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源氏物语有感 > 地图 > 读源氏物语有感

读源氏物语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高氏故事》随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读《高氏故事》随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高氏故事》随感

高德原

高家协是我敬佩的一位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民间专家。去年底,他寄我一部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作《高氏故事》,因事缠身,供在案头,直到狗年春节过后,才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一篇一篇地读过书中127则故事,计286页,20余万言。

读罢掩卷,一番感慨涌心头。我最早看到家协的作品是其于2008年主编出版的本族四卷本《澧州四修高氏族谱》和《血脉情缘》澧州高氏专辑,让我首次目睹了他倾注于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满腔热情、深厚的文字功底。后来,我们共事于高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之中,又不时看到他担任副主编的高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和主编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出版,以及相继问世发行的《唐宋高姓诗词集》、《高氏史贤》专著,主编的《中华高氏》会刊、《高研会光辉十年》纪念文集,受聘指导一些地方编修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支谱。这些,又给了我一个深刻印象:家协迎来了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丰收年景。这种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兴盛发展,研究者们为高家子孙普及高氏历史文化知识,梳理提升高氏历史文化理性认知,作出了不懈奋斗,让高家人共享着新时代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精神滋养。

《高氏故事》,是高家文化史上文学作品的新样式,是家协研究高氏人物高度的新标志。他在10多年高氏历史文化研究实践中,积累、掌握、熟悉了大量高氏人物事迹资料,按照《高氏故事》主题设计所需,运用编撰历史人物故事“真实与虚构”、“真传加编造”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用心地进行取舍、调整、补充和创新,使故事具有通俗、生动、可读性。它不是《大通谱》、《高氏史贤》记载的人物材料简单重复,而是围绕编写主题与故事写作特点的再认识、再提炼、再创造,一人一事一篇,简明集中。历史是人创造的。熟悉和掌握了高家发展史上突出的人物及其事迹,编起故事来,自然得心应手,跃然纸上。这是比照《大通谱》、《高氏史贤》、《高氏故事》三者若干人物文字内容之后,所揣测的家协创作轨迹及对其成果达到一个新高度的认识。前些年在《大通谱》上,读到高忠诚研究员以1028行七言长诗,歌颂高氏历史人物,很是感慨。近期从微信上得知,家协又以七言诗歌开编着《高姓颂歌》,他很自信地说,“唱了古代唱近代,一省一省听我说”。现已写成总篇480行,河南分篇80行,河北分篇196行,广东分篇74行,山东分篇232行,大有开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势。家协的高氏人物创作,又从故事跃上诗歌平台,更为之欣喜!

《高氏故事》的价值,主要之点是为形成高家人新时代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有高氏家族特点的传统典型的学习榜样和材料。我国先贤将古代人们的“德行”概括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近些年,一些宗亲研究了高氏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高源、高家协依照明代高攀龙所著《高子遗书家训》,分别用三字文体改编的《新编高氏家训》、《家训要义新编》、仁寿高淮泽组织研究的家风规范,都是很有创意的尝试。这些都是成型的古今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性要求,我们都可以从《高氏故事》中,寻觅到体现其元素的生动人物形象、有感染力的事例,先祖们的行为佐证着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道德基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去做新时代的好人好事。试想,如果我们今天有成千上万个高姓家庭、有无以数计的高家子孙,不忘先祖,传承和发扬着优良的传统家风、家训、家规、家戒,那将会对当今我国社会的优良道德风尚,起到多么巨大的示范影响效应。我们家族中一定会有研究者,能够吸收消化先贤们关于家风、家训、家规、家戒的文字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以《高氏故事》人物的事迹为依托,创造和概括出可供今日高家人学习和践行的新时代的高氏家风、家训、家规、家戒,是一件流传千古,功德无量的好事。

《高氏故事》编著不易,读懂也难。这不但是故事延续的时间长,跨度大,地域广,人物多,让人伤神费脑。就是要看懂引用的古籍文字,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也难过目了然,明白在心。这是在阅读书中一些篇章故事给我的感受。《高氏故事》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高家大众,年轻晚辈,他们对读物的基本要求,一是希望作者将领会的人物品格所在,用自己的、现代的语言描述,通俗易懂,好看,好记,好传;再是故事要讲求“真实”、“真传”,“虚构”、“编造”有据,可信,读后受益。家协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成绩可嘉。如果从“大家著小文”不易,“创新高氏故事研究模式”出发,使读物鲜活灵动起来,更富吸引力、亲和力,期待再作探索。

家协在《高氏故事》自序中,认为“研究高氏文化,要筹创高姓学”,“促进高姓研究良性发展”。这是一个很有创意、很有价值的倡导。这个主张好像与我在临沂座谈会上,建议编写《高姓历史文化读本》,有点相似,只不过“学”与“读本”有所区别。姓氏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待挖掘的宝藏,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筹创《姓氏学》、《姓氏专业》、《姓氏研究院所》的共识与组织力量,上不了国家学科目录。在这样的背景下,筹创单姓“高姓学”,难以成事。如果着手组织力量编写《高姓历史文化读本》,则较为易行。我们已有高家先贤们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史料,又有十多年研究高姓历史文化的成果积累,将它们归纳、提炼、集中,吸收外姓研究姓氏文化的精华,编成一部文字简明,篇幅短小,具有一定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专著,以形成高家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基本问题的共识,作为高氏家族历史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作为教育后辈的权威性教材,作为高家人为我国姓氏科学的创立发展做出初始性、示范性的责任承担,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已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借题发挥,以供商讨。

(2018年3月28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长诗《大鸟》随感


年青时,大概和所有的年青人一样,都喜欢诗,甚至也发表过诗。后来虽然也偶尔动点笔,但大多是律诗绝句之类的旧体诗。对于前几年的新诗,具体点说1985年以后的所谓第七代的新诗,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在我的《坛外杂话》中曾发了一些议论,这就是《诗派论略》,《掸掸灰如何》,发表在《文艺报》上。使我感到欣悦的是广西这块诗坛上不显眼的僻壤竟有两套相当可观的诗歌丛书问世,一是漓江出版社的《南国诗丛》,一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冠诗丛》。《中国皇冠诗丛》已于1989年和1990年先后出版两套,第一套共20本诗集,第二套共24本诗集和一本讨论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两种诗丛集合了全国各地一群勤恳耕耘的诗人,默默地奉献着果实;辛勤劳动,值得人们赞美!

在《中国皇冠诗丛》中,我读到了阳映先生的长诗《大鸟》。不知是不是我孤陋寡闻,长诗之道似乎问津的人不多,佳作更少。而我国新诗,虽然是从《尝试集》开始,但真正起最初的震撼效应的,却是长诗《凤凰涅梁;及后,长诗《王贵与李香》《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望星空》、《白雪的赞歌》等等,成了脍炙人口的诗章。前些年,在厕所里尽量把屁放响也成为诗的年代,谁还肯花那么多的力气沉浸在长篇巨制的艰辛跋涉中呢!阳映这位年届五旬的诗人,在那僻远的山区县城,出于对祖国民族的挚爱,对诗歌艺术的挚爱,以漫长的五年光阴培育了《大鸟》,《大鸟》终于在桂北山区奋飞而起了

这首2400行的长诗,集中塑造了伟岸的大鸟形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为诗人的气魄和感情所打动。诗中的《大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形象。诗人为我们民族而歌唱,歌唱她的辉煌,歌唱她的苦难,歌唱她的新生,歌唱她的腾飞。大鸟的形象概括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这是需要艺术家的气魄的,但尤其需要对自己民族炽热的感情。请读这样的诗句:张开你云霞般绚丽的翅膀/啊,从昆仑山顶昂起你/一高高的头颅/引吭高歌,向宇宙/发出喧叫东方大鸟/从大地站起来/从东方飞起来/搏击长空风云/扶摇直上九霄/这是对大鸟的颂歌,是对民族的崇高颂歌。再如再擦亮你的锐眼/再磨砺你的啄/再锻练你的利爪/舒展你的全身/抖开你的羽毛/张开你的铁翅/引颈高呼/发出震撼宇宙的/宣言/卷起风雷月欣起狂飘这是对大鸟新生的赤诚的礼赞!在这些诗句中,我,读到了诗人对民族真挚的爱心。

只有对民族透彻的认识,才能有真诚的爱。诗人对我们民族的灿烂辉煌历史,屈辱悲哀的历史都有深沉的理解。正由于此,诗人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几千年历史的长空之上,选择自己的视点,选择自己的题材。这需要诗人的气魄。没有气魄是无法驾驭这样题材,也不敢驾驭这样的题材的。《大鸟》以诗人的气魄完成了一曲民族历史狂飘式的慷慨之歌。毫无疑问,它对鼓舞青年增强民族自信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革命浪漫主义是这首长诗的主要写作特色。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背景下,时而昂奋,时而低婉尽情抒发了诗人炽热的感情,谱写高昂的旋律。诗人按时间顺序组织长诗结构,使读者能从时间的长河中突现大鸟的形象民族的历史,而且有流畅、自然的艺术美感。诗的语言,从整体来说,是精炼的,有较强表现力。

诚然,由于这是诗人第一部长诗,而题材巨大宏伟,在驾驭上有相当难度,因之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诸如大鸟的形象不够完整成熟,而写作手法上象征比喻、写实有时不够和谐、协调,有些诗句欠锤炼等,当然,这些不足之处不足以掩盖它取得的成就。《大鸟》的出版,是值得祝贺的!它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诗人的第二部、第三部的长诗问世。

读《朝花夕拾》随感


《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下面是挑选比较好的读《朝花夕拾》随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1.范文读《朝花夕拾》随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在自己的心里大多数会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无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好胜心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5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5篇。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 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2.范文读《朝花夕拾》随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假期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像是你跟你的好友聊家常一般,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华丽的语句。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一个以笔代枪,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刻成了一个远游归来的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清晰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在这个摇曳多彩的记忆里,我最爱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园。

幼时的鲁迅,不时到园里的泥墙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带刺却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给了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新鲜透亮。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鲁迅先生留存于世的诸多作品,《呐喊》《野草》《故事新编》等,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难以释怀。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尘世中,人们夜以继日地为名利而奔波劳累,为情感而困惑烦恼,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记了花草的芬芳,鸟儿的啁啾,忘却了人始终是来自自然而又归于自然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规律呢?

在喧嚣嘈杂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送你一本《朝花夕拾》,愿你的心情变得平静而释然。正如书名朝花夕拾,这本书就是在长大以后,把自己小时候的琐屑一点点拼凑起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因为有了爱,鲁迅做的最好。

3.范文读《朝花夕拾》随感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读《城南旧事》随感范文


用孩子的眼光去自看世界,那这个世界以及这生命,便是一场梦,一场不会累的梦,一场纯净如水的梦。下面是挑选较好的读《城南旧事》随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1.读《城南旧事》随感范文

一提起《城南旧事》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首清越悠扬、古朴深婉人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以及落花下,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默着的画面。一边读着《城南旧事》,一边回想着电影里的镜头,仿佛身临其境: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为供弟弟上学而偷窃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从小在凄风苦雨中饱受养父-待虐的伙伴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先叔,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妈和沉疴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绪,久久萦绕在时光与命运的变迁之中。但是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声中离去了。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小小年纪,为何却早已体验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夹竹桃零落满地,英子在懵懂与静默之中送别了自己的童年读《城南旧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杂念,因为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心绪是淡然而平和的。感动着我的,只是这文字之间荡漾的一种淡泊与纯净。海音先生以儿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诉说她对城南旧事的情意缱绻。半个世纪的别离,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零落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从容淡定之间,多少悲欢离合,掠过生命的轨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愁苦又有何用?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童年去了,留下无穷思恋与怀想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诉说着盛夏的情怀骊歌的乐音仍在耳畔萦回着,一缕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点缅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夹竹桃。

2.读《城南旧事》随感范文

我看完了林海音著作的《城南旧事》,这些人都陪过书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起,在看第一章的时候,作者介绍了骆驼,它们的神态、细嚼慢咽的动作,个个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似乎身临其境;第二章讲了好几个人,宋妈、妞儿和疯子秀贞,在惠安馆里,开始作者还以为秀贞是和她玩过家家,后来英子把她那块很漂亮的表送给了秀贞;英子记得,秀贞跟她说过,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色的胎记,而妞儿的脖子后边正中间也有一块胎记,于是,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秀贞立马带着妞儿赶火车去了;因为那天下着倾盆大雨,英子发高烧,昏迷了十天。

第三章的题目很有趣,是:我们看海去。这是一个小偷儿跟英子说的,虽然我不喜欢偷东西的小偷,但是不知为什么,似乎是林海音的语言打动了我,我觉得这个小偷很好玩,很可怜,看到他被人家抓到的时候,好像一只老鹰在欺负一只小鸡,而且还要听着周围人的骂声。第四章题目就很明显了,题目是:兰姨娘。这章里讲的是德先叔和兰姨娘,德先叔是一个大学生,因为那时候要枪毙大学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来;后来兰姨娘也来了,雇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第五章的题目也很新颖,是:驴打滚儿。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林海音要写驴怎样打滚儿的。结果不是;内容主要是,宋妈的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子不见了,宋妈很伤心,宋妈和英子在找小丫头子歇息的时候,看见有人买一种叫:驴打滚儿的吃的,那是把黄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很香;找不到小丫头子了,宋妈就骑着驴走了。

最后一章,题目让觉得有些伤感:爸爸的花儿落了。没错,英子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石榴掉了,花儿也落了。

《城南旧事》一本很好的书,悲悲喜喜,快快乐乐,都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从喜到悲,这本书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还要看一遍的书。

读《赵氏孤儿》有感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所宠幸的奸臣屠岸贾,为达到独霸朝廷为所欲为的目的,用尽各种恶毒手段来陷害、诬陷朝廷忠良赵盾,置赵盾于死地后,还把赵盾一家三百余口人满门抄斩,并假传国君命令,迫使赵盾的儿子即宫中的驸马赵朔自杀。屠岸贾本以为赶尽杀绝了,除去了心头之患,但得知赵朔的妻子,也就是晋灵公的姐姐怀有身孕,不久就要分娩的消息后,为了防止赵家以后死灰复燃,屠岸贾决心要想方设法,除掉赵家这个唯一的骨血,以免留下后患。
在这次满门抄斩中,赵家的两个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侥幸逃脱,两人怀揣着赵盾和赵朔的临终嘱托,决心把这个婴儿---即赵朔的儿子转移出去,并要抚养成人,要让赵家的这个火种以后继承遗志,完成复仇和中兴的重任。程婴和公孙杵臼经过种种艰险,成功将这个婴儿从戒备森严的公主府里转移出来。屠岸贾知道赵氏婴儿失踪的消息后,惊恐万分,扬言如果找不到这个婴儿,他就要把晋国城里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全部杀光,以此为要挟,要想方设法杀掉赵氏遗孤。在强大的压力之下,程婴为了救出赵氏孤儿,决定以牺牲自己的儿子为掩护,以此来换取赵氏孤儿,完成赵氏父子的托付,他将妻子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献出,替换下了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为了救下程婴和赵氏孤儿,为了防止引起奸臣屠岸贾的怀疑,他特让程婴来故意“告发”自己,并和这个假的赵氏孤儿一起被屠岸贾处死。程婴忍辱负重十多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来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获得了赵国国君的信任,并将大奸臣屠岸贾诛杀,完成了复仇和中兴的心愿,在大功告成之时,程婴确选择了自杀,以此来追随和告慰那些先自己而去的朋友、恩人、亲人。
该书生动演绎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千年往事。故事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当以忠义诚信为本,大丈夫一诺千金;宁可舍生而取义,决不苟活于世间;杀身成仁值得称道,奸佞巧言为人不齿;做事要坚忍不拔,绝不半途而废;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恩怨必报,爱憎分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人感受到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所在,这也许就是它传承千年而生命力愈加强盛的根源所在吧。

读《文化苦旅》后随感


读《文化苦旅》后随感

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

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读沈氏家训有感


读沈氏家训有感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幸运的是,在当时的一批士大夫和文化精英的努力下,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这些文化精英当中就有沈约。

沈约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著有“二十四史”之一《宋书》。不管世俗如何变迁,沈约始终修身律己,积极作为,承续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士大夫的气节、情操、追求,为人为官品性中的清心、俭政、慎独等,在沈约的诗文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都有鲜明的表达。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和一脉相承的。沈约在历史上,其才华横溢,其尊崇地位,其政声清名,对沈氏后人来说,很有示范意义,通过一代代的努力,提炼为家规家训。这也为沈氏一族的兴旺发展提供了根系和源头。通过融合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切合家族管理实际,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和管理的日常性实践中,形成了沈氏家风。金华山头下村沈氏一脉,其实正是因为沈约在金华当过太守,追随老祖宗的足迹而迁居过来,这样的传承可谓自然而然。

就《沈氏家训》来说,首先,它有39个字的13则总纲,内容包括“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文字非常简洁精练,但又内涵深刻。它把儒家文化、老祖宗的思想精神教化,融为一体,整个组接丝丝入扣且琅琅上口,好比“三字经”,谁都记得牢、能理解,这是《沈氏家训》的纲领所在。其次,每一句总纲后面还有深入细致的阐述,哪些可以干,哪些不能做,明明白白,没有套话,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此外,沈氏一族还根据家族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禁嫖赌略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一步规范了后世子孙的行为。整部家训一层层铺开来,提纲挈领,层次分明,抓住要害。沈氏的齐家之道,可以说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沈氏家训》还有两个立足点,一是清心,二是俭政。这在沈约自己的“八咏诗”中也有表述。清心,主要是淡泊明志,讲求慎独,去除浮躁和浑浊,也就是守住自己的内心。俭政的核心是俭,勤俭加简单朴素,也就是政清人和,当官做人不要追求华而不实、劳民伤财、奢靡过度、远离民生的花架子。家训的每一句都是严格要求的,比如“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戒仆从”,几句话就把要求讲清楚了。清心与俭政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古代家训里面比较通用,但是沈氏的提法比较成系统、有特色,在表述上三五成句且琅琅上口,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沈氏家训》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淡泊明志、俭以修身,《沈氏家训》等于是沈氏家族的一部“诫子书”。

沈氏家训的传承,体现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体现了贯通古今的同频共振,体现了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一个好的榜样,都是有具体表现的,也是鲜活生动的,可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山头下村因为靠近潜溪,修桥铺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公益事业。这样的传承,一代接一代,古今交融,血脉相通,让人感动,传递温暖。家训里面的优秀基因,一旦内化于子子孙孙的心中,最后的表现也必然是自觉的、相互影响的,能得到大家的纷纷点赞。而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其结果也就是“民德归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高氏故事》随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源氏物语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