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 地图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14 来源:互联网

[优文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文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一)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习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因为心里有个写书的梦,所以要多吸纳各行各业的知识)。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近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书记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觉得做梦,也该行动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活动,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习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二)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一件事,但是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在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读书还不简单么,不就是,看一本书,挨着把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读完不就完事了么。

这是我过去的N年,读书一直持有的一个态度。

今天之所以会读这本书,主要源于朋友的推荐,说实话,如果不是朋友推荐,单看这个书名,和目录简介,我指定是不会读这一本书的。

一直以来,我会选择读一本书,都是因为这个书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者我觉得书中可能有使我困惑的那个时间段的的答案。

因此,我的读书习惯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始终没有持续,直到20xx年,因为单词总是记不住,开始通过阅读英文书的方式来记单词。

慢慢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从中获益,或者说是找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寻找生活或工作中的那些疑难杂症的方法,然后发现,自己在中文的阅读方面似乎还是有所欠缺,于是从今年开始才慢慢的阅一些自己想要读的书。

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开始规划,自己每天应该读多长时间的书。

这本书,是我加20xx年读完的第4本书,中文版的第三本。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读书,一般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书中获取咨询,第二个是为了某个困惑而寻找答案。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实作者的观点咱们做广义理解的话,基本涵盖了所有阅读者的目标。

到底应该如何读呢?作者建议我们在读书前,先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一、了解作者这本书的目的,即这本到底在讲什么问题?

二、书本中,作者是通过什么结构描述的,细节部分又是怎么描述的?

三、对作者的观点,我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是部分赞同还是全部赞同?

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在读这本书的开始,突然间发现,作者讲的太对了,如果我们每读一本书,都有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度过的那些书,是不是目的都达到了。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间觉得,如果我们每一本书都按照这样的方式去阅读,那么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做个一直坚持的阅读者,因为我的观点是,每个人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高速路上跑,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高速道上的节奏,但是也的有偶尔的慢节奏。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一直坚持阅读的优秀阅读者。

读完这本书,我对书名,内容简介、目录、序言及附录部分,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以前我看书,上面的部分基本都是被我省略的。

然而通过这本书发现,其实这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本书精华,它可以使我们非常迅速的获得一本书中的精华部分。

作者说,阅读其实就是和写书的作者交流,仔细回想了一下,还真是。

和我们真正的和身边的人交流的方式不一样的是,作者不会直面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自己发现问题,与作者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迅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想表达的意思。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三)

《如何阅读一本书》讲一本讲读书方法的书。平常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时,会感觉只是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这本书,收获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没读的区别不是很大,这就是对这本书的浪费,书就是用来阅读和理解的,然而有时只注重于阅读,而不注重于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读就相当于没读,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这本书属于实用类的书籍,旨在教授如何有效地去阅读一本书,发掘书中的知识,深刻地理解一本书,与作者共鸣。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基础的阅读,只要具备识字的能力即可。而检视阅读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阶段需要知道书的种类以及书的主题。分析阅读本书用了大幅度篇章来介绍,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该过程不受时间限制,最好也最完整地阅读。分析阅读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我们要剖析书中的知识,从一个读者的视角中去分析作者的意图,要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自己去寻找书中的答案。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它总存在很多瑕疵,我们需要对书的作者提出质疑,这个质疑一定是承认作者的一些和假设之后才提出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经过分析式的阅读,就能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整体框架,更能有效地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甚至站到作者的高度,指出作者的不足,当然这些过程需要对书中的知识了解的十分透彻并且拥有自己的见解。阅读的最高层次就是主题阅读,其方法就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过程,但是完成了主题阅读过后,就会对该主题十分熟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该主题上称之为“大家”也不为过。

阅读的过程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整本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讲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某件事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这四个问题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识书和看书,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阅读不同书籍的方法和阅读规则,总的说来就是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灵活使用,但依然需要提出上述四个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去了解这本书。而且真正有用的书才值得使用这些方法。而所谓有用的书,就是超越自己能力和头脑的书籍,只有阅读这些书籍,才能帮助思想和头脑的增长。

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所有的阅读都需要主动地去进行,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能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再盲目,不再毫无收获,令我受益,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四)

如何阅读一本书

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阅读(一页页读完它,并且对于不认识的字句和背景知识、具备快速检索的能力,如:读外语书提高能力等

2检视阅读:就是能够通过阅读目录和序言快速抓起一本书的框架,即速度,不求甚解,只求大致明白这本书讲什么(在书店找书用这种方便)

3分析阅读:就是把一本书读厚,一本书是为了表达写作者的观点,所以分析阅读就是先理解作者,这种理解是在逻辑和立场上的理解,过程需要读书笔记、大纲、思维导图等方式来辅助,而在理解之后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读书就像与人交谈,当然也有可能不认同作者观点,但无论观点是否一致对自己都是有启发的

不过注意:尽量不要在没有真正理解一本书之前而去评论,就像你不会在别人没有说完话之前就插嘴打断去评论一样

4主题阅读:用做研究的心态去阅读,这个主题可以是指某种内容的主题,也可能是指某位作家,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

总的来说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你深入阅读

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形形色色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

有的可能成为我们一生挚友

但有的只能做点头之交

读书真的很像我们交朋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写的其实挺深而全面的,讲述了阅读的目的,读书四问,阅读的层次,阅读方法,读与写。读书四问是我们读一本书时应该一直存在脑海中的指导思想,可以让读者带着这四问来读懂书中的内容。

我觉得在四问中,为什么读这本书,这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然后才是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你有没有用。用最后的应用,通过想找到应用的方法反过来指挥自己选择书,解答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起书来更有目的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比如说我,读起书来盲目的时候更多一些。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至于对我有没有用,能为我带来什么这些事上,肯定会有,但我可能提前并不能想到,这种探索过程,也不失为读书的一种乐趣。至于读书方法,我觉得因人而异,可以去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然后不断改善自己的读书方法就好了。书中所讲的阅读的层次和读与写部分,我觉得是属于一种阅读的进阶层次了,这需要是拥有了读书爱好的人,在读过了很多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实现的。我觉得我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层次,读了一本书,摘抄几句,写几句感想,做个札记就是我当前的目标了。如果我能继续的热爱阅读下去,读到了下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会回来重新翻阅这本书,相信那时会有不同的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六)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七)

读了十几年书的你到底会不会读书?

你会读书,但是你不知道你会。

为什么《如何阅读一本书》成为了很多成年人想学习的时候的选择看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不会读书?

因为长期接受被处理过的信息会让一个人思考能力降低,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过程中,大脑没有在思考,大脑用进废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觉得自己不会思考,更加迷茫更加焦虑的原因。

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大家做什么事情都想效率高点,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收获更多的知识。于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去看做这件事情的捷径和所谓的方法论。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上进的你为了提高自己,开始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主动抵抗碎片化信息,为主动去找书看书,一遍一遍翻xxx的书单。

但你真的会读书吗?你真的有在主动学习吗?

想想看,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学习都是被规划好的,并不用去思考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学习,有专门的教科书,有老师指导和监督,只要完成考试达标就证明自己会学习。

脱离了学校、老师、同学,我们没有了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人给每一天的时间进行安排,不知道上午学习语文还是数学,没有一大片的学习时间,没有人逼迫你上课要认真听讲集中精力,没有考试给你即时反馈告诉你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知识未掌握,没有人比分系统与身边的人比较。没有了这些,你还会学习,爱学习吗?

人一旦处于没有监管和指导的学习环境时,掌握没有老师指导的自我学习能力很重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独自去面对。没有了对于老师的依赖,我们可以更好的独自思考与分析。但是过程肯定也更辛苦。

所以我们成年人要学习的,其实是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思考+观察+记忆+想象力+分析+总结

真正的学习要求我们给自己当自己的教育局局长。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给自己专门安排大块的学习时间,给自己创造即时反馈的机会。

读书,其实本质上是学习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自我学习,就是主动读书。读书越主动,读书的效果就越好,而读书的层次越深,对于主动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而想要自我学习的你,真的会读书。

下面就讲讲,主动读书的五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你都懂:

第一步:制定学习目标并拆解

制定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能仅停留在我要看书,要细化到我要看什么类型的书,增加哪一方面的见解,提升哪一块的技能等。

将目标拆解,将每一件要做的事情列出大纲,大事拆解成小事,小事分解成动作,一件一件做,每做完一件小事都会给你产生正面地反馈,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比如我们学习语文时,是循序渐进地学习,将语文能力拆分成一块一块,逐块学习:拆分成认字、组词、造句、写段落、写作文。

比如你要学习新媒体:拆分为不同类型的文章特点、标题、段落、文章结构、行文逻辑、排版、文风等。对应找不同板块的书籍学习。

制定学习目标并拆解,就是将学习目标分成不同科目(类似语文/数学/生物),每个科目不同章节,努力想想也能想出来吧~

第二步:选书

先看目录,看书本的结构,用最少的时间去找书本的主题思想。快速判断书是否值得读,包含的知识是否是你所需要的。

书籍大致分为这四类:

视野类:拓展视野,这类书讲的观点是你以前不知道的,能提高你的认知能力,改变思维,获得成长,认知上见识上的成长。看完了要消化,修正自己的认知误区和填补知识漏洞。如《乌合之众》、《失控》、《人类简史》

工具类:具体解决问题,指南类、具体操作技巧,比如时间管理、理财规划、烘焙烹饪、长跑健身等。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学习时看,看完了要行动才有价值。

想象力文学:高雅一些的严肃文学,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文底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丰乳肥臀》

消遣娱乐类: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主要是满足认同感,给你带来愉悦感,并不能给你带来新的认知和启发。

多看视野类书,需要时看工具书,补充想象力文学,少看消遣娱乐类书。

选书就是看目录快取理解书本的中心思想,就像做阅读理解时只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只看段首段尾一样快速获取信息,这你也会吧~

第三步:带着问题看书

是不是经常有读过的书跟没读过一样的感觉?为什么大学期末考完不久就忘记了书本的内容。因为考试让你你只是为了回答考试要问的问题才去记住书本的内容。

而真正的有效学习,是主动思考,是带着问题去找到答案的过程。

相信你的大脑,它会将你真正学习的知识储存起来。

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去找答案,大脑会记住你找答案的过程,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读过的书不会白读。

掌握学习技术的精髓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

我们可以以笔记的形式来对待这些问题,你需要把答案写出来,因为逼迫自己表达是主动思考的重要形式。

提问的四个角度:

一: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说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

二:作者在细节上说了什么?怎么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的?

三:这本书说的有道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你认可作者的答案吗?

四: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上图是随便百度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题。

你说你不会提问,其实你只是不知道你会。

初中考试题目已经教了我们一遍又一遍,只是我们只顾着回答问题,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要回答试卷上的问题。

其实阅读理解,就是为了帮你梳理文章,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就是给自己出阅读理解题,带着题目去阅读找答案咯~

带着问题看书就是在学习或者阅读的时候,给自己先出阅读理解题,这还不简单嘛~

第四步:坚持看书

一旦决定要看这本书,要不停顿地看,忽略不懂地继续看下去。小学学会的认知水平已经足够让你读懂某一部分,只要有收获就能让你获得“阅读奖励”的感觉,大脑的本能能让你对阅读产生兴奋感,建立享受阅读的乐趣。

怎么样才能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开始之前认真地想做这件事情能给你带来什么利益,想到为之兴奋,然后才开始干。要是期间累了,就休息一下,再想,想到兴奋再继续。

学生时代让人坚持的可能原因:考高分、得到老师肯定、家长表扬、同学追捧。同样,现在主动学习的你也要找到让你兴奋的G点。

能进入心流状态学习,不仅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还能成倍提高学习的成就感:要求一大块地时间只做一件事。与外界断开联系,固定的时间专心只做一件事。一小时以上为宜。

我们的课程设置也是一样的道理,规则提供了一个进入心流状态的环境。一节课40分钟,只学习一门课的一小块知识。所以我们的学习时间,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大块地时间学习。

坚持看书就像学生时代一样给自己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学习,你总会了吧~

第五步:输出以及创造即时反馈

最好的即时反馈就是输出,将你学习到的新知识,学习的新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并且讲给别人听。可以是文章,可以是口头讲述。写读书笔记别人的点赞、转发、评论,都是对你的正面反馈,有即时反馈可以督促你前行。

想想学生时代为什么那么容易坚持学习:课堂小测、单词听写、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每一个都带来了即时反馈。

输出以及创造即时反馈不就是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嘛?结尾都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你都忘了嘛~

最后总结一下:

信息碎片化时代,大脑用进废退思考力降低,需要主动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要掌握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就是当自己的教育局局长。

主动学习分五个步骤:

1、制定学习目标并拆解:不就想想要掌握哪块知识嘛,语文还是数学?习作还是逻辑?不行的话去看看大V推荐什么书咯~

2、选书:不就读目录、速读,快速理解中心思想嘛,那些年做过的阅读理解都教会我么了。

3、带着问题看书:不就是给自己出阅读理解题嘛~

4、坚持看书:不就是像上学一样40分钟一节课,大块时间专注学习嘛~

5、输出并创造即使反馈:不就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嘛~

你看,这些你统统都会!

再说自己不会学习不会读书,啪啪啪打自己脸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习,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质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书,如何走进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书,如何走进你?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好;阅读,要多。

我买书是从不手软。书架上一排排的书,各种各样,看着就心情舒畅。而这边,又是一箱书寄到。心里天天想着、念着今天看什么,明天要看什么。但可惜的是,那几本书还一直安静地躺在那里。

于是,我困惑了。我喜欢书是毋庸置疑的。我想要阅读的动机是充分而强烈的。那么,为什么我离阅读却越发远了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是书?还是我?

在这个时候,《如何阅读一本书》跳入了我的眼睛,钻入了我的耳朵。看到书名的一瞬间,我惊恐万分阅读是有方法的,而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想起那些半途而废的书,难道是我阅读的方法有误?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果然收获颇丰,不禁后悔之前那错过的时间和书籍。

这是本什么书?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有骨、有肉、有血。肌肉包着骨头,血液在其间流动,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书是盛装而来。作为一个阅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一本书,用它的名字2024、副标题、目录,用它母亲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以及书衣上出版者的宣传文案向我们介绍自己,我们能够知道作者向我们传递的讯号,大概了解到这是一本什么书?。但我在阅读中常常忽略这些直接、明确的讯号,以致于阅读完一本书,也无法说明这是一本什么书?。而这将对未来的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

如何与你相处?

弄清楚了你阅读的对象,那我们就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阅读想象文学,阅读故事、戏剧与诗,阅读历史故事,阅读科学与数学,阅读哲学书,阅读社会科学,这本书都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说,阅读故事书的第一个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理想上来说,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想想那些搁置一边的故事书,还真都因为各种事情抢占了读书时间,结果前后连不上,丧失了味道,最终导致它们的早夭。

诗,一直是天边的云霞,美而不可及。我总认为自己读不懂诗,虽然我觉得它很棒。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否则会因为无法立即了解这一行诗,便以为整首诗都是如此而放弃了。规则二: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说出来的字2024句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这首诗。最后,多了解关于作者及背景的资料。当然,最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看来我犯了不放声、反复读的错误,让我的诗集落上灰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这样明确、清晰地指出我的错误,告诉我正确的阅读方法。想象一下,我用阅读诗的方法去读哲学书,用阅读想象文学的方法去阅读社会科学,用阅读实用型的书的方法去阅读历史故事,结果不言而喻。所以,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再结合正确的阅读方法,才不会让书长困于书架上。

同你一起行走

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书,但真正能与你一起并肩前行的却少之又少。阅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越是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越多。当你成功阅读了一本难读的一本好书,你的阅读技巧必然提升。更重要的是,一本好书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重读一本书时,你发现书与你共同成长了。它让你看到全新的事物,你在以前的阅读中没有看到过的。那么,请欣喜吧,你遇到了一本好书。珍藏它,时不时地与它对对话。因为,对于独一无二的你来说,这样与你共同成长的书,很少很少。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能与我们共同成长的书,寻找对我们又特殊价值的书。然后利用《如何阅读一本书》教给我们的方法,阅读它们的内容,品味它们的内涵,体会它们的深意,最后,获得自己的理解。

与书同行,与好书同行,路上定能披荆斩棘,收获美丽与幸福。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读书 不仅仅是 读书。读书是生活,应记录全过程。

2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保证 长久的读下去。

2.1 读书不用追求完整性一本书不必全部读完

2.2 读书应有正反馈成就感,即看得见的成果记笔记。而记笔记,第一要保证长久的记录下去,可以非常精简,甚至一句话,但是必须保持记录。

2.3 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摘抄、剪报,有很多方法。

2.4 营造特定、舒适的读书环境。

2.5 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同第一遍阅读的精力,重读一本书。你要明白的知道这点。那么读书记录与笔记,就很重要了。应能够记录甚至记忆下 需要的 框架 + 细节。

3 笔记本一元化记录法

4 我感兴趣的几个小技巧

4.1 笔记中,原文用〇打头,自己的感悟用☆打头。

4.2 专门名词用□框选,关注句段用下划线,重要的句段用波浪线,重点词汇用〇圈起来。

4.3 通读第一遍觉得不错,用上折,以利于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仍觉得不错,用下折,以备后用(笔记、翻阅等)。

4.4 精读一本书,可以采用 书签 + 彩色便签,颜色区分 + 记录。

4.5 书架、书桌,有建议:应按照阅读过与否、书籍是否含金量高、读书笔记区域来划分区域。

4.6 关于笔记本编号、读杂志的撕读建议、笔记本外做好标记等建议也挺有特点。

5 活用

5.1 以教为学,以输出为学。效果最好!

5.2 体验与现实/具体化。

向你推荐一本书


向你推荐一本书
五(4)班 熊挹扬

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书是大树上那又大又甜的红苹果。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我很快乐。现在,我要向你推荐一本书——《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

这本书讲的是:小男孩正也是个胆小爱哭的一年级大个子,小女孩秋代却是个勇敢大胆的二年级小个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后来,小男孩正也跟妈妈闹别扭后,独自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一片草地上采了许多美丽的紫斑风铃花。秋代和正也的妈妈也找到了正也,秋代和正也都在无意中长大了……

令我最感动的是,正也在去找紫斑风铃花的路上,他曾有无数次想哭,想退缩。但,是秋代——那个小个子女孩对他说的一句话使他坚持了下来——“你一定行!你是最棒的!”正也想到了秋代,想到了井村朔子(秋代的好朋友),想到了妈妈,想到了爷爷,想到了……这些人使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从而使他采到了美丽的紫斑风铃花。

这本书读完以后,我被正也的坚定感动,也被秋代的勇敢感动。一股暖流在我心间流淌,一种力量在我身上蔓延!它可以让懦弱的人变得坚强,让胆小的人变得勇敢。

读读这本书吧,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60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000字

说实在的 这本书我看了好久 其目的在于想提高阅读速度 因为我看书真的是很慢 但效益嘛 时间 反反复复断断续续 看完后觉得文章冗长 也没多大吸引我的地方 当然这因人而异 但既然看了这么久 那就或多或少摘抄总结下吧 自己以后也能翻翻

如果有什么表达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

基本总结了六点 以下:

“应该怎样阅读” / “不宜怎样阅读”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特别为自己所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欢的,一遇着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他的这种阅读方法就被归纳为“分层次阅读”。

精读:1.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 2.不钻牛角尖,换角度思考 3.不要忘记对自己提问

再来就是书中持续提到的读书四问 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吧 稍加摘抄总结

1.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2.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对不同类型的图书来说,这一问的提问方式有较大差异。

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变成“作者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什么观点”或者“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无论怎样提问与回答,这一问的重点都在于了解作者的意图。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4.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读书四问”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方法,将贯穿全书始终。

“美食”类书需要细细品味,囫囵吞下着实可惜,而进行分析阅读会是极佳的体验。

4⃣️

不同的叙事手法

文中还有各种什么阅读说明法 RIA拆书法 还有那句我印象深的书非借不能读也以及如何整理自己书架等等...

6⃣️

这又让我想起了前文中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那我们先来回忆下王国维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三重境界为时人乐道,甚至已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用于阅读的层次也非常合适。

(在这一层中,感兴趣的主题是最重要的,然后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最后形成自己的 独特见解。)与汲取现成的知识相比,这种阅读更强调“悟”,更具备主动性与创造性。

再来说说阅读的三条之路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我们可能踏上这三条路中的任意一条。

正因为有了这三条路,阅读才成为一件有挑战性的事。从没有地势、察觉地势到借助地势,我们完成了一次次挑战。

这三条路没有优劣之分,无论你走在哪一条路上,都无须惊慌,也不必彷徨,无须欢喜,也不可得意,攀登的意义就存在于攀登的过程中,只要仍在阅读的道路上前行就足够了。

句末喜欢的话:

我自己也要加油鸭

多看点书

多热爱一点生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集锦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读后感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有感染力的作品读后感吗?或许你需要"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1)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以前分享过一篇有关“呼吸式阅读法”和“流水式阅读法”的文章,文中还提到了一种葱鲔火锅读书法,有朋友给我发私信问:怎么有名字这么奇怪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葱鲔火锅读书法的名字虽然很奇怪,不过这个确实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说到读书的好方法,真是因人而异。

我之前分享过一篇介绍《快速阅读术》的文章,书的作者印南敦史每个月能读60本书,并且写出高质量的书评,印南敦史对在阅读过程中勾勾画画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对于将书中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的人,他更称之为“奇人”。

台湾著名的学者李敖先生就是这样的“奇人”,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就是看到书中有用的东西直接剪下来,所以他读完一本书,可能要剪掉两本,因为有时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都有他想要保存的内容。

印南敦史和李敖两人读书的方法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这两位都是阅读的高手,他们的故事让我认识到:好的读书方法没有固定的定义,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我最喜欢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葱鲔火锅读书法,这是我在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这个方法以火锅命名,葱鲔火锅就是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奥野宣之以此命名的寓意就是提示我们要把摘抄和评论看得同等重要。

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读书法,全程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书,把喜欢的那一页折角。

在通读全书的时候,我借鉴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方法,这个方法我昨天分享过,我用这个方法快速将书通读一遍,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我就把这页书的上面折一个小角,为第二次阅读标注重点。

采用折角的方式比单纯用笔在页面上做标记可以省去很多翻找内容的时间,自从使用了这个方法,我在读完书以后回过头来再查找有用信息的时候,我可以从书的侧面查看折角的痕迹,快速找到那一页,大大提高了第二次阅读的效率。

第二步:通读之后,把折角的那些内容再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好就再折一个角。

经过第一个步骤以后,已经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挑选了出来,这一次要把经过挑选的内容读再一遍,第二次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第一次标记的内容有些其实并不太重要是可以舍弃的,如果第二次阅读仍然认为重要的,就在这页书的下面再折一个小角。

通过两轮的折角阅读,书会变得越来越厚,如果有些珍藏版的书籍自己舍不得折角,就用贴标签的方式来代替,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因为书毕竟是用来读的,而不是为了收藏。

第三步:把折两个角的内容再读一遍,仍觉得好就用笔画下来。

第三遍读就要开始动笔了,不过这里还不是摘抄而是划线做记号。

我会把第三次阅读后还认为重要的内容用荧光笔做标记,荧光笔即醒目又不遮挡原来的文字,是我非常喜欢的标记方法。现在翻开以前读过的书,里面有各色荧光笔的记号,这些都是阅读的痕迹。这种做法印南敦史是难以接受的,不过,没关系,我们选择读书方法的标准是自己用着舒服而不是别人看着顺眼。

第四步:把画下来的内容再读一遍,仍觉得好就摘抄在本上。

我现在读书做摘抄就是通过前面这四个步骤筛选后的内容,这样可以确保摘抄的文字都是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内容,以后再翻阅笔记的时候,这些笔记可以帮我快速回忆起一本书的要点,一个普通的B5笔记本,有时我能记录50多本书的摘抄,这些摘抄是我需要定期回顾翻阅的内容。

第五步:对摘抄的内容写评论。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方法,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读书是不写笔记的。单纯只是读书并不能让你掌握书中的内容,一味读下去和没有读过的效果相差无几,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哪部分对自己最有用?为什么这部分最有用?有什么感悟或者类似经历?这些思考的内容都可以写下来,这些都将能为自己智慧的来源,成为自己独有的宝藏。

采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葱鲔火锅读书法,一本书至少要读四次,而且精华全都记录在笔记里并带有自己的评论,这就像奥野宣之在书中所说的: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当然,好的读书方法有很多,而且它们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你完全可以借鉴不同大师的读书方法然后微调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我现在的读书方法就是以葱鲔火锅读书法为基础进行的微调,首先是利用流水式阅读法快速通读全书,通读的时候利用葱鲔火锅读书法选择要摘录的内容,然后模仿RIA便签读书法把摘抄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再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评论,这样既能掌握熟练掌握书中的要点,又能积累写作素材,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这是我喜欢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读书的呢?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2)

如何做笔记让你事半功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认知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其中阅读书籍就是良好的自我提升途径。很多人在读书时会发现有一个同样的疑惑,为什么阅读的时候身心振奋,但是过几月却想不起来当初触动自己的是什么内容?这大概是古今中外读书人都曾有或者现在仍有的疑问,而古人也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墨”就是泛指的做读书笔记,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做读书笔记也是一样。那如果系统地培训自己做读书笔记的能力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的过程,那么如何运用阅读获取的知识获得一项新的技能并运用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就是内容输出的优良体现。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那么如何利用笔记做到读书知入知出、事半功倍呢?这本书就为我们点出了2个要点,其一是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其二就是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1、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在人生中留下痕迹,利用读书笔记可以让你的读书成果一目了然。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读书要做笔记,可以制作美文摘抄,这是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一项作业。但是当我们成人之后,没有了老师在背后的鞭策,你会发现能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我们要对待读书笔记的态度问题。因为大部分人一想到读书笔记,第一反应就是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但其实读书笔记应当以“能坚持下去”为首要目标,比如在最开始,你读完一本书可能只在本子上写下了:“《XXX》这本书读起来真是跌宕起伏“,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也是你的读书感悟,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是当你翻出读书笔记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会想起当时的澎湃的心情。

所以做读书笔记一定不要追求完美,不要有心理负担,毕竟不是要复印出版的读物,随心意想写成什么样子就可以写成什么样子。

对于做读书笔记的技巧,作者还提出了以下几条有建设性的意见:

1)改变读书方法

要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就像上学的时候给同学讲一遍题目之后,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一样,当你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读书时,读书的质量也会提升。

2)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笔记要学会抓重点,不要一味求全也不可能360度全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只要抓住对自己有益的点你就收获到了很多。

3)阅读中通过三遍法做标记

第一遍要通读,将有价值的那一页书页上方折一个角;第二遍要重读折角的重点内容,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就在书页下方折一个角;第三遍阅读折了2个角的书页,仍然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标记,无法割舍的内容做笔记。通过三遍法阅读做标记,你的笔记内容将十分精简。

4)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

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可以促进、加深我们对书的记忆,同时在抄写的过程可以加深理解,有时会灵光一闪就想通了某个点。

5)读完书之后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

这一部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通常大家读完书做完读书笔记就结束了,但是通过阅读书评,你可以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

2、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无论看书还是做笔记都只是一种途径,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最终都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读完之后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主动联系你阅读的这本书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阅读完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有哪些观点是对你有启发的?你是如何理解笔记对于读书的作用的?读完这本书你打算如何提升自己记录读书笔记的方式?

读一本书读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将重要内容反复阅读揣摩思考,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精神粮食,而阅读读书笔记就是一个快速重复重要内容的高效途径。通过重读笔记,将已经消化了的知识再进行一次次精细的雕琢,吸收内化为自我提升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作者在后记中呼吁大家,当你读完这本书,请一定要尝试在读书的时候带上一本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的收集、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熟悉的逻辑链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结构再输出的过程,将知识从他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所以不妨从手边的这本书开始,从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开始做读书笔记,相信你一定会遇到一番新天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篇3)

记得有位日本畅销书作者在线下开专栏讲座,有位读者特意过来告诉这位作家说:“先生,你的书真的太好了,特别喜欢你写的书。”

然后这位日本作家问读者:“您可以告诉我,书中您最感兴趣的部分吗?”这位读者瞬间哑口无言。其实类似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我们看过很多书,如果有人问我们:“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那个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是什么?”

你能保证自己完全回答出来吗?读书看似简单,如果真正学以致用是需要方法的。

今天介绍日本的“笔记大神”奥野宣之,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用手写笔记代替。已经记录了184本笔记。

对于读书笔记他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名字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中浓缩了他十年来高效做读书笔记的技巧和经验。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原来小小的笔记只要不断地坚持下去,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人的变化。

什么是一元笔记?一元笔记有什么好处?

作者独创的一元笔记方法,本质就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记录都放在这个笔记中。

一元笔记的好处是自由度很高的去记录一切,不需要分类整理,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在一起。

这样杂乱无章的记录好处是便于活用信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容易坚持,长期的记录只需要在一个笔记本上。

一元笔记的运用技巧:

1,可以书写任务内容,平时多记录一些小想法。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

2,按照时间的顺序去记录,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写,并且让自己保持非常放松的状态。

3,附上日期。

4,灵活运用速记和略记。

5,可以粘贴,平时看到新闻报纸、书评、各种传单等,只要对自己有想法的东西都可以贴在笔记本上面。

如何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

1⃣️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做笔记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要确认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最想阅读的书?平时看电视、浏览新闻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话题,写在笔记本上,通过记录来掌握选书的主动权,看清自己的最真实的需求。

平时去书店,看到海报上推荐的新书,诱人的文案很容易误导我们冲动做决定,这本书到底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买回家后放在一边完全不去阅读。这是为冲动买单。

冰月曾经一个月买了88本书,放在书架上很有成就感,这些书我都是通过各种平台和大咖推荐买的,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书真的适合我吗?

这些书对我有用吗?这些书我真的会阅读完吗?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书原封不动,最后搬家的时候只能便宜卖给二手市场了。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真实需求呢?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取材,平时记录的笔记,才能列出反应自己真正需求的读书清单,这样的清单也能对我们持续阅读下去起到助力的作用。

做笔记是为了让我们的读书成果一目了然。

第一次阅读一本书,一定要自问:这本书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做笔记会大大增加我们的读书效率。

2⃣️读书笔记是我们的知识储备。

人很容易健忘,比如大家能记得上星期一午餐吃了什么吗?应该很难回忆起来,更何况是阅读的书。

每次写完读书笔记,过几天需要重新再回忆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新想法,有些忽视的内容会重新审视。

读书笔记就像我们的回忆录一样,重新翻阅的内容,经过我们的思考加工会变成属于我们的知识,这些思考可以作为写作、提案的知识储备。

总结:学会做一元笔记,从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素材,才能更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阅读书籍。读书笔记不是单纯的记录,还需要通过“摘抄+感想”的输出方式,帮助我们的思考灵活运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从最初阅读,我就对它充满期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渴望自己有更好的阅读能力,能更快更好地阅读更多书。我更幻想自己看完整本书之后,阅读能力马上就能有一个飞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项技能的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可当我试图运用作者总结的方法去阅读其他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很好的运用。

最初我以为只是对作者总结的15条规则不够熟悉,后来我意识到用作者总归的规则去阅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减慢了。这和我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因为在我之前的观念里,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是成正比的。虽然在阅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后,我了解到作者范多伦的观点:阅读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阅读速度越快就越好,阅读追求的是质量,是阅读中的思考,是需要带着问题去和作者对话,阅读是一门可以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力的艺术。但是我最终体会到:去明白了解作者的观点到自己内心完全接受并付诸行动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当我第一次读到我作者范多伦的观点,我就觉得是正确的,也是接受的,但在具体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还是碰到了障碍。这正是我当时内心尚未真正完全接受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去阅读这个观点,而只是停留在如何更快更多的获得书里的资讯,我内心还是限制在急于追求阅读数量。我开始探索自己的阅读目的。我为什么要追求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呢?我发现自己会因为阅读完很多本书而沾沾自喜,我开始反省自己。阅读过多少本书对我而言不过只是一个数量,充其量只是我对这些数量的书中的内容有所了解而已。只有当书里的内容帮助自己有所提升,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阅读能力。当我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能真正达到统一的时候,作者指引的方法才会有效。

这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导阅读者如何进行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就是提高理解的阅读,与一般阅读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增进理解力。这时我就愿意放慢阅读速度,去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进行阅读。

作者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的概念帮我们更好的逐步进行阅读训练: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递进的,在高层次的阅读中一定会包含低层次的阅读,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是不容或缺的。基础阅读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能顺利阅读本书的基本都达到了基础阅读这一层次。

检视阅读作为分析阅读的基础,其中包括两个步骤:略读和粗浅的阅读。略读可以使我们了解书的架构。通过阅读书名页、序、目录页、索引、出版者的介绍、摘要说明、最后的两三页以及选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来阅读,这些控制在一小时以内。略读后判段是否需要进入粗浅的阅读。粗浅的阅读,即快速通读,即便有不理解暂时跳过,通读完毕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大概整体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十五个规则。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带着四个问题去阅读:1、书的主体是什么?2、具体如何描述的?3、真实吗?4、和自己的联系是什么?其实仔细分析这四个问题也是和分析阅读的十五个规则呼应的。通过前四个规则(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来回答问题一,了解架构大纲;规则五到八(分析阅读第二阶段)可以回答问题二,阐释本书内容;分析阅读第三阶段的规则正好回答问题三和问题四,思考作者观点的正确性以及和自己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阅读,是有思考的,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力。

主题阅读作为阅读的最高层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进行主题阅读的书籍不一定需要先进行分析阅读。可以通过检视阅读后挑选出书单,进入到主题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读一组书,可以是不同书里的某些相同主题的部分。总之是书为读者所用,而非单纯地从一本书中获得什么,这也是阅读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之,《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我们阅读的书籍,值得一遍又一遍阅读,或许第一遍第二遍会觉得晦涩难懂,当充分理解并且愿意实践以后一定会让人受益匪浅,前提是你是一个想要提升理解力的阅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00字: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作者:艾米小羊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优文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