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实践论矛盾论有感 > 地图 > 读实践论矛盾论有感

读实践论矛盾论有感

发布时间:2019-11-03 来源:互联网

论晁错。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论晁错》,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半生的岁月豪情,半生的执着劳顿。一声令下,不容他辩驳。

一刀两断。

景帝平定内乱后,国家依旧静无波澜。但千百年来,那个峭直刻深的赤胆忠魂,那段轰轰烈烈的半生岁月,怎么可能就此无痕。

他怎知朝堂之上忠奸之谏都要顺应众心?大忠之人终究是寥寥无几,谁无心扶立自己的威望而任由他人的意志磨灭?即便是忠臣,嫉恨的目光也足以令人惊骇。他抓住自己的学生肆意上谏,孰知门外众人早已议论哗然。

于是他用自己的后路,坚持着他的政见。哪怕一不小心冰冷的刀锋便会架到脖颈,也不能让他消停。自古严苛之人少友薄命,虽让人心寒,但顺应众人之心而不逆水推舟仍是封建制度中人人恪守的准则。可他不知道。又或许他知道,只是性格使然,他不愿白费口舌来央求他人为中央让利。

为国谋利者众。只是牺牲掉自己的声誉来捍卫国家,忍受非议而不移初心的,必是要兼备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谋划见解,才能为人赞颂。

可是晁错,又非如此。作文

他是忠臣,但又太不懂策略,不知迂回。一介臣子,忠于朝廷是好的,但若是太急于求成,鲁莽死板,甚至冒犯了皇上的利益,那就成了愚钝的忠诚。此时此刻,且不谈国家,即便是他自己,他也无法保全。

于是,晁错的高见远谋,晁错的忠心赤胆,晁错的为师之恩,晁错的忠孝两难全,在他的急于攻成,小肚鸡肠和奸佞之人的陷害之后,全部化为乌有。

一时间,风云突变。

当原本应该进宫的车子停在了东市的街头,在史书轻描淡写的腰斩背后,该是晁错怎样的震惊,怎样的冤屈,怎样的愤恨,甚至,怎样的无助。

景帝最终还是削了藩。他完成了晁错的追求,却提前一步剥夺了晁错亲眼目睹成功之日的权利。

吾亦恨之。

只是晁错之死,原本就不可避免。他固执的过了头,连刚愎自用都那么笨拙,有大忠大义而无大智,迟早,会成为那个朝代的牺牲品。

后世的人是宽容的。

晁错,也就成了世代嗟叹的传奇。

悲壮,凄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1000字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容忍,辛苦且坚强的活下去。这样的开篇,深深地吸引了我。昨晚再次细读了几米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后感触颇深。

有人曾说过:几米从来就没有让孩子们失望过。大人和小孩之间的矛盾,几米最明白,他完全相信孩子是天使和恶魔一体的两面。有个十多岁女儿的几米,愈来愈能体会存在于大人与小孩之间的矛盾;明明有浓浓的爱,却常常搞得彼此怒目而视,眼看着可爱的天使在下一秒钟化身成恶魔。身为父亲的几米头痛而无奈,身为创作者的几米却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于是,和孩子同样敏感的几米,用一张张图和几句话,便明白地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孩子的担忧、恐惧、疑惑、快乐和愿望。当然还有抗议,抗议大人对他们想法的漠视,抗议这个世界对小孩的种种误解。我们这才听到小小身影在对我们说:嘿!不要用你们大人的想法和眼光来看我,大人看不到我们内心的奇幻彩虹!《先知》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栖息在明日之屋,那是大人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身为一名教师,我有更多更深的体会。

在日常交流中,当教学激情逐渐消退,杂事缠身,耐心不足时,我们也常会抱怨:这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多次,学生怎么还不懂?其实,主要是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学生。假如我们站在学生立场观察自己熟悉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陌生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才会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从而对学生有种由衷的同情和尊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孩子学会学习。同时,更要放下身架,甘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我们乐于向学生学习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

当学生犯了错,气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绪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不会喜欢吼叫着批评我的老师。当学生花了很大的努力却还是见不到进步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需要老师再一次的鼓励。当学生遇到了挫折而伤心难过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能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给我再一次站起来的力量。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并为我骄傲。我们要走进学生内心,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在这基础上我们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一个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定格在老师的位置上,高高在上、不可侵犯,每天传经解道发号司令: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应该怎样怎样。所以我们老师要试着把自己当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做知心朋友,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又怎么不会变成一种乐趣呢?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本书再次给了我心灵的洗礼,合上书,很多句子还久久地留在脑海里,其实孩子什么都懂,他只是不说,大人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并不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独一无二都是最优秀的,只是,你能发现他的独特之处吗?请不要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

没错,经常上网是错的


没错,经常上网不仅对学习有害,还对自己有害。

我看见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说:一位21岁的青年因为父母断电不让他上网,一怒之下将父亲杀死,同时将母亲砍成重伤。这件事让我震惊,太可怕了,不良的上网行为可以让人泯灭亲情走向犯罪的深渊。

妈妈说的对,游戏不能经常玩,游戏只能偶尔玩。但是玩也不能玩太久,玩2个小时就要休息半个小时在去玩,要不然会对眼睛有害,就是说完太久眼睛会瞎了,你们想这样吗?如果不想的话,你们就不能一直玩游戏。

讲给家里有电脑的人,爱上网的人。

知错能改,为时不晚


《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一个神奇的木偶人。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不听父母的话,独自离开家,结果遇许多倒霉的事。经过许多波折后a,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是多么爱他,为此,他努力读书。但匹诺曹还是禁不住诱惑,跟一帮同学来到一个不用上的国家玩儿国。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多么幸福,结果却变成为一头头小馿子。匹诺曹变成馿子后,被别人卖来卖去,差一点被淹死。幸好她的小仙女妈妈救了他,让他又重新变成木偶。经过这么多事,匹诺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做错的事,从此努力干活,认真读书,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我读懂了知错改错是多么的重要呀!小木偶就是因为懂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记得有一次,我把表哥最喜欢的玩具车闪电给玩坏了,我多么后悔自己的不小心,多么当心表哥的责骂,多么希望玩具车还能够完璧归赵!当表哥回来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他。没想到,表哥却微笑地说:诚实,就比是个玩具车闪电还要好,希望你都继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听了,一蹦一跳地走开去玩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勇敢的承认错误,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才得到原谅。

其实不止是我们,伟人小时候也有犯错。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把姑妈家的花瓶打碎了;华成顿用斧子吧花园里爸爸最喜欢的樱桃树砍掉了然而,他们也都用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所以最后他们还是成为伟大的人物。

一本薄薄的《木偶奇遇记》却让我明白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错误谁去买单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黄书祺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不是我的错》。文中讲了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瘦弱,胆小又爱哭的同学一下,却不以为意,因为其他同学也都无缘无故地欺负了那个弱小的同学,且没有任何人站出来阻止。“别人都打了他,这不是我的错。”其他同学也想,“我也只打了他一下!”“别人也打了!”“我又帮不了他”……谁都不认为自己有错。

非常简短的一个小故事,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每个人都说:“不是我的错!”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错?真的没有人错了吗?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只是默默地哭泣,用泪水倾诉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可奈何。

我不禁想起在学校看到的镜头——

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课,同学们也在认真地听着。突然,从教室的一角传来了两个同学争吵的声音:

“你干什么啦?干吗抢我的橡皮?”

“你还说我?我碰一下你的橡皮怎么啦?橡皮会烂掉啊?”

“手那么脏,碰什么碰?”

老师走过去。

“老师,不是我的错,是他先抢了我的橡皮。”

“老师,是他先骂我的。”

“老师,他胡说。”

……

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没有人会去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那么,错误谁去买单?

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及时反思,勇于承认,错误就可以被纠正。但如果不懂得担当,那么小错误也会演变成大问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点评

生活就是作文。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作文”,才是我们觉得比较为难的事情。小作者从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错误谁去买单?引发我们的思考,更引发我们的实践:从小事做起,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庞科军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担当,在帮助中萌发……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张成勒

打开绘本《不是我的错》,看到一个小朋友站在前面哭泣,而后面一群小朋友推卸着自己的责任,都说“不是我的错”。随着一幅幅画面翻过,我的心越来越抽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吗?

前不久,我从报纸上读到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拎着一袋破烂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可司机却要赶他下车,嫌他身上有一股臭味。车上一个年轻人更是“主动”把老爷爷推下了车。让人气愤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老人一把、为老人说一句话,难道现在的人连这么点担当都没有吗?

我想到了汶川地震时一个名叫林浩的小男孩的事迹:地震发生后,他和几个同学被掉落的楼板掩埋,动弹不得。周边一片黑暗,有的同学非常惊恐,甚至哭了起来。这时才上小学二年级的林浩并没有惊慌,他安慰周边的同学,让大家不要难过,还鼓励大家一起唱歌。随着一酋一首的歌曲,大家渐渐地忘记了恐惧和疼痛。由于林浩身材比较瘦小,他慢慢地挪动着身体爬了出来。( )可林浩并没有逃离,而是来到废墟旁,用小手搬开一块块砖头,搬开破碎的楼板,就这样又有两个同学爬出了废墟,被救了出来。可林浩的头部却被掉下来的砖块砸破。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救同学,林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班长,我有这个责任!”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懂得责任的分量,这就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救出了两个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啊!

曾经有一次,我们舞蹈队要参加表演。一个同学忘记穿白袜子、黑皮鞋,可马上就要上场了,怎么办呢?这时,另一个不是舞蹈队的同学急忙跑过来,把自己的的袜子和黑皮鞋借给了她,帮助她解决了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担当吧。这让我想起了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要让你周边的人觉得,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阳光,更美好。”

帮助别人的同时,担当,悄然萌发了。

点评

文章往往呈现着我们的思维。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会看到生活另外的一面。小作者联系自己的阅读选择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达自己对担当的理解:担当,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因为自己而更美好。最后一个小事例,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担当的人。说理的最大成功就是告诉别人,这是可行的。

庞科军

枷锁太重,谁的错?作文1700字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题思想之浅析

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补铁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本片内容新颖,情节发展不墨守成规,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的情感电影,给你的不仅是感动和回忆,更多的是给你启发和指引。让你明白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面对迷茫的时候该怎么行动。

阿米尔汗饰演的兰彻,是富人家的小佣人,他热爱学习有天赋,却是顶着富人儿子的名字去读书而不是自己的真名,而他依旧乐观向上;马德哈万饰演的法罕,理想是做名摄影师,却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沙尔曼。乔什饰演的拉加,想当工程师,但是没有自信,迷信神佛,家里很穷。

整一场故事,有笑有泪,幕幕都是转折。谁都无法从一开始就融进别人的故事中,可电影、小说、歌曲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只要你耐着性子静下心来,你总能从这些方式所要表达的所有中,获得你意料之外的。若是能学以致用,那会使你少走很多弯路,因为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三兄弟第一次见面是在新老生联欢会上,学长令新生所做的是多么粗俗不堪,新生的顺从是多么贴合实际,又是多么令人愤怒。兰彻正如法罕回忆中所说的一样,他的人和名字一样不同寻常。哪怕那不是他的真名,可他依旧是不同寻常的人,从而使他的本名不同寻常。他反抗了,运用初二物理知识来抵抗大学现实丑恶的缩影。法罕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的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拉库马。希拉尼导演在这,证明了我们现在所学知识并不是无用的,无用的只是觉得它乏味厌恶它的人,并不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起来,随机应变。

正如片头曲所唱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飞翔天空。兰彻热爱机械,所以他能改造吸尘器成真空吸盘来引导婴儿的出生。可这么热爱学术的人,你要他眼睁睁看着知识的魅力在一如印度种姓制度的教育制度下被碾碎地再也找不见?不可能!他对学术的热爱使他的心灵得到自由,使他勇于直面问题,向着师长向着所有人指出问题所在,而不是我们这样的敢怒不敢言!

我不知道从事教育的工作者看完此片后会有什么感想,反观导致拉加跳楼,以及三兄弟的学长上吊自杀的根本原因是印度的教育制度,死板苛刻漠视学生兴趣爱好。这和中国教育制度大同小异,是否可以请求家长老师们能因为这部影片而开始思考,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有叛逆期,思考为什么自杀率年年增长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影片的,因为它让我许多敢说或不敢说,可以用语言表达以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想法都那么直白的面对世人。中国本身人口就位居世界第一,又有千年古国历史文化的沉淀,人才辈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体现的彻底,大家学的是一样的知识,倘若你与他人付出了同样多的努力,那么你与他人比的就是天赋与背景了。当然,我并不是说努力学习不切实际,我只是在想,为何要将分数看的那般重要?读书读的不就是知识么?不就是从书中体会前人的伟大与情感,从而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世界观么?不就是为人处世宽容谦和么?不就是为了更安全的生活而开始读书么?

可现在,成绩和人品挂上了等号,我最厌恶凭成绩去取决一个人的好坏。而人的品德呢?你能从成绩上看出这人的品德如何么?不能吧?中国人自古就有这个思想,只偏爱与众星捧月的人物为友。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确实古代文人的气节与才气值得我们敬佩,但他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真真是碍极了眼。哪一家的族谱上无白丁呢?正是这些白丁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凭什么歧视无文化的人?也许他们比我们更有天赋去学习,只是苦于没有能力承担学习的费用而已。也许他们不能陪你讨论莎士比亚不能陪你沏茶品茶可那些都是虚的!无文化的人不会和我们一样埋首与书堆,他们只能在外漂泊工作。可再苦再累他们那也是融入社会独立生活!反观我们,成绩第一的不一定能有勇气面对陌生人还能巧舌如簧,成绩再好又能怎样?就像我前面说的成绩来源于书本,书本来源于知识。那知识呢?就像艺术一样,它来源于生活!成绩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你空有一腔理论,可没有地方让你施展拳脚,你只是没能独立的依赖父母的雏鹰。所以,古代文人墨客的那股子自傲是万万学不得的。

再来讨论为什么自杀率年年增长呢。因为社会认为,好的成绩可以带给你优质的生活。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带来优质的生活,而不是好的生活。我个人认为,好的生活是你从事你所乐意去做的事,也许这样的生活令你风餐露宿,可你能与你所热爱的事物共度余生,而不是为了更多薪水而去强迫自己去学去涉及去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许多家长因为家中条件原因未能读完学业,他们有些自身经济不宽裕,所以他们可以归结于文化未够。他们有些家境优越,但他们受别人气被人排挤,所以他们归结于文化未够。于是,他们因为对孩子的爱,而过多的施压于孩子,令孩子产生读不好书就没有好未来的错觉。而世界上可利用的土地可从事的行业只有那么多,比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工作岗位供不应求,那些迫于家中压力而放弃爱好开始死读书的人,就比不上那些成绩相等而又有特长的人。总之压力比山大,压断许多学子心中支柱,他们又在父母庇护下过的太久,全然未经风雨,温室的花儿必然经不起骤然的暴风雨,于是它的生命宣布结束。

【1】 【2】

读《你心归我》有感——错在哪里?


读《你心归我》有感——错在哪里?

保罗·席

简介

作者简介

史珍玲著(By Jean M.Swanson)

一九六二年,史珍玲姊妹和史文森牧师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来到台湾信义会服事,前十五年中,史师母一直全心地抚养教导她的五个孩子。在那段期间,五个孩子虽然常常在生病,但神却不断地借此机会来教导她,让她明白神的道路。

她现在一直帮助各教会发展祷告研习会。并且花许多时间在台湾各地教导有关灵命更新的课程。本书即是她在教导这许多课程以及在祷告会和协谈经历上的累积。

史师母的五个孩子都极渴慕地寻求神,且让神在他们的生命中居首位。她的先生史文森牧师曾任教于种花福音神学院。

书摘(摘自《你心归我》史珍玲著,以琳书房,p12-13)

以后每周一次我们在学生中心碰面聚会,与会人数的加增超过我们所预期的,每位妇女都带着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来参加祷告会。当我们坐在那儿听她们大声为问题祷告时,心里愈来愈消沉,仅为"自己"的难处祷告,似乎只有使问题更趋严重,并且这一类的祷告容易使人无心也无暇去关怀新来的人。

就在聚会进行中,学生中心附设的宿舍有一位女学生在旁边看我们。有一天聚会结束正欲离去时,她突然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很抱歉打扰你,但我是否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观察到你们每周一次聚集在这儿祷告,你们大声呼求、涕泗纵横,看来相当感人。但每周都这样,你觉得那时一种享受吗?"她脸上充满着困惑。

那一天,神借着这位尚未信主的青年学生让我省察自己以及我们的祷告方式。我再次进入内室向主祷告:"主啊,错在哪里?我们的祷告会只是在收集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开始经历改变,看见问题迎刃而解?每个礼拜她们所谈的只是她们的争战,我再也忍受不住了!整个聚会好消沉,我真想退出!"

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讲到的这种祷告的现象,非常普遍的存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是常常处于这种苦苦的、仅仅只为自己的难处祷告的祷告生活。弟兄姐妹聚在一起,分享的通通都是自己的难处、倾倒的都是自己的苦水。祷告的时候痛哭流涕,向上帝诉说自己的苦楚和心酸,诉说自己的难处和患难,哀求上帝救自己脱离一切的软弱、疾病、苦难等。

笔者并无否定个人感受和自己身处逆境中难过的情绪的意思。而是诚如书中那个尚未信主的青年学生发问的:"你享受这样的信仰生活吗?";其次是,每次这样的苦苦哀求,是否真的帮助你走出心灵的软弱和负面情绪的捆绑?再者就是,这样的苦苦哀求,于别人有正面的、积极的见证吗?

笔者在读书的时候自我反省,我自问并不享受这种"痛苦"又"痛哭"的祷告生活,信耶稣本是喜乐的事情,因为世人都犯了罪,按着律法人人都有一死,但是耶稣却道成肉身,为我们钉十字架,担当我们的罪,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因着相信耶稣,得到赦罪之恩。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喜乐和满足的呢?既然信耶稣应当是喜乐的,那么每天或者是常常痛苦的在神面前痛哭地祈求,就不见得就是神期待我们有的状态。因此,要么是上帝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我们出了问题。显然,出问题的一定是我们。

再者,每天诉苦的在神面前祈求,除了发泄下自己的情绪外,并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软弱,也没有从根本上出去我们内心负面情绪的捆绑。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是用一种类似于"医学专用剂"的东西,把那些阴暗和负面的东西隐藏起来,并没有彻底消失,等到下一次再遇到逆境的时候,它会"连本带利"的爆发。

曾经真的有人问我:"都说基督徒是喜乐的,为什么每次见你们祷告都是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竟无言以对。我相信每一个基督徒在遭遇难处的时候,都有类似的心情。"凡事都有神的美意"这句话对身处逆境中的基督徒来说,是非常清楚明白,却又根本不清不楚的大道理。逆境中所遭遇的苦难会让人根本就不会觉得这样的"美意"美在哪里。如果信耶稣应该是喜乐的,那么请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祷告却几乎没喜乐过?生活为各种事情缠累。为健康担忧,为经济担忧,为前程担忧……,我们是被神早就赐给我们的喜乐充满己心,还是被无尽的担心占据。这种永无休止的苦求,在众人眼中没有生命美好的见证,反而把更多的未信者,推离耶稣基督的救恩。

因此,我们的祷告和信仰生活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而存在。如果我们的生命中被这些苦毒、苦难、挫折、担忧所充满,那岂不是一大悲哀?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条出路,让我们的属灵生命健康起来。

出路

史师母在本书中提供了一条出路,一条不分种族、肤色、时间、地域限制的出路,就是圣经本身给的出路:赞美。大家不妨翻开诗篇看看,每一个哀歌在痛苦的哀求最后,总是以赞美结束。是什么改变了?是心态、是眼光、是焦点。

不再盯着不好的环境不放手,眼目定睛在耶稣的身上。当赞美在生命中时常产生的时候,你会发觉,你的生命和生活处处都在改变。反而你刻意的想要改变你不想要的生活状态、刻意的想要脱离苦难,你越发的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笔者曾有多次因赞美走出逆境的经验。记得那一次,我失业了,经济压力很大,我跪在神的面前哭了好长时间,心中有感动唱诗,我就翻开歌本,唱《圣哉三一》。我唱一遍,两遍,越唱越有力量,越唱心中越不觉得沮丧和难过。我那个时候第一次发现,原来,赞美神的属性,颂赞神的作为是那样的奇妙。虽然我的环境没有改变,但是我的心不被负面的情绪所捆绑,我的眼目不再定睛在没有工作就没有钱的事上。我开心极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我每当遭遇不好的环境,我就在祷告中,赞美神。

可能你会有疑问,那问题不还是没有解决?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神教导我们的焦点就不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诗篇中的作者也都是在说着埋怨上帝的话、不理解上帝作为,说着说着,想起神曾经在他身上的恩典,就开始诉说神的恩典和作为,然后就因为曾经神的恩典和作为而赞美神,然后赞美着赞美着,他就心灵复兴了,跟神的关系也亲近了,也有力量了、不埋怨神了。转移我们的焦点,或许这就是我们无法明白的奥秘。神就是借着这样奇妙的方式,引导我们转移我们的目光不定睛在世上、不定睛在自己的需要上、不定睛在自己遭遇的苦难上,而是单单仰望耶稣基督。

应用

1、每天的祷告,不再仅为自己的软弱和需要祷告,制定计划,特别赞美神,单纯的赞美神,可以找出纸和笔,写出你要赞美神的方面。

2、学习与人分享神的恩典,分享神曾经在你生命中的带领

3、尽量少说负面的话,不以消极的状态面对别人

4、常常为别人代求,关心别人的需要

5、准备一个新的笔记本,把每一天你认为神的恩典都记录下来,当你觉得自己软弱无力时,翻开看看

6、唱诗歌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赞美神的圣诗。

7、不在公众场合聚会中,痛哭流涕的祷告,特别是慕道班聚会中。以防止因为我们人的原因,导致慕道友对信仰的误解。

《请不要开错窗》读后感300字


《请不要开错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他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他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试着打开失败旁边的那扇窗户,也许你就会看到希望。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管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也不会退缩,并去开启希望之门;而有的人经历了一次失败就不去做了,没有信心了。两者的做法只有一步之差,可后果却相差很多。前者总会遇到成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后者却永远停留在失败,做一个失败的人。

正如故事中所说试着打开失败旁边的那扇窗户,也许你就会看到希望。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失败应永不退缩,这样你才会看见希望,看见成功,看见属于自己的曙光。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400字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400字:

第二册作者真是放飞自我,变着法儿讽刺聂璜:画技差,不识数,猜对了,运气好,diss他写海鳗的时候可能喝高了,说他灵魂画手,硬是把一种鲸鱼画成三种鱼。哈哈哈~~~另第143页,都会和我一样,用()了:自古以来就有“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之说(草鱼说:我做错了什么?)。放飞得够彻底。不过我很喜欢。

他不说不知道,这么多叫得出名字的,形象鲜活的海洋生物,如今全都是难得一见,属于“濒危物种”!可叹可叹!我虽然生长在江南水乡,但博物君说非常常见且廉价的鲥鱼、嘉鲯都没见过。唉……在这本书里见识了这么多物种,想到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真的很神奇。

另外一个小发现: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壮阳真的非常执着了。而且,硬是要信奉“以形补形”,海狗鞭,海豹鞭,海马鞭……泡酒,烧菜。一想就不寒而栗。

还有一个今天看来很可笑的理论是“化生说”:哺乳动物、鸟类、鱼可以互相化,当千百万年的进化是放p啊!作者:许栩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3)篇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 第(1)篇

错不在我,错的是别人。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在犯错。不错的一本书,书中的那些事例很值得阅读,可以对自己平时的生活有很多启发。《错不在我》从政治、法律、医学、家庭、爱情与人际关系等各个角度,对人类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自我辩护导致了何种伤害,以及我们如何克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错不在我》教你看穿谎言与借口,破解思考盲点。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只想逃避责任,甚至不自觉地说谎?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错不在我》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自我辩护心理在发生作用,当错误发生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找一些客观原因,完全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不假思索的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一样,会让我们越陷越深。它阻碍我们看见自己犯错,更何况改正错误;它扭曲现实,让我们无法获得评估局势所需的信息;它使得爱人、朋友及国家间的嫌隙加深;它让我们无法摆脱坏习惯;它让罪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它让许多专家无法改变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而对公众造成伤害。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避免掉入自我辩护的陷阱。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虽然事情发生了,但这不是我的错! 每当人们犯下错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自我辩护来尽力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人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让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这就是自我辩护造成的危害。

自我辩护

大多数人在面对所犯错误的证据时,不仅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方式,反而会顽固地对其加以辩护。自我辩护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就其自身而言,它未必是一件坏事——它能够保证我们在夜里安睡。离开了它,我们会让难以忍受的困窘持续下去。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会将我们拖向更深的深渊。它会制约我们发现自身错误的能力,更不必说去纠正错误。它会对现实加以歪曲,妨碍我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对问题进行清晰评估的能力。它会加深爱人、朋友以及民族之间的裂痕;它会阻止我们放弃不健康的习惯;它会容忍罪犯对他们的行为逃避责任;它会导致许多专家坚持那些可能对公众造成危害的错误看法和做法。攻击引起了自我辩护,而自我辩护又导致了更多的攻击。

认知失调

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即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尤其是错误的行动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费斯汀格称之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只要某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例如,吸烟是愚蠢的,因为它能够置我于死地与我习惯每天吸两包烟。失调会导致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从轻微的疼痛到极度的痛苦;直到找到某种减少失调的办法,人们的不舒适感才会得以缓解。

证实偏差

如果新的信息与我们的看法一致,我们会认为它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一向是这样讲的!如果新的信息与我们的看法不一致,我们便会认为它是偏颇的、愚蠢的——这是多么愚蠢的观点!人们对和谐一致的需要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当他们被迫面对负面的证据时,总会寻找对其进行批评、歪曲或者清除的方式,从而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维持甚至强化。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证实偏差。即便是读到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人们也会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证实偏差甚至会导致人们用那些无中生有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盲点和偏见

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视觉和心理上的盲点。我们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误。偏见的出现,是由于人脑对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具有类化的倾向。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人所持有的偏见,唯独发现不了自己的偏见。人们通常对自己的偏见视而不见。一旦持有偏见,就像持有某种政治理念一样,人们很难轻易排除它;即便是一些无可辩驳的证据对其核心理由进行了否定,也是枉然。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想出另外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看法或者行为方式。

记忆偏差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既不会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也不会刻意隐瞒和欺骗。我们并没有撒谎,我们只是在为自己辩护。当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都会添加一些细节,也会省略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我们会对故事进行些许的整饰,这种整饰会恰到好处,以便下一次我们还可以增加一点儿戏剧性的点缀。我们确信这些微小的、无关紧要的谎言会使故事更为合理,也更加清晰,以至于最终我们所回忆起来的事情与所发生的事情产生出入,甚至回忆起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偏差和失调,会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会保护我们的决策和信念。第一,要搞清楚一段记忆是否真实有多么困难,某段完整的记忆包括它的细节,有时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第二,即便是很有把握的、完全肯定是准确的某段记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第三,那些支撑我们当前感受和想法的记忆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记忆通过改变他们的观点,来帮助他们克服过去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的不一致性。错误的记忆会让我们原谅自己,并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护,但有时候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失去对我们的生活负责的能力。对记忆偏差的理解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深刻的记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可能会激励人们更小心地对待自己的记忆,不再肯定自己的记忆都是准确的,不再产生用过去的经历来为现在的问题辩护的冲动。

潜意识

相信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原因时,自我辩护会导致自我吹捧:对自己好的行为给予表扬,为不好的行为寻找借口。潜在看法之所以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会影响夫妻之间的争吵方式甚至争吵的目的。如果夫妻双方争吵的前提是双方都是好人,但是都做了错事而且又相当固执,或者由于暂时的情境压力做出了愚蠢的事情,那么就会有矫正和相互妥协并达成意见一致的希望。但是不幸福的夫妻变换了这个前提。因为夫妻双方都是自我辩护的高手,他们相互指责对方不愿意向自己性格良好的方向转变。如果他们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不想去改变令对方烦恼或者痛苦的习惯,他们会说:我控制不了自己,人生气时很自然会提高嗓门。这是我的行为方式。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听得出自我辩护的意味,因为他们当然是能够控制自己的。因为他们每一次与警官、雇主或者街上那个令人讨厌的体重达300磅的陌生人说话时,他们并不会提高嗓门。

如何克服

承认错误,放弃自我辩护。就像挑剔别人的行为那样,通过反省和批判自己的行为,我们有可能打破自我辩护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我们只需在我们所感受到的和我们该如何做出反应之间进行片刻思考,考虑一下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坚持某种与事实相悖的信念。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在大脑将我们的想法固化为一贯的思维模式之前,我们可能已经改变了主意。当一位朋友犯了错误的时候,朋友仍然是朋友,错误仍然是错误。美国的文化中,错误被认为是严重的心理浪费。然而在日本,人们却并不是这样看。在日本,错误、失误和困惑都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爱迪生我并没有失败,我成功地发现了一万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错误并非需要否认或者为之辩护的个别人的可怕的失败经历,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会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不断走向成熟。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认知失调】

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即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尤其是错误的行动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费斯汀格称之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无论何时只要某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例如,“吸烟是愚蠢的,因为它能够置我于死地”与“我每天吸两包烟”。失调会导致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从轻微的疼痛到极度的痛苦;直到找到某种减少失调的办法,人们的不舒适感才会得以缓解。在这个例子中,对一个吸烟者而言,最直接的办法是停止吸烟以减少失调。但假定他已经尝试停止吸烟但最终失败了,他就只能通过下面的方式来减少失调:让自己确信吸烟的实际危害并不大,或者让自己确信吸烟的风险是值得的--因为吸烟可以帮助他放松或者防止他身体过重等自我欺骗的方式来减少失调。

【重构记忆】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既不会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也不会刻意隐瞒和欺骗。我们没有撒谎,我们相信自己的讲述。就如同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我们都会添加一些细节,而省略一些不合时宜的事实,我们会对故事进行细微的自我拔高的修饰,事实会被修饰得很好,以至于下一次我们还会增加一些细节;我们确信这些细微的无伤大雅的谎言会使故事更合理更清晰,(这种修饰)最终会使我们的回忆与真实发生的事情产生出入,或者甚至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记忆就是这样成为我们个人的自我辩护的历史。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记忆还可以被重构。对记忆最重要的歪曲,是利用它来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进行辩护或者解释。

【实例而且相反,为什么他们往往感到上当受骗。假如那位自认为不讨人喜欢的女士遇到一位很棒的男士认真地向自己发起追求,她可能会感受到顷刻间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很可能会因蜂拥而至的失调而光泽尽失:“他看上我什么了?”她的答案不太可能是:“太好了;我一定比自己所认为的更有吸引力。”而更可能是:“一旦他发现了真实的我,他就会将我抛弃。”她将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来克服这种失调。

【错不在我】

我们从内心深处试图通过自我辩护来免遭失调的痛苦,但是灵魂却在不停地自我拷问。为减少这种失调,我们多数人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我并维护自尊,以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愚蠢、更易犯错误。

放弃自我辩护而承认错误,对于我们的心灵和人际关系都十分有益,那么为什么我们许多人不这样做呢?我们都很乐于看到别人勇于承担责任,但是为何我们自己却不能经常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必须这样做。自我辩护的行为几乎是自动形成的,我们意识不到,它会让我们避免因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而出现失调的感受。“错误?我不可能犯错误……那棵树是自己跳到我车上的……无论如何,我有什么必要为此道歉?是她先开始的……他偷了东西……这些都不是我的错。”其次,社会存在着一种“错误恐惧症”的文化氛围,错误总是与没有能力和愚蠢等特质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便是发现了错误,人们也不愿意去承认它。因为一旦承认了,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只会胡扯的笨蛋。如果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承担错误并积极改正,我们就必须克服以上所讲的这两个障碍。

错不在我读后感400字 第(3)篇

自我辩护是本能,敢于认错是本事。

                                          ——题记

     他在说谎!这件事情根本没发生过!先平息一下你的怒火,看看这本《错不在我》,或许你能释然,他可能真没有说谎,那件没有在实际中发生的事情的的确确在他的记忆里发生了。记忆为什么会出错?是不是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其实不然,人的天性中存在自我辩护的本能,强化利己的一切信息,在强化的过程中又会不自主地添加一些想象的成分。

       自我辩护与撒谎不同,撒谎是说谎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撒谎,是为了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欺人。心理学上把推卸责任,想办法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现象称为认知失调。自我辩护是认知失调导致的本能反应,属于自欺欺人。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是站在抉择的金字塔尖上—>错误的决策—>认知失调—>自我辩护—>跌落于塔底。即便跌落下来我们仍会自我欺骗,否认自己的错误或愚蠢,以至于背离了初衷摒弃了底线。因为我们很难承受来自灵魂的拷问,太需要通过自我辩护来免遭失调的痛苦,但同时自我辩护也蒙蔽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很难做到完全地自我接受。

     自我辩护是本能,敢于认错是本事。当你对自我辩护有了深入的了解,有了打破自我辩护的意愿,开始留意自身的行为以及做出决策的理由,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时间的历练和自我反省永远没有尽头。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400字


就是一本海洋绘本啊,很适合休闲的时候看。每到周末的早上我都会咕嘟咕嘟煮起花果茶,翻开这本有趣的小书。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呼。

作家真的是有几分野趣的,叫做聂璜,明末清初出生在杭州。苦于自古以来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于是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全国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画下来,并询问当地渔民对照古籍考证。

但神奇的是,也是他唯一传世之作,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据说乾隆也很喜欢这本小书,说我在马上纵横这么多年,这本书满足了我对大海的想象。

真的有点好笑,聂璜因为写书的时候好多东西也没见过,凭着别人的描述画出来的,比如鳄鱼,在书里长这样:也太慈眉善目了吧!还有人鱼,我觉得可以被评为全书最丑!

读后感大全:错入小人国


美好的一天从看《格列佛游记》开始。

时间沙漏慢慢倾泻,我的脑袋渐渐放空,竟乱入时空,错入小人国。

天哪!我这是在哪?环顾四周,自己身处一片草地,一望无际。天空蓝蓝的,最让我吃惊的是身边竟躺着一个人,我还在回想自己以前到过这里吗?正当我绞尽脑汁回想的时候,旁边那人醒了。我着急的问他∶这里是哪?你是谁?他也回答的不知所云。我叫格列佛,你是谁?我也不知道这里是哪啊!我顿时惊慌失措,目瞪口呆。双手紧紧抓住自己的衣角。脸上的冷汗慢慢滴落。我竟吓得倒退两步。我,我,我不会穿越了吧??自己在心里想着。全然不顾旁边那人也慌了手脚。我不自觉的拧了拧自己的大腿,好疼。当我理清原委确认自己真的穿越时空的时候。才回答了他的问题,你好,我叫邵泓煜。我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哦,他回答了一声,似乎觉得再追问下去也没有什么改变。

快看他大叫一声,只见大约有百来个身长不到6英尺,手持弓箭的活人在我们的身上走来走去,他们把我们捆绑,放来百支剑。我们不知所措,痛苦呻吟。我们就这样熬到夜晚,接着就有个人好想再作演讲似的。我们不晓得他在说什么,我们面对着面,大眼瞪小眼。只知道要老老实实的。演讲完,他命令人给我们送吃的,喝的。对我们这两个庞然大物,那些小人十分敬畏,又略带些好奇。我们的食量大的惊人,他们安放了几把梯子,上百个小人挑着篮子,把一篮一篮的食物轮流往我们的口里倒下去。我们一口得吞食二、三篮的食物,小人们应接不暇地倒。他们为我们食量之大而惊奇不已。我还问过他怕这些小人吗?他给我一个肯定的回答不怕。他给我讲了他的身世。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又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在这过程中我很害怕,他总是安慰我,这让我感到了些许温暖。

我们被押解到内地,被当成俘虏。利立浦特皇帝在几位贵族的陪同下前来看在押的我们学者们奉命教授格列佛和我当地语言,格列佛因性格温顺搏得了皇帝的欢心,我因和他一起也受到了同等待遇。但我们还是免不了被怀疑。我们也觉得情有可原。我们的衣袋受到了搜查,我的当然没有问题,可格列佛的刀、手枪全部被没收。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一个国家正虎视眈眈的想侵略这个小人国。我和他当然乐意作战。格列佛用自己的特殊战略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我非常为他高兴,虽然我也没帮上什么忙,却和他一样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头衔

就这样我们成了同甘患难的朋友。

可最后,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可格列佛不甘心。决定逃走,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也觉得让他逃走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并答应和他一起逃走。

弹指一挥间,我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可当我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那么真实,和格列佛经历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可梦终究是梦。

我突然想明白了许多开始敬畏起格列佛的种种精神,他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知恩图报,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

同时我又继续往下阅读。又陆续看了《巨人国游记》,《无名岛游记》,《慧骃国游记》。仿佛身临其境。

综观小说的全部情节,《格列佛游记》政治倾向鲜明。它的批判锋芒,集中在抨击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

作者通过了描写格列佛4次遇险,写出了作者看透了当代的腐败,以讽刺的方法,抨击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这本书好好看,大家还在等什么,快来看吧。

知错能改,为时不晚 (650字)


《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一个神奇的木偶人。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不听父母的话,独自离开家,结果遇许多倒霉的事。经过许多波折后a,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是多么爱他,为此,他努力读书。但匹诺曹还是禁不住诱惑,跟一帮同学来到一个不用上的国家玩儿国。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多么幸福,结果却变成为一头头小e子。匹诺曹变成e子后,被别人卖来卖去,差一点被淹死。幸好她的小仙女妈妈救了他,让他又重新变成木偶。经过这么多事,匹诺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做错的事,从此努力干活,认真读书,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我读懂了知错改错是多么的重要呀!小木偶就是因为懂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记得有一次,我把表哥最喜欢的玩具车闪电给玩坏了,我多么后悔自己的不小心,多么当心表哥的责骂,多么希望玩具车还能够完璧归赵!当表哥回来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他。没想到,表哥却微笑地说:诚实,就比是个玩具车闪电还要好,希望你都继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听了,一蹦一跳地走开去玩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勇敢的承认错误,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才得到原谅。

其实不止是我们,伟人小时候也有犯错。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把姑妈家的花瓶打碎了;华成顿用斧子吧花园里爸爸最喜欢的樱桃树砍掉了然而,他们也都用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所以最后他们还是成为伟大的人物。

一本薄薄的《木偶奇遇记》却让我明白

《错斩崔宁》读后感1000字


《论自由》(精选)


《论自由》读后感2000字

《论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尓的代表作,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书中完善和发展了英国传统的个人主义思想,大力为个人自由鼓与呼,同时清晰地划定了个人自由与社会干涉之间的界限,为国家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支持。

人类个性的自由发展乃是密尓自由论证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密尔似乎与康德“人是目的”的哲学观点一致。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禀赋,理应通过个性得到充分发扬,这是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密尓坚决反对对个性的束缚。一方面,他认为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痛苦的感受和快乐的来源也不同,怎样才是最好最适宜的生活方式,只有个人最清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应该交给个人自由决定。可以看出,密尓的论述中隐含着价值多元的观念,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过时。

另一方面,对人民个性的束缚,将会限制社会的发展甚至导致其陷于停顿(很不幸中国成了密尓所举的反面例子)。他认为德国思想家洪堡提出的“首创性”概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因素,也就是说任何进步必须有人第一个开创新的做法。而“首创性”有赖于人民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和境地的多样化,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源泉。顺便说一句,这一观点与进化论的理论倒很相符,物种单一性发展在环境巨变时很容易造成灾难性后果,甚至整体灭绝。

密尓认为,任何压制个性的制度,无论以怎样冠冕堂皇的名义进行,都是专制。专制有两种,一种是权力专制,一种是习俗专制。权力专制用武力压制人性中的突出部分,强迫个人屈服,那些敢于特立独行、突破平凡的人被迫消失,反而是那些顺服和平庸之人得到鼓励,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专制。习俗专制更加可怕,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当一切事情都取决于习俗,无人想到抗拒和变革,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平庸的沉寂,失去发展进步的可能。

密尓对思想和言论自由极为重视,认为这是个性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自由之一,因为人类的精神福祉是其他一切福祉的基础。密尓在论证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时,提出了四条依据。

第一,非主流的异端思想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在历史上一再被证明,密尔列举了苏格拉底的例子。如果有人否认这一点,就是“冒领不可能错误性”(假冒上帝)。

第二,假如异端思想有很多错误,但是不可轻易否认其中也存在着部分真理。得势意见很难或者从来都不是全部真理,借助于异端思想中的部分真理,可以让自己得到补充和完善。

第三,即便我们假设公认的意见就是全部真理,但它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质疑与争议的冲击,以保持其活力与生动。一旦其开始拒绝讨论,就会沦为教条,接受者就如同持有一个偏见一样,很少领会并真正认同它,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知行不能合一。

第四,教条只能导致人心的硬化和僵化,拒绝任何新的思想观念进入人心,妨碍了人的精神发展,同时导致社会僵化。

因此,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发表十分必要。前提是在方式上要有所节制,不能越过公平讨论的界限。其一是不能夸大和歪曲事实,不能对对方的事实和论据进行压制,或者故意扭曲对方的意见表述。其二是不能实施人身攻击,不能以武力、法律、道德为武器对对方进行威胁。

当然,如果所有人任由个性自由发展,必将相互影响和争斗,因此社会的干预在所难免。密尔在划定个人自由与社会干涉之间的界限时,给定了两条原则。读后感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及交代。这条原则是关于涉己的行为,也就是个人自由所应具有的最低限度。第二,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为,个人则应当负责及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密尓对政府干涉问题特别谨慎,对不侵犯他人自由的问题,坚决反对政府干涉。他提出了三点理由。

第一,如果事情由个人来办比政府办更胜一筹,自然应该由个人来办,比如自由生产和贸易问题。

第二,有些事即使政府办比个人办效果好,仍有必要交给个人办,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公民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个人的发展必将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三,不必要的增加政府权力,将会在今后带来更大的祸患,一方面造就难以根除的利益集团,另一方面使人们逐渐依附于政府,政府将会越来越为所欲为。可以看出,密尓希望的政府是“守夜人”的角色。

概言之,能够合理干涉个人自由的,只能是为了自我防卫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必要责任。当然,密尓没有忘记将未成年人排除在外,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长和社会的义务,适当限制未成年人的自由是必要的,这点可以理解。

但是,密尓将所谓落后种族或者野蛮人也排除在外,却是犯了一个歧视性的错误,并为殖民统治和专制压迫留下了空间。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界定,难道有所谓客观标准吗?如果没有,岂不是又成为强者的借口?这不能不说是密尓思想中的一大遗憾。

相信《论晁错》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实践论矛盾论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