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 地图 > 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范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思辨与立场》读后感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1.在生活中我们会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怎样在面临复杂形势的时候获取足够信息来做出最佳选择?怎样不被他人所欺骗?怎样不被自己欺骗?怎样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与方法?

2.书中提到了要对自己的思维提出一系列质疑,下面进入自问自答环节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 回答:我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会在这些我已经认定的标准之上再进行合理的逻辑演绎与推理。打个比方,我觉得社会运行的标准就应该是帕森斯所提出来的社会四要素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就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我所看见的所有社会问题,而且我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严格合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这些逻辑过程都是可以被我自己所感知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些标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自己所思考的,所以我自我感受我的思维地基是不稳固的。

你曾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 回答:思维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技巧我从没去研究过,我都是直接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一工具的确是有很多问题。之前习惯于张口就来,说结论不靠证据,然后被室友怼的体无完肤,所以目前反而我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反事先问百度,或者说自己亲自去计算查证,才敢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思维上想当然的错误只是缺陷的其中之一,我觉得我的思维过程还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思维方法还能改善。

你都具备哪些有关思维的知识? 回答:对于头脑中心智过程的来历,我以前读《心理学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人脑的思维会经历感觉、知觉、认知,再到推理这个阶段,但是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之后会谈谈对与概念的清晰认知的重要性),没有理清楚,只知道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只能似是而非的给出一些评价。

如何分析、评估、重组个人思维? 回答:这几个动词的实际概念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作答。

思维质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 回答:我个人平常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蜗居的思维质量与我掌握的知识和我掌握的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推演,利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高质量的思维,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联系。

有没有掌控过思维? 回答:当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地情绪,将其往理智上引导地时候,我觉得我是控制了自己地思维的。

3.为自己列出一份思维问题清单,从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因素两个方面来写。

我的思维根基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不稳固的也是坍塌过的,但是我在那次思维坍塌后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因为懒惰而没有推到自己思维的根基,重新从概念学习起,一个一个概念的,重新厘清。

思维的逻辑不够严密,我还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逻辑学,只是知道有几种逻辑错误仅此而已,作为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去学习逻辑。

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却想不到还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之后再来填这个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思辨与立场》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思辨与立场》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早上听了一本书,书里有句话这样说,如果你在任何时候感受到负面情绪,请相信一定是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一直在反思,我最近的负面情绪怎么能减缓一点,刚刚又把这本书听了一遍,记下如下笔记,与君共勉!

书的名字叫《思辨与立场》,作者从批判性思维写起,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批判自己的想法。生而为人就存在一种天然的文化遮蔽性,从而失去了一种公正性,即同一件事情对他人和对自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批判性思维应该是在任何情境当中都可以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

那么思维到底分为哪几个层级:

No.1较低层次的思维:只依靠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反省;

No.2思维的高级层次:有比较高的技能水平,但是缺乏一贯的公平合理性,可以选择性反思,往往存在自我蒙蔽性。在对待别人的事情通常特别讲究逻辑、公正;但是对待自己的时候就会找各种理由讲自己是不一样的;

No.3思维的最高层次:如果自己做错事会公开,即反省外显化,具有最高水平的技能和一贯的公平合理,这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认知谦逊:需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避免认知自负;

认知勇气:要挑战自己原有的信念,避免认知怯懦;

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减少自我中心性;

认知一致:自己和别人持相同的标准,避免认知虚伪性;

认知坚毅:面对复杂性和沮丧感时,要有勇气去消除,避免认知惰性;

依赖推理:遵从证据和推理的指引;

思维自主: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不要依赖任何一个人;

这就要求我们监控自我中心主义,对公平性做出评判,就可以逐渐走出自我蒙蔽者的套路,反思性往往和受教育程度无关。

思维的要素:

目的、观点、概念、关键问题、信息、推断、有假定和前提、意涵;

思维应该具备的标准:

即我们在讨论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

清晰性:你能详细阐述吗?你能阐释你是什么意思吗?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精确度:我们能如何检查这些东西?我们能如何找出这些是否正确?我们能如何澄清或检验这些事?

关联性(不因人废言,亦不因言废人):那些事情和这些问题如何关联在一起?那些事情对问题有什么影响?那些问题怎样才能在我们发议题上有所帮助?

准确度(真实性):你能否更具体一些?你能否给我进一步的细节?你能否更准确一些?

深度(深入心理、生理等方面):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变成了难题?这个问题的某些复杂性是什么?我们需要处理的一些困难是什么?

广度(避免狭隘性思考方式,要深远考虑):我们是否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另一个观点?我们是否需要另一种方式考察它?

逻辑性(思维要相互支持):所有这些放在一起讲的通吗?这一节和后一节可以衔接吗?你所说的与相关的证据相吻合吗?

公平性:在这个情境中,我的思维公正吗?我的假设获得证据支持了吗?在给定的情境中,我的目的公平吗?

重要性和非重点:这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吗?这是需要聚焦的中心思想吗?这些事情之间哪些是最重要的?

不同时代的书都可以看看,因为不同时代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说了要避免中心主义,究竟中心主义又分为什么?

自我中心主义:

“成功的”自我中心主义,最大的理由是,人人都要面对现实,公平性不重要,不需要考虑别人,除非被迫。按照“丛林法则”做事。

“失败的”自我中心主义,最大的特点是顾影自怜,不断抱怨,经常对自己施加不必要的伤害。

《儿童立场》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www.dhb100.com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s://www.dhb100.com/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李婷婷)

转眼,就到了小时候玛雅人谈论的最多传说的2024+年。细数一下,毕业后与儿童打交道已有两年了;提到儿童,想到了假期里阅读的《儿童立场》这本书。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视角有很多。有时候我是作为教育者在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候也会让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时我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与教育他人无关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会与作者朴实却极具道理的话语产生共鸣。整本书围绕“儿童立场”这个大主题,延伸出了丰富全面的内容,收获颇多。

整本书读完,前两辑中有些内容偏向哲学,对于经验阅历尚浅的我来说,似乎还是挺有理解难度的。“第一专业”、“可能性”这些术语,对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穿插的相关且有趣的故事却让我慢慢理解了儿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书有这么几个小点挺打动我的。这本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每个儿童所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只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100分的话,那这位老师同按照模具来打造菜品的机械厨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伶俐、善于表达,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结果论来评判他的话,他获得的100分可以证明他是优生;但按照传统意义的乖孩子标准来看待他的话,他绝对不合格。在课堂上,他从不记笔记,但是当老师讲到他未涉猎到的知识时,他会聚精会神的倾听,积极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回去制作一辆小车,这个孩子给我、给我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利用编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小车。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管在哪个科目上他都不记笔记,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想虽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个例、或者能不能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难道记满笔记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不,我觉得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主动思考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就如书中所说“要让儿童沸腾起来,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高涨起来”。

除此以外,书中提到了课本使用,作者提倡开学时可以专门提供一段学习时间让学生翻阅教材,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教材的整体安排。仍然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始学习。由于我们学科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所以这让我想到了日常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孩子问我问题的场景,由于孩子们不能将教材带回家,碰巧某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与下节课有关的或者班上有同学给予了回答,在这时,我总是因为担心提前“泄漏”知识导致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没有探索兴趣而简单回应“下节课,你们就知道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恼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阅读完该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赞扬会提问的孩子,给予给出答案的学生肯定,再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编排,对下节课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兴趣点,或许远比我简单回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读完此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也不可以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性发展。”淡化目的,淡化规划,非功利非刻意,可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随性自由。就这样一句看似矛盾但于我而言分量极重的简单话语,同时更加点醒了我应以儿童视角看待孩子、看待教学,“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

儿童立场读后感1000字三篇(优秀范文)


儿童立场读后感大全1000字1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谁,教育是我们的工作,但教育活动中真正要被教育的对象却是学生。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不应该以我们自身发展为第一要务,而是应该以学生的成长为第一要务。不是说不去关注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学相长是必须有的,可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点应该放在孩子身上。就像是我们在种庄稼,庄稼最后的收成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最终选择,而不是说通过从事这项劳动,我们自身种庄稼的能力提升了多少作为首要目标一样。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也就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几篇文章《教室是出错的地方》、《等待是艺术也是科学》以及尝试给学生不布置作业的几篇文章,正是有了作者能够俯下身子积极关注学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作者在书中好几次提到陶行知的名言。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小孩的队伍里去体验,而后才能为小孩苦,苦造福,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正是有这种教育孩子时的心态参与,才有了这本书中“儿童立场”这一个主题。

“教师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童年体验,而应当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这样就会改进如今的教育行为。”当我们能够回到自己的童年,肯定不会想每次放学后都有大把的作业要去完成了,肯定也喜欢到户外去玩耍运动。这个出发点如果能够作为我们自己的从教的红线,势必会对自己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反思,会对自己布置的作业有效性进行反思,能有这种立场的老师,他的作业量和任务肯定和其他人不一样,即便是有作业他也能够去注意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出作业的最优化。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伪儿童立场”的形式去教育孩子。我们替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给他们安排假期的生活,给他们计划好每一步路应该怎么走,替他们考虑好每一个细节。然后让他们在我们的规划之内行走。他们有些许的自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自由的镣铐”还是太重了,更多的是在行使着我们大人的意志。

为孩子松绑,还得在具体措施上再去落实。就从我们身边孩子的家庭作业来看,我们也能从中有些思考。在上级要求中,对孩子布置作业需要因材施教,分层布置,这要求无疑是切合儿童实际的,但是在真正地落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业因人而异的特点不明显,会的还有再做,不会的也只能平均用来,对强化纠错方面不突出,导致课后作业的整体质量不高,时间花费了,玩耍活动的时间牺牲了,换回的知识的低效率获得有意义吗?管中窥豹,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较多的“平均用力”,这种多年前的大规模生产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有些脱节了,应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了,希望“儿童立场”的时代早点到来。

儿童立场读后感大全1000字2

第一次听说“儿童立场”是在重庆市教科院张咏梅老师疫情期间组织的一次线上交流活动中听到的。它和“系统思维”这个词一同出现,同等重要。

初次听到“儿童立场”的时候,我眼前出现的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孩子听得懂的话”“把自己当做孩子”。在一次次和孩子的交流中,我都努力让自己蹲下来、说慢点、说清楚,想想孩子的感受。

粗浅的理解让我觉得我一直在压制自己的“大人”人性,而并非真的懂得,直到我触摸到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开始了细微的改变。

成老说: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我认识过我的孩子们吗?好像认识了,又似乎并不认识。我知道他们的名字、性格、习惯,但似乎并不知道他们的心理、想法。他们和我,近在咫尺也远在天涯。

认识,需要注意到他们的点点滴滴,从他们的点点滴滴中可以感受属于他们的那份生命的旋律与节奏。我认识我的孩子们吗?有一部分,我是认识的。

勋哥是班上一位胖乎乎的小男生,个子高,皮肤白。勋妈常说勋哥没长醒,所以每天在学校总是这里做不好,哪里做不对,这里一脚,那里一拳。年级里也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每天要处理他的事情,可不,没停过。每次有同学或者老师跟我说起勋哥时,总是义愤填膺的样子。在他们上嘴唇拍打下嘴唇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有一阵阵强烈的呼声:我要对他温柔。为什么呢?经过很多次的事件总结而来的。大部分不超过2种情况:1.我觉得有点好玩;2.他先说我,弄我;3.我忍不住了。

这三种情况的背后,其实都不具有敌对性,而是童心使然。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前,最初的性格形成于家庭教育。目前多数家庭的教育是开放式的,童心的保护程度远远超过父母这一辈。孩子生活的世界是无忧无虑的,只要不是原则或者危险事情,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遇到的是非也相对较少,自我约束能力因没有十分刻意的规范,也不强。这些都是儿童的生活。所以,我认为,站在儿童立场,第一应当是理解他们的行为,那么对很多事情的定性也就不一样了。其次是引导,引导其认识是非(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可以尝试事件还原,角色扮演(老师扮演以为孩子),显现作为学生的老师如何良性看待对方的行为,做出利好行为,改变事情结局的方式,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自己和老师扮演的自己的不同。

成老说,对于儿童的研究要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中去,回到儿童原本的一一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区。

儿童最伟大之处?是的,便是儿童的可能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呵护、鼓励、激发、等待、走进……任何一种友善的关注与思考,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坚守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读后感大全1000字3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工作对象自然是儿童,所以一切工作也就站在儿童的立场开展。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研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教育的一切研究都是以儿童研究为基底的,都要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发展而研究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儿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任其像茅草那样自生自灭即为忽视。期望太切则会揠苗助长,最终可能会促其夭折。当下的教育最为极端的心理是期望太切以致揠苗助长。我所带的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有各种辅导班,其中有十几人每周上辅导班三次以上。通过聊天得知,他们对此苦不堪言,说是不喜欢上这些班,但是家长逼着学,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出去玩,甚至有的没有时间写作业。儿童白天在校学习一天,晚上还要继续学习。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实在心疼。

童年的回忆,总是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教师,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这是个秘密。”对此,我有着深切的感悟。小时候,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想念,是那么美好。它是一个秘密,隐藏在心中,伴随着一生的回忆。班里小雪,在我心中是个小百灵,于是推荐她去做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节目播出当天,小雪悄悄告诉我:“王老师,今天中午有我的播音,希望你别布置作业。”我欣然答应,不仅如此,而且提醒全班同学认真听小雪的播音。妈妈说:“你们俩关系太好了,如此无礼的要求也能提出来。”我喜欢这种“无礼”,因为,这是她自信的表现。还有什么比自信更难能可贵的呢?记得小时候,最初学英语,一塌糊涂,不知为什么句型背不过,单词不会写······老师提问自然也就什么也不会,次数多了,惹得老师非常生气,有一天在课上批评了我,而且假装表示以后不再管我。不料这种激将法还挺管用,后来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姑姑说我“睡醒了”。感恩老师当年的批评,现在我已到了不惑之年,每每想起这件事,内心都充满感激。对老师的感恩和想念,的确是伴随一生的回忆。

爱是教育的核心,让教育在爱中行走。4月25日,我班转来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小女生。由于她小学阶段一直在日本,虽然能用汉语交流,但不识字。班里几个小女生自发组成了互助小组,帮她学习,带她打饭、吃饭。甚至有的小男生也主动上前给她讲解如何记作业。爱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学会爱,用爱去爱别人。

别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真的应该到儿童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小若在百字作文中给艺术节排练节目的李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对李老师的思念之情。上学期,我带了一个实习生,小若也跟实习生相处很好,在百字作文中多次写她。当我在班级中读了小若写的作文后,有好几个学生为我担心:“王老师,小若这么想念实习生李老师,你会不会吃醋?会不会伤心?”哈哈,这就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当短时间相处的老师走后,学生依然记着,会想念她,说明这是个知道感恩的学生,是个有情有义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为此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会吃醋?怎会不开心?

那不敲响的钟声······成尚荣老师每次去台湾大学,必定在傅亭前久久徘徊。那口古铜色的傅钟,垂挂于亭中,一片静默,不过,它每天只敲响二十一下,还有三响是不敲的,因为校长说,那不敲响的三小时,要让台大的师生,安下心来,静静地读书、思考,永远怀想老校长傅斯年的教诲。傅先生给给台大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留下了最重要的思想。近些年,听了不少语文公开课。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只是我发现,几乎所有习作课,在学生动笔写作时,老师都会播放音乐。用音乐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整节课,除了教师讲,就是学生答,要么就是小组讨论或交流。如果能有几分钟,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课上的音乐成为“那敲不响的钟声”该有多好!

我们应该坚持儿童立场。心中有儿童,儿童就在那。

儿童立场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阅读是充实自我的绝佳途径,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读后感切忌面面俱到。你是不是正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头疼?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儿童立场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令我感触颇深。透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成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老师,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话又在耳畔响起:“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时,成老先生也有一句经典语录:“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雨露一样。”孩子=玫瑰花,孩子的心灵=玫瑰花上的雨露。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

是的,我们的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我们做老师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心去呵护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呢?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事。

从这句话中我不由得想起在曾经的我在做班主任时,总爱端起一副教育者的架子,头头是道地教育学生,给他们讲大道理,生怕他们学坏了,到时候就是我的责任。殊不知,这完全是违背儿童立场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其实他也已经很愧疚和自责了,这时候,更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感同身受,去感受儿童内在的那份不安与自责,去共情他,让他觉得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理解他。先处理儿童的心情,再来处理相关的事情。且相关的事情,也最好是儿童自己来商议解决,并且主动接受应有的处罚。于是我渐渐地调整了自己的立场,让自己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近两天,班上两个男生玩耍时没控制住情绪,打起来了,值周的老师在劝阻的过程中也被伤及。在这样的场景下,对学生大吼大叫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看到两个儿子眼中的泪水和愧疚的脸色,已经知道他们知道错了。作文于是,我说了他们几句后,就让他们到办公室,把整个过程的心理说明详细地写下来,心情平静之后,再邀请两位家长到校,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这个时候,行使该有的惩戒——惩罚一周的课间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到办公室进行反思,全班念自己的心理说明,当面向老师道歉,二人承担老师检查的费用,两个孩子都有压岁钱的账户(由家长保管的),于是从账户里面开支这部分费用。

两个孩子不光主动向老师道歉,还每节课间主动接受惩罚,我相信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按照我教给他们的方法,自我调适情绪。

同时,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个个具有智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就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活泼!我永远都铭记:作为老师要“以学定教。”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十分动容“儿童生活在广袤的田野上,童年融化在生活的时空中,生活应永远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语。”多么美的一句话呀!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2)

《儿童立场》是“成尚荣教育文丛”中的一本,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儿童气息”,不管是封面还是书内的插图,都是“最原始”的儿童画,这样的配图可能没有其他书籍那样“高大上”,但却让我们更感亲切,也更符合”儿童立场“。全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可能性的召唤”和“心灵的谷仓和那口藏着的水井”。每一辑又有许多篇小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看似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又似乎有一根线串联着,这根线就是儿童情怀,作者以儿童视角去关注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声,始终把自己放在儿童立场。

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简言之,就是站到儿童那边去,其中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当你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时,你就变成了一个儿童;当你和儿童坐在地上,和儿童一起观看巴西足球世界杯的时候,你就看懂了他脸上的表情,你又变成了一个儿童;当你和儿童一起做游戏的时候,你就能读懂他心里所想的一切,你也变成了一个儿童......问题在于你缺少儿童概念,内心的高度不愿意放下来。立场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灵的变化、思想的变化。”

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儿童立场”,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呢?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坚信“儿童是活的”,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更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能过度捆绑他们,压榨他们的时间,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他们才能更有创造力;其次要解放儿童,允许他们去探索,去试错。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人的大部分成长是实践得来的,而不是老师口授得来的,只有让儿童不断探索,不断试错,不断游戏,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再者,教师要“解放自己”,拥有童心,重新做个小孩。“童心是赤子之心,是圣洁之心”,拥有童心的教师就会用儿童视角看待儿童,就能更加理解儿童的不成熟,不以过高的要求来苛责儿童,不因儿童的犯错而大发雷霆,“怀着童心去教育儿童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才能教育他们”。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上周的体育课。那节体育课,体育老师有事,我来代课,按照往常的习惯,我会把体育课用来上语文,但那天我突然想带着孩子们玩玩,于是决定带着他们去操场上体育课。与我而言,这不过是心念一动的事情,但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件“大事情”。上课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告诉孩子们体育老师有事不能来,他们一个个都是一副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但听到我要带他们出去上体育课的消息后,一个个又两眼放光,仿佛打了兴奋剂一般。作文在带着他们去操场的路上,好几个孩子跑过来问我:“老师,你第一次去操场吧?激不激动,兴不兴奋?”经他们这一提醒,我才惊觉:我真的是第一次在课堂时间去操场!平时习惯了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我,已经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面具,甚至有些时候会端着自己的“架子”,我已不做“小孩”好多年!也许是被孩子们的童心感染,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一个可以跟他们玩耍的孩子,于是在操场上,我索性放下“架子”,撕下面具,与他们一起漫步,一起跳绳,一起聊天......一节课下来,我玩得尽兴,身心愉悦,孩子们也兴高采烈,欢喜异常。许多孩子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体育课!”孩子们心中的“好”,只是因为老师能和自己一起玩耍,与他们站在了一起。

拥有了“儿童立场”,我们就不会过分要求孩子“懂事”,而只想让他们成为他自己,让他们真正成为“儿童”,因为“让儿童拥有快乐、健康、幸福的童年,是小学教育的使命,也是给儿童修筑并赖以坚守的儿童根据地。”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让我们坚持“儿童立场”,用儿童视角看待儿童,让他们在童年时期释放天性,成为他们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性格底色!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3)

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作文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通用(5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阅读了格列佛游记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篇一】

初读完《格列佛游记》后,一时间被作者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和慧骃国深深地吸引住了,怎么看这也太像一本童话小说了,直到我再去细细品味才发现作者的虚实结合精彩绝伦,让人有深刻的体会。

一、利立浦特游记

作者借小人国里的高跟党和低跟党之间的斗争嘲笑英国的两个不同政党;借吃鸡蛋的大端派和小端派的争论说英法之争;借跳绳选官讽刺政坛的腐 败。这些看似童话般有趣的故事的背后却是作者的讽刺。

二、布罗卜丁奈格游记

作者像在批评着英国,不仅向大人国的皇帝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还列举了作者看到的民风淳朴,有教养的大人国与英国作对比,在夸张生滑稽的故事中,我们领会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的主张。

三、勒皮他等国游记

这一卷中,作者描绘着拉格多科学院人士的种种怪异且看似失败又令人恶心的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令人惊讶之余,还让我体会到作者面对这些现代科技的担忧。另外,卷中提到的那座飞岛,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居民:驾驶飞岛遮住阳光,表现了一种压迫和残暴的统治。这一卷使我不堪回想。

四、慧骃国游记

让我惊讶的是这一卷的国度中统治者却是善良,温顺,仁慈,理性的马,而人却在这座国度上成了最不可理喻残暴的动物。当作者描绘着下等动物耶胡的时候,一种逆思想在不断的深化在我的脑中,可作为人类怎么能接受马统治人呢?

总结

从小人国政党的争论,有着英国政党的斗争;从大人国对英国的批评,有着这个国度各种各样的优点;从对英国皇家学会的议论看法,有着科学院奇怪的研究;从对慧骃国的理性思想,有着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让人在现实有着幻想,不至于太悲观;在幻想中有着现实,不至于太乐观。这虚实的结合,不仅仅是写作的手法,影射和讽刺的表现,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生活中,你需要的不是置身在现实,还需要从现实中找到所属于“虚”的快乐。所以,生活中也是要虚实结合的。

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篇二】

这是一部讽刺小说。他用了小人国历险记,大人国奇遇,飞岛国游记,慧骃国游记,反映了英国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矛盾。

这书中我最的是第二卷中大人国奇遇,大人国奇遇的主要讲的是在格列佛第二次航海时很不幸的遇到风暴。于是飘落到一个不知名的荒岛上,他遇到了一个巨人庭。他被巨人农夫当,但农夫为了赚钱,他们把格列佛当小玩意,装入小箱子里带到城里卖艺挣钱,国王听闻此事,于是很感兴趣就把格列佛接入宫去,但最后格列佛还是被老鹰给叼走了。

第二卷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格列佛的小保姆葛兰达克利,她总是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格列佛。

在有一章里,农夫把他当成摇钱,让他做表演,一场接着一场,当成赚钱的机器。因为有利可图,农夫带着格列佛到处有演出,先是在当地城镇,后来又到全国各地,这样就把格列佛弄的极度疲惫,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保姆看到这,总是大滴大滴的流。在皇宫的时候,小保姆和格列佛都病了。病的比格列佛还重。可她还是不忘照顾格列佛,她亲手给格列佛做衣服,洗衣服。如果格列佛没有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的很细致。小女孩一直都照顾我。经常想方设法的满足我的要求,但却总是拿一根细绳系紧我的腰,这一细节很好的表现出小女孩性格中的一面。

《格列佛游记》中展开了大胆的想象,绘声绘色的描绘了英国当时社会现象,他每到一个幻想都受到不同的待遇。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讽是刺达到高度效果。

本书中的细节描写和一些神态都写得面面俱到,很多写作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篇三】

《格列佛游记》讲的是一个叫格列佛的冒险家,他很喜欢坐船出海去冒险。一天,他遇到了海难,到了一个叫“小人国”的地方,于是,他的奇妙经历从此拉开了序幕……

他到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洇国”。这些国家都很奇妙……“小人国”的人都比我们小,他们只有一跟手指那么高。“大人国”的人都比我们大,对于他们来说,我们就像“小人国”的那些人一样小,“飞岛国”在一个可以飞的岛屿上,那里的人们总是在想问题,可是想来想去却没有想出任何有用的东西。“慧洇国”可以说是一个最另类的存在了,在那个地方,自称“慧洇”的马儿才是主角,而我们人却是叫野胡的生畜……

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很多: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太多社会的堕落,“大人过”的平民为了赚钱,把格列佛当做物品来展览,拍卖,使他生不如死,“小人国”的人为了升官,不惜去诬陷别人,用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幸福。“飞岛国”的贵族们制定了一个见国王要舔地板的规矩,贵族大臣们还以能舔国王脚下的地板为荣!“慧洇国”的马儿彬彬有礼,而和人一样的野胡却和疯狗一样,这是何等的不堪入目哪!

不过,也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了人性的不足,看到了世间那丑陋的一面,认识到了光明的后面还隐藏着一些什么……

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篇四】

《格列佛游记》是由英国的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的,他是英国讽刺作家和政论家。《格列佛游记》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滩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马国的离奇经历。作者借小说讽刺了当时英国政治的反动宗教势力。

在所有的四个国家里,我最最喜欢慧马国。

慧马国的慧马拥有的理智,美德,是人类所不具有。作者展示了人与兽颠倒的现象。这个国度里,马,是理性,善良的而"耶胡"形似人类,却丑陋不堪,毫无尊严的被圈养着。"耶胡"把格列佛当作了同类,而格列佛并不想与"耶胡"混为一谈。"耶胡"的恶劣品质,行为,与理性,善良,有教养的慧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某些人像故事中的"耶胡"一样,没有教养,品行恶劣,连牲畜都不如。同时也揭露了当时战争的实质,法律的虚伪和像耶胡一样不择手段获得官爵之位的可耻行为。当然,也写出了作者对慧马国生活的向往。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侵蚀,我们渐渐长大,那份纯真也悄悄消失不见。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知道的事也越来越多。其实,在当今社会,"耶胡"随处可见。新闻里那一篇篇负面的新闻,多数是报道那些社会上贪得无厌的耶胡。在当今社会,碰瓷这种名词已经到处可见,连扶起摔倒的老奶奶都要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生怕惹祸上身,以至当真正有人摔倒,需要帮助时,人们只会在一旁观看,没人去扶。原因就是那些碰瓷的"耶胡"搞的鬼。但是,如果在慧马国有个老奶奶摔倒,那会发生什么事呢?慧马远比耶胡有教养,他们实事求是。不过,当今社会耶不是没有慧马,知识"耶胡"的数量在渐渐增多。其实,只要每一个人少几分虚伪,贪婪,多几分真诚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人与人互相信任,不再冷血对待的新世界。

格列佛游记读后的思辨感悟【篇五】

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

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拉开了日光灯,我才看清三舅完全变了样:工作服上全是尘土,右边的袖子还剩半截,胳膊缠着纱布,裤子的左膝盖烧破了,露出了里面烧焦的毛裤,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还烧掉了一小撮,脸上有几处沾着烟灰,平时的'“帅劲儿”全不见了。一问才知道,三舅的车间里失了火。三舅救火时,左胳膊被烧伤了。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听刘老师上一次讲课,有一个说法吸引了我,他说:自我的内容不是本体的、本来的,都是后来的,你从来不是你自己,你也从来没活过你自己,你只不过是你爸爸你妈妈等人的心理模式在心里的共同作用,你替他们而活着。听到这一段时,我有个疑问:既然无我?那么何谈父母?这种“无我”的观念还是蛮玄妙的,一来和佛教的业报轮回之说在表面上矛盾,二来实在不容易让人想通。衡量佛教诸派是否为“正信”的客观标准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其中,又以前两点“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最为根本,如果较真一下,真以这“四法印”为标准来衡量后来的佛教宗派,会吃惊地发现绝大多数的宗派都不是正信。因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根本否定人有永恒的灵魂的,而我们所熟知的佛教几乎无不说些什么灵魂转世、投胎转生之类的事情……n机缘巧合,马上就“遇”到了熊逸先生的《思辨的禅趣》,熊逸先生被誉为当代的“思想隐士”,他所写就的《春秋大义》和《隐公元年》,横贯中西、博览古今,并且详注出处和引文,世人多有不知其真姓名谁(甚至连力荐其书的罗胖,也从未知晓他的庐山真面目),但尽知他是一位严谨的著说者、学问家,让生性多疑的我立马拜倒在熊先生的案牍前,跟着熊大在禅佛的迷宫中想办法、找源头、站在高处往下看----以我对禅宗的零储备,看不明白,先撕开脑洞的一点点缝隙,让真知的阳光照射进来,观个热闹罢,哈哈!n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n禅宗学渊的复杂性、凌乱性,还真是小可非同!想要颉取“本真”,就如同在混沌的历史长河的污泥中探求清流,猛浪翻卷一阵阵拍打,模糊了五官,晕沉沉觅不到方向啊。先说禅宗代表慧能,他的六祖身份和奠基理论《坛经》(或称六祖坛经),首先就已经遭到胡适先生经过小心考据的质疑:早期的禅宗史其实是慧能弟子神会编造出来的一部伪史,慧能的六祖身份也是被连蒙带骗地硬捧出来的。这一结论,屌炸了天啊!不但挑战了人们的常识,还挪动了“信仰”这块奶酪,让充满信心的人们情何以堪???n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然而在《坛经》开篇就讲: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时,却令学生法海整理听讲笔记。就这不免令人起疑: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呢?如果我要学禅,该不该去读《坛经》呢?如果读了,那么,按照“不立文字”的标准来衡量,我显然是在缘木求鱼,可如果不读《坛经》,只是找个老师来接受口传心授,我又怎么知道老师教的就是正确的呢?n《坛经》所记录的因为一首偈子的较量而使默默无闻的慧能战胜众望所归的神秀的故事,有多少可信度已经查无对证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他的生平和形象既不是爹妈生出来的,也不是自己活出来的,而是被信徒们塑造出来的,所以,宗教领袖的形象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信徒们的观念,一部领袖的生活史就如同一部信徒们的观念史。那么慧能的禅法是如何在佛门万千法门中立得住、行得通,甚至于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呢?n我想应该归功于神会们的骁勇善战、善打天下,也得益于慧能禅法提供了最简洁的成佛法门,走通了群众路线。首先慧能禅法是顿悟法门,佛祖一拈花,迦叶就微笑,得法就在一闪念!那我何不试试?下一个迦叶没准就是我呢!n其次慧能禅法的理论基础是“人人都有佛性”。你看“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说植物的佛性,“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是说高山流水的佛性,既然植物山水都能得法,那况人乎?n由把握当下进而追求永恒,这是禅宗与原始佛教、与其他一些佛教宗派的一个根本分别,也是慧能大展拳脚、所向披靡的“秘密武器”吧。凡此种种,不一一而述了。再往后看,发现自己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深厚呢:n佛家把一切生灵都叫做“有情”,一个“有情”是一个种种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聚合体,也就是“六大”和“五蕴”的聚合体:“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意,风为呼吸,空为空隙,识为精神;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所谓“六道轮回”,其实并不是有一个“我”在其中轮回,不是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灵魂在其中轮回,而是“有情”的死亡导致了“六大”与“五蕴”分崩离析,而分离后的种种因素又在因果锁链的作用下发生了新的聚合,这并不是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理解的那样,存在着一个不变的、恒常的灵魂,在六道之中反反复复地投胎转世。----啊呀呀,你相信了转世轮回,所以你愿意接受环保、愿意厉行节约、愿意与人为善……如果你被澄清是以这种“碎片化”的方式轮回、转世,那么,究竟这些碎片还是不是“你”呢?如果不是“你”,那么还谈何“转世”与“轮回”呢?n说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名言其实是在说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却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我”做善事,所以“我”就得善报;“我”做恶事,所以“我”就得恶报——这是道德,而不是佛法,佛陀关注的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和众生的解脱法门,而不是道德,当然就更不是道德投机。现在很多的善男信女烧香、磕头、捐款、重塑金身、乃至放生行善,当他(她)们遇到急难险重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祈求佛祖的保佑----这是很公平的买卖关系啊!n其实佛陀指给人们的“因果”之说,是在阐明宇宙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庸俗的道德投机。佛陀是在给大家讲道理,而不是带领大家做买卖;佛陀所关注的是解脱之道,而不是帮助世人求平安、求富贵。佛陀的因果规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并不是前人栽了树就一定自己能乘凉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人砍了树,是种了恶因;他自己乘不了凉,后人也跟着乘不了凉,这是恶果。所以,虽然“善恶有报”没错,可种下善因的人却不一定是自己得到善报,种下恶因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己得到恶报。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不过后来被赋予了太多一厢情愿的道德色彩,这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本来面目,只不过这真会伤透了那些怀有美好情操和淳朴愿望的人们的心啊!n如今的佛教早已经改头换面,走在原始教义的对立面了,就算佛陀复生,恐怕也认不出这就是自己当初创立的那个教派了。仔细思量,不免灰心。可究竟如何发展,也由不得佛教本身吧?大众需要斩钉截铁的结论,不需要审慎的论证过程;需要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需要那些虽然真实却不为人所喜的东西;渴望速成的捷径,不喜欢下工夫、花力气;喜欢简单接受,不喜欢深入思考。辩论什么教义、正信那些,都属于“追求真理”的范畴,而对大多数人来讲,宗教只是一个实用的工具,信什么并不重要,信徒们需要仪式化的生活,渴求福田,这实在是人性的大势所趋。佛法拗不过人心啊n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以前已经读过《坛经》,这次再读一次别人的解读,别有一番趣味。

慧能禅核心就是要认识到自性本清净,佛法向内求,别无外物可寻。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惟见自性,自了成佛。

许多现在习以为常的概念都是源于慧能,而这些概念在当时可谓是激进之言。比如,现在人认为的人人皆有佛性,是慧能一力主推的。此外,慧能坚决反对坐禅,他认为人是有生命的,是动的,而动的却去模仿静物去求佛道,不异于缘木求鱼,磨砖成镜。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是禅宗里面赫赫有名的人物,可以说慧能禅自他之后大兴于世。在他顿悟之前,曾天天静坐,发力禅坐,以求成佛。慧能的徒弟怀让知道了就说:“坐禅怎么会成佛呢”。

马祖不理,依然故我。

怀让于是拿了块砖磨了起来。

马祖初时并不理会,后来,见老和尚一直在磨,才好奇问到:“磨砖何故?”

怀让老和尚答:“磨砖成镜!”

马祖:“磨砖也能成镜?”

怀让:“坐禅也能成佛?”

马祖言下顿悟。

据言近代佛学大师虚云老和尚却是推坐禅的,传言他于终南山坐禅两月,道力精深。不知何故。

慧能禅将很多旧的名词赋予新的解解释,比如戒定慧,戒定慧是佛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简言之,戒就是要遵守戒条,然后定就是定力,慧自然就是智慧。由戒而定而慧,是当时佛学的普遍理念。慧能却不然,他言自性不非即戒,自性不乱即定,自性不痴即慧,讲究定慧等,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戒定慧不存在递进关系,一朝悟道,直了成佛,戒定慧直下即是。

《坛经》是慧能禅的经典和源起,其理论来源《金刚经》《涅槃经》《维摩诘经》

有。慧能是很推崇《金刚经》的,兹引一句以作结束,坛经云,慧能闻此句而言下大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对禅宗的思辨,好熊自然不是第一人,胡适、季羡林等老一辈算是惹了很多争议,哦,对了,胡适的《禅宗说什么》讲的很好,但是写的这么通俗易懂,思辨而不撕逼,质疑但也不乏敬畏,so,挺好玩的一本书。 n 说来,《坛经》《金刚经》也算是我的佛学入门读物了(貌似应该也是很多人的)。高中那年,曾用毛笔手抄十遍还愿,当时对慧能很多思想是很很很认同的,比如“即心即佛”“自性清净”等,但是对慧能求法得衣那段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佛门怎会险恶至此?到现在,最觉得疑惑的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我不明白啊,你说摩诃迦叶一直乐于修头陀行,怎么会是如此文艺的禅门一派的祖师爷?nn 年初的时候有幸听了一场朱清时教授的讲座,他借用心理学经典的双歧图,大概是为了说明由于认知的局限,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我突然想到了个问题,可惜结束的时候竟然没有提问环节,刚好旁边坐的是一个佛学院的僧人,我突然脑袋短路,就冒昧地问那个僧人,我问:“双岐图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实际的,真实的,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佛法不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个方法、角度?”n n 这个僧人先是楞了一下,旋即答道:“是一个方式啊。”随后大概觉得不妥,遂补讲了一通佛学标准的回答。然而他后来讲的啥我点都记不得了,我只记得他最初的回答,因为不假思索的东西,真实性更高。宗教不会认为自己只是一种认识的角度,它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实相。我到底是对这种一言堂式的不甚信受,至少,我现在的智商只能认为,人是在宗教中追求确定性,借以对抗偶然带来的不安全感。 n 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我很认同:思辨的力量敌不过世俗的心愿。毕竟,在这个艰难的世界艰难的存活下来,真心不容易,宗教的慰藉还是很重要的。我尊重并且敬畏这种原生力量和由此而来的自发秩序。

忠诚与背叛读后感范文


读完《忠诚与背叛》这本书,掩卷深思,为红岩故事中*人和革命志士的热血忠诚而感动,也为叛徒的厚颜无耻而愤慨。

《忠诚与背叛》这部影片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中国*1927年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创立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鲍安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

1927年4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叛变者有之,腐化堕落者也存在,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名党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立*中央纪律检查机构,加强监督、纯洁组织,成为当务之急。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广东区监察委员会的杨鲍安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促成了中国*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

看完《忠诚与背叛》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我脑海里始终出现一个词——“忠诚”。他们在对党的绝对忠诚给予一种信念和力量,使他们在黑暗的环境下同凶残的敌人做斗争的时候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相信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

然而,看完这部影片,我亦对我党内部的某些不坚定份子的背叛行为,深感痛心疾首,如范阿根、林广顺等一批人,经受不住敌人的摧残折磨,最终屈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不管是“两头倒”的叛徒,还是“半截子”的叛徒,背叛了就是背叛了,无论有千万种理由,也无论是否改邪归正,只要是成了背叛者,就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忠诚,源自于革命必胜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的信仰。忠诚,源自*人高尚的情怀,坚毅的品格。听,王荷波傲然宣告: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会洒下同情的热泪。

他们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不断砥砺自己,拒腐防变,自觉抵抗社会中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不做党和人民的背叛者。忠诚于党,首先要高举旗帜,坚定信仰,在忠诚与背叛的天平上,可以称量出一个人灵魂的重量,在生死抉择的牢狱之中,可以检验出理想信念的真假虚实,只有通过实践检验,通过时间考验,通过困难磨练,才能铸就真正的忠诚。这部片中的革命先烈,在那白色恐怖,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从不因处境险恶而耽误党的工作,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执行好党交给的一切任务。鉴往思今,革命先烈冒着生命危险努力为党工作,如今我们的条件如此优越,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奋进取,干好工作。

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无论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还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同样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始终保持*人的高尚节操。我们的先辈付出了一切,这些付出始终需要新的高度、新的可能性的展开来给予回应。回望历史,革命志士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再目,革命先烈虽已化作千古忠魂,但这种精神的伟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我们新时期的*员,应当奋发的工作,将先烈们播下的精神火种接过来,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将这燃烧的火炬永远的传下去。在新的征程中奋力前行,高举忠诚于党的大旗,续写新的辉煌!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范文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怎么写?看看下面的天使与魔鬼读后感范文吧!

篇一:天使与魔鬼读后感范文

近期,丹布朗的小说最让我着迷了。

第一次接触他的写风是那本风靡全球的《达芬奇密码》,里面的宗教之间的故事和那种神秘感深深的吸引了我。他总是能把小说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让你拿起这本书就无法放下,直到得到答案。它里面所描述的宗教建筑与派别都是真实存在、可考的,让这个本有些夸张的故事情节显得有几分真实感。

正是他的小说使我迷上了西方最著名的宗教:基督教。神秘的面纱使它更显得理性而美丽。我现在看得这本《天使与魔鬼》中就有一个小小的片段,他正好解答了我、你、乃至每一个人对宗教的疑问:(纯对话)

神父,我可以问一个奇怪的问题吗?

但愿我能给你个奇怪的答案。

我曾经问过认识的每一个牧师,但是还是不能理解。

是什么困扰你呢?

我不理解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

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简言之就是上帝是万能和至善的。

我明白这个概念。只是这似乎有些矛盾。

是的,这种矛盾是一种痛苦。人类遭受的饥饿,战争,疾病

正是如此!人生总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人类的悲剧似乎上帝不可能即使万能的,又是至善的。如果他是爱我们的,还有这种力量来改变我们的处境,难道他不该解除我们的痛苦吗?

他该吗?

喔如果上帝爱我们,他就会保护我们,他应该这样做。可他似乎在无所不能时并不予以同情,而在乐善好施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

中尉,你有孩子吗?

没有,先生。

假如你有个八岁的孩子你会爱他吗?

当然!

你会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护他一生免受痛苦折磨吗?

当然!

那你会让他玩滑板吗?

是啊,我认为当然,我会让他玩滑板,但我会叫他小心一点。

所以说,作为孩子的父亲,你会给他一些基本的忠告,然后放手让他体会失败的教训?

我不该跟在他后面,对他娇生惯养,你是这个意思吧。

但是如果他摔倒了,跌破膝盖怎么办?

他会自己学着变得更小心一些。

所以尽管你有能力去保护你的孩子不让他受伤,但你还是选择了通过让他自己接受教训来表达你对他的爱?

当然!痛苦是一种成长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

正是如此。

丹布朗就是这样,他在讲述这个小说时,又回答了我们对宗教的一些疑问;而这一段简单明了的对话,正解答了我的疑惑。所以,每当我祈祷后却依旧遇到麻烦时,我回想,这一定是上帝在提醒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他在教会我如何成长。

在玉树地震后,我看过一家报道,说玉树人民在遭遇地震后并没有表现出汶川人民表现出的绝望,他们都在念经文,为死者超度灵魂,为生者带来祝福。

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尽管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见解,但他们都会跟人们带来希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宗教的来源与意义就是如此。

我很感谢丹布朗告诉了我他的秘密,用生动的语言带给我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信心!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上帝,他不仅是神,更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

篇二:天使与魔鬼读后感范文

我不仅对科幻小说很喜爱,对一些有内涵的悬疑小说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比如蛮久以前的《天使与魔鬼》,我记得是在08年的校运会上看完的,当时着实是看得入迷,在吵杂的校运会上都浑然忘我,完全投入到《天使与魔鬼》构造的极其复杂的剧情中了。

这本书的主题应该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是著名的作品《达芬奇密码》的前传,讲述了哈佛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破解一个又一个谜团,在6小时的紧迫时间中,一面与自称要毁灭天主教圣地梵蒂冈的光照派周旋,一面探秘梵蒂冈所隐藏的秘密的故事。整个故事紧凑到了极点,一个个秘密不断的出现,又一个个不断的被破解,从科学圣地欧洲原子核机构一直探秘到宗教圣地圣保罗大教堂,从神秘的光照派教堂,到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剧情紧凑丰富,让人一旦翻开就难以合拢,完全被那充满了悬疑的故事所吸引,跟随罗伯特.兰登一起进入了一场惊险刺激,只有6小时的极限之旅中。

故事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虽然剧情曲折,可是整个故事的目标非常明确一一找到被自称光照派从欧核组织偷走并藏在梵蒂冈的具有毁灭城市威力的反物质。因此做到了多而不杂,乱中有序,并且因为故事中的所有地名、机构名、研究成果,甚至是绘画、雕塑作品名,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并且非常著名的,因此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代入感。

这是一部悬疑小说的巅峰,甚至超越了传世之作《达芬奇密码》,或许世界上能把这个复杂而又充满内涵的故事讲得那么好的,除了《天使与魔鬼》,再没有第二本书了。

篇三:天使与魔鬼读后感范文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修道士有不同的两面。

一位画家想画耶稣,可是他四处寻找也没找到一位本性纯正的人,最后画家在修道院内找到了一位修道士。无论是外形还是秉性都符合自己的要求。画家完成这副之后就享誉画坛了,当然哪位模特道士也得到了不菲的回报。

后来有人提议:既然画了圣人耶稣,也应该画一画魔鬼的撒旦。画家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位十分理想的人选,惊讶的是也是一位修道士。当修道士知道自己要被画成魔鬼时失声痛哭。画家不解的问:你问什么哭,你不想被画吗?修道士说:以前你画的圣人找的人是我,现在画魔鬼找的人还是我。画家问:怎么会这样。修道士娓娓道来:自从得到那笔钱后,我就去花天酒地,把钱花光后为了满足遇止不住的欲望,就去偷、去抢、去骗最后锒锒入狱。

圣人是他,魔鬼也是他,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修身养性就是要压制住自己心中的魔鬼撒旦。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范文


交谈与演讲的口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一个人口才好,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不断的失败之中不断的锻炼和学习,需要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就如翱翔在苍穹的雄鹰,我们不知道它在悬崖边摔过多少次,在天空历练过多少回,他的成功最需要的是一股后劲,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会抵达目标。

有多少人能够站在讲台上可以很流利的讲话,思路很清晰?有多少人可以很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交际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相互沟通中度过,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老师、亲朋好友等等不同的人的交谈都是一种沟通,包括演讲其实也是一种沟通。

《演讲与口才》是卡耐斯写的一本要人们克服畏惧、建立自信,更有效地当众演讲的书,这本书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顺乎自然地发挥了自己的潜在智能,如何在当众讲话是克服自己本身的恐惧,获得成功,有着宝贵的其实和借鉴的作用。

这是卡耐基教授以自己多年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提高个人在不同场合演讲或交谈能力的一本速效书。事实上,我们的整形形象不仅要看我们穿戴什么,还要看我们是以一种什么的姿态去维持讲话的方式。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与人交流,从交流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人格修养等个人形象,所以在于什么人说话的时候也有必要的讲究。

其实为什么当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同等层次的人群时,你的讲话永远不会扭扭捏捏,但是,当面对领导或者高层次的人群时,人们的讲话就显得断断续续、毫无章法呢?其实这是一种心态、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就如演讲一样,如果都是同层次的人群,可能你就不会紧张,畅所欲言,但是,如果有领导在的话,就心跳加速,忘记自己想要表达,几乎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这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交谈与演讲的口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一个人口才好,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不断的失败之中不断的锻炼和学习,需要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就如翱翔在苍穹的雄鹰,我们不知道它在悬崖边摔过多少次,在天空历练过多少回,他的成功最需要的是一股后劲,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会抵达目标。

所以要记住,要想有一口好的口才,就必须多练习,珍惜可以在台上讲话的机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喜欢《《思辨与立场》读后感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