,当然是好的,但是至少说明这本书么有带给你新的内容。如果看完这本书,觉得“哇。原来是这样啊!”,当书本的内容可以带给你心灵上的震撼,刷新你的认知,比起前者,这其实更值得摘抄呢!

四、其他技巧。

1、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在书的版权页处,记录自己的购书地点、购买时间、阅读结束日期、标记结束日期、制作读书笔记日期。一是可以方便笔记,二是加深自己对书本的印象和联系。

2、名言要贴在显眼处。把遇到的深受感动的话语打印出来,贴在醒目的地方。

3、杂志要边撕边读。带整本杂志太沉,那就边撕边读把!撕一部分,放在包里,并把看过的,没用的广告业直接丢进垃圾桶。

以上都是我个人觉得有用,并可以实践起来的观点和方法,希望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有帮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读书 不仅仅是 读书。读书是生活,应记录全过程。

2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保证 长久的读下去。

2.1 读书不用追求完整性一本书不必全部读完

2.2 读书应有正反馈成就感,即看得见的成果记笔记。而记笔记,第一要保证长久的记录下去,可以非常精简,甚至一句话,但是必须保持记录。

2.3 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摘抄、剪报,有很多方法。

2.4 营造特定、舒适的读书环境。

2.5 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同第一遍阅读的精力,重读一本书。你要明白的知道这点。那么读书记录与笔记,就很重要了。应能够记录甚至记忆下 需要的 框架 + 细节。

3 笔记本一元化记录法

4 我感兴趣的几个小技巧

4.1 笔记中,原文用〇打头,自己的感悟用☆打头。

4.2 专门名词用□框选,关注句段用下划线,重要的句段用波浪线,重点词汇用〇圈起来。

4.3 通读第一遍觉得不错,用上折,以利于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仍觉得不错,用下折,以备后用(笔记、翻阅等)。

4.4 精读一本书,可以采用 书签 + 彩色便签,颜色区分 + 记录。

4.5 书架、书桌,有建议:应按照阅读过与否、书籍是否含金量高、读书笔记区域来划分区域。

4.6 关于笔记本编号、读杂志的撕读建议、笔记本外做好标记等建议也挺有特点。

5 活用

5.1 以教为学,以输出为学。效果最好!

5.2 体验与现实/具体化。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集锦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读后感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有感染力的作品读后感吗?或许你需要"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1)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以前分享过一篇有关“呼吸式阅读法”和“流水式阅读法”的文章,文中还提到了一种葱鲔火锅读书法,有朋友给我发私信问:怎么有名字这么奇怪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葱鲔火锅读书法的名字虽然很奇怪,不过这个确实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说到读书的好方法,真是因人而异。

我之前分享过一篇介绍《快速阅读术》的文章,书的作者印南敦史每个月能读60本书,并且写出高质量的书评,印南敦史对在阅读过程中勾勾画画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对于将书中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的人,他更称之为“奇人”。

台湾著名的学者李敖先生就是这样的“奇人”,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就是看到书中有用的东西直接剪下来,所以他读完一本书,可能要剪掉两本,因为有时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都有他想要保存的内容。

印南敦史和李敖两人读书的方法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这两位都是阅读的高手,他们的故事让我认识到:好的读书方法没有固定的定义,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我最喜欢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葱鲔火锅读书法,这是我在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这个方法以火锅命名,葱鲔火锅就是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奥野宣之以此命名的寓意就是提示我们要把摘抄和评论看得同等重要。

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读书法,全程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书,把喜欢的那一页折角。

在通读全书的时候,我借鉴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方法,这个方法我昨天分享过,我用这个方法快速将书通读一遍,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我就把这页书的上面折一个小角,为第二次阅读标注重点。

采用折角的方式比单纯用笔在页面上做标记可以省去很多翻找内容的时间,自从使用了这个方法,我在读完书以后回过头来再查找有用信息的时候,我可以从书的侧面查看折角的痕迹,快速找到那一页,大大提高了第二次阅读的效率。

第二步:通读之后,把折角的那些内容再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好就再折一个角。

经过第一个步骤以后,已经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挑选了出来,这一次要把经过挑选的内容读再一遍,第二次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第一次标记的内容有些其实并不太重要是可以舍弃的,如果第二次阅读仍然认为重要的,就在这页书的下面再折一个小角。

通过两轮的折角阅读,书会变得越来越厚,如果有些珍藏版的书籍自己舍不得折角,就用贴标签的方式来代替,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因为书毕竟是用来读的,而不是为了收藏。

第三步:把折两个角的内容再读一遍,仍觉得好就用笔画下来。

第三遍读就要开始动笔了,不过这里还不是摘抄而是划线做记号。

我会把第三次阅读后还认为重要的内容用荧光笔做标记,荧光笔即醒目又不遮挡原来的文字,是我非常喜欢的标记方法。现在翻开以前读过的书,里面有各色荧光笔的记号,这些都是阅读的痕迹。这种做法印南敦史是难以接受的,不过,没关系,我们选择读书方法的标准是自己用着舒服而不是别人看着顺眼。

第四步:把画下来的内容再读一遍,仍觉得好就摘抄在本上。

我现在读书做摘抄就是通过前面这四个步骤筛选后的内容,这样可以确保摘抄的文字都是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内容,以后再翻阅笔记的时候,这些笔记可以帮我快速回忆起一本书的要点,一个普通的B5笔记本,有时我能记录50多本书的摘抄,这些摘抄是我需要定期回顾翻阅的内容。

第五步:对摘抄的内容写评论。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方法,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读书是不写笔记的。单纯只是读书并不能让你掌握书中的内容,一味读下去和没有读过的效果相差无几,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哪部分对自己最有用?为什么这部分最有用?有什么感悟或者类似经历?这些思考的内容都可以写下来,这些都将能为自己智慧的来源,成为自己独有的宝藏。

采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葱鲔火锅读书法,一本书至少要读四次,而且精华全都记录在笔记里并带有自己的评论,这就像奥野宣之在书中所说的: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当然,好的读书方法有很多,而且它们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你完全可以借鉴不同大师的读书方法然后微调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我现在的读书方法就是以葱鲔火锅读书法为基础进行的微调,首先是利用流水式阅读法快速通读全书,通读的时候利用葱鲔火锅读书法选择要摘录的内容,然后模仿RIA便签读书法把摘抄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再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评论,这样既能掌握熟练掌握书中的要点,又能积累写作素材,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这是我喜欢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读书的呢?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2)

如何做笔记让你事半功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认知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其中阅读书籍就是良好的自我提升途径。很多人在读书时会发现有一个同样的疑惑,为什么阅读的时候身心振奋,但是过几月却想不起来当初触动自己的是什么内容?这大概是古今中外读书人都曾有或者现在仍有的疑问,而古人也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墨”就是泛指的做读书笔记,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做读书笔记也是一样。那如果系统地培训自己做读书笔记的能力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的过程,那么如何运用阅读获取的知识获得一项新的技能并运用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就是内容输出的优良体现。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那么如何利用笔记做到读书知入知出、事半功倍呢?这本书就为我们点出了2个要点,其一是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其二就是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1、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在人生中留下痕迹,利用读书笔记可以让你的读书成果一目了然。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读书要做笔记,可以制作美文摘抄,这是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一项作业。但是当我们成人之后,没有了老师在背后的鞭策,你会发现能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我们要对待读书笔记的态度问题。因为大部分人一想到读书笔记,第一反应就是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但其实读书笔记应当以“能坚持下去”为首要目标,比如在最开始,你读完一本书可能只在本子上写下了:“《XXX》这本书读起来真是跌宕起伏“,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也是你的读书感悟,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是当你翻出读书笔记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会想起当时的澎湃的心情。

所以做读书笔记一定不要追求完美,不要有心理负担,毕竟不是要复印出版的读物,随心意想写成什么样子就可以写成什么样子。

对于做读书笔记的技巧,作者还提出了以下几条有建设性的意见:

1)改变读书方法

要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就像上学的时候给同学讲一遍题目之后,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一样,当你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读书时,读书的质量也会提升。

2)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笔记要学会抓重点,不要一味求全也不可能360度全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只要抓住对自己有益的点你就收获到了很多。

3)阅读中通过三遍法做标记

第一遍要通读,将有价值的那一页书页上方折一个角;第二遍要重读折角的重点内容,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就在书页下方折一个角;第三遍阅读折了2个角的书页,仍然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标记,无法割舍的内容做笔记。通过三遍法阅读做标记,你的笔记内容将十分精简。

4)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

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可以促进、加深我们对书的记忆,同时在抄写的过程可以加深理解,有时会灵光一闪就想通了某个点。

5)读完书之后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

这一部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通常大家读完书做完读书笔记就结束了,但是通过阅读书评,你可以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

2、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无论看书还是做笔记都只是一种途径,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最终都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读完之后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主动联系你阅读的这本书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阅读完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有哪些观点是对你有启发的?你是如何理解笔记对于读书的作用的?读完这本书你打算如何提升自己记录读书笔记的方式?

读一本书读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将重要内容反复阅读揣摩思考,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精神粮食,而阅读读书笔记就是一个快速重复重要内容的高效途径。通过重读笔记,将已经消化了的知识再进行一次次精细的雕琢,吸收内化为自我提升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作者在后记中呼吁大家,当你读完这本书,请一定要尝试在读书的时候带上一本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的收集、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熟悉的逻辑链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结构再输出的过程,将知识从他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所以不妨从手边的这本书开始,从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开始做读书笔记,相信你一定会遇到一番新天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3)

记得有位日本畅销书作者在线下开专栏讲座,有位读者特意过来告诉这位作家说:“先生,你的书真的太好了,特别喜欢你写的书。”

然后这位日本作家问读者:“您可以告诉我,书中您最感兴趣的部分吗?”这位读者瞬间哑口无言。其实类似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我们看过很多书,如果有人问我们:“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那个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是什么?”

你能保证自己完全回答出来吗?读书看似简单,如果真正学以致用是需要方法的。

今天介绍日本的“笔记大神”奥野宣之,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用手写笔记代替。已经记录了184本笔记。

对于读书笔记他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名字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中浓缩了他十年来高效做读书笔记的技巧和经验。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原来小小的笔记只要不断地坚持下去,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人的变化。

什么是一元笔记?一元笔记有什么好处?

作者独创的一元笔记方法,本质就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记录都放在这个笔记中。

一元笔记的好处是自由度很高的去记录一切,不需要分类整理,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在一起。

这样杂乱无章的记录好处是便于活用信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容易坚持,长期的记录只需要在一个笔记本上。

一元笔记的运用技巧:

1,可以书写任务内容,平时多记录一些小想法。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

2,按照时间的顺序去记录,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写,并且让自己保持非常放松的状态。

3,附上日期。

4,灵活运用速记和略记。

5,可以粘贴,平时看到新闻报纸、书评、各种传单等,只要对自己有想法的东西都可以贴在笔记本上面。

如何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

1⃣️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做笔记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要确认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最想阅读的书?平时看电视、浏览新闻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话题,写在笔记本上,通过记录来掌握选书的主动权,看清自己的最真实的需求。

平时去书店,看到海报上推荐的新书,诱人的文案很容易误导我们冲动做决定,这本书到底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买回家后放在一边完全不去阅读。这是为冲动买单。

冰月曾经一个月买了88本书,放在书架上很有成就感,这些书我都是通过各种平台和大咖推荐买的,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书真的适合我吗?

这些书对我有用吗?这些书我真的会阅读完吗?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书原封不动,最后搬家的时候只能便宜卖给二手市场了。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真实需求呢?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取材,平时记录的笔记,才能列出反应自己真正需求的读书清单,这样的清单也能对我们持续阅读下去起到助力的作用。

做笔记是为了让我们的读书成果一目了然。

第一次阅读一本书,一定要自问: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做笔记会大大增加我们的读书效率。

2⃣️读书笔记是我们的知识储备。

人很容易健忘,比如大家能记得上星期一午餐吃了什么吗?应该很难回忆起来,更何况是阅读的书。

每次写完读书笔记,过几天需要重新再回忆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新想法,有些忽视的内容会重新审视。

读书笔记就像我们的回忆录一样,重新翻阅的内容,经过我们的思考加工会变成属于我们的知识,这些思考可以作为写作、提案的知识储备。

总结:学会做一元笔记,从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素材,才能更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阅读书籍。读书笔记不是单纯的记录,还需要通过“摘抄+感想”的输出方式,帮助我们的思考灵活运用。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其实已经读了有两周了,第一步是快速浏览过去的,第二遍原计划是一章一章跟着老师读,然后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所以最后读的特别的无趣,还不如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感觉好。可能因为落后于队伍,有心里压力了,所以读书的感受反而不好了。

现在调整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书,写笔记或者读后感,这样轻松些,至少不要让自己觉的写读后感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先让自己爱上读书,才可能写出跟书籍相关的文章吧。

这有点像微习惯里说的了,先从练一个俯卧撑开始,没有压力,才可能坚持的久。

说会这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书名已经说明了一起,这本书就是教我们用记笔记的方式,消化吸收书籍的内容。

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读书笔记一定要坚持,才能看到效果。这个坚持,要从开始不会写,一直到后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不会写,或者不知道该记录书籍什么东西的时候,那就记下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等基础信息,对这本书的简单评价,比如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或者我觉得这本书不好,我没读懂等等,写下自己内心的真是感受就好了。这样就不会让自己觉得写读书笔记是件特别耗费精力去思考的事情。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坚持的另外一个元素就是不中断。必须每天都记录,每天都拿出你的读书笔记写两下,慢慢的读书笔记成为你的习惯以后,打开笔记本写笔记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而且你会发现越写越多,越写越深刻。

第二,用不同的符号标记照抄的原文和自己的评论。

对某段文字有想法了,就摘抄下来,在前面用一种符号标记一下,作者用的圆圈,自己的评论在摘抄的下面一行,用另一种符号标记,作者用的五角星符号。这样你就知道当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什么感想。

第三,要定期重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书籍而写,那么,如果你不想让这些想法只是停留在纸面,就要重读笔记,再次复习一下书中的内容,与当时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让书籍的内容升华为自己的处事智慧。

这三点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感受最大的,我要沉淀一下,我相信这本书还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让我有不一样的收获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000字


近两年越来越喜欢看书,喜欢看书时候与自己的独处时光。尤其是今年工作上跨行,一切从零开始,内心经常会焦虑不安。睡前如果不看点书让自己静下来,估计会彻夜难免了。

越是看书,越觉得自己不会看书。如果把书比作水,而大脑是容器。那我觉得我的大脑就像个竹篮,即使给我一个瀑布,我也存不住一点水。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买本有关阅读的书。本意买《如何阅读一本书》,结果下错单,买成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虽然买书是因为乌龙错,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却觉得非常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虽然它废话有点多,内容重复太多,但依然不影响它给我提供了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从最初阅读,我就对它充满期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渴望自己有更好的阅读能力,能更快更好地阅读更多书。我更幻想自己看完整本书之后,阅读能力马上就能有一个飞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项技能的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可当我试图运用作者总结的方法去阅读其他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很好的运用。

最初我以为只是对作者总结的15条规则不够熟悉,后来我意识到用作者总归的规则去阅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减慢了。这和我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因为在我之前的观念里,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是成正比的。虽然在阅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后,我了解到作者范多伦的观点:阅读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阅读速度越快就越好,阅读追求的是质量,是阅读中的思考,是需要带着问题去和作者对话,阅读是一门可以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力的艺术。但是我最终体会到:去明白了解作者的观点到自己内心完全接受并付诸行动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当我第一次读到我作者范多伦的观点,我就觉得是正确的,也是接受的,但在具体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还是碰到了障碍。这正是我当时内心尚未真正完全接受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去阅读这个观点,而只是停留在如何更快更多的获得书里的资讯,我内心还是限制在急于追求阅读数量。我开始探索自己的阅读目的。我为什么要追求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呢?我发现自己会因为阅读完很多本书而沾沾自喜,我开始反省自己。阅读过多少本书对我而言不过只是一个数量,充其量只是我对这些数量的书中的内容有所了解而已。只有当书里的内容帮助自己有所提升,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阅读能力。当我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能真正达到统一的时候,作者指引的方法才会有效。

这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导阅读者如何进行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就是提高理解的阅读,与一般阅读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增进理解力。这时我就愿意放慢阅读速度,去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进行阅读。

作者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的概念帮我们更好的逐步进行阅读训练: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递进的,在高层次的阅读中一定会包含低层次的阅读,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是不容或缺的。基础阅读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能顺利阅读本书的基本都达到了基础阅读这一层次。

检视阅读作为分析阅读的基础,其中包括两个步骤:略读和粗浅的阅读。略读可以使我们了解书的架构。通过阅读书名页、序、目录页、索引、出版者的介绍、摘要说明、最后的两三页以及选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来阅读,这些控制在一小时以内。略读后判段是否需要进入粗浅的阅读。粗浅的阅读,即快速通读,即便有不理解暂时跳过,通读完毕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大概整体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十五个规则。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带着四个问题去阅读:1、书的主体是什么?2、具体如何描述的?3、真实吗?4、和自己的联系是什么?其实仔细分析这四个问题也是和分析阅读的十五个规则呼应的。通过前四个规则(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来回答问题一,了解架构大纲;规则五到八(分析阅读第二阶段)可以回答问题二,阐释本书内容;分析阅读第三阶段的规则正好回答问题三和问题四,思考作者观点的正确性以及和自己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阅读,是有思考的,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力。

主题阅读作为阅读的最高层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进行主题阅读的书籍不一定需要先进行分析阅读。可以通过检视阅读后挑选出书单,进入到主题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读一组书,可以是不同书里的某些相同主题的部分。总之是书为读者所用,而非单纯地从一本书中获得什么,这也是阅读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之,《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我们阅读的书籍,值得一遍又一遍阅读,或许第一遍第二遍会觉得晦涩难懂,当充分理解并且愿意实践以后一定会让人受益匪浅,前提是你是一个想要提升理解力的阅读者!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00字


你是的读书方式是怎么样的呢?你是否常常忘了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呢?对于自己读过的书脑海里只剩下这本书好像读过。如果读过的书只剩残留的印象,那书中的知识没被吸收,那和没读又有什么区别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奥野宣之,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翻译:张晶晶 让你的阅读更有效率且解决了我们读书时遇到各种问题。

书中从选书,购书,读书,活用一步一步为我们剖析了读书笔记的好处更重要性。

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思考如何选择一本自己想要阅读的书,当我们双脚站在书店的大门,眼睛所见玲琅满目的书籍,不知道从和入手。在书店中许多营销手段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觉得这本也需要,那本也需要。买回家中却束之高阁,或看了一两页书就在角落里积灰。寻找书籍的意义在于自己会去读和自己有需要。对于现今这个充满信息的时代,你想要任何信息通过互联网都能获得,而互联网也充满着各种诱惑的信息吸引你的注意。学会寻找书籍则能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目标。

阅读的方式很多重,有通读,重读,跳读,多读。

我读书很慢,因为我觉得书中的从到到尾都很重要。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让读书慢而且因为没找寻书中的精髓使自己很混乱。通常读完一本书你分不清那些很重要。我记得又一次我跟一位朋友去分享我读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将主人公的主线到结尾都介绍一遍。当他问我从这本书学到什么,我则很难想到一个重点,或者让我震撼的精神。奥宣野一则教会我要带有目的去读书,带着疑问,主动性获取信息就会比被动获取信息记的更牢固也有助于我们创造性思维。在《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提出了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显然我们如果要吸收和更好的记忆书中的知识,读书时带着疑问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把知识内化到自身上去。通读过后把重要的内容下角折一下,再回头重读,再次感到重要在书页上角折一下,在回头多读。最后做下笔记将内容更好的输出式阅读。

巧用标记区分对象

1.直线2.波浪线3.圆圈。直线,客观上非常重要的内容。波浪线,主观上重要的内容。圆圈,各种重要的专业名词,句子,标题等。对于这样的详细的区分让我们脑中的脉络更清晰。对书中某些观点我们可以补充和作出自己的感想。作者的一句话很震撼我,你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对自己阅读中有自己个人观点的疑问观点记录下来。如果阅读食物的相关书籍我们可以从当中获取两条类似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观点可以产生一个新的视角或知识点。

葱鲔火锅笔记法

简单的来说就是摘抄+感想提炼文章的精髓。这种笔记方式让我们边思考边摘抄,会不由自主地想多读几遍,我们对于某些句子的思考和反思,融会贯通最后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上去。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让我们用笔记去读书,带有目的性的去吸收书中的内容。自己对书中内容反复重读记录,对喜欢和震撼自己的句子观点摘抄和评论,让自己的思想火花和原作者交映相辉。规划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吸收书中精髓和价值。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01

你是读书还是看书

当我选择读书这件事情,都会经历选书、买书、读书的过程。当读完一本书,回想书里内容,好像什么都没记住。

因为我么是在看书,而不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思想的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自然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是这样吗?

作者告诉我们,读书除了选书、买书、读书,更重要的还有两点:读书笔记和活用。只有做好读书笔记并且活用,一本书的价值才能成为我所用。这就是读书和看书的区别。

02

一句话的读书笔记

很多人说,读书笔记我知道啊,是不错,但是太耗费时间了,没有办法坚持。

的确,每次读书让你写几百字的读书笔记会很难坚持。所以写好读书笔记首先是坚持,你只有坚持写读书笔记,它才会有价值。

你跑步健身也好减肥也好,上来给自己定一个每天10公里,最终肯定会放弃,因为太难了。读书笔记也是一样,看到书里一段文字或者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心得,这样就简单多了。

读书笔记诀窍是,专注于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从一句话开始,写下自己心声

读书笔记很难坚持,原因是笔记追求完美或者字数,写的少了感觉自己没有认真,甚至怀疑自己态度不端正,坚持几天就放弃了。简书就是要求你每天写100字就算是日更,因为简单,所以很多人能坚持下去。低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才有价值。

法国文学家鹿岛茂先生,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03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包括: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摘抄、评论

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为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

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加深理解。

选择摘抄标准:选择摘抄,不是让人觉得理应如此而是这么一说有道理。当然选择摘抄的内容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做。

评论,记录自己当下想法很重要,读书时获得感想正式你原创思考的源泉。

亚瑟叔本华《读书论》中写道:如果你认为读书就是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所以,摘抄可以积累文字素材,而评论可以增加自己的原创素材。这也正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魅力所在。

04

读书笔记提升自我能力

读书笔记写完,不代表你就掌握了记住了,而是温故而知新。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思想输出,写读书笔记时遇到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

在固定场所中重读笔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的时间,要为重读笔记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养成重读习惯,可以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

重读让为思想增色

需要简单回顾-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想从头看起-重读原书

当你不耐烦的觉得这本书我读过很多遍了时,你已经开始有信心了。

如果说读书时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摘抄和评论进行明确区分,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的重组,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读书笔记可以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05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

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如果发现有趣额事情,就马上写到笔记本里,没错,这就是随想笔记

多读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就是这样一种能将好奇心与思想输出结合起来的工具。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因为每天生活都是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戾气。这种时候翻翻充满生活气息的杂志,感受那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氛,心情也能得到调节。

书店里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以外发现。如今的书店里能接触的同领域的书籍恐怕都是一模一样。其内容也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共同影响,导致每个人获得信息都大同小异。所以,可以去旧书店看看,那些与现代截然不同的思想输入可以让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旅游的时候,尽量到当地书店看看,买下跟那片土地相关的书籍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的书

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把名著放在枕边

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

在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

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

不能小看有声学问,比如听书、视频

名言要贴在显眼处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用复读机让读书更方便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爱读之书一角,废弃书一角,读书笔记一角

平日里自诩喜欢读书,但并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读完这本书,发现读书居然可以这样有趣而实用。在此分享给简友,希望我们共勉。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喜欢《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