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文狗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写此篇文章的时候正播新闻:一恶父亲怒甩孩子,致头着地,颅脑损伤,孩子危在旦夕。起因是妻子和婆婆为谁带孩子争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时气愤,拿孩子出气。再了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愤怒。

家原本是避风港,为何会变成血淋淋的战场?为何家会伤人?!

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很多心理真相。一个人的人格6岁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6岁前的主要抚养者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相处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投射。即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和抚养父母关系传递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关系模式中。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坏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听话,抚养者会威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时言语威胁通常容易奏效,孩子听话了,满足了大人的希望。这仿佛是最立竿见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这样么?言语威胁是偷懒的教育,家长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来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赖家长,没有能力反抗,他学到武力能使别人服从,强悍的人有话语权。孩子把用学到的方法来和同龄人相处,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语威胁来表达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天报纸上频繁出现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这样的结果。

在书中,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一)

Nichole

接触到心理学,其实是很多年前从小巫的育儿书开始,当时小哥还没出生,看得我如梦初醒般"惊叹"自已的无知。"无条件的爱""自由""界限"…这些词我都是从那时开始的,也知道了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从此爱上了"心理学家"写的书,慢慢地走上了"认识自已"的道路。在认识自已的路上遇到了武志红老师,读他的专栏,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我完全被折服了。每一篇都清晰了我脑海中那种蒙眬的认知,感恩遇见!

《为何家会伤人》,是我正式读武老师的第一本书,里面精准解析了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夫妻情感关系模式的根源,只有一句话:恍然大悟!

婆媳矛盾关系中的根源-----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

从听说的故事中,10个家庭有8个婆媳关系出问题,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总是劝说讲述人宽容一些,抑或是愤怒处,也会对对方说那就不用理会,冷处理。总觉得隔靴挠痒,不到痛点!书中武老师直戳要害处:会何婆媳矛盾的根源都在抢夺家中的男人(婆婆抢夺儿子,媳妇抢夺先生),由于中国家庭关系中,爸爸一职的缺失,儿子从小跟着妈妈长大,妈妈自婚后把全部身心在儿子身上,跟儿子建立了超夫妻关系的心理亲密关系。一旦儿子长大建立自已家庭,婆婆难以承受儿子的离开(心理上),所以无论此时媳妇再好,再没问题,婆婆总能挑出刺来为难媳妇,所以这关系好不好关键在于儿子(先生),可大部分的儿子(先生)从小就没跟爸爸建立很好的链接,妈妈把他保护得太好,所以儿子(先生)责任感不强,很多事无法担当,能拖就拖,能假装看不见就看不见。如果你的先生是这类,那只能自求多福!打破这个魔咒的方法就是现代家庭中,妈妈跟儿子该爱时爱,该分离时心理上要分离,家庭关系的主角是妈妈跟爸爸有个固稳的亲密关系,待儿子长大心理分离时,妈妈要有妈妈的事情,妈妈应该围绕的中心是爸爸,而不是儿子。整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而不是错位的母子关系,父女关系。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小哥今天告诉我成绩,全班第11名(二年级32位同学),我都很惊喜!告诉他非常棒,比上一次进步很多(我们考前父母不复习,考试真得是他自已的事情),但我知道很多的父母把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当成天大的事情,吃不好睡不着,比孩子还紧张。这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亲的真实生活写照。这背后就是惊人的焦虑…为什么父母亲尤其是大多数母亲有这种焦虑?武老师书中有答案,那就是母亲自身内心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很多的母亲对于跟上现时快节奏的社会感吃力,他们对于自身的成长停滞下来了,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已的成长去解决这个"跟上"问题,而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桌子上,结果孩子承担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那这样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外加两份心理压力,待压力超过他所能承受的,很多悲剧就会发生。每个成人都要对自身的成长负责,请勿把这种责任或者压力转嫁给孩子。

破碎自我,真假自我是如何产生的

存在等于被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已是真实存在的。这句简单的话里却包含了无穷的哲理,很多的孩子表达自已的情绪自已的感受自已需求时,总是被父母忽略,甚至粗暴打断,在孩子眼里,觉得被父母忽视了,没被父母"感知""看见",因而感觉自已"不存在",慢慢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破碎脆弱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抱着这种"自我"去与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时,只有被"吞没"感无法与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关系,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他们经常会对别人表达的爱与理解当成是冒犯。如果运气好,成年后获得爱,同时慢慢去认识并不断确认自已的感受,投身到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内心的感受能力。他就会慢慢恢复成为整体上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

提到真自我跟假自我,让我想起很多孩子为了讨好妈妈,得到妈妈的爱,他们会发展出一个假自我,意思就是他围绕妈妈时所展现的语言与行为不是真实的自已。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已的感受而建立,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的。假自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为小时候围着妈妈而发,长大了到社会上都围着别人的感受而发的,永远为别人在活。假自我的孩子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后时是迟钝,迟钝是一个表面反应,更深层次是,假自我者将他的身体与"我的行为"是分离的,把他真的自我隔离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去了,所以身体的伤害也不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痛。第二个后果是精神分裂。不管一个人的假自我有多么严重,他依然会寻求真自我,然而他们的假自我与真身体建立了链接,而真自我跟身体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链接,而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这样真自我并没有空间,也没有身体,只能沦为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知体的滋养而变成虚幻,由此而产生精神分裂…

很多人说:3岁前没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那么就努力挣钱在他成人时找心理医生。这话不大,很实际,这本书里讲述的全部的案例,各种关系,各种行为模式,都可从当事人童年时被如何对待找到原因。So.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感受他的感受,关注他的需求。从现在做起!任何一个改变都要从聪慧的妈妈开始,加油吧!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二)

作者:张翼 单位:开发区组织人事和劳动社保局

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感触良多。武老师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将其中直达心灵深处的苦痛与伤口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人不免唏嘘,进而产生忧思。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他的人生观不正确,若不改正,这将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父母总说,因为爱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我生育了你,你就必须为我服务。所有的抵抗都是无效的,所有反动的想法都是叛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是用这样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压抑孩子内在的想法和天性。然而,这种企图让孩子成为实现自我理想的工具,可耻的用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爱,而是害。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总喜欢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成绩好的必然是好孩子,反之。但其实很多孩子总是生活在父母这张晴雨表中,努力学习也是为了父母或者老师的脸色,而不是自己真心想要获取知识,内在的评价系统总是因为别人的意志而改变,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父母强迫让孩子"学好",而孩子偏偏要"学坏".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孩子"学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多么有吸引力,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抗衡,只是为了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在替别人做选择时,我们经常运用一个借口:我担心他做了错误的选择。但是,即使是错误的选择,那也意味着自己曾经活过。而没有选择,则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活过。我们其实都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所以,我们普遍都很讨厌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无论那个选择看上去多正确。因为这是在杀死自己的精神生命。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趁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换句话说,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的,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没必要做过分的举动。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

因为家本来就不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它需要身在其中的人共同建设,才会成为温馨的港湾。家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家庭中的每个人尤其是核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伴侣、自己与孩子、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那么这就是一张令人窒息的网,可以消磨所有人的活力。

这四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现在的自己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原生家庭熏陶而成的。尤其是婴幼儿与童年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爱,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的基本性格,也可以说就是禀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不管现在的自己如何,我们不应该去埋怨父母或他人,因为他们也是时代与他们原生家庭的产物。审视过去,反思自己,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坦然面对与接受,不加任何评判。这才能够与过去和解,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黑暗一经照亮,便会成为光明。好的属于自己,不好的也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谁都是好的,也没有谁全是坏的。

“我行,你也行”,“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这是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最优心理原则。肯定自己,但不否定他人。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他人。你、我是平等的,都具有同样的能力,都具有同样的品质。我能承受痛苦,你也能。所以,我不需要也不应该去替你承受痛苦,因为这剥夺了你经历痛苦的体验,剥夺了你因此而成长的权利。我快乐,你也能快乐。我不能用牺牲我的快乐的方式来换取你的快乐,因为,即使我那样做了,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同样,你也不能为了让我快乐,而牺牲自己的快乐。因为那样,内疚甚至负罪感将会缠绕于心,我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行,你也行”,“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就是最本质的最深层次的尊重与平等。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3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已经看完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没有认真的写过书评,不是写不出,而是真的不敢写。之所以现在想写了,也是因为我真的放下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的感觉胸口闷堵得慌,有一种快要窒息的痛苦。每一个故事和心理分析都刺痛着我的心,往事历历在目,所有的悲伤失落一涌而出,感觉自己要顶着天塌下来,世界崩溃的压力和痛苦来读完这本书。但是我深知,这本书就是在写自己,我看到了那个无助的自己在哭泣抽搐,我不敢去触碰她,或许我一直都在封闭她,以至于突然被武志红老师的书打开了心门的时候无法接受那个痛苦的童年的事实。

每每多看一页,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内心的愤怒油然而生,我恨,恨我的童年如此痛苦,恨带我刻薄的家人,恨儿时的自己这么懦弱,任人摆布。我恨父母弃我于家里,不肯多分一点爱给我......太多太多。那段时间我心情特别不好,因为我在接受,在接受我儿时的痛苦,然而面对这个事实更让我痛苦。

接下来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其他书籍,慢慢得我便没有了那种愤怒。我明白并不是父母不爱我,而是在他们那个时候的处境里,他们所能做到的就只有这样而已,即便那样的做法给我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但也并非他们的错,他们也是无能无力,就像我儿时无法保护自己一样。可现在不同了,我长大了,我有能力去承受儿时无法承受的痛苦。所以,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承认它的存在,接受它,自然而然的也就改变了它。

痛苦其实并不只是坏事情,存在即合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了。如若不是因为这些痛苦,那么现在的我还会存在吗,我现在快乐,是不是来源于从前的痛苦呢。

武志红老师真的很了不起,他做到了和来访者共情,这个太不容易了,看他的书,仿佛他和我拥有一样童年似的,他明白我所有的痛苦和伤悲,他也知道让我怎么化解。同情的人或许很多,但没多少人能做到和很多人共情,在他的书里我感觉到他看到了我,肯定了我,以至于我不再感到孤独。或许有的人会说我被洗脑了,但是那些事情的的确确是我所经历过的,我也一直为此痛苦不堪,现在能放下全是因为武志红老师的书。或许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永远明白不了这种难过,他们或许同情,但很少会共情。

武志红说的很对,社会永远都打着善良是美好的旗号,却从没谁会让别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被道德绑架了那又如何,那不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要选择压抑自己,有意无意的报复别人呢?还是选择面对自己内心所有的不好之处,然后释怀淡然?感觉人生时刻都是选择题,但是也没有什么再也不能回头的说法,生活嘛,开心与否,压抑轻松,永远掌控在自己手里。不要打着我为你好,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样的旗号来给别人痛苦,去控制别人。世界上的所有我爱你,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都是自私自恋的。无非想通过道德绑架来控制对方,满足自己的控制欲罢了。爱别人嘛,就感受对方所感受的,哪怕是不好的,被看到了,就会被照亮。

对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不随意受外界干扰。对父母:不愚孝,有什么不满的,直接说出来。对孩子:爱他,理解他,包容他,给他自由,感他所感。对家庭:最爱的只有老公,夫妻关系才是健康家庭的NO.1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2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200字

看了这本书,有些现象之前没有去探寻过为什么,但这本书也给了点启发,不能通过一本书就说自己明白了什么,不过也确实有所悟就根据自己身边真实的见闻浅谈几点吧!

1.关于家庭排序问题

先说下我家吧,基本上老妈老大,曾经偷偷给老爸手机上备注过老妈为老佛爷,然后就是我,老爸地位最低,估计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应该也都是这种情况。结了婚生了孩子,基本上以后关注点更多都是在孩子身上,亲子关系都往往远超了夫妻关系,尤其是母亲情感重心的转移,慢慢的,两个人磨合得来的就成了搭伙过日子,貌似就是一个家,磨合不来的就散伙。任何一种情况之后的弊端都很多,妈宝男,娇滴滴小公举,或者离异家庭孩子从小得到的爱是不完整的,看着以为没什么,长大安全感的缺失,向别人索取爱和安全感,这些未必不是那些因种下的果。只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年轻父母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首位,亲子关系才是顺一位,陪伴到老的是另一半,而孩子迟早有自己的生活。

2.关于愚孝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父辈母辈那一代比较严重,那个时候基本上一家几个孩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女孩子出嫁前在家里得到的疼爱远比男孩子少的多,出嫁后作为孝顺贴补给父母的钱,他们仍旧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那些给儿子,这些没办法干涉,女儿孝顺父母是本该做的,也是责任和义务,更有甚者伸手找女儿要钱给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子买这买那,这做女儿的到底怎么做既不被道德绑架又不是愚孝?如今的一代,80.....90后,很多女儿出嫁前要听妈妈的话,找男方要房,车,彩礼,有多少存款之类,听了就是听话,不听就是忤逆,所以说现在的房价都是丈母娘带起来的是有道理的,既然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那些一定要考虑外在条件的,但一定要自己去思考什么是自己要的。

3.内在的我的投射问题

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曾经的我也想过,以后结婚了要带孩子去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带孩子去逛遍所有好玩的地方,女孩子小时候要给她留长长的头发,我要给她编好多可爱的辫子,一天换一个,买好多可爱的小衣服。。。。。。这所有的想法,不正是我自己内心是孩童时代的憧憬吗,我小时候,一直是短发[捂脸],所以我想要把它投射到我将来的小孩子身上,这是最简单的例子了。再比如我们都经历过考场上决胜负的时光,知道考试前生不如死什么感受,知道没有自由的高压生活是什么样子,但现在还是一批一批的家长不光正常上课一大堆课外习题给他们侯着,当做当夜宵,周末带着孩子屁颠屁颠学这学那,从小给他们这么大的压力,还美名其曰,为他们好,自己明明经历过,如果将来他们反弹起来,所谓的好不也是付之一炬,更加大了他们的困扰,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适当引导就好。

看完了这本书,想要说的感受挺多的,奈何明早早起运动,不然就泡汤了,就先这么多了吧[捂脸]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5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500字

这是我看的武志红老师的第二本书,一时间不知如何写起,大概看此书的起因是对一个又一个的自杀悲剧的产生的好奇,从今年轰动一时乔任梁自杀事件,使我对自杀有了不同的看法。看过很多本科,硕士以及其他高学历人才人才的自杀或者猝死,让我对这一类事件引起了巨大关注。起初我的结论是,这些自杀的人心理太脆弱,经不起压力,想不开等等。总之,在我看来多少有点自作自受的意味。然而,从乔任梁自杀,让我对此类事件有了重新的思考。他们为何放弃生命,放弃生命前也有很多的不甘吧,抑郁真的这么可怕吗,于他们而言,死真的生更快乐吗,为什么多发生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等等诸多问题我都想不通,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武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很到位。首先从中国式家庭教育谈起,到童年的噩梦,再到遇见一些问题怎么解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作者所关心的内容也是我所关心的内容。一封封自杀根本引不起人们的意识,顶多就是三天的可惜,微博三天效应。说实话,虽然自己仍是一个未出阁的女子,但是看到周遭对孩子的教育或者所谓的宠爱吧,实在是不敢恭维。说一个例子,当小孩在蹒跚学步的学步的时候,小孩搬到了,家长会赶紧把小孩子扶起来,然后指着那块儿石头骂,这种看似的宠爱,我想说宝宝不理解,另外这种歪曲事实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行不行不是自己问题,是外在的问题,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喂饭,妈妈与孩子早已失去心灵感应了,不知道孩子需要吃多少。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看到了武志红老师到中国式问题的看法,虽无对此问题的细细解答,但从中的感悟让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读这本书主要有以下收获。首先,我们如何看别人,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自己对他人的投射,用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太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看不见别人的,并且相处一段时间后,习惯用自己的观点给别人加以定论,这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感的潜意识,害怕事物或人不被掌控的无力感。其次,童年的阴影会在成年后爆发,这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悲剧,为什么会在成年之后爆发呢?因为此时的我们从心里告诉自己,这一问题现在已经有能力解决了,自己可以面对,至于真的能不能解决,却因人而异,所以就有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比如自杀,自虐,虐他等等。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此种悲剧的人也会经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去纠正童年时期的梦。举个自己的例子,一直以来我总做一个逃亡的梦以及梦到自己是孙悟空或其他神话人物却无法施展神通,总在最关健时刻失去神力。而当我可以自己做选择的时候,那个无神力的孙悟空的梦不再做了。另外当我决定解决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的时候,那个逃亡的梦也不再做了。第三,存在等于被感知,这个于科学上的伪命题,在心理学上却是恰如其分。很多童年的阴影,是由于孩童的需求没被妈妈看到所导致的,以及孩童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被妈妈或者是其他亲人压制了,也就是说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没被看到,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他的心没有得到回应,他便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这个在幻想婴儿的联系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最后,有一点特殊的,作者提出婆媳问题不是婆与媳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婆媳儿子三个人的问题,要想解决,则需夫妻关系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干,具体的在此就不提了,文中很详尽。通过这本书,对自己的一些执念有所放下,也能理解很多之前不能理解的问题,大概是因为一些想被人看见的却被人忽视的东西被作者看见了,感觉自己更加完整了吧。很期待阅读武老师的最新佳作《巨婴国》,大概武老师会给我疑问更多的解答。同时很感谢,有这么一位心理医生注意到这些问题,并着实开展了研究,让我知道自己并非孤独,更多的是读书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