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灵品质读后感 > 地图 > 心灵品质读后感

心灵品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心灵独白。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心灵独白,欢迎你的品鉴!

心灵独白

人只有在遭遇苦难时,才会想到家。是啊,家,虽然还是那个一尘不变的字眼,此时此刻却显得那么温馨,与周围现在不愿独处的地方相比,它的确好温暖。

提起笔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是此时最想做的事。

写作的灵感贵于一瞬间的感受,当她来临时,不要让她轻易溜走,扣住她,她会给你以满意的硕果,不知道你们对于这一点是怎样理解的,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灵感对于我来说真的很极品。一位名人曾说过(忘了是谁说的,记忆不好善忘):不要等待灵感之神的降临,要去创造,去许找寻她,才可能被灵感之神所容纳。我不喜欢去创造,因为不知道怎样去创造,虽然回答的有些滑稽可笑,但无奈,这即便是我的回答。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回呆坐着,就这样猛劲的发着呆,什么都不想。虽然这样兴许会象个傻子,但我喜欢。

有时从嘴里冒出几句捎带点哲理的言语,她们就会笑闹着说我装深沉,我不知道她们当时是怎样想的,但,我很在意。我不是一个喜欢深沉的人,因为深沉的人一向都是异常无趣的呆木头。曾经也幻想着自己是个极为深沉的人,什么也都不去理会。也练笔过几篇仿深沉的文章,可是万事不尽人意,本想玩深沉,却被深沉所玩弄,写出来的肤浅至及,无奈,只好半途由鬼打回原形。

人有时就是那么悲哀,虽然我不喜欢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但当烦事锁心的时候,我还是会独自伤感,暗自劳神。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吧!表面上我是快乐的,很少可以看见我的不悦,朋友们说我根本毫无烦恼,我黯然一笑。我快乐起来就会快乐不止,反之,不悦时也会将悲伤达到最高点。有时我一直在怀疑着自己是否有着双重性格。不然,都是同一个我,为什么回出现两种极端呢?

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告诉我,出现两种极端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长期如此的话会变成神经病。

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爬上心头,苦苦的,酸酸的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孙燕姿的《天黑黑》下雨的时候,我又想起那首歌,忽然期待下起安静的雨,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跟我听,下起雨也要勇敢前进,我相信一切都回平息,我现在好想回家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一)

第一次拜读李敖的作品,《传统下的独白》,里面是一篇自序加二十篇杂文,发现这种带着点黄又带着点狂的笔调也许就是他个人的语言特色吧。

李敖用的字2020句很尖刻,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对女人心理的描写: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故约会时间虽到,我虽已经搽完胭脂抹完粉,可是还是让那男孩子再宿舍门口等上半小时再说。一来呢?可杀其威风、调其胃口;二来呢,可延长在寝室的炫耀时间;三来呢,那么准时干嘛?又不是赶火车!。

总觉得这李敖对女人的偏见挺严重的,什么喜欢有点奴才味儿的男人、结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眼中的女人都挺现实的,也许跟他受过不少来自于女人的挫折有关吧,似乎年轻时候的他总是孤独寂寞的:我又不会跳舞、不去教堂、不善说可爱的废话、不忽视礼义廉耻中的第四维、不再是男女同校的大学生自反之下,没有任何一点条件能够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 。里面还有段文字2020挺悲壮的: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他们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怪凄凉的。

李敖对爱情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爱情不是' 永恒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 专一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他藐视海誓山盟的人,维护水性杨花的人,他说: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反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婚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观我不能苟同,但也许这里面有他的道理,过程始终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

李敖是个名副其实的愤青,他认为青年人都应该有愤世嫉俗的朝气,他说:咱们若要真的振作起来,非得先培养愤世嫉俗的气概不可!。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读了这些文字2020,你可以体会到李敖对社会教育改革的那股激情,同时也饱含了对年青一代的期望。难怪说他的书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

李敖也有他另一种语言风格,像散文诗似的文字2020,柔美的意境。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刚为它洗过柔细的枝条,嫩叶上的水珠对它似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娇小的蓓蕾紧紧蜷缩在一起,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窈窕和成熟五月的湿风吹上这南国的海岛,也吹开了这朵玫瑰的花瓣与生机,它畏缩地张开了它的身体,仿佛对陌生的人间做着不安的试探,文字2020虽美,但是总觉得带着点阴暗的味道,带着薄薄的怨。

读完,觉得这《传统下的独白》就是李敖写来宣泄情绪的,但这种任意而为的写作态度却偏偏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二)

这本杂文《传统下的独白》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有点深奥。他的文章与大多数人对于他作为批判传统的斗士的认识不同。经常引经据典,读完以后能让人明白大师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已成大师级了。

突然又想起了题外话,其实我觉得真正是反传统的学者是不存在的。古有李蛰,但它也不是真正的批判传统思想,而是对那时人们曲解与利用传统文化的行为不满。我想现在的李敖也是如此。他从传统与现在之间找到了不同点,找出了好坏是非,于是乎开始呐喊罢了。

这本书叫做独白,依我看这就是真正的独白。他的举止让他显得与某些人(自己脑补)格格不入,所以自己会感到孤独那是正常的,成为了大师就注定要孤独了,因为能和你平起平坐的人这个世界有几个。里面的文章都是杂文,而且言辞都挺激烈的,不管是那篇《不讨老婆之不亦快哉》还是那篇《长袍心理学》那都是批判虚伪的文章。感觉李敖与李蛰不单是想法相似,连姓都一样,难道有某种关系?

受到冷眼看世界五个字2020的影响,我对李大师的思想起初有点不屑,想:这么大了还当愤青,没事做吗?不过现在又接受了存在即合理这一思想,于是对他的看法有点改观: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所以李敖的批判也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必须的。从这本书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李敖他批判最多的,是咱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庸之道。不管说的对不对,那都能让我们对这一思想有新的认识。

其实我最欣赏本书的,其实也是最欣赏本人的地方,就是他不被政治所干预的言论。希望能一直保持,同时在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岛,不管是茫茫大海的孤独,还是狂风暴雨的绝望。都要保持自己不变质,然后继续探索。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三)

李敖,台湾学者,桀骜不驯,狂妄不自大,人如其名。

话不多说,回看《传统下的独白》,笔者认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与书名相符合。书中分为三大部分: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中国艺术新研。第一部分包括20篇文字2020,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主要对当下中国的诸多传统、习俗,给出自己的评价及想法。表达其反抗传统、蔑视传统的态度。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提出新的看法,以通俗的文字2020呈现中华文明的精华。特别是文中提出要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鬼子--别再误解中国。最后一部分,以《周越墨迹研究》为主线,拿出大量史实证据,肯定了书法家周越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周越,何许人也?当今书法界都知其甚少,我等平民亦难知之。以此看出还原历史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书中文笔辛辣,观点独特,嘻笑怒骂、嘻皮笑脸皆文章。用它自己的话说:李敖的作品不可不看、不可再看,所以笔者从了他的意思,看了再说。

《传统下的独白》之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共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作者李敖通过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反抗传统、渴望变革的态度。

不得不承认,李敖的文章的确会给人以难得的震撼。他在文弱的文学界竖起了一面特立独行敢爱敢恨的旗帜,无愧大师之名。作为一个受犬儒思想影响的人,李敖把精神自由发挥到了极致。《传统下的独白》共二十篇文章,前面的部分写李敖不羁的爱情观、狂傲的性格和他眼中社会民智的逐渐开启。相对来说,后面的部分更加精辟,分别批判了迷信、守旧、法律的无知、政治的虚伪、教育的扭曲和中医的不科学。如果说前者更多地体现出了作者的潇洒,那么后者则流露出作者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严谨。

本书成书于李敖年轻时,处处体现了他的轻狂和豪迈。然而,在我看来,李敖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在年轻时写出这样一本反传统的书,而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李敖时,发现他仍那么激进,充满了本应只属于年轻人的活力。李敖在《北京法源寺》和《传统下的独白》中都提及过,年轻时狂热的激进者到老时通常会成为狂热的保守者,而李敖没有,这就是李敖与别人的不同:始终如一,即使始终如一地轻狂得有些不近人情。

人都是会成长的,李敖也是。但是他与大部分人不同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改变性格,而我们大都在这个泯灭人性的社会失去了自我。

是什么让李敖一生坚持这样一种大逆不道的性格?我们会因为无知而轻狂,很明显,李敖的轻狂绝不是因为无知。试反思自身:我们会因爱恨而发奋,因愤怒而冲动,我们会因情绪波动而做一些夸张的事。可是,李敖的性格也不可能是因为情绪波动通常情绪波动不会持续一生,而且虽然李敖很狂傲,但他的文章是严谨的,没有情绪化。那么,什么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性格?看来只有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了。

我们并非要讨论李敖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而是讨论独立的人格。李敖在年轻的时候就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即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这驱使他以一个符合自己态度的性格面对这个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代中国文化长期处在不预便废,至今未立的境地。现在的人已经不再纠结于礼义廉耻,不再用功于经史子集。渐渐地,人们失去了道德准则的约束和精神发展的动力,社会流于空虚和匮乏。与其说李敖太桀骜不驯了,不如说这个社会太平庸了。

荀子曰:人之生也固小人。中国社会历来不缺少损人利己的人,现在社会的悲哀不是道德沦丧,而是由于道德缺失引起的道德沦丧。不知道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中国最伟大的不是长城,而是思想文化。

其实,把中国古代文化统称为封建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侮辱。三从四德是错的,相敬如宾却是对的;君则敬臣则忠是错的,首孝悌次见闻却是对的。我们因为阶级斗争恨屋及乌把封建文化否定得差不多了才发现,该丢的没有丢掉,不该抛弃的却失去了。我们放弃了阶级剥削却没有放弃阶级歧视,我们否定了压迫却还没实现平等,现在没有了奴隶却还有苦工,推翻了君主却还有对奢靡的向往。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敖,似乎不论用多么夸张的褒义词来描述李敖都不为过。但是,在我看来,李敖并不是一个完人。喜欢他思维的敏感和对待人生诙谐的态度,但不赞同他的很多观点,例如他对虚伪政治和中医的抨击。首先,政治的本质就是实现不平等。古代这种行为可以堂而皇之,而现在必须伪装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外壳之下。因此,抨击政治的虚伪和不公本身就是无聊的,就像骂一条狗是狗一样。我个人认为,除了革命纲领,任何对政治的唾骂都是乏力的。其次,中医固然有很多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部分,但李敖对于中医的抨击类似于毫无情由的人身攻击。的确,中医尚未被证实,但同样没有被证伪。中医的合理性不在于它符合科学原理,而在于它符合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哲学体系。科学原理和思想文化都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例如在伽利略之前哥白尼是最科学的,但他却不是正确的,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的思想是最合理的,同样不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不是静止的。因此,面对中医,最好的态度是怀疑而不是嗤之以鼻,最好的行为是探索而不是讽刺打击。

《一个广告人的独白》读后感1000字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书中李镇西老师的讲演内容有七个方面,即: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

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使我收到了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智慧,使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多了一个指路灯和领路人。

一、民主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爱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他们的爱也都是真诚的爱。但爱是不同的,有专制的爱,有民主的爱。只有民主的爱才是对学生有利的爱。因为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作力。当然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重要,因为尊重是双向的,我们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之养成尊重他人这一好的生活方式。他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认为民主教育有八个特征。一是,它富有爱心。二是,尊重个性。三是,追求自由。这儿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自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环境、氛围。四是,体现在平等。五是,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六是,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七是,民主教育是将妥协的教育。八是,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即爱的教育。

二、情感思想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 李 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 班主任 老师的法宝。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机智,一个是个性。 李 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有 成就的 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我来说是新颖的、独到的、也是最好的,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它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丰富了我的理论水平,使我的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二)

读完李镇西的《用心灵赢得心灵》,心中感慨万千。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忍丢下,尤其是那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与青春同行》、《我呼唤着今天的春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尴尬与自豪》、《给十八岁的女儿一封信》等等,让我久读不厌,那优美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无不启发我怎样读书,怎样教书,怎样教育孩子。

我知道要成长为像李镇西那样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说到底还是习惯的问题,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很多时间就在闲聊中、闲逛中溜走了,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责怪孩子不读书,其实就是家长的身教作用。谁都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不去读书,哪来丰富的积累呢?我们很多人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最终都走不远,原因就在缺少阅读,缺少笔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同读书吧,让读书、写作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而李老师从初中教到高中,对长大的孩子如何教育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她女儿的培养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不和其他孩子比

李镇西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有多优秀,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只和自己比,而我以前通常就喜欢拿同事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候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和人家一比,一点成功感都没有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长了别人的威风而灭了自己孩子的志气,这一点我要好好地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还常常这样反思: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那么容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难,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些教育的大忌:越是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对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反而就不优秀了。

和孩子一道成长

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他不仅在业务上教会了我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还用他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享受幸福,只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一天都会很充实,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长要和孩子一道成长,这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就蕴涵在我们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教育,是家长无声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教育的成功。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看到李镇西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禁为他大声叫好。自己做事情失败了,我会为自己找借口粗心,学生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也会用上粗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李镇西对他女儿说,从来就没有粗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粗心这个问题,出错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对于非常熟练的东西,我们无论怎么粗心都不会出错的。比如每天回家,一边唱歌,一边想心事,都不会影响准确地走回家的路,背乘法口诀,如论怎样受干扰,怎样精力不集中,九九表还是一点错都没有。可见,题目做错了,要么是对这个知识根本不懂,要么是对知识不熟练,因此不要用粗心原谅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一条就是做人第一,善良最美。他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育她了,没想到,在他女儿长大之后手机屏幕保护,就设置了这一行字2020,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生命的价值就在这几个字2020中闪闪发光,人的确应该有一种宽宏的胸怀,高远的追求,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做一个好教师很光荣,做一个好家长也同样光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要有心理准备,和孩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孩子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信任。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三)

假期中我有幸借到了李镇西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想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班主任的情怀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应该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就是要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而且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区热爱。除了爱心和童心之外,还应该有责任心。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责任心是每个班主任所必备的。爱心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因为儿子和我的学生同样大,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上课了还在教室门外玩耍,生病了会告诉老师,因为在学校老师成了他最信任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他会第一个想起老师。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自己的学生。我想也许以前我们做的不好,带我们至少可从今天开始努力做到最好!李镇西还说,班主任应该是一名专家。班主任除了上好一门课之外,还应该在课余的某些方面有着较深的学术造诣或爱好。这样会让您的学生更喜欢您、尊敬、宽容。

二、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必不可少的两个东西就是阅读和写作。李镇西说,无论多忙,都会花时间去读书,去写作。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一次家访,一次活动,一次谈心。日积月累,都可能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2020表达出来。

三、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课堂境界

这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指的是教师内在的功底以及对教材的一种处理。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储备,还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将课文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学语文。

所谓的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要追求一种自然洒脱与随意。像国画一样,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泼墨写意,不管运用别哪种方法,都要能把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让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走进课文深处。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

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800字


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800字

李凤

因为敬仰李老师,本学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刚翻开“自序”,就被书中李老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文风深深感染了,也从中分享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快乐。

书中李镇西老师从“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么?”“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这几个模块探讨了自己的见解,并加以案例描述,感触颇深啊!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所提倡的民主教育。他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和“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新型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从李老师所举出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依恋之情,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即所谓的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由此想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除了课堂那40分钟的时间,还有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与我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些时间里如何既能把学生教好,又能培养与学生的依恋之情呢?这真的值得我深思,我要把这个作为我工作的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这也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李老师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具有8大特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平等教育、倡导法制教育、宽容教育、讲究妥协教育和激发创造。从这8大特征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1、缺少平等教育。在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向老师打招呼,有的老师点点头,有的老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老师爱理不理的,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习以为常了,但作为老师能否转向学生说声“你好”呢?心中缺少平等教育的意识,学生小小的心灵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们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对待他人,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2、缺少宽容。有时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容不得他把话说完,就从中打断他的话,严厉训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那么在自己身上呢却缺少宽容,所以要学会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作为教师要有一种胸襟,一种气度。

总之,李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引发了我的思考,他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要进一步践行我校尊重的教育理念,向李镇西老师那样做到以老师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努力迈步。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心独白读后感 (合集4篇)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老人与海》讲了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心独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心独白读后感【篇一】

读了《老人与海》,我便被主人公乐观,勇敢与执着的硬汉形象所深深吸引。

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两天三夜的搏斗,最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归航途中,多次遭遇鲨鱼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在这期间,老人以非凡的勇气,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饥饿,疲劳和伤痛,一次次地超越人类的极限。但我们从中没有看见一滴失败者的眼泪,却分明看到强者失败时高傲的微笑,他是一个硬汉,是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

这是一场孤独的历程,一个人划着一条小船缓缓地驶向远海,被大鱼拖着在漫无方向,复杂的洋流中四处飘荡,那种令人恐慌的迷失感,就像一个人在黑夜森林中寻找出路一样,老人只能和自我对话,和鱼对话,和大海对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能够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外在的肉体能够理解折磨,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被打败的能够是肉体,但绝不能是我们的意志。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自我,当一个人的意志坚不可摧时,那么便没有任何事物会再让你畏惧。

所谓的“背运”,从未在老人心里起过一丝涟漪,他在大海上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挑战,却始终没有产生退缩的心理。而反思我们此刻所定义的挫折,磨难,难以跨越的荆棘,是何等的肤浅。或许,应对这些,老人的脸上只有淡淡的不屑。

尽管老人最终并没有将大马林鱼安全地带回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人难道就不是一个令人崇敬的胜利者吗?因为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他在精神上取得了虽败犹荣的胜利。在暗潮汹涌的海面上,残破的小船,冷冷的海风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味,也许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羁的灵魂,才能与大海对抗,与自然对抗,与命运对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即使他不曾成功过。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心独白读后感【篇二】

人在某些时候总是会孤独的,即使再刚强的汉子也会如此。就算如老人说的那样:人在大海是不会孤独的。但他在信念的抗争过程中还是想到孩子,他想:假如孩子在我身边那该多好啊。有人并肩作战,总是好的。生活的担,再厉害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一肩挑起老人是乐观的。他依旧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用谎言来修饰穷困的生活,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这就是人。首先,活着,宽容的对待一切。嘲笑。冷漠。甚至唯一能够喜欢和他在一起的孩子也被家长带走之后。他依然能够笑着面对。为他后来悲壮的胜利打下了伏笔。

老人是有信心的。那长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捕捉到大鱼。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为了得到时机,他甚至渴望遇到走失的鱼群。终于在他没有捕到鱼的八十五天,他用一条大青鱼做诱饵,他把岸和太阳都甩开,开始了他英雄的旅程。“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老人是耐性的。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鱼好象是有灵性的。水面无波,那条鱼在海底静静的和老人比拼耐力,做着一场风雨欲来前的殊死搏斗。三天三夜。饥饿、疲惫,困倦,伤痛、孤单,越来越强烈的人的极限。哪个都是不亚于那条大鱼带来的危险。他与其说是在征服鱼,还不如说是在征服他自己。超越极限。"鱼啊,"老人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生命此时不是,而是一种抗衡。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心独白读后感【篇三】

这些天我读了很多书,让我记的最深的是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位老人常年独自在 海上打鱼。有一次他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反回的路上却遇上 了成群的鲨鱼。老人使出浑身的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的肉全吃完了 ,结果老人拖回去 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

这就是老人与海。老人没有被人何困难压服,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并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每颗心。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心独白读后感【篇四】

《老人与海》这本书的篇幅很短,英文版大概有两万七千字左鱼骨右,中年版的也就只有四万余字,故事大概情节是一名老人以出海为生,在出海时遇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河流中与鲨鱼的争斗,最后取得胜利,但捕到的马林鱼却也所剩无几。

其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们也可以看出以捕鱼为生的老人经历80多天的捕鱼也没有捕到鱼,而让人们嘲笑又同情,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远万里的去远海,幸运的他遇到了很难遇到的猎物巨大的马林鱼,与这条巨大的鱼展开搏斗,就算他捕获捕到这条大鱼也不会有人嘲笑他的失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最后捕到大鱼,可不幸的是又遇到了鲨鱼与他挣抢,他奋力地阻止这意外的发生,但我们都知道鲨鱼的凶猛,或许他可以带着捕获的猎物而顺利返航,但也有可能连命都没有,可最终的他活着回到的海岸但是捕获的马琳鱼也被鲨鱼咬得只剩鱼骨。

那他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呢?

在我眼里他成功了,虽然年迈的老人并没有捕获到鱼,但想想就算一个青年也会为了保命而放弃猎物吧!老人的坚持不懈让我觉得若是一个老人都可以坚持住,生活中的我们有没有遇到一点困难而放弃了,我们坚持不是为了最终会不会成功,不要太在最后的结果,而是坚持的道理,注重的是我们在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努力过,老人的执着是他散发的光芒,面对那些残暴的鲨鱼却毫不懈怠的继续坚持,毫无畏惧。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场争斗的胜负早已决定,老人是没有取得猎物,但是他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因为他战胜了自己。

我很惊叹年迈的老人都有着这种意志,能够坚持下来的让人惊叹,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可是现在的我们呢,遇到事就会退缩,不去尝试,我们难道连个年迈的老人都比不过吗,不,是我们根本没有用心,认真的去面对新的尝试罢了,去给自己找借口。

这本书的故事看似很简单,但是却意味深长,海明威写得时候会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写的这本书呢,我相信他也有书中老人的坚持,老人为了生活而在努力,在奋斗着些有些看着完成不了的事情,我也相信我们的心中对现在书中老人的另一个改观,不是一无所获而是获得最大的隐形财富。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1000字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作品是一部优秀的由作者写的作品。通过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自己对于它的理解写下来。如何动笔写好作品的读后感?你也许需要"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1

说到李镇西,可以说我是他的潜在的粉丝。为什么说潜在?因为笔者从不去标榜谁,只要思维、做法合理,我谁都会听。为什么说粉丝?因为笔者很多年前都看了李镇西的多本著作与听过他的讲座。

李镇西,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识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你幸福”,他注重实实在在的爱,是真爱,而不是面子工程的假爱。

他对青少年的早恋问题,是用思维引领孩子正确的恋爱观,而不是生搬硬套去“棒打鸳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正确看待未成年人的爱慕心理,“人对异性的兴趣”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所以,李镇西遇到中学生的恋爱现象,不是不管,而是巧管。什么叫做巧管?就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尽量不要把孩子的“错误”公之于众,是与孩子分析当前的奋斗与未来的目标,不要在“青春的时间”做不奋斗的事情,不要让时间错了位。

所以,李镇西遇到学生恋爱,如遇到学生的亲吻,他不是呵斥,而是故意把手中的教学资料轻轻地掉到地上,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过后用其他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思想通了万事通,意识好了万事才好奋斗。

李镇西《用心灵赢取心灵》还有一个沟通的艺术,就是书面形式的沟通。与新班级的新同学好,还是自己女儿的教育,经常用书信的形式沟通。新同学“未见其人,先感其心”,用爱的魅力自始自终开展爱的教育,爱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其实,本人现在也每天坚持写作,确实写作可以把自己平常的言行举止修补,可以让日常生活表达不到的东西,用文字的凝炼可以传达自己真正的意思。教儿育女,与人沟通,总会有思想的碰撞与矛盾的火花,但文字可以让自己让他人静下心去融合。

如果写作有什么好处?我觉得我的思想家人理解了,或者一些身边愿意读自己文章的同事与朋友理解了,理解我做人做事是属于什么方式,背后的心里的声音是什么。

我觉得我很多年前已经在关注着李镇西的教育灵魂,但真实的自己,还是愧对“镇西教育思想”。爱无边,更要包容去爱。

真正爱一个人,不在乎天天祝福他,而在于不断包容他。因为包容,所以鼓励才有更深的价值。包容一切大于所有的礼仪,这就是真爱。

爱不在形式,爱不在口头,而是用爱心赢取爱心!(杨政政)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2

假期中我有幸借到了李镇西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想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班主任的情怀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应该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就是要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而且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区热爱。除了爱心和童心之外,还应该有责任心。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责任心是每个班主任所必备的。爱心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因为儿子和我的学生同样大,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上课了还在教室门外玩耍,生病了会告诉老师,因为在学校老师成了他最信任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他会第一个想起老师。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自己的学生。我想也许以前我们做的不好,带我们至少可从今天开始努力做到最好!李镇西还说,班主任应该是一名专家。班主任除了上好一门课之外,还应该在课余的某些方面有着较深的学术造诣或爱好。这样会让您的学生更喜欢您、尊敬、宽容。

二、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必不可少的两个东西就是阅读和写作。李镇西说,无论多忙,都会花时间去读书,去写作。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一次家访,一次活动,一次谈心。日积月累,都可能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课堂境界

这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指的是教师内在的功底以及对教材的一种处理。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储备,还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将课文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学语文。

所谓的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要追求一种自然洒脱与随意。像国画一样,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泼墨写意,不管运用别哪种方法,都要能把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让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走进课文深处。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书中李镇西老师的讲演内容有七个方面,即: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

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使我收到了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智慧,使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多了一个指路灯和领路人。

一、民主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爱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他们的爱也都是真诚的爱。但爱是不同的,有专制的爱,有民主的爱。只有民主的爱才是对学生有利的爱。因为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作力。当然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重要,因为尊重是双向的,我们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之养成尊重他人这一好的生活方式。他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认为民主教育有八个特征。一是,它富有爱心。二是,尊重个性。三是,追求自由。这儿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自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环境、氛围。四是,体现在平等。五是,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六是,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七是,民主教育是将妥协的教育。八是,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即爱的教育。

二、情感思想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 李 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 班主任 老师的法宝。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机智,一个是个性。 李 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有 成就的 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我来说是新颖的、独到的、也是最好的,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它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丰富了我的理论水平,使我的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4

读完李镇西的《用心灵赢得心灵》,心中感慨万千。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忍丢下,尤其是那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与青春同行》、《我呼唤着今天的春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尴尬与自豪》、《给十八岁的女儿一封信》等等,让我久读不厌,那优美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无不启发我怎样读书,怎样教书,怎样教育孩子。

我知道要成长为像李镇西那样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说到底还是习惯的问题,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很多时间就在闲聊中、闲逛中溜走了,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责怪孩子不读书,其实就是家长的身教作用。谁都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不去读书,哪来丰富的积累呢?我们很多人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最终都走不远,原因就在缺少阅读,缺少笔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同读书吧,让读书、写作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而李老师从初中教到高中,对长大的孩子如何教育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她女儿的培养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不和其他孩子比

李镇西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有多优秀,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只和自己比,而我以前通常就喜欢拿同事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候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和人家一比,一点成功感都没有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长了别人的威风而灭了自己孩子的志气,这一点我要好好地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还常常这样反思: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那么容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难,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些教育的大忌:越是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对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反而就不优秀了。

和孩子一道成长

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他不仅在业务上教会了我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还用他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享受幸福,只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一天都会很充实,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长要和孩子一道成长,这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就蕴涵在我们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教育,是家长无声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教育的成功。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看到李镇西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禁为他大声叫好。自己做事情失败了,我会为自己找借口粗心,学生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也会用上粗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李镇西对他女儿说,从来就没有粗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粗心这个问题,出错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对于非常熟练的东西,我们无论怎么粗心都不会出错的。比如每天回家,一边唱歌,一边想心事,都不会影响准确地走回家的路,背乘法口诀,如论怎样受干扰,怎样精力不集中,九九表还是一点错都没有。可见,题目做错了,要么是对这个知识根本不懂,要么是对知识不熟练,因此不要用粗心原谅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一条就是做人第一,善良最美。他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育她了,没想到,在他女儿长大之后手机屏幕保护,就设置了这一行字,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生命的价值就在这几个字中闪闪发光,人的确应该有一种宽宏的胸怀,高远的追求,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做一个好教师很光荣,做一个好家长也同样光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要有心理准备,和孩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孩子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信任。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心的道路,心灵指南——读《心灵指南》有感


心的道路,心灵指南——读《心灵指南》有感

三年级的寒假,妈妈推荐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心灵指南》。

这是刘墉的得意之作,是他《肯定自己》、《创造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合集。刚开始看到这本书,光看名字,我就觉得挺无聊的,引不起我的兴趣,只谢谢妈妈的好意,压根儿没翻开过。今年寒假,时隔两年,我又重新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这回事儿。

这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书中有一百多封信。刘墉的儿子——刘轩总是会在不适当的时候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或者是无法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当面说,怎么办?答案是——写信。

每封信会针对一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刘轩遇到过的,实际上大部分也是我们遇到过或将要遇到的。刘墉没有在书中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但又让人觉得这些话语耐人寻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学会拒绝》。

这篇文章大致讲了,刘轩对每个同学的要求从来不知道拒绝——即使他的任务或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当他帮完了所有的人之后,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再去写作业或是完成任务了。这怎么能行呢?为了帮助别人,把自己的正事儿抛之脑后,作为一个学生,又怎样再认真的进行学习呢?

刘墉在信中举了一个小事例:在一个空瓶子里,只有先放进大石头,放完了,才能给最后的小石子以及沙子留下空间。以此类推:我们要学会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才能去帮助别人。在某些方面,如果为了帮助别人,连自己都不顾了,换回些许好印象那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

所以,帮助别人是可以的,但要适当。也许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一些偏见,但是,真正的朋友是会理解这些的,他们不会为难你。

怎样拒绝呢?

首先,我们要说真话,让别人相信自己是真的抽不开身。下面就简单多了,礼貌的回绝,相信大家一定会理解你。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会了说“不”的艺术。

这本好书几乎设计了我们成长中所有会遇到的问题,不像“葵花宝典”,它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它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真正的成为了我的好伙伴。刘墉把哲理放进了生活,通过简洁明了的话语以及儿子的实例,教育了和他儿子一样的我们。

《心灵指南》——为你还在纠结的问题上指一条光明的道路。

相信《心灵独白》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灵品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