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中数学专业读后感 > 地图 > 高中数学专业读后感

高中数学专业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

--触类旁通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结构下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的吸收内化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目标进行最高效的梳理与突破,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个性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数学翻转课堂上老师不是不用教,而是要更有效地教,而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上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恰好是实现这个高效的重要选择。将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已熟练掌握的相关旧知识作为源问题,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作为靶问题,由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恰当的问题,用来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同要素,寻找有效的类比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实现由旧到新的类比,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类比教学归纳猜想,凸显了数学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类比教学开门见山,为老师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浙教版教材为素材,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后的一点教学尝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结构相似性类比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这种类比形式较多,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教学实例:立方根概念的教学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学生对立方差概念的学习是以平方根为基础的。对于平方根概念,通常是以与平方为互逆运算的形式得出,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a的二次方根。这个结论。同样对于立方根定义的得出也可以仿效上述方式,教材中也是采用的这种导入方式。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预习与已知的前提下,笔者尝试利用两个概念结构上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法引出立方根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方根和立方根两个词的一字2024之差,而想办法恰当的替换平方根概念中的一些重点词汇,从而得到立方根的概念,具体操作如下:

1.类比前的准备

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类比的源问题,即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在这里可以设计成复习提问的形式,如:哪位同学能口述下平方根的概念?

学生表述完成后,教师可以使用大屏幕将平方根的概念展示给学生,重点词汇改变颜色,这是为下一步的类比的实施提供直观的视觉准备。

2.类比实施过程

这个过程由教师设置一些逐级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快速的找到有效的类比条件,从而实现由旧到新的类比。

在这里可以设计如下铺垫和问题,我们今天要研究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立方根。请在平方根定义的基础上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呢?哪位同学能尝试一下?

当学生顺利得出立方根定义后,教师可以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两个定义,并在关键词上进行不同颜色的标注,并配以实例进行巩固,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进一步得出立方根的符号。

通过平方根和立方根在概念相似的类比,可以使学生轻松获得新知识,而且对两个定义在关键词的理解和今后的对比记忆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类比可以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更多的应用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知一个,而知一类,能够较好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以往对于数学翻转课堂,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枯燥无味,课堂形式单一,无生机和活力,而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通过基于类比思想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感到其实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接受新的事物也并不是很难,只要能找到一个类比源,就可以轻松的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轻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

虽然基于类比思想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引入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是很有价值的,愿教师和学生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教材

杜威认为教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种教材为基础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杜威批评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做法,它会阻碍儿童的生长。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应当从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针对我国,针对当前,教师手头有的是系统的汇编教材,如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如果对教材的处理变学教材为用教材,也不失为是对杜威关于教材这一观点的变通。所谓用教材我认为本质是挖掘出它呈现知识点的方法,用它来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每次上公开课,我们又都有这样的体会,思想上重视了,钻研教材的时间长了,发现可教点很多,远不止教参上所给予的。

因此也就有了同课题评优课比赛中 八仙过海的精彩演绎。如初中语文第七册《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作者把紫藤萝花描写得极其辉煌,通过推敲文字2024得出原因:首先,文章抓住了花的盛这一特点;其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再者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最后由一树花一穗花一朵花看出,写景中还有一定的顺序。再如《春》里面描写春花还写了蜜蜂、蝴蝶,还想象出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虚景。这样,如何写景这一知识点就被挖掘出来了: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运用修辞、注意顺序、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而如何赏析句子的方法也呈现出来了:抓住几个词语、说出修辞、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

试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每堂课都能潜心挖掘教材中众多的知识点、能力点,然后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确定训练重点,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提不高呢?

二、研究教法

杜威把活动(做)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他反对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里静听和死读书的方法。他认为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是儿童怎样学。杜威根据自己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设计了教学的五个具体步骤: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是能调动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研究。尽管我们知道其重要性,但是教师真正能在平时研究学生主体需要,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创新教法的又有几许?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课、观摩课、汇报课、公开课还不多吗?他们难道不是在演绎新的教法吗?是的,不管这堂课成功与否,我们都得肯定你,因为你是做了研究,你是在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但是即使你得到了特等奖,那也只是对你这一堂课的评价,我要问的是,你平时也能做到如此研究教法吗?我们的学生的能力决不可能只通过一学期一两节公开课上的学习得到提高的。所以,我认为创新教法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坚持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作些探究的,效果还不错。下面列举几种操作性较强的做法:

1、加强学科综合

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诗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跟我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歌(其歌词与诗歌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婉转动听的旋律之中,学生情趣盎然,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蕴。课后则采用歌唱的形式替代枯燥的背诵,学生对这种教法喜欢极了。

2、引导学生体验

作文教学时,老师即使为学生讲遍写作技巧,读遍美文佳品,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捉襟见肘。学生写作需要的是感受,不是概念。令教师苦恼的是学生圈囿于课堂学习,生活经验少,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就要从现有条件出发,研究对策,寻找、安排一切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直接体验如跳绳、踢毽、拔河、喝茶、煮茶叶蛋、挖荠菜包馄饨、实验基地制作茶壶、运动会开幕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然后写作;间接体验如国内外各领域发生的大事: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神六升天、奥运会、兽首拍卖、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让学生上网、看报、找图片、作讲座,然后写作。这样有了体验,再加上一定的技巧,相对而言,学生的作文就鲜活多了。

3、坚持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时,教师如果一味述而不作,高高在上,他就没有多少信服力。一学期一次和学生一起完成三规作文。即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题目。师生当堂面对面地完成,师生间交流作文感受,交流作文得失。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作文教学研究。说实话,有时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行文构思胜我一筹。孔子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公正地作评价,学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惧怕心理减少了,对写作的热情增加了,如何写好作文的悟性提高了。

三、研究教师角色定位

在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中,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员不再是学生的导师,而仅仅是学生从事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助手。应该指出,杜威并没有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

读《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专题研究》有感2000字


读《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专题研究》有感2000字

钟政营

这两天,县里进行期末数学统测,回卷时面对学生的错题:填空出错、计算错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失分严重,我困惑、迷茫。不仅反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知识的遗忘过快?也许应该从平时教学新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做到扎实、有效。正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恰逢近段时间细读《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专题研究》此书,受益匪浅。它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书围绕八个专题 (概念、计算、探究、应用题、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分为八章,每章都包含“观点报告”和“课例研讨”两个部分。本书内容与以往一般的教育专著有所不同,它不像课例集,缺少系统性和理论,也不像纯理论的专著那么枯燥。本书既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又具有课例的鲜活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1.关于“观点报告” ——以学为中心,观点鲜明

观点报告以开展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反思各专题教学存在的困惑点,探寻突破策略,并积极大胆地付诸实践。每阅读完一个专题,总能给我以新的启迪,让我经历“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

书中的“观点报告”一般包括“教学疑难问题梳理”和“教学策略与建设性的意见”两项内容,针对内容涉及面比较广的专题,把12册内容分成两个学段展开阐述。每个观点报告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和建设性意见都是主讲人在参阅大部分理论书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整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启发性。比如在“专题一、概念教学”章节中,从教材缺失、教师缺位、学生不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概念教学困境原因及教学突破的策略,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借鉴;“专题二、计算教学”章节,将疑难问题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进行清晰而又系统的梳理,让大家看了一目了然……

2.关于“课例研讨” ——以课为抓手,课例典型

通过对本书八个专题课例研究的细读,文章中每个专题并选取几节典型课例进行解析,现将点滴体会赘述如下:

(1)概念教学,基于“学生经验”的激活。

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

比如,课例认识“乘法”,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活动,在激活旧知的同时,学生获得“几个几”用“连加计算”的经验,促进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构建;

反思自己的课堂:每节课的教学是否激发学生的“经验”?是否经历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感知材料——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提炼概括”?……

(2)计算教学,基于“算法与算理”的融合。

书中提到,数的概念和算理、算法三位一体,算法的依据算理,那么算理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数的意义了。比如:课例“三位数乘两位数”,注重迁移,在迁移中明晰算理和算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结合海宝玩具的价格这个现实情境理解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

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在计算教学时关注算理与算法的沟通?算理与算法的沟通过程是否有效?……

(3)探究教学,基于“猜想与验证”的落实。

探究学习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能满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需要。

比如,课例“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先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的,引出转化思想,再动态的把三角形顶点沿对边平行线拉长,就形成了梯形,通过猜测、验证,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反思我们的课堂:一些适合探究类的知识是否放手让孩子探究?探究的形式怎样才能做到有效?……

(4)解决问题教学,基于“情境与数量关系”的应用。

平时我最苦于应用题教学,拿到此书时,我就从这一专题看起,每一课例给我留下了颇具借鉴的价值,给我答疑解难,帮助我更好地掌握教学规律,使我能更好地教学。

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需“三维一体”,教学方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评价要“讲过程,重多元”,教师角色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

反思我们的课堂:每一节课如何体现“三维一体”的目标?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提高数量关系分析的有效性?如何创设情境?……

(5)图形与几何教学,基于“几何直观”的建立。

比如,绕着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线旋转,形成的是圆锥,再沿着底面直径剪开,就是那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猜测、演示(借助几何画板) 活动有利于建立几何直观。

反思我们的课堂:如何体现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深入骨髓?……

(6)统计与概率教学,基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比如,课例“可能性大小”教学,整节课体现操作与观察推理的有机结合;论理概率与实验规律的和谐统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的渗透融合。关注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反思我们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

(7)数学广角教学,基于“思想方法”的感悟。

比如,课例“找规律”教学,渗透了对应思想和极限思想。对应思想体现在重复出现各组元素之间是一一对应,正因为有这种一一对应,才有重复的可能。整节课都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思维美。

反思我们的课堂:通过怎样的活动感悟思想方法?

(8)综合与实践教学,基于“数学经验”的积累。

比如,课例“打电话”教学,从“通知3名队员”入手,以解决用简洁的方式表达打电话的过程;接着探究“通知7名队员”方案,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寻找最优方案。再探究“通知15名队员”的最优方案,以发现规律,最后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情感体验,积累活动经验。

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的效果如何?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只要我们多看书,多吸收书中的知识,那么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道”,育人之“道”。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上用不着选择和创新,因为自有教师为他们选择、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在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运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被教师不经意的注入式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目标设定要合理、清晰、可发展、可实践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一一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施,实现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拟定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要做到上课时心中有目标,这目标又能立足学生基础,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我们的课堂更人性化,更加精彩。

二、教学内容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指向的不是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教师如何使数学内容相对学生实现其价值的教学艺术。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数学内容的价值是教师的教所赋予的,这种教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灌输、枯燥的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教材非常灵活、开放,数学学习内容基本是用一个情境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书上的情境图对于初接触教材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却是有些摸不着边的。面对数学材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个图要给学生展现的是什么学习内容;要设定哪些学习目标;目标设定要在哪一个高度,太浅或太深显然都不适合学生;如何使情境以一种动态的、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素材得到最好的开发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思考、觉得数学是有用的,等等。很显然,价值来自于老师的思考和选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那么重要,而又是那么困难。那些个学不好的学生,费尽你九牛二虎之力,累死你多少脑细胞,从生活中从数学上举了那么多例子,他依然是不开窍,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在听过一些成功人士说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时,我逐渐释怀,也许有些人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没办法学好数学,但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天赋。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虽然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应该会有所进步,不可能毫无进步。而其中,学好数学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就是数学的思维能力。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管是否有效,我都在努力做着这样的事,希望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想,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有时数学教材中的材料可能很老旧或者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让学生看着就觉得没意思,那么,教师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思考地投入学习。个人觉得,和孩子相关的、或者老师以自己为例、或者具有童话故事色彩的等材料,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内容好好设计,或在平时搜集、记录这方面的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当读到某一个地方时,思维的火花会一闪而过,然而自己读书能力确实还不够好,不能准确地把握、挖掘其中的内涵。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管哪方面做得不够,都会影响我们对课的把握,使得我们对教育认识浅薄,对教学现象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读这本书时,还有许多的体会和疑问,需要我去思考,去实践证明。希望能抓住更多思维的火花,写下更多的思考。

读《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


邓小平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对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是这样。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是坚持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需要,是当前社会主义文艺领域的重要任务。

我们欣喜地读到了杨炳忠、刘江同志合作撰著的专著《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下简称《研究》)。两位作者以满腔热情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入研究,撰成了这部专著。这是一部很有突破性的研究专著,它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艺理论研究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组成部分,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性。小平同志不仅在文艺的政治方向、道路、方针上规划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而且深入具体地谈了文艺创作、谈了文艺评论;谈了作品的思想,也谈了作品的艺术,内容丰富深刻。它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什么在政治上讲文艺的多,从艺术上讲的少。因此,深入研究,从整体上系统把握、阐发邓小平同志文艺思想,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程。《研究》正是力图系统地把握小平同志文艺思想的著作。全书分绪论及七章十五节,分别阐发了16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文艺思想的系统性。在《绪论》中作者论述了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纵的方面,作者追溯到1941年邓小平同志的一些论著、报告,联系建国以来十七年间、文化大革命当中,新时期以来的有关文艺论述,分四个阶段初步勾画出邓小平同志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当然,《研究》特别着重阐述新时期小平同志文艺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后各章节里,则从横的方而分问题作了条分缕析,全面地作了研究,使读者对小平同志文艺思想有系统的全貌性的了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小平同志在坚持、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研究》在各章中,把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论述他对坚持、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例如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都能够较好地论证了小平同志既坚持又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特征,特别是阐发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方面的重要意义。确如两位作者所阐述的,小平同志一贯坚持毛泽尔文艺思想并给予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富和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不发展就不能有效的坚持:而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发展就失去方向。小平同志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在文艺思想方面也是这样。

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读完马博士这本风靡美国的著作,对我冲击很大有两点:原来名著是这样写成的,感叹于她另类的写作手法;原来美国老师这么笨,相比之下中国老师这么聪明,不可同日而语啊。

摘录:本文是选取了四道数学题: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封闭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每一道题就是一个研究专题。先设计课堂情境,再请美、中教师就此内容阐述教法和解法。厉害的是马博士能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反应了其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最后通过对比谈谈两国教师的知识差别。

感悟:其中我很费解的两个词:“过程性理解和概念性理解”。 借1与退1的区别:位值退1是过程性,退1相关的原理是概念性。收获较大的是看完后更好地对“知识网络”、“知识包”的理解。如书上114页,三幅对比图,就是由原来完全分离的几个知识点,再变成四个手牵手的图,有隐性联系数学基本态度,有显性的练习基本原理。反应了他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包括宽度、深度、关联度和完整度。除了图式的讲解,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熟练的出租车司机理解城市,有多条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

第一章:重组数字做减法的区别:

例子:美国老师觉得7+2+3=9=12对的,连中国学生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美国教师的方法:“拿1个10来换成10个一,‘拿’是重组,‘变’是转换。”“不能从较小的数中减去较大的数,于是就向它的邻居‘借’1。”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学语病。小数也可减大数,邻居暗示了十位与个位是两个独立的数而不是一个数的两个部分。“借数”暗示计算中的数值可以任意改变,可以‘借’值。

中国教师方法:“退一”与“进一”相对应。通过“十进制”、“位值”来解释。还介绍了重组的多种途径。如53-26:53分成40和13;53分成40、10和3或者26分成20、3和3等等。特别强调知识包。做53-26时,他们已经有了“20以内减法”做基础,而且必需学得非常扎实。他们说,减法中的重组思想,把高位上退一到低位上的值,是通过学习三个水平的问题而形成的。20以内、100以内,再更大的被减数。在教一个知识点时应该把知识看做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所以你的教学要依赖于、强化并详细描述这些概念的学习。

对比:美国老师青睐“借位”,而中国教师解释这个算法是“退一”。

第二章:多位数的乘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错题: 123 三次乘积都与个位对齐。

×645

615

492

738

1845

美国老师认为错因: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位值,只从表面上看成4乘3。不会进行移位,没有记住公认的规则。美国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是:积492实际上是4920。认为零是“人为的”。只是为了占位。

策略:过程性的:

描述规则:个位上的5,就从个位开始;十位上的4就向左移位,将乘积放在十位上的4下面。;然后移到百位。以此类推。

使用带横线的纸:将纸竖起来,一列里面写一个数。从而保证能正确地排列这些中间乘积。

用占位符:在空格处放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头大象。只需要服从老师有趣的、武断的命令就行。

解释基本原理:123就是100加20加3,5个123,40个123,600个123.

将该问题拆成三个小问题:123分别乘以5、40、600积为615、4920和73800再相加。

中国教师认为:

解释错误:分配律:123×645=123×(600+40+5)改成详细竖式,再擦去0成阶梯型的竖式。

10和10的幂的乘法,×10和×100

位值制:论证123乘以4个10是492个10,解释为什么492应该与10位相对齐。一个数的大小不仅仅依靠它所含有的数字,而且还和这些数字放置的数位有关。

知识包:位值、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基本原理、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的乘法、10的乘法、10的倍数和幂,以及交换律。重点是两位数的乘法。(图p44略)

策略:解释和示范:492个十,2应该写在哪里?738个百,8应该写在哪里?

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检查,分析和讨论;通过问问题进行引导;诊断性练习。

对比:美国教师遵循“对齐乘数”的法则,中国教师用位值和位值制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中间乘积在乘法中不像加法中的对齐方式那样对齐。

第四章:探索新知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当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增加时,它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判断并证明。

美国教师:查书。因为不理解公式的运算推导,所以要找人告诉他反例,查阅书本并且找出反例。要求更多的实例、数学方法。面对学生观点的反应:简单接受9%,没有用数学方式研究78%,用数学方式研究13%。教师负责地评价学生观点的正确性,和学生一起研究她的观点的正确性。

中国教师:70%能正确解决。推翻这个命题:理解的第一层水平。识别可能性:理解的第二层水平。澄清条件:理解的第三层水平。解释条件:理解的第四层水平。

对比:美国教师倾向于关注“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的观点正误。而中国教师探讨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3名(13%)美国教师独立做了研究,只有一名得到了正确的答案。66名(92%)中国教师做了数学的研究,有44名(62%)教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思想不仅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学习和调查、猜想和直觉,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只有那些对数学有适应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中国教师对学科的文化适应更强。他们倾向于严谨思考,用数学术语讨论,并用数学的论证来判断他们的见解。

读《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有感


读《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有感

龙港一小 谢树样

最近,我拜读了张天孝老先生的《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一书,深深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数学教学思想所折服。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设计学习新序列

关于学习的序,我第一次是在俞正强老师的讲座中听到的,俞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选材和立序的问题,而《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则在一个更宏观的范围上,谈论了通过“重组结构,更新内容,滚动发展”的方式,设计学习新序列。

本书认为可以通过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设计学习新序列。例如,以“乘法分配律”为核心,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和乘法分配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整合在“篮球场上的数学问题”的主题下,形成一个教学单元。从步测和目测开始,为长方形周长学习积累经验,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中引出乘法分配律,用乘法分配律来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解决较复杂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这样整合使得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

书中提到,采取“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呈现序列进行滚动发展。前有孕伏:结合可以联系的知识点,将学习一个重要知识点所必需的基础进行前期铺垫,降低在新知学习第一时间产生的难度。中有突破:让学生主动利用原有的知识,突破新知探索中的难点,使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后有发展:是指把“中有突破”的探索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在知识运用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上有所拓展。

其实不管教材研究还是一节课的研究,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我曾经利用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理念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竟然获得了温州市案例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真是喜出望外。

教学三环节实务和理论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规律,即数学思维的问题律、情境律、发展律,相应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做好引入、展开、巩固三个环节。

引入按照数学思维的问题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引出学生思考。展开按照思维的情境律,采用操作、图示、模拟等手段,通过分析和比较,抽象概括出原理和结论。巩固按照思维的发展律。既有模仿例题的基本训练,又有增加非本质干扰因素的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的灵活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书中为我们解释了应用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来龙去脉,这是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比较困惑的内容。曾几何时,应用题教学销声匿迹,成了谁都不愿提及的话题,似乎谁提及,谁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谁就因循守旧。其实是我们学养不够,唯上唯书的表现。张老先生在本书中专门讨论了应用题教学的相关内容,给人一种豁然开朗、醐醍灌顶的感觉。

应用题是把日常生活或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示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而求未知数量的问题。虽然课程标准没有出现应用题的名称,教科书也没有将应用题作为单独的教学单元列出。但是,应用的意识应是一个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书中认为应重视帮助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建立“问题”—— “条件”——“算法”之间的联系系统,切实用好列式训练、补充训练、编题训练、选择训练、变式训练,让五种训练成为教学的有力抓手。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落实好以下几种思想:

(1)比较的思想:比较是思维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纵向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层次上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解法的比较。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新旧联结点上迅速展开,把“已知”作为基础,充分运用了已有的解题经验,因此有利于形成解题方法的逻辑联系。

(2)对应的思想:找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在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问题、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问题的教学中,都要作为一项基本功训练。

(3)假设的思想:把题中的某一条件先假设为其相近的另一个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趋向于简单明朗。

(4)替换的思想:把一个数量替换为另一个数量,使数量关系趋向明朗。

(5)转化的思想:转化比较的标准;从数量之间的不对应关系转化为对应关系。

总之,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让我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特点,更好的利用教材,开展有效的教学,让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更确切地说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看过很多书,但是很少写心得体会。这个寒假我看了张奠迪的主编的《小学数学研究》,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啦,因为原来黄生英主任就推荐我们看过这本书,前面也陆陆续续的都看过,但是都没有完完全全的从头到尾读过。但是《小学数学研究》这本书非常好,很值得数学老师拜读,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把最准确的数学思想传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小学数学研究》以小学数学内容为研究对象,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对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拓宽和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小学里面想不通的问题,有时一知半解,可这本书讲的很精确,很科学,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讲出了其中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像自然数为什么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为什么最小的偶数是0而不是2、为什么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零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讨论的问题,争执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并明白其中的原由,真让人恍然大悟。

由于《小学数学研究》能够深刻地阐述小学数学的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章提出的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辩性地加深对小学数学的掌握和理解。而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提出,则进一步提示了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本质。所有的数学问题均存在于关系之中,可以说,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

所以这本书成了我工作的导师和助手,一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就会翻开它,有时间也会细细品读,从这本书我不但明白圆周率的发展及历史、平移旋转的实质、小学数学的方程的真正含义,还从中了解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给学生讲懂题目,还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彻底弄明白,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不断充电,好好学习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我也真心的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数学教师。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2024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六认真: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您编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相信《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考》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数学专业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