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活着有感1500字 > 地图 > 读活着有感1500字

读活着有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当兵在青藏线》有感15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读《当兵在青藏线》有感15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当兵在青藏线》有感1500字

文/红叶

我与作者应该说是老朋友了,与作者的认识纯属偶然,也得好好的感谢下“强军论坛”这个温馨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相识。虽然是老朋友,但交往也只限于论坛、论坛短信,我们一次面没见,一个电话没打。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士官,而他现在应该是驻青藏线某部的副政委吧(这个情况也是从论坛了解到的)。记得读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女兵小熊》,而后他又推出了女兵……一系列女兵。那时我还在论坛里面笑话他说:“你带的女兵还真多,下步准备再写下哪个女兵啦?”也是从那时起,让我从论坛的众多网友中关注到他,以后只要是他的帖子我必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好像也感受到我这个朋友的关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为朋友了。我有事经常会发论坛短信给他,他也是只要能帮助的肯定帮助,这也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现在写作,可以说是受了他很大的感染吧。前段时间他又推出了《当兵在青藏线》共计十二个章节,由于自己也要上班,刚推出时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近几天稍闲点,终于全部看完了,这一次的拜读,让我再次的领略了作者的文笔功底,真是深深的佩服。

在读完以后,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是我写作这样的作品,肯定会选择以连载小说的方式,而他却是选择生活纪实,后来细想,觉得还是这样更贴近于生活吧。在文中有很多地方其实语言用得也很平凡,但是恰到好处。特别是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之深、对有关资料的收集之多令人敬佩,可以说他为了写这个《当兵在青藏线》系列还是花了不少精力的。通过这篇作品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青藏线官兵的生活环境之艰苦,而他却没有半点说自己感觉艰苦,却以“习惯”二字概括了。“习惯”这二个字也是我们脱口而出的,但是要我们在那么艰苦的地方,谁能说习惯那里的生活,而他一呆就是12年半(也算13年),他的这种扎根青藏线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全军官兵学习。在文中还时不时的看到他说几句藏语(但会用汉语加以解释),这更加说明了他已通过十多年在军旅的生活,已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青藏高原中去了。在我们内地办公室是根本不允许养花的,因为我们养花真的是太容易,而在青藏线上却大力推广养花。我以前曾也在海岛上生活过,其艰苦条件也是刻骨铭心的,但能养花。相比之下,真是小乌见大乌,真的不难想象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战士们为了养花,自己把21金维他舍不得吃,而拿去养花,可见要是能在青藏线上见到一点点青绿是多么的不易。想起在海岛的日子,军营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这也是形容海岛生活的艰苦程度吧。海岛都如此艰苦,青藏线呢?我真的不敢想象。在海岛上我们虽然也缺少淡水,但还是马虎够用,而青藏线上的水里面有(仅在五道梁地区)小红虫子,他们也知道喝了对人的身体不好,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埋怨,而且还乐观的把这种水称之为“肉汤”。我没去过高原,也不知道高原反应是怎么样的感觉,会出现什么状况。但从他介绍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状况,我知道他说的绝对丝毫不夸张。由于气压的因素,睡觉都流鼻血了,这还算轻的。里面还提到过一个排长,因为高原反应,得了“高原肺栓塞”而牺牲了。让人最心疼的是,有一个家属在山下等待着丈夫下山,好让一家团聚。可一等再等,由于工作丈夫而走不开身,最后他只好带着年仅2岁的孩子“小龙”上山。“小龙”由于高原反应而献出了年仅2岁的小生命,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让我再次的陷入其中。在12篇文章里面,我看到的最低海拨是3670米(拉萨),最高的是唐古拉(5231),“唐古拉哨所”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吧。我在没当兵之前就听说过的,来部队以后也是经常听到其环境的艰苦程度,包括到现在还时不时与战友开玩笑说“想锻炼自己,去‘唐古拉哨所’准没错”。在西藏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也有着一个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拉萨。布达拉宫是整个西藏的象征,那个地方也是我一直很向往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作者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布达拉宫,让人感觉好似曾经去过那个地方,只可惜没看到他传几张布达拉宫的相片上来让我们饱饱眼福。想想那海拨3670米,如果以后有机会去那里,不知道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再想想作者笔下的官兵们,长期生活在那里,此时,我只想立正站好,向他们致以军礼,向他们致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地平线有感初三作文


“一些人在青年时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会变老,他们在40年后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认不出那些人。另外,他们之间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触;他们往往是并排待着,但每个人都在一条不同的时间走廊里。”

莫迪亚诺在《地平线》中构建的时间走廊,让生活在同一个现在的人彼此隔离,却让同处一条走廊的人“交流”,丝毫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这种超越过去和现在的对立,而创造出的永恒的世界,或许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寻的吧。

小说呈现出来的,是模糊而真实的画面,主人公博斯曼斯在寻找他一生中的“暗物质”,而故事场景却又那么真实。时间走廊让博斯曼斯从现时不确定的印记中回忆起40年前的一次偶遇。

男女主人公在不断逃离中短暂相遇,“这种相遇没有未来,如同在夜里的一列火车上”。仿佛结局早已注定,一年的短暂相恋,女主人公最终远去,消逝在地平线上。

忽然想起聂鲁达的诗:“爱是那么短,遗忘是那么长。”40年都已过去,仿佛所有的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在时间的走廊里,这40年却显得微不足道,只要有这一年的幸福,就足够了。小说结尾处,博斯曼斯又踏上了柏林的道路,去寻找心中她的踪迹。

最终两人是否重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怀疑时,至少还有一种希望,有一条逃逸线朝地平线逝去”。

时间的走廊连通着未来和地平线。“未来”,这两个字对于处在永久的现时之中的博斯曼斯,是令人心碎而又神秘莫测的。20岁时,它是地平线在我们面前展现的种种许诺和希望,而在小说中,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未来,无法达到这地平线。

但未来是令人向往的,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过去,希望是追求地平线的唯一源泉。

时间的逝去会带走不安与犹疑,给予未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过去幸福的回忆。

40年后,地平线是那遥远而又幸福的过去,是失去的时间。正如博斯曼斯对地平线的怀念,总有一些事物深藏在我们心里,从未改变。这美妙的淡蓝色的逃逸线,在时间的走廊里勾勒出迷人的记忆,也给我们留下一生长久的怀念。

无论我们在时间的走廊里置身何处,始终不变的,是心中的那条地平线。

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读《爱的抛物线》有感作文


这是一个真实事件。

在某天,有一位孕妇,随着刺耳的刹车声倒在血泊中,警方立马调查,事情原来是这样:这位孕妇大嫂遵守着交通规则,在绿灯亮起时行走,可不巧的是一辆黑色商务车的主人赶着上班,所以没顾红灯,撞伤了孕妇。

孕妇被送进了医院,医生说胎儿正常,记者纳闷了:她刚才被撞出好几米远呢!为什么呢?原来,孕妇被撞时,身体卷缩成一个安全的“大圈”,以这样一个牺牲自我的姿势保住了胎儿。

啊!这分明是爱的抛物线!英雄的抛物线!生命的抛物线!这位伟大的母亲为还未出世的孩子开辟了一条用爱和生命凝聚的通道。在一次次为别人爱的本能感动,一次次为别人的故事而泪流满面时,你是否想过,时候注意过,你的身边也有这么一颗慈母的心,你的生活里,也充斥着这么一份伟大的爱。

“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父母痕”母亲给予我们的爱,你是否曾细细体会?或许,你的母亲无微不至:在你疲惫时,母亲送来一碗热腾腾的夜宵;或许你的母亲很仁慈,在你犯错误时,会鼓励你改正……这一个个母爱的细节,你知道吗?感谢过吗?或许你早已习惯,因此,在我们回首往事时,往往只看见缤纷的彩虹,却看不见衬托它的蓝天。

扪心自问,母亲为我们做的实在太多太多了,而我们为母亲做的,实在太少太少了。感恩母亲吧,像小草感恩春天一样坦然;像小鸟感恩蓝天那样快乐,大家感恩母亲吧,在下一个绯红的黎明,你对母亲的就不止是爱,还多了几分关心和理解……

读后感1500字《消失的地平线》


第一次翻开《消失的地平线》就被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了,在希尔顿笔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细致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葱葱郁郁的山林、婉转的河流、宁静湖泊,神秘的故事让我不得不相信,当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真的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驻南亚领事馆的领事威廉、曼宁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乘机前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白沙瓦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一个东方人劫机,神秘地被安排来到了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安逸惬意的生活环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尔顿说,这里还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大萧条时代,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到香格里拉这样的世界,做一个时间的盗贼。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嚣的不夜城,处于锦年之外的我们也好像不能免俗,无处遁逃。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气里弥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们嗅觉失灵我们才知道我们用自己无法赎回的东西典当了名利和金钱这两把双刃剑。

希尔顿用唯美的语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个虚静的玄妙的世界,像梦一样的谜,那里有无尽的黄金、现代化的器具、永远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永远不再是一个词和两个充满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里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天国。

然而,那确实是一个一次性的异度空间,驻足于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实了、饱满了,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书中主人公康威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无处不显示香格里拉的神秘魅力,深深地感动着、吸引着读者。

其实,文字是空灵的,只是那些神秘具有了诺亚方舟的力量,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现实的事件融入到书中的人物环境中,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她就好像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读者深深地领悟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寻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嚣,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问问枯萎的灵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没错,我们现在找不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为身体成为了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里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为了所谓的成功我们孜孜不倦,实际上,为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最好一劳永逸。

可是,没有人去在意我的灵魂愿不愿意,这一切将会让自己的让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当《消失的地平线》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失去,是因为盲目的忙碌,我们总是奔走劳碌,好像连灵魂丢了都不知道。

记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那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看清,其实,香格里拉,就在你心里。

《当兵走阿里》读后感2600字


《当兵走阿里》读后感2600字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四的学长们在一纸调令到来后背起背囊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看着调令上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名,忽然阿里这个略显熟悉的名字突兀的挤进了我的视线。细细的搜索着自己的记忆,我终于把这本正在我脑海深处某个角落里慢慢发霉的书翻了出来--《当兵走阿里》,一本记载了高原官兵音容笑貌的书。
翻开书的第一页,以雪山为背景的纸上印着一排有一排名字:2011年3月11日,驻阿里某部主任耿显峰归队途中遭遇车祸牺牲,23岁;2012年8月22日,陕西省援藏干部张宁,不幸心脏病突发死亡,44岁这一个又一个牺牲的军人,大的44岁,年轻的只有20岁。他们的生命都永远的随着雪山上的冰雪凝固在了阿里这片圣洁而又严酷的土地上。医学上把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称为高原,而把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生命的禁区,因为这里不适合任何生命的存在,而阿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死亡在我们眼中似乎是一个很陌生很遥远的字眼,但在这里却是一个极为稀松平常的词汇。带来死亡的可能是那千山万壑中的一次车祸,可能是一次灾害意外,可能是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甚至可能是毫无征兆的突然猝死,死亡距离驻守在这里的高原官兵是如此之近。自从国境线从这里划过的那一刻起,戍边的历史,就是由鲜血和生命浇筑而成。跟随着作者的足迹行走在天界,和她一起体会着神仙湾的恍惚,搓板路的颠簸,还有死人沟的阴森,一路走来,才能体会什么叫与死亡同行。然而真正的震撼,却来自于喀喇昆仑山口的那个触目惊心的颅骨界桩,他静静的矗立在茫茫雪原上,仿佛在向我诉说着那一个又一个定格在雪域高原上的鲜活生命的故事。
忘不了,高原战士暗红色的高原脸;忘不了,战士们咧嘴一笑时从干裂的嘴唇上汩汩而出的紫黑色鲜血;更忘不了,作者那只承载着牵挂、亲情和伤痛的红色帆布旅行箱。每当这个红色的旅行箱出现的时候,便代表这又一次的分别。边防军人的职业注定了他们与家人的聚少离多。一次又一次的分别使他们在父母眼中的形象逐渐化为那一道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也最终变为那一抹军装绿和那个代表着别离的旅行箱。看到作者笔下那个见到男军人就叫爸爸,看到女军人就叫妈妈,独自一人在深夜无助的哭泣的孩子,行李箱上本应代表温暖的红色在那一瞬间变得如同鲜血一般冰冷刺目。大都市之中那些娇贵的能彰显身份的名贵箱包无法随着卡车在高原的乱石上颠簸,是一个个皮实的军用旅行箱在高原上不停的摔打、拖行才换来了那些名贵箱包在城市中安然前行的机会。在祖国光鲜亮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能在世界人民面前挺直了腰杆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有那么一群人在用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奉献着。戍守边疆,保家卫国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信仰,一种深深根植于他们灵魂深处的信念。如若山河破碎风飘絮,又要有多少人身世沉浮雨打萍?
边防的历史,是用军人的血肉书写的,一代又一代边防军人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出一篇无言的史诗,看看康西瓦烈士陵园里一排又一排烈士的墓碑整齐的排列在荒芜的土地上,如同他们生前等待检阅时一样庄严肃穆。灰色的石板上刻着烈士的名字,让人看一眼就不禁心生敬意。但是更多的墓碑上却仅仅用苍白的笔触写着无名氏三个字。这是真正的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烈士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甚至连一个可供人回忆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只有一个灰突突的墓碑默默的矗立在这里,提醒着人们有一位忠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这里长眠。他们留在了这里,留在了他们付出汗水、付出鲜血,并最终付出生命的地方。(读后感)
在一次听高原边防同志做的报告时,我知道了进驻生命禁区的部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了鼓励大家多吃饭补充体力,规定吃一个馒头表扬,吃两个馒头嘉奖,吃三个馒头立功。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笑话,有人会说: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每人每天都会立功受奖?但是如果你有机会身临其境的话,你将再也无法把这条规定当做笑话看待。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会使你的胃强烈的抵制任何吃下去的东西。于是干部们以身作则,拉起骨干和党员做榜样,带头强行往肚子里边塞吃的东西。吃不下去就硬吞,吃了吐,吐了再吃,竭尽所能也没能往肚子里塞多少食物。他们都是20岁左右的大小伙子,这点食物根本无法维持他们日常的身体消耗。在高原的环境之下,即使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身体的消耗都相当于平原地区快步走时的消耗。更何况边防战士们每天还要站岗、巡逻、架设光缆,甚至到离营区二三十公里的地方去搞工程建设。那时只有官兵心中坚定的信仰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支持着这群钢铁战士。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忘记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在遥远的世界之巅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行走在阿里的高原上,呼吸着那久违的没有污染的纯净空气,心灵也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一般。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造成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可悲情形。相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由于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利益的纷争,保持的那份淳朴让人感动。他们的眼睛仿佛高原的天空一样清澈,那不掺杂任何一点私欲和阴谋的微笑能瞬间瓦解你所有的提防与戒备,戍边军人接触最多的人除了战友之外就是游走于高原之上的牧民了。记得书中描写:有一次执行任务的官兵被洪水围困,迫不得已到附近牧民的家中求助。一位老人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后来官兵们却发现,老人把最好最新鲜的羊肉拿出来招待战士们,自己却在吃发霉长毛的羊腿。牧民是戍边官兵们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热情与坦诚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可以说戍边官兵能在如此艰苦的高原上坚持下来,牧民们的支持与帮助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就是这份淳朴、这份坦然的付出,在一些人眼里却变成了物质和愚昧的象征。我猛然意识到在现在这个充斥着物质利益的社会之中,真正毫无所求的付出离我们已经太远太远了。人们甚至已经无法用一个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付出。看着戍边军人与牧民之间和谐融洽的军民关系,我不禁想到了一些人在网络上诋毁军人的丑恶嘴脸。这些人垂涎于军人的高大形象与福利待遇,便在网络上大放阙词,却没看见一个军人挺拔的身姿背后的付出与牺牲、辛酸与无奈。
人的一生本就是变化无常的,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那一条路,或是简单悠闲,或是高傲华丽。而在所有的选择当中,我认为那些扎根于高原之上的戍边军人的选择,则是最有意义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他们便是盛开在高原边陲最美丽的格桑花,让我向你们献上最庄严的军礼。当一个国家的人失去了为国付出牺牲的心之后,这个民族是绝对没有希望崛起的。正因为戍边军人的奉献,才会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实现,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得以梦圆!

《一线教师》之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读书,多读教育经典,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经典可以使人宁静志远;经典可以使人荣辱不惊;经典可以使人气质高雅;经典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我们的人生。这是我拜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这本书最深的感受。

书中的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这不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工作真实写照吗?

书中记录了管老师作为一名底层的一线教师,每天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部分,看书中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仿佛就在记录身边的琐事。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曾经或正在抑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作业问题、课堂纪律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育人问题、考试复习问题及教学反思问题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这过程中,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艰辛却又快乐地工作着。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进也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领,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啊。

让人佩服的一点是管建刚是一位校长,作为校长的他,能如此超脱,一心一意教自己的书,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什么叫用心做教育,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当然,阅读此书也发现自己有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倾听的耐心,忽略了学生的真情告白其实每件事学生都有他人心里的认为,这是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他的是对是错、是美是丑也是有标准的,也许这评分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和指导;一方面是臆断封住了学生的辩解,忽略了对真实容观的认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奇思妙想。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并不断修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因而,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善于倾听,实现对学生的真正激励。管老师在书中说过这要一段话: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可见,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能动地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发展优势去努力,让自己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莎士比亚说:我们得到的赞美就是我们的薪水。我们应该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让激励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程。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善于进行鼓励性表扬;对学生的点滴成绩,要善于及时捕捉并夸奖;对学生独特的个性,要善于表示由衷的赞叹;对那些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善于表示真切的钦佩;尤其对于学习暂有困难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我们要细心地剖析其可能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思维,鼓励他大胆表达,和学生们一起倾听他发言,真诚地陪同他进步,精心保护其每一个进步的足迹。

相信《读《当兵在青藏线》有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活着有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