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消失的建筑读后感 > 地图 > 消失的建筑读后感

消失的建筑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互联网

读《消失的地平线》。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消失的地平线》”,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思:

消失的地平线这篇文章,单说剧情,我个人觉得好像没什么看点,就是四个来自白沙瓦战区的异国人,被一个假的图片飞行员绑到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个类似人间仙境的地方,人们长生不老,无忧无虑,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维在那里遇见喇嘛张,满族公主罗珍,活佛佩劳尔特他爱上了那里,可最后,却不得不离开。

我觉得,文章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结局那一小部分。康维在马林森的苦苦哀求下,和他还有满族公主逃离了香格里拉。康维,是活佛看中的接班人,他爱这片土地。可为什么,最终敌不过马林森的那一个诡辩?康德对马林森道出事实,而马林森却对这些事实嗤之以鼻,什么长生不老,什么仙境,科学上来说,可能吗?肖邦未发表的练习曲?活了上百岁却貌若十八岁少女的人?荒谬至极!这里也不难让人思考到:现实主义。以科学为基本,以眼见为实为准则。科学是可以让我们擦亮被蒙蔽的双眼,但是对于任何东西,我们都报以一种机械般冷酷、公式化的做法,我们都要知根知底,找到一个真实可靠的依据证明它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那么生活的意义何在?我有时候想,现在的人们没有古时候的人们活得潇洒了,古人没有太多能力探索世界,但他们对大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一种崇拜,对未知的东西,编织出一个又一个很美很美的梦。而现在的人,对世上的东西,只把它们当作东西罢了。那份信仰,那份单纯的崇拜消失了。即使是康维那样对活佛深信不疑的人,他的坚信最终也因为马林森的冷酷剖析而分崩离析。为什么,我们不能再保留下那份幻想?让心底保留一份温存?庆幸的是,最终,失忆的康维想起了那份美好,他踏上征途,重新去寻找香格里拉。

这篇文章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悲剧,很让人难过。满族公主罗珍她逃离了香格里拉,最终她不复当年美丽,变得垂垂老矣,伤寒而死。我扼腕叹息,为她的做法所不值。香格里拉那样一个人间仙境,无拘无束,她什么要离开?为什么要拿命去赌这一场出逃?她就像天山上圣洁的雪莲花,不该开放在平庸的人间。可她赌了,我转念一想,天堂,永生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有时候永生就会是一种折磨,像《格列夫游记》里那个长生殿,里头都是喝下永生水的人,他们活着,可聋了,瞎了,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他们还是要被迫活着。他们对格列夫说:来吧,加入永恒之国。可声音却如此凄惨。既然有了天堂,要人间何用?人间自然是有它存在的意义。正因为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才让人深切的意识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让人们心底深处生出对生活最热切的期盼。人们渴望,渴望将一切未看尽的看尽。时间谋杀了生命,却也使我们对生命欲罢不能。也许,这短短几十载只能让我们庸庸碌碌,初尝生活的甜头,满足我们心底的七情六欲,但是,这比香格里拉的仙人年复一年皓首穷经于某种学术、精神领域的求索来的有意义多了。因为我们经历过,我们得到过,我们失去过。我们品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它不是超脱一切的淡然,而是对这个世界最深刻的最复杂的情感。这个满族公主大概就是为了心底的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才勇敢的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得到了什么?还不是倒贴上一条命!我有时候会这么功利的想。可是得与失,又有谁能说的准呢?自己无悔,那就值了。

虽然我是不大喜欢这个像苦修院一样的香格里拉,不过,有一点,它让我震撼:它存在的意义。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去保存一个没落时代的光华,并寻求那种人在激情耗尽时所需要的那份智慧,并且珍藏下它们,并尽力让它永世流传。在纷乱的世界中,他们不算伟大,只偏安一隅,甚至有些狭隘。但是他们对文化、对精神的那一份珍视,那一份执着的守护,真的很令人敬佩。香格里拉,就像尘封在神秘境地的一部古书,静静的,记载下时代的影子。那的人,正用睿智的眼,温和的看着时代变迁他们守护的,只是时代的一小部分温存,却足矣。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内容简介


1、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每一个认真解读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都应该为香格里拉那块梦想中的净土所深深感动。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后,所有拜读该小说的读者都进入了那神奇的心灵旅行。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迎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汇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读完《消失的地平线》后我为香格里拉那神奇的魅力所吸引:净如明镜的天空,让人窒息的美丽,诚实、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地欢迎着远道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是人间的天堂。这里山顶有雪帽,山下有野花,成群的牛羊徜徉,湍急的瀑布跳舞,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的心中。……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坐在房间“爬格子”听见外面客厅看电视的女朋友在罗嗦着:“咳!咳!楼下的那户人家真没素质。天天闷在家炒辣椒,厨房的排气扇还舍不得开。辣得够呛的气味直叫人打喷嚏。几辈子没吃辣的了吗?……也不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对于这样的事我已经没办法表示我自己的立场了。不是我有心干涉别人的饮食喜好,或者偏袒女朋友高贵而敏感的鼻子,而是我知道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比跟谁沟通都要来得容易得多。我没有搭理女朋友的抱怨,只轻轻喝了口水转过头看着窗户外面,陷入了沉思。

2、消失的地平线简介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学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台前,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在五天后能源完全释放,末日来临。”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这个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作者用世界末日这个背景诉说了一个位母亲在危机时刻仍无私地保护儿子的伟大,虽然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他”给我的启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却虚度年华。在放学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简单而稀少的作业就无所事事,妈妈布置给我的试卷从没翻开看过,这下可把它惹火了,马上叫我做试卷,我还居然和她顶撞起来,独自在花园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我作业做得快就让我继续做?那我以后就做慢点,看你早我怎么办!甚至还赌气,让父母为我操心,听到他们叫声后仍赌气:现在后悔了吧,太迟了。但我不知道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为所欲为,难怪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亲强劲有力的手给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后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才发现妈妈在家中流眼泪,爸爸在一旁劝,又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当时我的眼泪也快流了下来,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才忍着。平时怕尴尬,一直没道歉,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母爱是伟大的,是她在危险时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难时”舍己为人“;是她在绝望时充实信心。任何时间的酸甜苦辣对我们只是一时的,真如果人所说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算是再长的时光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爱在让时光停留,成为永恒。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许久没读小说了,因为现在很多快餐作品实在读之无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述的是五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着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如果能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这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离开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读后感1500字《消失的地平线》


第一次翻开《消失的地平线》就被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了,在希尔顿笔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细致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葱葱郁郁的山林、婉转的河流、宁静湖泊,神秘的故事让我不得不相信,当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真的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述本世纪30年代初,英国驻南亚领事馆的领事威廉、曼宁森、美国人伯纳德和传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乘机前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白沙瓦时,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一个东方人劫机,神秘地被安排来到了神秘的香格里拉,一个安逸惬意的生活环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尔顿说,这里还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大萧条时代,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逃到香格里拉这样的世界,做一个时间的盗贼。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嚣的不夜城,处于锦年之外的我们也好像不能免俗,无处遁逃。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气里弥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们嗅觉失灵我们才知道我们用自己无法赎回的东西典当了名利和金钱这两把双刃剑。

希尔顿用唯美的语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个虚静的玄妙的世界,像梦一样的谜,那里有无尽的黄金、现代化的器具、永远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永远不再是一个词和两个充满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里是人类最为理想的天国。

然而,那确实是一个一次性的异度空间,驻足于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实了、饱满了,有了寄托,有了希望。书中主人公康威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无处不显示香格里拉的神秘魅力,深深地感动着、吸引着读者。

其实,文字是空灵的,只是那些神秘具有了诺亚方舟的力量,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现实的事件融入到书中的人物环境中,恰到好处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她就好像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读者深深地领悟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寻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嚣,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问问枯萎的灵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没错,我们现在找不到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为身体成为了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们的心灵,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里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为了所谓的成功我们孜孜不倦,实际上,为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最好一劳永逸。

可是,没有人去在意我的灵魂愿不愿意,这一切将会让自己的让心灵受了多大的委屈。当《消失的地平线》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失去,是因为盲目的忙碌,我们总是奔走劳碌,好像连灵魂丢了都不知道。

记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长假,那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看清,其实,香格里拉,就在你心里。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_1900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900字

刚刚去了云南,路途导游央金讲述香格里拉的来历时我恍惚觉得我在哪里看到过此描述,噢!原来是这里前早看过的《消失的地平线》…没想到我会真的在不久去了那么迷离、深邃的高原~香格里拉——寺院…我在观赏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细心观察小说里的每一个细节,想与之吻合。香格里拉因此书变得神奇、奥秘…那里环境人文清新悦目、纯净无比,特别是高原上的藏民热情、淳朴、善良为之振奋,或许,是他们有信仰~佛教……
高原反应至今让我后怕不已…香格里拉海拔平均3600米,最好可以到达3800米,内地来的我无法忍受空气稀薄严重缺氧,身体不适一系列反应出现~疼痛、恶心、呕吐、晕厥、胸闷、气短、乏力、烦躁、心跳加快(每分钟140)。央金跟我们讲述近两年因为高原反应死亡人数高达60多人,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山东大汉一米八五,而且在西藏当兵近十年,身体素质相当好,女儿高考完了一起来香格里拉游玩,他自己不怎么吸氧以为身体好无碍,把氧气都留给女儿,晚上他感觉身体不适头疼恶心呕吐,导游让他去医院他不肯说睡一觉就没事了。第二天早上,导游发现就他们一家没有出来集合,马上赶到他酒店房间,傻眼了,他嘴唇、两只手指尖发紫,几乎没有呼吸,女儿在旁边哭泣。导游紧急拔打120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导游和其他人员艰难地把他几乎是拖到救护车上,医生在车上救护二十三分钟后大汉死去…还有一个女孩在古城游玩高原反应坐在路边,其他同伴让她去医院她不去,不过二分钟她昏迷倒下,等医生赶到她已经没有呼吸。在玉龙雪山海拔4506米(此处我也登上去了)一个浙江男人在索道到达山顶中途因缺氧而感到身体不舒服,他拿起氧气瓶打开吸氧发现是空的,接连打开三个都不是氧气,是当地黑心小贩拿废弃的氧气瓶灌满汽车修理厂充轮胎的气体,导致那浙江男人死亡。
在高原死亡随时面临,不是危言耸听,我那天晚上在藏民家做客回来到酒店感觉身体非常不好,心跳的厉害,心慌气短乏力,打开窗子想跳下去,那种无力的感觉不知如何表达,在屋里转来转去后来静静地躺下,拼命吸氧,说句实话那么一点点氧气真的是杯水车薪,100元一瓶氧气尽管吸了十几瓶一点作用不管。难受的我似乎等待死亡的来临,一点挣扎反抗的能力都没有,我想哭,可是我哭不出来,一滴眼泪都没有。心想在死亡之前留下一点香格里拉纪念吧!于是我艰难的拿起手机发了两条朋友圈,半个小时发了两条…然后喃喃自语:不想死去,不想离开家人…
我的亲人在高原反应下为我拨打了120,可是说来不了有事去拿血,小地方的医疗条件就是差,120竟然无法到达,我们打个车半小时后到达医院。那晚我冷的紧缩一团,虽然穿着羽绒服,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在医生面前几乎是瘫软在那里,有气无力…医生检测完后说缺氧,心跳140,血压100/140,马上打针、吸氧、输液,折腾到凌晨四点才从医院回来,回到酒店我一分钟都没睡,盼望天亮,盼望马上离开…
一分一秒、度日如年……七点钟导游来了,深夜怕打扰她,所以没有通知,说明情况想提前离团结束旅行,央金说好不容易来一趟,去一次寺院吧!不然多遗憾,昨夜反正也去医院治疗了,午饭过后就离开香格里拉,你现在离开也就差几个小时又增加很多不必要开销,看你脸色还行,估计问题不大,可以坚持到寺院完成,其他景点就不要去了,你休息等我们,我接受了央金的建议…
一点终于离开香格里拉,奔往丽江,丽江海拔3400,感觉舒服些,第二天到达昆明,海拔1800--2000,晚上飞机两个小时到达深圳,海拔几十米。我大口大口呼吸,仿佛把亏欠的氧全部补回来,原来氧气充足是那么的幸福,渐渐的高原反应症状消除,身体恢复正常…感叹: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微不足道,随时会被吞没……
这次云南之旅让我终身难忘,与死神擦肩而过,从死亡线上挣拖出来…云南的景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0%,昆明~楚雄接触彝族导游沙玛爱杨;大理~丽江纳西族导游阿牛;香格里拉藏族导游央金卓玛;一路上介绍那里特色产品,缅甸翡翠、普洱茶、黄龙玉、各种各样雪花银器、冬虫夏草、藏红花、三七、铁皮石斛、忙牛肉干…沙玛一路让购物,谩骂侮辱言辞不断,素质极低,在不情愿中购买了几万翡翠、玉、银器、特色产品,让我生厌,心想:我报的是纯玩团,凭什么还强迫购物?为什么云南整顿后还这样?为什么云南导游素质极低?为什么游客都渐渐远离云南不再重来?终于明白——原来是他们自己玩死自己的……
阿牛性情直率,有些暴躁,但人很好,没有强迫人们购物,反而我情愿买了不少。央金从头到尾一句重话都没有说,只是介绍讲解藏族风土人情,素质极高,我知道他们导游是没有工资的只靠游客购物提成,带着感激之情刷爆了信用卡……感念在藏区她给予的帮助、照顾、即使一句温暖善意提醒,也让我心里暖暖的……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

阮泳雅

《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四位偶然乘坐从巴斯库尔到白沙瓦飞机的四位乘客康维、马林森、巴纳德(实为布莱恩特)及布林克洛修女被一名带有左轮手枪冒充飞行员的中国男子强行带到香格里拉。

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对于这不可思议、完全摸不着头脑的经历,四位有不同的表现。

康维在第一次看到壮观迷人的卡拉卡尔雪山就被其深深吸引,成为后来他对永远留在香格里拉坦然接受的开始或说伏笔。

而巴纳德与布林克洛都找到留下来的理由。

只有马林森从一开始到之后都没有改变过离开的想法,最后成功说服罗珍(另一早于四人来到香格里拉的满族女子)与康维与他一起离开。

在书中,香格里拉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论是建筑、还是日常设施,都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圆满结合。

这里居民组成虽然主要是藏人与汉人,但在喇嘛寺中有着不同国家的人共同生活,他们大多都是偶然踏足西藏,受到香格里拉的热情接待,最后留在香格里拉。

在香格里拉推崇适度的原则,适度的开明,适度的严苛,任何规矩都有一定的灵活与弹性。由于地理优势,香格里拉得天独厚地不受外界“污染”,人们因为足够的金矿而生活无忧,因为有特殊的药草而延缓衰老。

在书的接近尾声处,香格里拉的首领圆寂,将整个香格里拉及其命运交到康维手里。在康维心里,从见到卡拉卡尔山开始,就埋下香格里拉的美好种子,加上经过几年战争心理上对“外面”的疲惫、无所谓,才在与香格里拉首领第一次见面就相信香格里拉的美好、宁静安详。

而在马林森的心中,从非自愿来到香格里拉开始,就认定香格里拉是黑暗邪恶势力掌控之地。

诚然,马林森说服康维一同离开的话不无道理,确有可能。康维确实没有经过实证,仅凭香格里拉首领与张的话就全部相信了。正如人们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在香格里拉首领与康维的最后一次谈话中,首领有谈及自己对世界未来的预言,“一场暴风雨”将要来临,是世界范围的文明的“暴风雨”,但他相信香格里拉会度过,相信康维能带领香格里拉度过。

我认为,这番预言不无根据,全球化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一个文明的暴风雨势必影响其他文明,只有极为偏僻不为人知的文明能不受影响。

我宁愿相信,真有这么一个香格里拉,它在等着康维…

优秀读后感:读《消失的地平线》有感


一盏台灯伫立在书桌上,一个星期后,一切依旧,桌上的《消失的地平线》还在那里,只不过多了些感受,感受到了现实与心灵两个世界的碰撞与交融,感受那份找到心灵归宿的欣慰和得而复失的沉重,

香格里拉,这梦幻般的世外桃源,美妙绝伦的人间乐土,她如此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荡漾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每一次解读我都会随作者的妙笔神游一番香格里拉,从而逐渐明白《消失的地平线》这一书的深刻内涵。

本书描写了一个很不寻常的历险故事:英国外交官和他的助手,女传教士小姐及一个正在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为逃避印度革命的风暴,他们不约而同乘上一架用来撤离小飞机,准备飞经巴勒斯坦回国,然而飞机却出乎意料被劫持到云南地带的一个神秘所在一个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世外桃源。这个被小说家冠以香格里拉的神奇乐园处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而这个被称作蓝月亮的山谷的正前方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金字塔似的雪山,那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山谷非常巧妙地被小小的草地和漂亮的花园所点缀,溪水边栖息着涂过油漆的茶馆和玩具的房屋;他们觉得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结合了汉族和藏族的文化。

很有幸在读完这本书后,怀着好奇心游览了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在几天的游玩里,这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颇多的是山水风光优美,生态植被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的雪山以及雪山下古朴、宁静的田园村庄,茂密的原始森林,圣洁的高原湖泊,开野花的草地和众多不同藏传佛教教派的寺院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香格里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里,月亮是蓝的,雪山是蓝的,处处都能感受到蓝月山谷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消失的地平线》里那个理想王国之中。这里有高山大川,有千顷良田,有翠绿的湖泊,还有辽阔的牧场。

读完书,游完景,不仅仅是感慨,更明白了书中的道理:或许没有真正的香格里拉,或许只是希尔顿的一个梦,又或许是像陶公的世外桃源一样,是一种渴望,但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我们从容不迫地生活,坚守内心最初的信念,我们终会发现,香格里拉从未消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一直在我们梦里,一直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是永远的香格里拉。

初二:郭可瑜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500字


《消失的地平线》 读后感2500字

行者

据说香格里拉,丽江之所以出名,洛克的功劳不可缺,他写的这本书,让很多人有了更多认识了解。洛克故居在玉龙雪山脚下一个村里,村里全是石头盖的房子很有个性,有时间可以去体验一下。

在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思想国——佛陀的香格里拉,在全人类的视线中浮现出来。在这个离天空最近的——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香格里拉。本书讲述了进入这片乐土的惊人故事,并已成为绝对的经典。

《消失的地平线》首先上去是做为一相探险小说解读的。全书散发着特有的冒险趣味和气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国——香格里拉。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指认的香巴拉王国。1933年,英国伦敦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令出版商和作者本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书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世界,从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寻找理想王国香格里拉的热潮。

这是一本旅途中拿来翻看书,那理想与现实、梦境与真实的碰撞,相信能打动不安分的你,试着在旅途中发现你的香格里拉吧。

香格里拉,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名字,她在何方?

走出丽江火车站,步履匆匆的旅人会一眼撞见一幢气势逼人的五星级大酒店。香格里拉集团旗下的连锁酒店遍布亚洲大陆,这只是其中一家分店。然而,真正的香格里拉不会出现在酒店中的任何一间客房。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将他在马里兰州的别宫命名为"香格里拉".直到艾森豪威尔总统上任,这座别宫才改成今天的名字"戴维营"(Camp David)。无论罗斯福多么地一厢情愿,在达官显贵们出入的度假胜地,他也找不到香格里拉的一丝踪迹。

于是,不甘寂寞或渴求静谧的人们拔山涉水,希望中国西南地区某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里发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迎接他们的是一座座新开发的旅游城市,每一座都自封为"香格里拉",就像萨达姆的替身一样多。

香格里拉真面何在?或许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一首同名的歌曲唱道:"天上落下的八宝莲花/哦,香格里拉/雪山捧起的七彩云霞/噢,香格里拉/你在我的心中/我在你的梦里/香格里拉/你是我灵魂的家园".词作者莫不是要我们到塞外天山脚下,向牧羊女打听香格里拉的所在?

1933年,英裔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纽约出版历险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这本不盈一握的小册子在三十年代末风靡美国,并于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被好莱坞导演卡普拉(Frank Capra)改编成电影。

希尔顿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秘宝地: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西端,有一座高耸入云、巍峨峭立的蓝山(Blue Mountain),山脚下居住着几千居民,他们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康健长寿。小说的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司康威(Hugh Con)培洛大喇嘛觉察到现代社会潜在的隐患与危机,他有意从世界各地广泛搜罗书籍和艺术品,将人类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妥善地保存在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线》成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时一战的疮口尚未愈合,二战的凶兆业已初现。希尔顿虚构香格里拉一地,显然怀有为人类文明延续火种的寄托。这就从桃花源式的遁世主义,一转为香格里拉式的救世精神。

现实世界中,位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可能是最接近香格里拉的处所。这一学术圣地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学科门类,却没有寻常大学里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它面向全世界开放,各国的学者都可以申请到这里访问一年,自由地探索任一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宽松的学术气氛中同其他国家和其他研究领域的人们切磋讨论各种问题。

像香格里拉一样,普大高等研究院多见博学的鸿儒,上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在这里度过了晚年,他闲余经常与同事合演二重奏。那里同样存放着大量书籍和艺术品供学者们取阅鉴赏。在清幽静僻的校园内,你会不时看到清纯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

希尔顿为香格里拉赋予了某种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小说中,张先生长命百岁,罗姑娘青春永驻,香格里拉人通过"太上忘情"式的修炼延续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罗姑娘还是忍不住爱上了康威的年轻助手马里森,三人最终一起逃出了香格里拉。罗姑娘在离开秘境之后迅速老化,她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受伤的康威送到重庆一家医院。追踪康威踪迹的卢瑟福后来找到了治疗他的中国大夫,并向他询问罗姑娘的年纪。大夫表情肃然地看了看他,答道:"她是我所见过的最老的女人。"小说到此嘎然而止,将康威返回香格里拉的可能性作为悬疑留给了读者。

美人已逝,芳踪无觅。希尔顿借罗姑娘的悲剧似乎在暗示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对科学和艺术的追求,人类才能够摆脱七情六欲,获得永恒的恬静与超脱。香格里拉不在别处,她就在书架和琴弦之上,在一代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心灵之中。

读后感《读《消失的地平线》》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消失的建筑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