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2024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左右,以上)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相关栏目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热门栏目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推荐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共 4210 篇)

  • 1、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

    这本书有教学理论也有教学技能,我对第108页的阅读的过程论述很有体会,特别是阅读的两种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与我之间学习到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教学是同理。在实际教学中,我已应用这种图式阅读教学法几年,发现对学生阅读学习甚为有效。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而学者对图式知识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有的从时间上说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有的从平面上范围上说是“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观点与概念”,有的从纵向面说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把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联系;而缺乏这种联系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我理解为:学生把在阅读新文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得到整理并激活这些知识以理解当前所阅读的内容。在20xx年毕业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学生所具备的图式就是学生对自行车这一物体很熟悉,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那么出题者在中文题目里一开头就问“你骑过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发展史吗?”和文章的开头doyouhaveabike?manychildrenliketoridebikes.butwheredidbikescomefrom?以中英两种问句来激活学生对接下来的短文所讲的主题的背景图式,也给学生阅读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1)短文讲的主题是自行车。(2)短文讲的是自行车的发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车的构造、品牌这些其它方面。(3)学生把接下来理解短文的范围缩在自行车变换更替的的历史这一范围内。就该短文来说,出题者不但在中文题目里给出了所要阅读的短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示,还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词给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阅读难度,平时能读懂书本阅读部分内容并掌握阅读策略的学生在阅读此文时会理解得较好。但学生做后面五道判断题时须反复阅读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学生在判断abikeiscalledabicycleithastwowheels.这句话的对错过程中,学生理解这句话后调出because这个关联词,这个词的语意和语用学生学过了,也就是图式知识,学生再去原文扫读找判断依据,抓出amaningermany(德国)madeathingwithtwo

  • 2、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教师读后感1000字(精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班主任来说,读懂人心工作才会游刃有余。要读懂学生的内心,学习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后迟毓凯老师的著作《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本书紧紧围绕“学生管理”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教师的自身定位、心理学上相关影响策略和管理的情境等方面详尽叙述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真正把专家的理念和教师的实践联系起来了。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教师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形象。第二个是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方法。第三个是何时管——学生管理中的情景问题,即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管。

    本书第一章——《学生管理的关键》,就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

    一、爱心价值几何?

    “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如果把爱心定义为教育的关键,就太小瞧教育的复杂性,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简化甚至侮辱,而且还给许多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显而易见,“爱心”还有“耐心”、“细心”、“恒心”、“虚心”、“责任心”等等的“五心说”、“六心说”并不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二、名师方法也失败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提到的许多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让我们折服;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成为“受宠新贵”,李镇西、窦桂梅等教育家我们也都一一追随他们的脚步,可实践起来还是问题百出。看来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发挥名师方法的作用。

    三、班主任是天生的吗?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的吗?领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质与领导的有效性确实密切相关。自信而不自大的领导会坚定队员成员的信心;外倾的人更愿意让人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果断、情绪稳定、热情、幽默等有这些特质的人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班级管理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

    所以,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管理有效,至少考虑三个因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景因素。

    书中干货满满,如第九章提到的《班级管理的教练策略》,以案例和管理心理学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培养班干部方面的技巧,分析了磨合阶段的矛盾来源,着重指导教师如

  • 3、 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400字(3)篇
    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概述:本书收集了各种微表情,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教你从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言谈之间、日常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捕捉、分析、判断人的微表情,让我们得到一双识人的慧眼。一把度人的尺度,通过灵活运用微表情心理学,从体态上辨认人的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机。但是说实话我总感觉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写的 不然就是翻译的问题了。

    定义: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知识点:

    1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 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 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 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 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 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 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2.(1)双眉上扬,表示非常欣喜或特别惊讶。兄弟,你可能要签单啦!

    (2)单眉上扬,表示不理解、有疑问。有疑问,赶紧解决。

    (3)皱起眉头,要么是陷入困难的境地,要么是拒绝、不赞成。

    (4)眉毛迅遍上下活动,说明心情十分好,内心赞同或对对方表示亲切。

    (5)眉毛倒竖、眉角不拉,表明极端愤怒或异常气恼。

    (6)眉毛完全抬高,表示难以置信

    (7)半抬高,表示大吃一惊。

    (8)正常,表示不作评论。

    (9)半放低,表示“大惑不解”。

    (10)全部,降下表明怒不可遏”。

    (11)眉头紧锁,说明这是个内心忧虑或者犹豫不定的人。

    (12)眉梢上扬,表示感个喜形于色的人。

    (13)眉心舒展,表示此人心情坦然

    结语:后面还有太多的分类 如果想继续了解 希望大家自己去阅读此书

    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400字 第(2)篇

    看完第一反应就是做个图表,作者把二十年来的经验用明确和简单扼要的文字将身体表情的每个细节都归纳了一下。书虽然看完了,但是运用

  • 4、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_35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500字

    全书前三部分从行为、心理和大脑三个角度深刻剖析了拖延症背后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后两部分给出了克服拖延的建議。

    第一部分“拖延vs行为”,阐述拖延现象、后果和根源,引出拖延的两类心理问题,即“恐惧失败”担心被他人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和“恐惧成功”担心成功为自己带来灾祸。

    第二部分“拖延vs心理”,从“争夺控制权”、“心理舒适区”和“拖延时钟”三个方面阐述更层次的心理因素。所谓争夺控制权是以拖延来获得掌控感,比如一个关系不熟的人要求你1点前回信给他,你心里不爽偏要拖到三点才回,明明1点时有时间却偏偏不做就要夺取对事情的掌控权。“心理舒适区”是人能获得安全感的环境,为了呆在舒适区而拖延去做任何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宁愿窝在宿舍看剧也不去参加社交活动。“拖延时钟”是介绍有些拖延症人群的主观时间概念是和客观时间有巨大差异的,时间感知不平衡,比如让有的人9点前准时到,而他所理解的时间可能是9点30分甚至之后也没关系;时间感知不平衡还有其他形式,比如时间迷失,有的人沉浸在游戏世界,仿佛时间是无限的而无法感知真正时间的流失。

    第三部分“拖延vs大脑”从神经生理方面阐释了大脑产生拖延的深层机制,大脑的神经网络是不断变化的,生活经历的刺激使得大脑建立突触联结,一些感知会加强,一些感知会弱化,比如大脑感知触觉的时间是400-500毫秒,而感知恐惧只需14毫秒,当你从事一件棘手的事情,早在你有意识让自己去做事之前,恐惧早已控制了你的身体,让你逃避这件事。

    第四部分“拖延vs征服之战”详细地给出了克服拖延的行动方法。

    第五部分“拖延vs建议”是针对拖延者本人和如何对待一个拖延者给出的建议。比如如何与拖延者打交道,一味地跟他强调“你只管去做”、啰嗦地提醒他应该做什么、责备嘲讽或威逼利诱这些都是不可行的,要帮助拖延者培养成长心态、彼此保持协作的态度,适当改变策略,如果存在大脑运作方面的差异也该接受这种差异。

    引起拖延的主要心理问题:

    l 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l 恐惧成功

    l 争夺控制权和个体独立性

    l 保持亲近或疏远的心理舒适区

    l 错误的时间概念

    作者就每种心理问题独立成章,再细致地介绍其中的一般心理原因,以“恐惧成功”为例,有的人因为害怕自己成功而迟迟不去行动或者故意搞砸事情,这背后就存在不同方面的恐惧:有的人认为获得成功要

  • 5、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400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400字

    这是米哈里关于最优体验的论文,文中案例样本详实,作者怀着崇高的目标,希望人类能尽快受领这幸福的方程式。我审慎地阅读,怕又是一本毒鸡汤。 书中试图阐述\\生命的意义\\\\怎样才是最好的活法\\,作者认为,无疑,在心流主导下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即\\有秩序\\的生活。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则是空虚、寂寞、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紧张、慌乱…一切不好的体验。 世间真有这样的\\忘忧药\\吗?其实你我皆有体验过这样的时刻:沉浸在自己喜爱得事物中,忘乎所以,满心狂喜,时间停止,岁月无痕,倏忽联通了宇宙。米哈里建议的是不该使这样的时刻成为偶然,而应使其成为自我意识控制下产物,这种控制是可以通过努力而习得的。 其关键在于拥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读完这边书我忍不住想到的是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老瞎子带着小瞎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弹琴演奏,祖师爷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打开药方治好眼疾,他充满激情和希望,在生命最后一刻终于弹断了一千根,打开药方却是一张空白纸。当小瞎子问他,他告诉小瞎子是他记错了,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 目标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甚至本毫无意义。在老庄道看来,无为更胜于有为。但目标引导下的人生,所有力道因汇聚在了一处而激起的水花,灿烂而炫美,不然你只是漫漫湖面一朵激不起的涟漪,甚至是一潭死水。目标只是一种路径。不然你让失去情感寄托的小瞎子,如何笃定、执着、自信、坚韧地去翻过下一座山,他若知道眼疾永不可愈,我想山不再亲切、水不再叮咚、花不再香逸、小女孩的声音不再动人…… 这是米哈里强调的心流源自坚定的目标和方向。要想活好这一生,让它充满秩序感,离不开一个大的方向和无数的小目标。甚至本书的核心观点用一句通俗得不能再烂耳朵的话来总结:人生要有目标感。这对最近充满怀疑论和陷入无为论的我不失为一个警醒。 道理谁都懂,也只是一句我懂。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试图去阐释路径。他不和你争辩人生意义何在,他只反复提醒你那些幸福的体验和记忆,以及那些痛苦和不堪。他告诉你假使你愿意,他可以让你的人生幸福体验的无限极最大,痛苦、烦恼最少,人生不管有无意义,你这辈子是最优体验过来的。保持觉醒,你并能时时乘上那快速、舒适的列车,无知无觉,你乘坐拖拉机坑坑洼洼颠簸的体验不会少。有人嗜恋痛苦吗?我想有的。但更多人受不了的是空虚,伸手什么也抓不到的恐慌。如果你害怕,

  • 6、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100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100字

    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只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引导人思考“生命,意义,幸福”等等这些底层概念的哲学著作。与一般的学术书籍不同,本书写得很科普、很有趣、很有温度。

    (1)作者米哈里借用统计物理的概念“熵”,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用以描述心理或精神秩序的程度。我们知道,对孤立的物理系统,熵永不减少,即“熵增加原理”。与此类似,人的身体和精神,如果不与外界相联系,不消耗外界的能量,也会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前进——即混乱程度增加的方向。

    其实,关于人的身体,或者说一切生命体的存在、生长、进化,早在七十多年前,薛定谔就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用“熵”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生命以负熵为生”。话说,一个叫克里克的年轻人,读完此书后,果断放弃了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计划,转向了生物学。十年后,他和沃森共同发现了生命的遗传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不知道米哈里是否也受到了薛定谔的启发,把“负熵”的概念也用到了人的心理和精神。

    不管怎样,米哈里开创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的心理学概念,对于提升人的幸福感,无疑意义重大。

    (2)对书中的一个例子,记忆深刻。米哈里思考了从无机物到植物,再到动物的三层食物链,组成相应物质的结构,其复杂度无疑越来越高,有序性也越来越高。这就是典型的“负熵”。

    继续细想,物质具有四大状态,而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气态、液态、固态。还是考虑生命体本身,固态是其基本骨架,跟着食物链的步伐一路想来,非晶、准晶、晶体等无机物,到复杂度较高的植物蛋白,再到复杂度更高的动物蛋白,这不就是一幅清晰的“生命进化图谱”?

    只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生命是如何从复杂度较低的无机物进化而来?更不知道思维意识,又是如何从那些复杂度更高的有机物(比如生命蛋白)中衍生而来?

    (3)作为一本心理科普的经典著作,书中还有很多的事例、概念、话题值得继续深思,无法一一列举。

    本书之所以还能当做哲学著作来读,就是在最后一章,米哈里讨论的话题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追寻生命的意义”。

    依靠“复杂度”“有序度”“负熵”“心流”等等这些概念,米哈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赋予自我生命以意义,培养方向感,建立心理或者精神的秩序(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精神熵),从而重获内心的和谐,那么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体验着“心流”,这就是“最优体验心理学

  • 7、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修订版)读后感300字(3)篇

    在简单和复杂的权衡比较中,简单并不一直是胜出者,食物的准备过程是这种情况的实例之一。为什么要用这样复杂的程序来制作一杯简单的咖啡?仪式总是在增加我们生活中的复杂,然而另一方面,它们提供了文化中成员关系的意义和含义。对咖啡爱好者来说,咖啡制作过程中讲究的仪式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和满足。如果可以不考虑价格和时间因素的话,我们总会喜欢刚加工好的新鲜食物而不是罐头和速冻食品,喜欢刚研磨完冲泡好的咖啡或全叶片茶叶而不是速溶咖啡或茶包。最终,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依靠时间因素和在社会背景中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去选择用哪种方法的。要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我们需要更强大、更复杂的工具。复杂是能够被驯服的,但这需要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做好。减少按钮和显示的数量并不是个解决方案。真正的解决办法是理解整个系统,把它设计成可以让所有的部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这样就能使最初的学习和使用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几年前,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后来苹果公司的副总裁,认为系统的复杂性的总量是一个恒量:当你使人的互动行为更简单,那么隐藏在幕后的复杂性就增加了。特斯勒说道,把系统的一部分变得简单,那么剩下的部分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个原理就是今天所谓的“特斯勒的复杂守恒定律”。特斯勒形容这是一个平衡关系:使用户用起来更容易,意味着增加设计师或工程师的难度。设计面对的挑战是去管理复杂使之不再令人困惑。心理学家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人们在美学偏好上的特性,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人们在复杂程度上有一个偏好范围——太简单的事物就显得无趣和肤浅,太过复杂的事物就会令人困惑和烦恼。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此外,这种偏好的程度随着学识和经历而变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简单适用的,简单的事物也可以是令人困惑的。任何时候你看到标志或者标签被附加到一个设备上时,这就是一个糟糕设计的标记:一个简单的锁是不需要指示的。退一步说,一个设备不该让使用者被迫去加上某些标志。当一个操作是很多不同的任意操作中的一部分时,即使它是最简单的操作,也会变得令人费解。解决服务的复杂性的唯一方法是,将它们当做系统,把全部体验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果每个部分都被孤立地来设计,最终结果就是各个独立的部分不能够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在处理所有其他事情之前,首先从确定什么是真正的问题的开始。我经常这样解释它:永远不要解决客户要求你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客户通常只是对症

  • 8、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读后感1000字(3)篇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作为心理学入门读物,《心理学的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作者幽默风趣,对心理学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故事也是信手拈来。开头第一章是讲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之前经历的事。读来有些繁琐,我是囫囵吞枣翻过去。进入冯特和他的莱比锡大学实验室,心理学的征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展开。本书搭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食用,效果更佳。该书介绍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研究实验,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对心理学家是如何做研究的/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在何处,也会有个更为详实的印象。如果还想更进一步知晓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心理学与生活》《变奏曲与协奏曲》将带领你领略更细致的心理学的文理脉络。《生活》的排版更一目了然,叙述也相对详尽。《导论》《与生活》的侧重点不同,在这本略讲的可以从另外一本得到补充,因此有余力的可以两本搭配着看。不推荐微信阅读上的这个版本,错别字太多,排版不忍直视,无形中增加了阅读阻力。(⸝⸝´`⸝⸝)。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心理学的故事》追溯了心理学自18世纪从哲学中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知道现代的历程,讲述了在2500年漫长的岁月中,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奥秘的探索。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年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重要的心理学史著作,它涵盖了2500年来心理学发展的广阔范畴,全面详实,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一本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 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威廉·詹姆斯、佛洛伊德、巴普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等。这些故事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 本书融入了近15年来心理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成果,使之成为一部伟大的探究人类心灵的编年史。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内容极为丰富,可以看出作者在收集资料方面下了很多苦功。但还是要说,这本书写的很不好,文笔不顺畅,脉络不清晰,重点不突出,观点太笼统。尤其是阅读到第三部分开路先锋和行家里手,简直就是一锅大杂烩,各章节之间的内容相互穿插,完全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边界。诚然如作者所言,现在心理学的发展,本就是一锅大

  • 9、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_1800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800字

    作为一本积极心理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深度、广度、逻辑、说服力,本书与心灵鸡汤划开了本质上的区别。那么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

    首先作者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熵的一种理解是指一个体系的混乱程度。“精神熵”的存在是一种常态,这种混乱在需要人人投注精神力量来维持的团体里更为明显。作为神经系统高度发达的生物,人类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大量干扰信息涌入造成的情绪干扰、秩序混乱。宇宙对我们的态度无所谓冷热只是毫不关心,创世之初,进化就并没有考虑幸福快乐的变量。

    所以我们需要缓和精神熵、塑造和维持意识的秩序,想办法创造自己的一套心灵程序,以抵御混乱不堪的资讯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对对策即为:心流(即最优体验)。

    心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引用一段我认为最好的描述:

    “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个地方使,那些跟任务无关的念头都被完全屏蔽,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说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对物质得失的精心计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并不是只有一个念头,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纪律的军队,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率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这时候,你的感觉就跟“心流”这个词的英文flow原意一样,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当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而是汇聚成一条水龙,冲荡开一切泥石沙砾,创造、奋斗、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正如契克森米哈赖所总结的,这就是最优体验。”

    一个听起来就非常美妙的过程。简单来说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控制意识的指标是能否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神经官能症患者普遍无法集中注意力,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

    除了集中注意力,设置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人生目标也尤为重要。社会为了使我们实现它的目标,有若干手段:生理需求与基因制约。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以社会的奖罚为念,而要在社会要求的目标之外,另行设置一套自己的目标。人可以靠信仰、生理驱动或社会普世价值(财富、权力、名望)去追寻幸福,但本书阐述中最接近幸福的状态就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一

  • 10、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_18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800字

    1. 以下情况在你家发生过吗? 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像在放慢镜头,穿衣服的速度堪比龟速。妈妈催促快一些,可怎么说,都是依旧我行我素。 做数学作业,几道题,十几分钟就可以写完了,可是磨磨蹭蹭,做了一个晚上。 面对家长的“快点、快点”的催促,像没听到,越催他越慢,最后终于战争爆发。 相信家有学童的父母,看到这样的描述,并不陌生。很多妈妈都因为孩子的慢动作快要崩溃,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慢慢吞吞,或者索性拖着不做,每次说他,效果都不佳,孩子要么是和你吵架,要么是沉默不语。 等到第二天、第三天,他依然是老样子! 孩子为什么会拖拖拉拉? 2. 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孩子身上,成年人也经常陷入拖延的怪圈。 想要实施的减肥计划,从来都是从明天开始,那个明天永远都不会到来。 怀疑自己身体有毛病时,却拖着不肯检查,因为这样就不必面对可能有病的事实。 妈妈完全为了孩子而生活,总是拖延不寻求自己的快乐。 拖延症的阴影几乎笼罩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对拖延症研究了25年,得出结论:拖延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讲,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与一个人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以及低自尊有关系。 《拖延心理学》是她们对拖延症研究后合著的一本书。这本书从拖延的行为、心理和大脑三个层面分析拖延行为存在的普遍性和顽固性,针对拖延行为给出了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迷你目标等可行性建议。 这本书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在分析导致人们拖延的背后原因,其中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深远。 研究显示: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甚至到我们成人后,它们依然在影响着我们,而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早年家庭关系的某些方面甚至被永久性地嵌入了你的大脑,因为这些家庭互动创造了新的神经通路,而一旦这些通路被建立,它们就稳固下来了。” 一个人总是拖延是和他缺乏自信和低自尊有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带着独一无二的dna,先天的条件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一个人的全部,身体的和心理的。 如果孩子先天的特性跟后来被对待的方式之间没有被很好地协调的话,你很难为自己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而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只会注意到孩子身体的不舒服,而忽视心理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个患有多动症孩子亚当的事例。 亚当患有多动症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8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5-03

  • 2019-09-21

  • 2019-09-23

  • 2023-02-13

  • 2022-12-3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09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众多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2024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2024等,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