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中国诗词有感 > 地图 > 读中国诗词有感

读中国诗词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

吴庆

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为什么呢?

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不屑不是装出来的。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

日本民族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这仅仅是巧合吗?

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

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

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这个敌人就是苏联。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苏东坡《贾谊论》有感


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那么人才便是能在这场游戏中取得高分的人,而天才则是这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单从字面上来看,天才比人才多不了什么,无疑就是多一个二。但正是因为这个二字,注定了天才的一生终究不会如人才一般走得坦坦荡荡。

二字,也许在中国古代仅仅是一个数量词,但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却用英气这个词表达了二所蕴含的意思。在比较颜子和孟子的时候,朱熹认为:颜子浑厚,是所谓的人才;而孟子是天才,表现在于他比颜子多了一点英气,继而便多了一点圭角。圭角即有锋芒的棱角,正是因为这点棱角让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二。

例如,当年孟子去齐国找工作,可是齐威王不召见他,于是孟子在齐国的宾馆里苦苦等待了三天之后黯然离开。离开的途中,孟子仰天长叹,齐威王为什么不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呐他的学生公孙丑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关切地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感到不高兴呢?这个时候,孟子开始犯二了,回答道,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不任用我是他的损失!我为什么不高兴?孟子的这句话英气侧漏,原话是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然而反观颜子,当他失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偏僻的巷子里,住着简陋的房子,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别人都为他担忧得不行了,他自己却高兴得不亦乐乎。也许他也在谋划着打算,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孟子那份的高傲。

也许人们会去同情颜回,但没人愿意去同情孟子。因为孟子不需要同情啊!料想你去安慰一下他,反而会被他骂得半死,比如公孙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者不需要安慰,而天才永远是以强者自居的。

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二只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有谁只是二,但是没有才,那么他顶多是一个2B。天才与人才,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天才的才是与生俱来的,而人才的才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所以朱熹也教导他的学生:你们应该学习颜回而不是学习孟子,孟子的成长轨迹是你们模仿不了的,孟子的知识和才华没人知道他是从哪里获得;而颜子不同,颜子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是人才成长的战略,而天才往往等不及一步一步地走,他们总是在期待一蹴而就。天才一蹴而就也倒是好了,但更多情况是,一蹴却没救了。因而苏东坡才感叹道,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东坡在《贾谊论》开篇指出这句话,意在同情贾谊的同时,也在惊醒后人,不要倚仗才高,误入自负的圈子。有才难得,但是能用好自己的才能更是难得。

如何把一个骨子里就犯二的天才,培养成为一个能在世俗间游刃有余的经世之才呢?请听下回分解。

《论中国》读后感1500字


终于到它了,又是一本拖拖拉拉看了很久的书。第一时间就买到手,但在书柜里放了好几年,直到最近才开动。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突然想反思一下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基辛格博士是学我们这个专业必须了解的人物,他的著作《大外交》是专业基础和启蒙读物,冲着他的大名就能保证这本书的质量,意外的还有中文翻译的水平,很多作者要表达的潜在意思也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像基辛格博士这种老狐狸,很多话怎么可能说得那么直白,这才是翻译的难点。

感受很多,一时半会儿还需要消化,简单地列列初步看法吧:1、可以作为现代中国外交史的基础读物,比国内大部分教材编得好得多,思路也清晰地多;2、前面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其实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一个大的哲学背景,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在这个方面的思路渊源,了解历史是研究现实的必要基础;3、从我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看,作者对中国很多外交事件背后动因的分析即使不中,也不远矣,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历史地位和水平,不知道当年乔治凯南写八千字电报时候的身份是不是苏联人民的老朋友,希望我们也能多一些美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俄罗斯人民的老朋友;4、1972年中美建交以后的关系史竟然可以神奇地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流派对应上,从开始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走到一起(传统现实主义),再到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全方位接触实现引导中国(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再到后来双方都有可能把自己推入自我实现的预言(511页,建构主义),也许从理论演进的角度不仅仅是巧合;5、作者在2011年完成这本著作,并于12年底前译出中文版,不知道时间上是不是一种巧合还是刻意安排,总觉得书里的基调是讲话给两边听;6、作者在最后大有深意地以克劳备忘录结尾,似乎是有什么预感,给本书埋下了悲观主义的研判色彩,相对于大家比较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克劳备忘录的预言更加具有主观成分,比如一国针对邻国的野心一般不公开宣示,因此不宣示自己的野心,甚至向所有国家表示无限的政治善意,都证明不了该国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一针见血。

中美关系是个大课题,我连一鳞半爪都不敢说了解,想说几句题外话:根据这么多年做国际组织的工作经验,在一个机制中,最难实现同时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形成互信,积累善意。这种互信和善意并不代表双方没有分歧,其内涵在于对彼此的立场特别是红线心知肚明,所以也就对一个事情发生以后对方的反应有所预期,如果在预期之内,那么我方应对的反应也基本上也是对方可以猜到的,这应该是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的形成对于双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开展一些合作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基于长期磨合形成的脆弱但重要的平衡。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国际合作的潜规则,即通过不停地沟通(试探)与摩擦(斗争),摸清彼此的底线,并形成心照不宣的政策思路,有点像一战时的堑壕战,双方挖好战壕,等着一轮一轮的你来我往,可以牺牲巨大,但总体上战线变动缓慢,形成对峙,而这种枪林弹雨的对峙,可能才是现有国际关系更真实的状态。这里的战壕,其实就是国际合作中的各种规则或者潜规则,不仅仅用来约束彼此,更能够使对方预判你的进攻和防守基线。所以,这样的战争最害怕的就是坦克这种打破战壕的惊喜,一旦惊喜出现,只能等待双方再次通过血拼,形成新的平衡。而是否需要主动打破这种平衡,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你有没有坦克;二是有没有像装甲战这类配套的战术指导;三是能不能比对手更加能够承受打破平衡所造成的的损失;四是有多大把握在新的平衡形成后居于更有利的地位。

只能言尽于此了。

读《中国男孩洪战辉》有感


读书,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的: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凡是读好书多的人,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男孩洪战辉》就是这样一本感人肺腑、激人奋进的一本好书!再三读之,仍带给我一边又一遍的感动。

洪战辉,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2005年当选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他不是英雄,却有着不向任何苦难屈服的铮铮铁骨;他不是伟人,却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一名出身贫寒的大学生,用他的不屈和坚韧,用他的仁爱和善良,感动了中国!

年少时的他,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清贫但温馨。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刻起,这个家从此就变得支离破碎,幼小的洪战辉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捡来的妹妹,出走的母亲,患病的父亲,12岁的他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家。面对困难,他从未退缩过,他学会了坚强和责任。12年带着妹妹去求学,每天奔波在学校和住处之间,为了维持生计,洪战辉早出晚归,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自己省吃俭用,却给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从不要别人的资助,却时时想着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他是一位锲而不舍的奋斗者,用爱感动了每个人,看似平凡,却那样执着、坚韧,那样地富有责任和爱心。

只有在苦难这个背景里,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的坚持;只有抛开经受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坚持的价值。洪战辉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不绝望,不堕落,不沉沦,不极端,不仇恨,不放弃;而他的伟大之处则在于对所有人性负面借口的否定性坚持——他让人深思,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在常态环境里生活的人呢?

自洪战辉的事迹被发掘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感动,在这种泛化的情感背景下,我们缺乏对洪战辉作特定分析,从而也缺乏对自己作深入的了解。我们感动得多,做得太少;我们被感动得太多,感动别人得太少。而洪战辉的一个独立的认识则是:感动不要泛滥,行动才能改善。诚哉斯言,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考验与特定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我们能从洪战辉的坚守里看到我们自己的坚守,能从洪战辉的承担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以此,努力而为,学会不表白、不诉苦,谁都不是因为受苦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请让我们自己坚持活得更好,对得起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人生,总是在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中演译一幕幕忧伤与难忘。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但也会碰上没有舟船的渡口,没有小桥的河岸,这时候只能自己摆渡自己了。当孑然一身、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们要想想洪战辉的话,他说,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生活中一定有希望,生活中一定要有自信。

相比以前,现在的洪战辉的日子多了一些阳光,所以他又说:“只要你信心不倒,什么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脊梁不弯,你就能扛起一座山,只要你心中充满爱,世界将更加精彩!”

而我们,也因此铭记住了这个坚强的名字——洪战辉。

论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有感600字


论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有感600字:

一名画家,一位作家,一袭画卷,一篇美文。就是这样,丰子恺成就了他的人生。他说:我的心中被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抱似一种童趣,纯真的态度去画。却富含人间真情;他抱似平实的态度去写,却饱蕴人生的哲理。

他的童年是幸福、生趣的,因为王囡囡那兄弟式的情怀。他的青年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李师、夏师细致,谨肃的教导。他的晚年时苍桑、苦涩的,因为战争流离辗转,苦于奔波四方。

世人称他的作品“达观间不掩深情,戏谑里窥见警策”。也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或许影响着他,给予他生命所需。

他爱写些民事,介绍自己的童年、青年,还有泓一法师、夏丐尊有关的事。他说得很有趣儿,都是一个个小品、滑稽戏。他说得很生动、形象,写李叔同老师上课教学、严肃认真,总在上课之前到达教室。他说得浅显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写歪鲈婆中彩了后,却喜于花费钱财,不做一些为将来打算的事,最终回到店前包豆腐干。

他为师父泓一法师画《护生画集》,百岁时完成百幅,他虽年迈又加上疾病、战乱,他倒下了,又站起来了,坚持与那种难以摒弃的信念,交织成了他的一生写照。

缘缘堂被炸毁,他的内心的那种依靠缘是被震摇了,那是他精神上的家、与归宿。但他还有文学精神支柱,与创作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乱世之战,始于仓惶,泯于奔波。护生百幅,莲心永存。子恺者,先尊矣。作者:成凯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中国诗词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