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 地图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穿越孤独》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5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穿越孤独》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500字,带给大家。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穿越孤独》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500字:

本章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人是如何渴望他人的陪伴,同时又是如何难以忍受他人的陪伴的。以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为例,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陪伴》,本章力图论述独处(solitude)和孤独 (loneliness)的区别,并讨论贝克特对孤立(isolation)的执迷。同时,为了避免主观揣测的潜在危险,本章考察了贝克特生活故事的主要特征,从理解其作品中孤独的意义这一视角来进行考察。着重讨论其作品中这种执迷最为凸显的地方,力图揭示孤独、独处和孤立为何主导着他的作品。为什么说对贝克特而言关于孤独、独处和孤立的美学讲述具有重要的心理动力意义。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

本章探讨独处与创造性和自我转换的关系,特别是独处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系。本章认为独处是人类境遇的一种核心特质,独处和关系是分不开的。独处和关系都是多层次的、动态交互的状态。本章还探讨了艺术客体是如何满足其创作者的关系需要的,而且还特别讨论女性创造性独处所具有的独特性。

创意就像女神,她只在独处的人面前现身。——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我是一个作家,来自被庇护的生活,被庇护的生活也可以是充满勇气的生活。因为所有真正的勇气都源于内心。——尤朵拉.韦尔蒂(Eudora Welty)

一、独处的本质 即在身体和心理上从他人那里撤回,这是一种单独和自己相处的状态,无论这是自主选择还是被环境所迫。当然这个定义还需要进一步澄清。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根本或原始孤独(radical or primary solitude),即每个人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都是孤独的,这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有人陪伴,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处于存在主义的孤独之中。 温尼科特(1988)讲到,在发展出“”独处能力(capacity to be alone) 之前,我们处于一种“”原始的存在状态“”比发展的原始阶段更早的阶段“,这个阶段处于我们发展处人际关系之前。 伯拉斯——那种根本的、原初的孤独笼罩着所有的客体关系,这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这种孤独是我存在的背景,独处是自我的容器。 艾根—— 我们是谁,这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无边无际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我本质的固有要素。 独处有两种基本的衍生物:被强迫的独处和自发的独处。前者是一种囚禁,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施加的;而后者是自主选择的隐退,目的是为了投入到项目、艺术或者其他事业当中。强加的独处有可能是一种赐福,自发的独处也有可能是一种诅咒,两者也有可能会相互转化。

二、孤独的艺术家到底在做些什么?

温尼科特认为独处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几乎是情感成熟”的同义词。温尼科特认为,安全平稳的母亲养育帮助儿童建立了这种独处能力,使得其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能够感觉舒适。在温尼科特看来,独处反倒意味着某个其他人(好的、可靠的客体)已经被向内投射,婴儿这个人也是在场的。只有拥有“足够好的母亲养育”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这种充满前景的独处能力。不过本章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普遍性表示怀疑。因为许多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都经历过糟糕的父母养育,以及早期的创伤和丧失。

关于独处和创造,我们有两个启发性的观点

1、对温尼科特而言,独处是在积极的母亲养育下【鲍尔比(Bowlby)将之称为安全依恋】获得的一种能力。

2、对巴林特而言,独处是一个安全的、可预测的、充满创造的空间,我们往往从失望的、施虐的环境逃到这个空间。本章作者提出第 3 个观点有时候,艺术家寻找独处是为了投入到儿时的坏客体(即费尔贝恩所说的无法预测却令人兴奋的客体)之中,他们和这个坏客体还有未完成事件。

因此,即使是在独处的状态,当事人仍然在和他的客体相互纠缠,需要通过创造的产物,寻找解决与客体世界的未完成事件。艺术作品也包含容器的特点(比昂,1959) 一些艺术作品具有自体客体的属性,可以发挥镜映(mirroring)或者理想化的作用。艺术家需要隐私,从而退行,由此才能创作。他们必须探索自己的深渊。当投身于创作过程的激烈关系当中(这种关系需要一切,并且往往不惜一切),他就无法投身于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孤独和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本章作者想到奥戈登(Ogden,1994)提出的”第三分析空间”(third analytic space)这一概念,这是由分析师和被分析者的投射以及认同共同制造的空间。他所指的这一共同创造的主体间空间超越了每个个体,甚至超越了分析匹配。

三、 女性、独处和创造性

独处对女性的含义与对男性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进化和生物学所塑造的文化把女性首先置于养育者的角色,女性被期待更加社会化、更善于交际、更善于养育。甚至从嘴唇解剖学的角度来理解女性的关系,即女性拥有向他人诉说的嘴唇。

第三章、 吾栖之肤

这部由阿莫多瓦导演的惊悚片,讲述了一个女人炼成的故事。影片讲孤独和社会隔离看做成长为人(becoming a person)的隐喻和基石。弗洛伊德将阳具嫉妒视为女性特质的基石,阿莫多瓦泽提出了迥异的观点,重新结识了女性的肇始和形成过程,推而广之,也是人的形成过程。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皮肤是自我的边界。这是第一层界限。被抚摸、爱抚、打耳光、割伤、烧灼、殴打都是通过皮肤来体验的。它是感觉的器官。它是我和非我的边界。

皮肤和潜藏着倒错的可能性,因为经由皮肤、快乐可以越级变成痛苦,痛苦也可以变成快乐。当剧中外科医生给了病人一副坚不可摧的皮肤时,他 既剥夺了她的脆弱性,也剥夺了她损害其人性的能力。 在这部影片中,阿莫多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之前已有对特定客体的渴望、对共情式客体的渴望、对精英群体接纳自己的渴望,以及对民族 或种族接纳自己的渴望,阿莫多瓦又加上了一种新的渴望,即对自己的渴望。

这一观点也隐含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认为自恋式的爱可以是一种对之前自我的 渴望、对理想自我的渴望或者对自我镜像的渴望。 这与临床实践有什么联系呢?当一位中国人离婚的时候,TA 可能会说:”真 丢脸(我失去了我的皮肤)”当 TA 幻想破灭或者非常沮丧的时候,TA 可能有类 似的表达。皮肤有着保护层的含义。由配偶提供的皮肤是一种确证,确证我们是 一个妻子,因此是一个女人;确证我们是一个丈夫,因此是一个男人。

我们的性别角色强化了我们的性别认同。而我们的性别认同也强化了我们的自我感。拥有 一个性别就是成为一个人。当一个男人像丈夫那样说话时,这就强化了他的自我 感,失去这一身份等于失去了一部分自我。

通过抛弃自己的身体和面容(正如许多人做的那样),个体是在设法从自我 那里疏远身体,这是以一种可以想象的、最为极端的方式,让个体处于孤独之中, 那就是对自己的孤独。年龄的改变会加强个体身上的这种疏远,特别老年人的身 体和面容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种疏远。相比于对他人的渴望,对曾经的自己的 渴望是一种更加极端的孤独。

阿莫多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好的例子,让我看到改变一个人的身体是多么 的复杂,让我们看到因为失去的自我而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已经超越了这一复杂 而痛苦的感受的一般社会层面。作者: Helen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恰到好处的孤独》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200字


《恰到好处的孤独》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200字

《恰到好处的孤独》这本书是在中润工作的时候公司奖励的,公司买了好多本不同的书,发奖的时候没有什么指定的顺序,应该是随机发的,到我这里刚好是这本《恰到好处的孤独》。发了好久一直没看,后来收拾东西看到这本书,恰好手头的书快看完了,就把读这本书写进了每天的计划里,读完后读书笔记一直没时间写,结果一直推到了今天。

这本书通过介绍作者和作者朋友的案例来讲述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包括作者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与不认同的看法。在读到大概一半的时候,我有种想把书扔掉的冲动,不想再继续往下读了,因为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三观去衡量别人,包括衡量别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是否符合自己的三观,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和喜欢接纳和自己三观想和的东西,然而这本书有些部分和我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一度认为那是丧文化,所以我也本能性的不愿意接受和自己三观相违背的东西,这是以前养成的惯性思维,因此我才产生那种想法。

为了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我克服自己压抑住那种心情,继续看,让自己试着学会去接受、接纳和自己三观不符合的人、事、物......因为不想只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继续往下读,而伴随着的是,我把书中与自己思想相冲突的地方都一一标注下来,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能彻底改掉用自己的三观去看待和衡量别人,以后慢慢改正吧,至少现在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

实际对于孤独与享受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大学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甚至不愿意去食堂吃饭,基本都是买回寝室吃,甚至宁愿饿着。

不过最近几年我已经习惯了,因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住,下班和周末都是一个人做饭、吃饭,一个人跑步,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健身,并且很少与外界联系,朋友知道这种情况后对我开玩笑说:“你这样死你住那里估计都没人知道吧”,不了解我的人看见之前我这样的生活也许会以为我有自闭症吧,哈哈......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倒是一段很享受的时光。宁静。

实际孤独和热闹并不冲突,我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也喜欢热闹的氛围,只是人生中有些时间和事情需要一个人去面对,如果不能适应、享受孤独那就只能被孤独吞噬,那是很难受的感觉。相反,同样的时间,同是自己一个人度过,为什么不试着去享受那种感觉呢?而且一个人的时候更适合深度思考和自省。

转回话题继续说这本书,作者可能没有打算刻意的灌输给读者他的种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全文,给人以明显的思想灌输的感觉,有些方面我很认同,而有些方面又与我的思想相违背。

实际我看这本书要谈收获的话,并不是知道了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因为我已经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了,最重要的收获则是试着去接受和理解违背自己三观的人、事、物......如果我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人生,或许也会有和他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学会试着去理解那些我认为很偏激的想法、做法,试着用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些事物。作者:苏振朋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500字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500字

读完周桦写的《储时健传》,我最大的感悟其实就一句话。

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TMD的不是事。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生最重要时刻的无非是死亡。在死亡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所以,

才会有这样一句话。The future is not yet 叛变,结果被残忍的砍断双手,扔到河中淹死。母亲因为失去了储时健的弟弟而悲伤不已。不久后就病亡了。经历了这些革命的岁月,或许你能够理解为何日后储时健经历玉溪卷烟厂贪污案件和其女儿39岁在牢记自杀之事之后,会说出那一句话,“改革,总会有牺牲。”

正是经历了这么多生离生别,储时健才会说出这一句的。

后来储时健就在云南省任了一个领导,遇见了他的妻子马静芬。两位老人在2015年一起走过了60年的婚姻。真正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储时健当时划分右派的时候,他不愿意划那么多同志为右派,把比例调到很低,从13%到7%.可能大数现代人不明白被划成右派意味着什么。在那时影响可谓深远,有多少家庭因为男方被划会右派而妻离子散的,甚至被划为右派后导致自杀而家破人亡的,不得而知。甚至后来很多被划为右派的人的孩子的上大学的资格都有被取消了。

所以,储时健当时本着能减少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将13%的比例调到了7%。但是,后来结果他没有给一位干事利益输送,结果他也被划成了右派。

当时,马静芬没有选择离婚,而是带着女儿一起跟着储时健下了农场。

有这样一个情节,很多年后马静芬仍然没有忘记。晚上看到房间里有一条蛇,结果马静芬当时很害怕,抱着女儿盯了那条蛇一晚上。还好没有事情发生。

其实关键时刻的不分离是非常难得的。

最终褚时健经历了云溪卷烟厂的成功,也经历了后来的牢狱之灾,以及后来76岁高龄的开始种褚橙,跟王石聊6年后挂果。

褚老的心理素质真是强大!非常佩服。

为何褚老做烟厂,做褚橙最后都能成功?

为质量是褚老的命!

ps:补一个褚老的细节:

褚老对于细节的理解,超出常人的想像。

褚老对于种植烟叶,不相信别人说的,亲自跑到田地里去看,结果他看出了一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点。

另外,这样的做事风格引入到了褚老后期种植橙子的过程中。褚橙的种植也沿用了这样一种做事风格。就是相信事实,并且事实是基于自己的亲自调查而得知的。

总结一下:其实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的,不惟人,不惟书,只惟实。

ps:褚老的一些人生片断:

51岁,1979年,褚时健正式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62岁,1990年,被授予全国十大企业家称号;

66岁,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71岁,1999年,被判无期徒刑入狱;

74岁,2002年,保外就医离开监狱,开始种植冰糖橙;

84岁,2012年,褚橙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全面开始全国销售。作者:田康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前后写了18年,他最终凭借该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获得了拉丁美洲地区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我国作家莫言也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所以我对百年孤独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读后体会到了此书的伟大之处,一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二是揭示的孤独主题,三在于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魔幻主义呢?经资料查询,“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其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世界民族运动的发展,拉丁美洲人民开始反帝反独裁的运动,以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武器,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于是此手法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大放异彩,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正是其集大成者。这本书描述了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经历以及马贡多小镇一百多年来的兴衰消亡史。在书中,死人会现身,人鬼会对话,失眠症会传染,雨季可以持续4年多.……

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运用魔幻主义手法增加了全书的魔魅、奇幻,让人在阅读中产生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的错觉,读者的胃口被调动了起来,会紧跟书中提供的线索一直读下去。然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要更好的理解本书,需要对拉美的文化和历史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那些所谓的魔幻和荒诞的情节都具有象征意义,需要读者把书同现实社会和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多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在读书的过程中,阿桑专辑《叶子》中的一句歌词,“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在《百年孤独》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正是因为孤单,才使害怕寂寞的人们聚在一起,彼此驱赶孤独,宽慰彼此的心灵;然而纵使聚在一起,在浮华喧闹中,自己的内心仍然禁锢在各自密闭的空间,所以一切仍然归于孤寂。可是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他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民众要团结起来,打破封闭与落后,走向文明开放,走向繁荣。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晚清政府因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新中国因三十年改革开放而大国崛起,这是多么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因此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去思考。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马贡多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但愿,马尔克斯著作这本书的的苦心和夙愿最终成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400字及心得感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400字及心得感悟

买了三个月积了三寸灰的《百年孤独》竟然倏忽被我翻了百余页,我的内心是……

最可怕的是,分明觉得作者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竟然有些停不下来……

被人吐槽过无数遍的,几乎所有人名字都一样。对,请记住奥雷里亚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个名字,之后你会无数次看到他们的各种排列组合……看到第四代的我晕头转向。

问题在于,名字一样也就算了,人物关系简直是乱成一锅粥——各种乱伦生小孩也是惊得我目瞪口呆。

其实我最惊叹的是他那令人耳目一新的让人头晕目眩的叙述方式,真的是说不出来的荒谬和真实感。是的,就是荒谬和真实感,让人晕乎乎又让人觉得触目惊心。主角们都处于一种令人惊异的疯狂中,不是陷入不可触碰的不可理喻的癫狂状态中就是死于非命。

除了叙述方式,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画面感。看他的文字脑海中老是不由自主浮现出飞速滚动的画面,像极了看电影,那种动态的镜头。记忆最深的是何塞?阿尔卡蒂奥无缘无故死去血流回家那段。

据说这部著作是“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我只想说,天哪,那时候的拉丁美洲该多么混乱癫狂……

你最近看过什么不可理喻的书么?愿听吐槽。

相信《《穿越孤独》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