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 地图 >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 )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后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后感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的《问题就是机会》一书,因反响较大同年4月重印,最近我读了这本书,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使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一书,我感到这本书比较好的运用了毛泽东同志有关矛盾论的观点,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解决了问题就是机会的命题。例如《问题就是机会》一书22页上写到: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段话对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所说的一些话非常相熟。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遇到的问题,实际就是矛盾,我们要解决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矛盾,一定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工作中的问题,较好的解决“角度决定高度”,把问题变成机会。
其次使我想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 )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体会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比较好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是矛盾,必须坚持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进一步解放,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处理问题和矛盾中,有效破除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陈旧观念,既重当前又虑长远、既见物又见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作风踏实、表里一致、认真负责。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
第三使我想到了本职工作。作为与信息资源息息相关的图书馆,近年来,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高新技术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观念和建设,文献信息量的剧增,不断产生新型的信息载体,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咨询机构不断出现,这些对图书馆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例如过去来图书馆阅览室查询报刊的人很多,现在明显少了。这就是问题或者说矛盾。 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下去,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到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必须主动发现问题,并全力以赴地分析和研究读者的需求特点,采用一些有用的手段与方法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省直机关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重视学习型机关的读书学习,去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创造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引导“读书活动”,以“读书活动”丰富学习实践活动。图书馆如何适应并不断满足读书活动的需求和愿望,将问题变成机会。去年以来图书馆全体同志通过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学习,结合业务工作,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围绕中心,着眼全局目标,把服务活动与机关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注重细节,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创新服务,取得了明显进步,例如针对“读书活动”组织编辑“推荐书目”,供大家读书选择,在馆半月编发一期新书目录的基础上,对重点图书,增加了内容简介,便于择优选借;在图书馆网页上增加了“机关干部读后感”栏目,连续不断得发表同志们的心得体会;创新文献收集渠道,增加了到书店采集频率,对新书热门书及时采及时编及时借,时间性得到有效保障;在为中心工作服务中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保障了工作资料的需要。同时针对厅机关读书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开放借阅,例如打破开放时间,超常规借阅,电话,网上借阅、咨询等等。尽管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深知仍然不够,因为随着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深化,我们在学习理念上,由完成学习将向终身式学习上转变;在学习内容上,由片面学习将向全面学习上转变;在学习方式上,由灌输式学习将向互动式学习上转变,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在其中还要做大量的应对工作。所以,我们不能回避,不能等靠,而应积极的想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将问题变成机会,不被时代淘汰。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夜读《鲁迅选集》有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夜读《鲁迅选集》有感


(一)
破落子弟一少年,穿梭当铺知世炎!
社戏途中伴闰土,辗转求学仅八元。
飘扬过海怀壮志,祛除病痛欢父颜。
日俄战争在辽东,看客围观心凄然!
(二)
学医本为医世人,人心不古壮志变。
人无精神如朽木,看客哪个不体健?
喜笑怒骂皆文章,赤膊摇旗来呐喊!
昏昏沉沉皆欲睡,痴痴痛痛在心间。
(三)
风卷残云荡污尘,天子从此非为神!
民国当为民众醒,封建遗老均转身。
馍沾鲜血医痨病,菜和人肉出狂人!
痛定思痛久彷徨,东方欲晓雾更沉。
(四)
为了忘却叙纪念,龙华喋血哭英年。
华北难容一书桌,可怜东北好河山!
奋笔疾书夜正阑,孤灯相伴无意眠。
华盖运交复何求,剿匪何日能罢战?
(五)
攘外必先安国内,哪管国破金瓯残!
愤世嫉俗出正义,投笔胜枪缘抗战。
三立当为有志年,三多天命即入棺!
铁骨铸就民族魂,先生梦中战前线!
(六)
万人空巷为哪般,泪奠先生魂归天!
孱弱身( )躯战病魔,浩然正气挽狂澜!
铁骨奴颜泾渭明,站死跪生谁汗颜?
轰然逝去炳千秋,立雪程门夜感言。
(七)
英雄何不寿比山?南山竹海心中念。
西子湖畔瞻武穆,唾骂四小跪亿年!
古今多少遗恨在,青史不废自留传。
民族脊梁渐淡出,空留躯壳魂九天!
近日,听说,我只是听说,仅是听说而已,有人想让先生的文章渐渐地淡出中学课本,不想让先生的文章再让我们的后人读了,心中顿感万分之愤怒。“民族魂”,这是先生不幸逝世后,国人对先生的忠恳评价。毛泽东在《新民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是:“……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真的不知道有些人的社会观察力与洞察力,是不是比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还要深刻、还有敏锐?鲁迅先生在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看看近来的各种刊物,昏话之多,每与十年前相同,但读者的眼光,却究竟有进步,昏话刊物,很难久长。”选不选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不要下决心忘记历史、下决心忘记过去;然而,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过去,就实在是意味着背叛,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让某些人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课本中淡出去吧!可我总以为,在中华民族新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如果缺失了鲁迅先生的这一页,是不是多少有点数典忘祖、连自己是哪国人也不知道了!?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二)——读《远去的罗敷河》随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二)——读《远去的罗敷河》随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二)——读《远去的罗敷河》随感第2页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办事的艺术》一书,是一本为人处世枕边书、迈向成功实战书、公务人员实用书,它告诉我们办事的艺术:通过谋略、方法和技巧,力求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实现因人而异、因势而就、因时而为,从而把事情对待好、选择好、把握好、处理好。
《办事的艺术》一书,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有人事虽办得好,却不为人赏识,不为人重视,甚至遭人嫌,更( )有遭人议,与其初衷大相径庭。为什么?未掌握其中的真谛。其实,只要有特定的套路、明确的方案和清晰的目的,一切按计划运作,事情一定会办好、会成功。
《办事的艺术》一书,从提高办事素质到挖掘思维潜能,从探求办事方法到讲究礼仪艺术,从遵守办事准则到发挥聪明才智,从办好领导、下属、同事有关的事到朋友、家人有关的事,告诉我们:无规则不成方圆;办事是人生智慧。智慧有大智慧、小智慧。大智慧是根本,是主线,如做人、信念、胆识、态度、习惯、资本;小智慧是枝叶,是扶持,如眼力、变通、套路。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整棵树的生命旺盛,枝繁叶茂。
《办事的艺术》一书,让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办事为处世,二是处世是做人,三是做人看办事。如何与时俱进地办好事。我认为,不仅要读实用书、专业书,还要读文史哲,有时对指导工作也有用甚至更有用。对于领导干部,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读点文史哲,可以处理矛盾,化危为机,更好地工作。对于公务人员,主要工作是办好公务,完成任务,读实用方法书,可以熟悉理论,掌握方法,熟练地工作。最重要的是,公务人员主要职责是为民办事,为党办事,读点文史哲,可以以史为鉴,清醒头脑,修养自身,境界高远,积极有效完成使命。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第2页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一)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着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

,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一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着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二)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着。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一毛一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一柄一。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一性一,不能科学定一性一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一性一,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一性一,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一精一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一性一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一精一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三)

写于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这才知道现在的文学概论中的许多东西原来也不过来源于它,区别只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更加晦涩,同样一件事,朱光潜已经说清楚的,现在的书偏要说不清楚。

驹比朱光潜自己的【西方美学史】和他学生的【西方美学史】,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什么叫境界的差异。

只有真的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作家称为老师这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只可惜这个名称现在被用滥了)。

你我都无福坐在这位大师的课堂里,然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见严肃的介绍定义,严谨的爬梳脉络,还有通俗如口语的文字解说,和还好哲学家为数不多的小玩笑。

这本书,本来就是朱光潜的课堂讲义

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教材。

我要庆幸我的大学课堂中,也遇上过不少好老师。

他们既不会满腹经纶,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会上课吹牛下课拉瓜,貌似很有亲和力,却什么也没教。

书里传达出的,是一种让人亲切到想流泪的气氛

真正的大学课堂。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感言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感言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感言第2页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文艺心理学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文艺心理学”。

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们大家都对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分辨出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或许你之前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吧!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整理的“读后感文艺心理学”,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读后感文艺心理学 篇1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着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

,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着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读后感文艺心理学 篇2

写于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这才知道现在的文学概论中的许多东西原来也不过来源于它,区别只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更加晦涩,同样一件事,朱光潜已经说清楚的,现在的书偏要说不清楚。

对比朱光潜自己的《西方美学史》和他学生的《西方美学史》,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什么叫境界的差异。

只有真的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作家称为“老师”——这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只可惜这个名称现在被用滥了)。

你我都无福坐在这位大师的课堂里,然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见严肃的介绍定义,严谨的爬梳脉络,还有通俗如口语的文字解说,和“还好哲学家为数不多”的小玩笑。

这本书,本来就是朱光潜的课堂讲义——

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教材。

我要庆幸我的大学课堂中,也遇上过不少好老师。

他们既不会满腹经纶,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会上课吹牛下课拉瓜,貌似很有亲和力,却什么也没教。

书里传达出的,是一种让人亲切到想流泪的气氛——

真正的大学课堂。

读后感文艺心理学 篇3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着。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2000字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内容便概

1.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就像一个婴儿,父母告诉他面前的物体是一棵松树,他便记住了松树的形象,这个时候,他的头脑中不会出现另外一棵松树的形象,因为,他没有松树这个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树的抽象的特点,而只是有一棵松树具体的形象。此时他获得的知识是直觉,等他大了,他会进一步获得松树的理性认识。审美就是这种直觉下才产生的心理享受。我们在欣赏一棵松树的美的时候,脑子里完全被这棵松树的形象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植物学家看到松树,一心关心松树的生活习性,关心它的植物特性,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进入审美的,因为他持着科学的态度;另一类人,一心只想着把这松树砍回家去会有什么用处,结果,他也没有享受到松树给他的美,因为他持着实用的态度。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2.审美要有种距离。莎士比亚写过一部关于夫妻猜疑的悲剧,叫做《奥赛罗》。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妻子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他本来更应该从此剧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为他事事都把剧情和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限制了他对全剧其他内容的理解,不能真正达到欣赏。所以,人必须和美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审美。人们都知道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现实中的花与月要美,是因为人们和它们有了距离。距离太远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样达不到审美的效果。过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们生活离得太远,过于写实的作品又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都不能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不即不离是艺术的原则。

3.立普斯的移情说。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美学上一条基本原理。还举松树的例子。当我们欣赏松树时,不知不觉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树俨然变成一个人;同时也把松树的苍劲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俨然变成一棵松树。这就是移情作用。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生命,有情感,有动作,这就是移情的结果。这些例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比如天寒犹有傲霜枝句中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都是体现着移情作用。

4.谷鲁斯的内模仿说。立普斯提出移情说后,人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会在审美的时候有移情作用出现。后起的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的生理机能造成的。举个例子,比如说希腊道芮式石柱。占希腊的神庙建筑通常都不用墙,让一排一排的石柱来支撑屋顶的压力。这种石柱往往很高大,外面刻着凸凹相间的纵直的槽纹。照物理学说,我们看到石柱时应该觉得它承受重压顺着地心吸力而下垂,但是看道芮式石柱,我们却往往觉得它耸立飞腾,现出一种出力抵抗不甘屈挠的气概。这正是立普斯的移情作用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会发生移情呢?谷鲁斯说,移情作用就是内模仿。我观赏石柱时暗暗地模仿它的腾起,结果便有了运动的感觉。这种运动感觉微弱无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看见许多小孩子在戏逐一个同伴,站在旁边观看了几分钟,越看越高兴,最后也跟着他们追逐。看来这几分钟的旁观就是对于那运动现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赏。模仿是动物最普遍的冲动。

5.审美离不开联想。联想的特点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没有艺术的必然性。联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力越丰富的人美的欣赏力也越弱。尤其音乐,有修养的人一般只注意声音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朱光潜批评了这种漠视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的看法。指出,诗歌是不能丢开联想的,比如伟大的诗人柯勒律治吃完鸦片后睡眼之中写的名诗《忽必烈汗》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一炉。

喜欢《“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