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 > 地图 > 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

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其源》有感3000字。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其源》有感30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其源》有感3000字

无名小子

前些年看了孔飞力写作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西方史学与中国史学的比较来看,差别还是蛮大的,西方史学存在很多流派,以分析见长;中国古典史学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类,以精炼见长。在今天来看,史学不再拘于西方与本土之争,西方史学对我们的影响慢慢成为一种潮流,而编年体和纪传体史学于今天已慢慢的不能胜任载道的重任,大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势。

孔飞力作为西方的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社会史和政治史,并以此作为终身的目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来看西方人的研究成果,对于他们的结论是存在疑问的,甚至怀疑他们能否胜任这个工作。更何况以我们的传统教育看来,帝国主义之人到底能安什么好心思呢?所以在我开始读《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时候,心中是抱有这种疑问的。当我慢慢的阅读,能感觉到作者治学的那种精神,并没有夹带政治上的私货,也就打消了以前的疑虑。这本书仅100多页,内容不多,接下来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读此书的感想:

一、现代国家在中国的产生

何为现代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形成"现代"国家的功能,由于他们首先发展起来,并长时期主导世界格局,从文化上来看,他们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认为现代国家的起源只能根植于西方文化,其他文化不能孕育出现代国家的种子。这点来看,孔飞力是持否定态度的。

孔飞力在序言中提到"难道只有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欧和北美才会形成可以被称之为‘现代’的国家功能、政治结构和社会体系吗?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唯我独尊的判断。"既然现代国家并不是西方所界定的唯一标准,那么其他文化中如何孕育现代国家的故事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紧接着他抛出了"现代国家如何在中国文化中产生"这个问题,他主要是着眼于和珅之死后的中国作为研究起点,认为现代国家在中国产生是革命与变革的结果,并受到了外部世界种种力量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帝国晚期具有多重侧面的国内危机。并以三个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点:1、政治参与的扩大如何同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加强的目标协调起来?2、政治竞争如何同公共利益的概念协调起来?3、国家的财政需求如何同地方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从这些研究方法和术语来看,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史学研究,特别是对于我这种业余的爱好者看来,耳目一新,不仅为我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严谨的态度更令人肃然起敬。

二、现代中国于传统中寻找根源

在文中孔飞力把中国传统文人称之为精英分子,花大力气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了梳理。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魏源,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崛起,而中国日渐衰弱的情形,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文化教育下的魏源,直到51岁始中进士,并没有显赫的官员身份,在大多数的时间只是一介幕僚。他编纂的《海国图志》等恢弘之作,被世人所熟知和推崇,西方汉学家主要就是从这些著作中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状态。孔飞力在看待魏源时,把看作一位有着根本性人文关怀的思想家,魏源既能够将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经验和抱负上升到一般性的层面,又能够赋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观以普世性的意义。魏源提出国家应如何通过让文人们更为热诚地承担责任,以及更为广泛地参与政治,从而使得国家变得更加富有生气的同时,也使得威权统治得到加强。从孔飞力的解读来看,典型的是带着西方人的思维和提问方式,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研究是否存在值价,是需要通过一定程序转化为我们语言。作为一个开放心态的中国人来讲,我还是愿意接受西方的声音,看看他眼中的中国。

接下来我们在看看他对魏源的分析,在经历人口膨胀的清朝,其危机越来越突显,在世界贸易的带动下,西方文化也逐渐深入到中国,而作为一个并无实权的魏源,在寻求中国的出路时,眼光并不是一味的放在西方,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源。比如魏源研究《诗经》的作品《诗古微》,赋予了《诗经》更为一般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以传统方法来解读《诗经》。在对魏源的解读中,我无法判断孔飞力解读的是否正确,是否过于夸大魏源的思想性,不过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现代国家其源具有独特性和本土性。国家需要富强,文人渴望更为广泛的政治投入和参与,是来自于清晚期的实际境况,而非西方的影响。

孔飞力还以冯桂芬的例子来进一步解读晚清的状况,在其所著的《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孔飞力把内容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涉及到对于政府运作实行技术层面的大张旗鼓的改革;二、涉及即在官僚机制内部、又在官僚机制外部重新调整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的建制层面的改变。这些解读方式与用语不同于我们的传统史学研究,更注重挖掘其中一般性意义。如果我们按照孔飞力的思路,在重新思考现代国家在中国的起源,确实会得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结论。更何况在我们传统的"唯大人物史观"之下,肯定会怀疑魏源和冯桂芬等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并不会把中国的进步归结于他们的努力。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研究史学与孔飞力研究史学的区别。

三、注重对地方史料的运用

研究历史时我们都是从所谓的二十四史入手,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也是与西方研究史学的区别。他们更注重对档案和地方史料的运用,并不单纯的仅仅研究正史。比如孔飞力在第三章《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充分利用《耒阳县志》,从一件抗税事件中,分析传统税赋制度面临的困境,从中得出清代税收体系中的弊病"非法的中介掮客以及弊端丛生的征税系统".清中晚期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传统的征税系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行政的低效,而另一方面是行政成本的放大,这些矛盾都是耒阳暴乱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走向现代国家。作者此时甚至和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强调旧体制是为新体制的产生准备条件,只有在社会体系发生基本的变化之后,国家本身的根本性改造才是可能的。仅仅一次耒阳暴乱虽不足以打破传统社会的枷锁,但也证明这副枷锁迟早会被打破。孔飞力在讨论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时,把眼光转移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几经波折,直到1983年邓小平肯定了将乡镇行政机构和农村经济区分开来的做法,中国才与传统划开界限。经过几十年的过程,国家对于农村社会的行政渗透最终生存了下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征税方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突飞猛进,于2006年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这一时刻注定将载入中国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史册。

四、皇权制度下文人的政治参与

清朝是我国皇权统治达到鼎峰的时刻,文人们早已失去了"文死谏"的信仰,当和珅辈躺在坟墓不能兴风作浪的时候,文人们才开始他们的口诛笔伐。这反映了官员们的谨小慎微,对政府活力及效率起到了消极作用。也正是这种胆小怕事的风气让和珅辈能够兴风作浪那么久。对于这些现状,当时就有文人看到了其中的时弊,并上陈给了皇帝,把官场的紊乱归结于官员群体的无动于衷,而不是某一个权臣的胡作非为。得到的结果就是那位文人从被判"斩立决"到"流放",再至被赦免,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言路似通而未通",文人要做到真正的参政议事还相差很远。到清中后期的时候,魏源等关于文人怎样参与政治的思考,赋予其普遍意义,但这个问题却是那个时代的难题。作为有识之士,肯定已经有了答案"只有解决文人如何参与政治的问题,才能解决朝廷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一原则在今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引发文人们集体的愤怒,导致"公车上书"事件。这说明文人参与政治已经渐渐的成为人们的共识。

通过历史,我们知道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但毕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应当如何正视我们的国家,如何建设我们的国家,而不再臣服于一人之下的皇权制度。虽然20世纪初的文人们对政治参与提出了宏大的设计,但其结构相对薄弱。政府在从事国家建设的时候,能够依靠的仍是以往旧政权中源远流长的行政经验。人们虽然对建设一个富强国家达成了共识,但这种共识形成及维护的代价,却是思想上的逆来顺受和政治上的摆布。对于当时的文人们来讲,反对政治竞争的旧势力仍然强大,这恐怕是最令他们失望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仍然面临以下问题,"如何确定政治参与的边际,如何界定公共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恰当关系,以及如何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社会之间的需求这些老问题。"今天的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其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结语

孔飞力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虽然做了这些探讨,他的思考也只能是一家之言,从文字中我们仍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待这些言论,我们应该抱着一颗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能带着有色的眼光,对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西方人强加上"亡我之心不死"的罪名;也不能对其中的观点全盘接受,奉之为圭臬。现代国家在我国将何去何从,仍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中国现代国家的规划是否能够超越狭隘的基础和僵化的中央集权而获得实现?这是一个只能由时间来回答的问题。"而时间却是"等不得,急不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歌中传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在警示教育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规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只有将家规升华为家风,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化为家风,言传身教,保持自律原则,坚持家风建设永远没有落伍。“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与君共勉!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张建云先生编写的《中国家风》一书,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教育孩子的地方除了学校这个专业机构,更是来自于家庭教养。父母的言行犹如指南针一样,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阳光的心态。而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优雅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善于学习进取的精神,善良厚道的待人接物。从古至今,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训家风家教。好的家风家教,培养出孝顺懂事、举止有度的孩子,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和谐社会风尚,是每一个家庭德行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家风》中,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看到一个两袖清风的父亲“傻”的人格魅力,传承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是家风》时,我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有着一副宽广的胸怀,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她毅然决然地把自己16岁的独子送上前线,她奉行的助人为乐、尊崇学习是另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感受到心存善念、为善最乐,将善心付诸为善行让天更蓝,草更绿,花更红,人更友爱,世界更美好亦是一种家风;纪红建《爷爷的礼物》、张幸福的《献血铸就,永续家风》、杨康的《黄荆条子出好汉》无一不是在讲述着父辈们祖辈们勤劳、坚强、节俭、宽厚、乐观、善良的言行。这就是中国家风......

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记得在我小时候,贪吃零食的我偶尔发现了母亲存放家里钱物的地方,有一次就偷拿了十块钱想到学校买零食吃,结果因为数额太大被学校老师告知了家长。我心中惴惴不安,如实向父亲承认了拿钱买零食的事实,并作好了挨顿暴揍的准备。出乎意料的,父亲并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是教育我偷东西是最不好的品质。父亲说:“从小偷针,长大偷天。你现在是小偷,在家里偷,以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在社会上偷,最终犯罪坐牢,遭世人唾弃。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改掉这个小偷小摸的坏毛病,这次就原谅你,如果再犯,我就不客气了!”事后,我才知道,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块钱。父亲的教诲,让我谨记绝不拿人一针一线,做一个洁身自好,品质高尚的人。父母也是非常的节俭,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零食,父母都舍不得吃,留给我们吃;遇上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总是教导我们要守规矩、懂礼貌,对长辈要尊称“您”,吃饭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能抢菜等等诸多礼节。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们逐步养成了勤俭节约、诚信守礼的良好品格。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榜样!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春夏之交,绿意盎然,捧读《中国家风》,百位名家从自身成长、教育、成材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家庭所沿袭的优良家风故事,犹如一阵阵清风,从心田吹进心海,将微波翻滚成浪涛,让原本敬畏家风的我更加肃然起敬,端正坐姿、心怀虔诚、用心品读、追根溯源才能不辜负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百位名家,出身各不相同,有农民、工人、书香门第等等家庭出身,沿着一脉相承的家风,父母辈言传身教,传给了他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的家风美德,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持之以恒,等到成年时,便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长成了家庭期望的模样,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刚正不阿,还能为周围人群带来福音,为社会输送养分,净化社会风气。

纵观古今,但凡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包括《中国家风》的所有作者,都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培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岳母刺字”,培育出了精忠报国英雄岳飞;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训》、《林则徐家风》的精髓,名垂青史,激励着一代代后人成就了一番番伟业,家业继世辉煌。正是因为家风的熏染,中国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回到书中故事,最为震撼的是,这些贤达人士,家风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共性,那便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良传统。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有了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有了记载,文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发展过程。历史延续至今,每一部经典的流传,每一种力量的延伸,每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通过文字。于是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有医衡凿壁借光、孙康应雪读书、苏秦悬梁刺股的读书典故,都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侧影,也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流传,学而优则仕的壮举铺设了了最为艰辛、公平、文明的路径。现如今,学习、教育已平民化,可腹有诗书气自华,翩翩君子,温文尔雅类气质的人还是为数不多。如果一个家庭,将读书放在首位,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我坚信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文明、知情达理、不急功近利的家庭。

我出生在农村,九十年代,家里一年收入仅能裹腹,可为了我们姐弟俩能多读书,跳农门,父母亲起早贪黑,日夜操劳,另谋营生供我们上学,记得上小学时,每学期开学一些时,我的学费才能凑齐交到学校,当时的我总感觉羞愧。待到我上中专时,为了凑齐七千元学费,父母亲变卖所有的家禽、农具和赚钱的农耕器械,还向亲戚借了几千元供我上学,直到我和弟弟参加工作,父母亲还在还帐,虽然负债前行,但父母一直认为他们是村里最有远见、最舍得为子女花钱读书的人。也有很多人说父母是在做傻事,可父母觉得他们做的事值得,时光是证明事物对否的最好法官,现在一些村民没有不称赞、羡慕他们的,我也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

参加工作、结婚后,我公公爹是一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再加上我的工作性质,也需要我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于是乎,工作之余,我爱上了看书,一日不见书和报,总觉得心里失落。哪怕不看,摸一摸书页,心里也甜蜜。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虽然隔着历史的长河,但我能感受诗人的心情和对书的挚爱。自从我的女儿记事起,我们就为她买各种各样的书,让她看。刚开始,她坐不住,总爱三心二意,她爷爷就反复教导她,教她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后来日积月累,她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我们家里搬新家时,一面墙的书柜,女儿的书占去了三分之二。如今,她已上高中,每次和她的交流中,她总能侃侃而谈,无论从知识面,还是对同一个问题探讨的深度,我已自愧不如。她是我的骄傲,我作为一个母亲,祝福她有一个美好前程,也对她的前程充满自信。我想,那份自信,可能与她爱看书有关吧。俗话说:财富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平安百世,我深信不疑。中国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阅读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人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逻辑关系,可真正能严以修身的思维和根基,还是处决于一个家庭文化水平的高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他说“家是最少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放大了就是当今社会风气,如同一粒蒲公英种子,它可随风飘散,无论在沃野,还是平原,它都可开花结子。可见家风与国风紧密相连。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小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石头换糖果,女孩同意了。交换前小男孩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起来了,剩余的都给了小女孩,小女孩则如实给了他所有的糖果。可晚上小男孩失眠了,他怀疑小女孩是不是也把最好的糖果藏起来了。这虽然是一个孩子间的故事,可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家风,如果一个家风善良诚信的家庭,一定会教育孩子诚信待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己心度人心,总失偏颇,成大事者,定有大格局,大德行。无疑,我们和一个人交往、共事,其实是在和一种家风共处。如果一个人能按孔子说的“一日一省吾身”来要求自己,一定能做一个让人相处舒服的人。

家和国,一大一小,一近一远,让我想宋朝诗人朱淑真《生查子》里的:“遥望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咫尺和天涯,家和国,也在咫尺之间。若每个人,每个家庭,把自己打理好了,把家庭治理好了,家风绵长,和谐幸福,个人价值一定能实现,国运一定昌盛,社会一定稳定,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阳明,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所以看书的时候,通过网上查询,我重点研究了一下,从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启下的一种传承。

王阳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曾经讲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独创,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行善即为善、行恶即为恶。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释虽非一家,但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天台宗释智圆对中庸倍为推崇,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

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做,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你现在就是圣贤。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

人生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去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的事不归你管,你也管理不了。

你感觉什么是好的,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

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

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总结自己的感受: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榆林销售公司地销管理部部长 王强)

读《中国家规》有感(二)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民静

简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说起家规,你的第一联想会是什么?比如我,一提及"家规"二字,条件反射般稍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的,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到哪应该怎么做,哪些千万不能做……紧接着,儿子那些厌恶至极的表情,立刻浮现眼前……肤浅的我,以为这些日复一日颠来覆去的唠叨就是家规。

直到最近,我静心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彻底颠覆我对家规的理解。全书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无一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风范及文化内涵。

孔子——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规庭训,被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秦时的孔鲋,面对惨无人道的"坟书",毅然舍家弃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时的谦让之举早已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佳话。长大后的他,因与兄长孔褒冒死收容被宦官迫害的张俭,又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门争死"的壮举,以此实现家规中"君子喻于义"的叮嘱……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当时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今天同样适用。这道义,于公,是工作环境下人人都需共同尊守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于私,是家庭熏陶下人人都该被从小灌输的个人秉性、行为操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是说儿时的性格会影响其一生。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受教育受礼训的初始殿堂,终究是生他养他的家宅大院。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的传承。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必定是从小受教于优良家风,成年后又被党风党纪优化提高。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家规家训家风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目惊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好家规家训,就一定要从传统正气之风中汲取滋养廉洁奉公的正能量,将邪恶之污浊,在萌芽之初就狠狠消灭。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的后代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一个人走的再远,最初的能量无不来自家庭。让淳朴之风轻抚面颊,让正义之风陶冶情操,让和谐之风净化心灵!到那天,社会怎能不美好?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家风》读后感

最近,有一个词语长时间占据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列——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更深层次的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圣火之所以千古未绝,可以说"教化"功不可没,而在"教化"中,"家教"又居功至伟。可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风又该走向何方呢?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了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简朴家风入生活》阐述了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描绘了勤劳善良、诚实待人的作风,《父亲的遗言》传达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态度……书中有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思想都另我获益匪浅,而文字背后的情感支撑,更是触动我内心深处日渐淡去的成长记忆。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体系,但是他们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培养,更是在日常言行中严格教育,注重对正确"三观"的培育,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哥哥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哥哥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哥哥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这时,父亲又板起面孔,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它后面还有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当时看的什么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身影,却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这与父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我的读书信念是分不开的。

除了家庭教育,家风还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促进国家发展的神奇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融入我们血脉里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转;反之,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不纯正、不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一定会尔虞我诈、戾气横生,继而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根本基因。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

作者:刘哲然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静海供电分公司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中国家规》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通过讲述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通过有形的规范,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化验中心也是一个大家庭,也需要有自己的家规、家风。曾记得在这个大家庭组建后不久,召集全体化验家庭成员进行过专题讨论:我们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团队?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大家公认“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是对化验分析的工作要求,“科学严谨”是化验分析者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团结包容”强调化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将“公正准确、高效及时、科学严谨、团结包容”作为团队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要形成的家风。

家风是无形的,需要有家规、家训有形的约束,需要有一个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对分析人员而言,化验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是规矩,执行的分析标准更是分析的“规”和“矩”。石油产品试验多为条件性试验,固定的试验条件、标准的试剂、量具、仪器等,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按照试验方法标准,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精心操作,坚持方法标准,才能拷贝不走样,才能控制分析误差,保证分析数据经得起第三方的核查。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规矩意识和执行意识,只有能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那我们的工作才能不简单!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中存在的分析数据偏差、执行力软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规矩”有关。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孟老夫子的这一经典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所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如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他告诉我们,要想进步,就是要时常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这些对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很实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心态决定能力,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主动进取的意识与态度,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事物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日积月累,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延于行。

读《中国国家地理》有感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零零后去创造哦!丁峤枫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实验小学

读《中国家规》有感:父亲的家规


读《中国家规》有感:父亲的家规

佘振琼

最近阅读了纪检部门推荐的《中国家规》,感受了中国历史上50名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想起了已经离开我四年的父亲,想起了普通父亲的寻常家规。

家规一:

不贪不占不偷懒。我的老家在松滋南海一个偏僻的乡村。1999年7月,我大学毕业,招考到乡镇工作,父亲深感荣耀,我偶尔对工作和生活有微词,不安于现状,父亲说不出太多的道理,只是经常教训:在单位就要服管,不能偷懒。2005年,我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父亲担心我利用职务之便占便宜,经常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搞不得。有一次,听邻居说在医院被索贿200元,念叨了很长时间,诅咒这样的医生没有好下场,并叮嘱我:“你可要不贪不占呀!"

家规二:

信守承诺不失言。记得六七岁左右,父亲规定不准在菜园摘生黄瓜吃,当时农村物资缺乏,为了解馋,我终于忍不住在菜园偷吃,还没吃完就被父亲发现了,罚我跪在堂屋看了半天的“中堂画”。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父亲当时小题大作,后来才听说,农村有习俗,认为女孩子吃了生黄瓜会得怪病。父亲罚我,不仅是因为我偷吃,更是关注我的健康。记忆中,父亲曾承诺我:无论多忙,都会接送我上学;无论多苦,都会供我上完大学。我的头脑中一直都有这样的画面:父亲冒雨骑着嘉陵摩托,白发在风中拖曳,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送我、接我......

家规三:

孝敬长辈不吝啬。我的奶奶常年多病,只有父亲一个儿子,父亲无微不至照顾她40多年,保障了奶奶在农村的基本生活。父亲是奶奶心中的山,是奶奶晚年生活的最大依靠,父亲去世后十天,奶奶伤心过度才离开人世。现在,很多人依然把养老当作负担,我身边的亲戚和朋友,偶有说起兄弟姐妺间的养老纠纷,我经常把父亲作典范,实践证明,只要有孝心,一个子女完全能够养活一个老人,不需要摊任务,全凭责任和感情。

家规四:

尊重他人不添堵。打我记事起,父亲就要求我们:盛饭时锅盖要轻拿轻放、晚上关门要没有声响、和人说话时不要大声嚷嚷........他甚至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换位思考,不麻烦人。父亲在世时,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他做,父亲每天晚上洗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好晾好自己的衣服。母亲在饭来张口的蜜罐中泡了接近40年,经常成为姐姐和我茶余饭后的取乐对象,羡慕她命好,鼓励她继续开心生活。

我已为人父母15年,一直在引导子女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探索着,细细回想,却有诸多地方不如我的父亲。我愿意多次诵读《中国家规》,怀念父亲、教育子女。

读《中国家规》有感:家风的魅力


家风的魅力

——读《中国家规》有感

一段时间以来,公司纪委组织开展了以“旗帜鲜明讲政治,身体力行作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在此期间,笔者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今年5月份,设备安装分公司党委集中组织观看了《法治中国》警示教育专题片,从剧中这些小官巨贪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一人当官,全家腐败,首先从自己烂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把公权力私有化,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无数腐败案例警醒、告诫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绷紧家风建设这根弦,始终守好优良家风这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屏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想事干事前面,从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一直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把正方向、守住底线。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要时刻约束家人亲属,在小是小非面前也应该讲规矩守底线;教育激励家人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谨慎处事、宽厚待人,形成家风正、家人廉的浓厚氛围。 认真读完《中国家规》这本书,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我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培育廉洁正能量。

作者:设备安装分公司党委书记 高珉

话说家风——读《中国家风》有感


话说家风 ——读《中国家风》有感

作者:刘裴然(石化码头公司)

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渐扭转消解。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书中作品类别众多,质量上乘,或感情真挚、见解深刻,或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在瞬息灵动中感悟人生真谛,在上下求索中体会思想精华,为中国家风提供了生动的文字材料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书中用很多故事诠释了"家风"这个词的内涵。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历史传承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但是他们的家风教育就隐藏在日常言行中,看似平淡,却带有朴素的哲理,让我得到了良好的熏陶。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弟弟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弟弟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弟弟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父亲接着说:"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我现在早已知道这几句话来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但是父亲说话时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每当我玩儿心大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给我继续认真学习的信念和勇气。

我想,与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良好的家风,确确实实是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有时候,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种家风的传承。先贤们对家风的建设尤为重视,陆游写了大约一百多首教育儿女的诗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关乎国家兴亡和家风传承的生命绝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被后世竞相传唱。老舍也曾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也都成为了现代人家风教育学习的典范。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的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本原因。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汇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巨龙的腾飞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乐陵站-李晶晶

最近公司组织开展“遨游书海”读书活动,正好我也想读点什么,好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好的知道日常行为。通过推荐,我细细品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晴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的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林,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淳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或是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们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互相尊重;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占有贪欲之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玩的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勤俭节约,碗里的饭必须要吃完等。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不好的家风必然导致家庭的不幸。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游泳的人才。

我认为,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尤其是公司的中坚力量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

因此,家风与政风需要互相滋养、互相校正。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党员干部需要认识到家风建设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建设得好不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家风之基在于正。“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好的家风,无关乎财富多少,而在于知礼仪、惜道德、守底线。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焦裕禄教育家人不搞特殊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利观,影响世人传承至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拥有着优良的家风,薪火相传,才能影响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梁启超的家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的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满门传香的背后,是梁家感人至深、令人钦佩的家教家风。在1910年至1925年间,梁启超把思成、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共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的慈父,又是导师、密友。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建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宗师。

看完梁启超的家规,我感触颇深,2016年的年初,经过事改企,我成为了一名齐鲁交通人,刚开始我认为到了企业工作起来会很轻松,没有压力,然后发现其实工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领导的指导、同事们的帮助,现在工作也基本进入轨道。现在分公司也在开展读一本好书—“遨游书海”活动,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汲取书中的知识,以点带面,通过每一个人影响整个家庭,然后影响社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通过家风树立正确的三观、家训家规来约束自身,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好,集团也会日益壮大,实现企业的伟大目标。

今后,我将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

读《呐喊》有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读《呐喊》有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在《呐喊》里表达出的对那时人们的一种情感。久闻鲁迅,总是跟随着老师在教科书上从文章里的字字句句去挖掘其中的内涵。这一次,脱离教科书,脱离老师去真真切切地感受鲁迅。趁着国庆假我翻出了书,就坐在地上,看着天色变暗,大雨倾盆。

《孔乙己》是初中学过的一篇文章,记得那时印象最深的便是解读排这个字,说着文章如何解释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人情麻木,处处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人的毒害。如今重温此文,却被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教我写字而打动。文中的孔乙己,怕生来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吧,但如今却造就了这样的性格。原本一支歪歪的凤竹,被风雪吹倒了一边不觉可惜,但原本一支挺立的、坚韧的竹子,被打落的不成样子,才会让人觉得不甚怜悯。孔乙己大概就是后者,他不幸的命运,也许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从他的出身,从他所处的环境,死了吧,也只是一时的笑谈。

人血馒头是早已听说过的,白白的松软的馒头上,淅沥地淋着一层新鲜的血,还冒着气,不知是馒头的热乎蒸汽还是什么。读了《药》,文中的新鲜的血是从革命者的身上取来的,大概可笑,真正的救世主不被敬重,其血更是为人拿来用作迷信,岂是愚昧、不争二词能够概括尽的。华老栓一家的命运也在警示着我们,无知只会让人走向黑暗的深渊,只有奴性的思想被彻底删除,革命被人们所接受,我们才会迎来新的胜利。

《呐喊》里的故事让人反思,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走在超出时代道路上的鲁迅,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活在当下,去用手术刀割开整个时代的躯壳,把血淋淋的内脏拿出来摆在我们面前。他似乎站在山顶,眺望着前方的奔腾活跃的海,凝视着后面东倒西歪的树林,(读后感)或许还会有更远方,和平安宁,也大概是因为他看到了这样的远方,所以才选择解剖现在,唤醒人们去追逐那一片海。

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鲁迅的书,大概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年少时的一怕背课文,二怕写作业,三怕周树人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个世界更深的思考,是少一点愤怒,多一点宽容,是少一点失望,多一些力量。如果能借助鲁迅看到那些终极问题的一些轮廓,或多或少,哪怕只是惊鸿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天依然黑,雨却慢慢停了,天黑之后也有黎明吧,要何时乐其幸,敬其争呢?

读《中国现代诗选之新月诗》有感


读《中国现代诗选之新月诗》有感

石泉

昨夜读现代诗选,读李金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刘半农、沈尹默等人诗作;颇有感想,因小记。

所谓新月派者,乃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诗之滥觞,其诗句触觉细腻,讲求具象中寓抽象,模糊中寓具体,似有所指,而又似非,朦朦胧胧,悠悠幽幽;古者李义山之诗,常冠以“无题”,可拟儿女情怀,可追家国之情,虽皆不言尽,然言未尽而意已至,全在读者之心灵碰撞,有懵懂未知处,往往多年之后回味,竟觉穿透衣冠,穿透腠理肌肤,直入心灵深处,不觉击掌拍栏,叹为绝唱也。白石老人亦谓,学画之道,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谓取其精神、弃其形体凡身而已。东坡论书,亦谓“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亦以脱凡胎、入真性之意也。由此上溯至佛家,其酒肉穿肠、佛祖亦可心留者,以心底有佛,慈悲在骨,故可超然物外矣。

余大学时颇喜新诗,曾找书籍阅读、记录甚或访做;此番重读,颇有如见故人之感。譬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是那水莲花不胜微风的娇羞”,乃忆王君俊松模仿某人广播,以山东话朗诵该诗,彼时捧腹大笑之情景;又忆大学时,读某君所写之诗“是我从中走过/偶见你如月的起落/而你傍晚的身影/已入我心的涟波”,彼时颇为击赏,觉美人淡淡,心情淡淡,而又以此淡淡剪影,送出甚为融融之暖意,情境颇为隽永;现思来,其所贵者,亦在“意象”也,以淡月之起落,状美人来去之疏影,其所刻画之情景,可闭目意会,不可具象言说,仿佛乃是印象手法之妙罢。

彼时所喜欢之诗句,有何其芳“不敢入诗的,来入梦/梦是一条丝/连接那/不可能的相逢”,寥寥数字,直骚心中痒处,说出心中万千言语,无处不爽利。而读克里斯蒂娜的《歌》,“让青草把我覆盖/再撒上雨珠露滴/你愿记得就记得/你愿忘记就忘记”,“我将在薄暮中做梦——/这薄暮不升也不降/也许我将记得/也许我将会相忘”,与徐志摩“你也许还记得我/最好是忘掉”之心乱如麻、欲说还休、难舍难离却又故作潇洒之状相比,克里斯蒂娜该是达观、决断的,其与情人之诀别,更多的是自由、洒脱之境。又有“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小路”,颇为警思,耐人寻味;

而余颇喜“有终岁的沉默/ 才有轰天的绝响”、“慷慨赴死是烈士悲歌的美丽/绝处逢生才是强者所追求的真谛”之类,颇类警句格言,余甚喜其慷慨激昂之状。大学同舍之杨君小伟,于此数诗,推崇而吟诵,彼时余虽亦喜新诗,然最醉心者,乃是宋词、唐诗,每有感有思之时,辄以入词;而杨君颇善做新诗,书法亦甚佳,所幸同室四载,日常之中,颇有所学处。而毕业之时作别,于今已20年矣,虽频有信息,然亦颇感慨。

工作之余,楼下悠悠散步片刻,目光所及,乃见一片荒园、草盛,椰树叶垂如剑,枝干圆伸,紧拢欲崩,不觉思及黑人惰怠、社会闲散、国家荒芜之状,因凑如下小诗《荒园》:

荒园

草油油葳蕤、藤蔓如掣

荒芜地认真着

认真地荒芜着

椰树

叶婆娑披洒、低垂似钺

嚣张地支愣着

支愣地嚣张着

黑人

乐呵呵兜转、悠悠懈懈

悠闲地忙碌着

忙碌地悠闲者

绅士

国会山大战、讨要人权

吵闹地严肃着

严肃地吵闹着

国家

荒园一样的、藤蔓如掣

荒芜地认真着

认真地荒芜着

读《现代爸爸》有感


一本超级暖心的爸爸经

——读《现代爸爸》有感

文/长沙-2宝妈

自从为人父母以后,家里的育儿书就一直在递增,但认真读书的一般都是妈妈,爸爸很少参与,理由多多,不爱看书,都是写给妈妈看的,没时间,妈妈学会就好啦…

这次看到林老的《现代爸爸》,一本超级暖心的爸爸经,也让我重新解读了爸爸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所以把书送给爸爸,请他好好读读。任重道远的爸爸“读”了几天后,告诉我感触很深,很多都是他的心声,可是,这个写字的活儿,还是得我来…

家有一儿一女,特别认同林老在《怎样做个好爸爸》讲稿中提到的几点,其实同样也使用于怎么当一个好妈妈。于是我把这篇讲稿重点标记,和爸爸一起在晚上共读。

于我们而言,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对孩子发脾气,这个确实很有难度。每每都是下定决心,想要和风细雨的解决问题,坏脾气却总是轻易的被挑起,尤其是暑假期间,最近流行的:放假了,和娃儿的战争即将开始,时而母慈子孝,连搂带抱!时而鸡飞狗跳,乌嗷喊叫!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就削!我们给孩子的爱,就像是“新贵妃醉酒”里的那句:爱恨就在一瞬间, 活生生就是我家的写照啊,尤其是我,绝对的“变脸高手”。读到这里,我和爸爸约定,我们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对方的语气不对,另一方有义务有责任马上暗地里提醒,或者转换话题。

禁止的同时,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指引,这也是我的误区,林老真的是给我们好好提了个醒,有时候觉得孩子不够自信,还在想各种方法怎么提高自信心,没想到其实根源就是在自己身上啊。学会说话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真是非常重要,这点,妈妈提醒爸爸更加要注意。因为很多时候爸爸代表了权威,爸爸的命令很直接,孩子下意识的就接受了,而后习惯了被指令,而不是自主的做事情,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间的吵架,不要看得太严重。我家哥哥爱吵,妹妹爱闹,一言不合就会吵架,两人一起玩,基本是以哥哥无辜,妹妹大哭结束。每每此时,我习惯性的各打50大板,于是哥哥不服,妹妹也更伤心。后来就是冷处理,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对于一般的小打小闹还是有效果,经常闹着闹着就哭了,然后哭着哭着又笑了。但有时候比较严重的争端,林老的方法就很值得效仿了,而且感觉吵架打架也还是一件好事呀,可以慢慢学习如何与人善意的开开玩笑,融侨的相处,从这个角度看,爸爸妈妈处理兄妹间的争端就会淡定很多了,相信我们的好心态也能让兄妹俩感受到父母对彼此的关系吧。

感谢林老,感谢新阅读,让我有机会拜读《现代爸爸》,也会继续和爸爸一起再认真的共读,当快乐的爸爸和妈妈,养育和教育快乐的哥哥和妹妹。

相信《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其源》有感3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红与黑有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