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最美的告别读后感 > 地图 > 最美的告别读后感

最美的告别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最美的音乐史》读后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美的音乐史》读后有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最美的音乐史》读后有感

吕大君

《最美的音乐史》内容概要:本书讲述的音乐史,完全是用另外一种方式。作者在讲故事,从古老的童话和传说,直到我们今天的音乐逸事。从最早的骨笛吹奏者,到游吟诗人,从巴赫、莫扎特、门德尔松,到马勒、凯奇、古尔德以及“摇滚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最美的音乐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我的艺术之旅始于自幼对音乐、绘画的爱好,直到八年前考入中央美院,才开始真正踏上艺术的探索之路,愿用读书、摄影、绘画、以及我现在的艺术教学和设计创作工作填满余生,透过这些经典的艺术图书带给我的视觉火花、创作灵感和内心激荡陶冶自己,提高创作和教学水平,从图文并茂的数码单反摄影圣经学习摄影,追求瞬间的感动到?藤的设计整理魔术,从早已远去的吉他琴声到博物馆中穿越时空的画作,从大荧幕上的升降镜头到古代瓷器晶莹的釉面,这些经典艺术书和艺术入门教程让艺术走向大众,成为艺术和学生、公众沟通的桥梁,我愿分享经过我阅读和教学实践所总结出的最经典的25本文化艺术图书收藏,让艺术感动你,打动你……

最美的音乐史-从巴赫到“摇滚之王”普雷斯利的故事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书中故事趣味性好,了解了很多音乐故事,关于音乐和音乐家,读起来很轻松不枯燥,乐趣喜爱的方式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音乐是令人愉悦,陶冶情操,缓解压力的,音乐有很多分类和形式,不专业,只是了解一点常见的,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呀,现在有流行音乐,民族,美声等吧,但那是音乐知识了,似乎音乐专业研究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这本书不同的是,大家都可以读,轻松没有压力的读,并且越读越有兴趣。其实真是,可能每个作品,包括音乐作品,都有着背景,主人公,故事,感想,思想。都是作者的精华展示,都能给大家一种东西,或者力量,或者轻松,或者放飞心绪,有人喜欢这明星的歌曲,有人喜欢那明星的歌曲,有时听这个人的,有时听那人的,都很好的。音乐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存在具体的形式,通过唱片,乐器,表演者,场地演奏出来,主要是通过声音表达给大家,同时配以灯光,造型,服饰,特定环境表达。讲述自己的故事,陶冶大家情操,缓解生活压力,丰富生活内容。其实音乐无处不在,街上,商场,餐厅。难以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得多磨单调,就像人们都穿灰色的衣服,可能会缺失太多内容,缩小人们生活空间……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一)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已看完,也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过了意见。感慨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很多东西都没有提笔写出来。

全书由文字2020、图片、谱例组成。第一至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音乐史实作了系统的梳理。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

这次看中国音乐史,在人名与作品上,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明白, 一边看,一边觉得对近百年的音乐家一一有了个梳理,觉得:哦,原来以前一直唱的《飞飞曲》是黎锦晖写的儿童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由于这次对历史背景、对剧情有了了解,觉得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有用。

我对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和方法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一直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以后的每一页书,真的就验证了我的疑问。由于他的写作方法是:先略写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概况,再单独的写一个一个的音乐家,而每一个音乐家则是由生卒年、主要作品、代表作分析、谱例四部分组成。这样的写法在写久远一些的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都已作古,作品也少,不会出现跨时间段的问题;但是在写《和平颂歌》一章时,他写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那些作曲家大多现在还健在,并且在各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此时还按那种方法写则会有时间段的交叉,冲淡了各时期的音乐的特点。劫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很好的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的音乐现象,可是,由于作者是孤立的写作曲者,于是将劫夫的语录歌等又作了很详细地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可是这一部分是应该放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的。从篇幅上看,《和平颂歌》时代的音乐状况,只有九页的篇幅,但劫夫一人的介绍就有十页。其实,普遍的音乐状况是作者应该重点加以分析、概括、总结,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给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相当的篇幅,涉及到很多领域,对展示音乐发展的全貌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二)

音乐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

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着。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三)

这部着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这部着作按历史时期分八章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在远古时期一章中,主要介绍了远古时期的音乐考古资料、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引用翔实考古史料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关于音乐起源的问题。在剩下的七章中,内容上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分别介绍各,转自[星论文网]个时期的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音乐机构、乐器的发展、乐律学、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思想。

二、引用详实的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引用详实的史料是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以往的音乐史教材中,更多呈现的是作者的叙述性文字2020,引用的史料较少,在这部书中,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来论证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每一个观点,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对知识点更好的把握。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音乐考古的图像资料以及乐谱资料,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三、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在此书中,作者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来验证音乐史的每一个问题,大胆的对以往的音乐史观点提出质疑,并呈现了自己的观点。如在第一章远古时期中,关于中国音乐起源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者把音乐起源归结为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而作者认为新的研究应该把艺术的起源与人的起源结合起来,需要把音乐的起源放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这是根据已发现的中国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及可参考的历史音乐传说对中国音乐起源问题做出的探讨性的看法,更具有说服力,更接近中国音乐起源的现实。在如关于商汤时着名的乐舞《大濩》,在传统的教材中,一般认为这部乐舞是歌颂商汤率领命中推翻夏桀功绩的乐舞,但是作者根据甲骨文中的资料以及商族起源的历史传说,认为《大濩》并非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说,是一部歌颂商汤的乐舞。而是一部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四、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作者对于问题的探讨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对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作者首先列举有关该问题的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史料给予论证,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详实的史料依据,使读者感受到理论来源地科学性与真实性。对于一些结果并不明确的问题,作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在文章中指出该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五、与时俱进、视野开阔

作者在以往音乐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在乐律学方面,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理论、古琴纯律问题、宋代燕乐调的变迁,元曲六宫十一调、明代的九宫等,对以往的乐律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另外,书中涉及到了音乐史料、乐律学、古谱、音乐考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六、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治学精神

书中丰富的史料的引用以及对问题的探讨,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也折射了作者从事研究的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工作精神,为音乐史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音乐史学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对于问题的把握,不仅要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论依据,论据必须要充分,并且有说服力。对于问题的探讨,要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并做到对问题的深度把握,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尽到一个音乐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下面是为您带来的《西方音乐史》读后感,希望您喜欢!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

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

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

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

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

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800字2024汇总12篇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范文一

西方音乐史是人类重要的音乐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的音乐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思索。我国许多的学者投入了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探索与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西方音乐史的巨着。回顾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它是由资料的搜集和故事的整理开始的。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元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书中对西方音乐史划分了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二十世纪现代时期。我将认真对这本书进行学习和研究。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范文二

音乐史读后感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着。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800字


【第1篇】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 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第2篇】

在这些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西方音乐的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列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还了解到了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在没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失败和耻辱,直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我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五线谱的前身是生产于8世纪的纽姆谱,大约在10世纪,音乐理论侬、作曲家、僧侣圭多发明了四线谱。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创作了有量记谱法,到15世纪时,线谱才渐渐定型为五线谱,由引产生了五线谱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五线谱的历史也算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我学到了和种音乐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了解到了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我学习到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并产生了大型声乐套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轩具有代表性音乐家,像歌剧之国的意大利,法国、德国,也见识到了器乐的发展。

古曲主义时期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在学习钢琴弹奏时,我多数是接触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伟大的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外,歌剧和器乐随着三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产生了一种新器乐体形——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是这一时期的标题音乐,由产生到完整并拓展让我更了解到了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并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时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部分并有自己的新创作,标题音乐就是一个新创作,并且把交响曲摆脱了由原来的四乐章结构,创作出了五乐章交响曲,这并没有使音乐繁琐,而是使音乐更加地完整和生动,加上标题音乐,更能使音乐欣赏者们了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让音乐更加容易融入欣赏者的思想和总识。

【第3篇】

在此期间我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大致地听了一个大略,之后对此三人有如下的感受。

对于巴赫,首先他是一个对先人的集大成者,并且可以看做是一个鼻祖型的人物,西方古典乐在他之后得到壮大,而巴赫打下了一个根基。

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我听到了几段比较熟悉的旋律,其中一段是在赵晓生老师课堂上听到的,巴赫对于音乐的热爱是深沉而严肃的,掺有宗教式的虔诚。而他不惜花精力来谱教学用的曲子,这本身似乎就昭示着,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之后的古典乐起到一个承启的作用。

对于莫扎特,首先他是一个天才,他本身对于音乐的天赋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一,在他的音乐中似乎听不到任何的不和谐,换一句话也可以夸张地这样说,听过莫扎特的曲子之后,再听其他作曲者感觉到的都是不和谐。

这种和谐无论是在《长笛协奏曲》,《费加罗婚礼序曲》,《圣诗》,《土尔其进行曲》,还是在《摇篮曲》,你都可以安静地听到。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仿佛就是在欣赏一件绝美的艺术品,他不会让你感到忧虑,暴躁和狂野。

对于贝多芬,首先他是一位王者,一方面在音乐上他不屑于其他人甚至王室贵族的非议,一方面在命运上他对于双耳失聪的命运顽强抗争,贝多芬曾经想过自杀,但他活了下来,并仍以贝多芬特有的意志力,创造了晚期最为卓越的几部交响乐。那是雄浑,是闪电,是非洲大草原上风驰电掣的雄狮,是光与热的集合,奏鸣!

对于音乐本身的和谐与结构追求,我认为自有公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而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至今仍被大众所称颂,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意志与精神,而非纯粹的音乐。谁在命运的面前又敢如贝多芬一般奋起反击呢?力量,是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所以软弱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欣赏不了贝多芬的音乐。

简述了以上三位作曲家之后,这本书是以教科书的姿态,来统观全局,所以它不会有所侧重的详述任何一位作曲家。好处之一是你可以尽量不带偏见地体会西方音乐的发展,然而其中还是掺杂了大量的人名,没有办法,人的历史就是由历史的人来逐一立体式的构成的,我们只能从中窥知一二,以点带面。

《灵魂最美的音乐》读后感


在一个晚上,我看了《灵魂最美的音乐》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善良的寓言。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给仇人的面包。它说了一九四一年十月的一天,德国战俘组成的长队在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了莫斯科城。大批的人们挤得风雨不透,都想看看那些战俘。有的人却瞪着愤怒的眼睛,原来,那些人的亲人被捉去当兵了,话多人受了伤,有的还死了!些时,战俘们已经来到了人们的面前。面对着激怒的人群,战俘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恐惧和惊慌,不知如何是好。人们咬牙切齿,说什么我报仇的时候到了,们们快去上天国呀等等。这时,一个中年妇女冲到一个失去手脚的重伤号面前,举拳就要打,突然,妇女感到心头一陈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兵的脸上,她仿佛看见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妇女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半块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兵面前。伤兵起初不敢接过,后来是妇女硬塞到手里才狼吞虎咽起来。妇女看到他饿成这个样子,失声痛哭起来。整条大街死一般的沉默。终于,人们清醒过来了。他们拿出各种各样的食品,向战俘们走去… …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会原谅曾经犯过错或伤害过我们的人并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但是善良可以帮我们做到,宽恕别人也是一种善良。我要做个善良的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你,能做得到吗?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4000字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4000字 读完刘再生先生著述的600多页的《中国音乐史简述》,对我们冲击力最大的是转引杨荫浏教授的一句话:全部的中国音乐史,可以说是一部民间音乐的发展史。其中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包含着对于一部分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
杨荫浏先生的话分量很重,因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曾用30多年时间和毕生心血编著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行内公认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
然而不禁要问:世界其他文明均是掌握着最大社会资源的宫廷或教廷引领着音乐史的发展,为何中国反常?
再次打开书卷品读,中国音乐在其发端处就有特异的顶层设计,把音乐的功能定位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安邦治国之本。这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绝无仅有。
据《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传说在舜帝的时候,舜就命令一位音乐人夔,调制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音乐,求得神人以和、天下大服。由此可见,中国音乐的功能真可谓了不得,能够让神与人都和谐起来!舜本人也创作了一部音乐作品,名为《箫韶九成》,就是让后来的孔子听了其感官之欲被净化得三月不知肉味的那个韶乐,据传说,奏完九段之后,竟然把凤凰都吸引来了!
据此,到了周代,周公把礼和乐打包,制礼作乐,当做治国之本。礼,就是要遵循的人神关系、人际关系的种种礼节,即规定所有人的行为规范。乐,就是音乐与舞蹈。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周公认为,乐舞能治国安民,能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礼),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周代为此专门设置了乐官,成了一种制度。这样,音乐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后来的孔孟,根据周代的礼乐制度,创建了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行使了两千多年。因此,中国自诩为礼乐之邦,或礼仪之邦。
相比之下,各大文明发端期的音乐,都是为了颂神敬神,或为了显示王权之威,从不认为有治国的能耐。古希腊的酒神节音乐就更人本了,只是为了让妇女们在规定的几天内释放被严厉压抑的本我,后来衍生出了合唱与悲剧。
按理说,中国的王室雅乐定位如此之高,更应该成为音乐史发展的核动力。
不,适得其反。
上升为治国之本的中国雅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宫廷仪礼、军事大典等典礼的音乐歌舞),为获得震慑效应,萌生两个追求。一是求规模,二是求分贝量(响度)。百人、乃至千人,演奏同一个旋律,发出响遏行云的巨响,那场景那气势确实慑人心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击缶场景管窥一斑。
这个安邦治国的国家雅乐,由此衍生出三个音乐上的负面发展效应。其一,声势浩大的单声部演奏与歌唱,虽然有滥竽充数的小小瑕疵,但是,它让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效果毫无疑义是伟大的。这个伟大,恰恰消解了发展多声部的动机,中国雅乐就永远停留在没有纵向织体的单旋律水平上。其二,国家雅乐追求振聋发聩,就要奏出高分贝的乐器,于是花样繁多的鼓及其他打击器、大型编钟、笙管吹奏乐器等就应运而生了,而音量小的弦乐器琴瑟等就被边缘化。入不了国家乐队的琴瑟,只好在骚人墨客书房里独自抒发情怀。他们望月听风独吟了千年,其演奏技巧没有制度性积累传承的机制,自生自灭,可谓发育不良。自宋以后,从北方传入拉弦乐器胡琴,也只是进入民间乐队。中国没有发展出如西方那样声部丰富的倍大、大、中、小提琴弦乐系列乐器,可能与此相关。其三,国家雅乐在西周就定型为六代之乐(祭天神的《云门大卷》,祭地神的《大咸》,祭四望的《九韶》,祭山川的《大夏》,祭先妣的《大濩》,祭先祖的《大武》等),成了千古格式,以后各代的雅乐,都是法先王,至多作一点添加与微调(如唐代)。这种程式化,扼杀了音乐旋律与结构的创新。
听觉震撼、视觉缤纷的国家雅乐,强调安邦治国,成为一个固化了的单薄的伟大,反倒失去了引领中国音乐不断创新发展的功能,没有能带领中国音乐进化出逐渐丰富、复杂的音乐表现范式。它到唐代达到顶峰,加进了西域传来的乐器与音乐元素。宋代因皇帝审美情趣漂移到书画之上而开始式微。元代外族入侵而中断。明清时期成了程式化的祭祀与显示皇权的套路,清代拟制的古代雅乐更是弄虚作假(某些乐器只是个摆设),到此更是泯灭了灵性与生趣。
横看西方,其国家层级音乐却在引领出另一番风光。在千年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所谓黑暗时期,音乐却独放异彩。格里高利教皇关于信徒们要集体颂唱圣歌的顶层设计,开创出了多声部的唱诗班宗教音乐。接着世俗王权主导的18世纪以后的宫廷音乐,造就了复调的巴洛克音乐,以及建构出和声功能体系的古典主义交响乐国家层面的音乐成为音乐发展史的主动力。
在中国音乐史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创建专业音乐家(作曲家)队伍。
周代开始的乐官,负责编排创作国家雅乐,有点专业音乐家的味道。但很快就把雅乐定型为六代之乐,那么,国家层面的音乐不孵化专业作曲家。
在独自弹琴的风雅之士中,倒是创作过一些琴曲,供自己弹奏抒情言志。如,传说俞伯牙创作了《高山》、《流水》、《水仙操》,孔子创作了《陬操》,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阮籍创作了《酒狂》,等等。然而,文人们的创作完全出自内需,没有西方教皇、国王、公爵等发出的荣耀还获利的订单激励,造就不出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那样的专业音乐家。
在隋代,有位杰出的以音乐为终身之业的音乐家万宝常,但是他的身份是低贱的乐户。其成就虽可与师旷、俞伯牙相提并论,但最后活活饿死。临终时,他悲愤地将自己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全部付诸一炬。从北魏开始,中国就确立了乐籍制度,纳入这个制度下的乐户,便是贱民,终身为宫廷、官府、军旅、庙宇提供音乐服务。这便是中国卑贱的专业音乐家。
南宋有位音节文采,并冠一时的词人、音乐家姜夔,一生没做官,也没有别的职业,就是弄音乐,有《白石道人歌曲》四卷传世。他不是乐户的专业作曲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接到皇室或社会的订单而作曲,都是自己的精神需求。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曾将自己的作品呈献给朝廷,却石沉大海无人理睬。他一生漂泊,困苦病死后要靠朋友解囊才能入土为安。
一个国家,没有不断接受到订单、可自由创作的专业音乐家队伍,就不可能在竞争中不断精进与升级。
中国的宗教音乐发育不良。(读后感)
中国的道教、佛教,从没有主掌天主教那样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权力,一向都是皇帝的附庸。此外,也没有天主教格里高利教皇那样让信徒唱圣歌颂神的设计。因此,无论道教音乐还是佛教音乐,都只是为了配合做法事,由道士、和尚四处云游搜集来一些民间音乐乐曲,有时因为少数高人当上帝师,还能搜集到一点宫廷雅乐片段,编了些简陋的法事音乐。其器乐部分大都是打击乐器加吹管乐器,声乐部分是神职人员无技巧的诵经吟唱。在唐代,佛教为向庶民大众弘法,曾发展出变文的说唱音乐,把印度的梵呗音乐引进了说唱。但是,在唐武宗灭佛后就消亡了。
百年如此,千年还是如此,并没有发育成高端的圣乐。
然而,通观8千年(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用丹顶鹤尺骨做的七孔骨笛距今有8、9千年)中国音乐史,中国的民间音乐非常具有活性、活力。
孔子集西周初至春秋末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汇编成了300篇的《诗经》,其中称为风的民歌,就占了160篇。民歌可不管音乐治国,如朱熹所说,这些歌曲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也。言己情(艺术的根基)的民歌,就从这里浩浩荡荡发祥了。
从《诗经》的风,到秦声与楚歌;到汉代的民间说唱俑;到魏晋的歌舞戏、参军戏;到唐的乐府之相和歌;到唐宋的百戏之乐;到宋代词人例如柳永以民间音调和市井俗乐填词咏唱,宋代以《月儿弯弯照九州》为代表的山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城市广场演出的鼓子词、诸宫调、傀儡影戏、唱赚等伎艺说唱音乐;到宋代的杂剧与南戏;到元代繁荣的杂剧;到明清流行的民歌和小曲、弹词大鼓等民间说唱音乐,以及由元杂剧发展出的300多种地方戏曲由此可见,中国的民间音乐充满灵性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越来越高端的音乐样式。
杨荫浏所言极是,民间音乐的确是中国音乐史的主角。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音乐认知: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如果没有毕达哥拉斯用数学方法,算出两个同时发出的声音其谐和程度与两者弦长之比的单纯度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其后就不可能有音程、对位、复调、和声等音乐织体理论的诞生。
中国古人也曾用数学方法解过音律。
根据《管子地员篇》,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名相兼乐人管仲,就用数学的三分损益法算出了五声音阶。这比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早一百多年。所谓三分损益法是按如下的方法运算的。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就是将空弦加长三分之一,就得到下方的纯四度音。然后再三分损一,即减去加长弦的三分之一,就可求得上方的纯5度音。再用同样的往返交替的方法进行三分加益及三分损一生律四次,就能求得五声音阶各个音的弦长度。再继续推算,就生出12律。这些律法都用在制造编钟等乐器上了,对于器乐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第二个数学音乐大成就创立者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1536-1611)。他首创在算盘上开方的方法。接着,他用开2次方和开3次方的运算方法,求得了12平均律(他称之为《新法密律》)。而西方,要在朱载堉去世25年之后的1636年才由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生基本完成12平均律这一理论。朱载堉曾经将毕生研究成果献给朝廷,万历皇帝随意一笔让礼部处理,礼部就束之高阁,石沉大海。呜呼,中国最早算出12平均律,却徒劳无功,从来没有在音乐上应用过12平均律,一直停留在五声音阶上,只有个别乐曲用了七声音阶!
先进的音律只能由国家级雅乐来推行(西方就是如此),而固化的程式化中国雅乐却是锅里炒石头油盐不进!虽然中国民间音乐兴旺发达,但是社会底层无缘知道发明的新律,当然就更遑论践行了。
大名鼎鼎的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发问:中国为什么不出交响乐?
他的答案是因为儒家伦理太注重大一统而被扼杀了。
读了这本书,我们的答案却是来自音乐本身。第一,中国国家层面的雅乐只求横向旋律演奏的规模与响亮,无求纵向的丰富性。第二,中国的宗教音乐发育不良,只求做法事的音响,没有像天主教那样把信徒组织起来集体颂神。因为没有不断演唱的合唱发生,就催化不了多声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二声部合唱可能是西方传教士传授的。第三,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出现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算出同时发出两个声音的和谐度与弦长比例关系的算法。没有精准的数学音乐理论支撑,光靠听觉辨析其谐和度,难求一致结果,就不能无可争辩地进入音乐实践。因这三条,中国音乐便与交响乐无缘了。
读书,最大的欣慰、或者说有一点自我实现感觉的话,就是能够被书激活胡思乱想,然后能更好地解释久久存在于众人头脑里的某些困惑。


读《最美的声音》有感


读《最美的声音》有感

张菊霞

近个星期,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最美的声音》,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心想: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不一定是用耳朵来听的,有时候是用心来听的。心里可以听到温馨的语句,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一份安慰。文中的这位同学,他的父母聋哑人,是不能说话的,可他(她)们的呼吸,可以让我们感觉他(她)们在说话。虽然这位同学的父母不可以说话,这位同学也见不到她(他)们,但是他(她)们的呼吸给了这位同学很大的鼓励。有时候,一句话可以让别人改变学习态度,可以给别人工作的信心,可以让别人重新振作。有时候一个动作,可以代表一句话,比如说拍了拍别人的肩膀,就好像在说加油吧!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中的这位同学的父母虽然说不出话,但是他们的一种眼神,却代表了他(她)们的话语,这句话是世界上最美的话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世界最美的声音吧!


读《最美的声音》有感作文


读《最美的声音》有感

高淳东坝小学六(4)傅敏

最美的声音,是鸟儿动听的歌声,还是美妙的音乐?我带着疑问读起了《最美的声音》这篇文章。 原来,故事是说一位同学远离家乡在外读书,同学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他只能通过书信和父母联系情感。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在这期间,受过不少的白眼冷遇,但为了他,父母都忍住了。父母努力给他最好的条件,宁愿自己受尽委屈。这位同学感到很内疚,把父母的呼吸声录了下来,每天躲在被窝里听着,好像父母就在他身边。我被震撼了!震撼于父母无声无息的爱,也震撼于那位同学的感恩之心。想想自己为了一点小事就跟父母闹矛盾,让父母伤心,现在想想,难道这些小事比父母还重要吗?而父母从来都不放在心上,依然对我微笑,我们都不知道在这笑容的背后,父母为我们受了多少的苦呀!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父母柔柔细雨般的爱,父母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只为我们。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我们也会互相牵挂着对方的。

读《最美的科普》有感作文


读《最美科普》有感今年暑假我读了叫《最美科普》的这一系列的书。此系列丛书共分6册,分为《太阳时钟》,《花的时钟》,《树木时钟》,《大地时钟》《草地时钟》,《蝴蝶时钟》。它让我看到了一边草地就是一片充满趣味的世界,树木是大地的卫士是人类的最好朋友,蝴蝶的一生是神秘而美妙的传奇,花的美妙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而是为了完成最重要的任务-繁衍,宽阔土地的怀抱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础,未有太阳,地球不会有任何生命。《太阳时钟》是我在这六本书中最喜欢的,它让我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万物为什有丰富的色彩?植物和动物怎样度过他们的白天与黑夜?太阳的能量怎样被储藏,怎样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生物之间传递?翻开这书,会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你一切。通过对这一系列丛书的阅读,让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又加重了一些,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令人神往。自然界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解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另外,我还要锻炼好身体,只有健康身体,才能抵抗大自然的狂风暴雨。我向大家推荐《最美科普》这套书,这是一套内容丰富的自然科学,文字优雅,图画精致,是知识,文学与艺术的三重盛宴!

最美音乐教师读后感


最美音乐教师读后感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在这两位最美乡村教师——丑小雅和刘老师身上,我读出了她们作为一名教师给予她们学生那份深深的爱与无私的奉献,同时我也无比敬佩教授虽处山顶但还是牵挂着那开满漫山遍野花朵的情怀。

小雅自小口吃被同学们嘲笑,遇上刘老师之后不仅将自己的口吃改掉了,还唱得一嗓子悦耳动听的歌。我想她应该从来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的她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和充实的未来;刘老师用自己的爱与对音乐的喜爱成功让一个口吃的孩子拥有令人羡慕的现在,也意外的发现自己唱歌不再跑调并且抹掉了令她难以释怀的过去。她们拥有彼此,皆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

的确,遇上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福气,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有运气。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表弟现在读初一,初一的他就有一种戾气,这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孩来说是异常可怕的。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原因,但他小学的班主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弟弟的确是个很调皮的男孩子,但再调皮也不至于为人师长打学生耳光打到进医院并且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他,这是一件闻者心寒的真事。我很心痛我弟弟被教成了跟他说一句话他也满怀戒备的样子,所以我立志要当一名虽然自己对自己做的事会不耐心但对自己的学生一定会全心全意极尽耐心去教导的老师。当然,我想成为一名未来负责的老师这还要归功于栽培我的老师们。我比我弟弟幸运,教我古筝的三个老师都对我很好,她们都试着把所学的全教给我。从开始对古筝只是有一点兴趣到后来成为自己的特长再到现在成为自己的专业,正是音乐有这么多负责任的老师的陪伴。

我很佩服小雅能想出举办“班级好声音”这个活动来鼓励和推动孩子与音乐做朋友,且能想象到当表演结束后所有手捧鲜花的孩子都向她涌来时她内心无法言语的感动和自豪。想必每位老师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不断地进步,文中的刘老师也是。小雅找了那么多的方法拜访了不少专家为刘老师专门制定了一个治疗肿瘤的方案最后获得成功,也算是完美的实现了自己回来的价值,上天不会让这么好的老师白白离去。

读完《最美音乐教师》后,更加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相信我会在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爱与感恩的心使我未来的学生们走向成功。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一)

但 雯

爱是信任与自由

曾经读过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很深。暑假里,有幸又读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教育的美丽和质朴,再次让我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虽然两本书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上,但书中列举出很多案例,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论证,简单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宽松、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结合我的实际,浅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两点感受:

第一,最大的平等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第二,最丰盛的馈赠是自由。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修炼自己,让孩子在信任和自由中快乐成长!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二)

请停止对孩子唠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其中关于唠叨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鸣。

什么是唠叨

尹建莉说,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而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唠叨,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

尹建莉说,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是没有意义的,学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话不是要鼓励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迈步的信心,给孩子带来羞愧。这就是唠叨。

上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并且不以为然?仔细想想,唠叨其实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没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愿意睡觉、孩子要玩电子产品、孩子画画没画好、孩子忘了做作业、孩子没有好好练琴……在这些时候,我们是不是都习惯性地唠叨上两句?怎么还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脚!吃饭了,快来吃饭!饭都要凉了!该做作业了,都几点了?要好好写作业,认真看题,好好写字。该练琴了,昨天少练了半个小时,今天要补上。今天要练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弹10遍……

如果我们每天都置身在被别人指着说做这个,做那个,并且反复地被说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如何?听得进去吗?还是很厌烦?很抵触?想逃离?

唠叨的负作用

尹建莉说,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说,唠叨带有逼迫的性质,会破坏孩子的兴趣、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唠叨着去看书、去练琴,久而久之,他自己还能主动去看书、练琴吗?他还有兴趣吗?还能做得好吗?

尹建莉又举了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情境:北京和天津刚有D字头火车的时候,有一天她乘坐这种火车去办事。她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充满好奇,从一上车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

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在后面跟着。

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来了。

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别人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的那个例子中,姥姥和妈妈对孩子几乎没有说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话。她们对男孩的态度、话语和行为,好像都是在说男孩犯了什么大错误似的。

不难想象,男孩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责任感、判断力将受到极大的伤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后,心理就会有产生反抗和厌恶。而且,唠叨对改变孩子的行为有用吗?通常都是没用的。

如何减少唠叨

家长如何发现自己是不是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减少唠叨,尹建莉给出了三条建议:

1

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长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个完美儿童,还是可以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

2

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要改变方法了。

3

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改善环境。这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变。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常识,从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

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

唠叨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家长们、带孩子的老人们要特别注意了,请从自己做起,拒绝唠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三)

最美的馈赠

莒南县第一小学 文红粉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尹建莉。一放寒假,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务,捧起书本,与孩子一道,读读书,发现,读书比上网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觉,一本近400页的书,十几天就读完了。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爱孩子,就让我们把这三件宝物送给他们:阅读,自由,良好的表率!因为这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读《最美的声音》有感300字


近个星期,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最美的声音》,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心想: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不一定是用耳朵来听的,有时候是用心来听的。心里可以听到温馨的语句,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一份安慰。文中的这位同学,他的父母聋哑人,是不能说话的,可他(她)们的呼吸,可以让我们感觉他(她)们在说话。虽然这位同学的父母不可以说话,这位同学也见不到她(他)们,但是他(她)们的呼吸给了这位同学很大的鼓励。有时候,一句话可以让别人改变学习态度,可以给别人工作的信心,可以让别人重新振作。有时候一个动作,可以代表一句话,比如说拍了拍别人的肩膀,就好像在说加油吧!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中的这位同学的父母虽然说不出话,但是他们的一种眼神,却代表了他(她)们的话语,这句话是世界上最美的话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世界最美的声音吧!

读后感《《最美的音乐史》读后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最美的告别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